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裙子分類 » 鎮寧布依族裙子怎麼做

鎮寧布依族裙子怎麼做

發布時間: 2022-07-04 01:13:13

1. 布衣族苗族風俗習慣

一、布依族風俗習慣

1、服飾

布依族服飾多為青、藍、白等色。男子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包頭巾、穿對襟短衣或大襟長衫及長褲。老人多著長衫。20世紀70年代後男子服飾與漢裝無異。

婦女服飾式樣頗多,鎮寧、關嶺、普定、六盤水一帶目前仍保存布依族較古老的服飾:大襟短衣,領口、盤肩、衣袖和衣腳邊沿,皆用織錦和蠟染各色幾何圖案鑲制;下穿百褶長裙,用白底藍色蠟染花布縫成,佩戴各種銀質首飾。

2、飲食

布依族人民以大米為主食,兼食玉米、小麥、紅稗、蕎麥等。尤喜糯食,並有多種製作方法,如製成糍粑、圓糖粑、耳塊粑、枕頭粽和三角粽等。逢年過節,必食糯米飯,並以糯米粑贈送親友。

3、建築

布依族民居有樓房、半樓房和平房數種。半樓房採取後半部是平房,前半部是樓房,或左(右)半部是平房,右(左)半部是樓房的建築格局。樓房和半樓房建築是布依族傳統建築形式。

4、婚姻

歷史上,各地布依族的婚姻習俗不盡相同。有父母包辦的婚姻,也有完全自主的婚姻。從史書記載看,布依族在明代以前婚姻是自主的。明代以後,由於各民族的頻繁交往和文化的相互交流,特別是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漢文化的影響,布依族的婚姻禮俗才逐漸改變,婚姻締結從自主擇配變成了父母絕對包辦。

5、喪葬

布依族喪葬在清代以前,行火葬,不壘墳。清代中葉後才逐漸壘墳、立碑。當老人逝世後,喪家即向舅家和至親好友報喪,並請本民族的「布摩」(祭師)擇定吉日,舉辦喪事。

二、苗族風俗習慣

1、服飾

苗族服飾在各地各有其特點。黔西北、滇東北的苗族男子穿帶有花紋的麻布衣服,肩披織有幾何圖案的羊毛氈;其他各地苗族男子大多穿對襟或左大襟的短衣,下著長褲,束大腰帶,頭纏青色長巾,冬天腳上多纏裹綁腿。

婦女的服飾款式復雜多樣,據不完全統計,多達130種以上,頭上的發髻和裹巾,衣衫的顏色,綉花的圖案,以及裙子的有無和長短等等,不僅省與省之間,而且縣與縣之間,有時甚至寨與寨之間,常有不同的特點。

2、飲食

苗族飲食習俗自有其特點。黔東南、湘西、海南島和廣西融水的苗族,主食為大米,也有玉米、紅薯、小米等雜糧;黔西北、川南、滇東北的苗族,則以玉米、土豆、蕎子、燕麥等為主食。副食種類很多,肉類有自家養的家畜、家禽和魚類,蔬菜有豆類、菜類、瓜類,此外還採集野菜和從事漁獵等以補充。

3、建築

苗族聚族而居,村寨周圍茂林修竹,風景幽美。村寨大多設有寨門,寨內種植有常青的保寨樹。苗族地區盛產木材,因而房屋大多為木結構建築,以瓦或杉木皮、茅草等蓋屋頂。黔中或黔西地區也有用薄石板蓋屋頂的。

4、婚姻

苗族的婚姻嚴禁同宗族者婚配,多是異姓通婚,同姓不同宗有的也可通婚。婚姻締結的主要形式是自主婚姻,過去也有父母包辦的, 但婚前青年男女都有比較自由的戀愛活動,多在節日或農閑時舉行,在村寨附近有固定的地點,由本寨姑娘與外寨男青年在此對歌,雙方有意後則互贈禮品作為定情的信物。

5、喪葬

過去,苗族的喪葬形式比較復雜,有樹葬、懸棺葬、岩洞葬、火葬和土葬。樹葬即是人死後用樹皮包裹起來掛在樹上,貴州劍河縣擺久鄉苗族就曾採用這種葬俗,直到20世紀50年代才逐漸消失。惠水、羅甸、望謨等地少數苗族的懸棺葬俗沿襲至20世紀30年代。土葬已成為苗族現今採用的主要葬式。

