当前位置:首页 » 皮带类别 » 肚皮带刺的河豚是什么河豚
扩展阅读
森达皮带多少钱 2025-09-22 15:26:05
买布做睡衣怎么算 2025-09-22 15:25:49

肚皮带刺的河豚是什么河豚

发布时间: 2022-06-21 23:08:26

‘壹’ 河豚鱼是什么样子的

河豚鱼一般指河鲀。河鲀体呈圆筒形,有气囊,遇到危险时会吸气膨胀,一般体长在25—35厘米!上下颌骨与牙愈合成4个大牙板,背鳍1个,无腹鳍。无鳞或有小刺。全体椭圆形,前部钝圆,尾部渐细。吻短,圆钝;口小,端位,横裂。上下颌各具有2个板状门齿,中缝明显。

唇发达,下唇两端向上弯曲在上唇的外侧。眼小,鳃孔小,为一弧形裂缝,位于胸鳍的前方,体表密生小刺。背鳍位置很后,与臀鳍相对;无腹鳍;尾鳍后端平截。体背灰褐,体侧稍带黄褐,腹面白色;体背、侧面的斑纹随种类不同而各异。

种类很多,大部分生活在海中,但在淡水及海、淡水汇合处也可发现。它们在水中吹动水和空气,使泥沙飞起,然后捕食躲在沙中的生物。牙齿和颌骨很坚硬,可以咬碎极硬的贝壳。

(1)肚皮带刺的河豚是什么河豚扩展阅读:

为了躲避捕食者,黑鞍河豚用的出了名的方法就是用水使身体膨胀,就像一个人鼓起腮帮子憋气那样。但研究人员近日在线发表于《生物学快报》上的报告指出,与脸憋得青紫的人类不同——而且也与科学家的预期相反,黑鞍河豚并不会暂停呼吸。

科学家把这种鱼放入透明的塑料箱中,在那里他们可以监测其呼吸。他们用一根能吸水的管子戳河豚鱼,模拟捕食者的攻击。像预期一样,河豚鱼会通过膨胀以及迅速把水吸入扩大了的胃中进行回应。而且,与此前的观点不同的是,呼吸计显示了河豚鱼会在此过程中继续呼吸。

科学家曾怀疑,在膨胀过程中,河豚鱼可能会通过皮肤而不是鳃来呼吸,但这一猜测似乎也是错误的:相反,数据与观察显示了河豚鱼会像往常一样继续用鳃呼吸。事实上,对呼吸速率进行对比后,河豚鱼的呼吸量在膨胀过程中增加了近5倍。

即便它们没有停止呼吸,这种防御策略对于河豚鱼的能量消耗也是极大的;经过测试之后,它们大多数要花费好几小时才能恢复到静息状态下的呼吸速率。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河鲀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河豚膨胀不忘呼吸

‘贰’ 刺豚和河豚的区别

刺豚和河豚的区别:1、身体长度不同;2、生长习惯不同;3、分布地区不同;4、具有毒的部位不同;5、营养价值不一样。

‘叁’ 河豚腹部有刺是雄鱼还是雌鱼

当然是雄的啦

‘肆’ 刺河豚的物种介绍

刺河豚身上长着密密的许多针刺,这是一种变形的鳞片。平日鳞片多数平贴在身体表面,遇到危险时,它立即冲到水面,大口吞咽空气,使身体膨胀成一个圆球,全身的刺状鳞片也向四周竖起,它在水面仰面躺着,腹部朝上,身体一部分浮在水面之上、一部分在水面之下,这样不管是来自水上和水下的进攻都能抵挡。危险解除后,刺河豚大大地松了一口气。放出空气后,身体自然恢复原状了。

‘伍’ 带刺河豚有哪几种

【横纹东方鲀】
鉴别特征:背腹及体侧密布细小棘,体背深褐色,具多条细浅色横带,体侧下方具一黄色纵带。全长25cm,中小型种。
毒性:筋肉、皮、精巢均有毒(疑为笔误,精巢乃着名美食,鱼白)。
【铅点东方鲀】
鉴别特征:背腹面均具弱小棘,体背黄褐色,具浅色小斑点,5~6条深褐色横带,体侧下方具一条黄色纵带。全长25cm,小型种。
毒性:筋肉、皮、精巢均有毒(疑为笔误,精巢乃着名美食,鱼白)。
【月腹刺鲀】
鉴别特征:全背部及腹部面具强小棘,体背褐绿色,尾鳍灰褐色或黄色,月牙形。全长达50cm,中型种。
毒性:筋肉、皮、精巢均有毒(疑为笔误,精巢乃着名美食,鱼白)。河豚目前量少。

‘陆’ 这是什么鱼肚子很大头很小,而且肚子上有很多小刺刺,,猛一看有点害怕,仔细一看还挺可爱(如图)

河豚~ 最好别吃它 有毒 经过特殊加工才可以吃。

‘柒’ 刺豚与河豚的区别

1.河豚,俗称"气泡鱼"、"吹肚鱼"、"河鲀鱼"、"蛤乖鱼"、"气鼓鱼"(江苏、浙江)、"乖鱼"(广东)、"鸡泡"(广东)、"龟鱼"(广西)、"街鱼"(用闽南话读)(福建)、"蜡头"(河北)、"艇鲅鱼"。古时称"肺鱼"。一般泛指鲀形目中二齿鲀科、叁齿鲀科、四齿鲀科以及箱鲀科所属的鱼类。河豚为暖温带及热带近海底层鱼类,栖息于海洋的中、下层,有少数种类进入淡水江河中,当遇到外敌,腹腔气囊则迅速膨胀,使整个身体呈球状浮上水面,同时皮肤上的小刺竖起,借以自卫。

‘捌’ 问一下有一种鱼它生气时,肚子就鼓起来全身都是刺,那是什么鱼(有图)

学名叫刺豚。

‘玖’ 请问这是什么鱼类的皮,表面有刺一样的突起

你说的这种鱼是河鲀
河鲀 [hé tún]
河鲀(拉丁文名:Tetraodontidae;英文名称:puffer fishes),为硬骨鱼纲鲀科鱼类的统称,俗称河豚。(注:河豚的叫法存在错误,但被广泛使用,河豚也可以指一种淡水哺乳动物。)自古以来中国食用的河豚皆生息于河中,因捕获出水时发出类似猪叫声的唧唧声而得名河"豚"。另有“气泡鱼”、“吹肚鱼”、“河豚鱼””、“气鼓鱼”(江苏、浙江)、“乖鱼,鸡泡”(广东)、“鸡抱”(广东)、“龟鱼”(广西)、“街鱼”(用闽南话读)(福建)、“蜡头”(河北)、“艇鲅鱼”等称呼。古时称“肺鱼”。
河鲀为暖温带及热带近海底层鱼类,栖息于海洋的中、下层,有少数种类进入淡水江河中,当遇到外来危险时使整个身体呈球状浮上水面,同时皮肤上的小刺竖起,借以自卫。常见的有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暗纹东方鲀(T.fasciatus)、黑鳃兔鲀(Lagocephalus inermis)、凹鼻鲀(Chelonodon patoca)、黑斑叉鼻鲀(Aronthron nigropunctatus)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