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裙子分類 » 清代什麼時候開始有裙子的
擴展閱讀
花冠車的正時皮帶多少錢 2025-07-12 12:29:47
得物上買的皮帶怎麼樣 2025-07-12 12:11:09
皮帶弄上潤滑油怎麼辦 2025-07-12 11:55:44

清代什麼時候開始有裙子的

發布時間: 2025-07-11 22:37:03

『壹』 中國傳統的裙子是誰發明的

武則天。

回溯中國的歷史,女性從褲子到改為裙子的時代,已經有一千多年了。

在唐朝以前,女子著裝除了貼身內衣外,仍然是外褲和長短衫。由於唐代崇尚豐滿的女性,所以皇帝在選宮妃彩女時,除了注重面貌的秀麗之外,體態身材則以胖為美,傳說武則天就是以相貌和身材均佳,而在唐太宗時就被選進宮里做才人。

在武則天當政期間,雖然嚴刑峻法,但能夠選賢用良,精心治國,國家慢慢強盛起來,她也越發心寬體胖起來。平時,她的各種活動雖然都能出車入輦,但還是免不了需要自己步行或散步。由於她的腿偏於肥胖,再穿上綾羅綢緞的褲子,走起路來,很容易擦來擦去,蹭得褲子「哧哧」直響,這讓旁人會不由自主地去尋覓出聲的地方。這種事無法怪罪別人,她覺得很難堪,此時她真的感到肥胖的累贅。

武則天心裡很煩,瞧著過於肥胖的雙腿,實在不想再看下去了,乾脆用一塊緞子蓋住,眼不見為凈。這一來,倒讓她想著想著開竅了,於是拿了塊緞子在鏡子前上下左右比劃起來,後來乾脆用緞子前後一裹,把雙腿全圍起來了,試著走起路來,既飄逸瀟灑又好看。她高興極了,趕忙叫人加工製作,然後讓宮女們穿上,走上一圈讓自己看看,隨後又親自加以改進,下令給自己也做條合體的穿上,感覺非常輕松自如,心裡很滿意。

但是,穿上這樣的新服裝,該叫它什麼名字呢?武則天左思右想,認為平時人們身上穿的各種衣服,都有個「衣」字偏旁,自己是一國之君,乾脆給君字加個「衣」字旁,叫「裙子」好了,這也可以說明「裙子」是自己這樣的女皇帝發明的。

不過事情還沒有了結。當武則天穿上自己發明的裙子,興高采烈地到興慶宮去散心,怎奈一走路,那新綢緞煩心的磨蹭聲多少又會響起來了,這讓她內心感到很掃興。於是她又認真琢磨著改進的辦法。一會兒,她正走到一座樓閣前,那樓閣四角飛檐上掛的鈴兒被風一吹,都「叮鈴鈴」地響起來,而裙子煩心的磨蹭聲卻被蓋住了。她心裡靈機一動,輕鬆了許多,不禁想出個美妙的辦法。

回宮以後,她讓人在裙子上綴了幾個小銅鈴,然後再穿上裙子,這樣走起路來就不會聽到磨蹭的聲響了。

從此以後,裙子開始由宮中傳到了民間,社會上的婦女們也相繼興起了穿裙子這種方便的服裝。

『貳』 38-小說創作之歷代服飾資料參考(八)清朝服裝(6)

4)漢族女子服裝

清朝初期 ,漢族女子服裝與明朝末期相同,以傳統的 襖裙套裝 為主。

中期 以後婦女多穿 裙裝和套褲 。侍婢、鄉村勞動女子只穿褲而不套裙。城鎮女子則以簡潔的長裙為主。富裕之家的女子裙式有多種,如在裙褶襇內綉有花紋圖案的「 月華裙 」,以及用金銀線將裙片拼合連接、宛如鳳尾的「 鳳尾裙 」。(即馬面裙)

乾隆時期 ,婦女喜歡上穿 鑲粉色邊的淺黃色衫 ,下配 綉花邊的裙子 。

咸豐、同治時期 則在鳳尾裙基礎上出現了「 魚鱗百褶裙 」,即在裙子的下擺處用線交叉相連,使之能展能收,形似魚鱗。

光緒後期 的裙裝開始加 飄帶 ,尖角處綴以金、銀、銅鈴,行動起來叮當作響。

漢族女裙以 紅色為貴 ,在喜慶時節女子多穿紅裙,這種紅色代表吉祥的理念影響至今。

鑲緄綉彩 是清朝女裝的 一大特點 ,一般在領、袖、襟、下擺、衩口、褲管等處鑲綉。早期三鑲五緄,後來發展為十八鑲緄。漢女平時穿襖裙、披風等。 服裝由內到外是 :肚兜、貼身小襖、大襖、坎肩、雲肩、披風。

