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手套類別 » 古代手套怎麼來的
擴展閱讀
什麼軟體的童裝便宜 2024-04-19 21:47:20
gl8正時皮帶多少錢 2024-04-19 21:47:18

古代手套怎麼來的

發布時間: 2022-11-30 12:00:36

Ⅰ 古代的手套有什麼用途呢

手套在漢代並不被叫做手套,而是被稱為“手衣”或者“糹尉”。手衣,顧名思義,就是手上的衣服。這個詞其實在出土文獻和傳世文獻里都有所記載。

在內蒙古額濟納旗出土的《居延漢簡》里,不時會出現“手衣”一詞,比如有一封名叫“初”的戍卒寫給自己丈人的書信,其中有一句是“幸甚幸甚,丈人遺初手衣已到”,意思就是太好了,您寄給我的手套已經收到了。不難想像,對於遠在苦寒之地戍守的士兵來說,無論站崗還是野外勞動,手套都是必不可少的。


這副手套長28.5厘米,五指分開,皮質柔軟,應當是當時的貴族才能使用的。

至於樣式上的區別,除了受到等級、身份等因素的影響,可能也和具體的用途有關。

Ⅱ 手套是哪個古代國家最初用來做微手抓飯的工具

古希臘人進食時,同印度或中東人一樣,是吃抓飯的,不過他們用手抓飯之前,要戴上特製的手套,手套的實用功能和我們中國人使用的筷子功能相同。所以,手套曾是歷史上的用餐抓飯工具。

Ⅲ 中國古代發明使用手套沒

考古發現證實,古代中國在戰國時代就有手套,湖北江陵藤店1號楚墓發掘出土有「越王朱勾自作用劍」的鳥書銘文越王劍,同時還發現有一雙皮手套。皮手套長28.5厘米,五指分開,套口稍長,與現代手套的通常樣式非常接近。這當然是那會兒貴族們所用的好東西,平民們也許還沒有可能用它,至少是沒有皮手套。
古代還有絲絹菱羅縫制的手套,長沙馬王堆漢墓就有出土。墓中隨葬的一件九子漆奩里,就裝著三副手套。其中一副「硃色菱紋羅手套」,長26.5厘米,直筒露指頭形,大拇指套分縫,掌面為朱紅色菱紋羅,掌部上下兩側飾「千金絛」,絛上有篆書白文「千金」字樣。
在馬王堆漢墓中,由於墓中所有的隨葬品都登記在簡冊上,所以我們才有機會知道漢代人稱手套為「尉」。尉,按《通俗文》說,「火斗曰尉」。火斗就是熨斗,這個尉就是熨,看到這個字就已經有溫暖的感覺了。手套取名為尉,與這個火斗關聯很大。

手套的名稱,顯然是晚近出現的。現代南方人俗稱手套為「手籠」或「手籠子」,手籠這個名字明代就有。今貴州安順屯堡明代移民後裔仍用手籠,這是600年前的風尚。手籠又指稱一種筒狀護手,或稱手筒、暖手筒,雙手對合筒中,可保暖,但不如手套那樣便於執事。

現代使用的手套,有合指和分指式樣的不同,也有露指與不露指的區別,這些式樣都有不短於2000年的歷史傳統。

Ⅳ 中國古代對手套的稱呼是什麼

古代就叫手套。
古羅馬,一些貴族和武士,常常到野外去打獵。隨身帶著經過訓練的雄鷹,以便幫助他們捕捉飛禽。這些雄鷹就停在他們的手腕上,雄鷹的腳撲十分尖利,往往把人們手腕上的皮膚抓破。於是,人們就想了辦法,在手上戴一長臂手套,用來保護皮膚。後來,手套的用處慢慢的變化了,就變成了現在人們勞動時候的各種防護手套和冬天手的保暖手套了。

