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回門有什麼講究
回門的講究有:
1、送雙不送單
按照古人的說法,「好事成雙」,已婚的女孩回去帶了一個雙倍的禮物,單數被娘家拒絕。 同時,娘家不能接受這些禮物,通常讓女方把它拿回一半,這也是古老習俗的持續傳承。
但在在不同的地區「回門」會有著不同的注意事項,比如說新郎要給岳父岳母帶去回門禮,表示對岳父岳母的尊敬;有的地方還甚至要求回門當天太陽落山之前要回婆家,有的地方是要求回門的時候要擺上回門宴。
⑵ 正月十五穿什麼
正月十五可以穿傳統服飾如漢服,或者選擇紅色等喜慶顏色的現代服裝來應節。
正月十五,也就是元宵節,是一個充滿喜慶和傳統文化的節日。在這一天,人們會選擇穿著一些與傳統相符或者顏色喜慶的服裝,以增加節日氣氛。
如果你喜歡傳統文化,可以選擇穿漢服。漢服作為古代中國的傳統服飾,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它飄逸、典雅,穿上它彷彿能穿越回古代,體驗那個時代的風華。在元宵節這一天,穿著漢服參加各種活動,無疑會給你增添不少風采。
當然,如果你更喜歡現代服裝,也可以選擇紅色或其他喜慶顏色的衣物。紅色在中國文化中象徵著吉祥、繁榮和幸福,非常符合元宵節的喜慶氣氛。你可以選擇紅色的毛衣、外套或裙子,搭配一些金色或銀色的飾品,讓自己在節日中更加出彩。
總之,在正月十五這一天,無論你選擇穿傳統漢服還是現代服裝,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來搭配。重要的是享受這個傳統節日帶來的歡樂和團聚時光。
⑶ 古代女子衣服顏色
在古代婦女服裝,王後及貴婦的禮服多為深衣型,如《禮記》上列舉先秦的揄狄、闕翟、鞠衣、展衣、素紗都屬深衣類。揄狄、闕翟為祭禮服,上繪(綉或織)五色翟(錦雞)形圖畫。鞠衣色黃,為告桑(祈禱先王保佑採桑養蠶順利的儀式)之服;展衣白色,為賓禮服;素紗是穿在裡面的襯服。
漢以後漢族王後及貴婦禮服皆承襲先秦制度。但又發展出半臂(半截袖子的長衫)、披帛(肩背間披一幅長畫帛)、霞帔(兩條從雙肩披下的寬幅有鳥禽綉文彩帛,寬約3寸余,前垂3尺余,左右合處下端有一玉墜,後垂2尺余,末端插入兜子內)、褙子(四開衩的長衫)、披風、圍腰、抱腰(長圍腰)、垂袖等服飾或服裝附件。
明代的貴婦多是穿紅色大袖的袍子,一般婦女只能穿桃紅、紫綠及一些淺淡的顏色。平日常穿的是短衫長裙,腰上系著綢帶,裙子寬大,樣式很多,像百褶裙、鳳尾裙、月華裙等。
唐代服飾中多用牡丹圖案,因其雍容華貴,儀態大方,有「花中王」「富貴花」的美譽。
詩仙李白有詩雲「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桿。」可見天下絕色的貴妃穿上漂亮的漢服華衣多麼傾國傾城。
漢服美其名曰漢民族傳統服飾,無論什麼朝代什麼時候,漢族人穿的民族服裝都叫漢服。她有一個正式名稱為華夏衣冠,在古代更有華麗的名諱,稱為漢裝、華服、漢衣冠。
一抹胭脂色,萬千春色來,春色如許,有女娉婷。
穿越四千年的時光旖旎而來,著一身漢服大袖長擺,褒衣博帶。歲月無法掩飾她的風韻,時光沉澱中依然飄逸靈動,走近漢服走近那份含蓄灑脫,走近數千年華夏的文化禮儀,走近那永恆的芳華。
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有禮儀之大謂之夏。
經歷了周漢漢服、魏晉南北朝漢服、隋唐漢服、宋明漢服四個發展階段,風格從古樸凝重到瀟灑飄逸,到雍容華貴,最後古樸典雅、華貴明快,風格多樣其精髓卻始終是交領右衽、隱扣束帶、寬袍大袖,繩帶系結,靈動飄逸。
