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什麼是鄉醫規范穿脫工作服
醫務人員防護用品穿脫程序穿戴防護用品應遵循的程序:
a)清潔區進入潛在污染區:洗手+戴帽子→戴醫用防護口罩→穿工作衣褲→換工作鞋後→進入潛在污染區。手部皮膚破損的戴乳膠手套。
b)潛在污染區進入污染區:穿隔離衣或防護服→戴護目鏡/防護面罩→戴手套→穿鞋套→進入污染區。
c)為患者進行吸痰、氣管切開、氣管插管等操作,可能被患者的分泌物及體內物質噴濺的診療護理工作前,應戴防護面罩或全面型呼吸防護器。脫防護用品應遵循的程序
a)醫務人員離開污染區進入浴在污染區前.摘手套、消毒雙手→摘護日鏡/防護面屏→脫隔離衣或防護服→脫鞋套→洗手和/或手消毒→進入潛在污染區,洗手或手消毒。用後物品分別放置於專用污物容器內。
b)從潛在污染區進入清潔區前:洗手和/或手消毒→脫工作服→摘醫用防護口罩→摘帽子→洗手和/或手消毒後,進入清潔區。
c)+離開清潔區:沐浴、更衣→離開清潔區。穿脫防護用品的注意事項醫用防護口罩的效能持續應用6h~8+h,遇污染或潮濕,應及時更換。離開隔離區前應對佩戴的眼鏡進行消毒。
❷ 手部經常有割傷的危險,戴一般的防護手套又很笨重,大家有好的建議嗎
手部有割傷的危險一定要戴防護手套的,一般的防護手套只會一味的加厚,其材質本身普通並不防割,你可以試試bestop的防割手套,它是用特殊的防割紗線針織的,真材實料防護手部的割傷意外,也許能夠幫助你解決這方面的問題。不用太感謝我,因為我是個活雷鋒,哈哈。
❸ 標准預防包括什麼
標准預防的主要內容包括:
1、洗手和手消毒(手衛生);
2、在處理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或其他有潛在傳染性物質時或預計上述物質會發生飛濺時需要正確地使用個人防護設備,包括醫用手套、口罩、醫用面罩、護目鏡、隔離衣、防水圍裙、防水鞋或鞋套、帽子等;
3、及時、正確地處理使用後被污染的儀器、設備和布類,防止微生物污染其他患者和環境;
4、小心處置銳器,醫療活動中預防銳器傷的發生;
5、注意環境控制,對環境進行日常清潔和衛生處理;
6、正確地處理醫療廢物。
操作原則
1、標准預防針對所有為患者實施操作的全過程。
2、不論患者是否確診或可以感染傳染病均採取。
3、包括洗手、戴手套、穿隔離衣、戴防護眼鏡和面罩等基本措施。
4、進行可能接觸患者體液、血液的操作時須戴手套。
5、操作完畢脫去手套後應洗手,必要時手消毒。
6、有可能發生血液、體液飛濺到醫務人員面部:戴具有防滲透性的口罩、防護眼鏡。
7、有可能發生血液、體液大面積飛濺污染身體:穿戴具有防滲透性的隔離衣或者圍裙。
8、手部皮膚破損有可能接觸患者血液、體液:戴雙層手套。
❹ 醫用手套有哪些不同規格和尺寸
1、丁腈手套:是乳膠手套最理想的替代品,高度貼合手部肌膚,具有超強的舒適性。適用於高風險接觸血液或體液的非無菌操作;涉及銳器的操作、處理細胞毒性物質和消毒劑。
根據工作性質可分為:滅菌手套和非滅菌手套,而非滅菌手套又分為清潔檢查手套和家政手套。
2、外科滅菌手套:無菌一次性使用。主要用於無菌程度要求較高的操作如手術操作、分娩、中央導管置管、全胃腸外營養液配製等。
3、清潔檢查手套:清潔非無菌,一次性使用。用於直接或間接接觸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及被體液明顯污染的物品時使用。
4、家政手套:清潔可重復使用。主要用於不直接接觸人體的情況下,環境物表的清潔均可使用家政手套。
(4)手部皮膚破損戴什麼手套擴展閱讀
手套的使用
1、根據不同操作的需要,選擇合適種類和規格的手套;
2、接觸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嘔吐物及污染物品時,應戴清潔手套;
3、進行手術等無菌操作、接觸患者破損皮膚、粘膜時,應戴無菌手套;
4、一次性手套應一次性使用。
注意事項
1、診療護理不同的患者之間應更換手套。
2、操作完成後脫去手套,應按規定程序與方法洗手,戴手套不能替代洗手,必要時進行手消毒。
3、操作時發現手套破損時,應及時更換。
4、戴無菌手套時,應防止手套污染。
❺ 手部皮膚有破損者應在(+)完成戴手套+A+病房+B+清潔區+C+潛在污染區+D+污染區
摘要 您好,手部皮膚有破損者應在 進入A C 前 完成戴手套 +A+病房+B+清潔區+C+潛在污染區+D+污染區,選擇A C.