————

在我參考摘抄的書籍《中國服裝簡史》(王鳴 著)中,不知為何並沒有提到「馬面裙」(也許成書的時候還沒有馬面裙這個叫法吧!),但是我查閱的很多網上的資料,都有馬面裙的內容介紹,我有必要在這里特別介紹一下。

馬面裙是明、清時期漢族女子著裝最典型的款式。

關於「 馬面裙 」這個名字的來歷,沒有確切歷史記載,但「 馬面 」其實是一種建築名稱,指的是城牆體系中用於防禦的結構,因為裙門相似所以這種褶裙就俗稱「馬面裙」。

馬面裙,又名「 馬面褶裙 」,中國古代漢族女子主要裙式之一,前後里外共有四個裙門,兩兩重合,外裙門有裝飾,內裙門裝飾較少或無裝飾,馬面裙側面打襇,裙腰多用白色布,取白頭偕老之意,以繩或紐固結。

在前面文章中寫到明代女子服飾的時候(「 31-小說創作之歷代服飾資料參考(七)明朝服裝(5) 」),裡面的「 月華裙、百褶裙」 就是 馬面裙 。

(1)明代馬面裙

馬面裙始於明朝 (其前身很可能是宋朝的兩邊裙,出土實物為福建黃升墓出土的裙子),清朝漢族女子也流行穿馬面裙,並且延續至民國。馬面裙的結構大致能分成三部分,裙門光滑無褶子,兩側打褶子,就像這樣:

馬面裙還有「 裙襕 」,這是一種呈條狀的紋飾,有著特殊的寓意,或顯示身份的高貴,或表示平安吉祥,多見的紋樣有蝙蝠、雲紋、燈籠、八仙過海、麒麟纏枝、龍鳳和雲蟒紋飾等等。

明朝的馬面裙較為簡潔,馬面褶大且疏,為活褶,轉動起來很好看,宛若月華,所以 又叫做「月華裙 」。明朝的馬面裙有不加任何裝飾的素色馬面裙,有裝飾底襕的,有裝飾底襕加膝襕的裙子,就是那種有兩道裙襕的裙子。

(2)清代馬面裙

到了 清代 ,漢人女子們喜歡穿馬面裙,與前朝不同的是,清馬面裙結構繁復, 褶子細密 ,至多可以達到百褶,且都為 死褶 ,清代馬面裙重視馬面的裝飾,多用刺綉等方式裝飾馬面,有些馬面裙門有繁復刺綉,衍生出 側襇式 、 襕乾式 、 鳳尾式 等形制類別

側襇式(百褶裙):

將馬面裙兩側的裙幅打褶後所形成的樣式稱為側襇式,這是明清馬面裙共同的特點。清代馬面裙的褶襇更加細而密,兩側對稱,排列整齊有序,褶襇細密的程度「少則幾十個,多者成百或多可達一百六十個」,俗稱百褶裙。

襕乾式(襕干裙):

清代的馬面裙中有一種獨特的裝飾方法,就是在兩側平整的裙幅上用深色綢緞裁製成細條分隔鑲滾於其上,數十條細緞將裙幅分割成有序排列的幾個部分,外觀看起來就像「襕干」,因此叫襕乾式。

鳳尾式(鳳尾裙):

鳳尾裙是 馬面裙中比較特殊的一種 ,據李斗《揚州畫舫錄》記載,明末清初的婦女裙式,曾一度「以緞裁剪作條,每條綉花兩畔,鑲以金線,碎逗成裙,謂之鳳尾」。充分顯示出鳳尾裙的特殊性:用數十條末端裁成尖角的彩色布條,並排在腰頭處固定而成的裙子。鳳尾裙應該是馬面裙變化最大的樣式,其兩側裙幅和前、後馬面都不再是連續的面料,轉而由細長的布條從形式上代之,由於布條間間隙較大,已不足以蔽體,故不單獨穿著,通常圍系在馬面裙之外作為裝飾。

清末,還出現了另兩種形式: 鳳尾側襇式和鳳尾襕乾式。(這個找不到圖了,自行腦補,呵呵~)

來一波馬面裙美女圖吧:

清朝後期 漢族中的貴婦也仿用滿族旗袍或裝飾手法,使滿漢女裝在演變中漸漸形成融合的趨勢。

(摘抄自書籍《中國服裝簡史》王鳴 著)

