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旗袍的起源
旗袍是民國的國服,盛行於三四十年代。行家把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看作旗袍流行的起點,三十年代它到了頂峰狀態,很快從發源地上海風靡至中國各地。
辛亥革命廢除帝制,創立民國。民國之初,剪辮發,易服色,把屬於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級制度送進了歷史博物館,這一切為倒大袖與新樣式旗袍的誕生創造了條件。二十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時興過一陣「文明新裝」。
旗袍追隨著時代,承載著文明,以其流動的旋律、瀟灑的畫意與濃郁的詩情,表現出中華女性賢淑、典雅、溫柔、清麗的性情與氣質。旗袍連接起過去和未來,連接起生活與藝術,將美的風韻灑滿人間。
(1)近代中國女裝實錄在哪裡免費觀看擴展閱讀:
旗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 ,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形式之一。
旗袍形成於上個世紀20年代,有部分學者認為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兩漢時代的深衣 ,民國20年代之後成為最普遍的女子服裝 ,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
50年代後,旗袍在大陸漸漸被冷落,尤其文革中被視為「封建糟粕」、「資產階級情調」遭受批判。
80年代之後隨著傳統文化在內地被重新重視,以及影視文化、時裝表演、選美等帶來的影響,旗袍不僅逐漸在大陸地區復興,還遍及世界各個時尚之地。
1984年,旗袍被國務院指定為女性外交人員禮服。
從1990年北京亞運會起,歷次大陸舉行的奧運會、亞運會以及國際會議、博覽會多選擇旗袍作為禮儀服裝。
2011年5月23日,旗袍手工製作工藝成為國務院批准公布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2014年11月,在北京舉行的第22屆APEC會議上,中國政府選擇旗袍作為與會各國領導人夫人的服裝。
⑵ 民國初期男女的服飾的介紹
你可以找 包銘新 編的 《近代中國男裝實錄》和 《近代中國女裝實錄》
⑶ 旗袍:中國的「女性國服」,到底是滿族人還是漢族人的
旗袍的樣式起源,在學術界爭論很多,主要觀點有四種:
第一種以周錫保先生《中國古代服飾史》為代表,認為旗袍即是從清代旗女的袍服直接發展而來。
但也有學者認為:「民國旗袍雖然具有類似於旗女之袍的形式,卻不再具有旗女之袍的涵義,如果完全認為民國旗袍是直接由旗女之袍發展而來,未免有失偏頗」
第二種以袁傑英教授《中國旗袍》以及包銘新教授《中國旗袍》 《近代中國女裝實錄》為代表,認為旗袍和旗裝袍有一定繼承關系,但同時認為旗袍的源頭應是西周麻布窄形筒裝或先秦兩漢的深衣。江南大學崔榮榮教授也在著作《近代漢族民間服飾全集》中說:「有些人質疑旗袍是滿族服飾……我認為這些認知是片面和表面化的,漢族的袍服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而滿族的袍和褂的歷史淵源又從哪裡來的呢?答案我想很容易得到 。」國學大師章太炎亦認為:「昔諸葛亮造筒袖鎧……滿洲之服,其筒袖鎧之緒也。」將滿族服飾的源頭追溯到三國時期的蜀漢服飾。
第三種以王宇清《歷代婦女袍服考實》為代表,認為中國婦女所穿的袍,遠溯周、秦、漢、唐、宋、明時代,並不是只有在清代旗女才穿袍服。他認為旗女之袍對民國旗袍有影響,但不認為二者有直接繼承關系,因此認為民國旗袍稱之為「旗」袍並不合適,所以他倡導旗袍改名為「祺袍」,並把「台北旗袍研究會」改名為「台北祺袍研究會」。多年以來,台灣服裝界人士一直呼籲為「祺袍正名」。
