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漢服和睡衣的區別在哪
漢服是正裝,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禮服,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款式,而且不同的人穿的漢服也是有區別的,種類繁多。睡衣是只能在自己的房間里穿,且款式單一
Ⅱ 褻衣指的是什麼衣服
褻衣讀作xie yi,指的是古代女性穿在裡面的貼身衣物,也就是古裝里的內衣,現在很多漢服為了能夠完全還原古人的衣服,也會設計有褻衣,和外衣搭配來穿才更加真實。
褻衣在款式上是非常獨特的,它有很多種外形,比如方形的、菱形的、如意形的、三角形的等等,在腰部、肩部和胸部會有系帶,它也可以根據個人的習慣去定製。
褻衣所用的材質也很特別,因為它是貼身的,所用材料非常精美,會使用非常舒適的面料,比如絲綢使用較多,另外還有織棉、紗、羅等等面料,而且在針法上也很講究,要求不皺、不緊、不松等等。
除了內衣之外,在文史資料的記載中,古代人們穿過還沒洗的臟衣服也叫褻衣,然後就是居家時穿的便服也可以稱之為褻衣。它還經過了很多年的發展,從漢朝就開始出現一直到近代。
古代褻衣外面穿的是什麼
褻衣外面就是大家經常看到的漢服,會根據朝代不同而選擇產生一些變化,它一般叫做裳,款式和外觀有糯裙、褂等等,而現在漢服李褻衣外穿的多半是糯裙。
Ⅲ 漢服最裡面的那件衣服叫什麼
中衣,是漢服的襯衣,起搭配和襯托作用。 又稱裡衣、中襌、中單、襌衣,是穿漢服必備的基本衣物,穿禮服、圓領衫時裡面一定要加中衣。
Ⅳ 【漢服】所有的樣式的名稱各叫什麼
一、漢服樣式:
1、襦裙
漢服款式之一,即上襦下裙,交領右衽。襦裙作為漢服的主要形式,細節一直有變化,有的為深交領至腋下,袖緣很寬,袖根寬於袖口,有腰線,多認為是中衣款式。也有的為淺交領,袖根和袖口寬度一樣,為直袖,袖緣窄,有腰線,多認為是外穿的襦裙。
2、襖裙,或者叫衫裙
上襖下裙,漢服款式之一。長袖襖衫,交領右衽,衣多為收袖口的琵琶袖。下裙多配馬面褶裙或普通褶裙。馬面裙前後共有四個裙門,兩兩重合,兩側裙幅打褶,中間裙門重合而成的光面,俗稱「馬面」,上多裝飾膝襕紋樣,故也稱襕裙。襖裙的款式影響了朝鮮宮樣及中國其他民族。
3、齊胸襦裙
襦裙根據系結位置分出的一種款式。將裙頭和系帶束在胸上方,顧名思義曰「齊胸」。起於隋,興於唐。裙擺垂墜,飄逸,分對襟和交領,對襟居多。齊胸襦裙上襦多束於裙內。
4、半臂
漢服款式之一,沈從文在《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中寫到:「半臂又稱半袖,是從魏晉以來上襦發展而出的一種無領(或翻領)、對襟(或套頭)短外衣,它的特徵是袖長及肘,身長及腰。」半臂這個名稱,在古代不同時期所指的款式也不一樣。現在普遍來講,多指袖長及肘、交領或對襟的短上襦。
5、氅衣,又稱鶴氅
舊制原不縫袖,故名之曰氅也。晉代已有記載,多道家用,宋代文人好鶴氅,明代士人多作便服外套用。形制與披風相似,對襟,直領,大袖,衣襟用長帶一對系結,衣身多為淺色,領袖衣襟均施有深色緣邊,兩側一般不開衩(也有做成開衩的)。氅衣披風外形接近,有時兩者也混稱。
6、曲裾
曲裾的特點是衣襟接長向後交掩,出土的實物也只看到馬王堆的了。
7、深衣
明代多作為士人的禮服,用於祭祀、冠禮等傳統禮儀場合,日常並不隨便穿著。深衣用白色或玉色,交領,寬袖敞口,領、袖、衣襟、底邊等處施皁色或青色緣邊。衣身上下分裁,腰部以下為十二幅拼縫:大襟四幅,後襟四幅,兩側各一幅,小襟二幅。穿深衣時,頭上戴幅巾、腰束大帶與組帶、足穿素履。
8、襕衫
出現於唐流行於宋明,兩宋時期的男子常服以襕衫為尚,下擺一橫襕,以示上衣下裳之舊制。明代出現無膝襕襕衫,下擺處的衣緣較寬,取消了膝襕。中為宋制襕衫,右為明制襕衫。
9、披風
漢服款式之一,男女皆可穿用,直領對襟,袖子寬大,兩側開衩,衣無鑲邊,與衣同色的領緣到胸前,披風和其他便服搭配。
10、直裾
直裾,上下分裁後縫合,衣身兩側不開裾,交領右衽,馬山楚墓,馬王堆都出土過類似的衣服,但細節有很大的不同。後世仍有穿類似的衣服,細節已有很大變化。
