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手套類別 » 手套膜怎麼做成麵包
擴展閱讀
冬天手開裂戴什麼手套 2025-09-10 19:20:30

手套膜怎麼做成麵包

發布時間: 2022-09-10 07:47:11

① 廚師機揉手套膜的配方

廚師機出膜的配方:出膜參考配方比:首先1檔攪拌2分鍾成團,換2檔攪拌13分鍾;待面團細膩有筋性加黃油;再用2檔攪拌6分鍾後出手套膜,整個過程,機器運轉時間在21分鍾。配料表,約500g麵包的量,麵包粉250g/糖30g/鹽5g/蛋液20g+5g,牛奶140g+5g,黃油20g,酵母3g。廚師機和面方法:揉面步驟:揉面之前先放糖,鹽雞蛋,再放麵粉,(如果需要放酵母,將酵母埋入麵粉中),最後放牛奶或者水。(最後放液體是為了防止粘盆,如果先放水揉面時會讓面粘到盆底。當放的水分過多的時候也會讓面粘到盆底)【1】使用1檔,約1-2分鍾,麵粉成團。(觀察面團濕度,可適當加點水或麵粉調節);【2】成團後用2檔,揉成較為光滑有彈性的面團。時間根據面團的大小和廚師機型號的不同不太一樣,一般在5-7分鍾左右,在面團抻開不太容易抻得很薄,抻得稍微薄一點就會被扯出很多裂洞的時候就可以加入黃油了【3】黃油加入後使用2檔,約2分鍾,面團從潰散到黃油被面團吸收,重新成形【4】使用2檔,約6分鍾,面團變得非常光滑有彈性,提起攪面棒觀察,這時候面團已經可以形成一層薄薄的薄膜。但是薄膜並不是特別堅韌,還是比較容易破裂。破裂的洞口呈不規則的形狀,而不是光滑的圓形。這個時候面團就達到了擴展階段。如果做大部分的甜麵包和調理麵包,這個階段就可以停止揉面了。【5】如果需要做土司,把面團拿到案板上摔揉20下,重新放入廚師機。使用2檔,約5分鍾,面團會達到完全階段。這個時候,面團可以抻開非常堅韌的薄膜,即使用手指捅,也不太容易捅破。即使把薄膜捅破了,破裂的洞口也會呈現非常光滑的圓孔

② 十分鍾麵包手套膜怎麼做

手套膜?
怕是麵筋膜吧!
你可以在支持做出麵包的配方之中按照1:5-1:6的比例加入低筋麵粉。
或者你喜歡手動操作的話,也可以等麵包機製作得差不多後,取一點黃油,手工揉面。

③ 家裡做麵包怎麼和出手套薄我怎麼做成饅頭了

在麵包製作中,我們對「手套膜」都非常神往,揉一會兒就要拉扯一下,檢測是否出膜了。可能累的滿頭大汗也不見「膜」的影蹤,也可能沒看見「膜」,卻斷筋了,怎樣才能快速揉出「手套膜」呢?

今天就分享一個手工製作麵包的包括手揉法。


取一塊醒發好的面團,包上一球椰蓉餡,收口處捏緊。用擀麵杖擀開成比較長的橢圓形。用鋒利的刀劃開四道,每一刀都要劃透。用手捏住面片的兩端,再拉長些。將面片擰成一束,然後打個結。放在烤盤上。放在烤箱里,旁邊放一杯熱水,關上烤箱門,發酵40分鍾左右。

長度能打上結就好,兩端不要留太長,不然就不好看了。

製作步驟 6

當麵包變成2倍大小的時候,在麵包表面刷上一層蛋液。放入預熱好的烤箱,170度上下火,烤大約17分鍾就好。烤的過程中如果顏色過深就蓋上一層錫紙。

訣竅點

1.麵包烤好後要及時放在晾網上晾涼。以免麵包和烤盤接觸的位置產生水汽。
2、涼到麵包有一點點溫熱的時候密封保存,麵包會保持柔軟表皮不幹燥。
3、吃不掉的麵包可以放在冰箱冷凍室里,吃之前自然解凍就好。

