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旗袍還有另一部嗎,除了馬蘇演的之外,如果有的話,那其中的木村是誰演的
有,但是劇情不一樣的,所以人物就不一樣了,兩部電視劇都是圍繞「旗袍」展開劇情。這一部《旗袍》一共有30集。我找了一些資料,你可以看看:
演員: 邱心志-飾演林文宣
田海蓉-飾演秀秀
程前-飾演阿多
關曉彤-飾演葉雨稠
孟廣美-飾演楊青梅
孫晶晶-飾演秋海棠
馬季-飾演湯老闆
王雅捷-飾演葉雨稠
午馬-飾演葉順天
叮當-飾演少年阿多
劇情簡介
民國初年的某一天,一群匪徒沖進江南烏澤小鎮的林家,以平判亂黨之名進行滿門抄斬,睡夢中的林家小少爺林文宣被—個大他十歲的童養媳秀秀冒死救出火海,並親眼目睹了父母被殺之場面......
在之後的流浪與乞討的生活中,五歲的林文宣又與秀秀失散,不得已被賣進戲班學藝,苦不堪言。
多戕的命運並不因他的苦難而停止。輾轉在餛飩店學徒的林文宣又被鄰家的旗袍店所吸引,之後遇上旗袍大師葉順天,天生聰慧的文宣對旗袍情有獨衷,終於大師收他為徒。在天份與勤奮中,林文宣成為了當年上海灘紅極一時的旗袍大師,也因此與秀秀相逢並得到過宋美齡親書牌匾獎勵......
至此,生意興隆的春水坊旗袍店,招徠同行的嫉妒,一封匿名信又將他推入生命的再次波折,逃回鄉下的文宣忍受著失去少年戲班之兩小無猜,而後在上海相遇相愛的小雪(秋海棠),忍受著已是姐姐的秀秀的再次失散,娶了葉師父之女,那個一直深愛他卻得不到父親支持的葉雨稠為妻......
在一場牢獄劫難之後,他攜妻回到鄉下,痛苦於失去親友的文宣不再做旗袍而是開了家餛飩店。抗日戰爭爆發,日本的鐵蹄踏進了烏澤,為了拒絕為日軍隊長小野之妻定做旗袍,文宣當夜砍斷手指明志。聞訊而來的小野急將他送醫院救治,但為時已晚,小野對此很懊悔。憑借小野對文宣的愧疚和好感,文宣為已是游擊隊長的秋海棠提供日軍情報......終於在一次拔據點戰斗中,小野和其妻被秋海棠部所殲,小野夫婦臨死將其子託付文宣,在沒有選擇的前提下,他收養了日軍孤兒......
抗美援朝時,文宣領導的被服廠為前線立下大功......
文革中,遺孤因揭發家藏四舊「旗袍」而使文宣失去了深愛他的妻子雨稠,精神崩潰的雨稠裹著紅布以為旗袍而投河自盡......
深愛文宣,又做過歌女的抗日英雄秋海棠在文革中因歷史原因而遭迫害,最終身著珍藏的文宣當年親手做的白旗袍跳樓身亡......
文宣再次被勞改......
解放前與阿多陰差陽錯前往美國的秀秀已嫁大衛、瓊斯。因其中國情結,女兒在改革開放時,專來大陸尋親林文宣,終於在新疆某農場,已是暮年靄靄的文宣依然用當地一種韌草編衣,被艾麗婭發現,此時,當日本遺孤得知自己身世時痛悔不已,雙膝跪地,深深懺悔......
往事如煙,一個動盪不安的時代已被歲月送走......
上海隆重舉行時裝發布會,身著各色旗袍的模特們向人們展示著中國旗袍的高貴、內斂、挺拔而又含蓄的東方之美。
而一代大師林文宣在演繹旗袍之中,付出了自己對美的嚮往與體現,對愛的詮釋與執著,對情的深沉與奉獻,對義的秉承與堅持的中華男子之美......
補充:
我剛剛注冊了網路知道,回答這個問題很麻煩的,拜託樓主採納我的意見,給我一點經驗吧!小弟在這謝謝啦!