『叄』 從清朝到現代,中國婦女的服飾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從清朝到現代,中國婦女的服飾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在清代,滿族女性穿穿著需要旗女頭梳旗髻,身穿「旗裝」,腳穿高底鞋。1880年,上衣、下褲,褲子是比較寬的闊腳褲,上衣依然保留著傳統服飾的領口,是中國漢族女子的傳統裝束。

在民國早期,服飾類型漸變高領口、也由寬松變得緊身,這時期的女性穿著服裝逐漸性感起來。

1985年,街頭開始出現各種裙子、短袖、T恤等穿搭,色調也多元化了。1990年後,這個年代時期,女性的穿著也越來越時尚,露臍裝、連體褲、哈倫褲、健美褲、蕾絲裙、等等,在大街小巷都能見到。

『肆』 清朝服飾的特點

1644年清兵入關後,滿族的服飾風俗藉助軍事與政治的力量,在神州大地迅速傳播開來。

在封建社會,服飾緊密聯系著每個人的身份與社會等級。服裝的式樣、顏色、質地必須符合穿用者身份的高低貴賤。清代男子的服裝,以袍、褂、襖、衫、褲為主。皇室、百官和黎民百姓在袍服上的區別主要表現在下擺開衩的數目上。皇室用四衩,官員開兩衩,百姓不開衩。

服飾的穿用時間和場合也有嚴格的規定,如五品以上官員穿貂裘,必須於每年的冬至月(農歷十一月)初一統一換穿,俗稱「翻褂子」。每年農歷三月百官換戴涼帽,八月換戴暖帽,屆時要由禮部奏請,皇帝降旨一律換戴。

長袍馬褂為清代男子最常用的服飾之一,與之搭配的是布靴和瓜皮帽。滿族青年女子著旗裝,其坎肩為一字式,中年婦女著旗袍。漢族婦女的服裝組配,一般是襖、褂、裙和披風。

詩書禮儀之家,小姑娘長到13歲必須穿裙子。只穿褲不穿裙者,一般是侍婢和鄉下勞動婦女,此外,妓女是不穿裙子的,只穿褲子,這是良家婦女與青樓女子在服飾上的根本區別。

(4)清代什麼時候開始有裙子的擴展閱讀

清朝是由少數民族滿族建立的政權,因其長時間處於游牧日子和交戰狀態,所以緊身、簡練、便於騎射是其服飾文化的主要特徵,這與漢族傳統的服飾文化差異較大。

從服裝發展歷史看,清代對傳統服飾變革最大,清朝服飾形式是中國歷代服飾中最為繁縟復雜,也是對於近世紀的中國服飾設計史上的一次大變革。

清代是中國歷史上封建社會的最後一個王朝。多民族的國家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和發展,而封建制度衰落。從中國古代服裝發展的歷史來看,清代服裝制度發生了重大的改變。幾千年來世代相傳的傳統服裝制度,由於八旗兵的進關,而遭到破壞,取而代之的是陌生的異族服裝。

清代在中國服裝史上是一個較為特殊的歷史時期,它以滿族的服飾裝束為主,具有典型的北方游牧民族特色,這是清王朝統治者用暴力和禁令強制人們改冠易服的結果,致使中國古代服裝在最後一個封建朝代發生了重大的變異。

歷時數千年的寬袍大袖,拖裙盛冠,瀟灑生動,纖弱柔美的的漢族傳統遭到破壞和變革。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衣袖短窄,素樸肅穆的滿族旗裝取得了統治地位。

旗裝以用料節省、製作簡便、穿著便利為其特點。清代服裝盡管在外觀形式上拼棄了許多傳統的基本形制,但它內在的東西卻沒有改變,其精神實質與整個中華民族服裝文化是一脈相承的。

