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旗袍展示 » 和服怎麼做旗袍
擴展閱讀
童裝發朋友圈文案怎麼寫 2025-05-15 08:05:39
鴛鴦aj配什麼裙子 2025-05-15 08:00:43

和服怎麼做旗袍

發布時間: 2022-06-13 09:34:46

㈠ 襦伴反物能做旗袍嗎

襦袢就是和服裡面穿的內衣,不同的和服襦絆款式也是不一樣的。如振袖裡面就要穿長襦絆。

㈡ 拆解和服好弄嘛

不好弄
一切要從「和裁」開始。一卷卷正絹生地(布料),是按照縫制和服需要的幅寬36~38cm左右直接織就的。一卷完整的生地被稱作「反物」,其中「反」是日本的度量單位,一反就是製作一件成人和服的布料用量,大約12m左右。反物通常分為著尺和羽尺,關於生地的知識,日後再和大家詳聊。由於日本的和裁,講究盡量不剪裁面料 ,只通過裁斷,破口和縫制,基本保證面料完整的情況下,製成一件成衣。這就為面料的再利用提供了極大的空間~ 也是掀起正絹風潮的一大原因。而把和服還原成布料,只需要用剪刀或針挑斷縫線即可。國內的姐妹們稱之為反解。一件和服成衣正常情況下,可以反解出的布料為,全幅(37cm左右)含剪口的大身兩片,每片的長度為衣長乘2+,袖子兩片,長度為袖長乘2,以及領子和衣衿等多條半幅(13cm左右)。所以一件150cm身丈,50袖長的和服,可以反解出的布料為,至少300cm37cm兩片,100cm*37cm兩片,合計超過8m的全幅面料來哦! 由於和服腰部會收進一些面料,所以會略大於理論值哈。這些面料夠做什麼的? 做長旗袍妥妥夠用啦,如果體型比較清瘦的妹子,甚至可以做一長一短兩件旗袍。漢服的話,窄袖立領對襟短衫,一件和服可以改兩件哦。不過也有很奇葩的和裁裁縫,會在腰部進行裁斷,這是非常少見的現象,成衣狀態難以檢出哈,可以考慮和裁縫商量款式。
至於反解的方式呢,其實只要敢於下手就秒懂了! 只需要一根拆線針,或者小剪刀。任意找個衣縫,用拆線針挑開線頭,隔一段距離挑開一處,從一邊一抽就可以啦! 或者不怕麻煩的姐妹也可以挑得細致一點,不過後期撿線頭可就火葬場了。經驗比較足的姐妹,拿到狀態比較好的面料時,也可以直接撕開。在重點部位比如袖子和大身接縫處,三條以上線的交匯處,重點挑一下,胴里和大身都靠手撕,速度又快線頭又長,簡直風卷殘雲!不過千萬量力而行,不要把布料撕壞。

㈢ 和服改旗袍用到的地方

可以日常穿。
旗袍是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也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形式之一,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
旗袍形成於20世紀20年代,後來成為最普遍的女子服裝,新中國成立後,旗袍在內地漸漸被冷落,80年代隨著傳統文化被重新重視以及影視文化帶來的影響,旗袍逐漸在內地復興。

中國旗袍與日本和服的相同點與不同點急急急!!

因為、安穩;微緊的腰身體現出腰臀的曲線。旗袍風格以吸收西藝為特點。和服雖然基本上由直線構成而和服則是注重包藏之美。如將和服拆開而和服則偏重於素淡;即以直線創造和服的美感、絲綢;由兩者的特徵來看但它卻能顯示莊重。和服裁剪幾乎沒有曲線人們可以看到。開衩只是旗袍的很多特徵之一首先無袖或短袖等;右衽大襟的開襟或半開襟形式。此不同在婚宴的禮服顏色上。
現代旗袍的外觀特徵一般要求全部或部分具有以下特徵旗袍顏色偏重於艷麗擺側開衩缺少對人體曲線的顯示顯得矜持凝練;標新且靈活多樣。
和服屬於平面裁剪加大開衩商業氣息濃厚較少為人的體型所左右用以製作和服的面料緊扣的高領穿插在身上呈直筒形立領盤紐所以在量體裁衣方面比較自由、絲絨等製作的旗袍給人以雅緻而莊重的感覺;不是唯一的高矮胖瘦不同的人幾乎全部由直線構成從兩者的顏色來看。
其次也很少給人以衣不合體的印象。在製作和服時只是在領窩處開有一個20厘米的口子。現代旗袍腰身合體仍然是一個完整的長方形;單片衣料即使穿著同一尺寸的和服也不是必要的;符合日本人的氣質;上領時將多餘的部分疊在一起、寧靜旗袍是簡練注重貼身的形態美它可以因人而異多帶有官派作風。由於和服的裁剪製作具有上述特點選用織綿緞;收腰在腰間調節尺寸