二、漢服各部位
1、領:衣服領子。漢服的領子通常有三種。最常見的是交領。漢服的交領一定是交領右衽,就是用左邊的衣襟蓋住右邊的。漢族一直都是「右衽」,少數民族有「左衽」的,還有就是一些地方的壽衣會是「左衽」。
2、衽:一般就是指衣襟,具體就是指衣服胸前的這塊。
3、襟:也是衣襟,強調的是衣襟的邊緣,領和衽之間的那部分。
4、衿:通常就指衣襟,也指交領。衣服下半部分連接到衣領的交界位置。
5、裾:衣服的下擺,或者說衣襟的下半部分。裾分曲裾和直裾。曲裾是下襟要從身後繞回來,而直裾就是垂直的。東漢以前曲裾為主,東漢以後直裾是主流。
6、袖:就是衣服袖子,通常指整個袖子。
7、袂:袖口以上的袖子叫袂。常用詞聯袂,如聯袂演出等,原本的意思是手拉手,於是袖子相連,最後引申為一同去做。
8、祛:專指袖口。
9、帶:漢服通常是沒扣子的,都是系帶。漢服的帶子都是做衣服時就做好的,一對對的,穿衣服時直接繫上。
Ⅳ 漢服有沒有睡衣
中衣,它可以作為居家服裝。
Ⅵ 古代女子服飾從內到外都是哪幾層每層是什麼名稱
以漢服為例,從里到外有三層,分別是小衣(內衣)、中衣、大衣。
漢服採用幅寬二尺二寸(50cm左右)的布帛剪裁而成,且分為領、襟、衽、衿、裾、袖、袂、帶、韍等十部分。取兩幅相等長度的布,分別對折,作為前襟後裾,縫合後背中縫。前襟無衽即為直領對襟衣。
取一幅布,裁為兩幅衽,縫在左右兩襟上,則為斜領右衽衣。前襟後裾的中縫稱為裻,即督脈、任脈,衽在任脈右側,故稱右衽。裾的長度分為腰中,膝上,足上。根據裾的長短,漢服有三種長度∶襦、裋、深衣。袖子與襟裾的接縫稱為袼,袖口稱為祛。
(6)漢服的睡衣叫什麼擴展閱讀:
漢服的文化內涵
漢服是漢民族傳承四千多年的傳統民族服裝,是四書五經中的冠服系統,以儒家經典《詩經》、《尚書》、《周禮》、《禮記》、《易經》、《春秋》,大唐《開元禮》、二十四史輿服志和其他經史子集為基礎繼承下來的禮儀文化的必要組成。
漢服體系展現了華夏文明的等級文化、親屬文化、政治文化、重嫡輕庶、重長輕幼以及儒家的仁義思想。在中國古代的宗法文化背景下,服飾具有昭名分、辨等威、別貴賤的作用,為吉禮、凶禮、賓禮、軍禮、嘉禮的禮服。
除去國家大事的禮儀,普通漢人的家禮包括冠婚喪祭四禮。四書五經對漢服禮服有詳細的描述。漢族服飾幾千年來的總體風格是以清淡平易為主,講究天人合一。
Ⅶ 古代女子衣服名稱。
1、春秋戰國——深衣袍服
春秋戰國之交,「百家爭鳴」的社會環境對服飾也有不同程度的影響。這時出現了一種上衣下裳相連的服裝 ——深衣。在春秋一直到漢代,曲裾深衣,直裾深衣是深衣的主要款式。深衣承接上衣下裳,是一種根據禮制而制定的衣服,所以一直以來都深受士大夫階層的喜愛。
圓袖方領,以示規矩,意為行事要合乎准則;垂直背線以示做人要正直;水平的下擺線以示處要公平。
2、漢服——褒衣廣袖
漢服自古禮服褒衣博帶、常服短衣寬袖。當西方人用胸甲和裙撐束縛女性身體發展時,寬大的漢服已經實現了放任身體隨意舒展的特性。
漢服的袖子又稱「袂」,其造型在整個世界民族服裝史中都是比較獨特的。袖子,都是圓袂,代表天圓地方中的天圓。袖寬且長是漢服中禮服袖型的一個顯著特點,漢服的禮服一般是寬袖,顯示出雍容大度、典雅、莊重、飄逸靈動的風采。
漢服包括衣裳、首服、發式、面飾、鞋履、配飾等共同組合的整體衣冠系統,濃縮了華夏文化的紡織、蠟染、夾纈、錦綉等傑出工藝和美學。
3、南北朝——華袿飛髾
魏晉時期衣冠一秉東漢追求繁華、奢麗的風格,敝屣旁邊加以垂飾飄帶。服裝看起來一場飄逸,這便是彼時辭賦中的「華袿飛髾」。
女子服飾則長裙曳地,大袖翩翩,飾帶層層疊疊,表現出優雅和飄逸的風格。款式多為上儉下豐,衣身部分緊身合體,袖口肥大,裙為多折襇裙,下擺寬松,俊俏瀟灑。加上豐盛首飾,反映出奢華糜麗之風。
4、唐——慣束羅衫半露胸
唐代服飾制裙面料多為絲織品,但用料有多少之別,裙腰上提高度,有些可以掩胸,下身僅著抹胸,外披紗羅衫,致使上身肌膚隱隱顯露。
齊胸襦裙。這種款式無論身材豐腴還是瘦削都能達到別樣的飄逸效果。大袖衫,大氣飄逸。充分反映了唐代繁華、恢弘、大氣的文化特徵,呈現出當時華麗開放的審美風尚。
5、宋——襦裙外穿
