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清朝服飾有哪些,清朝服飾有哪些不同之處
第一個就是官員的服飾,清代官員們穿的服飾,主要是身上的補子不同,一品大員是仙鶴,六品官員是鴛鴦,還有一個就是頂戴花翎。這個在很多清宮戲里看到一個官員出現了問題,就將他的頂戴花翎帶走,這個人就算是被免職了。之後回家將你的朝服脫下來就好,你就可以回老家養老去吧!
清代的服飾在近代以前和以後是有變化的,近代以前就是上面的,近代以後,由於西方服飾的傳入,所以使得傳統的服飾也是發生變化的,例如男人開始穿西裝了,一開始人們都說這個事假洋鬼子,之後就慢慢接受了假洋鬼子。女子的旗袍也出現了,並且成為了時尚。你知道中山裝和旗袍是怎麼發明的嗎?
㈡ 為何古代女子不穿「裙子」會被視為輕浮無恥,古代穿衣有何講究
其實「裙子」這種穿著對於女子來說是無法抵抗的,無論古代還是現代,裙子永遠都是女人的代名詞。但是就裙子的樣式來講,古代的裙子和現代的裙子是有很大的差別和不同。
古代一些穿衣雖然講究,但是現在來看也是屬於繁瑣。不過有些古人的智慧確實是應該保留下來。
㈢ 清朝服飾的特點
1644年清兵入關後,滿族的服飾風俗藉助軍事與政治的力量,在神州大地迅速傳播開來。
在封建社會,服飾緊密聯系著每個人的身份與社會等級。服裝的式樣、顏色、質地必須符合穿用者身份的高低貴賤。清代男子的服裝,以袍、褂、襖、衫、褲為主。皇室、百官和黎民百姓在袍服上的區別主要表現在下擺開衩的數目上。皇室用四衩,官員開兩衩,百姓不開衩。
服飾的穿用時間和場合也有嚴格的規定,如五品以上官員穿貂裘,必須於每年的冬至月(農歷十一月)初一統一換穿,俗稱「翻褂子」。每年農歷三月百官換戴涼帽,八月換戴暖帽,屆時要由禮部奏請,皇帝降旨一律換戴。
長袍馬褂為清代男子最常用的服飾之一,與之搭配的是布靴和瓜皮帽。滿族青年女子著旗裝,其坎肩為一字式,中年婦女著旗袍。漢族婦女的服裝組配,一般是襖、褂、裙和披風。
詩書禮儀之家,小姑娘長到13歲必須穿裙子。只穿褲不穿裙者,一般是侍婢和鄉下勞動婦女,此外,妓女是不穿裙子的,只穿褲子,這是良家婦女與青樓女子在服飾上的根本區別。
(3)清朝男生為什麼穿裙子擴展閱讀
清朝是由少數民族滿族建立的政權,因其長時間處於游牧日子和交戰狀態,所以緊身、簡練、便於騎射是其服飾文化的主要特徵,這與漢族傳統的服飾文化差異較大。
從服裝發展歷史看,清代對傳統服飾變革最大,清朝服飾形式是中國歷代服飾中最為繁縟復雜,也是對於近世紀的中國服飾設計史上的一次大變革。
清代是中國歷史上封建社會的最後一個王朝。多民族的國家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和發展,而封建制度衰落。從中國古代服裝發展的歷史來看,清代服裝制度發生了重大的改變。幾千年來世代相傳的傳統服裝制度,由於八旗兵的進關,而遭到破壞,取而代之的是陌生的異族服裝。
清代在中國服裝史上是一個較為特殊的歷史時期,它以滿族的服飾裝束為主,具有典型的北方游牧民族特色,這是清王朝統治者用暴力和禁令強制人們改冠易服的結果,致使中國古代服裝在最後一個封建朝代發生了重大的變異。
歷時數千年的寬袍大袖,拖裙盛冠,瀟灑生動,纖弱柔美的的漢族傳統遭到破壞和變革。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衣袖短窄,素樸肅穆的滿族旗裝取得了統治地位。
旗裝以用料節省、製作簡便、穿著便利為其特點。清代服裝盡管在外觀形式上拼棄了許多傳統的基本形制,但它內在的東西卻沒有改變,其精神實質與整個中華民族服裝文化是一脈相承的。
它既體現了本民族的習俗特徵,又保留了數千年遺留下來的等級制內容,然而其條文的龐雜、章規的繁縟,卻超過了歷代。