2. 關於布藝手工 做裙子的腰該怎麼加入松緊

材料、工具:合適的布料一匹、松緊帶一條、縫紉用針一枚、縫紉線若干。

1、一般准備好一塊長1.6米左右的布料,或者按照你的腰圍以及想要的裙子長度來准備合適的布料。

3. 布依族的風俗

布依族主要聚居在中國西南地區貴州省一帶。其餘散居於雲南、四川、廣西等省。布依族以農業為主,種植水稻的歷史較為悠久。 布依人閑時每日兩餐,忙時三餐。以大米、玉米為主食,小麥、高粱、薯芋和豆類為輔。多以木罐、鼎罐炊飯,有燜飯、二合飯(大米摻玉米)、苞谷粑、米線、餌塊、豌豆粉、米涼糕等花色品種。其中,糯米制的湯圓、花飯和芝麻油團粑最為知名,多用於祭祖或宴客。 他們的肉食主要來自家畜和家禽,還愛捕食松鼠、竹鼠和竹蟲。烹調方法多為燒、煮、爆、炸、腌、凍,一般不吃生食。 布依人酷嗜狗肉,有"肥羊抵不上瘦狗"之說。貴賓來家做客,殺狗款待是一種很高的禮遇。他們挑狗的標準是"頭黃二黑三花班,白狗肉味最平淡"。烤燉狗肉、狗灌腸、花江狗肉都馳譽一方。貴州的布依族若遇婚喪嫁娶,喜用黃牛作菜。 冷盤、"青苔凍肉"、"拌豌豆涼粉"等,是布依人喜歡的食品。酸菜和酸湯幾乎每餐必備,尤以婦女最喜食用。大部分布依族都善製作鹹菜、腌肉和豆豉,民間特有的腌菜"鹽酸"馳名中外。還有血豆腐、香腸及用干、鮮筍和各種昆蟲加工製作的風味菜餚。還善於調制糟辣、面辣和泡菜,以香鮮酸辣為美。 酒在布依族日常生活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每年秋收之後,家家都要釀制大量的米酒儲存起來,以備常年飲用。布依族喜歡以酒待客,不管來客酒量如何,只要客至,都以酒為先,名為"迎客酒"。飲酒時不用杯而用碗,並要行令猜拳、唱歌。 布依族地區有一種茶不僅味道別具一格,名字也十分好聽,這就是姑娘茶。清明(中國傳統祭祀、掃墓節日)前夕,姑娘上山採回茶尖嫩味,熱炒後保持一定的濕度,然後把茶葉一片一片疊成圓錐體,曬干,然後再經過加工,就做成一卷一卷圓錐體的姑娘茶了。姑娘茶不僅形狀優美,而且質量精良,是茶葉中的精品。這種茶葉只贈親朋好友。在談戀愛或訂親時,由姑娘贈送給情人。姑娘茶,姑娘采,姑娘做,這就是姑娘茶茶名的來歷。
年節食俗
有的節日與漢族相類似,有些則為本民族所專有,如"了年"(正月最後一天)、三月三(地蠶會節)、四月八(牛王節)、六月六(祭盤古)、吃新節等。其中,正月初九"煮生食",正月三十吃"芝麻油團耙",三月三吃"苞谷花",四月八吃"四色糯米飯",六月六吃"煮雞"等,大都與民族傳說和鄉風教育有關。
宴客食俗
布依族重禮好客,貴賓到來,必有"進門酒"、"交杯酒"、"格當酒"、"轉轉酒"、"千杯酒"和"送客酒"等六道酒禮。若是敬獻豬肉,是祝客人來年養大豬,收成好;若是敬獻雞肉,雞頭奉給首客,象徵吉祥如意,雞翅奉給次客,表示騰飛,雞腿奉給三客,意為腳踏實地。宴席中還唱《祝酒歌》和《宵夜歌》,前者是殷殷勸酒,後者要將餐桌上的所有物品、食品都-一唱出,表現出他們的心智和才華。
主食
主食多以大米為主。民間喜歡用一種專門的炊具「甑子」把米蒸成米飯。布依族普遍喜食糯米,並常當成改善生活或調劑口味的主食。冷盤、「青苔凍肉」、「拌豌豆涼粉」等,是布依人喜歡的食品。布依人嗜酸辣,酸菜,酸湯和辣椒幾乎每餐必備,尤以婦女最喜食用。還有血豆腐、香腸及用干、鮮筍和各種昆蟲加工製作的風味菜餚。
腌菜
大部分布依族都善製作鹹菜、腌肉和豆豉,民間特有的腌菜「鹽酸」馳名中外。葷菜中,狗肉、狗灌腸和牛肉湯鍋為上餚。(部分布依族的分支族人不食狗肉,因狗曾經救過其祖先)在宰豬時布依族習慣在血盆中先放較多的食鹽,然後與豬血一起攪動,防止豬血凝固,把蔥花、佐料,加肉末下水燒湯,待湯冷卻至室溫,與豬血一起攪拌稀釋,存放至凝固,即可食用,稱為「生血」或「活血」,作為待客的最好菜餚。貴州的布依族若遇婚喪嫁娶,喜用黃牛做菜。
迎客酒
