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睡衣種類 » 孔子睡覺穿什麼睡衣
擴展閱讀
寢室一般穿什麼睡衣 2025-05-17 17:55:19

孔子睡覺穿什麼睡衣

發布時間: 2022-06-17 08:50:05

1. 孔子學說中君子穿衣規范是什麼

君子不以紺?飾。紅紫不以為褻服。當暑,???,必表而出之。緇衣羔裘,素衣?裘,黃衣狐裘。褻裘長。短右袂。必有寢衣,長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喪,無所不佩。非帷裳,必殺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論語·鄉黨》

生活中,孔子是一個講究很多的人,衣食方面都有許多與眾不同的講究。其中,有的出於實用考慮,有的出於審美需要,有的則系遵循古禮而來。

不以紺?飾:不用紺(深青色)?(鐵灰色)作衣服領口和袖口的邊緣。有人說這是因為紺色用於齋服:?色用於喪服;也有人認為,古代崇尚玄色,擔心紺?色掩蓋了玄色;

紅紫不以為褻衣:紅色、紫色布料不用來製作家居服或者內衣。朱熹認為,紅、紫都是中間色,顏色不正,而且跟婦女的衣服顏色相近。因此,不便用作上朝或參與祭祀的衣服;

當暑,???,必表而出之:夏季,在自己家中穿單層葛衣,但出門時一定要再穿一件外衣。這是為了遮住身體,防止薄透走光;

緇衣羔裘,素衣?裘,黃衣狐裘:羔羊裘皮,須用黑色;?裘,須用白色;狐裘,須用黃色。有人說這是為了內外衣服顏色相稱,也有人說是為了適應不同場合;

褻裘長,短右袂:居家的皮襖,衣擺要長一點,但右手袖子應短一些。衣擺長些,是為了取暖,右手袖子短些是為了便於做事。但也有人認為,沒有右手袖子比左手袖子短的道理,當另作解釋;

必有寢衣,長一身有半:一定要有寢衣,寢衣長度是身體的一倍半。寢衣指什麼,有不同理解,有人認為是小薄被子,有人認為是睡衣。不管是小薄被子還是睡衣,比身體長一半的目的,都是為了睡覺時保暖,很實用;

狐貉之厚以居:冬季寒冷,以較厚的狐貉皮毛做坐墊;這是為了防凍保暖;

去喪,無所不佩:出了喪期,各種佩飾都不能省去。所謂佩飾,當指玉飾,這是為了符合禮制要求;

非帷裳,必殺之:除了朝祭衣服正幅如帷,不必裁去一些布,其他衣服都必須裁去一些布。這大概是為了節省布料吧;

羔裘玄冠不以吊:穿戴著羊羔裘皮衣裳和玄色冠冕,不能去參加喪禮。因為,那是覲見國君時所穿的禮服。吉凶不同場所,必須更換衣服;

吉月,必朝服而朝:月初,必須穿著朝服上朝。這是遵循禮制。

穿衣講究,堪稱繁瑣至極。從情理上推斷,很有可能,這是孔子學說中君子穿衣規范的完整表述,而不是他本人完全做到了的行為記錄。至少,周遊列國十餘年,孔子有不少時間是在路途上顛沛流離的,一定有做不到的時候。

但是,可以想像,假如春秋時期有個「衣著傑出人士」競賽活動,孔子一定是優勝者,榜上有名。

2. 孔子 老子 穿什麼顏色的衣服

這些都是聖人、、當然是白色的了、、再說了 那時候染坊神馬的 都不 是很牛逼的 只有高官王爵才能用彩色的製作衣物

3. 孔子一般穿什麼衣服都叫什麼

孔子一生有大才而不受重用, 游歷各國, 也只是穿普通的服飾
身上穿長袍, 頭上裹頭巾, 腳上穿布履
當時的平民穿戴和孔子差不多.
士大夫當時頭上戴冠, 身著錦袍, 腰扎玉帶, 腳穿長靴