㈤ 誰能告訴我和服圖和日本禮儀的知識

http://..com/q?word=%C8%D5%B1%BE%BA%CD%B7%FE&ct=17&pn=0&tn=ikaslist&rn=10&lm=0&fr=search

和服是日本傳統民族服裝的稱呼。它在日本也稱「著物」。和服是仿照我國隋唐服式改制的。公元八至九世紀,日本一度盛行過「唐風」服裝。以後雖有改變形成日本獨特的風格,但仍含有我國古代服裝的某些特色。婦女和服的款式和花色的差別是區別年齡和結婚與否的標志。例如,未婚的姑娘穿緊袖外服,已婚婦女穿寬袖外服;梳「島田」式發型(日本式發型之一,呈缽狀),穿紅領襯衣的是姑娘,梳圓發髻,穿素色襯衣的是主婦。和服不用鈕扣,只用一條打結的腰帶。腰帶的種類很多,其打結的方法也各有不同。比較廣泛使用的一種打結方法叫「太鼓結」,在後腰打結處的腰帶內墊有一個紙或布做的芯子,看去像個方盒。這就是我們常看到的和服背後的裝飾品。由於打結很費事,戰後又出現了備有現成結的「改良帶」和「文化帶」。雖然今天日本人的日常服裝早已為西服所替代,但在婚禮、慶典、傳統花道、茶道以及其他隆重的社交場合,和服仍是公認的必穿禮服。

和服」,是日本人的傳統民族服裝,也是日本人最值得向世界誇耀的文化資產.和服的穿著巧技,乃是隨著時代的風俗背景,琢磨考驗,蘊育而生.高雅而優美的圖案,源自於日本民族對於山水的欣賞及對於風土的眷戀,乃至於對人本精神與情境的細膩感受.
和服不僅融合了優雅氣度與深層內斂之本質,更反應了穿著之人的「心」與「動」.每一套優美的和服,都經精心裁製,講究穿著時的每一個細節及步驟.因此,不論是坐姿或站姿,都需經由完整的學習訓練,而成為內外在兼具的完美禮儀.和服又有另外一個名稱叫「賞花幕」,因為和服的圖案與色彩,反映了大自然的具體意象,當人們穿著和服走動時,會因為晃動而使得和服如同一塊動態的畫布

和服的製作方式,須先決定布料所需的寬度,再以一標准化的單元,決定各部份的長度,男性與女性的和服寬度是不一樣的.做好布料的裁製分配之後,以直線裁成一塊塊直條的布,再一片一片加以組合,製作過程中不會有多餘的布料.
孩童的和服,則是在丈量布料時,便事先預留一部份縫份,以便隨著成長過程,適時地加長放寬,而修正成合適的尺寸.和服之所以採取這種設計與製作方式,其精神也符合日本民族「不浪費,代代相傳,多人能穿」的傳統風俗.
過去有人認為,腰間纏著寬寬的,厚厚的一層帶子,是對身體進行束縛,是不科學,不衛生的,但是,近年的研究結果表明,和服的腰帶不僅能平均地壓迫身體,使人體的血壓下降,可以將胃往上托,更是一種科學和衛生的方做法.

一, 和服的傳統

和服是以中國唐代的服裝為基礎,亦有其悠久的發展史的服裝.
西元8世紀,中國唐代的服裝傳入日本,對日本的和服帶來很大的影響.而今日日本人所穿的和服,大約是在600年前基本定型的.
時代和服
1: 和服女裝最早被稱為」貫頭衣〃,男裝被稱為」橫幅〃.所謂」貫頭衣〃就是在布上挖一個洞,從頭上套下再用帶子系住兩腋下的布,再配上類似裙子的下裝,原始而實用.所謂」橫幅〃就是將未經裁減的布圍在身上,如同和尚的袈裟般露出右肩.

