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成都的食品批發市場在哪裡
有3個 一個是西南食品城 在八一傢具城附近
二個是華豐食品城 比較大 在科華路
三是府河批發市場 在五塊石附近
一問就知道了
2. 盼懂經濟的有識之士發言,西西河的陳經和郎咸平,誰對啊
[轉]西西河論壇wxmang,人稱忙總 (西西河之牛人見解,不代表我我觀點)
1、有資格評價一個企業的健康狀況和未來,需要了解一個企業在長短利益、內外關系和現金收益與長期發展貯備能力之間的平衡點,只有把握住這些不斷變化的平衡點,才可以准確判斷企業狀況。
2、有資格評價一個行業的健康與否,需要了解整個行業的發展趨勢、主要發展模式和主要競爭對手的現狀及動向,不然沒有辦法掌握全局。'
3、有資格評價宏觀經濟,需要在GDP增長率、就業率、通貨膨脹率、財政赤字率和國際收支平衡這5個蹺蹺板之間找到平衡感覺,才可以說宏觀經濟走向如何。
顯然,按照上述標准,一個沒有實踐經驗的人是沒有資格評價的。
從郎咸平的書、文章和演講來看,他利用公開財務數據規范分析企業的盈利能力、償債能力、資產負債平衡、財務風險、現金流量等等問題,是沒有太大問題的,基本正確。但是他對企業運營的評價,基本不正確,因為他沒有實踐經驗,往往找不到要害,無的放矢居多;對行業、產業的評價,基本屬於胡說八道,嘩眾取寵;對宏觀經濟的評價更是胡言亂語,危言聳聽。其實他如果老老實實做一個財務專家,在他熟悉的專業領域發揮作用就已經很好了,完全沒有必要到自己不擅長的專業來,基本常識都搞錯。-
前幾年他大講中國企業家沒有信託責任,美國企業家如何有良心等等,言猶在耳,華爾街馬上就給他一嘴巴,打得他眼冒金星。去年大講聯想急功近利,不該收購IBM,心態不成熟,美國企業如何偉大,收購心態如何成熟穩定,可惜沒過幾天,他崇拜的惠普收購康柏就爆出讓他下不了台的事情了。去年到處講中國企業沒有流程,註定要失敗,美國企業如何偉大,流程如何健全,競爭力如何強,可惜GM、FORD不爭氣,這兩個流程化生產的鼻祖和發明者倒閉或瀕臨要倒閉,而中國註定要失敗的企業在擴張。上次在煙台演講,就有一個山東鄉鎮企業家讓老郎氣急敗壞,下不了台,結果直接拂袖而去,美其名曰你沒資格討論。
說實在的,當初他剛開始在大陸發表文章時,我還是很看重他的財務分析功力的,但慢慢發現這位老兄開始神化自己,要當中國企業界和政治界的導師了,這就有點誇張了不是。
我再舉3個郎咸平的例子:
1、在德隆2004年5月份倒台前後,郎咸平寫了許多分析德隆的文章。通過調閱一些檔案和案卷,我們得出的結論是:龐氏騙局+勾結貪官污吏FB,根本不是郎咸平寫的那些原因,他寫的基本有小說性的誇張。
2、去年郎咸平利用可口可樂收購匯源熱,發表了他對中國飲料行業的研究報告,結論是根據匯源的發展模式,認為中國未來飲料行業是實體價值優先。先不說用一個企業的數據來分析整個行業是否對頭,匯源在中國整個飲料市場佔有率只有3%(純果汁有48%),這么小的市場份額,數據就沒有可參考價值。他完全不知道在產業經濟學中有一個關於快速消費品市場的定理:品牌價值優先於實體價值。如果按照郎咸平的觀點,可口可樂就不會發展起來,現在飲料行業的巨無霸應該是納斯貝克(曾經的最大果汁企業),現在的餅干企業。