第四種以卞向陽教授《論旗袍的流行起源》為代表,認為旗袍是中國服裝傳統的西化變異。融合了旗袍馬甲和文明新裝的特點, 同時又結合了西式裙裝的配伍形式, 構成了既有西方流行的影子而不同於中國傳統袍服,又具有鮮明中國特色和時代象徵的新時尚流行和服裝審美的特點,可為中西服飾交融的設計典範。他同時認為「旗袍」名稱的起源是一種「誤稱」,因為較早倡導旗袍的群體都是都市中受西學影響較深、追求男女平等反對封建禮教的新女性、學生等社會群體,她(他)們絕大多數是漢族人,她(他)們的祖先在清初經過流血抗爭才為漢族婦女取得不穿滿式服裝的權利,她們不可能去復辟帝制時代的、還是異族壓迫者的服飾,所以旗裝袍在民國復辟的條件並不具備。
⑷ 旗袍出自哪個朝代
旗袍改於滿族婦女服飾「旗服」,是中西。旗袍誕生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很快從發源地上海風靡開來,盛行於三四十年代。當時的上海是貴婦、交際花的福地,她們熱衷於奢華的社交生活並追趕時髦,帶領著旗袍的流行風尚。由於上海一直崇尚海派的西式生活方式,因此後來出現了「改良旗袍」,從遮掩身體的曲線到顯現玲瓏突兀的女性曲線美,使旗袍徹底擺脫了舊有模式,成為中國女性獨具民族特色的時裝之一。
需要說明的是,旗袍是並非漢族的民族服飾,也並非中國的國服。
⑸ 旗袍起源於我國哪個少數民族的服裝
論及旗袍風尚的起始時間,通常認為在20世紀民國時期,鄭逸梅先生即稱 「原來女子在清代穿短衣,不穿旗袍,旗袍在民國後始御之」。至於具體的年份,以往的研究相對比較含糊。周錫保先生和張愛玲女士均以為旗袍的流行在1921年以後,周氏還以1923年的畫報等資料推斷,所謂旗袍在其時的上海數十人中不過一二。事實上,以當時上海的新聞界對社會現象敏感程度,一種新式樣的風行必然會引起廣泛的關注,但是在1925年5月以前的如《申報》等報紙上很難查到有關於旗袍的文字,而大量資料為旗袍在1925年的出現提供了佐證。在作為舊帝都的北京,也有記載表明旗袍時尚始於1925年。因此,將旗袍流行的起始時間視為1925年當為合理。
旗袍的樣式起源,在學術界爭論很多,主要觀點有四種:
第一種以周錫保先生《中國古代服飾史》為代表,認為旗袍即是從清代旗女的袍服直接發展而來。
但也有學者認為:「民國旗袍雖然具有類似於旗女之袍的形式,卻不再具有旗女之袍的涵義,如果完全認為民國旗袍是直接由旗女之袍發展而來,未免有失偏頗」
第二種以袁傑英教授《中國旗袍》[27] 以及包銘新教授《中國旗袍》《近代中國女裝實錄》為代表,認為旗袍和旗裝袍有一定繼承關系,但同時認為旗袍的源頭應是西周麻布窄形筒裝或先秦兩漢的深衣。江南大學崔榮榮教授也在著作《近代漢族民間服飾全集》中說:「有些人質疑旗袍是滿族服飾……我認為這些認知是片面和表面化的,漢族的袍服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而滿族的袍和褂的歷史淵源又從哪裡來的呢?答案我想很容易得到。」國學大師章太炎亦認為:「昔諸葛亮造筒袖鎧……滿洲之服,其筒袖鎧之緒也 。」將滿族服飾的源頭追溯到三國時期的蜀漢服飾。
第三種以王宇清《歷代婦女袍服考實》為代表,認為中國婦女所穿的袍,遠溯周、秦、漢、唐、宋、明時代,並不是只有在清代旗女才穿袍服。他認為旗女之袍對民國旗袍有影響,但不認為二者有直接繼承關系,因此認為民國旗袍稱之為「旗」袍並不合適,所以他倡導旗袍改名為「祺袍」,並把「台北旗袍研究會」改名為「台北祺袍研究會」。多年以來,台灣服裝界人士一直呼籲為「祺袍正名」。