㈣ 清代服飾
關於清代服飾
清代服飾是滿族人關後,強制推行的游牧民族服飾,因此保留了很多游牧民族的服式與裝飾,以旗袍、馬褂為代表。從整個服裝發展的歷史來看,清代服制在中國服飾史上是最為龐雜與繁縟的。
一、清代官服和男裝清代官服及一般男裝主要包括龍袍、蟒袍、長袍、補服、馬褂、行袍、馬甲、衫、袍、褲、帽、靴等。
龍袍是一種綉有龍紋的袍服,它是皇權的象徵。在清代官服中,龍袍只限於皇帝穿著,其形制為圓領、大襟右衽、箭袖,顏色以明黃為主,也可用金黃或杏黃等色。袍上綉有五爪金龍和五彩祥雲,在祥雲中間,還分布著「十二章」圖紋。下裙邊緣斜向排列著許多彎曲的蘭、黑、紅、黃相間的線條,稱作「水腳」。水腳之上有翻滾的波浪,上立山石寶物,俗稱「海水江涯」。皇子只穿龍褂。
一般官員以蟒袍為貴,蟒袍又謂「花衣」,是為官員及其命婦套在外褂之外的專用服裝,並以蟒數及蟒之爪數區分等級,規定:一至三品,綉五爪九蟒,四至六品,綉四爪八蟒,七至九品,綉四爪五蟒。民間習慣將五爪龍形稱為龍,四爪龍形稱為蟒,實際上大體形同,只在頭部、鬣尾、火焰等處略有差異。蟒服除蟒數以外,尚有顏色禁例,如皇太子用杏黃色,皇子用金黃色,而下屬各王等官職不經賞賜是絕不能服黃的。在皇帝生日的前三天到後四天,百官都穿蟒袍,謂之「花衣期」。
長袍的下擺有兩面三刀開衩(古時稱「缺褲」)、四開衩和無開衩幾種類型。道光京城《竹枝詞》雲:「珍珠袍長屬官曹,開禊衣裳勢最豪。」一般官員著四面開衩長袍,即衣前後中縫和左右兩側均有開衩的式樣,平民則著左右兩側開衩或稱「一裹圓」的不開衩長袍。
補服也叫「補褂」,前後各綴有一塊補子,形式比袍短又類似褂,但比褂要長,其袖端平,對襟,所以或稱「外褂」、「外套」,在清代官服中是主要的一種,穿用場所和時間也多。能表示官職差別的補子,即是兩塊綉有文禽和猛獸的紋飾,文官綉禽,武官綉獸。根據《大清會典圖》規定:文官一品綉仙鶴,二品綉錦雞,三品綉孔雀,四品綉雲雁,五品綉白鷳,六品綉鷺鷥,七品綉鷂勒鳥,八品綉鵪鶉,九品綉練雀。武官一品綉麒麟,二品綉獅子,三品綉豹,四品綉虎,五品綉熊,六品綉彪,七品八品綉犀牛,九品綉海馬。貝子以上的皇親,補子皆用圓形,上綉龍蟒,製作補服的材料,按季節的不同,分別有單、夾、棉、皮等多種。惟不得用亮紗及羊皮,因亮紗嫌其露膚,羊皮則近似喪服,故而禁止使用,所用顏色以石青(也叫紺色,即黑中透紅的顏色)。
馬褂,是指一種長不過腰,袖僅掩肘的短衣。褂是清代男裝中最為盛行的服裝。其中馬褂是滿清男子四種制服之一。四種制服為禮服、常服、雨服和行服,馬褂即行服。馬褂自康熙年間進入富家後,軍服也用此制。清人趙翼《陔餘叢考》卷三三《馬褂缺襟袍戰裙》雲:「凡扈從及出使,皆服短褂,缺襟袍及戰裙,短褂亦日馬褂。馬上所服也。」清代的上等褂為「黃馬褂」,這種褂屬於皇帝的最高賞賜,只有皇帝巡幸時隨輿扈從的侍衛和行圍時射中目標者,或在治國、戰事中建有功勛者,才可以享用。馬褂用料,夏為綢緞,冬為毛皮。乾隆、嘉慶時,達官貴人為了炫耀其富貴,故意將馬褂反穿露皮毛於外。至清末,還流行一種黑色的海虎絨馬褂,著時襯以湖色春紗直行棉袍,這是當時縉紳闊佬的時髦服飾。馬褂有對襟、大襟和琵琶襟等幾種式樣。以衣襟區別使用范圍。對襟馬褂是禮服,右大襟鑲黑邊飾的馬褂是常服,而缺襟馬褂,即琵琶襟的馬褂是行裝。
馬甲為無袖短衣,也稱「背心」、「坎肩」、「半臂」(實是無臂),男女均服,清初時多穿於內,晚清時講究穿在外面。其中,一種多鈕襻的背心,類似古代柄襠,滿人稱為「巴圖魯坎肩」,意為勇士服,後俗稱「一字襟」,也稱「十三太保」,官員也可作為禮服穿用。清代的馬甲,無論在造型上還是在裝飾上都有許多變化。單從衣襟來看就有大襟、對襟、曲襟(琵琶襟)及一字襟等多種,馬甲上的裝飾也繁復多樣,有的施以彩綉,有的鑲以花邊,有的還用絲帶盤成紐扣,形形色色,不一而足。
