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從軍十八年的花木蘭換上女裝後,為什麼令昔日的袍澤大感驚訝
1、封建時代,女子不能從軍,不能考科舉,不能從政做官。所以,有新兵到部隊中去從軍,一般人是看不出來的,也不會去懷疑。2、花木蘭有意偽裝,也可能比較難被發現。3、封建時代的沐浴清潔的頻率也沒我們現在的這么高,尤其是北方人(花木蘭的故事是北朝的)。
② 木蘭詩中為什麼木蘭從軍要女扮男裝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③ 將士們看到女裝的花木蘭會說些什麼
將士們看到女裝的花木蘭,將士們會說巾幗不讓須眉,果真是女中豪傑 。
《木蘭從軍》中,花木蘭的父親年老多病,難以出征,弟弟又小,還不夠當兵的年齡。自己理應為國為家分憂。她說服了家人,女扮男裝,替父從軍。
花木蘭告別了親人,披戰袍,跨駿馬,渡黃河,過燕山,來到了前線。在多年征戰中,她為國立下了赫赫戰功。木蘭勝利回鄉後,脫下了戰袍,穿上了心愛的女裝。將士們前來探望她,這才驚訝地發現,昔日英勇善戰的花將軍,竟是位文靜俊美的姑娘。
在中國,木蘭從軍是婦孺皆知的歷史傳說故事,講古代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贊揚了花木蘭尊老愛幼、自信自強、熱愛祖國的優秀品質。
花木蘭的形象特點
《木蘭從軍》塑造了木蘭這一不朽的藝術形象,既富有傳奇色彩,又真切動人。木蘭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幗國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矯健的勇士又是嬌美的女兒。她勤勞善良又堅毅勇敢,淳厚質朴又機敏活潑,熱愛親人又報效祖國,不慕高的官厚祿而熱愛和平生活。
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疆場數年,屢建功勛,無人發現她是女子。唐代追封為孝烈將軍,設祠紀念。 它產生的時代眾說紛紜,但從歷史地理的條件可以判定事和詩可能產生後魏,這詩產生於民間,在長期流傳過程中,有經後代文人潤色的痕跡,但基本上還是保存了民歌易記易誦的特色。
④ 將士們看到女裝的花木蘭會說些什麼
首先,將士們是驚訝的表情。之後,他們想像了木蘭和他們在一起英勇殺敵的場面,怎麼也想不到木蘭竟是女兒身,回過神來,他們說:「將軍,您真是女中豪傑!巾幗不讓須眉!」
《木蘭詩》通過木蘭的的故事,表現木蘭勤勞善良,堅毅勇敢,淳厚質朴,不睦高官厚祿,熱愛和平生活的高貴品質,以及她不求名利,不貪榮富貴,不碌高官的崇高精神。
《木蘭詩》產生的時代眾說紛紜,但據其最早著錄於陳釋智匠所撰的《古今樂錄》,可證其產生之時代不晚於陳,從歷史地理的條件可以判定詩中之事產生於北魏與柔然之間。
花木蘭(412年-502年),花木蘭的事跡流傳至今,中國古代巾幗英雄,忠孝節義,代父從軍擊敗入侵民族而流傳千古,唐代皇帝追封為「孝烈將軍」。
花木蘭故事的流傳,應歸功於《木蘭辭》這一方民歌,但花木蘭的姓氏、籍貫等,史書並無確載。
花木蘭事跡被多種文藝作品所表現,電影、電視劇、歌舞豫劇等。
⑤ 從軍十八年的花木蘭換上女裝後,為什麼令昔日的袍澤大感驚訝因為他們認為花木蘭還是比較適合男裝.
台北街頭什麼時候車子最多?車主都開著車出來的時候.
⑥ 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結局如何呢
在我國封建社會時期,是處於男尊女卑的時代環境下,作為女子地位比較低下,是沒有建功立業發展事業的機會的,因此歷史上留名的大多數都是男性,但是就算如此,也有一些女子憑借自己優秀的能力在歷史上留名,比如說掛帥出征的穆桂英,代父從軍的花木蘭,還有一代女皇武則天。相信關於花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的故事,大家也是知道的,花木蘭也是人們心中的巾幗不讓須眉的女英雄,除了她在戰場上的英勇表現之外,人們最佩服的還是她的孝心。河南商丘民間就有很多關於花木蘭的傳說,根據當地的一些傳說,花木蘭的父親也是一名將軍,在戰場立下了很多的功勞,但是因為後來年齡比較大了,沒有辦法再上戰場了,所以就離開朝廷回到了家裡。
沒過多長時間花木蘭的傷就養好了,再一次上了戰場,最終戰爭也取得了勝利。戰爭勝利之後,朝廷對於邊關的將士是要論功行賞的,花木蘭和趙俊生在戰場上都立下了很大的功勞,但是卻沒有接受朝廷的封賞,反而提出要復原回家,自稱家裡的父母年事已高,需要回家照顧父母,兩人的要求也得到了朝廷的同意,最後一起回到了家鄉,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
⑦ 花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十二年,歷史上真的有花木蘭這個人物嗎
南北朝時期流傳於北方的一首長篇民歌《木蘭辭》,敘述的是一位巾幗英雄替父從軍的傳奇故事,這位巾幗英雄就是花木蘭!
