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旗袍模特基本步要點
1、腿的發力點:首先是模特一位站姿,起步發力點在股直肌,也就是大腿前側的這塊肌肉,先由它發力,帶動大腿起來,再由大腿帶動小腿,經過屈膝、掩膝,大腿小腿向前邁出,當你的動力腿(也就是腳抬起的這條腿)邁出後,後面主力腿的腳一定要登直,這樣走起來比較秀美。
2、腳位:因為旗袍叉開的比較高,所以抬腿的時候,腳離開地面最多一寸左右,不要抬的太高,也不要順著地面拖過去。
3、手形:旗袍步的手是修長形的,三指合攏,食指稍稍分開,姆指內靠,這樣不論從哪個角度看,手形都顯得修長。
(1)旗袍上身好事登門怎麼說擴展閱讀:
一、身高是模特所具備的最基本的條件。女服裝模特一般身高在1.72~1.83米之間,如今世界的幾位超級名模,如辛迪.克勞馥(Cindy crawford)、何穗等人,身高都在175厘米左右。
二、女廣告模特一般身高在1.65米以上。男性模特的身高一般在1.80~1.90米之間,胸圍95~110厘米,腰圍72~80厘米,臀圍92~105體重在70~80公斤之間。
三、和諧的身體比例是模特重要的生理基礎,對於人體形式美的體現者模特來說,在評判他們的體形是否和諧時,我們可以以「黃金分割律」來作為參考。
四、對於模特的身材比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分析:
1、上下身比例——對模特的要求是下身長於上身。
2、大小腿比例——小腿與大腿比例接近相等或略長於大腿。
3、頭身比例——頭長為身長的七頭半是達芬奇擬的黃金比例,所以現模特比例最好在七頭半至九頭身為最好,較小的頭顱會使身材顯得更靈巧。
❷ 穿旗袍時的站姿,坐姿,走姿應是怎樣的
一、正確的站姿:
1、頭正、頸挺直、雙肩展開向下沉,人體有向上的感覺。
2、收腹、立腰、提臀。
3、兩腿並攏、膝蓋挺直、小腿往後發力,人體的重心在前腳掌。
4、穿旗袍時,可站丁字型或「V」字型,頷略收,雙手交叉置於肚臍位置上。
5、站立時應保持面帶微笑。
(2)旗袍上身好事登門怎麼說擴展閱讀:
穿上旗袍後,人的姿態會得到適度修正,比如習慣弓背的人就自然趨向於挺直身板;不願意看到小腹凸出則會自覺地去收腹,站立的時候,除卻衣服的緊身度不讓自己弓背塌腰外,主觀上也一定要有挺胸直腰的意識,雙手比較自然地合搭在胃的高度或者小腹前。
坐下時,首先應該撂一撂後裙擺,給身體彎曲以足夠的空間。旗袍正因為是連體的緊身設計,如果不騰出空間,很容易引起面料的輕微撕扯。出於同樣道理,坐也只能坐在椅子的前端,不可坐滿。更不能因為坐下就又習慣性弓背塌腰,否則,背後的縫紉和線頭等同樣會遭受牽引撕扯。
雙腿不能隨性擺放,盡量以優雅的姿勢掩藏在裙擺內。無論是站著還是坐著,雙臂都應該緊貼身體,需要做任何動作時,也最好只是文雅地使用肘之前的小臂,避免因為幅度過大而露出下腋,這在穿無袖旗袍時更要當心。
❸ 旗袍什麼叫旗袍
旗袍(Qipao, Chinese dress〕
也稱中式旗袍。其主要結構特徵是立領、右大襟、緊腰身、下擺開衩等。旗袍是中國女性的傳統袍服,始於清朝的旗人著裝。經過辛亥革命及現代的改良,保留了傳統旗袍的服飾工藝,使其更加符合對人體的表現。這種比例非常適合胡人胸部較平、臀位較低、上身較長的體形特點。旗袍傳達出現代的胡人主義思想和胡人獨特的韻律之美。
旗袍作為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員,其發源有人認為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深衣。深衣自春秋戰國至漢代曾為時人所重,後世的袍服或與深衣有著一定的淵源關系。事實上,深衣與袍服頗有差異,前者上下分裁,效果相當於把上衣下裳連成一體;袍服則不分上下,基本失去了上衣下裳的意義,後來袍服逐漸被接納為一種穩定的服飾式樣,與上衣下裳的服制並行不悖。袍服自漢代被用於朝服,起始多為交領、直據,衣身寬博、衣長至附、袖較肥闊,在袖口處收縮緊小,臂肘處形成圓弧狀,稱為「袂」,或稱「牛胡」,古有「張袂成蔭」之說。袍服式樣歷代有變制,漢代深衣制袍,唐代圓領襇袍,明代直身,都是典型的寬身長袍,穿著者多為知識分子及統治階層,久而久之蔚成風尚。袍服因而代表的是一種不事生產的上層人士及文化人的清閑生活。服飾上的寬衫大袍。褒衣博帶,逐漸成為中原地區衣飾文明的一種象徵。
【旗袍的起源】
旗袍是我國一種富有民族風情的婦女服裝,由滿族婦女的長袍演變而來。由於滿族稱為「旗人」,故將其稱之為「旗袍」。在清代,婦女服飾可謂是滿漢並存。清初,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而漢人婦女仍以上衣下裙為時尚;清中期,滿漢各有仿效;到了清代後期,滿族效仿漢族的風氣日盛,甚至出現了「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截作短衣裳」的情況,而漢族仿效滿族服飾的風氣,也於此時在一些達官貴婦中流行起來。
到了20世紀20年代,受西方服飾影響,經改進之後的旗袍逐漸在廣大婦女中流行起來。這種旗袍是漢族婦女在吸收西洋服裝樣式後,通過不斷改進,才進入千家萬戶的。旗袍的樣式很多,開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雙襟;領有高領、低領、無領;袖口有長袖、短袖、無袖;開衩有高開衩、低開衩;還有長旗袍、短旗袍、夾旗袍、單旗袍等。改良後的旗袍在20世紀30年代,幾乎成為中國婦女的標准服裝。