酒在布依族日常生活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每年秋收之後,家家都要釀制大量的米酒( 便當酒) 儲存起來,以備常年飲用。布依族喜歡以酒待客,不管來客酒量如何,只要客至,都以酒為先,名為「迎客酒」。飲酒時不用杯而用碗,並要行令猜拳、唱歌。
傳統小吃
布依族傳統小吃很多,特別是居住在雲南的布依族,善作米線、餌塊、豌豆粉、米涼糕等。 布依族特色飲食
布依族豪爽好客,特點是在每年農歷「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端午、「六月六」、「七月半」、中秋等都隆重過節,四月八」很多布依族都用楓香葉、黃飯花、染簞花等各種植物枝葉把糯米染成五顏六色,做花糯米飯招待客人和分送給親朋好友。
《布依族舞蹈》 陳玉先 繪
解放前,布依族存在一夫多妻的個別現象。同姓可通婚,但同姓且同宗的嚴禁通婚。也有「姑舅表婚」和兄終弟及的轉房制習俗。解放後,像大多數民族一樣,廢除了一夫多妻制。布依族崇尚自由戀愛,男女青年婚前戀愛自由,各地未婚的男女青年都喜歡藉助年慶節俗、趕集和集體聚會的時機,以三、五人到七、八人自由組合的方式,通過談天說笑和唱歌對調,傾訴或表達彼此的感情。當一個男子看上某一個姑娘時,按照傳統,必須找第三者做伴,有的則由自己的姐嫂出面介紹。如女方有此意思,即可單獨相約到幽靜處進一步對唱山歌,表達情,直到雙方互贈信物,就表明他倆已盟誓終身了。 訂婚時,由男方父母托媒去女家,並送一定的酒、肉、耙耙一類的禮品(在禮品中必不可少的是粑粑,如果非傳統節日而見到布依族民家「打粑粑」,則說明此家人正籌備喜事准備迎娶女方了)。如對方同意,第二次媒人則要將男女雙方的「八字」互為「效驗」,只要「八字」相符,則可擇定結婚日期。這一帶地區送彩禮的數額,特別講究「六」或「雙」數,據說是取「六」即祿的諧音,以表示婚後雙雙有祿必有福之意。結婚時,新郎不迎親,只請幾個相好的男女青年代為相迎。新娘一般都是撐傘步行至男家,個別也有騎馬、坐花轎的。結婚當天新婚夫婦不同房,次日即返娘家。聚居區一帶的布依族仍保有「不落夫家」或稱為「坐家」的習俗。有的要兩三年甚至五六年後才長住夫家。雜居區的布依族已大部分革除這一風俗。
布依族多居住在平壩或靠近河谷的村寨里,男女多喜歡穿藍、青、黑、白等色布服裝。青壯年男子多包頭巾,穿對襟短衣(或大襟長衫),長褲。老年人大多穿對襟短衣或長衫。婦女的服飾各地不一,有的穿右衽大襟衣,著長褲或褶子裙,戴銀質手鐲、耳環、項圈等首飾。有的喜歡在衣服上綉花,有的喜歡用白毛巾包頭。 布依族姑娘從小就有製作蠟染的靈氣,她們所穿的服裝大都是親手縫制,合身得體,古樸典雅。 布依族的服飾很有特色。服飾多為青、藍、白幾種顏色。男子的服裝式樣各地基本相同,多包頭帕,頭帕有條紋和純青兩種;衣服為對襟短衣,一般是內白外青或藍,褲子為長褲;老年人多穿大袖短衣或青、藍長衫,腳上穿布統襪。現代布依族婦女的服飾各地不一,婦女著大襟短衣,部分著百褶長裙。在布依族聚居的扁擔山一帶,少女喜穿滾邊短衣,系綢緞腰帶,頭戴織錦頭帕,以粗發辮盤扎頭巾,額上為織錦圖案和數圈發辮,下穿褲子,著綉花鞋。青年女性穿蠟染百褶裙,斜襟短衣,綉花盤肩,用各種花線沿衣肩綉成兩排小正方形的半圓形圖案,領圈兩邊拋花織錦,顏色醒目;衣袖中間為織錦,上下兩段是蠟染;衣服下擺為一寸左右的織錦鑲邊,胸前戴綉花或織錦長圍腰,系淺色綢緞腰帶;頭戴織錦頭巾,耳邊垂著一束各色線做成的耍須。已婚者的頭飾戴「更考」,以竹筍殼和布匹製成,形如撮箕,前圓後矩。每逢盛大節日或宴會時,婦女仍均喜佩帶各式各樣的耳環、戒指、項圈、發簪和手鐲等銀飾。 婚姻實行自主婚。接親時要對歌,俗稱對姐妹歌。新娘到男方家的當天晚上,要舉行唱荷包歌和要荷包的活動,有「一夜荷包一夜歌」的說法。傳統節日有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吃新節、七月半等。「三月三」是布依族的傳統盛大節日,農歷三月初三稻耕開始,要祭山神、土地神和祖先神及稻米魂,製作五色花糯米飯供奉;黔西南州一帶,男女青年要聚集在「查白歌場」玩山對歌,參加者達數千至上萬人。很多未婚男女青年通過吹木葉、對歌,相識、相愛、訂終身