花木蘭從小跟隨父親讀書習字、騎馬射箭,能文能武。官差送來徵兵通知時,父親年歲已高且身體不好,不能上戰場殺敵。花木蘭沒有兄長,弟弟又年幼,於是她決定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父母無奈只好讓她去了。
戰爭持續了十二年之久,花木蘭處處小心以防被人識破她女扮男裝的秘密,她晚上睡覺從不敢脫衣。戰場上她憑著一身好武藝沖鋒陷陣,屢立戰功,逐步由一名普通士兵升為一名將軍。
大軍凱旋歸來,皇上論功行賞,封花木蘭為尚書郎。花木蘭既不願做官,也不貪圖錢財,只想回鄉侍奉爹娘。皇上應允,派人送她回鄉。家人殺豬宰羊迎接花木蘭的歸來,她換上女裝出來向送她回鄉的同伴道謝,同伴們這才知道木蘭竟然是一位美麗的姑娘。從此,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就在民間一代一代流傳下來。
這就是我們知道的木蘭從軍的故事,它最早的記載便是南北朝時期的《木蘭辭》。那麼,歷史上確實有過這么一位巾幗英雄,還是說它只是個民間故事呢?對於這個問題一直以來存在著兩種不同的觀點。
一種觀點認為:「花木蘭」只見於民歌《木蘭辭》中,並無正史記載,她很可能並不存在,只不過是一個文學形象而已。另一種觀點則認為:中國古代沒有記錄正史的人多了去了,何況木蘭曾是軍中人,軍士眾多,常年在外打仗,朝廷史官未必記得過來。況且,就連期中一些高官也沒有全都載入正史。所以,史書上沒有記載也不足為奇。更有人認為花木蘭不僅真實存在,而且其生長的年代還是唐朝初年。因為,只有唐初的府兵制才有子代父征的規定,其他時期沒有。
唐、宋、明三個朝代的名人、文人都認定歷史上真有花木蘭其人,最具說服力的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和杜牧,他們對唐代史自然比後人更了解。杜牧的祖父杜佑就是唐初著名的史官,用三十六年撰成二百卷《通典》,同是唐初人,他對木蘭的事跡更為了解,杜佑將木蘭的故事傳給孫兒杜牧,這應是最可靠的佐證。
也許正因如此,才有了杜牧的那首《題木蘭廟》。從這些材料可認定,花木蘭確實是歷史人物,也的確代父出征過。至於南北朝的敘事民歌《木蘭辭》,不過是文人誇大和修飾後所產生的文學作品。
⑧ 從軍十八年的花木蘭換上女裝後,為什麼令昔日的袍澤大感驚訝
因為「他」是女的。
小花從軍時16歲,從軍18年後34歲,令所有袍澤驚訝的是——她丫的為什麼和我們呆一起這么久,就沒見她來過大姨媽呢?
⑨ 從軍12年的花木蘭,是憑借什麼沒被人發現是女兒身的
《木蘭詩》以極其疑練的詩歌語言敘述了一個極具傳奇色彩的女扮男裝、代父從軍的巾幗英雄保家衛國、殺敵立功的故事;情節完整,形象豐滿。作品塑造了一個光彩奪目的愛國英雄形象,它標志著中國古代勞動婦女第一次以主角身份、喜劇色彩登上文學殿堂。從這一點來看,《木蘭詩》開了女子文學的先河亳不為過,名副其實。
花木蘭,中國古代巾幗英雄,忠孝節義,代父從軍擊敗入侵民族而流傳千古,唐代皇帝追封為「孝烈將軍」。花木蘭從軍12年,為什麼沒有被發現是女兒身呢?
最後,我們學習《木蘭辭》的時候有一句叫「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這就說明木蘭每天需要做的事情就是來回奔跑,而古代能夠在軍營中來回奔波的只有傳遞信息的通訊兵,這樣的兵種就意味著可以和很多人分開,經常會獨來獨往,所以這也是她能夠不被人發現的又一個原因,畢竟不多接觸人。尤其里邊」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又一次說明,行軍打仗的過程中根本就不會有人注意到身邊人是男女的問題,大家關注的焦點是怎麼才能在戰爭中保命或者取勝。
⑩ 語文花木蘭一課中當將士們看見花木蘭穿著女裝走出來,他們是怎樣的神情會怎麼做
花木蘭穿著女裝出門去見同營的夥伴,夥伴們都很吃驚,同行數年之久,竟然不知道木蘭是女孩子。
《木蘭詩》
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白話釋義:
打開我閨房東面的門,坐在我閨房西面的床上,脫去我打仗時穿的戰袍,穿上我姑娘的衣裳,當著窗子整理像雲一樣柔美的鬢發,對著鏡子在額上貼好花黃。出門去見同營的夥伴,夥伴們都很吃驚,同行數年之久,竟然不知道木蘭是女孩子。雄兔兩只腳時常動彈,雌兔兩隻眼時常眯著(所以容易辨別)。雄雌兩只兔子一起並排著跑時,怎能辨別出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
(10)花木蘭女裝怎麼樣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木蘭詩》產生的時代眾說紛紜,但據其最早著錄於陳釋智匠所撰的《古今樂錄》,可證其產生之時代不晚於陳。詩中稱天子為「可汗」,征戰地點皆在北方,則其產生之地域在北朝。詩中有「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但聞燕山胡騎聲啾啾」語。黑山即殺虎山,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東南,去黃河不遠。燕山指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國杭愛山。
據此,《木蘭詩》中之戰事,當發生於北魏與柔然之間。柔然是北方游牧族大國,立國一百五十八年(394—552)間,與北魏及東魏、北齊曾發生過多次戰爭。而最主要之戰場,正是黑山、燕然山一帶。429年,北魏太武帝北伐柔然,便是「車駕出東道,向黑山」,「北度燕然山,南北三千里」。(《北史·蠕蠕傳》,蠕蠕即柔然。)
此詩收入《樂府詩集》的《橫吹曲辭·梁鼓角橫吹曲》中,至唐代已廣為傳誦,唐人韋元甫有擬作《木蘭歌》,可以為證。因此,學者們大都認為,民歌《木蘭詩》產生於北朝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