流行於少數民族地區或游牧民族的袍服,一般都較為緊窄合體,以利於騎射或其他激烈活動,這種服式多採用左衽、窄袖,袍身比較適體。歷史上,漢族人民也曾多次採納這種窄身合體的袍服樣式,趙武靈王所推行的胡服騎射就是比較典型的事例。唐代的胡服也風行一時,胡服在唐開元、天寶年間與胡妝、胡騎、胡樂同為時人趨奉,可算異域文化一次大面積的流行範例,屬於長安街頭當年的「舶來品」。在遼、金、元及清朝等少數民族政權統治時期,合身的袍服都曾一度扮演著服飾的主角,雖然又都經歷或表現出變得寬博的過程或趨勢。清代由於歷時最長且較穩定,故袍服可視為典型服飾。
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世祖率兵入關,定都北京,繼而統一全國。隨著政權的初步穩固,開始強制實行服制改革,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雉發易服浪潮,律令之嚴性命攸關,有「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之說。至此傳統的冠戴衣裳幾乎全被禁止穿戴,相傳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服飾形制只被保留在漢族女子家居時的著裝中。慶典場合不分男女都要著袍,各類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龍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從字義解,旗袍泛指旗人(無論男女)所穿的長袍,不過只有八旗婦女日常所穿的長袍才與後世的旗袍有著血緣關系,用作禮服的朝袍、蟒袍等習慣上己不歸為「旗袍」的范疇。清朝統治者強調滿語騎射,力圖保持其固有的生活習俗和穿著方式,一方面要用滿族的服飾來同化漢人,同時又嚴禁滿族及蒙古族婦女仿效漢族裝束,從頂治、嘉慶年間屢次頒布的禁令中,滿族女子違禁仿效漢族婦女裝束的風氣之盛,可見一斑。至清後期,亦有漢族女子效仿滿族裝束的。滿漢婦女服飾風格的悄相交融,使雙方服飾的差別日益減小,遂成為旗袍流行全國的前奏。
清朝後期,旗女所穿的長袍,衣身為寬博,造型線條平直硬朗,衣長至腳踝。「元寶領」用得十分普遍,領高蓋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綉以各色花紋,領、袖、襟、據都有多重寬闊的滾邊。至咸豐、同治年間,鑲滾達到高峰時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邊鑲滾,以至幾乎難以辨識本來的衣料。旗女袍服的裝飾之繁瑣,幾至登峰造極的境地。此時的清王朝正搖搖欲墜難以為繼,清廷內外交困,國力式微。帝國主義的堅船利炮攻破了清朝封閉的國門。為挽救危亡,清廷洋務派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救國方略,派遣大批留學生到國外學習,軍隊也改練新軍。在中國學生和軍人中最先出現了西式學生的操衣、操帽與西式軍裝、軍帽。洋裝的輸入,提供了評判美的另一種參照系,直接影響社會服飾觀念的變更。日後旗袍演化為融貫中西的新式款型,其受西方影響的改變可說即是由此開端。
1911年辛亥革命風暴驟起,推翻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為西式服裝在中國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礙,同時也把傳統苛刻的禮教與風化觀念丟在了一邊,解除了服制上等級森嚴的種種桎桔。服裝走向平民化、國際化的自由變革,已經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傳統沉重的負擔。由於滿族統治政權的消亡,旗袍此時穿著者甚少。西式中式裝扮熙熙攘攘紛繁並處。舊式的旗女長袍既被摒棄,新式旗袍則在亂世妝扮中開始釀成。
此時的時裝流行中心早已由蘇、揚移至上海。商埠開放的上海華洋並處,五方雜居,成為十里洋場奢靡繁華之地。上海又是婦女尋求解放的重鎮。傳教士、商人、革命黨人競相創辦女學,掀起了一股女權運動浪潮,尋求解放的社會大氣候盪滌著服飾妝扮上的陳規陋習。服裝裝飾一掃清朝矯飾之風,趨向於簡潔,色調力求淡雅,注重體現女性的自然之美。旗袍最初是以馬甲的形式出現,馬甲長及足背,加在短襖上。後將長馬甲改成有袖的式樣,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雛形。據說得風氣之先的上海女學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作俑者。當時的女學生作為知識女性的代表,成為社會的理想形象,她們是文明的象徵、時尚的先導,以至社會名流,青樓女子等時髦人物都紛紛作女學生裝扮。30、40年代是旗袍的全盛期,其基本廓形已臻於成熟。產生於辛亥革命後,北伐戰爭時期始漸流行的新式旗袍,有別於旗女的長袍。30年代後期出現的改良旗袍又在結構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為稱身合體,這在以後的章節中將會詳細介紹。旗袍雖然脫胎於清旗女長袍,但已遇然不同於舊制,成為兼收並蓄中西服飾特色的近代中國女子的標准服裝。
【旗女與漢女的著裝】