④ 怎麼用手能揉出麵包手套膜

一、做法

1
將麵粉、奶粉、糖、鹽放入盆中,加入蛋液和水(一定要冷水),用筷子攪均,直到沒有乾麵粉。蓋上保鮮膜或濕紗布,放入冰箱冷藏室或就放在室內,醒15-20分鍾。
2
拿出醒好的面,加入酵母粉(酵母也可以加量溫水後放入,前面的水減量即可)稍微揉成團就將面團移到案板上揉。一兩分鍾面團就光滑了(冰箱里拿出來的容易成團,越揉也會越沾)這時可以摔打面團了(摔面團也是有方法的,不會的一定要去搜視頻看。其實就是把面團摔長了,疊起來,換個方向再摔……)。
3
摔打比較省力,又不會覺得很粘手,當然速度不能太慢,大概六七分鍾就可以出膜了,這時的膜還容易破,這時可以加黃油了(黃油不要提前拿到室內軟化,最好是直接從冷凍室拿出來的,很冰很硬的),直接把黃油揉進面團,因為它很硬,容易跑出來,跑出來又塞進去揉就是啦……

二、 大概五六分鍾,黃油基本全揉進去了,這時切一小塊面團,旋轉著扯開就可以拉出薄膜,就算破了,斷面也很光滑,做麵包是可以的啦!要做土司,就繼續摔打吧!最多半小時就能出手套膜了……

三. 小貼士
1、和面的水一定要冷的,不然會促使酵母發酵,會影響出膜的,我之前一直不成功就是揉著揉著就覺得面團膨脹了,加上中途哄孩子,面團越是發酵的厲害,所以徹底失敗。
2、黃油最好先放到冷凍室凍成硬塊,這樣加黃油到面團的時候會讓面團降溫,不用擔心天氣太熱揉著揉著發酵起來; 其次,這樣黃油就是一點點的融入到面團,等黃油完全融入時,膜已經出來了,省事!
3、摔面是很好的方法,但一定要注意方法,不知道怎樣摔的,就去看看《保羅教你做麵包》第一集。其實就是把面團摔兩下,它就變長了,然後疊起來,換個方向再摔!
4、希望愛麵包的廚友們都能把面團套手上……加油,親愛的們,只有自己總結了方法,才能得心應手!

⑤ 做麵包,為什麼要能拉出薄薄的膜揉面排出空氣二次發酵

面團揉到手套膜對提升麵包口感有如下優點:

1、手套膜意味著高筋面團已經揉到最佳的出筋狀態。

2、高筋面團揉成手套膜後,烤制的麵包,特別是手撕包、北海道吐司等,麵包的組織會很細膩,可以達到「拉絲」狀態。

3、手套膜也是檢驗烘焙者對麵粉、黃油、水、鹽、酵母比例的掌握,揉面力度、發酵時間、麵粉好壞的檢驗,太油或者麵粉不對,都會影響手套膜的出筋狀態,所以手工揉面的烘焙者往往力求達到手套膜。

綜上所示,手套膜對於麵包烘焙而言,不但使得烤制的麵包組織更細膩,口感更松軟,也是檢驗烘焙者對面團掌握能力的考驗,所以麵包製作中,烘焙者都會強調要揉出手套膜。

(5)手套膜怎麼做成麵包擴展閱讀:

做麵包注意

1、要注意控制好溫度。夏天的時候溫度較高,當面團在麵包機里攪拌的時候由於攪拌的時候面團會和麵包機產生摩擦產生熱量,溫度就會升高。是會影響面團的整體質量的,如果一定要調整面團的溫度的話,那麼冰水和冰牛奶都是不錯的調整面團材料。

如果是麵包在攪拌過程中一定要降溫也可以關閉麵包機在安全的情況下取出面團,放在大理石上面攤開,很快就會降溫了。

2、用水量。在給面團加水的時候,其實跟環境的濕度、溫度還有麵粉的吸水性都是有一定的影響的,一般在加配方的時候請不要把所有配方一次性都加進去了。如果不是很有經驗的話,最好是保留百分二十左右,方便可以微調。