❻ 接觸患者黏膜或破損的皮膚時應戴無菌手套是否正確
醫務人員急性呼吸道傳染病防控健康教育核心信息
一、疾病基本知識
1、什麼是冠狀病毒
冠狀病毒是自然界廣泛存在的一類病毒,因該病毒形態在電鏡下觀察類似王冠而得名。目前為止發現,冠狀病毒僅感染脊椎動物,可引起人和動物呼吸道、消化道和神經系統疾病。
除本次發現的新型冠狀病毒(世界衛生組織已將其命名為「2019-nCoV,即2019新型冠狀病毒」)外,已知感染人的冠狀病毒還有6種。其中4種在人群中較為常見,致病性較低,一般僅引起類似普通感冒的輕微呼吸道症狀;另外2種是我們熟知的SARS冠狀病毒和MERS冠狀病毒。
但這次發現的新型冠狀病毒與SARS冠狀病毒和MERS冠狀病毒有很大不同。和人一樣,不同病毒之間雖然是近親,但性情、態度、處事都有很大不同。
2、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臨床表現
一般症狀:發熱、乏力、乾咳、逐漸出現呼吸困難,部分患者起病症狀輕微,可無發熱。
嚴重者: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膿毒征休克、難以糾正的代謝性酸中毒、出凝血功能障礙。
3、什麼是密切接觸者
(1)與病例共同居住、學習、工作或其他有密切接觸的人員;
(2)診療、護理、探視病例時未採取有效防護措施的醫護人員、家屬或其他與病例有類似近距離接觸的人員;
(3)病例同病室的其他患者及陪護人員;
(4)與病例乘坐同一交通工具並有近距離接觸人員;
(5)現場調查人員調查後經評估認為符合條件的人員。
二、個人防護
醫務人員在開展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等感染性疾病診療活動時要做好職業防護工作,應當按照標准防護和加強防護的原則,根據其傳播途徑採取飛沫隔離、空氣隔離和接觸隔離。
1、個人防護用品通用准則
醫務人員應當根據感染風險採取相應的防護措施。
(1)接觸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嘔吐物及污染物品時應當戴清潔手套,脫手套後洗手。
(2)可能受到患者血液、體液、分泌物等物質噴濺時,應當戴外科口罩或醫用防護口罩、護目鏡或防護面罩(防護面屏),穿隔離衣。
(3)進行氣管插管等有創操作時,應當戴醫用防護口罩、醫用乳膠手套、護目鏡、防護面屏,穿防滲隔離衣。
(4)當口罩、護目鏡、隔離衣等防護用品被血液、體液、分泌物等污染時,應及時更換。
所有一次性個人防護用品必須在使用後仔細棄置,避免再利用。如果資源有限無法獲得一次性個人防護用品,則使用可再利用的裝備(如布料的隔離衣或防護服),每次用完後正確消毒。在摘脫及拋棄任何個人防護用品後,總是立即執行手衛生措施。
2、個人防護用品
醫務人員使用的防護用品應當符合國家有關標准。個人防護用品應該包括保護軀干、手臂、手、眼、鼻和口的裝置。
(1)一級防護:適用於醫務人員在預檢分診處和感染性疾病科門診從事一般性診療活動時。穿戴一次性工作帽、一次性外科口罩和工作服(白大褂),必要時戴一次性乳膠手套。
(2)二級防護:適用於醫務人員在感染性疾病科門診患者留觀室和感染性疾病科病區患者病房從事診療活動時。穿戴一次性工作帽、防護眼鏡(防霧型)、醫用防護口罩(N95)、防護服或工作服(白大褂)外套一次性防護服和一次性乳膠手套,必要時穿一次性鞋套。