作為女性著裝的旗袍,與旗女有著密切的關系。所謂旗女,是指旗人家庭中的女性成員;旗人,則是清代對被編入八旗的人的稱呼。清代八旗的成分以滿族為主體,融合了漢族與蒙古族等其他民族在內。八旗中除清朝皇族愛新覺羅的宗室、覺羅以外,還包括八旗滿洲、八旗蒙古和八旗漢軍。八旗漢軍和八旗蒙古分別由歸附的漢人和蒙古人構成。清初八旗漢軍有26萬之眾,是八旗滿洲、八旗蒙古之和的3倍。因此,旗人不僅是滿族人,還可以是蒙古族或漢族人。這樣,把旗袍定義為滿族人所穿的服裝也就有失准確了。旗袍,本是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員。與中原地區的流行寬衫大袍、褒衣博帶的袍服不同,以滿族為代表的游牧民族的旗袍,一般都較為緊窄合體,以利於騎射或其他激烈活動。滿族是生活在北方的少數民族,擅長漁獵並四處游牧,他們所穿著的袍四面開權,有扣絆束腰帶,脫卸方便又保暖,非常適合他們的生活方式。後來歸附於他們的漢人和蒙古人也採用了這種服式。明末清初八旗制度逐步確立,旗人的袍服有所變化發展,與滿洲早期的樣式也有所不同,這時旗女所穿的袍可說是旗袍真正的前身,到民國才成為現代意義上的旗袍,稱為新旗袍或新式旗袍。旗女的袍裝與漢族婦女的兩截裝束,在清初有著明顯差異。清世祖率兵入關,定都北京,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易服浪潮,而旗女袍服的裝飾之繁瑣,幾至登峰造極的境地。
旗袍源流棗旗袍作為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員,其發源有人認為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深衣。
旗人之袍與旗袍棗旗袍不是一個固定的形式,而有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把旗袍視為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雖看似無大錯,卻難免有望文生義之嫌。
【旗袍的歷史】
民國之初——悄然過渡過的旗袍。
20世紀初,中國政治風雲跌宕。辛亥革命廢除帝制,創立民國,剪辮發,易服色,摧枯拉朽,把屬於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級制度送進了歷史博物館,這一切為新式旗袍的延生創造了條件。辛亥革命以"驅除韃虜"的口號推翻了滿話政權,同時也使旗人袍服走向了暫時的沉寂。三百年來終得一吐的對滿族統治政權的不滿,使"達拉翅"、"花盆底"等旗女的特徵裝束在一夜之間銷聲匿跡……
1924年,末代皇帝溥儀被逐出紫禁城,清朝冠服就此成為絕唱。1920年前後,新文化運動的春潮喚醒了人們對美的渴望,年輕一代顯出空前的天真、輕松和愉悅。
這一時期,上海成為以女性妝飾的新展示台,追求服飾的新穎時髦成為當時的社會風尚,時髦女子對政治與服飾流行有著雙重的敏感。
受日本式服裝影響,20世紀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文明新裝"開始流行,女學生與女教師愛著的黑色裙成為時尚。
20年代——倒大袖與新樣式。
20世紀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時興過一陣「文明新裝」。
30年代——黃金時代(i)
本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是近代中國女裝最光輝燦爛的時期,而30年代又可謂這一時期燦爛的頂峰。也就是在此時,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裝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為中國女裝的典型代表。
40年代——黃金時代(ii)
旗袍走向經典的過程,可說在30年代已基本完成,40年代是其黃金時代在時間上的延續。
20年代以後到40年代,是近代中國女裝最光輝燦爛的時期,而30年代又可謂這一時期燦爛的頂峰。也就是在此時,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裝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為中國女裝的典型代表。
進入30年代後,旗袍造型完美成熟,堪稱經典之作,使得以後的旗袍始終難以跳出該種廓形,只能在長短、胖瘦及裝飾上略作變化而已……
全世界家喻戶曉的旗袍,被稱作Chinese dress的旗袍,實際上正是指30年代的旗袍。旗袍文化完成於30年代,30年代是屬於旗袍的黃金時代。
可以說到這時中國才有了真正的時裝,現代意義上的時裝。外國衣料的源源輸入,各大報刊雜志開辟的服裝專欄,還有紅極一時的月份牌時裝美女畫,都無疑推動著時裝的產生與流行。由於旗袍的修長適體正好迎合了南方女性清瘦玲瓏的身材特點,所以在上海灘倍受青睞……
而加入西式服裝特點的海派旗袍,也就自然很快從上海風靡於全國各地。這樣,作為海派文化的重要代表,海派旗袍便成為30年代旗袍的主流,我們所講的30年代的旗袍也就是海派旗袍了。
30年代後期出現的改良旗袍又在結構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為稱身合體。旗袍雖然脫胎於清旗女長袍,但已迥然不同於舊制,成為兼收並蓄中西服飾特色的近代中國女子的標准服裝……
建國之初,婦女穿衣服都學解放區的樣子,鄙夷穿紅戴綠扔"資產階級小姐"。
人們對衣著美的追求似乎已完全轉化成了對革命工作的狂熱。旗袍所代表的悠閑、舒適的淑女形象在這種氛圍里失去了其生存空間……
50年代——也有過燦爛的一瞬
在人民當家作主的時代,如果說服裝也有流行的話,那流行的主導已轉向平民。
到1956年,據說前蘇聯的某領袖人物到中國訪問時提出,中國人的服裝要體現社會主義欣欣向榮的新面貌,於是,政府號召「人人穿花衣裳。
這時出現的旗袍比以往增添了健康自然的氣質。不妖、不媚、不纖巧、不病態,符合當時"美觀大方"的標准,而且更為實用……
60、70年代——被冷落的20年
從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是傳統文化的浩劫,也是旗袍的災難。
80、90年代——輝煌難再
