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女裝分類 » 簡述洛可可女裝的整體特點是什麼
擴展閱讀
穿旗袍講究些什麼 2025-07-13 21:44:24
拿手套怎麼練習扎針 2025-07-13 21:38:45
跆拳道手套什麼牌子好 2025-07-13 21:32:46

簡述洛可可女裝的整體特點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2-10-17 09:44:52

⑴ 洛可可風格的特點

洛可可為法語rococo
的音譯,此詞源於法語
ro-
caille(貝殼工藝),意思是此風格以岩石和蚌殼裝飾為其特色。是巴洛克風格與中國裝飾趣味結合起來的、運用多個S線組合的一種華麗雕琢、纖巧繁瑣的藝術樣式。
巴洛克藝術盡管有呆板的禮儀,有形式上的驕矜和誇張,但它畢竟是一個陽剛的時期。而緊隨其後的時期,即洛可可藝術,是大約自路易十四
1715年逝世時開始的,則顯得更為講究,更為矯飾,更為呆板,因而也更為柔弱。可以認為,這個時期的一個標志是18世紀初歐洲瓷器使用的普及。原先,人們一直是用笨重的銀制餐具飲食,用大塊的石頭創作巨大的雕塑,而現在則是用易碎的瓷器來做餐具,也製作小巧玲瓏的瓷塑像,從而反映了這個風流時期的精神。
洛可可藝術風格是繼巴羅克藝術風格之後,發源於法國並很快遍及歐洲的一種藝術樣式。開始是指用貝殼、石塊等建造的岩狀砌石,源於中國的假山,玲瓏剔透,華麗雕琢的藝術趣味,後指具有貝殼紋樣曲線的主題,成為以室內裝飾為主體的樣式名稱。洛可可特點是室內裝飾和傢具造型上凸起的貝殼紋樣曲線和莨苕葉呈鋸齒狀的葉子,
C形、S形和渦旋狀曲線紋飾蜿蜒反復。創造出一種非對稱的、富有動感的、自由奔放而又纖細、輕巧、華麗繁復的裝飾樣式。巴羅克那洋溢的生氣、莊重的量感和男性的尊大感,都被洗練的舉止和風流的游戲般的情調,以及艷麗而纖弱柔和的女性風格所取代。如果說17世紀的巴羅克風服飾是以男性為中心、以路易十四的宮廷為舞台展開的奇特裝束,與此相對,18世紀的洛可可風服飾則是以女性為中心,以沙龍為舞台展開的優雅樣式。