3、麵粉的選擇。做麵包的話,一般選擇高筋麵粉就可以了。當然根據不同配方具體來選擇。

⑥ 做麵包一定要出手套膜嗎 做麵包要出手套膜

1、做麵包一定要出手套膜的,沒有薄膜的話,那就是不是麵包,是烤饅頭。

2、其實按照物理和化學的解釋來說,出膜是為了讓麵包中黏性最高的部分(就是麵筋的部分)揉出來,具有很強的拉力和黏性。這樣放入的酵母在發酵過程中產生的大量二氧化碳,才會被包裹在黏性很大的麵包的氣孔中而逐漸長大,體積變到2倍以上。如果不出膜,黏性沒達到,就很難包裹住而二氧化碳,也就體積難以膨脹,就會做出一團死面,就成了饅頭了。

⑦ 麵包製作教程

第一步 | 認識麵粉

高筋麵粉

做麵包需要用高筋麵粉,這是麵包組織細膩的關鍵之一。高筋麵粉是指蛋白質含量平均為13.5%左右的麵粉,通常蛋白質含量在11.5%以上就可叫做高筋麵粉。有朋友反映說在超市買不到高筋麵粉,可以去大型的超市找找,或者乾脆網購。畢竟,做麵包少不了它。

餃子粉不是高筋麵粉!這點需要特別注意。不知道關於「餃子粉就是高筋麵粉」這個概念是從哪裡來的,但它卻一直深深植根於很多朋友的頭腦里。只要稍加註意,就會發現餃子粉的蛋白質含量大多在10—11%之間,達不到高筋麵粉的標准,仍屬於中筋麵粉的范疇。但是,它是中筋麵粉中蛋白質含量最高的粉類,所以,是在沒有高筋麵粉的情況下,可以用它代替。

如何判斷麵粉的筋度呢?有一個最簡單的辦法:抓一把麵粉,用手捏緊成塊狀,松開手,如果麵粉立刻散開,就證明筋度很高。如果麵粉還保持為塊狀,則證明筋度很低。

第二步 | 面團的攪拌(最重要的步驟之一)

揉面

有一個說法:麵包製作過程中,正確的發酵影響了麵包質量的90%。其實,面團的攪拌與面團的發酵處於同等重要的地位,同時影響著麵包的成敗。注意了!對麵包攪拌重要性的理解,有助於你製作出成功的麵包!

攪拌,就是我們俗稱的「揉面」,它的目的是使麵筋形成,為了幫助大家理解這個概念,麵筋形成過程以及它在麵包製作中所起的作用必須要說一下:

麵筋是小麥蛋白質構成的緻密、網狀、充滿彈性的結構。麵粉加水以後,通過不斷的攪拌,麵粉中的蛋白質會漸漸聚集起來,形成麵筋。攪拌的越久,麵筋形成越多。而麵筋可以包裹住酵母發酵產生的空氣,形成無數微小的氣孔,經過烤焙以後,蛋白質凝固,形成堅固的組織,支撐起麵包的結構。

所以,麵筋的多少決定了麵包的組織是否夠細膩。麵筋少,則組織粗糙,氣孔大;麵筋多,則組織細膩,氣孔小。這也是為什麼做麵包要用高筋麵粉的原因,只有高含量的蛋白質,才能形成足夠多的麵筋。

要強調的是:只有小麥蛋白可以形成麵筋,這是小麥蛋白的特性。其他任何蛋白質都沒有這種性質。所以,只有小麥粉有可能做出松軟的麵包。其他黑麥粉、燕麥粉、雜糧粉等等,都無法形成麵筋,它們必須與小麥粉混合以後,才可以做出麵包。有些烘焙師會使用100%的黑麥粉製作麵包,但這種麵包質地會十分密實,因為沒有麵筋的產生,無法形成細膩的組織。

