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這個包包上扣子叫什麼如圖 常用於旗袍包上 有兩個球球 要按到兩個交叉才可以關閉 有人說叫搭扣 估計不是
旗袍上的叫盤扣,這個是珠扣。搭扣是一個廣泛的稱呼。搭扣 顧名思義,搭接在兩個物品用來扣緊的物件叫搭扣。納匯搭扣安裝程序簡便,使用方便、安全 、牢固、防振動、緊固性強,可以重復關閉開啟使用無數次。
2. 為什麼中國叫旗袍,而越南稱旗袍為奧黛
旗袍是我國特有的一種服裝,這種服裝能夠展現出東方女性的美。不過有的人在看越劇的時候,發現越南的女性也穿著旗袍,不過名字卻是奧黛。事實上,她們穿的並不是旗袍,雖然乍一看很像旗袍,但是跟我國的旗袍有一定的區別。因此越南叫這種服裝為奧黛,那麼接下來就來說說旗袍和奧黛的區別之處在哪裡吧。
奧黛和旗袍都同為兩國的國服,都展現出了東方女性的柔美。因為受到文化的影響,所以各自展示了國家的文化。奧黛與旗袍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所以不清楚內幕的人,往往會認成旗袍,不過看了上述的介紹,應該對奧黛和旗袍有了新的認識了吧。
3. 旗袍左衽和右衽的區別 如何區別旗袍左衽和右衽
1. 旗袍的領口部分被稱為衽,指的是衣襟的稱呼。左衽和右衽的主要區別在於衣襟的左右方向。左衽在中國古代是某些少數民族的傳統服裝,其前襟向左掩。而漢族的傳統服裝則是右衽,即前襟向右掩,從正面看形成一個「Y」字形狀。
2. 最初的滿族旗袍設計為左衽。但在乾隆皇帝時期,中期後改為了右衽。在眾多文獻記載中,活人通常穿著右衽,而死者則穿左衽。因此,在選購旗袍時,我們必須注意不要選錯。
4. 關於漢服立領與旗袍立領有什麼區別啊
漢服飾發展到明朝,已具極大豐富性,這是歷朝歷代所不能比擬的。女袍有四種形式,一般是交領(斜領)、直領(對襟),盤領(圓領),合領(高領),這種高領就是許多人所謂的立領了。這種高領實際上只是對襟領的變種之一罷了。他流行於明清之際,特別為南方一般中層女子的家常裝飾,其特徵是:領子高約一寸許,有一二個領扣。
那麽明清時期漢人女子的高領是不是即是旗袍的立領呢?只能說,高領與立領之間很像,但仔細觀察,他們之間是有很大區別,首先,形式不同。明朝漢族女子的高領,領子通常沒有鑲邊,不做過多裝飾,邊角逞直線型,自然流暢。但再看滿族的立領,一般都有鑲邊,這種風氣後來愈演愈烈,另外他逞元寶型,有一定的弧度,這在同時期的康濤所繪的三娘子中對比即可分曉;其次,開邊方式不同。漢族女子的高領,一般是直線對襟開邊。而滿族女子的立領,則是弧線繞襟開邊。第三,表現形態不同。漢族的高領具有更強的修飾性,而且往往有內衫和外衫兩種形式。內衫之外還會套上對襟或是圓領等等款式。體現了明朝服飾已具有時裝的混搭性和層次性。而滿族的服飾作為系扣的實用則大過裝飾,而且一般只是以單一的外衫形式存在。
另外,立領這個概念實際上即便籠統稱呼清代的元寶領也是不太正確的。立領是特指在民國二三十年代後,那種領子經過上漿處理,顯得硬挺的旗袍領。而這也並不是最重要的。因為漢服和旗袍的區別,不在高領或立領,旗袍的標志是他的布藝盤扣和斜腋線開邊。而漢服相對的則是系帶和斜腰線開邊。
漢民族服飾中的立領即明豎領,其特點是方角,瘦高,領上通常裝飾有兩顆金屬扣,因此此類衣服也被稱為「扣身襖兒」,最早出現於明朝中期,至明後期在女性服飾中已廣泛流行,歷史觀點認為豎領的產生與當時「小冰河」特殊氣候變冷有關,但當時立領的形成結構來看,他更像是寬交領的一種變異形式。由於明末清初滿洲八旗強迫漢人「剃發易服」制度所謂的「男從女不從」,明豎領與其它女裝在一段時間內得以短暫保持,明豎領的款式主要有二種:一種是大襟襖兒(即斜襟:它與旗人的廠字襟不同,是直線斜襟至腋下系帶);另一種是對襟襖兒。至清代中期,即乾隆中後期,隨著整個社會的變化,女性的豎領也開始發生許多變化,首先是高度變低,通常鑲有深色緣邊,這種領子在清末被新興的弧形高領代替,這種弧形領子即後世俗稱的旗袍領的鼻祖。其實旗人的長袍原先是無領式的,所謂的旗袍領不過是旗人借鑒了漢人女性服飾在袍子上裝領子後才有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