整個80年代,一直有人預測旗袍將會流行。尤其是80、90年代,女性的理想形象又有所改變,高挑細長、平肩窄臀的身材為人們所嚮往。
做為最能體現這種完美身材的旗袍有了生存和發展的空間。照說當年大受青睞的旗袍會再次回到人們當中。但出人意料的是,旗袍並未再度流行,而是只有少數人在穿……
旗袍的鼎盛年代已經遠去,被冷落了30年之久的它,在80年代以來開放後的國土上顯得有些落伍了。
不過,在80、90年代卻出現了一種具有職業象徵意義的"制服旗袍"。為了宣傳和促銷等目的,禮儀小姐、迎賓小姐以及娛樂場合和賓館餐廳的女性服務員都穿起了旗袍。
這種旗袍千篇一律,多用化纖模擬絲面料,色彩鮮艷,開衩很高,做工粗糙。這實在有損旗袍在人們心目中的美好形象。人們為了區別自己的身份,更不敢貿然穿旗袍了……
90年代以來,女性理想形象又有所改變。高挑細長,平肩窄臀的身材為人們所嚮往。而作為最能襯托中國女性身材和氣質的中國時裝代表--旗袍,再一次吸引了人們注意的目光。國外,還有不少設計大師以旗袍為靈感,推出了有國際風味的旗袍,甚至是中國旗袍與歐洲夜禮服的結合產物
【旗袍的審美】
近十幾年來,時裝中重新出現的旗袍,在國際時裝舞頻頻亮相,風姿綽約有勝當年,並被做為一種有民族代表意義的正式禮服出現在各種國際社禮儀場合。
旗袍的京派與海派
京派與海派代表著藝術、文化上的兩種風格。海派風格以吸收西藝為特點,標新且靈活多樣,商業氣息濃厚;京派風格則帶有官派作風,顯得矜持凝練。
藝術家與旗袍
藝術,是通過塑造形象具體地反映社會生活、表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
【設計師與旗袍】
經過20世紀上半葉的演變,旗袍的各種基本特徵和組成元素慢慢穩定下來。旗袍成為一種經典女裝。經典相對穩定,而時裝千變萬化。但時裝設計師常從經典的寶庫中尋找靈感,旗袍也是設計師靈感的來源之一。
總之,旗袍是中國婦女的傳統服裝,而並非已經湮滅失傳的歷史服裝。它既有滄桑變幻的往昔,更擁有煥然一新的現在。旗袍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加之可欣賞度高,因而極富有收藏價值。現代穿旗袍的女性雖然不多,但現代旗袍中不少地方仍保持了傳統韻味,同時又能體現時尚之美,所以也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
【旗袍的選擇】
旗袍已有300多年的發展歷史,是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體現著中華民放牧傳統藝術、為國際上獨樹一幟的中國婦女代表服裝。
旗袍品種如此繁多,選購時應注意以下兩點。要根據自己穿用需要而定。如結婚禮服(旗袍)不僅面料質地上乘而且色彩鮮艷奪目,充滿喜慶色彩;迎賓赴宴禮服(旗袍)面料應高級華貴,色彩柔和大方,外觀穩重而高雅;便服旗袍可隨心所欲,突出個性及體型美,穿著舒適大方。
市場上成衣旗袍的規格是按大眾化的身材體型量制的。由於每個人身材都有自己特殊性,而旗袍又是趨於緊身、抱合性強的服裝,尺寸規格則是選購旗袍的重要指標。所以,購買旗袍必須准確地測量出自己的「三圍」,即胸圍、腰圍、臀圍,並與旗袍:「三圍」相適或略有餘。然後,在更衣室試穿觀其「三圍」是否貼體舒適,其次還要觀領子、衣身、袖子的長短與肥瘦等。旗袍尺寸大小的選購不同於連衣裙等服裝,要求十分嚴格,否則將會失去其風格和獨到之處。
旗袍面料的選擇:旗袍選料是很廣泛的。日常一般穿用的旗袍,夏季可選擇純棉印花細布、印花府綢、色織府綢、什色府綢、各種麻紗、印花橫貢緞、提花布等薄型織品;自製的短旗袍,輕盈、涼爽、美觀、實用。春秋季可選擇化纖或混紡織品,如各種閃光綢、滌絲綢、以及各種薄型花呢等織物。這些織品雖然吸濕性、透氣性差,但其外觀比棉織品挺括平滑、絢麗悅目,在不冷不熱的季節中穿用很適宜。
禮賓或演出穿用旗袍是十分考究的。夏季穿用,旗袍面料應選擇真絲雙縐、絹紡、電力紡、杭羅等真絲織品。該織品質地柔軟、輕盈不粘身、舒適透涼。春秋季穿用,旗袍面料應選各種緞和絲絨類:如織錦緞、古香緞、金玉緞、縐緞、喬其立絨、金絲絨等等,這些高級面料製做的的旗袍能充分表現東方女性體型美、點線突出,豐韻而柔媚,華貴而高雅,如果在胸、領、襟稍加點綴裝飾,更為光彩奪目。
【旗袍的保存和穿著】
一旗袍的整理
現在大部分女性所穿著的旗袍大都為織錦緞的面料,而這類錦緞都是不宜水洗的,所以穿著時應非常小心,尤其要注意不要沾染上油漬、可樂和口紅,因為這類物質最難清洗,就算送去乾洗店也未必能完全清除,所以我們建議:
1、旗袍不要連續穿著好幾天。
2、要留意尖銳的物件,以避免旗袍鉤洞與抽絲。
3、不要為了貪方便將袖子高高捲起。
二旗袍的洗燙
如果新穿的旗袍不小心弄臟了,可以用塊微濕的布鋪在臟處用熨斗熨燙一下,這樣一些灰塵就會附著到布上,既清潔了旗袍,又起到整燙的作用。
三旗袍的收藏
旗袍如果不穿了要用衣架(寬寬的那種)把旗袍掛起來,注意肩部要撐妥當。在掛進衣櫥前,還要記得放上防蛀用品。
另外,絲綢衣服要勤換勤洗,脫下後切勿擱置。穿著絲綢衣服時不要貼身,避免過多的汗液浸蝕衣服,使衣服變色、變質、破損。穿著絲綢服裝也不要在席子、藤椅、木板等粗糙物上睡覺,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破損和並絲。另外,收藏絲綢服裝時,應放在樟木箱內,以防蟲蛀。
張曼玉在演的《花樣年華》中一連穿了20多套旗袍,成為旗袍公認的代言人,也使旗袍更加流行,更加進入普通人的生活。
【旗袍趣談】
中國年輕女性的身材較之西方年輕女性,一般更顯纖細、秀麗的曲線美,而線條簡潔流暢、風格單純又雍容華貴的旗袍,其最大優點正在於它能恰如其分地呈現出這種中國女性胴體的曲線美。它在符合中國年輕女性的審美需求同時,也因製作上省工省料,著裝又很方便的優點,從而顯出蓬勃的生命力。
那麼,這種富有生命力的旗袍是怎樣發展而來來的呢?
