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浪漫主義時期的服裝特點
浪漫主義思潮無論在服裝也創造出一種充滿幻想色彩的典雅氣氛。
1、從1822年前後開始,女裝的腰線逐漸自高腰身位置下降,到1830年,降到自然位置,腰又被緊身胸衣勒細,袖根極度膨大化,裙子也向外擴張。
2、腰線回到自然位置,重新啟用緊身胸衣,為了強調女性特徵,使用緊身胸衣「科爾塞特」來達到整形目的。整個上半身縫制的非常合體,衣服一般多在背部開口系扎,如果前開襟,就使用掛鉤扣合。為強調細腰,衣服前中心呈銳角尖下去的裝飾線再次登場。
3、裙子的膨大化。強調細腰與誇張裙擺是相互關聯的,腰線位置下降,腰身被收細的同時,裙子上出現很多衣襞,其量感通過在裡面穿數條襯裙不斷加強。罩裙在前面A字形打開,露出裡面的異色襯裙。
4、浪漫的領型。這一時期的領子有兩種極端形態:一種是高領口,一種是低領口。高領口上常有褶飾,或用拉夫領、大披肩領;低領口上常加有很大的翻領或重疊數層的飛邊,麗絲邊飾。這兩種領型有時也組合起來使用。
(1)怎麼穿西歐女裝擴展閱讀:
在浪漫主義時期的繪畫作品中也可以看出當時的服飾特點:
倫道夫·凱迪克筆下的人物形象跨越豐富,兒童、農夫、淑女、貴族、火槍手等,各個層面均有細膩而溫馨的展示,每個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皆反映了人物本身的階層特點與個體的氣質神貌。
所有的人物其服飾真實地反映出維多利亞時期整個社會的服飾風格特徵。
女士服裝不乏蕾絲、細紗、荷葉邊、蝴蝶結的裝飾以及多層次折皺、抽褶等元素。
宮廷款式主要有立領、高腰、公主袖、羊腿袖等,處處體現出華麗而又含蓄的柔美風格。
在線條處理上,誠如時代周刊評論所說,輕松、精準又不經意體現出的一種隨意,或說隨意之下的精準。比起沃爾特·克蘭的線條風格,後者顯得更為程式化與裝飾性,前者突出了一種靈動與瀟灑,在人物表情上,刻畫傳神入微。
Ⅱ 中西方服飾差異
一、 差異的主要表現
1、色彩
一個民族對顏色的喜好從某種意義上反映了這個民族潛意識的性格特徵。在夏、商、周時,黑色被中國的先人認為是支配萬物的天帝色彩。後來人們把對天神(黑色) 的崇拜轉向對大(黃色) 的崇拜,所以形成「黃為貴」的傳統觀念。
傳統服裝色彩受陰陽五行影響,有青、紅、黑、白、黃五色之說,它們被稱為正色,其他顏色為間色。正色在大多數朝代為上等社會專用,表示高貴。
在民間,正色也是人們衣著配色所喜愛和追求的顏色。我國古代封建等級制度森嚴,這一點也表現在服裝上:先開始於民間,一旦被皇家貴族看中,就禁止民間使用,否則,輕者殺身,重者株連九族;如果一種服裝的色彩開始是皇家貴族所穿,後來不穿了,成為一般民間服裝,則這種服裝的色彩立即被視為卑賤的色彩。
而在西方,在羅馬時代最流行的色彩是白色和紫色。白色象徵純潔、正直、神聖,也代表魅力。這也是西方人喜歡選擇白色作為婚紗禮服的原因。人們也曾對服飾上充滿宗教氣氛的色彩也十分嚮往。歐洲文藝復興以來,隨著服飾奢華程度的升級,明亮的色彩受到人們的歡迎。
法國人鍾情於丁香色和薔薇色,也很迷戀含蓄的天藍和聖潔的白色;西班牙人卻崇尚高雅的玫瑰紅和灰色調;在英國,黑色有意想不到的復雜及強烈感,因為黑色被認為是神秘、高貴的色彩,但有時也被用於沉默、不吉利或悲哀的喪服。
2、外形
從外形特徵上來講,中國傳統服裝的外形強調笑寬搜縱向感覺,常用下垂的線條、過手的長袖和筒形的袍裙。中國傳統服裝形式以前開型的大襟和對襟式樣為主。上衣下裳制和衣裳連屬制為中國服裝的兩種基本形制,兩種形制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交叉使用,相容並蓄。