2 :繩紋時代和彌生時代
日本出現了兩種的服裝樣式.一種是套肩式圓領衫,類似今天的圓領針織套衫;另一種是對襟式,門襟采右衽,領尖至腰間,袖子為筒形袖,長度在膝蓋以上.
與上衣配套的還有領巾,於須比,袴.領巾一般作為裝飾搭掛在兩肩,形式不限,通常依個人喜好而定.須比是一種比領巾大且長的一種帶狀織物,由肩垂至腰間〈古代日本妃女忌諱被男子看到,所以用於須比蒙面〉.袴原指穿在下身遮掩於上衣內的布,此只由腿部連接的類似於褲子的下裝.

3:日本的奈良時代
正值中國的盛唐時代,日本派出大批的學者,僧侶到中國學習.這些遣唐使把唐代的文化,藝術,服飾,律令制度都帶回了日本.故此時期的日本服裝受中國影響深遠,但服裝色彩還是較簡單.

4:平安時代
國風盛行,和服漸漸擺脫外來的影響,發展出獨特的奢華與精緻的特色,服裝色彩開始多樣化,衣袖也向寬大發展.女性的服裝主要是」十二單衣〃和」唐衣〃,男性的服裝主要是」束帶〃,」直衣〃和」狩衣〃.
貴族社會的服裝是以絹為主,平民則是以麻為主,不可使用絹.

5:鐮倉時代
政府過度腐化,窮奢極欲,公卿統治衰退.此時期精幹,簡易的武家文化出現,服裝上也反映出此時期的特徵.當時中國正值元朝,元朝大軍連續數次侵犯日本,日本人為了便於戰爭,服裝再度恢復樸素,寬袖又變回窄袖.

6:室町時代
此期開始在衣服上印上家紋,便服設計開始禮服化.直垂和侍烏帽子是時髦的男裝,女裝則是朝簡單化發展.

7:江戸時代
江戶時代是日本服裝史上最繁盛的時期,男裝,女裝雖有變化,〈如女裝小袖形狀變的接近現代,而男裝流行羽織,帶結開始流行.〉但是,基本格局已定,到了明治時代,現代意義上的和服就定型了,此後一直沒有太大的變化.

今天看到的和服,大都是延續了江戶時代的服裝特色.

8:明治,大正,昭和時代
現代日本的服飾雖為和洋並存,但在明治時期,女性仍著和服.男性方面,雖有一部份穿著洋服,但視和服為正式服裝.
進入大正時期,男子流行穿著西裝,女性亦開始穿著西式服裝.而在和服方面,女性流行華麗的羽織.
大正以後,因為戰爭,使得和服演進中斷,戰後才又繼續發展.

二, 和服分類

1: 浴衣
浴衣也是和服的一種,洗完澡後或夏天較熱季節時,.所穿的簡易和服,材質大多為綿織品.明治時代 (十九世紀後半)之後,引進洋服,西服所以穿和服的人就相對變少了.近年來,在夏天的廟會,煙火大會中等熱鬧場所,浴衣就成了年輕女性夏季流行的新寵兒!

2: 振袖
振袖為未婚女性的禮裝,依袖子的長短分為大振袖,中振袖,小振袖.因為未婚女性專用衣裝,婚後須將袖子剪短.
大振袖:花嫁新娘裝...等.中振袖:參加結婚喜宴,成人式,畢業式,謝師宴,茶會...等場合.小振袖:正式,非正式等各種場合都可穿.

3: 留袖
留袖為已婚女性的正式禮裝,多半穿著在結婚喜宴等正式場合.顏色為黑色,裙擺及袖口織有圖案,再搭配鑲有金,銀線的腰帶留袖又分黑留袖和色留袖.

4: 訪問著
訪問著有稱"色留袖" ( 色彩留袖 ),因下擺多半是較花俏的圖案,故並無婚之規定,穿著場合較廣.

5: 花嫁衣裳
花嫁新娘裝是女性一生中最美的時候.日本人結婚形態可分為兩種:傳統的神前結婚,西洋教堂結婚;傳統在神前結婚,花嫁裝是不可缺的.一般常見花嫁裝有三種:白無垢,打掛,振袖.頭上配戴及衣裳種類,會因家族規定及個人風格有所不同.

6: 普段著
種類諸多,依衣料的材質,織法,花紋,顏色...等,其稱呼不同.所謂普段著為日常衣裳,從居家休閑,逛街,購物,茶會,同學會...等場合,均可穿著.

7: 畢業服
專科以上的畢業典禮或學位受與儀式中,所穿著的衣裳.鞋子可分和服夾腳鞋和馬靴兩種.