有人曾問:我往中筋麵粉里加點蛋白質,它會不會變成高筋麵粉?現在你應該明白了:除非加入小麥蛋白,加入其他諸如大豆蛋白牛奶蛋白等任何蛋白質,都不會對麵筋的含量產生影響。

攪拌的過程:

揉面是個很辛苦的工作。為了產生足夠多的麵筋,我們必須在揉面上花大量的力氣。不同的麵包需要揉的程度不同。很多甜麵包為了維持足夠的松軟,不需要太多的麵筋,只需要揉到擴展階段。而大部分土司麵包,則需要揉到完全階段。

什麼是擴展階段和完全階段?

通過不停的攪拌,麵筋的強度逐漸增加,可以形成一層薄膜。取一小塊面團,用手抻開,當面團能夠形成透光的薄膜,但是薄膜強度一般,用手捅破後,破口邊緣呈不規則的形狀,此時的面團為擴展階段。

繼續攪拌,到面團能形成堅韌的很薄的薄膜,用手捅不易破裂,即使捅破後破口因為張力也會呈現光滑的圓圈形。這個時候的面團就達到了完全階段。關於什麼樣的麵包需要揉到怎樣的階段,每個方子中都會有說明,根據方子進行操作即可。

如果用機械攪拌,則攪拌過度也會是一個常見的情況。面團揉到完全階段以後,如果仍繼續攪拌,麵筋會斷裂,面團變軟變塌,失去彈性,最終會導致成品粗糙。因此應該盡量避免攪拌過度。

揉面的其他林林總總:

揉面的目的除了讓麵筋產生,還為了讓酵母、油脂、糖等在面團中分布均勻。混合材料也是揉面的一部分。關於這一點,有很多朋友都在使用後油法,即先將除黃油以外的材料揉成面團,揉到起筋後,再加入黃油。事實上,先期加入黃油更有利於油脂在面團中的均勻分布。

有一個方法可以一試:就像做奶香小酥餅使用的打發黃油方法一樣,將黃油、糖、雞蛋等材料先攪拌均勻,再加入水分或其他液體材料,稍稍攪拌後,最後加入麵粉和酵母,揉成面團。各種甜麵包都非常適用這種方法,可以創造更均勻的乳化體系。

第三步 | 面團的發酵(最重要的步驟之二)

發酵成功的面團

發酵是一個復雜的過程。簡單的說,酵母分解麵粉中的澱粉和糖分,產生二氧化碳氣體和乙醇。二氧化碳氣體被麵筋所包裹,形成均勻細小的氣孔,使面團膨脹起來。

發酵需要控製得恰到好處。發酵不足,麵包體積會偏小,質地也會很粗糙,風味不足;發酵過度,面團會產生酸味,也會變得很粘不易操作。

一次發酵、中間發酵與二次發酵:

除非時間非常倉促的時候,我們可以攪拌好面團,整形進行一次發酵後烤焙,其他時候,都需要進行二次發酵。因為一次發酵的產品,無論組織和風味都無法和二次發酵的產品相提並論。在專業領域,一次發酵和二次發酵有兩個專門的詞彙來體現它們的區別(Fermentation和Proofing),而家庭製作中,我們只需要知道,好吃的麵包,是兩次發酵做出來的就可以了。

長時間的發酵會增加麵包的風味,因此有些配方使用冷藏發酵,通過低溫長時間發酵,得到別具口感的麵包。但冷藏發酵有一個缺點,就是發酵時間不易控制,容易導致發酵過度或者發酵不足。在現代這個缺點有了解決的辦法,那就是將冷藏發酵與中種法結合,單純的冷藏發酵方法則不再使用。