它既體現了本民族的習俗特徵,又保留了數千年遺留下來的等級制內容,然而其條文的龐雜、章規的繁縟,卻超過了歷代。

『伍』 裙子的發展歷程

遠古裙子這種服裝,在我國可謂源遠流長。眾所周知,在遠古時代,我們先祖為禦寒冷,用樹葉或者獸皮連在一起,便成了裙子的雛形。據東漢末年劉熙撰寫的《釋名·釋衣服》上說:「裙」,「群」也,即把許多小片樹葉和獸皮連接起來。 先秦相傳在四千多年前,黃帝即定下「上衣下裳」的制度,規定不同的地位的人著不同顏色的衣裳。那時的「裳」,就是裙子。五代《實錄》說:「古所貴衣裳連,下有裙隨衣色而有緣(沿邊而裝飾曰「緣」。);堯舜已降,有六破(破者,析也,即皺褶。)及直縫,皆去緣;商周以其太質,加花綉,上綴五色。蓋自垂衣裳則有之,後世加文飾耳。」《實錄》又說:「隋煬帝作長裙,十二破,名仙裙。」說明了裙子的演變。
夏商周時期,中原華夏族的服飾是上衣下裳,束發右衽。河南安陽出土的石雕奴隸主雕像,頭戴扁帽,身穿右衽交領衣,下著裙,腰束大帶,紮裹腿,穿翹尖鞋。這大體反映了商代服飾的情況。
在春秋戰國時代,人們普遍著深衣,上衣與下裳相連.深衣類似連衣裙,但略有不同之處. 漢朝漢代時裙子便流傳開來,不過上衣甚短,裙子甚長,如現代朝鮮人的裙裝。現存的漢代陶俑、舞伎俑所著服飾就有如此明確的反映。那時裙子都有皺褶,即所謂「褶襇裙」。據文獻漢人劉歆所著《西京雜記》,和漢人伶玄撰寫的《飛燕外傳》都記載了漢成帝皇後趙飛燕的故事,趙飛燕身穿雲英紫裙,裙裾飄飄;鼓樂聲中,在太液池畔翩翩起舞,恰時大風突起,身若輕盈的燕子被風吹起。成帝忙命侍從將她拉住,沒想到驚慌之中卻拽住了裙子。皇後得救了,而裙子上卻被弄出了不少褶皺。可是,起了皺的裙子卻比先前沒有褶皺的更好看了。從此,宮女們競相效仿,這便是當時的「留仙裙」。從漢代開始,裙子的樣式逐漸接近現代樣式。在長沙馬王堆漢墓中,發現了完整的裙子實物,它是用4幅素絹拼制而成的,上窄下寬,呈梯形,裙腰也用素絹為之,裙腰的兩端分別延長一截,以便系結。整條裙子不用任何紋飾,稱無緣裙。漢代,普通男子中也有穿著短襦裙的。穿襦裙的人在勞動時將裙撩起來塞在腰間,以便於勞動。 《三國志·魏志·管寧傳》載,「(管)寧常著皂帽、布襦袴、布裙」。 魏晉南北朝魏晉以後,裙子的式樣不斷增多,除了普通的長裙之外,還有絳色紗復裙,丹碧紗紋雙裙,紫碧紗紋雙裙,丹紗杯文羅裙等名目.兩晉十六國時期,流行起間色裙.據《宋書·羊欣傳》載,王獻之當吳太守時,曾趁羊欣睡覺時,在羊欣所著新白絹裙子上題書數幅而去。羊欣本善書,得此真跡,書法大有長進。裙子是六朝時富貴子弟的常見裝束,有「裙屐少年」之稱。《北史·邢巒傳》載:「蕭深藻是裙屐少年,未治政務」即可為證。 隋唐隋代的裙子樣式基本承襲南北朝時的風格,下長曳地的長裙在隋代特別受到人們的歡迎,間色裙在這個時期依然為人們所採用,唐代的裙子長度,與前代相比有明顯的增加.隋唐時,裙子更加風行,有的裙子增加了裙幅,使裙子更加彭然豐滿。裙子被各個階層所鍾愛。唐代的服裝主要由裙、衫、帔三件組成。裙長曳地,肩上再披著長圍巾一樣的帔帛。全唐詩中描寫裙子和穿裙子的風姿的詩作將近有三百多篇。如:王昌齡的《采蓮曲》比喻羅裙和荷葉一般青翠,在湖光山色中如一幅絕妙的畫卷。「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白居易的《小曲新詞》把穿著紅裙的少女放在早秋的明月夜裡,月色和裙色相映生輝。「紅裙明月夜,碧殿早秋時。好向昭陽宿,天涼玉漏遲。」杜審言的《戲贈趙使君美人》則是另一番情景。好一句「紅粉青娥映楚雲,桃花馬上石榴裙。」孟浩然的《春情》更把長裙的風姿摹寫地曼妙無比。「坐時衣帶縈纖草,行即裙裾掃落梅。」元稹的《晚宴湘亭》中,舞女紅裙碧袖。「花低愁露醉,絮起覺春狂;舞旋紅裙急,歌垂碧袖長。」 