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睡衣種類 » 周總理的睡衣主要講了什麼
擴展閱讀
皮手套小了怎麼撐大 2025-05-17 11:30:58

周總理的睡衣主要講了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6-10 18:31:22

⑴ 關於周恩來總理的故事

故事1

外國記者不懷好意問周恩來總理:「在你們中國,明明是人走的路為什麼卻要叫『馬路』呢?」周總理不假思索地答道:「我們走的是馬克思主義道路,簡稱馬路。」

這位記者的用意是把中國人比作牛馬,和牲口走一樣的路。如果你真的從「馬路」這種叫法的來源去回答他,即使正確也是沒有什麼好處的。周總理把「馬路」的「馬」解釋成馬克思主義,恐怕是這位記者始料不及的。

故事2

一位美國記者在采訪周總理的過程中,無意中看到總理桌子上有一支美國產的派克鋼筆。

那記者便以帶有幾分譏諷的口吻問道:「請問總理閣下,你們堂堂的中國人,為什麼還要用我們美國產的鋼筆呢」周總理聽後,風趣地說:「談起這支鋼筆,說來話長,這是一位朝鮮朋友的抗美戰利品,作為禮物贈送給我的。

我無功不受祿,就拒收。朝鮮朋友說,留下做個紀念吧。我覺得有好處,就留下了這支貴國的鋼筆。」美國記者一聽,頓時啞口無言。

什麼叫自搬石頭砸自己的腳?這就是一個典型事例。這位記者的本意是想挖苦周總理:你們中國人怎樣連好一點的鋼筆都不能生產,還要從我們美國進口。結果周總理說這是朝鮮戰場的戰利品,反而使這位記者丟盡顏面。也是,想和周總理較勁,門都沒有。

故事3

一位西方記者問周總理:「請問總理先生,此刻的中國有沒有妓女」不少人納悶:怎樣提這種問題大家都關注周總理怎樣回答。周總理肯定地說:「有!」全場嘩然,議論紛紛。周總理看出了大家的疑惑,補充說了一句:「中國的妓女在我國台灣省。」頓時掌聲雷動。

這位記者的提問是十分陰毒的,他設計了一個圈套給周總理鑽。中國解放以後封閉了內地所有的妓院,原先的妓女經過改造都已經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這位記者想:問「中國有沒有妓女」這個問題,你周恩來必須會說「沒有」。

一旦你真的這樣回答了,就中了他的圈套,他會緊之後說「台灣有妓女」,這個時候你總不能說「台灣不是中國的領土」。這個提問的陰毒就在那裡。

當然周總理一眼就看穿了他的伎倆,這樣回答既識破了分裂中國領土的險惡用心,也反襯出大陸良好的社會風氣和台灣的比較。哎呀,周總理思考問題周密細致,同時又那麼快速反應,你不佩服他也難啊!

故事4

1911年年底,周恩來在沈陽東關模範學校上學。這一天,魏校長親自為學生上修身課,題目是「立命」。當時正是中國社會發出劇烈變動的時期。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剛剛推翻了清朝政府,結束了中國兩千年的封建統治。

很多人,特別是年青人思想困惑,沒有明確的理想追求,沒有人生奮斗的目標。校長講「立命」,就是給學生講怎樣立志。

魏校長講到精彩處突然停頓下來,向學生提出一個問題:「請問你為什麼讀書?」於是有人回答說:「是為了家父讀書。」有人回答:「為明禮而讀書。」也有人說:「為光耀門楣而讀書。」當魏校長點名要周恩來回答是,坐在後排的周恩來站起來,莊重的回答:「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魏校長沒有想到,竟然有這樣出眾的學生,非常高興。他示意讓周恩來坐下,然後對大家說:「有志者,當效周生啊!」

1917年,19歲的周恩來東渡日本前,給同學郭思寧的贈言:「願相會與中華騰飛世界時」,落款為:「弟翔宇臨別預言」。從這幅題詞中可以看出一個19歲的熱血青年的鴻鵠之志。

故事5

周恩來有3位母親:生母萬氏,萬冬兒;養母陳氏,乳母蔣江氏。3位母親對他都很好,對他都有重要的影響。生母萬氏教給他處事,養母給了他啟蒙教育,乳母主要教他做事。

周恩來的外祖父萬青選是淮陰縣知縣,周恩來的生母萬氏從小跟著外祖父經常出入於官府大戶,見過大世面,在周家也是她支撐門戶,善理家財。周家逆運敗落,但終究是有名望之家,婚喪嫁娶,逢年過節,迎來送行,求人辦事,萬氏都辦得井井有條,體體面面。