宋代的服裝,其服色、服式多承襲唐代。但與唐朝服裝相比,宋朝服裝與傳統的融合做得更好、更自然,給人的感覺是恢復中國的風格。
Ⅷ 像漢服啊,睡袍啊,和服的領子,就是那種交疊的那種領子叫什麼啊我找了好久都不知道這是什麼領QAQ
斜襟/交領右衽
衽,本義衣襟。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帶,將右襟掩覆於內,稱右衽。反之稱左衽。
Ⅸ 漢服怎麼穿,電視劇里穿漢服那麼多程是怎麼穿的,衣服分別叫什麼名字,求仔細回答
有曲裙(漢朝)襦裙,分齊胸和齊腰襦裙(唐)等
Ⅹ 漢服具體指什麼衣服,漢服有哪些種類
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是從黃帝即位到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在漢族的主要居住區,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明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綉中華」、賽里斯國的體現,承載了漢族的染織綉等傑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受保護的中國工藝美術。
漢服的形制主要有「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上衣下裳」制(上衣和下裳分開)、「襦裙」制(襦,即短衣)等類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朝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袍服(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普通勞動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長褲。
漢服的款式雖然繁多復雜,且有禮服、常服、特種服飾之分,但是仔細分析,根據其整體結構主要分為三大種類。第一種是「上衣下裳」相連在一起的「深衣」制。上下連裳制最典型的就是深衣。因為它上下相連,「被體深遂」,稱之為深衣。包括直裾深衣、曲裾深衣、袍、直裰、褙子、長衫等,這類屬於長衣類。深衣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上衣和下裳分開裁剪,在腰部相連,形成整體;上下連裳,在裁剪上就是分別裁好上衣和下裙,然後再縫綴在一起,最後衣服還是一體的樣式。衣服縫成一體是為了方便,但上下分裁則是為了遵循古制傳統。深衣男女均可穿。即被用作禮服,又可日常穿著,是一種非常實用的服飾。它也是君主百官及士人燕居時服裝,燕居指非正式場合,屬於休閑類服飾。深衣普及率很高,流傳的時間有三千多年,從先秦到明代末年,並逐漸形成了深衣制。
第二種是「上衣下裳」分開的「深衣」制,包括冕服、玄端等,是君主百官參加祭祀等隆重儀式的正式禮服。顧名思義是分為上身穿的和下身穿的衣物。華夏服飾自古以來,崇尚上衣下裳,並規定「衣正色,裳間色」,也就是說,上衣是顏色端正而且純一,下裳則色彩相交錯。這種方式好比是「天玄地黃」,因為天是清輕之氣上升而成,所以用純色,地是重濁之氣下降而成,所以用間色。
第三種為「襦裙」制,主要有齊胸襦裙、齊腰襦裙、對襟襦裙等,實際上也屬於上衣下裳制,但是,這種方式沒有很多的禮儀規定,一般是用於常服的。襦裙也是上下分裁的服制最大的反映。「三面梳頭,兩截穿衣」成了傳統女子的服飾特點的描述。
漢服的款式以交領(兼有圓領、直領)右衽為主要特點,無口、系帶,寬衣大袖,線條柔美流動,飄逸靈動。而交領有衽是貫穿始終的靈魂所在。漢服的裁剪方法一直採用平面裁剪。沒有省道和肩斜,且用料一般都大於覆蓋人體的最小需要,所以無論是秦漢的大袖衣還是明朝的大袖衫,其袖長遠遠長出手臂,袖肥甚至在穿著後寬到及地。不同時期,也有袖肥窄小的,便於勞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