⑵ 洛可可時代服裝的風格

洛可可風格的服裝「洛可可」一詞源自法國字匯「Rocaille」,由此演變而來,其意思是指岩狀的裝飾,基本是一種強調C型的漩渦狀花紋及反曲線的裝飾風格。這種風格源自1715年法國路易十四過世之後,所產生的一種藝術上的反叛。洛可可藝術風格與巴洛克藝術風格最顯著的差別就是,洛可可藝術更趨向一種精製而幽雅,具裝飾性的特色。這種特色當然影響到當時的服裝,甚至以"洛可可"一詞代表法國大革命之前18世紀的服裝款式。洛可可風格作為一種服裝風格,主要特點是精緻到極點的優雅。所謂"極點",就是婦女將自己服裝的每一個細節都精緻化,以便男性觀賞。換句話說,人體的每一個部位都分解成可供觀賞的元素。那是一個肉體享樂的時代(與我國的明末時期有點類似),最有品味的女性穿著是"既暴露又優雅"。蕾絲——是18世紀洛可可風格的宮廷女裝和沙龍女裝中的典型裝飾,是當時的時裝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它曾經出現在蓬皮杜夫人長裙的V型領口和袖口。藝術上的洛可可時代,是一個女性的時代,彌漫著一種柔性文化的因素。當時的社會有兩個中心,一個是以皇帝為中心的宮廷,另一個是以貴婦為中心的沙龍。沙龍實際上就是當時的時裝天橋。蕾絲——充當了優雅風格的點綴,出現在袒露的胸口和手臂等處。於是,越是禁止暴露的地方越暴露,有暴露的地方就有蕾絲。蕾絲實際上起到了一種"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勾引作用,那時候稱為"媚",與洛可可藝術風格的"媚"相配套。洛可可蕾絲,試圖以古典主義的優雅形式,來表達色情和肉慾的享樂慾望,使之適應高雅沙龍的氛圍。這是君主專制時代,宮廷里那些游手好閑之徒和偽淑女的一個合謀。在歐洲時裝文化史中,洛可可風格,將色情的藝術化推到了巔峰,蕾絲就是一個主要合作夥伴。它因此為平民社會的女性所不齒。在19世紀的新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服裝中,蕾絲似乎有點改邪歸正的意思,它拋棄了洛可可時代的色情成分,成了理想和浪漫的象徵。19世紀的淑女,無論在有產階級婦女還是無產的婦女那裡,蕾絲花邊都是一種良家婦女式的純潔、溫柔和美好的象徵。但它只不過是對"洛可可蕾絲"的紳士般的忽略,同時也有對女性社會角色的委婉認可。衡量服裝進步性的唯一標準是:對身體的自然本性的尊重,對人體完整性的尊重,對肉體自由舒展的尊重。就此而言,蕾絲服裝有它文化上的進步意義。如果不考慮時尚的商業屬性,我們甚至可以說它是一種新的自由的象徵。在服飾史上,有兩個與"蕾絲"相關的著名人物,一個是當代大眾寵物麥當娜,另一個是18世紀的歐洲沙龍女王、法國國王路易十五的情婦蓬皮杜夫人。2001年4月的一次拍賣會上,麥當娜的一件黑色蕾絲胸罩,以2萬美元的高價被人搶走。蕾絲刺激了人們對麥當娜身體的窺視和形象的崇拜,同時,麥當娜也改寫了蕾絲的歷史:蕾絲作為女性服裝的點綴物和邊角料,突然坐到了服飾舞台的中央。當代的蕾絲服裝時尚,將洛可可蕾絲那"優雅"的面膜撕了,也就是將洛可可服裝的內在矛盾(色情慾望與古典風格地矛盾)公諸於眾。在2002春夏時裝展的天橋上,我們可以看到迪奧(Dior)"墮落貴婦"風格的黑色和金色蕾絲裝,夏奈爾(Chanel)貌似純潔的白色蕾絲長褲、阿瑪尼(Armani)的紅色窗花圖案蕾絲裙、塞琳(Celine)的肉色蕾絲長褲……,當代時裝大膽而直接地讓蕾絲為身體的自由服務,沒有半點遮掩和含糊。為了女性身體的自由,當代的蕾絲時尚,徵用了服裝史上的一個古老元素(洛可可蕾絲),並且同時將這個古老元素夾帶的身分等級制拋棄了。它不再是宮廷貴婦的點綴,而屬於街道上所有的女性。

⑶ 洛可可風格三大特徵是什麼

洛可可風格三大特徵是:主色調鮮艷明亮,線條多用柔和弧線,在洛可可風格設計上,幾乎看不到任何硬朗線條。傢具小型細節較多,洛可可興盛時期,正是以女性為中心的法國沙龍文化的全盛時期。融合東方元素,洛可可裝飾藝術汲取了不少中國的裝飾風格。

1、細膩柔媚,常常採用不對稱手法,喜歡用弧線和S形線,尤其愛用貝殼、漩渦、山石作為裝飾題材,卷草舒花,纏綿盤曲,連成一體。天花和牆面有時以弧面相連,轉角處布置壁畫。

2、洛可可世俗建築藝術的特徵是輕結構的花園式府邸,它日益排擠了巴羅克那種雄偉的宮殿建築。在這里,個人可以不受自吹自擂的宮廷社會打擾,自由發展。現代洛可可風格的總體特徵是輕盈、華麗、精緻、細膩。室內裝飾造型高聳纖細,不對稱,頻繁地使用形態方向多變的如「C」「S」或渦券形曲線、弧線,並常用大鏡面作裝飾。