第一次發酵,怎麼判斷已經發酵好了呢?普通麵包的面團,一般能發酵到2-2.5倍大,用手指沾麵粉,在面團上戳一個洞,洞口不會回縮。(如果洞口周圍的面團塌陷,則表示發酵過度)。發酵的時間和面團的糖油含量、發酵溫度有關系。一般來說,普通的面團,在28度的時候,需要1個小時左右即可。如果溫度過高或過低,則要相應縮短或延長發酵時間。第一次發酵完成後,我們需要給面團減減肥。把變胖的面團排氣,讓它重新「瘦」下來,然後,分割成需要的大小,揉成光滑的小圓球狀,進行中間發酵。

中間發酵,又叫醒發。這一步的目的是為了接下來的整形。因為如果不經過醒發,面團會非常難以伸展,給面團的整形帶來麻煩。中間發酵在室溫下進行即可。一般為15分鍾。中間發酵完成後,我們可以把面團整形成需要的形狀。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直接決定了你做出來的麵包是不是夠漂亮。每款麵包的整形方法都不相同,可以根據方子來操作。要注意的是,整形時候一定注意將面團中的所有氣體排出,只要有氣體殘留在面團中,最後烤出來就會變成大的空洞。

第二次發酵(又叫最後發酵),一般要求在38度左右的溫度下進行。為了保持面團表皮不失水,同時要具有85%以上的濕度。

很多朋友問怎麼保持這個溫度和濕度條件。工業製作有專門的發酵箱。而家庭製作不具備這樣的條件,因此,我們只能退而求其次,盡力創造類似的環境:將面團在烤盤上排好後,放入烤箱,在烤箱底部放一盤開水,關上烤箱門。水蒸氣會在烤箱這個密閉的空間營造出需要的溫度與濕度。使用這個方法的時候,需要注意的是,當開水逐漸冷卻後,如果發酵沒有完全,需要及時更換。最後發酵一般在40分鍾左右。發酵到面團變成兩倍大即可。

第四步 | 烤焙(接近成功了)

烤焙之前,為了讓烤出來的麵包具有漂亮的色澤,我們需要在麵包表面刷上一些液體。這些刷液有水、牛奶、全蛋液、蛋水液或者蛋黃液。使用不同的刷液,出來的效果也不相同。比如水,主要用來刷硬皮麵包的表面;而全蛋液,則適合大部分甜麵包。具體的刷液,在方子中會給出來。

將最後發酵好的面團入爐烤焙的時候,要注意千萬不要用力觸碰面團,這個時候的面團非常的柔軟嬌貴,輕微的力度也許就會在面團表面留下難看的痕跡,要加倍小心。

烤焙的時候,根據食譜給出的溫度與時間即可。注意觀察,不要上色太深影響外觀。

第五步 | 麵包的保存

很多朋友可能都忽略了這一點。剛出爐的麵包非常的松軟,但是如果保存不當,就會變硬。其實,只要經過正確的步驟做出來的麵包,都能維持相當長一段時間的松軟,如果你的麵包在幾個小時以後就變硬了,也許該想想是不是製作方法上出了問題。

麵包一般室溫儲藏即可。如果你想保留較長時間,可以放入冰箱冷凍室,想吃的時候,拿出來回爐烤一下即可恢復松軟。但是千萬不要放入冷藏室!冷藏室的溫度會使麵包中的澱粉加速老化,極大縮短麵包的保存期。

到這里,關於麵包,你還有肯定還有疑問!而且,一定還不少!每一款不同的麵包,都會遇到不同的問題,在掌握了基礎理論後,學會分析每次出現的問題是很重要的,這樣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水平。

有了整體的認知後,還要跟大家分享一些技巧問題。

※技巧篇※

一、如果是手工揉面,有沒有什麼技巧?

有的。每一個人在揉面過程中,都會形成自己的技巧。以前沒有攪拌機出現,那時候的麵包師是將面團放在石台上,將身體貼近石台,用身體和臀部的力量幫助揉面,而那個時候的麵包師體型也往往十分彪悍。家庭製作不需要揉那麼大量的面團,會輕松許多。揉面的力度與速度是關鍵。加快揉面速度往往可以使揉面時間大大縮短。此外,還可以使用摔、打、擀等等方式。這里分享一位達人的成功經驗,手工揉面也能出手套膜!