旗袍之名,源於努爾哈赤建立八旗制度,滿族被稱為「旗人」,他們的著裝就被稱為「旗袍」。最早的旗袍其基本款式是圓口領,窄袖,向右側捻襟。下擺四面開衩,帶扣絆,束腰帶。」一年四季就這一個樣式,僅有布科不同之分。這種男女均穿的袍褂服裝,因在窄小的油口處,還接有一截止長下短的半月形袖頭,形狀似馬蹄,所以又稱「馬蹄袖」,也叫「箭袖」。平時
綰起來,冬季行貓作戰時放下,使之罩住手背,既可保暖又不影響拉弓射箭。四面開衩是為了便於上下馬。束腰,一則可增加暖意卧;二則出獵時,可將干糧等裝入前襟;三則隨身帶的小刀、匙子、箸努,以及放火鐮、火石、火絨的小口袋和皮製煙荷包,都可掛在腰帶上。
滿族干1644年人主中原後,游豬變為農耕,加以與漢族文化如大領大油等的交流,原有作為民族文化表象特徵的旗袍,也自然發生變化。如:不宜於農耕的窄袖油馬蹄袖,就變成了喇叭袖;不常騎馬、四開衩就改變為兩開衩,甚至不開衩;旗袍就成了直筒式的寬袖大袖長袍樣式。用料也有變化。以前定都東北盛京後,已由以皮抱為主改為多用棉布,這時,不但仍多用棉布,綢緞料也多起來。男人旗袍雖仍以藍、黑二色為主,但讀書人卻有相當一部分人穿白、紅、紫色的。至於黃色,因是皇家獨尊之色,若用就會被砍頭,且可株連九族,所以,民眾是忌用的。
婦女的旗袍變化就更大,如圓口領上加了一寸多高的立領制工也精巧得多,不僅在領口、袖頭和掖襟上加上了幾道鮮艷花邊或彩色牙子,且認為越多越美。清末北京地區還曾時興過「十八鑲」(即鑲十八道花邊),用料等花色品種就更是多樣,雖仍為寬袍大袖,但較男式旗袍(後發展為長袍馬褂)就顯得遠為俏麗。
辛亥革命後的改良旗袍,特別五四前後直到 30年代,女學生們常穿的藍布旗袍,款式又有較大變化:寬松直筒式改為緊腰身;長度改短;兩側開衩的長短不一。30年代以後,旗袍的領子、袖子等處又多有變化,時而高領、時而低領、時而省去領子,袖子又由寬袖變窄袖,長度則有時可及手腕處,有時又短到上臂全裸露。而緊身貼腰顯示曲線美的優點則一直保留。再加下擺回收,長及踝骨,就顯得十分爽身合體。至於男性的直筒長袍,到40年代,已逐漸被新式服裝潮流取代。
80年代以來,這種能顯示胡人女性曲線美和風格美,既融滿胡文化於一體,又注意吸收外來養料的旗袍,人們對它的熱度又進一步上升。那開衩甚高,最高可至大腿根部的新式旗袍,隨著女性步履的輕移、袍衩的時開時合,大腿的隱而不露,更顯出一種既含蓄又開放的飄逸悠然的動態美。隨著現代化離不開傳統文化觀念的進一步深入人心,在我國百花爭艷的服苑中,旗袍這朵絢麗的香花,必將更吐馨香。
❹ 穿旗袍做禮儀應該注意什麼
1.要根據自己的身材、氣質去選旗袍
肩膀圓溜,腰細,臀部豐滿,脖子長,胸部大小要合適,個頭適中1.60-1.70米,是穿旗袍的最佳身材。當然手臂粗的,可以穿中袖旗袍;腿粗,穿過膝的。脖子短的選短領。
2. 根據自己的膚色挑選顏色,皮膚白皙的可選范圍很廣
膚色偏黃色:適宜穿粉紅、桔紅等柔和的暖色調衣服。
皮膚黃棕色:適宜穿藍調或淺藍色服裝。皮膚黝黑:宜穿白色、淺灰色、淺紅色。
3.穿旗袍場合
比如日常生活,就不要穿長旗袍,最好是及膝蓋的。
其次,年紀長或出席隆重的場合,穿過膝,長一點的旗袍。
年紀不大,平常的話,短一點無所謂。
4. 穿上旗袍後,女人言談舉止要溫雅,要不然就很煞風景
5. 發型、絲襪、項鏈、耳環、手錶、皮包、高跟鞋等配件,都要與旗袍搭配
❺ 為什麼旗袍穿得好看,氣質卻很難表達出來
之前寫過一篇文章,關於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穿旗袍,我提到了其中重要的一點。那是姿勢。一個好身材,看上去是挺直的,是打開的;一個不好的身體狀態,看上去像是畏縮不前,沒有美感。為什麼別人穿衣服總是比自己漂亮?為什麼是同樣的旗袍?別人穿的話感覺和自己不一樣嗎?除了身體以外,體型很大。有些人身材很好。雖然很適合旗袍,但是樣式不太好,所以穿旗袍總是不太滿意。今天就穿著旗袍的姿勢進行說明。