3、洛可可風格大量運用花環、花束、弓箭及貝殼圖案紋樣。現代洛可可風格建築的特點是貝殼和巴洛克風格的趣味性的結合為主軸,以室內應用明快的色彩和纖巧的裝飾,傢具也非常精緻而偏於繁瑣,不像巴洛克風格那樣色彩強烈,裝飾濃艷。德國南部和奧地利洛可可建築的內部空間顯得非常復雜。

⑷ 洛可可風格特點 你了解了嗎

1、巴洛克風格以大小不一,劇烈運動的弧線和無窮的,大量反復的群曲線,以及交叉,對比的線條為主要圖案語言,構圖復雜,運動感強。當你看到一座建築好象梵蒂崗的教堂或者歌劇院,富麗堂皇,外面有彎曲的弧面。例如大圓頂,上頭有好多雕塑,看起來整個就像個大雕塑,叫它巴洛克風格多半沒錯。

2、巴洛克風格的主要特色是強調力度、變化和動感,強調建築繪畫與雕塑以及室內環境等的綜合性,突出誇張、浪漫、激情和非理性、幻覺、幻想的特點。打破均衡,平面多變,強調層次和深度。使用各色大理石、寶石、青銅、金等,裝飾華麗、壯觀,突破了文藝復興古典主義的一些程式、原則。

⑸ 新洛可可的服裝是什麼時間的有什麼特點

作為歐洲18世紀的一種藝術風格,洛可可風格是與古典主義精神背道而馳的.在路易十四之後的攝政時期,便已出現了與原先那種厚重、對稱、奢華之風相反的輕巧、自由、簡潔的傢具風格,可以說,從這時起,洛可可藝術之燈便已點燃。到18世紀20年代,巴羅克藝術最終讓位於纖巧而自由的自然主義.這種自然主義以種無規則的雕刻形式為基礎,岩石(rocaille)和貝殼(coquilles)為凡爾賽宮花園的裝飾提供了富於變化的形式,同時這種裝飾語言又通過雕刻和彩繪被引入室內裝飾中,而這個名詞在其風格最終成熟之後則由"rocaille"改成了"Rococo".

"洛可可"的原意是"貝殼".用其為這種藝術風格命名,基本上是正確形容.絢麗而各異,玲瓏而剔透,又純屬自然造化的貝殼,的確是看到了洛可可裝飾時可能產生的聯想和感受.在路易十五時代人們常用貝殼、草莖、花朵等物裝飾室內並常擺成 Ⅱ形、S形、和旋渦形的曲線.色彩多清淡柔和,如白、淺綠、粉紅等色.這種裝飾風格總的傾向是纖巧、優雅,但是顯得煩瑣和矯揉造作。後來這種風格影響到工藝美術和繪畫.因為這種風格盛行於路易十五時代因此又稱為路易十五樣式.

洛可可形式最顯著的特徵就是不對稱,並以自然界中的動物、植物形象作為主要的裝飾語言,葉子和花交錯穿插在岩石的貝殼之間,外輪廓不規則的形式遮住了傳統的結構,熟悉的雕刻形式與令人耳目一新的圖案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沒有規則也不會間斷,相對的均衡彌補了不對稱在人視覺上產生的不穩定感等等顯然,這些富於想像的成分在這種並不實用的結構基礎上是極其成功的,鏡台和蝸形腿半圓狹台等傢具的外輪廓都變得極其誇張,但櫥櫃、椅子和桌子的結構形式,都還是以矩形基座為基礎的.

一般說來,這種藝術主要強調表面的裝飾設計,以使人們的眼睛不去注意那些矩形的連接部位,另外,還發展了青鍍金、雕刻描金、線條著色或鑲嵌花線與雕刻相結合等裝飾手法.所有這些做法都致力於追求傢具本身構成了現實社會自由、輕松、浮華絢麗的生活場景的不可缺少的元素.