麵包材料百分比:麵粉100% 糖15% 鹽1% 酵母粉3.5% 蛋液+水65% 黃油10%左右。

ps:材料的比例,可以按照你做麵包的那個方子來。這里不關注材料比例,主要是分享一下她揉面的手法、技巧,對新手來說會比較有幫助。

【手工揉面第一步】:先把麵粉稱量好,放入盆中,一角放入糖粉,鹽,中間放酵母,打入雞蛋。

【手工揉面第二步】用刮刀稍微拌均勻。

【手工揉面第三步】倒入牛奶或者水。

【手工揉面第四步】翻拌至無乾粉、呈面絮狀。

【手工揉面第五步】蓋上保鮮膜,靜止20分鍾左右。

【手工揉面第六步】二十分鍾後,(面絮已經充分得到滋潤,可以為接下來的揉面節省時間。)把面倒在操作台上。

【手工揉面第七步】藉助刮板,聚攏面絮,揉成團。(手工揉面離不開刮板,它可以把檯面上和手上粘的面團很輕易的颳去。)

【手工揉面第八步】開始揉面:主打動作就是——搓,像這樣從里向外搓。

搓出去的面團,收回來折疊一下。(藉助刮板收攏)

然後再向外搓出去。重復進行這個搓和收攏的動作。

【手工揉面第九步】搓的過程中,麵筋逐漸形成,也很容易流失水份,特別是空氣乾燥的時候。隨時感覺面團的干濕度,(如果說你剛開始加的液體量不夠,感覺面團很乾,這個時候更要及時補充水分)

補水的方法是:取一碗水,把手沾濕。

粘水的手,輕輕拍在面團上。(多次少量的補水,不要把水直接倒在面團上,要邊補邊感覺面團干濕程度。)

然後繼續搓,此時的面團已經不再粗糙不堪,有了一定的延展性了。

拿著面團一端向外甩出去,面團可以拉開好長。

看一下揉了十五分鍾的面團,已經邊得光滑了。

【手工揉面第十步】檢查出膜情況:用刮板切下一小塊兒面團。稍微鬆弛一小會兒。

慢慢向四周拉開,可以形成薄膜。這個程度就可以製作一般的甜麵包了。因為我這次做的是吐司,所以放黃油比較晚,如果做甜麵包,可以在這之前的幾分鍾加入黃油,把黃油揉進面團里,就完成揉面了。

【手工揉面第十一步】加入軟化的黃油。

加入黃油以後的面團,開始揉的時候會很滑,面團會再次變得濕粘,看下圖,就跟一堆破棉絮似的。

揉一兩分鍾之後,黃油已經充分被揉入面團里,就會變得很光滑。

再次開始搓的動作。

兩三分就可以了,看一下,手掌和手指很乾凈。粘面團的地方是搓的時候需要和面團充分接觸的部位,所以更容易粘上面團,用刮板掛下來即可。

此時已經基本完成揉面了。時間大約用了25分左右。 讓大家看一下揉好的面團是什麼樣的狀態。它不會輕易的粘手或者黏住檯面,從檯面上掂起來,會很輕松完整的離開檯面。

然後,把面團收圓,可以看到面團特別的圓潤、光滑。

【手工揉面第十二步】最後檢查一下出膜情況,可以很輕松的拉出手套膜,而且不容易破,很有韌性。

拿筷子捅破,破洞邊緣很光滑。這樣的面團做吐司最好了。

【手工揉面結束】看一下面團有多光滑,多聽話。揉面結束後,檯面上也不會很臟亂、很狼狽。

放入盆中,蓋上保鮮膜發酵。

發酵好的面團體積是原來的2--2.5倍大,端起來感覺很輕盈。用手在上面拍一下,會聽到「嘭、嘭」的很飽滿的聲音,手感也很有彈性。手指粘一點麵粉,輕輕按一下面團,指印處不會立刻回復,也不會跟泄氣的皮球一樣慢慢塌陷,就說明發酵的剛剛好。(面團最上面的一圈發白,是因為蓋的保鮮膜裡面有水蒸氣,面團頂到了保鮮膜,打濕的。)