Ⅳ 手套什麼時候傳入中國

杭州附近出土崧澤文化陶紋輪上的手形刻畫

南方的冬季護手也很必要,手套也可能在5500年的崧澤文化時期已經出現了。

Ⅵ 《慶余年》中,范閑小時候送給他師傅的硅膠手套,是從哪裡來的

在《慶余年》這個電視劇當中范閑小的時候送給師傅的硅膠手套是自己製作出來的,因為范閑有著現代的記憶。對於師傅來講這個手套是非常珍貴的,而且師傅在收下這個手套的時候也顯得特別的猶豫,並且表示這樣的好東西應該由范閑自己保管。由此可以見得這種手套對於當時的人來講是非常珍貴的,但是對於現代的范閑而言卻並不是什麼珍貴的東西,因為這些東西范閑早就已經見過了。

而且通過後續的劇情大家也可以知道,這種手套范閑只給了師傅一個人,因為當二皇子將這個手套拿給范閑看的時候,范閑一瞬間就知道了事情到底是怎樣的,由此可見兩個人之間的情誼確實是非常深厚的。而且有很多網友都覺得范閑在這個作品當中確實是非常優秀的存在,因為范閑總是在憑借著自己的努力來做出一次又一次的突破。

Ⅶ 手套是誰發明的

手套是個很特別的東西,當初它的產生並不是為了實用,只是到近代,它才成了寒冷地區保溫必備之物,或是醫療防菌、工業防護用品。

查閱手套的歷史記載,它最早見於公元前六世紀的荷馬史詩,古希臘人進食時,同今日的印度或中東人一樣,是吃抓飯的,不過他們用手抓飯之前,要戴上特製的手套。所以,手套曾是歷史上的用餐抓飯工具。

歐洲宗教界接過手套後,改變了它的功能,神職人員戴白手套,表示聖潔和虔誠,至今仍有某些教派的宗教儀式,必須戴白手套。十九世紀前,白手套的神聖作用擴大到國王發布政令、法官判案都要戴上,甚至將軍、騎士們也戴起白手套表示為神聖而戰。不僅西方如此,近百年的中國軍閥混戰、日軍侵略中國等,軍官們也戴白手套,成了軍人標榜尚武聖戰的裝飾。而今各國軍隊儀仗仍戴白手套,就逄赤道上的軍人也忍熱保持傳統。

歐洲曾用手套象徵權威和聖潔,所以早年的歐洲騎士,將白手套戴上,表示執行神聖公務;摘下手套拿在手中,表示瀟灑閑暇;把手套扔在對方面前,表示挑戰決斗;被挑戰的騎士拾起手套,宣示應戰……

女人戴手套多為高雅美麗,所以古歐洲有絲綢、絲絨等質地的裝飾手套,黑白彩色長短俱全。十九世紀還出現手繪和黑色網織手套,給人以神秘的感觀

Ⅷ 古代有手套嗎

有啊 古代的手套是動物的毛/皮膚織成的 比現在的暖多了

Ⅸ 帽子手套的來歷能否簡短說明

冬天,人們往往要戴上帽子防寒保暖。但是,人們開始使用帽子時,並不是為了保暖,而是作為一種裝飾品來使用的。帽子在我國很早就發明了,成語「冠冕堂皇」的「冠」、「冕」,指的就是帽子。「冠」,並不像今天的帽子把頭頂全部蓋住,它狹窄的冠梁,遮住頭頂的一部分,兩旁用絲帶在頜下打結固定。古代的男子20歲開始戴冠。戴冠時,要舉行「冠禮」,表示成年的開始。在漢朝,冠分10多種,供不同身份的人在不同的場合下使用。「冕」出現得比「冠」更早。這種「冕」前低後高,表示恭敬,前面用絲線垂面,使目不斜視,兩旁用絲線遮耳,表示不聽讒言。這種「冕」是帝王專用的。皇子繼承皇位,才能加「冕」。古代勞動人民則戴頭巾。後來,帽子才逐漸成為人們所喜愛的必需品。

不知道對不對哈

Ⅹ 古代手套

那是馬蹄袖是因為清朝滿人是關外到關內的他們經常騎馬那袖子即有裝飾作用又能保護手,相對原來的闊鞀大袖就更方便騎射,打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