⑹ 洛可可藝術風格特點

洛可可藝術風格的特點是輕快、華麗、精緻、細膩、繁瑣、纖弱、柔和的。洛可可風格追求的是輕盈纖細的秀雅美,比較精緻典雅。

洛可可風格在構圖上一般強調不對稱性,其工藝、結構和線條都具有婉轉、柔和的特點。洛可可的裝飾題材有自然主義的傾向,主要是展現了曲折的貝殼形曲線和精細纖巧的雕刻,造型基調是凸曲線,通常是用S形彎角的形式。



洛可可藝術在18世紀產生於法國,並且遍及歐洲的一種藝術形式、藝術風格,盛行於路易十五統治時期。而且洛可可藝術在形成的過程中,還受到了東亞藝術的影響。洛可可風格的色彩非常嬌艷明快,比如嫩綠,粉紅,猩紅等等顏色,線腳大多數是用金色,被廣泛地應用在建築、裝潢、繪畫、文學、雕塑、音樂等藝術領域裡面。

⑺ 洛可可時期的服裝特點

男裝依舊採用那種下擺寬松的上衣,也可以縫到腰部。袖子是蕾絲袖口,或者短袖只有手臂長度的四分之三,露出裡面的蕾絲襯里襯衫。褲子鬆鬆地掛在長襪的袋子里,用玫瑰花邊系著。

大約在1675年,有三套男裝至今仍然流行。上衣演變成一個及膝長的肩膀,然後在外面放了很多裝飾品,縫在靠近腰部的地方。褲子是又長又細的褲子,一直到膝蓋,下面是絲襪和帶扣環的鞋子。

洛可可女裝放棄了西班牙鍾形裙的幾何嚴謹,但保留了寬大的臀部和緊身胸衣。在不同顏色的襯裙外面,鍾形長裙大多是前褶後拖。

洛可可女裝變得輕浮,有褶皺、褶邊、休閑蕾絲和凸起的襯裙。一個穹頂形的鯨骨圓取代了舊的鍾形裙,形成了典型的晚巴洛克女性輪廓效果。從超大號的裙子到細肩再到高個頭,整個人都呈現出圓錐形。

特點;

洛可可的總體特徵是輕盈、華麗、細膩、精緻、笨重、細膩和柔軟。它追求清淡細膩的美、細膩迷人的美、復雜瑣碎的美、細膩典雅的美、甜美柔美的美。

它刻意強調構圖的不對稱性。它的工藝、結構和線條都具有柔和的特點。其裝飾主題趨於自然主義,以曲折的貝殼形曲線和細膩的雕刻為主。建模的關鍵是凸曲線,凸曲線常用作S形角點。洛可可風格的色彩非常細膩明亮,如綠色、粉色、猩紅色等,而線腳大多為金色。

(7)簡述洛可可女裝的整體特點是什麼擴展閱讀;

發展;

18世紀30年代,洛可可藝術在法國迅速發展,並逐漸受到中國藝術的影響。這種風格從建築裝飾延伸到傢具、繪畫和雕塑。洛可可保留了巴洛克復雜的圖像和錯綜復雜的圖案,並逐漸將它們與其他一些特徵和元素融合在一起,包括東方藝術和不對稱的組合。