3、再看看這位老兄的「產業鏈陰謀論」和「中國宏觀經濟崩潰論」。先不說產業鏈陰謀論的邏輯基礎嚴重違反了產業經濟學常識(產業垂直分工和貿易資源最優配置),就是拿日本和南朝鮮的產業演變和產業升級發展過程,也可以給他結結實實的一巴掌(與吳敬璉的發展無污染高端服務業為國策的謬論有一比)。宏觀經濟崩潰論就更荒唐,如果中國經濟崩潰,世界上無一國家倖免。我們是最有調整餘地的國家。中國這種以製造業立國的產業結構,即使民營製造業全部崩潰(主要是附加值極低的消費品製造業),也不會動搖國本(當然廣東和浙江例外)。郎咸平沒有在國內大型的國有製造業工作過,他不知道中國幾十年積累了多雄厚的基礎。
郎咸平對中國企業,就像一個持不同政見者,只有批評,沒有建議,只有唱衰,沒有激勵。他的粉絲主要是學生;沒有實踐經驗、涉世未深的年輕人;在職業生涯不順利或因為失敗變得憤世嫉俗的人。
郎咸平對中國企業的主要觀點包括:
1、中國企業急功近利,所以不會成功。
2、中國企業投機冒險,所以不會成功。
3、中國企業心態不成熟,不應該靠收購做大做強。
4、中國企業沒有流程,所以沒有成功的希望。
評價:
1、任何企業本質上都是在急功近利和長遠發展見取得平衡,沒有急功近利,就沒有現金流發工資,就沒有今天,就談不上明天。一味批評急功近利就像說人餓了何不吃肉糜。企業首先必須活下去,才能談到發展。帶兵先籌餉,這是常識,不能偏激。
2、任何市場環境下,收益與風險成正比,這是常識。如果不冒險,就還不如把錢存在銀行或買國債,何必投資。運營企業最大的成就感就是在風險中尋找到機會,並迴避或分散掉風險,獲得收益。按郎咸平的說法,風險投資就不應該存在,微軟、蘋果就應該消失。這是沒有投資常識的謬論。
3、世界上所有大企業都是靠收購來實現擴張的,例如GE、GM、FORD、波音、杜邦等等,沒有那個行業離得開收購。但是在美國這樣成熟的市場上,收購成功率也從未超過30%,絕大部分都失敗了,最近的惠普收購康柏就是例子。但是並不因為失敗率高大家就放棄,就像並不因為風險投資成功率只有1%不到,這個行業就消亡一樣。因為高風險帶來高收益。聯想、TCL等等的海外收購失敗,有多種原因,例如收購技術不成熟,接管整合技術不成熟,文化沖突等等,但不能因此就否認收購的價值。這是強詞奪理。
4、流程只是企業運營的一個工具,就像你不能憑一個人用毛筆還是鋼筆來判斷他的寫字水平,斷定他能否成為書法家。企業運營的核心是對客戶需求的把握和滿足。FORD是流程生產的發明者,GM是發揚光大者,現在GM的柔性生產線是人類目前為止流程運營的巔峰產品,無人能出其右,但是他們要破產。說明流程運營只是一個工具,是運營的一個平台,並不能決定企業成敗。
中國大部分民營企業是沒有流程,但是絕大部分國有企業的流程水平很高,有的甚至達到國際水平。
其實對產業評價比較准確的是行業的大佬,對企業評價最准確的是其CEO。
可以准確評價問題,並不一定可以解決問題。就像醫生知道病因並不一定可以治癒。一般學者是規范的,如果碰到見過或發生過的問題,他們的知識可以幫助企業找到葯方。但是企業碰到的問題往往是從未有過先例(因為環境在不斷變化),所以這是學者是沒有用的,因為醫療手冊上沒有。這時依靠的就是管理者的隨機應變,多謀善斷,解決問題,然後進入學者的案例庫,以後就有規范解決方案了。學者最大的問題是沒有決策勇氣和決策判斷能力,多謀寡斷,猶豫不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