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清末民初,新舊交替的年代中婦女都是如何穿衣服的
中國的電視劇往往描繪清末民初時期,尤其是展現那個時代婦女服飾的劇情,常常引發觀眾的好奇與討論。然而,這些呈現的是否完全真實呢?事實上,那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新舊交替的時期。當我們通過照片看到真實的清末民初婦女服飾時,我們會發現,與現今電視劇中描繪的相比,存在不小的差異。
從以下照片中,我們可以看到民國初年的一些時尚女性穿著新式高領女裝的形象。這些女性的上衣都是窄而修長的高領衫襖,中間兩位女性的穿著是長裙,這是當時非常流行的搭配。雖然照片沒有展示出服飾的顏色,但我們可以根據當時的流行色彩推測,上衣應是青色或藍色,長裙則是黑色。這些衫襖的樣式各異,有的是大襟,有的是斜襟,還有的是一字襟,領、袖、襟處都裝飾有花邊或刺綉,衣擺可能是方形或圓形,袖口處通常有一段白色或花色的緊口袖,格外顯眼。這種高領女裝據說受到了當時留日學生的影響,為了與民國以前的清代服飾區分開來,人們將其稱為「文明新裝」。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女性的下裝是一條緊身長褲,這在清代通常是只有侍婢和鄉村勞動婦女才會穿著的裝束。清代女子的服裝上衣較長,即使穿上坎肩也常至膝蓋以下,因此褲子在衣服下只露出一點,腰間系著一條長帶,帶子下垂至左側,但不會露在裙子外面。
照片上的女性形象,如上身穿高領衫襖、下著緊身長褲的裝束,給人一種端莊秀麗的感覺。照片最左邊的女性似乎也穿著緊身長褲,這可能也是當時的一種流行趨勢。她們的頭發通常被剪短,有的用白色或淺色緞帶紮起,有的則用白色或淺色長圍巾將頭發包裹,長長的圍巾遮擋了發式,這可能是當時的一種時尚。
這些照片還展示了中國婦女傳統的小腳。雖然自19世紀70年代後,西方傳教士和維新派人士提倡放足和天足,至民國前夕,不纏足運動已取得一定成效,但真正的大規模改變還是在民國時期。1912年3月13日,南京臨時政府發布命令,勸禁纏足惡習,放足與天足的人數隨之增多。
民國初年,中國人的著裝出現了多樣化趨勢。據1912年3月20日的《申報》記載,當時出現了「中國人外國裝,外國人中國裝」、「男子裝飾像女,女好裝飾像男」、「妓女效女學生,女學生似妓女」的現象,以及平民嫌棄穿官服、官僚偏好民服的情況。這反映了新舊交替時期,社會的審美觀念和風俗習慣都在經歷著變革。
到了20世紀20年代初,旗袍開始流行並逐漸普及,到了30年代,旗袍已成為中國女裝的代表。這些照片恰恰反映了這一時期中國女子服飾的發展與變化。
B. 裙子的歷史知識,有多少人知道哦
裙子,主要是指女性的下體衣。人們通常所說的裙子是指以獨立形式存在的。但有時也指連衣裙中的下半部分。一般從成人女子到少女都被穿用。作為例外,也有蘇格蘭男子穿的打褶短相等。
裙子的歷史在女性的衣服中是最古老的。從古埃及時就有,開始是把布纏繞在身上或縫成單純的筒形,到了中世紀,又設計出了應用省縫和喇叭形的裁剪法。由此可見,裙子的製作技術有了顯著的進步,並且為以後的發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礎。
隨著服裝整體的裝飾化,到了16世紀中期,又有一部分人使用了裙環(hooP,為裙子造型用的一種襯裙),把它放入裙子的裡面,使裙子的造型有了膨脹感,在裙子的歷史中,被認為最具有豪華與裝飾性的是18世紀的洛克克時代。從那時以後,由於法國革命的爆發,被加以誇張的裙子也一時消失,再次又流行了把硬襯布襯裙(crinoIine,用馬尾和麻的混紡布製作的襯裙)放人裙內的裙子,19世紀末期,又出現了在臀部放入後腰墊(bustle)的裙子。
20世紀後,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發生,伴隨女性加入社會生活的同時,裙子也變為易於活動的短裙形。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像長裙、超短裙等,根據流行出現了各式裙形,直至如今。
因為現代時裝不僅要注重其實用性,而且還要重視其自由著裝的個性,所以裙子也不例外。特別是以欣賞組合變化的服裝已成為主流,所以,裙子所起的作用也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它的形狀與著裝也越來越向多樣化發展。這樣,裙子根據各個時代的不同要求與流行,經歷了各種演變至今,已成為不可缺少的服種之一。相信根據穿著人個性的充分表現,還會展現出更多的裙形變化。
裙子的定義——裙子是覆蓋人體下半身的一種服裝。由一個長度(裙長)和三個圍度(腰圍、臀圍、擺圍)所構成。
C. 19世紀歐洲女性服飾
19世紀歐洲女性服飾風格多樣,受政治、經濟變革影響明顯,不同階段和地區特點不同。
- 19世紀初期:服裝風格延續18世紀法國宮廷風,注重華麗、奢華和裝飾。女性裙裝多為寬松圓形裙,用絹、絲和蕾絲等面料,搭配緊身束腰強調曲線美。領口和袖口有華麗蕾絲、刺綉和珠飾,還佩戴大型帽子、手套和珠寶彰顯地位財富。這反映當時社會等級制度和階級差異,也體現18世紀浪漫主義思潮。
- 法國大革命時期:人們追求平等、自由和民主,服裝風格轉向簡約、實用。女性穿更寬松、簡約裙子,強調自然線條,面料輕盈舒適,減少裝飾。這種風格體現女性對自由和平等的追求,且影響迅速傳播到整個歐洲,其他國家也開始追求簡約實用的服裝。
- 工業革命時期:改變了服裝生產方式,採用機械化生產,提高產量和效率,使服裝更易獲得。新材料如棉花等大量運用,改善了服裝質量、外觀和舒適性。社會階級結構變化,工人階級有新勞動服裝需求,中產階級追求獨特風格,推動了時尚多樣化和個性化。
- 不同地區民族服飾:荷蘭、德國、瑞士、義大利、西班牙、法國等不同地區有各自民族服飾。如荷蘭有弗里斯蘭、須德海贊丹鎮等不同地區特色服飾;德國有巴伐利亞及薩克森 - 阿爾滕堡民族服飾等。這些服飾體現了當地的文化傳統和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