骨盆歪斜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前傾,另一個是後傾。判斷的方法是站在牆根上,看自己的背部和牆壁之間的距離。手掌嗎?還是拳頭?前傾會導致上述的「臀圍上升」。骨盆前傾沒那麼嚴重。我可以自己好好注意和矯正。不要坐著交叉腿。把尾椎豎起來收進去。請不要往外抬。平時不能背重的東西。坐久了站都不行。骨盆後傾後傾相反,屁股下垂。腰無曲線。總是「葛優躺著」「北京半身不遂」的人請注意。我想改的是多做腰部運動。其實也請大家對著鏡子練習,看看自己的不足之處。可以看劉詩的站姿和坐姿。肩膀總是很直。看起來特別漂亮。非常美麗。以上就是今天的內容。謝謝你讀。
❻ 大學生穿上旗袍請人吃飯做作嗎
不會,旗袍最能襯托一個人的氣質。另外,請吃飯的話最好找個比較適合旗袍這種服裝的飯店,否則從環境上來看很不搭調。
你,加油
❼ 為什麼說旗袍最能體現東方女性之美
在民國時期盛行的旗袍,既有中國國粹的美稱,同時也被公認為是我國女性的國服,深受廣大女性同胞的喜愛。而之所以說旗袍能夠體現和詮釋東方女性之美,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具體分析如下:
一.特別的剪裁,能夠展現東方女性的體態美。旗袍的美,是一種優雅知性且處處散發著魅力的美,它是最能展現穿著者身材的服飾之一。對於旗袍的流行起點,多數人認為要從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說起,其最輝煌燦爛的時期是在1930年前後,這段時期奠定了旗袍在我國女性服飾舞台上不可撼動的地位。後期雖因種種原因,經歷了一段沒落期,但它卻從未被遺忘,近些年來,旗袍又漸漸開始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開始大放異彩。
即使這些西方女性在骨骼構造方面,可能略微偏大,但也不影響她們將旗袍穿出屬於自己的“西方味道”。且隨著旗袍的不斷改進和東西方文化的逐漸融合,相信我們的旗袍會被更多人接納,溫婉如玉的旗袍美也會被更多人知曉。
❽ 如何讓旗袍上身就有優雅氣質的小竅門
一、在穿著旗袍走秀時,最主要的一點就是自信,穿旗袍的女子是值得驕傲的女子,旗袍傳達出來的美是其他服飾都無法替代的,所以從上到下,面部的表情要放鬆,可以帶著淺淺的自信的微笑,不要扭扭捏捏放不開或者不好意思,這樣既容易露怯又顯得很小家子氣。
二、旗袍女子的優雅氣質應該是由內而外散發的,所以要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言行要得體,不可以說臟話或者大聲喧嘩,要時刻保持禮貌和溫柔。講話的語速也不要太快,要學會娓娓道來。台上的旗袍女子給人的感覺應該是像山澗間的溪流一樣,細細流淌,潤物無聲。
三、最基本的氣質問題說完了,我們就專業一點說說到底應該怎麼走秀吧?一定要注意的是,穿著旗袍在舞台上或是路上走的時候,在邁開步子的同時,也就是走步起點時,腿的發力點應該要在股直肌,也就是我們大腿前面的肌肉。發力以後大腿帶動著小腿向前緩緩邁出。穿旗袍最大的誤區之一就是發力點不要在胯部,這樣走起路來非但姿態不夠優雅挺拔,而且過於搔首弄姿,顯得很不端莊。
四、在走起步子時,學好走「貓步」,也就是俗話說的模特步。在兩腳交叉行走時,邁步要前後腳走直線,走起路來不要歪歪扭扭。在屈膝後一定要注意掩膝,也就是腿抬得不要過高,抬腳離地最多1寸左右。這樣才能體現旗袍女子的柔情和得體的舉止。
五、邁步時,要注意身體重心在兩個腿支撐時的轉換,抬腳的腿叫動力腿,此時身體重心要從另一支撐腿上轉載在動力腿上,後面的腳要登直,不得有彎曲。唯有如此,才能走出溫婉動人、亭亭玉立之感。
六、走旗袍秀除了腳步的走法有一定的技巧外,雙手也是要有一定的手位配合,才能將整體效果秀出來,拇指向手掌里靠,食指稍稍張開,其餘三指合攏。這樣手臂搭配雙腿則更顯得渾然一體。