西洋服裝在樣式上有一個演變過程,由古希臘時的披裹式到中世紀的以披裹式的非成型類衣和前開式的半成型類衣為主。中國傳統服裝的外形自衣領部位開始自然下垂,不誇張肩部,常用下垂的線條、過手的長袖、筒形的袍裙強調縱向感覺,使著裝人體顯得修長。
而西洋古典服裝的外形強調橫向感覺,常採用橫向擴張的肩部輪廓、各種硬領、輪狀領、膨脹的袖型、龐大的裙撐、重疊的花邊和花朵以及漿過的紗料和各部位的襯墊,使服裝線條產生誇張和向外放射的效果。
而且從結構特徵看,無論袍、衫、襦、褂,通常只有袖底縫和側擺相連的一條結構線。中式服裝採用中國傳統的平面直線裁剪方法,無起肩和袖窿部分,整件衣服可以平鋪於地,結構簡單舒展。
西方服裝為了最終取得與三維人體相吻合的具有立體效果,多採用立體裁剪方法,立體裁剪方法視人體為多面體至少是四面體,細心對待人體從上到下、從前到後各個方面的凸凹起伏關系,利用打褶和省道處理等服裝工藝手段。
3、圖案
中西服飾在對圖案的選擇上也呈現五花八門之勢。從古到今,從高貴綢緞到民間印花布,吉祥圖樣運用極為廣泛。人們都喜歡運用各種圖案來隱喻對圖騰崇拜,表達對美滿生活的希望,如龍鳳呈祥、九龍戲珠、喜鵲登梅等圖樣。這表明中式服裝喜好運用圖案表示吉祥的祝願。
西歐服裝上的圖案隨著歷史的變遷而不斷變化。
古代多流行花草放樣,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流行華麗的花卉圖案,法國路易十五時期,受洛可可裝飾風格的影響,流行表現S形或旋渦形的藤草和輕淡柔和的庭院花草放樣。野獸派的杜飛花樣、利用幾何緒視原理設計的歐普圖案等則是近代流行的圖案花樣。
上:中國服飾
中國服飾的歷史源遠流長,從原始社會、夏商周、春秋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遼夏金元、明、清,到近現代,都以鮮明特色為世界所矚目,主要以漢服為主,另外還有胡服、旗裝等。
「西方」,沿用了關於區域范疇的習慣稱謂,與亞洲一帶的「東方」相對。西方服裝史,即是以西歐國家為主,上溯至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的服裝發展史。西方服裝體現出與東方服裝相迥異的風格,特別巧知是其中所蘊含的文化元素,代表了人類服裝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2)怎麼穿西歐女裝擴展閱讀:
二、導致中西方服飾差異的原因分析
1、中西服飾文化的差異
中國幾千年來的歷史進程中,我們的祖先創造了底蘊深厚的寬衣服飾文化,形成了特有的美學與哲學觀念,與西方截然不同。
西方則強調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分離,明確提出主觀為我,客觀為物,「物」與「我」是相對立的,不容混淆的,致使他們習慣於理性觀察世界和探討規律,並形成一種追求自然法則以獲得真理的作法。因而,表現出以一種理性的碰歷或科學性的態度對待服飾。
2、中西方美學觀念的差異
中國服飾美學觀念表現在女裝造型上的是意象的結構。
這種平面的直線與曲線的裁剪方法使衣服適體又不完全合體,不裸露張揚也不盡力束縛,在遮體的隱約之中含蓄地顯現了流暢婉約,溫情流動的人體曲線美,造型意識是節奏化的,讓視點隨著自己的心願移動,使生命之體在寬衣的帖體與離體之間流露氣韻。
我國傳統的服裝空間造型是借「虛與實」、「明與暗」的節奏表達出來。西方的服裝空間意識是在中世紀以後形成的,反映了西方人對空間的探求心理,渴望占據更多的空間,於是增大服裝造型的體積,將服裝視為擴大自我肉體的一種工具。