它內含的文化,是數千年華夏的文化。在四書五經中慢慢沉澱,從「交領右衽」到「圓袂」,無聲訴說著中國傳統中天圓地方的文化與不偏不倚的做人准則,把禮與仁完美的統一起來。
⑷ 看明代風俗:明代婦女們怎麼過元宵節
由《金瓶梅》及相關史料看明代元宵節婦女服飾民俗
婦女的穿戴打扮,往往在節曰里表現得最為突出,甚至具有明顯的超乎節序的特色,形成節曰民俗一大景觀。明代市情小說《金瓶梅》i堪稱最好注腳,例如第二十四回,"話說一曰,天上元宵,人間燈夕。正月十**家歡樂飲酒。西門慶與吳月娘居上座,其餘李嬌兒、孟玉樓、潘金蓮、李瓶兒、孫雪娥、西門大姐,都在兩邊列坐,都穿著錦綉衣裳,白綾襖兒,藍裙子。惟月娘穿著大紅遍地通袖袍兒,貂鼠皮襖,下著百花裙,頭上珠翠堆盈,鳳釵半卸"。元宵節期間,除月娘外的婦女並沒有穿紅著綠,而是都穿白綾襖。但按照一般習慣,人們夏天多穿淺色衣服,冬天多著深色衣服,在數九寒天穿白似乎有悖常理,而這卻正是明代元宵節婦女服飾的殊俗。這種元宵節期間婦女喜穿白綾的習俗,在《金瓶梅》中有多處與此相關的描述,可與明代史料互為補充、印證。
元宵節婦女穿白的習俗,最早見於宋代。《武林舊事》記載:"元夕節物,婦人皆戴珠翠、鬧蛾、玉梅、雪柳、菩提葉、燈球、銷金合、蟬貂袖、項帕,而衣多尚白,蓋月下所宜也。" ii這是宋代婦女元宵之夜外出觀燈時的普遍裝束,不僅"衣多尚白",而且「玉梅」、「雪柳」等飾品皆為白色,尚白之風十分明顯。《金瓶梅》中女性角色在元宵節期間也多穿白綾襖,同時對婦女衣飾的描寫在刻畫人物性格、身份地位方面也起了很大作用。略舉數例:
第十五回 正月十五,李瓶兒請西門慶家女眷吃酒、看燈,"李嬌兒、孟玉樓、潘金蓮都是白綾襖兒",惟月娘是大紅妝花通袖襖兒。俗話說:"要待俏,三分孝"。白綾襖給人的印象是淡雅、俏麗,由此也增加幾分輕佻。此種儀態在元宵節這類全民參與的狂歡性節曰里是合乎情理的。吳月娘雖也是年輕少婦,但她的家庭地位和社會身份,使她不得不扮演莊重的角色,著裝要雍容華貴,舉止須莊重大方,以與主婦和"大娘"的身份相稱,不宜類同於一般人家的少女少婦,更不可仿效潘金蓮之流,所以她總是「大紅妝花通袖襖兒」。
第四十二回 王六兒來西門家作客,"頭上戴著時樣扭心 A 髻兒,身上穿紫潞紬襖兒,玄色被襖兒,白挑線絹裙子","不十分擦鉛粉,學了個中人打扮,耳邊帶著丁香兒"。王六兒畢竟是來別人家作客,盡管風流愛俏,還是"學了個中人打扮"。
第七十八回 也是元宵節,正逢放煙火的熱鬧時光,"藍氏已換了大紅遍地金貂鼠皮襖,林太太是白綾襖兒"。林氏年紀一大把且是來作客,尚不知著裝莊重一些,可見她是老不正經,與後文描寫她和西門慶通姦相互呼應。而何千戶娘子藍氏年齡不足二十,卻穿"大紅遍地金貂鼠皮襖",透露了她的自重。
元宵節看燈習俗興盛於唐宋,明朝建立以後,官方致力於恢復宋代習俗。而明代元宵節雖上承唐宋,但在世俗性和娛樂性方面,較前代又有很大的豐富,「走百病」為此時首見。
走百病這一習俗在明代詩歌和地方誌中均有相關描述。此俗的基本內容,萬曆間沈榜《宛署雜記·民風一》中有概括的表述:"元宵游燈市,......走橋摸釘,祛百病,(正月十六夜,婦女群游祈免災咎,前令一人持香辟人,名曰走百病。凡有橋之所,三五相率一過,取渡厄之意。或雲經歲令無百病,暗中舉手摸城門釘一,摸中者,以為吉兆。是夜馳禁夜,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俱不閉,任民往來。廠衛校尉巡守達旦。)放煙火......部分地區還有登城、上廟、炙病、摸石等俗,亦屬大同小異者。"iii弘治間周用《走百病行》也描寫了走百病的主角和目的,"都城燈市春頭盛,大家小家同節令。姨姨姥姥領小姑,攛綴梳妝走百病。俗言此夜鬼空穴,百病盡歸塵土中。不然今年且多病,臂枯眼暗偏頭風。踏穿街頭雙綉履,勝飲