(3)三級防護:適用於在感染性疾病科病區為患者實施吸痰、呼吸道采樣、氣管插管和氣管切開等有可能發生患者呼吸道分泌物、體內物質的噴射或飛濺的工作時。穿戴一次性工作帽、全面型呼吸防護器或正壓式頭套、醫用防護口罩(N95)、防護服或工作服(白大褂)外套一次性防護服、一次性乳膠手套和(或)一次性鞋套。
3、手衛生
(1)洗手和(或)使用手消毒劑進行衛生手消毒。
a.接觸患者前。
b.清潔、無菌操作前,包括進行侵入性操作前。
c.暴露患者體液風險後,包括接觸患者黏膜、破損皮膚或傷口、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傷口敷料等之後。
d.接觸患者後。
e.接觸患者周圍環境後,包括接觸患者周圍的醫療相關器械、用具等物體表面後。
(2)當手部有血液或其他體液等肉眼可見的污染時,或可能接觸艱難梭菌、腸道病毒等對速干手消毒劑不敏感的病原微生物時應洗手。
(3)手部沒有肉眼可見污染時,宜使用手消毒劑進行衛生手消毒。
(4)下列情況時應先洗手,然後進行衛生手消毒。
a.接觸傳染病患者的血液、體液和分泌物以及被傳染性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後。
b.直接為傳染病患者進行檢查、治療、護理或處理傳染患者污物後。
洗手方法:嚴格按照《醫務人員手衛生規范》規定的「六步洗手法」執行。
手消毒劑:首選速干手消毒劑,過敏人群可選用其他手消毒劑;針對某些對乙醇不敏感的腸道病毒感染時,應選擇其他有效的手消毒劑,如碘伏消毒液等。
注意事項:戴手套不能代替手衛生,摘手套後應進行手衛生。
4、面部防護
進行有可能造成血液、體液、分泌物或排泄物飛濺或噴出的操作時,應佩戴面部防護裝置,包括外科口罩和護眼裝置(面罩,護目鏡),以保護眼結膜、鼻腔黏膜和口腔黏膜。提供醫療服務過程中,與有呼吸道症狀(如咳嗽,打噴嚏)的患者近距離接觸時,可能會有分泌物噴出,應佩戴護眼裝置。注意普通的眼鏡不能用於防止液體濺到眼部黏膜上,因此不能被用作眼部防護。
5、安全注射與防針被刺
操作結束後處理針頭、手術刀和其他銳器或設備時防止被刺傷或者劃傷,銳器放置在硬質材料的銳器盒中,容器應放置在靠近操作這些物件的地方,避免血源性傳染病職業暴露。
❼ 二級防護穿什麼
1.一般防護:適用於普通門(急)診、普通病房的醫務人員。
(1)嚴格遵守標准預防的原則。
(2)工作時應穿工作服、戴外科口罩。
(3)認真執行手衛生。
2.一級防護:適用於發熱門(急)診的醫務人員。
(1)嚴格遵守標准預防的原則。
(2)嚴格遵守消毒、隔離的各項規章制度。
(3)工作時應穿工作服、隔離衣、戴工作帽和外科口罩,必要時戴乳膠手套。
(4)嚴格執行手衛生。
(5)下班時進行個人衛生處置,並注意呼吸道與黏膜的防護。
3.二級防護:適用於進入甲型H1N1流感留觀室、甲型H1N1流感隔離病房、隔離病區的醫務人員;接觸從患者身上採集的標本、處理其分泌物、排泄物、使用過的物品和死亡患者屍體的工作人員,轉運患者的醫務人員和司機。
(1)嚴格遵守標准預防的原則。
(2)根據甲型H1N1流感的傳播途徑,採取飛沫隔離與接觸隔離。
(3)嚴格遵守消毒、隔離的各項規章制度。