Ⅱ 上海旗袍大師褚宏生收學徒嗎
不收。
1918年出生的褚宏生是上海著名的旗袍製作大師,同時也是上海最後一位手工旗袍師。褚宏生不準備收學徒。他覺得現在年輕人太過浮躁,很難堅持下來。
旗袍,又稱褀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
Ⅲ 為旗袍而生!83年做5000多件旗袍,上海灘名媛們背後的男人
「我不辛苦,不忐忑,不虧欠我這一輩子,就是我最好的人生狀態。」—— 褚宏生
發現中國好手藝
錦袍素雅身段嬌,春風拂柳展妖嬈。
說起旗袍,大多數人腦海里都會不自主地閃過《花樣年華》里的蘇麗珍。
在劇中,張曼玉以23套顏色、風格各異的旗袍展現了優雅迷人的東方女性之美。
我想大抵每個女人心中,都有一個瑰麗的旗袍夢。
電影《花樣年華》劇照
旗袍固然美,卻也離不開手藝人的創造。
他們用一針一線將旗袍的獨特向世人展現,唯有創造的生靈才會是生靈。
褚宏生便是這其中的一人,從16歲到99歲, 他一生製作了5000多件旗袍 ,
從民國美人到現代名媛,從政治圈到影視圈,無數人拜倒在他的手藝下,成為他的忠粉。
手藝人的成長,大都並非一蹴而就的,
而儲宏生的成功,卻彷彿輕而易舉。
可能荊棘遍地,但我仍想走一遭
2017年,褚宏生99歲。這個年近百歲的老人,從16歲開始,只做一件事——手工製作旗袍。
16歲那年,褚宏生被父母從蘇州吳江老家送到上海,拜當時上海灘最有名的裁縫朱漢章為師。
學徒僅僅2年的時間,他便因為影後胡蝶量身定製的旗袍而一舉成名,轟動了整個旗袍圈。
當時不管在誰看來,他的成功都過於順利。 但在成功的背後,隱藏的是他當學徒時的努力和用心。
褚洪生工作室
當時與褚宏生同期的徒弟們都開始動手幹活時,而師傅卻一直讓自己練基本功,褚宏生只能幹著急。
但其實是師傅看出他是塊好料子,又怕他把「學生意」錯當成「跑生意」——把待人接物的技巧當成了養家糊口的路子,所以才用 3 年時間磨煉褚宏生的性子。
「剛開始的時候我特別不服氣,氣呼呼地去找師傅理論,」褚宏生慢悠悠地回憶, 「幾年後,我才理解師傅的苦心,他是讓我別心急,說以後我會比他們做得更好。」
褚宏生出師後,師傅送給他一條愛馬仕款式的老皮尺,搭在褚宏生的脖子上,這一掛就是77年。
1936年,他接到了自己作為學徒的第一個大單,為影後胡蝶量身定做一件旗袍。正是這筆訂單,徹徹底底地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
當時褚洪生因為創新的理念與師傅爭論不休, 他堅持選用法國蕾絲替代原有的面料, 這樣新穎又大膽的想法,在當時如若失敗,可能會成為他旗袍生涯永遠的黑點。
他站在人生的交叉路口,不顧師傅的反對,毅然決然地選擇了與傳統相悖的一條路,可能荊棘遍地,但他仍想走一遭。
獨特的旗袍遇上美麗優雅的佳人,二者交相呼應,一經面世,就受到了眾人的追捧。有人感慨: 「以胡蝶之艷光亦未能使旗袍失色。」
自那以後,褚宏生逐漸名揚四海,連當時的宋慶齡都忍不住要求他的量身定做。
客人也從胡蝶,宋慶齡變成了張曼玉,鞏俐等人,甚至連杜月笙都把他請到家裡去做。
漸漸地,人們開始稱他為「上海灘名媛們背後的男人。」
旗袍,她有她的性格
從那以後的80多年歲月里,無數時光都被他縫進了那五千多件華麗的旗袍里。
手藝從來不能一蹴而就,做旗袍也不例外。一件旗袍的完成必定要經過繁復的步驟,釘直角扣、劃線、刮漿、開滾條、縫紉、盤扣、量體、打樣……
在 科技 如此發達的今天,這些繁瑣的工序本可以用機器來代替,但褚洪生仍然堅持純手工製作,從不曾動搖。
他常說:「旗袍就像一個人一樣,不是機器硬邦邦的,她圓潤有性格,只有人手才能縫出。」 這是一位匠人的堅守,更是對於傳統手藝的堅持。
作為上海乃至全國的「大師」級裁縫師,他卻只說自己只是一個做旗袍的「普通裁縫」,比起沽名釣譽,他更喜歡把自己埋在布堆里專心致志地研究旗袍。
他做了一輩子的旗袍,卻沒有開一家屬於自己的店。相比於錢, 他的眼裡只有旗袍。
「我就是個做旗袍的,現在老了都做不了旗袍了,就只能幫別人量身,我不辛苦,不忐忑,不虧欠我這一輩子,這就是我最好的人生狀態。」
在他看來,旗袍是世上最美、最能體現女性特質的服裝,而且無論時光如何流轉,旗袍永遠不會過時。
盡管已經耄耋之年,說到自己最喜歡的旗袍,褚洪生仍然兩眼發光,就像個看到自己喜歡糖果的孩子。
這個近百歲的老人,在這個成衣泛濫的年代,以近乎笨拙和執拗地堅持,保持著這一針一線的溫度。
他的合作夥伴,忘年之交周朱光評價他:「是一位神人,不用量就能說出客人的三圍,他非常純粹,好像腦子里只有旗袍,為旗袍而生。」
上海灘最後的裁縫,已成絕唱
2017年春節,99歲的褚宏生作古了,他的旗袍已成絕唱。
談到旗袍,他曾不止一次說過自己的願望,就是: 「等到某天,旗袍能回到中國女性的日常裝當中去。」
很遺憾,他沒有看到這一天。更遺憾的是,隨著大師的離去,一個衣香鬢影的時代結束了。
旗袍不復昨日之榮光,我們再難逢見一個穿著旗袍的女子,走在城市的尋常巷陌,風光動人。
這個見證了旗袍起起落落,東方女性審美幾經變換的的旗袍匠人,帶著對傳統的守護與未來的期盼告別了人世。
直到最後,他仍在堅守著自己的旗袍之道,即: 女人身上流動著的氣韻,是含蓄與性格之間微妙的平衡。
在如今快餐文化的影響下,無數的手藝人被 歷史 的洪流淹沒,無數的手藝被現代化的工藝沖擊,無數傳統工藝就這樣慢慢地消失在 歷史 的長河中,這又何嘗不是中國文化的悲哀呢?
只願世人有朝一日能慢下腳步,看看那些幕後的手藝人,看看那些已經失傳的藝術,將之發揚光大。
風尚來來去去不變的是對手藝的歷練
匠人老去,匠心不息
Ⅳ 哪裡有旗袍或者女裝收學徒的工作室。像一些老字型大小或者以品牌工藝為主的工作室,而不是以量以低端價格。
現在的服裝行業已經開始萎縮,大批量生產已經不符合市場需求了,很多企業都改革,開始走原創,小眾化,個性化,設計都是相通的,以後想從事旗袍設計這塊,也可以去服裝設計學校系統的學習一下,一般有品質的高級定製店是不太會收學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