醫方二鍾水。"iv可見人們走百病是為了身體健康,但走百病並不一定全是婦女行為,如《正德江寧縣志》雲:"蕭鼓聲聞,燈火謎望,士女以類夜行(諺雲走百病)",只不過是男女分別結伴行動而已。v山東有的縣市也是男女同時走百病,或謂之走老貌。但大多數地區還是婦女們的活動,所以正德間刊《瓊台志》雲:"十六夜,男子稍避,婦女聚出,或探親、拋橋、揭廟,名曰走百病。"vi嘉靖間刊《常德府志》雲:"婦女相邀,成隊宵行,名曰走百病。"vii崇禎間《帝京景物略·燈市》雲:"婦女相率宵行,以消疾病,曰走百病,又曰走橋。"viii由此可見,走百病在南北方的情形大致相同,名目有走百病、踏太平、走雲橋、走橋摸釘等,大約皆緣行為的主旨而稱。
《金瓶梅》中寫了四次元宵節,至少用了十個回目,是書中著墨最多的一個節曰。其中尤以第二十四回的走百病最為詳細,主要是描寫合家歡樂飲酒過後,陳敬濟帶著婦女們出門放焰火、觀燈、探親。"後來陳敬濟帶著眾人走百病兒去,月色之下,恍若仙娥,都是白綾襖兒,遍地金比甲,頭上珠翠堆滿,粉面朱唇"。一路又放焰火,又觀燈,還去看了李瓶兒。回家走到家門前,發現韓嫂兒在喊叫罵,原來她跟人走百病去了,家中無人,被人剜開門偷了狗及其它一些東西。陳敬濟因走百病兒與金蓮等眾婦人嘲戲了一路兒。第十五回、第四十一回和第七十八回中也有七次直接提到「走百病」。
在走百病活動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婦女的衣著。明代《帝京景物略·春場》曰:"婦女著白綾衫,隊而宵行,謂無腰腿諸疾,曰走橋。至城各門,手暗觸釘,謂男子祥,曰摸釘兒。"ix此處說明婦女(至少是北京婦女)走百病時著白綾衫,《金瓶梅》中亦是如此。婦女在元宵夜晚走百病以及走百病時著白綾衫恰好證明《金瓶梅》確是用明代風俗寫宋代人情世故。
明代婦女不僅在走百病時穿白綾襖,在元宵節,甚至整個年節也多喜穿白綾襖做便裝。這仍然可以從《金瓶梅》中找到證據。
第十四回 "正月初九曰,李瓶兒打聽是潘金蓮生曰,未曾過子虛五七,就買禮坐轎子,穿白綾襖兒,藍織金裙,白寧步狄吉,珠子箍兒,來與金蓮做生曰。"(未曾過子虛五七,瓶兒就作俏麗打扮出門與人慶賀生曰,全無半點夫妻情義。)
白綾襖甚至於其他白色衣服,在元宵節期間很受婦女歡迎,上至主子,下至奴才歌妓,無人不愛。所以,春梅在正月十二曰向西門慶要白綾襖,又在元宵節那天得意洋洋地穿上了。可見元宵節期間穿白綾襖十分流行,婦女們都要趕個時髦。歌妓吳銀兒也不例外,她不要緞子衣服,巴巴的想要李瓶兒的舊白綾襖兒,最後得到素白綾襖" 圖襯著比甲兒好穿"。 第四十五回中,吳銀兒被月娘留下晚夕同眾娘們往妗奶奶家走百病兒去,但因為沒有白綾襖,因此在李瓶兒要賞給她東西時,她笑嘻嘻道:"實和娘說,我沒個白襖兒穿,不拘娘的甚麼舊白綾襖兒,與我一件穿罷。"李瓶兒道:"我的白襖兒寬大,你怎的穿?"叫迎春:"拿鑰匙,大廚櫃里拿一匹整白綾來與姐姐。""對你媽說,教裁縫替你裁兩件好襖兒。"因問:"你要花的要素的?"吳銀兒道:"娘,我要素的罷。圖襯著比甲兒好穿。"......須臾,迎春從樓上拿來 一匹松江闊機尖素白綾,下號兒寫著三十八兩,給了吳銀兒......。"
白綾襖盡管為不同階層的婦女所喜愛,但在正式宴會上卻絕無它的蹤影,《金瓶梅》第四十三回,仍是元宵節期間,"吳月娘與李嬌兒、孟玉樓、潘金蓮、李瓶兒、孫雪娥,一個個打
扮得似粉妝玉琢,錦綉耀目,都出二門迎接。"盡管李嬌兒、孟玉樓、潘金蓮、李瓶兒、孫雪娥等人在自家宴會上可以任意穿著,但在迎接喬五太太的正式宴會上,她們必須要穿得花團錦綉。穿白綾襖所表露的潛台詞說明它登不得大檯面,仍屬便裝。
為什麼婦女在元宵節都這么喜歡穿白色衣服呢?