這種藝術形式隨後從法國傳到德國、西班牙等地區,並與當地風格相融合。在18世紀的英國,洛可可風格被認為是一種「法國品味」,較少用於建築,更多用於銀器和陶瓷。

洛可可風格是由從義大利移民到英國的藝術家,如巴古提和阿塔里,以及愛爾蘭兄弟弗朗奇尼帶來的。

隨著拿破崙在法國的崛起,洛可可逐漸被逐出法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洛可可藝術

⑻ 洛可可風格服裝的概念與特點是什麼

洛可可服飾在色彩和裝飾上的特點

(一)柔和艷麗的色彩和自然形態的裝飾
洛可可服裝的顯著特點是柔媚細膩、 纖弱柔和,這使整個服裝風格趨於柔美化、繁復化。 在服裝中大量運用誇張的造型、柔和艷麗的色彩以及自然形態的裝飾,給人以奢華浪漫的視覺效果。 洛可可時期色彩常用白色、金色、粉紅、粉綠、淡黃等嬌嫩的顏色。 服飾上的色彩也表現為柔和艷麗的色調,例如甜美的香檳色和奶油色洛可可服飾追求柔媚細膩的情調。 為了模仿自然形態,服裝上的裝飾物等部件也往往做成不對稱形狀,變化萬千。 來自大自然的裝飾題材的運用,使洛可可裝飾藝術充滿了女性愜意的輕松感,處處體現著新興資產階級上升階段強調滿足自身感官愉悅的審美趣味。 自然形態在服飾上的體現就是大量自然花卉為主題的染織面料。 這個時期法國的印花織物就好似花的帝國——曼妙而唯美。 當時主要採用的花卉是薔薇和蘭花, 在處理上採用寫實的花卉,再用莖蔓把花卉相互連接起來,形成蔓延的動感,表現出人們對自然的崇尚。洛可可服裝形態的演變經歷了奧爾良公爵攝政時代、 路易十五時代和路易十六時代三個時段。洛可可服裝在裝飾上也極其纖弱柔和,多處使用金線、彩繪、蕾絲、穗子等裝飾手法。 例如:在室內裝飾風格的影響下, 法國式羅布衣袖比早期更加合身,袖口製作更是不同尋常,精細而復雜,並且帶有邊飾。 在華托式羅布中帶翼的袖口被細絲褶邊所取代。 這種褶邊通常是兩層,上面鑲有穗子、金屬飾邊和五彩的蕾絲。 袖子下邊露出內衣袖口雙層或三層褶邊。 褶邊由細而寬,邊緣裝飾有蕾絲,這就是當時最迷人的「荷葉邊皺褶袖」的經典造型。