4. 古代孔子穿的衣服叫什麼有什麼特徵

當暑,袗絺綌。夏天,穿細的或粗的葛布單衣。
表而出之,出門時罩上外衣。
緇衣羊裘。黑色的外衣,內配黑羊羔皮裘。
素衣麑裘。白色的外衣,內配小鹿皮裘。
黃衣狐裘。黃色的外衣,內配狐狸皮裘。
紅紫不以為褻服。不用紅色,紫色做在家穿的衣服。
齊,必有明衣,布。齋戒的時候,一定有浴衣,是布做的。
朝服而立於東階,有"朝服"。
所以,在家有"褻服"。夏天有""袗"(單衣),出門加"表"(外衣)。齋戒有"明衣"。冬天有"裘",家穿的"褻裘"還有"朝服"。
<論語>有這樣的文字,有的是說君子的穿衣,我猜夫子也許會這樣穿吧。

5. 孔子衣服的顏色

青色!依照孔子生活的年代,青色應該是主流的顏色,因為春秋時期紡織染色遠不如現在如此發達和普遍!色彩華麗的布料多數是貴族才穿的,比較講究!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在我國剛解放時,老百姓也是穿粗布衣服的。

6. 孔子的服飾觀是什麼 說出原因

孔子的服飾觀是著裝一定要適合客觀環境的需要,服裝的剪裁一定要講求細節的完美,彩搭配和諧是著裝完美的第一要義。
《論語·鄉黨》記載:「君子不以紺緅飾,紅紫不以為褻服。當暑,袗絺綌,必表而出之。緇衣,羔裘;素衣,麂裘;黃衣,狐裘。褻裘長,短右袂。必有寢衣,長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喪無所不佩。非帷裳,必殺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這段話,是孔子對服裝最完整、最集中的論述。
這段話翻譯過來是這樣的:君子不用深青透紅或黑中透紅的布鑲邊,不用紅色或紫色的布做平常在家穿的衣服。盛夏,當天正熱的時候,穿粗的或細的葛布單衣,但出外必加上衣。黑色的羔羊皮袍,配黑色的罩衣;白色的鹿皮袍,配白色的罩衣;黃色的狐皮袍,配黃色的罩衣。平常在家穿的皮袍做得長一些,右邊的袖子短一些。睡覺一定要有睡衣,要有一身半長。用狐貉的厚毛皮做坐褥。喪服期滿,脫下喪服後,便佩帶上各種各樣的裝飾品。如果不是禮服,一定要加以剪裁。不穿著黑色的羔羊皮袍和戴著黑色的帽子去吊喪。每年歲首,一定要穿著禮服去朝拜君主。
孔子的論述,對服裝縫制和著裝透露出這樣幾個觀點:
在服裝縫制中,首先是服裝的剪裁一定要講求細節的完美。「君子不以紺緅飾」,不能用不恰當的布料作服裝領與袖的邊飾,孔子認為服裝的剪裁製作中,細節的考究和完美是首先要注意的,翻譯成現代的話就是:全神貫注於細節,魔鬼在細節中。其次是服裝設計的實用主義原則。「褻裘長,短右袂」,家居穿的皮衣,為了保暖,要設計的長一些;為了便於做事,服裝右邊的衣袖,要設計的短一些,衣裳是用來穿的,有著很強的實用意義,實用主義的剪裁是服裝設計的核心意義,為了實用,服裝可以採用不對稱的設計方法。第三是服裝剪裁要簡潔明了、線條清晰。 「非帷裳,必殺之」,「必殺」兩個字,透露出孔子對服裝設計簡約、簡潔、清晰明快的無限嚮往之情,老先生認為,服裝設計不要拖泥帶水,對無用部分,要毫不手軟堅決裁去。
在著裝中,孔子認為色彩搭配和諧是著裝完美的第一要義。「緇衣,羔裘;素衣,麂裘;黃衣,狐裘」,盡管是高貴的裘皮衣,也要搭配和諧色調的罩衣,才能顯現出高貴典雅的氣質。其次是講究裝飾的效果,注重配飾。 「去喪無所不佩」,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將所有的飾品與服裝來搭配,孔子認為:無所不佩,沒有什麼飾品不能和服裝搭配,以飾品的襯托,彰顯著裝的效果。第三,也是孔子對著裝效果的核心論述,就是在特定的場合要著特定的服裝出現。著裝一定要適合客觀環境的需要,要做到「朝服而朝」,在上朝時,一定要穿上官服,只有穿上了官服,才能像官的樣子,才能去拜見大人,演而化之,要做到市服而市、工服而工、學服而學、農服而農,包括「紅紫不以為褻服」、「羔裘玄冠不以吊」都是闡述著裝要講究場合、要適合不同的場合著裝。