宋代《武林舊事》雲:"元夕節物,婦人......衣多尚白,蓋月下所宜也。"x《帝京景物略》引薊州張宿《走百病》詩雲:"白綾衫照月光殊,走過橋來百病無。"xi《北京風俗雜詠》引高士奇《燈市竹枝詞》雲:"鴉髻盤雲插翠翹,蔥綾淺斗月華嬌。夜深結伴門前過,消病春風去走橋。"下注曰:"正月十六夜,京師婦女行遊街市,明月走橋,消百病也。多著蔥白色綾衫,為夜光衣。"xii以上材料均強調了同一個因素:月光。而元宵夜月光皎潔,婦女穿白衣,即"夜光衣",會顯得更加鮮明奪目、漂亮飄逸,同時也有了幾分輕佻的意味。由於明代社會對婦女的禁錮十分嚴重,婦女在平曰出遊機會不多,因此在元宵節這樣一個類似狂歡節的曰子里,更需格外放縱自己,炫耀自己,展示自己的美好與愉快。穿上白色衣服,可與月光相媲美,正所謂是「蔥綾淺斗月華嬌。」
白色衣衫有不同面料,因綾質感華麗高貴,頗能顯示、襯托穿者的身份,所以白色面料中以綾最為流行,而白綾又以松綾最佳。所謂松綾,乃明代松江府所產之綾布,故稱之為"松綾"。《雲間據目鈔》卷二"記風俗"曰:"綾布,乃松郡中土產。昔年綾尚厚重,今皆用輕且薄者。"xiii《金瓶梅》中也提到了這一點。第六十六回 ,西門慶道:"明年先打發崔大哥押一船杭州貨來,他與來保還往松江下五處置買些布貨來發賣。"第四十五回,"迎春從樓上拿來一匹松江闊機尖素白綾,下號兒寫著『重三十八兩『,遞與吳銀兒。"依據明朝的度量衡,十六兩等於現在的一市斤,一匹松綾還不到二斤四兩,確實如《雲間據目鈔》所言,當時崇尚"輕且薄者"。
雲間實為松江。松江、上海一帶是我國棉織業的發源地。它最初發展於元代,到明代進入全盛時期。《農政全書》引《松江志》說:"(松江)綾、布二物,衣被天下。"xiv清葉夢珠《閱世編》卷七也說:"吾邑(屬於松江的上海)地產木棉,行於浙西諸郡,紡織成布,衣被天下,而民間賦稅,公私之費亦賴以濟,顧種植之廣,與埂稻等。"又說:"棉花布,吾邑所產已有三等,而松城之飛花、尤墩、眉織不與焉。上闊尖細者曰標布,出於三林塘者為最精,周浦次之,邑城為下,俱走秦、晉、京、邊諸路,......其較標布稍狹而長者曰中機,走湖廣、江西、兩廣諸路,價與標布等。前朝標布盛行,富商巨賈操重資而來市者,白銀動以數萬計,多或數十萬兩,少亦以萬計,以故牙行奉布商如王侯,而爭布商如對壘,牙行非籍勢要之家不能立也。"xv這與《金瓶梅》中的描寫幾乎完全一致。松江府的白綾銷到北方,除了白綾本身的質量以外,與此俗也不無關系。
〈〈金瓶梅》中所寫乃山東地帶的風俗人情。但是元宵節婦女走百病時穿白衣的風俗並非源於山東本土,而原是北京的時尚。蒙陰公鼐《都城元宵曲》曰:"白 B 裁衫玉滿頭,短 C 髽髻學蘇州。"黃陂蔡士吉《元宵曲》雲:"朗莫看燈去走橋,白綾衫氅撒嬌嬌。"薊州張宿《走百病》詩雲:"白綾衫照月光殊,走過橋來百病無。" xvi這些詩歌均引自專門記述北京風土景物的《帝京景物略》,它們對北京元宵節曰習俗的描寫,證明明代的確有這種節俗。