第四種以卞向陽教授《論旗袍的流行起源》為代表,認為旗袍是中國服裝傳統的西化變異。融合了旗袍馬甲和文明新裝的特點, 同時又結合了西式裙裝的配伍形式, 構成了既有西方流行的影子而不同於中國傳統袍服,又具有鮮明中國特色和時代象徵的新時尚流行和服裝審美的特點,可為中西服飾交融的設計典範。他同時認為「旗袍」名稱的起源是一種「誤稱」,因為較早倡導旗袍的群體都是都市中受西學影響較深、追求男女平等反對封建禮教的新女性、學生等社會群體,她(他)們絕大多數是漢族人,她(他)們的祖先在清初經過流血抗爭才為漢族婦女取得不穿滿式服裝的權利,她們不可能去復辟帝制時代的、還是異族壓迫者的服飾,所以旗裝袍在民國復辟的條件並不具備。
而民國之時「旗袍」的稱呼之所以最終會流行開,是因為整個清代,漢族女裝依然保留漢族女性傳統的「上衣下裳」制。除了貴族命婦禮服外,尋常女子一般並不穿袍服,而旗女不論貴族女性禮服還是尋常女子的日常服飾卻都是袍服。因此在長達近300年時間的潛移默化下,普通人已經習慣了「女子穿袍=旗女之袍」的歷史記憶,所以在民國旗袍開始出現的時候會給普通人一種這是「旗袍」的聯想。實際上民國旗袍首倡群體並不承認「旗袍」這個稱呼,而是「只叫它做長衫、長衣或長袍,與男性服裝混為一詞,1926年2月27日上海《民國日報》有短文《袍而不旗》,提議改稱「中華袍」。又有人提議叫做祺袍的,但兜兜轉轉的,最後還是叫回旗袍了。」
⑹ 有什麼之稱的旗袍是從滿族婦女的服裝演變來的
旗袍有「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之稱。
旗袍形成於上個世紀20年代 ,有部分學者認為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兩漢時代的深衣,民國20年代之後成為最普遍的女子服裝,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
旗袍的樣式起源,在學術界爭論很多,主要觀點有四種:
第一種以周錫保先生《中國古代服飾史》為代表,認為旗袍即是從清代旗女的袍服直接發展而來。
但也有學者認為:「民國旗袍雖然具有類似於旗女之袍的形式,卻不再具有旗女之袍的涵義,如果完全認為民國旗袍是直接由旗女之袍發展而來,未免有失偏頗」
第二種以袁傑英教授《中國旗袍》以及包銘新教授《中國旗袍》《近代中國女裝實錄》 為代表,認為旗袍和旗裝袍有一定繼承關系,但同時認為旗袍的源頭應是西周麻布窄形筒裝或先秦兩漢的深衣。江南大學崔榮榮教授也在著作《近代漢族民間服飾全集》中說:「有些人質疑旗袍是滿族服飾
⑺ 民國時期旗袍,為何受到女性的青睞
我想那是因為旗袍最能勾勒出東方女性的身體曲線。旗袍能夠讓東方女性的胸、臀、腰、腿的曲線暴露無遺。
民國時期的女性,脫去了繁瑣的清裝之後,穿上簡潔的旗袍。發現自己在旗袍的映襯之下,還可以這么漂亮這么美麗。所以,就愛上了旗袍。
畢竟在那種年代,能夠像旗袍這樣勾勒出東方女性身體曲線的服裝,真的是少之又少。而且旗袍這種衣服,可以一年四季都穿著,這更加讓當時的女性們愛不釋手。
做為男人,也一定喜歡看穿著旗袍的美女吧。在民國時期,相信很多女性穿上旗袍也是女為悅己者容。
其實就連女人,對於這種可以駕馭旗袍的女人都忍不住多看兩眼,那種含蓄又略帶張揚的美麗,是所有女人心中的一個夢想吧。
旗袍真的是對身材要求非常高的服飾,就連現代的女性,也忍不住去嘗試旗袍的美麗。
⑻ 東華大學服裝學院的出版論著
出版的重要論著有:十一五國家重點出版計劃《敦煌絲綢藝術全集(英藏卷)》、十五國家重點出版計劃《中國絲綢通史》、以及《近代中國女裝實錄》、《近代中國童裝實錄》、《絲綢之路美術考古概論》《大漠聯珠——環塔克拉瑪干絲綢之路服飾文化考察報告》、《中國染織服飾史文獻導讀》、《歷代帝王冕服研究》《環境藝術系統設計》。
⑼ 服裝設計專業東華大學好還是清華美院好
當然是東華的好了,東華前身是中國紡織大學,設有專門的服裝藝術設計學院的。服裝設計專業國內數一數二的。如果要選北京的學校,服裝設計肯定推薦北京服裝學院。清華美院的服裝設計只是一個設計類專業而已。