用這個面團烤出的吐司,成品圖是這樣的:

總結一下裡面很重要的幾點:

1、液體量不要全部都加入麵粉里,最好留10--20克,在揉面的過程中,可以觀察面團的干濕情況,隨時補充。 2、麵粉攪拌成面絮狀以後,蓋上保鮮膜靜止20分鍾左右,可以使麵粉充分吸收水份,變得很滋潤,這樣可以大大縮短揉面的時間。夏季溫度高,要放入冰箱冷藏室,以免酵母發酵。 3、揉面的主要動作就是——搓,搓出去,收回來折疊一下,再搓出去,重復此動作,直至出膜。 4、揉面的過程中如果發現面團變干,不好搓了,就用手沾水拍在面團上,不要直接倒水,可以多次用手沾水補充水分。面團太乾的話,也是不容易拉出薄膜的。 5、檢查出膜情況的時候,切下來的面團放在一旁鬆弛一下下,這樣比較好拉開哦,要慢慢向四周拉開,就是轉著圈的拉,不要一直朝兩邊拉。也不用非得套在手上弄成手套膜,自己感覺薄膜有韌性、撐破的地方邊緣很光滑就可以了。 6、做普通的甜麵包的面團只需要面團有延展性、能拉出膜。

ps:之所以推薦這個方法是因為,小編處於好奇,特意按照這個方法揉了一次,結果確實出了手套膜,我用這個方法揉面做了椰蓉麵包~掛個成品圖以示誠心~相信你們按照此大法也能成功!

不過我想說的是,手工揉面始終是個力氣活兒。如果你特別愛麵包,並且會常做,那麼買一檯麵包機幫助你揉面或許會給你省很多力氣。

二、 如何解決低溫發酵問題?



氣溫太低,麵包發不起來,面團發酵慢,麵包製作時長增加,甚至常常面臨失敗,因此,很多朋友在冬天放棄做麵包。

其實,只要藉助好工具,掌握一些烘焙技巧,還是可以做出美味麵包的。

1

適量加大酵母的用量

冬天,由於氣溫較低,酵母的活性也會相應降低,一般情況下,我們不輕易改變配方中的材料用量,但在冬天,可以適量加大酵母用量,幫助面團更快發酵。酵母的保存,一定要密封,多次開封,很容易讓酵母失效。

2

使用溫水揉面

夏天,為了避免面團提前發酵,一般我們會使用冰水先冷卻和面桶,或者用冰水攪面。同樣的,冬天為了增強酵母的活性,加快面團發酵時間,可以使用溫水揉面,用溫度喚醒酵母。

3

用烤箱發酵

烤箱發酵是最常用的方法。將烤箱調至發酵檔,在烤箱下層放入烤盤,倒入熱水;在面團附上保鮮膜,置於烤箱中層,即可進行發酵。烤箱沒有發酵檔也沒關系,那就把烤箱當一個密閉的發酵容器,在烤箱下層放入烤盤,倒入熱水,在面團附上保鮮膜,置於烤箱中層,同樣的方法也能發酵成功。

需要注意的是,面團一定要附上保鮮膜,必要情況下還要加入蓋子,雖然面團需要一定的發酵濕度,但若水分直接接觸面團,很容易導致面團發酵不起來。

⑧ 做麵包要揉出手套膜是怎麼回事

手套膜對於麵包烘焙而言,不但使得烤制的麵包組織更細膩,口感更松軟,也是檢驗烘焙者對面團掌握能力的考驗,所以麵包製作中,烘焙者都會強調要揉出手套膜。

⑨ 請問為什麼做麵包要揉出手套膜

手套膜對於麵包烘焙而言,不但使得烤制的麵包組織更細膩,口感更松軟,也是檢驗烘焙者對面團掌握能力的考驗,所以麵包製作中,烘焙者都會強調要揉出手套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