宋遼金元宋代的裙子色彩以素雅為主,裙身仍然很寬.宋代的裙子有六幅、八幅、十二幅的形式,共同的特徵是折襇很多。裙子上的紋飾更是豐富多彩,有彩繪的,有染纈的,有作銷金刺綉的,有綴珍珠的……裙子的色彩以鬱金染的黃色最為高貴(此處鬱金,所指應為中葯里姜科鬱金,而非現代所說的鬱金香花);也有紅色裙,是歌舞伎穿的;而色彩艷麗的石榴裙最負盛名。宋代因襲了唐代的襦裙,將其作為日常生活中的主要服飾。由於受少數民族服飾的影響,宋代襦裙的衣襟形式可左可右,以右為主;在裙子中間的飄帶上常掛有一個玉制的圓環飾物——「玉環綬」,用來壓住裙幅,使裙子在人體運動時不至於隨風飄舞而失優雅莊重之儀。
遼金元時期是由少數民族執政的時代,這個時期的漢族所用裙式,基本上沿襲宋代遺制。至於少數民族裙,則較多地保留了本民族的特點。如遼金時期的契丹、女真族,多穿一種襜裙,顏色以深暗為主,上綉連枝花木,周身折為6襇,通常穿在團衫之下。 明朝明代恢復了漢族傳統習俗,裙子形制仍然保存著唐宋時的特色。曾風靡於唐代的紅裙,到了明代則再度流行。明代流行褶襇長裙,並規定民間只能用紫色、桃紅、綠色等淺淡顏色。但花式繁多,品種各異,有的裙子和現代人的裙子已無多大區別。《水滸傳》:「(洪教頭)脫衣裳,拽紮起裙子,掣條棒,使個旗鼓......」。成化年間(公元1465-1487年),京城時興一種「馬尾裙」。這裙據說始於朝鮮國。裙式蓬大,舒適美觀。傳入京師後,京師人多「買服之」。最初,能織做者很少,價錢昂貴,只在一些富商貴公子中流行。以後商家及販售者增多,「於是無貴無賤,服者日盛」,至成化末年,連朝官亦「多服之者矣」(陸容《菽園雜記》)。 清朝清代,由於清朝貴族的壓迫,漢族上衣下裳的制度被破壞,裙子基本退出男裝領域,但廣大漢族婦女仍沿襲明朝的服裝。清代初期的裙子,仍保存著明代的遺俗,有鳳尾裙、月華裙等式樣。後來隨著時代的推移,也有許多新型的裙式問世。 彈墨裙就是其中的一種。它是以淺色綢緞為底,上用彈墨工藝印上黑色小花,因色彩素雅,花紋別致而深受歡迎,尤以士庶婦女所著為多。以後裙子的式樣越來越多,隨時有變,有在裙上裝滿各種飄帶的;有在裙幅底下綴以無數小鈴,使之叮當叮當的;也有裙幅下綉滿水紋,隨著人體的行動,一折一閃,異常美觀。傳統的百襇裙在這個時候也經過了改制:以數幅布帛為之,折成細襇,折襇之間以絲線交叉串聯,因展開後形似鯉魚的鱗甲,故被稱之為魚鱗百裙襇,這種裙式流行於晚清同治年間,有詩為證:鳳尾為何久不聞,皮綿單夾弗紛紜。而今無論何時節,都著魚鱗百襇裙。」至於太皇太後、皇太後、皇後及內外命婦,遇有朝賀、祭祀等重大禮節,都要穿著朝裙。朝裙通常穿在外褂之內。按照季節,朝裙被分為冬、夏兩種形制,冬朝裙用料以緞為主,緣以獸皮;夏朝裙以紗為主,緣以織錦。製作是分為兩 截,上用紅色或 綠色,下用石青色,周身折有細襇,所用紋樣有嚴格區別:嬪妃以上可用龍紋,以下則用蟒紋。
清朝後期,穿裙漸少。古代人穿裙子,一是為掩體,二是和禮節有關,並存在著嚴格規定。無論老太太和少奶奶,即使家居也要整整齊齊,否則被認為輕薄無禮。在家一般著黑色的裙子,式樣為褶襇裙,裙幅家居為六幅,會客為八幅,所謂「裙拖六幅湘江水」來形容著裙之美。在清末民初時,紅裙子是一種禮服,要夫婦雙全者才可以穿。夫婦之間,惟正室可以穿紅裙,姨太太亦不允穿紅裙。 近現代時期近代,西式裙傳入我國,成為人們日常穿著的重要服裝,逐漸取代了以前傳統的裙子。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受蘇聯影響,流行布拉吉連衣裙。文革期間,裙裝受嚴格限制。改革開放後,裙裝重新流行。超短裙,吊帶裙等紛紛傳入中國內地,裙子的種類日漸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