(二)對裝飾效果的注重與表現
洛可可女裝由內部的緊身胸衣、倒三角形腳片(斯塔瑪卡)、裙撐(帕尼埃)和罩在裙撐外華麗講究的襯裙以及最外面的罩裙(羅布)組成。 緊身胸衣和裙撐這對孿生姐妹在很大程度上締造了洛可可女裝浪漫、迷人的華貴風情。 作為洛可可女裝最具代表的靈魂,其誇張的造型、超大的服裝表面給設計師足夠的裝飾空間,使精緻溫婉的服飾藝術表現得栩栩如生。緊身胸衣一直是西方女裝造型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穿著緊身胸衣時,胸前通常配有呈倒三角形的胸兜,這是獨立製作的服裝部件,穿著時把它系在前開緊身胸衣的帶子下面,也可以遮擋胸衣的開口,可以說是洛可可女裝裝飾的重要部分。 肚兜上面常有精美的裝飾,這個部位是細節裝飾美和工藝美的表現。裙撐作為洛可可女裝的重要部分,和緊身胸衣一起把女人塑造成完美的 X 型。初期「帕尼埃」為鍾形,後來「帕尼埃」越變越大,逐漸變成橢圓形,前後扁平、左右寬大。 「帕尼埃」外層面積的增大給表層的裝飾創造了更多的機會。 前部敞開的罩裙以及裙子層次繁多是西方近代女裝的重點。 在外裙下通常有內裙、襯裙和底裙。 層層疊疊的裙子以它細膩精緻、變化豐富的裝飾形成著層疊的視覺效果,成為 18 世紀追求嬌柔矯飾和官能享樂的象徵。這種立體飾褶、服裝面料的縫綴再造增加了服裝在視覺上浮雕感、立體感。蕾絲是一種有透孔的網眼花邊的織物, 通常織有圖案。 最早是手工編織的織物,18 世紀由於紡織技術的進步,蕾絲的生產製造進入鼎盛時期。因為其華美的材質、 精緻的手工和昂貴的價格是穿著者地位和財富的象徵。 蕾絲荷葉邊的裝飾是洛可可藝術的裝飾經典。 洛可可時期女裝的袖子由肩部到肘部是窄緊貼體的,蕾絲邊飾由肘部垂下,自然的張開。蕾絲袖邊不僅起到裝飾作用,而且還有造型功能,使袖子整體呈現倒三角型的外觀。這樣的袖型在倒三角的軀乾和矩形的下裙之間起到很好的視覺調和作用,與服裝整體造型輪廓相搭配,從而把蕾絲從最初是身份、地位、財富的象徵演變為代表女性性感的服飾符號。花朵這個主題在洛可可服裝領域主要表現在面料和裝飾兩個方面。 漩渦狀的藤蔓、淡雅的花卉時常得以運用和展示。 刺綉工藝增添了貴族氣質和浪漫氣息。 花朵在洛可可服飾上的運用除了表現在面料的圖案上,還表現在大量運用天然或人造花朵對服裝進行裝飾。人們常把洛可可風格的女裝比喻成「盛大的花籃」,在這個花籃里除了鮮花、蕾絲,還有蝴蝶結和緞帶。 它不僅運用在女裝中,還大量頻繁地出現在男裝中,創造了男裝裝飾的鼎盛時代,裝點著男裝的浪漫飄逸。 18 世紀服裝的裝飾重心轉向女裝,緞帶、蝴蝶結被女裝採納,並成為最典型的洛可可女裝的裝飾元素。褶邊、荷葉邊的裝飾是洛可可女裝在裝飾手法上另一重要特色。 褶邊是指將窄條形的面料捏疊成褶,在面料上整燙固定,形成兩側起伏的褶飾。 褶邊這種裝飾常用於衣身邊飾或者一些特殊的部位,比如前胸、裙邊等這樣的表面裝飾。 荷葉邊是指將條形的面料一側抽縮或捏褶,另一側形成凹凸有致的波形邊飾,寬窄根據具體裝飾部位的需要而有所不同。 荷葉邊這種裝飾在洛可可服飾中常用在裙服的袖口、罩裙前開縫的邊緣以及內裙的底擺。 荷葉邊和褶邊所形成的波浪形邊緣輪廓線以及鋸齒凸凹的外觀效果,使衣邊不再平直單調,而是層次起伏、輕盈飄逸,極具女性特徵。 這兩種經典的裝飾手段不僅是洛可可服飾裝飾上的代表,而且它還延伸到後來浪漫主義時期的服飾設計中,並且一直保留到今天。堆褶的裝飾方法在洛可可女裝中有多種變化形式,最有特點的一種是將裙擺的邊緣向上堆褶後每隔一段距離扎系,使裙擺形成弧形帷幔,下面露出垂墜的襯裙。 這種樣式的靈感來自室內布藝裝飾的特點。 還有一種是將面料用針線在反面按照一定針法進行縫綴, 從正面看有凹凸的浮雕感,這種工藝方法在現代立體裁剪中叫做「堆積」。堆積和扎系出的褶皺,有的工整規矩,有的隨意多變, 巨大的圓拱形的裙形上覆蓋著帷幔樣的褶皺。這種蓬起的視覺效果不僅豐富了面料機理,同時還體現了人工修飾的獨具匠心。

總之,洛可可服飾成為西洋服裝史上的一支奇葩。 凝聚了人類文明和智慧的洛可可女裝樣式是不會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消失的, 它所演繹的精緻、華麗、優雅的性感,誇張的造型與裝飾藝術風格始終是時裝設計的靈感源泉。 其流暢的裁剪、誇張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藝技術都是現代服裝立體裁剪製作的始祖,極大影響著現代服裝的款式設計、結構設計及製作工藝。 洛可可女裝的外在人工裝飾發展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 因此,洛可可服飾在歷史上的地位和對今天的影響都是不容忽視的。 近年來,波西米亞風格的荷葉邊、婚紗中的羅布裝飾造型以及極具女性特質的蕾絲都證明了洛可可服飾飄逸、性感、奢華的魅力和響。 無限華麗、細膩、繁縟的裝飾美、工藝美、流動美涵蓋了洛可可服飾的全部,使洛可可服飾至今令世人嘆為觀止。