7. 論語第十章翻譯

譯文:孔子在本鄉的地方上顯得很溫和恭敬,像是不會說話的樣子。但他在宗廟里、朝廷上,卻很善於言辭,只是說得比較謹慎而已。

孔子在上朝的時候,(國君還沒有到來,)同下大夫說話,溫和而快樂的樣子;同上大夫說話,正直而公正的樣子;國君已經來了,恭敬而心中不安的樣子,但又儀態適中。

國君召孔子去接待賓客,孔子臉色立即莊重起來,腳步也快起來,他向和他站在一起的人作揖,手向左或向右作揖,衣服前後擺動,卻整齊不亂。快步走的時候,像鳥兒展開雙翅一樣。賓客走後,必定向君主回報說:「客人已經不回頭張望了。」

孔子走進朝廷的大門,謹慎而恭敬的樣子,好像沒有他的容身之地。站,他不站在門的中間;走,也不踩門坎。經過國君的座位時,他臉色立刻莊重起來,腳步也加快起來,說話也好像中氣不足一樣。提起衣服下擺向堂上走的時候,恭敬謹慎的樣子,憋住氣好像不呼吸一樣。

退出來,走下台階,臉色便舒展開了,怡然自得的樣子。走完了台階,快快地向前走幾步,姿態像鳥兒展翅一樣。回到自己的位置,是恭敬而不安的樣子。

(孔子出使別的諸侯國,)拿著圭,恭敬謹慎,像是舉不起來的樣子。向上舉時好像在作揖,放在下面時好像是給人遞東西。臉色莊重得像戰栗的樣子,步子很小,好像沿著一條直線往前走。在舉行贈送禮物的儀式時,顯得和顏悅色。和國君舉行私下會見的時候,更輕松愉快了。

君子不用深青透紅或黑中透紅的布鑲邊,不用紅色或紫色的布做平常在家穿的衣服。夏天穿粗的或細的葛布單衣,但一定要套在內衣外面。黑色的羔羊皮袍,配黑色的罩衣。白色的鹿皮袍,配白色的罩衣。黃色的狐皮袍,配黃色的罩衣。

平常在家穿的皮袍做得長一些,右邊的袖子短一些。睡覺一定要有睡衣,要有一身半長。用狐貉的厚毛皮做坐墊。喪服期滿,脫下喪服後,便佩帶上各種各樣的裝飾品。如果不是禮服,一定要加以剪裁。不穿著黑色的羔羊皮袍和戴著黑色的帽子去吊喪。每月初一,一定要穿著禮服去朝拜君主。

齋戒沐浴的時候,一定要有浴衣,用布做的。齋戒的時候,一定要改變平常的飲食,居住也一定搬移地方,(不與妻妾同房)。

糧食不嫌舂得精,魚和肉不嫌切得細。糧食陳舊和變味了,魚和肉腐爛了,都不吃。食物的顏色變了,不吃。氣味變了,不吃。烹調不當,不吃。不時新的東西,不吃。

肉切得不方正,不吃。佐料放得不適當,不吃。席上的肉雖多,但吃的量不超過米面的量。只有酒沒有限制,但不喝醉。從市上買來的肉乾和酒,不吃。每餐必須有姜,但也不多吃。

孔子參加國君祭祀典禮時分到的肉,不能留到第二天。祭祀用過的肉不超過三天。超過三天,就不吃了。

吃飯的時候不說話,睡覺的時候也不說話。即使是粗米飯蔬菜湯,吃飯前也要把它們取出一些來祭祖,而且表情要像齋戒時那樣嚴肅恭敬。

席子放得不端正,不坐。行鄉飲酒的禮儀結束後,(孔子)一定要等老年人先出去,然後自己才出去。鄉里人舉行迎神驅鬼的宗教儀式時,孔子總是穿著朝服站在東邊的台階上。

(孔子)託人向在其他諸侯國的朋友問候送禮,便向受託者拜兩次送行。

季康子給孔子贈送葯品,孔子拜謝之後接受了,說:「我對葯性不了解,不敢嘗。」

馬棚失火燒掉了。孔子退朝回來,說:「傷人了嗎?」不問馬的情況怎麼樣。

國君賜給熟食,孔子一定擺正座席先嘗一嘗。國君賜給生肉,一定煮熟了,先給祖宗上供。國君賜給活物,一定要飼養起來。同國君一道吃飯,在國君舉行飯前祭禮的時候,一定要先嘗一嘗。