生母萬氏處理這些應酬時,總把周恩來帶在身邊,使他增長了許多見識。後來,周恩來身為總理,日理萬機,是深受全國人民愛戴的大管家。這裡面有生母萬氏的熏陶。

養母陳氏知書達理,是周恩來的啟蒙老師,對周恩來性格的形成影響很大。從小陳氏教他念書識字,5歲就學兒歌和唐宋詩詞,萬氏還給他講「竇娥冤」、「西廂記」、太平天國和義和團。

養母陳氏去世後,周恩來寫過一篇《念娘文》,滿懷深情地說道:「直到今天,我還得感謝母親的啟發,沒她的愛護,我不會走上好學的道路。」

周恩來從乳母那裡學習了家事,讓她了解了農民的生活。蔣媽媽是個「粗人」,但是她講的話周恩來很愛聽。她給周恩來講了許多家事,告訴周恩來從播種稻種到舂大米要經過多少道工序;瓜是怎麼用瓜籽種出來的;為什麼有的人不走路,總是讓人用黃包車拉著走。

後來,周恩來回憶說:「我的媽媽把我帶到大運河她自己的家裡,我從那裡了解到勞動人民是如何生活的。」

(1)周總理的睡衣主要講了什麼擴展閱讀

周恩來(1898年3月5日-1976年1月8日) ,原藉浙江紹興,1898年3月5日生於江蘇淮安。

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之一,中國人民解放軍主要創建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元勛,是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

⑵ 周總理的睡衣

周總理的睡衣

鄧媽媽七十多歲了。她戴著花鏡,安詳地坐在椅子上,給敬愛的周總理補睡衣。睡衣上已經有好幾個補丁了。這一回,鄧媽媽又穿上了線,右手捏著針略略抬起,左手在熟練地打結。她是多麼認真啊。

一位年輕的護士,雙手捧著這件睡衣,望著補丁上又勻又細的針腳,眼睛濕潤了。

在她們面前的小凳子上,擺著個針線包。這個綉著紅五星的針線包特別引人注目。它是多年來周總理和鄧媽媽隨身帶著的。是從什麼時候起他們就帶在身邊,一直帶到北京來的呢?是從延安窯洞,從重慶紅岩,還是從二萬五千里的長征路上?
周總理十九歲赴日本留學行前,曾題「願相會於中華騰飛世界時」,並賦詩言救國之大志:

大江歌罷掉頭東,

邃密群科濟世窮,

面壁十年圖破壁,

難酬蹈海亦英雄。

提起周恩來這個光輝的名字,億萬人民都會從心底油然而生敬意。他的歷史功績豐碑永樹,人格風范更是中外稱頌。周恩來是徹底的「無產者」,沒有留下兒女,也沒有留下遺骨,卻在無數後人心中留下了應永遠效法的崇高榜樣。

四十年代在延安,周恩來就因堅韌耐勞被黨內同志稱為「革命隊伍里的一頭駱駝」。他自己卻說:「不,我只是一隻小毛驢。」

新中國成立之初,周恩來就因工作忙碌被人比做古時的周公旦。史稱周公「一餐三吐哺,一沐三握發」,意思是吃一頓飯和洗一次澡時都要中斷幾次接待來訪者。毛澤東在1949年月12月致信柳亞子時講到周總理,也引此典故說: 「周公確有吐握之勞。」到了「文革」期間,周恩來一般每天只能睡三、四個小時。留法時結識的革命「老大哥」胡志明於1968年到北京時,向周恩來提出的一個要求便是,希望他能為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利益,每天多睡兩小時。回答卻是———「我做不到。」

其實周恩來何嘗不需要休息,他曾說過:「我不能坐,一坐下就會睡著。」面對紛繁的國事和別人無法代勞的難事,他又事必躬親。1974年上半年,他的癌症已開始擴散,但是據辦公記錄統計,仍有半數以上的日子工作在18小時以上。

⑶ 小學和中學關於周總理的課文有哪些

小學和中學關於周總理的課文有:一夜的工作》、《周總理借書》、《周總理的睡衣》、《周總理與小理發員》、《難忘的潑水節》、《溫暖》、《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十里長街送總理》。

《一夜的工作》是北師大版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六年級上冊,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六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節選自作家何其芳的《回憶周恩來同志》。

這篇課文講的是作者在陪同周恩來總理審閱一篇稿子時,目睹周總理一夜工作的情形,贊揚了周總理不辭勞苦的工作精神和簡朴的生活作風,抒發了作者崇敬、愛戴周總理的思想感情。

課文分析:

作者在文章中先簡要交代了自己得以目睹周恩來總理工作的緣由,然後著重敘述了他陪同周總理審閱稿子時的所見所聞,最後抒發了自己真切的感受。

選編這篇課文的主要意圖,一是使學生受到周總理偉大人格的熏陶;二是引導學生領悟課文通過生活小事和運用平實的語言展現人物偉大精神的表達方法。

⑷ 《周總理的睡衣》這篇課文護士捧著睡衣為什麼流淚了

《周總理的睡衣》一文中護士的眼淚是一種敬佩,尊重,感動之淚,因為作為一個國家總理,穿的睡衣都是經過多次補丁的,而且補丁又緊又密。說明了周總理節儉愛民,他把畢生的精力都奉獻給了祖國和人民。

本文被編入1993年人教版小學語文第5冊第16課,主要內容是:

新中國成立後,鄧奶奶已是花甲之年了,但她還在中南海戴著老花鏡為敬愛的周總理補睡衣。睡衣上原來已經有好多補丁了,在鄧奶奶的身邊,有一位工作人員看了覺得應該給周總理換一件睡衣了,然而鄧奶奶卻堅持不同意換,仍舊仔細認真的為周總理補著睡衣。

(4)周總理的睡衣主要講了什麼擴展閱讀:

周總理一生日理萬機,把畢生精力都用在了工作中,新中國成立之初,周恩來就因工作忙碌被人比做古時的周公旦。史稱周公「一餐三吐哺,一沐三握發」,意思是吃一頓飯和洗一次澡時都要中斷幾次接待來訪者。

毛澤東在1949年月12月致信柳亞子時講到周總理,也引此典故說:「周公確有吐握之勞。」到了「文革」期間,周恩來一般每天只能睡三、四個小時。

留法時結識的革命「老大哥」胡志明於1968年到北京時,向周恩來提出的一個要求便是,希望他能為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利益,每天多睡兩小時。回答卻是———「我做不到。」

⑸ 《周總理的睡衣》的主要內容

周總理的睡衣

鄧媽媽七十多歲了。她戴著花鏡,安詳地坐在椅子上,給敬愛的周總理補睡衣。睡衣上已經有好幾個補丁了。這一回,鄧媽媽又穿上了線,右手捏著針略略抬起,左手在熟練地打結。她是多麼認真啊。

一位年輕的護士,雙手捧著這件睡衣,望著補丁上又勻又細的針腳,眼睛濕潤了。

在她們面前的小凳子上,擺著個針線包。這個綉著紅五星的針線包特別引人注目。它是多年來周總理和鄧媽媽隨身帶著的。是從什麼時候起他們就帶在身邊,一直帶到北京來的呢?是從延安窯洞,從重慶紅岩,還是從二萬五千里的長征路上?

根據補充:身為一國總理,貼身之物睡衣如此樸素,補了又補仍捨不得扔,體現了周總理艱苦樸素的精神。相較於現在東一個貪污、西一個受賄,真正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府官員已經很少了。

⑹ 有關的周總理的課文有哪些(還得用一句話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啊)

《十里長街送總理〉:周總理被火化前,人們送總理時的情景。
《一夜的工作〉:周總理在夜間是怎樣工作的。
(可能不全,請見諒)

⑺ 周總理的睡衣課文閱讀感悟

通過這篇課文表現了周總理勤儉節約的美德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⑻ 用周總理的睡衣寫作文用到穿針引線,思緒萬千,端詳,慈祥

文中寫到:「鄧奶奶七十多歲了……給周總理補睡衣。鄧奶奶熟練的打結……」「一位年輕的女護士捧著周總理的睡衣,望著補丁上又均又細的針腳,眼睛濕潤了。」讀到這里,我的眼睛也濕潤了。我們敬愛的周總理,他為新中國的誕生、為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做了多大的貢獻呀!周總理穿什麼樣的睡衣穿不起?穿什麼樣的睡衣不應該?可他偏穿補了又補的破睡衣。這是為什麼呢?我想了又想,覺得周總理是想把節省下來的錢用在國家建設上,用在人民生活上吧!這是一種多麼偉大的精神呀!周總理作為國家領導人,生活好了,仍補破睡衣,穿破睡衣,也許是要告訴人們:「艱苦樸素是共產黨人的本色,奢侈浪費不是共產黨人應該做的。」想到這里,我羞愧萬分,因為我總認為勤儉節約是以前的事,今天生活好了就可以講吃講穿……我想,這是老一代革命家將艱苦樸素的優良品質一直帶到了今天。「像周總理這樣的人難道不值得我們學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