布依族過去信仰原始的自然崇拜,每年節日都要進行祭祀活動,其中祭老人房(寨神)最為隆重,於農 布依族宗教信仰
歷2月選兔日或虎日開祭,各戶要奉獻雞蛋和豬肉祭神,祭畢全寨人就地聚餐,以祈望豐收,全寨平安。 布依族信仰多神,崇拜自然和祖先,也有少數信仰基督教。每年有許多祭日,要祭山神,樹神等等。每家堂屋中都供有祖先的牌位,逢年過節都節祭祀。 相傳為「牛王菩薩」生日,當天要讓牛休息。一些地方用黑糯米麵粉或白糯米麵粉染黑後摻水拌和,將牛角塗黑,然後把牛牽到水邊,讓牛看到自己的影子,使之"知道"犁田工作即將結束,再加上一把勁便可休息。有些地方不用黑麵粉而用石灰漿把牛角塗白。 相傳為「龍王」曬龍袍日,當天富裕人家把好衣物拿到屋外曬。一般人家都做糯米飯或糯米粑吃,老年人飲酒講故事,年輕人到山坡草地上唱山歌。 「撒秧粑節」為西涼鄉布依族特有的節日,,時間訂在每年撒秧(穀雨)後的申(猴)日。當天各家帶粽子,酒肉,香燭紙錢到田邊祭供"菩薩",祈求風調雨順,滅絕害蟲,五穀豐收。 布依族除既有的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以外,道教、佛教的許多神祗和菩薩亦受到敬奉。在老董上寨發現的一本《打保符開壇書》中,所列舉的神、佛就有玉皇大帝、三清大道拾極高真神、敕封解斗母娘娘、下壇五猖兵馬神、太白星君、文昌帝君、關勝帝君、釋迦如來、觀音勢至、十八羅漢、唐僧、孫悟空、山神、土地、灶君、姜子牙等。但村寨中找不到1座寺廟,也沒有專業的神職人員。
石板房
依山傍水石板房布依族居住的顯著特點是依山傍水聚族而居。民居多為干欄式樓房或半邊樓(前半部正面是樓,後半部背面看是平房)式的石板房。貴州的鎮寧、安順等布依族地區盛產優質石料,而且還有可一層層揭開的薄厚基本均勻的平整的大石板,這種薄片石來源於水成頁岩。當地布依族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石料修造出一幢幢頗具民族特色的石板房。石板房以石條或石塊砌牆,牆可壘至五六米高;以石板蓋頂,鋪成整齊的菱形或隨料鋪成鱗紋,石頭民居不僅不透風雨,而且古樸美觀,屋頂舉重若輕,安居而不壓抑。總之,除檀條椽子是木料外,其餘全是石料,甚至家庭日常用的桌、凳、灶、缽、碓、磨、槽、缸、盆等,都是石頭鑿的。一切都朴實淳厚。這種房屋冬暖夏涼,防潮防火,只是採光較差。
石樓
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縣府所在地城關鎮,絕大多數房屋都是石頭建造,三四層的石樓就有幾十棟。由於石料是淺灰白色,加工後更顯晶潔,所以白天看鎮寧,銀光閃爍;月夜看鎮寧,凝霜蓋雪。為此,古有「銀鎮寧」、俗有「銀色鎮寧」之美譽。該鎮的石建築,歷史悠久的已有600多年的風雨歷程,所以既堪稱為凝固的音樂,又可當作不朽的史詩。
建築講究
布依族建造房屋有很多講究。首先要請陰陽先生看「風水」,選擇依山傍水處作宅基,不僅要背靠青山,而且要面朝碧峰。靠山最好是「卧獅拱衛」、「青龍環護」、「貴人座騎」等山勢;向山要選「二龍搶寶」、「雙龍戲珠」、「萬馬歸槽」、「壽星高照」等形態。好在布依族地區多為石灰岩山地,這種蒼山翠嶺並不難尋。起房造屋要選吉日,吉日前一個月請木匠破料做房架。豎房架的吉日要供祭魯班師傅。房架豎好,岳父家送來大梁,大樑上拴有紅綢扎的大花朵,並有樂隊和舞獅隊鳴鞭炮伴送。上樑時又要舉行歌舞祭禮和宴飲。最後是接祖宗牌位和灶神(炭火)到新居。建新房的整個過程,在布依族村寨里都充滿喜慶與互助的氣氛。