三, 和服款式

和服款式十分之多,婚,宴,喪,禮,春,夏,秋,冬皆不同.按和服花紋和質地也有貴賤之分.
今天,和服不僅是人們婚,宴,喪,禮時喜愛的服裝,和服及其飾物還成了布置的裝飾品.例如新娘的結婚禮服,以同樣的圖案設計不同顏色來強調它的變化,一般正式新娘禮服要穿三層,此三層完全相同圖案的設計,惟以不同顏色,分別在不同場合穿著,如在夫家宴客穿著的顏色和在娘家宴客時的穿著,以不同的顏色為之.也有以代表長壽的松,鶴等吉祥圖案設計的結婚禮服.少女在正式場合的穿著,強調及地的長袖(振袖),其意義類似我國早期的三寸金蓮,意味著出身名門,不是勞動階級;而一般結過婚婦女的衣袖則是短的,已表示已婚的身份.
春季:櫻花盛開或以春天的西洋花圖案為主題的設計,以粉色系較多.
夏季:以清涼色系為考量,圖案常以浪花,水中嬉戲的魚兒,甚至水邊水草,花鳥為主題.
秋季:以秋天的菊花為主題,添上一些蕭瑟的秋意,暗色系較多.
冬季:以冬天的北國雪景意境為考量.

各國都有屬於自己的代表服飾,好比中國唐代的胡漢相融,清代的旗袍,荷蘭的木鞋等等…也都有他各自的起源與歷史.而大多影響服飾發展的是地形,氣候,即獨有的歷史文化.
這些傳統的文化同時帶動出新的時尚潮流.(資料搜集by一台灣中學生)

㈥ 和服是啥

和服在19世紀末期以前偶爾也稱作吳服。固定使用和服的稱謂是日本明治維新以後,與西洋文化接觸中興起的概念。[1]吳服(ごふく,gofuku)這個稱謂源於中國三國時期,東吳與日本的商貿活動將紡織品及衣服縫制方法經 傳入日本的緣故。在更加精確的層面上,吳服一詞是專指以蠶絹為面料的高級和服,而用麻布棉布做的和服會用「太物」來稱呼。中國吳地以吳服聞名天下。《松窗夢語》載:「至於民間風俗,大都江南侈於江北,而江南之侈尤莫過於三吳。自昔吳俗習奢華、樂奇異,人情皆觀赴焉。吳制服而華,以為非是弗文也;吳制器而美,以為非是弗珍也。四方重吳服,而吳益工於服;四方貴吳器,而吳益工於器。是吳俗之侈者愈侈,而四方之觀赴於吳者,又安能挽而之儉也。」[2]《古事記》中卷曰:「若有賢人者貢上。故受命以貢上人名。和邇吉師。即論語十卷。千字文一卷。並十一卷付是人即貢進。又貢上手人韓鍛。名卓素。亦呉服西素二人也。又秦造之祖。漢直之祖。」即是說百濟給應神天皇的貢品里有論語、千字文、鍛造工以及兩個從吳國來的縫織女。這件事與兵庫縣的吳服神社祭祀的織姬和東漢渡來的阿知使主(劉阿知)有關。[3]「三十七年,帝遣阿知使主於吳,求縫工,得吳織·穴織等四女歸。會帝崩,因獻仁德帝。」[4]也就是說,當時從中國渡來兩個織姬傳入中國的紡織技術,吳織媛死後被當作吳服大神在吳服神社裡被祭祀。[5]《日本書紀·雄略十四年》則稱:「十四年春正月,丙寅朔戊寅,身狹村主-青等共吳國使,將吳所獻手末才伎,漢織、吳織及衣縫兄媛、弟媛等,泊於住吉津」,即呉國から漢織·呉織が渡來帰化。[6]《日本書紀·應神紀》載:「三十七年春二月,戊午朔,遣阿知使主、都加使主於吳,令求縫工女。爰阿知使主等渡高麗國,欲達於吳。」《日本國志》亦曰:「應神帝之初,得《論語》、《千文》於百濟王仁。四十一年庚午,復遣阿知使主、都賀使主於吳,二人,漢孝靈皇帝之後也,魏受禪後,辟亂至倭。考庚午即西晉永嘉四年,其日吳者,意當時就吳地求之也。此事載日本《應神本紀》。求織縫女。抵高麗,高麗乃副久禮波、久禮志二人為鄉導,及得工女還」。[7]所以,和服的紡織和縫制技術最初是從中國傳入的。此外,京都大酒神社也祭祀著吳織女和漢織女。神社石標上書「太秦明神吳織神 漢織神;蠶養機織管弦樂舞之祖神」。另有日本西宮市喜多向稲荷神社祭祀了漢織女吳織女的織姬大明神。日本謠曲《吳服》唱曰:「不思議の事を聞くものかな。それは昔の君が代に。唐國よりも渡されし。詞「綾織二人の人なるが。今現在に現れ給ふは。何といひたる事やらん。」[8] 和服
昔日吳服與和服兩種概念是分別的(因貴族所穿的和服樣式大多不是源自東吳而是源於唐朝,而該類服裝以前亦被稱為「唐服」),但今天這兩種概念已幾乎重疊。很多賣和服的商店,招牌上會寫著「吳服屋」(吳服屋),可見兩詞已經基本上同義化。
特徵
和服屬於平面裁剪,幾乎全部由直線構成,即以直線創造和服的美感。和服裁剪幾乎沒有曲線,只是在領窩處開有一個20厘米的口子,上領時將多餘的部分疊在一起。如將和服拆開,人們可以看到,用以制 和服
作和服的面料,仍然是一個完整的長方形。由於和服的裁剪製作具有上述特點,所以在量體裁衣方面比較自由。在製作和服時,較少為人的體型所左右,高矮胖瘦不同的人,即使穿著同一尺寸的和服,也很少給人以衣不合體的印象。因為,它可以因人而異,在腰間調節尺寸。和服雖然基本上由直線構成,穿插在身上呈直筒形,缺少對人體曲線的顯示,但它卻能顯示莊重、安穩、寧靜,符合日本人的氣質。不僅如此,和服同時也順應日本的自然;日本絕大部分地區溫暖濕潤,因此服裝的通氣性十分重要。由於和服比較寬松,衣服上的透氣孔有8個之多,且和服的袖、襟、裾均能自由開合,所以十分適合日本的風土氣候。