⑼ 洛可可是一種什麼樣的風格啊

洛可可藝術形成於十八世紀初的法國,精緻、甜美、幽雅為其主要藝術特色。洛可可的原意是由貝殼或小石頭製成的裝飾物,如此小巧之物用現代流行的說法,即為「細節」。十七、十八世紀以後,歐洲由於自然科學日漸發達,且受到當時各種民主學說與中國思想、又化的 影響,有了「啟蒙運動」的誕生:進而造成工業的發達,民主思潮的高漲,於是先後又有產業革命的發 展與法國大革命的爆發;這些客觀形勢的轉變,對於當時藝術的發展有非常大的影響。 <BR> <BR>十八世紀初葉,巴洛克風格的藝術雖然繼續在歐洲各地流行,但同時則有一種叫做「洛可可」 〔Rococo〕的藝術風格在法國產生,並且逐漸盛行,取代了巴洛克風格。Rococo 一字是從法國字 rocaille 演變而來,原是指一種混合貝殼小石子製成的室內裝飾物。洛可可風格雖保有巴洛克風格之綜 合特性,但卻缺乏巴洛克風格之宗教氣息和誇張的情感表現,尤其強調精美柔軟的氣氛並大量使用光線 。<BR><BR>洛可可的建築外觀,與巴洛克的建築相近,著重內部繁復的裝飾。雕刻則與傢具等成為室內裝飾的 一部份,缺乏獨立的機能。<BR><BR>以法國為例,洛可可式建築於路易十五時代極為流行於室內;室內平坦之表面范圍較廣,花狀紋、 綵帶狀等裝飾甚受歡迎。大型之建築物轉變為小公寓式或緊密之房間。傢具之中,貝形、捲曲形以及上 述之花狀紋、帶狀紋等均甚流行。凡爾賽宮里頭的鍾室內部裝飾即為一處著名的洛可可式建築。<BR><BR>由於當時人們對路易十四的嚴肅風格失去興趣,改而追求實用親切的空間,因此許多洛可可的繪畫以風 俗畫為主。這些畫用色清淡、甜美,充滿了幽雅、華麗的感覺。洛可可的繪畫題材,除了豪華的貴族生 活以外,還有肖像、風景、神話以及平民生活等。<BR><BR>洛可可繪畫風格代表作之一,可以法國畫家華鐸〔Antoine Watteau〕為代表。華鐸大部分作品均與 巴黎貴族階級的豪華生活情形有關。他的繪畫方法是不打草稿,直接將顏料繪於畫布上。華鐸受魯本斯 〔Rubens〕之影響甚深,人物之尖鼻、小嘴、細指等均重現於華鐸之繪畫中,顏色亦極鮮艷。在光線的 應用上,華鐸不似巴洛克畫家將明暗對比部分之范圍加以限制,即傳統巴洛克繪畫之明亮部分不會太廣 ,隨著即為陰暗部分。但在洛可可的畫派中,明亮之范圍頗大。此種處理光線之方法,可見於另外兩位 洛可可派之畫家,如布雪〔Boucher〕及根茲巴洛〔Gainsborough〕。<BR><BR>洛可可藝術流傳區域不廣,於十八世紀中葉逐漸衰微,而為新古典主義所取 代。 當時各國重要畫 家包括:法國的華鐸、夏丹〔Chardin〕、布雪〔Boucher〕、福拉哥納爾〔Fragonard〕等 ;義大利的 提也波洛〔Tiepolo〕;英國的霍加斯〔Hogarth〕、雷諾茲〔Reynolds〕、根茲巴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