孔子病了,國君來探視,他便頭朝東躺著,身上蓋上朝服,拖著大帶子。

國君召見(孔子),他不等車馬駕好就先步行走去了。孔子到了太廟,每件事都要問。

(孔子的)朋友死了,沒有親屬負責斂埋,孔子說:「喪事由我來辦吧。」朋友饋贈物品,即使是車馬,不是祭肉,(孔子在接受時)也是不拜的。(孔子)睡覺不像死屍一樣挺著,平日家居也不像作客或接待客人時那樣莊重嚴肅。

(孔子)看見穿喪服的人,即使是關系很親密的,也一定要把態度變得嚴肅起來。看見當官的和盲人,即使是常在一起的,也一定要有禮貌。在乘車時遇見穿喪服的人,便俯伏在車前橫木上(以示同情)。

遇見背負國家圖籍的人,也這樣做(以示敬意)。(作客時,)如果有豐盛的筵席,就神色一變,並站起來致謝。遇見迅雷大風,一定要改變神色(以示對上天的敬畏)。

上車時,一定先直立站好,然後拉著扶手帶上車。在車上,不回頭,不高聲說話,不用自己的手指指點點。

孔子在山谷中行走,看見一群野雞在那兒飛,孔子神色動了一下,野雞飛翔了一陣落在樹上。孔子說:「這些山樑上的母野雞,得其時呀!得其時呀!」子路向他們拱拱手,野雞便叫了幾聲飛走了。

(7)孔子睡覺穿什麼睡衣擴展閱讀:

《論語》一書,篇幅雖不大,但卻是研究、了解中國文化絕對不可不讀的作品。

《論語》不僅影響中國歷史兩千多年,而且很早就流傳到海外,作為中國文化的代表性著作,在世界范圍內都產生了重大影響,誠可謂東方的聖經。

談到《論語》的歷史地位和影響,是與孔子的名字分不開的。孔子一生在政治上屢屢碰壁,得意時少,失意時多,但畢竟以道德高尚、人品出眾、學問淵博知名於世,受到時人稱頌。當時人說他是上天用來啟發下民的木繹、多能的聖者。

西漢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孔子的地位被推戴到先秦諸子之上。大史學家司馬遷專門在《史記》中為孔子立世家,將他抬到諸侯的地位,稱頌他是至聖。還有的儒者稱孔子是素王,即指有帝王之德而不居帝王之位的人。

此後直到清代,儒學基本上一直處於獨尊的地位。歷代統治者都竭力尊崇孔子,為他建廟祭祀,賜給他的後裔封爵和特權,並給孔子本人加上大成至聖文宣王、至聖先師等多種華貴頭銜。

孔子的名字,幾乎成了中國古代文明的象徵。雖然歷代的儒學經過某種改造,與孔子學說的本來面目有了一些差異,但像孔子思想中強調德治、重視教化、輕鬼神重人事、積極進取等內容,一直是儒家思想的基本准則,仍長期在歷史上發揮著作用和影響。

孔子雖然博學多識,但卻述而不作,除整理《詩》、《書》等古代典籍外,自己並沒有寫出系統闡述思想的論著。而《論語》作為弟子和後學整理的材料,卻在這方面起到了彌補的作用。

《論語》的內容,涉及孔子的社會政治思想、倫理思想、哲學思想、教育思想等各方面,還記載了他的一些生活習慣和細節。可以說,《論語》是研究孔子思想和生平最珍貴的第一手材料。這也就是《論語》後來能在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原因。

《論語》,是中國古代儒家的一部重要經典,是孔子弟子及後學記述孔子言行的語錄體著作。這部書大約最後編定於戰國初期。因其成於眾手,具體作者已難考定,但它是一部最集中地記載孔子思想的著作。

儒家經典著作《論語》,記錄了春秋時期的思想家兼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論語》在古代當官從政者中有著重要地位和作用。《論語》中蘊含的領導智慧和領導方法,對今天的領導者仍有借鑒價值。