4. 怎麼自己做裙子

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穿自己做的衣服不僅舒服而且絕對不會撞衫。這條連衣裙款式簡單,做法也非常容易,即便你是一名新手,也可以嘗試做一做哦~

材料:棉布,剪刀,針線,縫紉機,水消筆,珠針

1.先找一件自己平時穿的裙子,在裙子下鋪上報紙,沿著裙子的邊緣在報紙上用珠針戳洞,裁剪出尺寸和輪廓。

2.縫合肩部及腰側

3.袖長24cm左右,基本是中袖長度,如圖先加花邊包邊,再對折縫合

4.做完上一步步驟再縫合袖籠會在翻過來穿的時候比較平貼

5.翻過來以後,是這樣的

6.疏縫一下衣領,再折起來機縫,領口包邊

7.領口可以自由選擇裝飾,這里我是把領口和袖口都做成蕾絲花邊

8.下半身是長130cm,寬55cm的長方形布料,底邊包縫,加花邊

9.上部抽褶至比自己腰部稍大又能穿進去為好

10.上下縫合好,這樣裙子就完成了(如果覺得腰大,可以把上衣部分收一點)

初學者可以先根據自己平時穿的衣服畫出紙樣進行裁剪,熟練掌握以後就可以自主創意啦~

1.4萬閱讀
搜索
女式遮肉奶奶褲圖片
手工乳罩的做法
遮副乳胸衣
一塊布變成斗篷方法
40至50歲秋冬穿衣搭配
100種落肩袖裁剪圖

5. 怎麼用一塊布做裙子

見《紳士的品格》第一集 裡面男主人公為女主人公用一塊布做了個裙子(完整全過程)而且很好看

6. 介紹我國布依族(聚居地點,著裝特色,飲食習慣,主要節日)