(4)進入隔離病房、隔離病區的醫務人員必須戴醫用防護口罩,穿工作服、隔離衣或防護服、鞋套,戴手套、工作帽。嚴格按照清潔區、潛在污染區和污染區的劃分,正確穿戴和脫摘防護用品,並注意呼吸道、口腔、鼻腔黏膜和眼睛的衛生與保護。
穿戴防護用品應遵循的程序:
① 清潔區進入潛在污染區:洗手→戴帽子→戴醫用防護口罩→穿工作衣褲→換工作鞋後→進入潛在污染區。手部皮膚破損的戴乳膠手套。
② 潛在污染區進入污染區:穿隔離衣或防護服→戴護目鏡/防護面罩→戴手套→穿鞋套→進入污染區。
脫防護用品應遵循的程序:
① 醫務人員離開污染區進入潛在污染區前:摘手套、消毒雙手→摘護目鏡/防護面罩→脫隔離衣或防護服→脫鞋套→洗手和/或手消毒→進入潛在污染區,洗手或手消毒。用後物品分別放置於專用污物容器內。
② 從潛在污染區進入清潔區前:洗手和/或手消毒→脫工作服→摘醫用防護口罩→摘帽子→洗手和/或手消毒後,進入清潔區。
③ 沐浴、更衣→離開清潔區。
注意事項:
① 醫用防護口罩可以持續應用6小時-8小時,遇污染或潮濕,應及時更換。
② 離開隔離區前應對佩戴的眼鏡進行消毒。
③ 醫務人員接觸多個同類傳染病患者時,隔離衣或防護服可連續應用。
④ 接觸疑似患者,隔離衣或防護服應在接觸每個患者之間進行更換。
⑤ 隔離衣或防護服被患者血液、體液、污物污染時,應及時更換。
⑥ 戴醫用防護口罩或全面型呼吸防護器應進行面部密合性試驗。
⑦ 隔離區工作的醫務人員應每日監測體溫兩次,體溫超過37.5℃及時就診。
4.三級防護:適用於為實施可引發氣溶膠操作的醫務人員。
可引發氣溶膠的操作包括氣管內插管、霧化治療、誘發痰液的檢查、支氣管鏡、呼吸道痰液抽吸、氣管切口的護理、胸腔物理治療、鼻咽部抽吸、面罩正壓通氣(如BiPAP和CPAP)、高頻震盪通氣、復甦操作、死後肺組織活檢等。
除二級防護外,應當加戴面罩或全面型呼吸防護器。
❽ 醫務人員穿戴脫防護用品應遵循的程序為
穿脫程序。
穿戴防護用品應遵循的程序,清潔區進入潛在污染區,洗手+戴帽子→戴醫用防護口罩→穿工作衣褲→換工作鞋後→進入潛在污染區。手部皮膚破損的戴乳膠手套。潛在污染區進入污染區,穿隔離衣或防護服→戴護目鏡/防護面罩→戴手套→穿鞋套→進入污染區。為患者進行吸痰,氣管切開,氣管插管等操作,可能被患者的分泌物及體內物質噴濺的診療護理工作前,應戴防護面罩或全面型呼吸防護器。脫防護用品應遵循的程序,醫務人員離開污染區進入浴在污染區前,摘手套,消毒雙手→摘護日鏡/防護面屏→脫隔離衣或,防護服→脫鞋套→洗手和/或手消毒→進入潛在污染區,洗手或手消毒。用後物品分別放置於專用污物容器內。
醫務人員應嚴格執行區域劃分的流程,按程序做好個人防護,方可進入病區,下班前應沐浴,更衣後,方可離開隔離區。
執業葯師考試章節知識點歸納,祝你輕松取證。
移動端題庫:http://m.hqwx.com/tiku/zyys/?utm_campaign=hehuoren
PC端題庫:http://hqwx.com/tiku/zyys/?utm_campaign=hehuoren
❾ 醫務人員手部皮膚發生破損,進行護理操作時,須戴幾層手套
指導意見:
你好;建議你吃點消炎葯.也可以吃點清熱解毒的中葯.祝你健康;;
❿ 手部皮膚破損應戴什麼手套
不皮膚受損 帶一個針織的手套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