㈦ 傳統服飾的旗袍是根據哪個民族的服飾改良的

傳統服飾的旗袍是根據滿族的服飾改良的。

旗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形式之一。

80年代之後隨著傳統文化在內地被重新重視,以及影視文化、時裝表演、選美等帶來的影響,旗袍不僅逐漸在大陸地區復興,還遍及世界各個時尚之地。

(7)和服怎麼做旗袍擴展閱讀:

論及旗袍風尚的起始時間,通常認為在20世紀民國時期,鄭逸梅先生即稱 「原來女子在清代穿短衣,不穿旗袍,旗袍在民國後始御之」。至於具體的年份,以往的研究相對比較含糊。周錫保先生和張愛玲女士均以為旗袍的流行在1921年以後,周氏還以1923年的畫報等資料推斷,所謂旗袍在其時的上海數十人中不過一二。

事實上,以當時上海的新聞界對社會現象敏感程度,一種新式樣的風行必然會引起廣泛的關注,但是在1925年5月以前的如《申報》等報紙上很難查到有關於旗袍的文字,而大量資料為旗袍在1925年的出現提供了佐證。

在作為舊帝都的北京,也有記載表明旗袍時尚始於1925年。因此,將旗袍流行的起始時間視為1925年當為合理。

㈧ 關於和服、旗袍(或唐裝)和韓服的問題

http://ke..com/view/10208.htm
http://ke..com/view/120447.htm
http://ke..com/view/37326.htm
http://ke..com/view/.htm
都是網路里搜的,我另外整理了一下,已經pm給你了,受到沒有?希望幫到你

㈨ 和服是怎麼誕生的

和服在19世紀末期以前的日本稱作吳服。和服的稱謂是日本明治維新以後,與西洋文化接觸中興起的概念。[1]吳服(ごふく,gofuku)這個稱謂源於中國三國時期,東吳與日本的商貿活動將紡織品及衣服縫制方法經 傳入日本的緣故。在更加精確的層面上,吳服一詞是專指以蠶絹為面料的高級和服,而用麻布棉布做的和服會用「太物」來稱呼。

也受中國唐代服裝影響
當時是日本飛鳥時代
推古大王和聖德太子派小野妹子來中國交流

和服昔日吳服與和服兩種概念是分別的(因貴族所穿的和服樣式大多不是源自東吳而是源於唐朝,而該類服裝以前亦被稱為「唐服」),但今天這兩種概念已幾乎重疊。

㈩ 日本和服與中國旗袍的區別

不是一看就明白了嗎?和服很寬大,腰後有枕頭一樣的東西,旗袍很貼身。和服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