布依族聚居在我國貴州省,布依族男女多喜歡穿藍、青、黑、白等色布衣服。青壯年男子多包頭巾,穿對襟短衣(或大襟長衣)和長褲。老年人大多穿對襟短衣或長衫。婦女的服飾各地不一,有的穿藍黑色百褶長裙,有的喜歡在衣服上綉花,有的喜歡用白毛巾包頭,帶銀質手鐲、耳環、項圈等飾物。惠水、長順一帶女子穿大襟短衣和長褲,系綉花圍兜,頭裹家織格子布包帕。花溪一帶少女衣褲上飾有「欄干」,系圍腰,戴頭帕,辮子盤壓頭帕上。鎮寧扁擔山一帶的婦女的上裝為大襟短衣,下裝百褶大筒裙,上衣的領口、盤肩、衣袖都鑲有「欄干」(即花邊),裙料大都是用白底藍花的蠟染布,她們習慣一次套穿幾條裙子,系一條黑色鑲花邊的圍腰帶。婚前頭盤發辮,戴結花頭巾;婚後則改戴「假殼」,用青布和筍殼做成。在羅甸、望謨等地的布依族婦女,都穿大襟寬袖的短上衣和長褲。晴隆、花溪等地的婦女穿長到膝部的大襟短上衣和長褲,衣襟、領口、褲腳鑲有花邊,系綉有花卉圖案的圍腰,她們頭上大多纏有青色花格頭巾,有的腳上還穿細尖尖而朝上翹的綉花鞋,也有的穿細耳草鞋。都勻、獨山、安龍等縣部分地區布依族婦女的服裝和漢族婦女基本相同。布依族婦女喜戴銀手鐲或骨手鐲,戒指、銀簪、項圈等飾品。
布依族主食有大米、包穀、麥子、小米等。風味小吃主要有鹽酸菜、臘肉、油榨花豆腐。做鹽酸菜時先把青菜洗凈,用開水浸泡幾分鍾,然後裝於一個瓦壇中,放在爐火旁,不停地加熱、冷卻,每天加入煮飯的「米湯」,幾日後方可食用。吃時酸中帶微甜,還能保留蔬菜的新鮮感。
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有的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傳統節日除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外,還有 「 二月二 」 、 「 三月三 」 等。

過大年

一年之中最大的節日是過大年(即春節)。從除夕過到十五。除夕前要殺年豬、舂糯米粑粑、備各種蔬菜。雲南的布依族有初一到初三吃素的習慣;四川的布依族每年除夕或初一都必須吃雞肉稀飯,民間稱血米粥。每個姓氏都有不同的飯前儀式,相認的雙方飯前儀式必須完全一致。年節期間還要舉行許多娛樂活動。

三月三

三月三是布依族的傳統盛大節日,以製作五色花飯和河邊對歌為主要內容。花飯是用植物提出紅、黃、藍三種,再用這三種顏色調出黑和紫兩種顏色,將五種顏色攪拌上等糯米。吃五色花飯,象徵布依人民的生活多彩多福。這天,布依男女青年還在河邊賽竹筏、打水槍、吹葉子、潑聖水,熱鬧非凡。

跳花會

每年正月初一到二十一舉行。 「 跳花會 」 是男女青年的社交活動,規模盛大,參加人數過千,很多未婚男女青年通過吹木葉、對歌訂終身。

祭老人房

布依族過去信仰原始的自然崇拜,每年節日都要進行祭祀活動,其中祭老人房(寨神)最為隆重,於農歷2月選兔日或虎日開祭,各戶要奉獻雞蛋和豬肉祭神,祭畢全寨人就地聚餐,以祈望豐收,全寨平安。

參考資料:貴州少數民族風情

7. 布依族女性服飾國內外現狀和發展趨勢

布依族女性的服飾在國內的發展並不是非常的全面而是說在某些地方得到大家的歡迎可是在其他地方很多人還是不熟悉畢竟這是一種少數民族的女性服飾雖然看起來非常的好看但是在很多地方是沒有辦法穿起來,也就是說,在整個的穿戴方面出現了一些問題,同時沒有一個很好的推廣渠道,在這樣的情況下,難免就會出現類似的情況了,因為少數民族的服裝本身來講,確實是沒有很多人能夠接受,而且在很多的地方也沒有辦法穿著,所以說這必須在市場上進行推廣,讓大家認可這種服裝能夠在大街上穿出去,這樣的話才能夠受到歡迎,另外在國內外來講,這種服裝其實瘦歡迎的程度是很高的,但是受到歡迎之後,大家去購買的程度卻不是太高,但是從未來的發展趨勢來看,隨著民族的歷史性的一些東西越來越受到大眾的關注,未來的發展還是非常不錯的,主要看如何進行。商品的推廣以及相關聯的一些相關的商業方面的工作,如果這方面能做好的話,就有成功的概率了。

8. 布依族服飾特點

布依族服飾特點是:

1、男女多喜歡穿藍、青、黑、白等色布衣服;

2、青壯年男多包頭巾,穿對襟短衣(或大襟長衣)和長褲;

3、布依族婦女喜戴銀手鐲或骨手鐲,戒指、銀簪、項圈等飾品;