清代服飾一般沒有領子,穿禮服時需加一硬領,稱為「領衣」,一般春秋二季用湖色的緞,夏天用紗,冬季用皮毛或絨,有喪者用黑布。領衣是連接於硬領之下的前後兩長片,有些像長長的牛舌,故俗稱「牛舌頭」,考究的用錦緞或綉花,領衣之外則加外褂,如穿行裝則著於袍的裡面。
清朝男子已不著裙,而普遍穿褲。西北地區因天氣寒冷,而外加套褲,江浙地區則有寬大的長褲和柔軟的於膝下收口的燈籠褲。清人李靜山在《增補都門雜詠》中說:「英勇蓋世古來稀,那像如今套褲肥?舉鼎拔山何足論,居然粗腿有三圍。」男子首服,夏季有涼帽,冬季有暖帽。職官首服上必須裝冠頂,其料以紅寶石、藍寶石、珊瑚、青金石、水晶、素金、素銀等區分等級。
二、清代婦女服飾清代漢族婦女的服裝,大抵沿襲明代舊制,變化較男服為少。上衣以衫、襖和披風為主,衫、襖的形制一如從前,披風之制比較特別,多用於已婚女子。天笑《六十年來妝服志》雲:「婦女的禮服,最普遍者曰披風,曰紅裙。披風比於男子的外套,也是吉服……作對襟,長可及膝,有兩袖,極博,以藍緞而綉以五彩或夾金線之花。未嫁的閨女不得穿披風。」
婦女的下體多穿裙子。清初的裙子,仍保存著明代遺俗,比較流行的作法是以綢緞裁剪成條狀,每條綉以花卉紋樣,兩邊以金線鑲滾,走起路來,彩條飄舞,金線閃爍,頗似鳳尾,稱「鳳尾裙」。隨著時間的推移,裙子的樣式也不斷更新。如彈墨裙,通以淺色綢緞為面料,製作前將布料展開,放上各種樹葉、花瓣,然後用彈墨工藝在花、葉周圍噴灑黑色,去掉樹葉、花瓣之後,即顯現出黑底白花。因造型生動,色彩素雅而深受廣大婦女的青睞,尤其為士庶婦女所崇尚。另外還有一種畫裙,將大幅裙圍折成數十道細褶,每褶分別用一種顏色,輕描淡繪,色彩嫻雅,穿在身上色如月華,故名「月華裙」。到咸豐年間流行一種叫魚鱗百褶裙,以數幅布帛拼合而成,折成細襇,折襇之間用絲線串聯,交叉成網,展開後形似鯉魚的鱗甲。《清代北京竹枝詞》詠道:「鳳凰如何久不聞,皮綿單袷費紛紜。而今無論何時節,都著魚鱗百褶裙。」
滿族婦女的服裝,以袍服為主,由於實行八旗制度,凡編入旗籍者,都被稱為「旗人」。旗人所穿之袍,叫做「旗袍」。清初整件旗袍以深黃色綢緞製成,上施彩綉,袍式為圓領,窄袖,衣襟右掩;兩腋部分明顯收縮,下擺寬大。清代中葉,旗袍的樣式有所變化,除圓領外,又出現了狹窄的立領,袍袖也比清初寬大,下擺一般多垂至地面。清末的旗袍又有發展,特點為袍身寬敞,外形以直線為主,不用曲線。腋部的收縮也不明顯,下擺的長度多蓋住腳面,露鞋底於外。領子則用元寶式;另在領口、袖端及衣襟等處鑲以寬闊的花邊。
㈤ 清朝衣著的特點是什麼
清代在中國服裝史上是一個較為特殊的歷史時期,它以滿族的服飾裝束為主,具有典型的北方游牧民族特色,這是清王朝統治者用暴力和禁令強制人們改冠易服的結果,致使中國古代服裝在最後一個封建朝代發生了重大的變異。
歷時數千年的寬袍大袖,拖裙盛冠,瀟灑生動,纖弱柔美的的漢族傳統遭到破壞和變革。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衣袖短窄,素樸肅穆的滿族旗裝取得了統治地位。
(5)清朝男生為什麼穿裙子擴展閱讀
清王朝時段推行剃發易服,順治九年(1652),欽定《服色肩輿條例》頒行,從此廢除了明朝的冠冕、禮服以及漢族的一切服飾,但滿族服飾同時吸收了明朝服飾的紋理圖案。
清代皇帝服飾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皇帝朝服及所戴的冠,分冬夏二式。冬夏朝服區別主要在衣服的邊緣,春夏用緞,秋冬用珍貴皮毛為緣飾之。其基本款式是披領和上衣下裳相連的袍裙相配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