你看一下資料,人家是專門搞這個的。
東華大學服裝藝術設計學院於1984年招收服裝專業本科生,是全國最早建立服裝類學科的高等院校之一。目前已形成學士、碩士、博士三級人才培養體系。學院由服裝設計與工程系、服裝藝術設計系、視覺傳達藝術設計系、環境藝術設計系、工業造型設計系、表演系、藝術設計理論部、藝術設計基礎部和實驗總室組成。開設服裝設計與工程、藝術設計、表演三大學科,包括:服裝設計與工程、服裝藝術設計、紡織品藝術設計、動畫、數字媒體藝術、會展藝術與技術、環境藝術設計、工業設計、服裝表演與設計、表演(影視、話劇)、綜合藝術等十個本科專業方向。目前,在校本科生近2500人,碩士生近500人,博士生50餘人。
1995年,服裝設計與工程學科成為上海市重點學科; 2002年和2007年,服裝設計與工程學科連續兩次被評為國內唯一的服裝類國家級重點學科;2005年,學院成為全國藝術碩士點首批30個試點單位之一;2007年,藝術設計學科被評為上海市重點學科。
建院以來,學院經過幾代人的努力,逐漸形成了獨特的辦學特色:
一 注重藝術設計人才「創造力」的培養,堅持設計教育的國際化
多年來學院一直走「國際化」的教學路線,學習和引進國際先進辦學理念與方法,利用多種形式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促進學院教學水平的提升,實現國際化人才培養是學院發展的戰略目標。學院先後與香港理工大學、日本文化服裝學院、義大利歐洲設計學院、美國紐約時裝學院、英國倫敦時裝學院、英國曼徹斯特城市大學、德國漢堡傳媒學院、韓國建國大學、荷蘭鹿特丹德庫寧藝術學院、韓國啟明大學、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 韓國淑明女子大學、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 等13所著名院校建立了密切的國際合作關系,在本科生碩士生培養方面進行實質性合作,為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優秀本土人才,走出了具有東華特色的國際合作之路。
學院1995年作為中國大陸唯一的服裝院校代表,參加國際服裝技術學院基金會(International Foundation of Fashion Technology institutes),並擔任常務理事單位。在這個國際教育的大平台中,充分利用國際教育資源,開展中外課程合作,學習國際先進教學理念和方法,提高教育質量,並且實行了中外合作課程教學的教改新模式,請國外的教授、設計師前來學院舉辦講座,參與本科生課程教學。目前學院聘請的國際顧問教授包括有法國著名設計師伊曼紐爾—恩格羅(Emanuel Ungaro)、丹尼爾—崔部亞(Daniel Tribouillard)、索尼亞—里基爾(Sonia Rykiel)、奧里維埃—拉比杜斯(Oliver Lapis)、義大利著名設計師詹弗蘭科—費雷(Gianfranco Ferre)(已故)、米索尼(Missoni)義大利等等。這些國際服裝設計界的著名的創意大師們給「創造力」教學帶來了國際化的思維和全新的設計理念,不僅讓學生們大聲叫好,也讓學院的教師們受益匪淺。
二 注重藝術設計人才實踐能力培養、堅持設計教育的社會化
學院多年來堅持設計教育的社會化,利用「產學研」緊密結合和專兼職教師隊伍,加強社會實踐能力和市場開拓能力培養,培養學生具備嫻熟技藝和市場開拓能力。
學院努力構建培養實踐型人才的大平台,連續十三年承辦上海國際服裝文化節國際服裝論壇,連續五年主辦「長寧.東華時尚周」,為學生搭建與國際、國內服裝藝術院校師生學習和交流的平台,是學生第二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13年來,共主辦了40多場專業展覽,70餘場時裝發布,近30次全國性專業比賽,300餘場國際性講座。