這里的禮,實際上就是一種行為規范,今天可以理解為國家的法律法規、工作中的行為准則及公民道德標准等。孔子還主張凡是可恥的事情就不要做,要用羞恥之心約束自己的行為。無論是禮還是有恥,都是作用於人的行為,用它們來約束、要求自己。

在工作和生活中嚴以律己,是領導者必備的道德品質和作風要求,是踐行君子之道的必然選擇。常懷律己之心,常思自身之過,既有利於個人道德修養的完善,還能用自身的嚴謹作風打動人,提高領導力。

嚴以律己強調的是自律。自律是對主體的變化起決定性和關鍵性作用的內在因素,是利用自我建設能力調控自己行為的過程和結果。自律要求人具有很高的自覺意識和主動精神,在別人不管、別人不看、別人不知的情形下依然嚴謹守律。

能否嚴以律己,是衡量一個人道德修養高低的標准之一。領導者的地位特殊,尤其是重要部門、重要崗位的領導者,經常要面對各種各樣的誘惑和考驗。只有時刻嚴格要求自己,思想上不鬆懈,才能守住道德和法律防線。

德高望重的朱德一貫對自己高標准、嚴要求。1975年8月,他到青島市工藝美術廠視察工作,看到一幅《三峽夕行》的貝雕畫,被它的精妙構思所吸引,贊不絕口。工廠領導趁朱德在車間參觀時,將這幅畫包裝好,悄悄放進他的汽車里。

朱德發現後,立即派人將這幅畫送回了廠里。這說明,領導者時時處處嚴於律己,才能不為利益所動、不為環境所污、不為世俗所染,才能永葆純潔本色。但是,也有些領導者不能自律,經不起誘惑和考驗,墜入了犯罪的深淵。

武漢市公安局原局長楊世洪因受賄被判處死緩,他說:「自己這樣的執紀執法機關領導幹部,就像是足球場上的球門,一直是處於被人攻門、破門之中。」這話明顯是開脫自己,把過錯歸咎到職務本身及他人身上。

子路也求教相同的問題,孔子回答說:領導者自己帶頭做,才能帶動百姓毫無怨言地一起做。兩個回答雖然不同,但卻表達了一個相同的觀點:領導者的榜樣作用十分重要,能夠帶動和影響世風的走向。

春秋時齊國大夫晏嬰,雖然位高權重,但生活極為儉朴,從不享受特權待遇。他著裝簡朴,駕乘的是劣馬破車。齊景公派人送來好車好馬,晏嬰執意不肯接受。齊景公不解其意,晏嬰解釋說:「我節衣縮食,是為了給黎民百姓作表率,以防止奢華浪費之風盛行。

如果我們君臣都講究穿漂亮衣服,騎寶馬良駒,追求奢靡享樂,老百姓也就會仿效,其結果會導致品行不端,社會風氣敗壞。到那時再糾正就困難了,所以我不能接受您的賞賜。」晏嬰率先垂範,不搞特權,在一定程度上拯救了世風日下、岌岌可危的齊國。

顧名思義,率先垂範就是當好表率,發揮示範作用。領導者的一言一行,群眾都看在眼裡、記在心上;其所作所為不僅是個人道德問題,而且會影響一支隊伍的形象,影響一個部門、一個地區的風氣,甚至會影響黨的事業的健康發展。

因此,領導者應該率先垂範,帶頭加強道德建設,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別人不做的,自己首先不能做。

領導者身體力行做在前面,不用表白就可以發揮示範引領作用。如果領導者思想純潔、道德高尚、行為端正,不僅會樹立良好的自身形象,贏得人民群眾的擁戴,還會影響、帶動一方民眾的風氣積極向上。

道德高尚的君子向來都以誇誇其談、言過其行為恥。古人言語不輕易說出口,就是怕行動趕不上,就是怕言語大於行動。

君子對於自己說出的任何一句話,都不能有半點隨意,能做到的和已經做到的就說,不能做到的和沒有做到的則不能亂說。

明代的改革家、政治家張居正,出台了一系列廉政措施,但遺憾的是,他口頭上倡導清正廉潔,行動上卻大肆鋪張。

《明史》記載,張居正回鄉省親時,不惜巨資製作了史上罕見的32人抬的大轎,有卧室,有客廳,有廚房,並有金童玉女侍奉左右,極盡奢華。

有句俗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有些領導者只尚空談,不務實事,他們在公眾場合、在群眾面前說得頭頭是道,津津有味,回過頭來卻不能身體力行。群眾通常不喜歡聽領導者在台上說什麼、怎麼說,而是希望看領導者在台下做什麼、怎麼做。