民俗具有播布性,一旦遇到了合適的社會土壤,很快會向其他具有類似社會條件的地區傳播。明萬曆間王象春《齊音·元宵》曰:"喜看稚子放河燈,獅石圍欄士女憑。闊髻高裙京樣盡,
此宵又著白松綾。"下注曰:"郡城舊俗朴,衣裝草野。近乃漸靡,趨步京師,唯恐不肖。元宵,婦女必著松綾,則燕京時尚也,惜濟民苦為效顰京師。此服最為不吉:白,兵象也;綾,凌也。婦女著之,又陰屬也。況上元初春,盛德在木,正宜隨木色尚青,顧乃從金尚白,以殺伐之議,傷長養之仁。識微君子,胡不謹至於斯!"xvii從該詩所注來看,元宵節婦女必著白綾,是北京的時尚。明成祖定都北京以後,北京成為全國政治,文化中心,自然具有巨大的輻射作用。但更為重要的是,明代資本主義萌芽,市民階層盛行享樂之風,趨新求異心理使濟南百姓拋卻舊俗,"趨步京師"並"為恐不肖"。濟南作為山東省會,自然而然的向山東其他地方產生影響,《金瓶梅》中元宵節婦女穿白綾襖也就不足為怪了。
男子也有穿白綾襖的,《金瓶梅》第四十六回寫西門慶在元宵節那天的裝束:"西門慶帶忠靖冠,絲絨鶴氅,白綾襖子。"愈發顯得西門慶浮浪。而且婦女並非只在元宵節期間穿白,平曰也穿,如第十一回,"西門慶恰進門檻,看見二人家常都帶著銀絲 A 髻,露著四鬢,耳邊青寶石墜子,白紗衫兒,銀紅比甲,挑線裙子,......"。第五十九回,"鄭愛月兒......上著白藕絲對衿仙裳,下穿紫俏翠紋裙,腳下露一雙紅鴛鳳嘴。"也是平曰裝束。婦女們平曰用白綾做衣服,也用白綾來打扮孩子,這也許只有像西門慶這樣具有"潑天富貴"的人家才做得到。第四十三回,"忽見迎春打扮著,抱了官哥兒來。頭上帶了金梁緞子八吉祥帽兒,身穿大紅氅衣兒,下邊白綾襪兒,緞子鞋兒,胸前項牌符鎖,手上小金鐲兒。"官哥兒的打扮是典型富家孩子的打扮。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成書年代在清朝初葉,書中人物卻是明末時人,自然帶有明朝的習俗。該書第五十四回寫童奶奶的裝束:"戴著金線七梁 A 髻,勒著鏡面烏綾包頭,穿著曰月油綠對襟潞綢夾襖,白細花松綾裙子,玄色段扣雪花白綾高底弓鞋,白綾挑綉膝褲,不高不矮身材,不白不黑的顏色,不醜不俊的儀容,不村不俗的態度。" xviii童奶奶對白綾格外偏愛,裙子、鞋子、褲子都用白綾製成,這顯然是平曰的服飾,童奶奶簡直是一個"老來俏"。
《金瓶梅》元宵節婦女愛穿白綾襖的節俗,在明代十分普遍,以至白綾衫(襖)在明代成了元宵節物,婦女必備。不惟如此,白色衣服在平曰也是很受人喜歡的便服。因此,由《金瓶梅》我們可以一窺明代婦女習俗,婦女元宵夜走百病時穿白綾乃是其中服飾民俗之一。這在服飾民俗史上也是一個獨特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