七、走起旗袍秀時,手臂擺動時是靠胳膊肘擺動,手位不要擺的太高,要夾著胳膊,手擺前時要向身體中間稍送一點點,感覺到腋下胯旁與胳膊臂有輕微的摩擦。這樣才能走出恰到好處的優雅。
八、整體走起來時要求,肩、手、腕、指四個部位都要放鬆,但不能是鬆弛,鬆弛走起來就會失去韻味。一定要展示出高端大氣、文靜高雅、雍容華貴的氣質。
九、穿旗袍走秀的時候不要駝背,上半身應該是筆直挺拔的。無論下方的大腿怎麼走,上半身都要基本保持在一個水平線上。
十、旗袍走秀的時候雙眼應平視前方,不要左顧右盼,更不能低頭看腳下,要堅定不移地跟隨自己的腳步看向前方,有一種超凡脫俗、怡然自樂的灑脫與自信。
❾ 張愛玲旗袍格言
張愛玲說:「衣服是一種言語,隨身帶著一種袖珍戲劇。貼身的環境——那就是衣服,我們各人住在各人的衣服里。」
張愛玲非常喜愛旗袍,她有各式各樣的旗袍。織錦緞絲旗袍,傳統且略顯華貴;稀紡旗袍,輕盈而嫵媚;鏤金碎花旗袍,華麗而高雅;黑平緞高領無袖旗袍,凄美哀愁而不失神秘。
她穿旗袍的形象已深深地烙印在傾慕者的記憶里。
她親自為自己設計衣服,在讀書時,就把所得的獎學金,自選衣料設計服裝,連弟弟張子靜問她是不是香港最新樣子,她笑道:「我還嫌這樣子不夠特別呢!」
對於旗袍,張愛玲偏愛鮮明的對照,承重的黑與輕盈的白,清冷與明麗,簡約的現代線條與傳統花紋。
她還獨創了很多穿法,譬如說在旗袍外邊罩件短襖,在旗袍外穿上清裝大襖,引領了一時潮流。
張愛玲喜歡把刺目鮮艷的「花朵」穿上身,她留在世上最出名的那張照片:寒得沁人的深秋,張愛玲穿著無袖旗袍,袖緣還往裡裁減得很深,從這邊的肩胛骨可以看到那邊的肩胛骨,張愛玲把瘦削的旗袍穿到了刻薄。
老照片中的張愛玲,雙手叉腰,頭顱高昂。
眉眼和唇角都極力上揚,含著笑意。雖非十全十美的相貌,卻是傾城之姿。她身形修長,線條流暢如畫,從頸脖到腰身順勢而下,勾勒出一個薄而長的倩影。
身體被包裹在旗袍中,清瘦得幾乎不見,如一縷似有還無的詩魂。
❿ 什麼是鞍上馬下旗袍美
關於穿旗袍的來歷,沈陽還有個民間傳說。
從前,在鏡泊湖邊上住著一個漁家姑娘。她從小經常在湖邊打魚,臉曬得又紅又黑,人們都叫她黑妞兒。黑妞兒不光人長得俊俏,而且心靈手巧,炕上的活計過眼就會,打魚的本事百里挑一。那時候,滿族婦女都穿著古代傳下來的肥大衣裙,黑妞兒打魚常在江邊轉,覺得被裙子拖拉著很不方便,她就裁了一件連衣帶裙的多扣兒的長衫。這種長衫兩側開襟,下河捕魚時,可將衣擺撩起來,系在腰上,平時放下衣擺當裙子用,既合體,又省布。
有一年,皇上夢見先王告訴他,在北國故都,有一位身騎土龍,頭戴平頂卷檐烏盔,手托八角白玉方印,身穿十二絹錦袍的姑娘是他的娘娘,可以幫他治理天下。於是,皇上馬上派人去尋找,欽差領著一幫人找了很長時間也沒找到這個人。
身著旗袍坎肩的滿族貴婦
事也湊巧兒,有一天,黑妞兒穿著自己做的那件長衫,手托著一個盆,盆里放塊豆腐到姑姑家去串門,路過一座城池,見一群人圍在那裡,不知在看什麼,她也擠上來看熱鬧。人多擠不上去,她就登上旁邊那堵半頹了的土牆,騎在上面。三伏天的日頭分外毒,曬得人頭暈,黑妞兒沒什麼東西遮陰,就把豆腐托在手上,騰出泥盆兒扣在頭上。正巧欽差也來到這個地方,一眼就看見了她,忙喊:「娘娘在這兒。」有人問題:「怎見得她是娘娘?」欽差說:「她騎的那土牆不正是一條土龍嗎?她頭上頂的那個小泥盆,正是平頂卷檐的烏盔,手托的就是白玉八角方印,她穿的那件十二扣的長衫便是十二絹錦袍。」說完,吩咐隨從把黑妞兒抬進京城,換上了宮廷服裝,送到宮里。皇上一看,這黑妞長得太俊了,當即就封她為黑娘娘。
戴指甲套的盛裝滿族婦女
黑娘娘在宮里運用她的智慧,幫皇上處理政事,為窮人做了許多好事,深得皇上寵愛。後來,她覺得穿著宮里的服裝,十分不便,便又換上了她自己做的那件長衫,又把自己的宮服都改成了這種樣子,她希望宮里都穿上這種節儉方便的衣裳。不料,她的做法卻引起了西宮娘娘的妒忌。原來,在黑娘娘進宮前,西宮娘娘是最受皇上寵愛的。自黑娘娘進宮後,西宮娘娘就被皇上冷落在一旁,只聽絲竹聲,不見皇帝來。西宮娘娘非常妒忌黑娘娘的美貌和賢惠。她一見黑娘娘改了服飾,就向皇上進讒言說:「黑娘娘修改了宮服,這是有意要斷送我主一統江山啊。」皇上聽了,就把黑娘娘叫上殿來。