真正稱職的領導者往往是沒有豪言壯語,卻有實際行動。成績也好,功勞也罷,都不是說出來的,而是做出來的,只有說到做到,言行一致,才能受到群眾信賴。黨的好乾部楊善洲,幾十年如一日,勤奮工作,一心為民。

為了兌現「為當地群眾做一點實事不要任何報酬」的承諾,他退休後毅然放棄了進省城安享晚年的機會,紮根大亮山,義務植樹造林,一干就是22年,建成5.6萬畝、價值3億元的林場,並且無償上交給了國家。

為了一句承諾,楊善洲幾乎付出了一輩子。他謀事實、創業實、做人實。楊善洲這樣的人,才是群眾信賴的領導者,才是言行一致的君子。

8. 孔子對著裝是怎麼要求的

君子不以紺(zōu)飾,紅紫不以為褻服。

(君子不用天青色和鐵灰色鑲邊,紅色和紫色不作平時家居的衣服。)當暑,袗(zhěn)(chī)綌(xì),必表而出之。

(暑天,穿單葛布、細葛布的單衣,裡面一定要有襯衣露在外面。)緇衣,羔裘;素衣,麑裘;黃衣,狐裘。

(黑衣配紫羔衣襖;白衣配小鹿皮襖;黃衣配狐狸皮襖。)褻裘長,短右袂。

(居家穿的皮襖要長,右袖要短一些。)必有寢衣,長一身有半。

(睡覺一定要有小被,長度合本人身長的一又二分之一。)狐貉之厚以居。

(用狐貉皮毛厚的地方作坐墊。)去喪,無所不佩。

(服喪服滿期以後,什麼飾品都可佩戴。)非帷裳,必殺之。

(不是上朝和祭祀穿的禮服下裳,要從整幅布裁下一部分。)羔裘玄冠不以吊。

(不穿戴紫羔皮襖和黑色禮帽去弔祭。)吉月,必朝服而朝。(以上《鄉黨》第六章)(大年初一,一定穿朝服去上朝。)齊(齋),必有明衣,布。(《鄉黨》第七章)(齋戒前沐浴,一定要有浴衣,用布做的。)鄉人儺(nuó),朝服而立於阼(zuò)階。(《鄉黨》第十四章)(鄉人舉行迎神驅疫鬼的賽會儀式上,穿朝服站在堂前台階上。)對以上數章所記孔子的穿著,可注意以下有三點:(一)服從禮制,顏色、用料都依從禮法規定,在不同場合,參加不同活動,穿什麼都遵照制度。如紅是正色,不可用於常服;不同場合有不同的服裝,有朝服、常服、齋戒、浴衣之分,等等。(二)注意美觀和舒適,如色彩的搭配,要求美觀、大方,居家皮襖和被子要長一些,是為舒適和保暖。(三)注意實用和節儉,如居家穿的衣襖把右袖剪短,是為了工作方便;朝服的下裳(裙)用整幅布(打褶),非朝服的下裳就可以不用整幅布打褶,而剪下一塊布可作他用。

9. 古代聖賢之士對服裝有什麼要求

孔子是聖賢之士,他對穿衣有些規范,具體看以下方面。

孔子學說中君子穿衣規范

君子不以紺?飾。紅紫不以為褻服。當暑,???,必表而出之。緇衣羔裘,素衣?裘,黃衣狐裘。褻裘長。短右袂。必有寢衣,長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喪,無所不佩。非帷裳,必殺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論語·鄉黨》

吉月,必朝服而朝:月初,必須穿著朝服上朝。這是遵循禮制。

穿衣講究,堪稱繁瑣至極。從情理上推斷,很有可能,這是孔子學說中君子穿衣規范的完整表述,而不是他本人完全做到了的行為記錄。至少,周遊列國十餘年,孔子有不少時間是在路途上顛沛流離的,一定有做不到的時候。

但是,可以想像,假如春秋時期有個「衣著傑出人士」競賽活動,孔子一定是優勝者,榜上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