4、未婚女青年服飾大體與中年婦女相似,但喜歡在包頭布末端鑲綉鮮艷花紋圖案,埋露在頭頂上方與護發頭簪之間。每逢節日、宴會,婦女喜佩戴各式各樣耳環、戒指、項圈、發墜和手鐲等銀飾。

布依族中年婦女上衣已改穿有領大襟衣,並在沿左衽前下方鑲嵌兩三道帶色布邊,領前結扣處喜用銀泡紐扣作裝飾,袖口仍保留傳統的古老風格,下身已改穿長褲,腳上滿花鞋變成了半爿型或鞋尖處綉小花,改裝後顯得潔凈淡雅,古樸端莊。

未婚女青年服飾大體與中年婦女相似,但喜歡在包頭布末端鑲綉鮮艷花紋圖案,埋露在頭頂上方與護發頭簪之間。

(8)鎮寧布依族裙子怎麼做擴展閱讀

服飾面料

布依族服飾面料多為自織自染的土布,有白土布,也有色織布。色織布多為格子、條紋、梅花、辣子花、花椒、魚刺等圖案,多達兩百多種。服飾色彩多為青藍色底上配以多色花紋,有紅、黃、藍、白色等,既莊重大方,又新穎別致。反映了他們純朴善良、溫和熱情的性格。

參考資料:網路-布依族服飾

9. 裙子怎麼做

做裙子要量下腰圍和臀圍(如果想要到腰上的裙子)
還要量下裙子長度(就是腰線往下量,你想多長就差不多定個位子)

1,先想好這個蛋糕裙是要松緊的還是拉鏈的,我建議你用松緊的(因為拉鏈不好裝,而且蛋糕裙適合松緊的哦)

2,選布料(就你所在的城市,面料市場,你應該知道的,做蛋糕裙,買2米布應該夠了,門幅要大於1.5米最好。同時買松緊帶,寬的比較好,長度參考腰圍。還要買里襯,舒服光滑的就好

3,就是製作,這個比較復雜了,你應該有縫紉機吧?
要看你蛋糕裙是幾層的,假設三層,就先從最上面開始,把腰頭做好,就是松緊帶的部分,然後里襯和裙子踩在一起,再把第二層和第一層的里襯踩在一起,最下面一層,底邊要留個3厘米左右,用手縫,也可以找個蕾絲邊的花邊縫上去也很好看。

我說的不是很清楚,供參考,如果想做好一點,建議去裁縫店,活著有些個人的
乾洗店也可以代工的。面料市場也可以定做。定做的話,如果你有想法可以自己畫出來,如果不能,也可以找你看到的雜志或網路圖片,拿去給專業人士看,也可以做出來的。(圖要清晰點最好,前後面都有)

如果你是上海的,可以去南外灘輕紡面料市場,很多老外也在那裡定做衣服的。

10. 簡單手工裙子怎麼做

  1. 首先准備的材料,需要5×5cm的方形紙張,同時還需要一張5×15cm的長方形。

  2. 先製作方形的紙張,將方向紙張的左邊和右邊進行對折,然後展開在中間有一條垂直的摺痕。

  3. 然後將左右兩個邊折向中間的摺痕。

  4. .接著將頂邊折疊向底邊,然後展開,在中間留下一個水平的摺痕。

  5. 將底部中間的兩個角向左右兩邊折疊開,注意上部的位置在中間摺痕的位置。

  6. 然後將折紙模型的底邊向後翻去對折。

  7. .將折紙模型翻轉過來。

  8. .然後再將折紙模型翻轉過來。

  9. 將左右兩個底角向內進行折疊,注意幅度並不需要太大,但是盡可能的對稱。

  10. .依舊處理背面,將折紙模型左右兩個頂角向後翻折,注意幅度不需要太大,主要是製作出一個肩部的結構。

  11. 這樣手工折紙裙子的上半部分就製作完成了

  12. .接著處理長方形的紙張。將左右兩個邊進行對折,然後展開在中間留下摺痕。接著將左右兩個邊分別向中間的摺痕進行折疊,然後展開之後可以看到三條摺痕。

  13. 然後在摺痕之間再折疊出等分的摺痕。

  14. 繼續製作一次等份的摺痕。

  15. 將折紙模型折疊在一起,這樣一個完整的手工折紙裙子就製作完成了。

  16. 將折紙裙子的上下兩部分粘貼到卡片或者是剪貼薄上,然後在中間使用一個絲帶製作的裙帶來點綴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