學院積極倡導開放辦學,努力拓展校企之間、校際之間、高校與科研單位、高校與政府部門之間的聯系與合作。目前已經與服裝業「雙百強」前十名中的雅戈爾集團、榮織華集團、報喜鳥集團、海瀾集團、波司登集團等均簽訂合作協議,建立了教學實習基地。同時,在校內合作建立了多個教學科研實踐基地包括:
敦煌吐魯番學會染織服飾專業委員會
上海紡織服飾博物館
韓國古代服飾研究中心
中韓服飾交流研究中心
敦煌服飾研究中心
東華—施華洛世奇創意設計中心
服裝研究中心
服飾設計信息交流中心
功能防護服裝研究中心
服裝人體工學研究所
服裝CAD研究中心
環境藝術研究中心
國際視覺藝術創意研究中心
東華大學—伊泰蓮娜裝飾造型研究中心
東華大學---雅戈爾男裝研究中心
學院聘請的兼職教授包括有李如成先生(雅戈爾集團總裁)、高德康先生((波士登集團總裁)、鄭永剛先生((杉杉集團總裁)、吳志澤先生((報喜鳥集團總裁)陳經緯先生((中國經緯集團總裁)、德國漢堡傳媒學院院長單凡教授、韓國建國大學柳浩昌教授等等。
這種開放型的人才培養也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可,用人單位給予了積極的反饋,近幾年來,學院獲得社會捐助的設備、藏品、資金近2000萬元。這種狀況促進了東華大學實踐型藝術設計人才的培養。
與此同時,學院的多數教師在完成教學工作的同時,或參與校內外企業科研項目合作,在服裝企業兼職,或創立自己的服裝品牌。教師豐富的時間經驗為課堂理論教學帶來了詳實的案例,同時也為學生的課外實習提供了校外基地,教與學進入了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
三 注重學科建設、堅持設計教育的學術化
東華大學正在向研究型大學的建設目標奮斗。長期以來藝術設計學科面臨著科研水平難以提高、科研與教學難以結合的問題。近年來學院圍繞藝術設計的各個學科方向,加強藝術設計學科建設,並以此促進科研能力的不斷提升。
在近幾年的學科建設中,藝術設計學科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目前省部級以上在研項目有:科技部863項目「服裝企業CAD/PDM/ERP集成與電子商務」
歐盟合作項目「EURAS-IA-TEX歐亞服裝數字化技術的研究」
上海市科委重大項目「上海服裝設計及其加工公共服務平台建設」
教育部中央專項資助項目「服裝服飾博物館建設」
國家藝術科學委員會十·五規劃項目「上海近現代服飾歷史研究」
國家社會基金項目「古絲綢之路服飾藝術研究」
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項目「藝術設計歷史與美學研究」
教育部科研基金「上海近現代服飾史研究」
上海市社科基金「2010上海世博會服飾形象及相關國際慣例研究」等等。
出版的重要論著有:十一五國家重點出版計劃《敦煌絲綢藝術全集(英藏卷)》、十五國家重點出版計劃《中國絲綢通史》、以及《近代中國女裝實錄》、《近代中國童裝實錄》、《絲綢之路美術考古概論》《大漠聯珠——環塔克拉瑪干絲綢之路服飾文化考察報告》、《中國染織服飾史文獻導讀》、《歷代帝王冕服研究》《環境藝術系統設計》。
面對未來,學院將緊跟社會發展和行業需求,堅持教育思想、觀念、方法和內容不斷改革與創新。加強與國際著名藝術院校的交流與合作,構築多層面、多途徑國際合作教育模式。面向服裝產業和藝術設計領域,以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創新意識、扎實專業理論基礎和實踐能力的高質量人才為目標,增強特色、加強交叉、全面發展。努力建成國內領先、國際知名的特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