這種誇張的服裝造型使人與自然整體之間,人與人的個體之間保持著一定的距離,反映了西方人的宇宙觀,也反映了人與自然萬物、心靈與環境、主觀與客觀的對立性。由於東方與西方不同的哲學美學觀念在服裝上創造了不同的基本造型,體現了不同的精神氣韻。
3、中西服飾文化中的著裝理念的差異
在中國傳統的社會及家庭教育中,服裝行為規范被看作是修身的一個重要內容,並長期影響著中國人的著裝生活。人們在著裝上注重倫理內容,用服裝掩蓋人體,竭力超越人體的局限,以達到儒家的道德要求。服裝美注重表現人的精神、氣質、神韻之美,並不強調形體。
西方服裝文化屬於多元化的范疇,其中最顯著的特點是服裝突出個性,顯示個性。
Ⅲ 法國服裝尺碼表
按你的臀圍看40碼可以,但按你胸圍94來看應該42碼(我覺得你測量的不準確。並注意尺碼對照只要是國家標准,無論哪個國家都是按照凈尺寸對照),無論是40還是42對你來講長度肯定不合適,你非要購買法國尺碼的服裝也就只能舍棄其一了。
以下是法國女裝尺寸表:
由於各國人體型的差異,你最好再測量其他參數如袖長、領圍,綜合比較選擇合適自己的尺碼。
(3)怎麼穿西歐女裝擴展閱讀:
服裝尺碼標準是在人體基本尺寸的基礎上,根據不同的款式,加上合適的寬松量。服裝的規格尺寸一旦確定以後,它就是服裝製造的依據。
服裝尺碼對照表:
29碼=2.2尺腰=73.5CM
30碼=2.3尺腰=77CM
31碼=2.4尺腰=80CM
32碼=2.5尺腰=83.5CM
33碼=2.6尺腰=87CM
34碼=2.7尺腰=90CM
36碼=2.8尺腰
38碼=2.9尺腰
40碼=3.0尺腰
測量部位:
領大:領子平攤橫量,立領量上口,其他領量下口。
衣長:由前左側肩縫最高點垂直量至底邊。
胸圍:扣好紐扣,前後身攤平,沿袖窿底縫橫量。
袖長:由左袖最高點量至袖口邊中間。
連肩袖長:由後領窩中點量至袖口中間。
總肩寬:由肩袖縫交叉處橫量。
袖口:袖口平攤衡量。
Ⅳ 17世紀和18世紀,貴族男性和女性的衣服採用什麼形式
貴族中服飾主要以純棉、綢緞、錦緞。在加上蕾絲邊,印花,等加工最終成為17世紀維多利亞時期風靡一時的洛洛可式服飾。
洛可可(Rococo)一詞來自法語Rocaille,意為小石頭、小沙礫。作為藝術風格用語,起先指用貝殼和石頭修築起來的人工假山和岩洞,後來指具有貝殼紋樣曲線的裝飾主題。
十八世紀歐洲宮廷貴族盛行洛可可風格,洛可可服裝的顯著特點是柔媚細膩、 纖弱柔和,這使整個服裝風格趨於柔美化、繁復化,誇張的造型、柔和艷麗的色彩以及自然形態的裝飾,給人以奢華浪漫的視覺效果。洛可可時期色彩常用白色、金色、粉紅、粉綠、淡黃等嬌嫩的顏色。 服飾上的色彩也表現為柔和艷麗的色調,例如甜美的香檳色和奶油色洛可可服飾追求柔媚細膩的情調。 為了模仿自然形態,服裝上的裝飾物等部件也往往做成不對稱形狀,變化萬千。
(4)怎麼穿西歐女裝擴展閱讀:
歷史進人18世紀,西歐各國資產階級不斷發展,資本主義勢力逐漸增強,社會結構發生著深刻變化18世紀中葉,產生於英國的產業革命,大大加速了西歐資本主義的進程。在文化藝術方面,法國仍是西歐的中心。
新興資產階級不斷積累財富,絕對主義的路易王朝漸漸失去活力,處於沒落的前夜。在上流社會,出現了與國王主宰的宮廷相對的資產階級的沙龍文化(salon,即「會客室」、「客廳」。指從17世紀起,西歐貴族、資產階級談論文學、藝術或政治問題的社交集會。
18世紀這種集會在法國特別流行)。在這樣的沙龍中,人們只追求現世的幸福和官能的享樂,這使人們的感覺異常敏銳,從而形成了與巴羅克那莊重豪華、拘泥虛禮的宮廷文化不同的文化形態,這就是著名的「洛可可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