只見黑娘娘穿著自己的那件長衫,顯得更加苗條,俊美。皇上在宮內看膩了那些千篇一律的宮服,見了黑娘娘的這種打扮,便覺新鮮,越看越愛。於是對西宮娘娘說:「黑娘娘穿的正是先王托夢所指的十二絹錦袍,怎說是要斷送朕的江山呢?從今後,宮內都要穿這種服裝。」西宮娘娘還要強辯,皇上冷冷地說:「你不必再說了,回宮去吧!」說完就不再理她,隨黑娘娘進後宮去了。西宮娘娘討了個沒趣兒,悻悻地退去,回到宮里,想起皇上的冷落,當夜就投井自盡了。
從這以後,不僅黑娘娘更受皇上的寵愛,而且八旗的女子也都穿起了這種長衫。後來,人們就把這種長衫稱之為旗袍,直到今天仍被廣大婦女所喜愛。
滿族的服飾最有特色的當是旗袍了。旗袍又稱長袍、大衫,長衫滿語叫「衣介」。滿族的旗袍,原是騎射時穿用的,是在長期的狩獵生涯中形成的,是適應北方寒冷的生活環境和射獵生活的需要而形成的。從前滿族人無論男女,均多穿「馬蹄袖」袍褂。努爾哈赤建立八旗制度以後,它成為「旗人」的裝束,所以後來人們就叫它「旗袍」了。旗袍有單、棉、皮之分。清初,其式樣一般是無領、大襟、束腰、左衽、四面開衩。穿著既合體,又有利於騎馬奔射。出獵時,還可將干糧等裝進前襟。這種旗袍有兩個比較突出的特點,一個是無領。努爾哈赤為統一衣冠,曾釐定衣冠制,規定「凡朝服,俱用披肩領,平居只有袍」。即常服不能帶領子,只有入朝時穿的朝服方可加上形似披肩的大領。第二個特點是在窄小的袖口處還接有一截上長下短的半月形袖頭,形似馬蹄,俗稱「馬蹄袖」。平時挽起來,冬季行獵或作戰時放下,使之罩住手背,既起到了類似手套的保暖作用,又不影響拉弓射箭,故又稱之為「箭袖」(滿語稱之為「哇哈」)。滿族入主中原以後,「放哇哈」成為清朝禮節中的一個規定動作,官員入朝謁見皇上或其他王公大臣,都得先將馬蹄袖彈下,然後再兩手伏地跪拜行禮。旗袍的外面還習慣套一件圓領、身長及臍、袖長及肘的短褂。因這種短褂最初是騎射時穿的,既便於騎馬,又能抵禦風寒,故名「馬褂兒」。清初,馬褂兒是八旗士兵的「軍裝」,後來民間也漸漸流行,具有了禮服的性質,式樣、面料也更加繁多。
著旗裝的滿族婦女
傳統的旗袍,是直筒式開領或圓領,捻襟,窄袖,大襟右衽,腰部無曲線,不開衩(此後則演變為四面或兩面開衩),帶扣袢下擺較寬。男子所著的旗袍,束腰帶,腰帶上掛佩刀和裝有火鐮、火石、火絨、匙箸等的小口袋,或者是裝有煙、煙袋的荷包等,一切都在於適應騎射活動的方便。有些旗袍在袖口上端接一個半圓形上長下短、形如馬蹄的袖頭。滿族男子的旗袍逐漸由窄袖變肥袖並以肥大為美。
滿族高領旗袍
滿族婦女四季都喜歡穿捲袖帶大襟的旗袍,有單、夾、皮、棉等多種。女子旗袍講究裝飾性的刺綉和邊飾,滿語叫「陶罕」。在領口、袖頭、衣襟等處多鑲有不同顏色的花邊和彩牙,並以多鑲為美,有的多至十幾道,穿起來顯勻稱、苗條,婀娜多姿。其中姑娘穿的旗袍較窄,長及小腿。少婦穿的旗袍,稍寬長及腳面。老婦穿的旗袍,更加寬大舒適。青年女子,喜好把不同顏色、不同滾邊的旗袍套著穿,五顏六色別具一格。上層女子所著的旗袍,袍褂彩滾,釵釧,約指,金爪,翠趟,著裝打扮皆宮廷模樣,顯得體態裊娜、風流俊俏。另種女式旗袍叫「大挽袖」,把花紋鑲在袖裡,挽(卷) 起袖子來異常美觀。
清代早期旗袍式樣,崇尚寬大喜禿(無領,袖寬可及尺)。到了光緒末年,旗袍式樣則開始轉向崇尚瘦狹,曲臂維艱,領高可及耳際。
民國以來,繼續加以改進。旗袍一般式樣為:直(高) 領,右開大襟,胸襟寬松,緊腰身,袍身長短不定,多至膝下,兩側下擺開衩,開襟處有嵌、鑲、滾等工藝裝飾,有長袖、中袖、短袖、緊袖、寬袖、裝袖等多種式樣。另可在旗袍外加各類上衣、外套可作禮服也可作四時便服。隨著社會的發展,男性的旗袍則逐漸廢棄。女旗袍款式繼續不斷變化,由寬腰身、直筒式逐漸變成了緊身合體的曲線型、流線型。至現代,旗袍不斷向時裝化、現代化方向發展,成為在國際社會代表中華民族的一種獨具風採的女式服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