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民國旗袍特點有哪些
民國旗袍,作為中國近代女性服飾的標志,蘊含著深厚的歷史文化意義,並以其別具一格的藝術魅力和審美價值,成為中國女性優雅氣質的體現。其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立領:民國旗袍的立領設計是其顯著特點之一,領口通常較高,有的甚至及至下巴,這種設計既顯得端莊大方,又能有效保暖。
2. 對襟:民國旗袍多採用對襟設計,即前襟從領口一直開至下擺,兩側對稱,用扣子系合。這種設計既便於穿脫,又增添了服裝的層次感。
3. 盤扣仔隱:盤扣是民國旗袍的又一特色,通常由布條製成,呈螺旋狀,既具有實用功能,又起到裝飾作用。盤扣的數量、形狀和材質都有一定的講究,如單排扣、雙排扣等。
4. 收腰:民國旗袍注重展現女性的身材曲線,因此通常會在腰部進行收緊處理,使腰部線條更加纖細,突出胸部和臀部的豐滿。
5. 下擺開衩:民國旗袍的下擺通常會開至膝蓋或大腿處,以便於行走和活動。開衩的高度和寬度也有一定的講究,既要保持端莊,又要兼顧舒適。
6. 紋飾:民國旗袍的紋飾豐富多樣,包括刺綉、印花、鑲邊等。這些紋飾通常具有一定的寓意,如吉祥如意、富貴安康等,既增添了服裝的藝術美感,又體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7. 面料與色彩:民國旗袍的面料多為絲綢、棉麻等天然材質,質地柔軟,手感舒適。色彩方面,既有傳統的大紅、玫瑰紅等鮮艷色彩,也有淡雅的粉藍、翠綠等清新色調,滿足了不同年齡段和身份的女性的需求。
8. 搭配:民國旗袍的搭配也有一定的講究,如佩戴珍珠項鏈、耳環等飾品,以及穿著高跟鞋等,都能增添整體造型的優雅氣質。此外,一些女性還會搭配披肩、手套等配件,以應對不同的場合和氣候。
綜上所述,民國旗袍以其獨特的立領、對襟、盤扣、收腰、下擺開衩等設計元素,以及豐富的紋飾、面料和色彩選擇,展現了中國女性的獨特韻味和優雅氣質。同時,民國旗袍的發展也反映了當時社會的變遷和女性地位的提升,成為了中國近代服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貳』 蘭陰丹士林旗袍是什麼東西
30年代我國旗袍的製作已趨成熟,在30年代初期開始流行用陰丹士林藍布做面料的旗袍。多為直腰款和長箱型剪裁或者花苞型裙擺。那時的款式多為中袖或長袖,比較松身和密實,多為年輕女子和女學生穿著。經常搭配白色的圍巾,顯的干凈清純。後期則發展的更為時尚化,更像絲綢旗袍,袖子很短,並窄身修腰,多搭配高跟皮鞋穿著,這也是是30年代旗袍的特徵。
而陰丹士林本是人造染料的一種名稱,原有各種顏色,但是人們嘴裡常常說的「陰丹士林色」多是指的青藍色。(最初是190號士林藍布,簡稱「190」。因採用德國德孚洋行陰丹士林染料色卡上的190色號而命名。)這種布出現以後,在整個三十年代,深受年輕女孩子尤其是女學生的喜歡,因為它的顏色比其他布,更為鮮亮,穿一件陰丹士林布做的衣服,令人覺得特別干凈,平整。(男女都可以穿,男的多穿長袍)
以下資料供參考:
在民國17年(1928年),上海的仁豐染織廠選用23×21支「龍頭」市布坯,在卷染機上煮漂,使用德國生產的還原染料陰丹士林藍RSN染制本光190號士林藍布,創牌「蘭亭圖」。上市後,由於服用性廣,耐洗、耐曬、不褪色,成為旗袍和罩衣的特色面料,深受城鄉消費者的喜愛。
民國19年,仁豐染織廠廠長許庭鈺用絲光白布試染190號藍小樣,發現色澤較本光坯更艷亮,且得色深。這一發現被當時控制染料的德孚洋行所掌握,進一步用少量士林青蓮2R拼色,使色澤更見鮮艷。在色卡上補上絲光190色號,並嚴格控制處方。民國20年,光華機器染織廠率先用龍船牌商標生產此產品,並按德孚洋行規定貼上「陰丹士林190號藍布」和「晴雨」標貼,以此識別產品的真偽。因其鮮艷度、光澤度優於本光190號,再配以廣告宣傳,產品一問世,銷量迅速擴大。至民國34年時,絲光190號士林藍布的生產廠有15家左右。按當時染料月耗量推算,月產量近70萬匹。
當時,產品以震豐廠的「芷江圖」,大新振廠的「新錨霖」,光新廠的「交通圖」和華豐廠的「美亭圖」為代表,人稱「四大金剛」,「芷江圖」和「新錨霖」又居領先地位。為了擺脫德孚洋行的控制,爭取商標自主,震豐和大新振兩廠以美國保曬霖士林藍RSV取代陰丹士林。震豐廠還規定「芷江圖」選用嘉豐棉紡織廠專織的22.5×21.5支左右捻豐鶴牌市布坯,改貼「原子藍布」標貼。
新中國成立後,用23×21支坯布加工的190號士林藍布的產量仍居色布的首位。
『叄』 舊事旗袍的福祿祥雲是什麼面料。
1. 旗袍面料之福祿祥雲,選用了真絲提花重緞香雲紗。這種面料以其獨特的植物染色技術,在紡織界享有「軟黃金」的美譽。
2. 香雲紗,實際上是由薯蕷科植物薯莨的汁液浸泡過的小提花綢製成,經過與廣東順德、南海、老穗銀三水等地未被污染的河泥(俗稱「過河泥」)發生化學反應而得來。
3. 旗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20年代,有學者認為其設計靈感源自先秦兩漢時期的深衣。到了民國20年代,旗袍成為女性最普遍的服裝,並被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定為國家的禮服之一。
4. 然而,在50年代後,旗袍在中國大陸逐漸被人們冷落。
『肆』 清朝旗袍和民國旗袍有什麼區別
清朝旗袍與民國旗袍的主要區別如下:
剪裁與版型:
- 清朝旗袍:寬大平直,不顯露形體,符合當時封建禮教對女性的約束。
- 民國旗袍:開省收腰,能夠很好地表現女性的體態和曲線,更加貼合人體,展現出女性的柔美。
穿著搭配:
- 清朝旗袍:內著長褲,開衩處可見綉花的褲腳,較為保守。
- 民國旗袍:內著內褲和絲襪,開衩處可以露出腿部,更加開放和現代。
面料與裝飾:
- 清朝旗袍:面料以厚重織錦或其他提花織物居多,裝飾繁瑣,體現了當時的奢華與繁復之美。
- 民國旗袍:面料較為輕薄,印花織物增多,裝飾簡約,更加註重實用與美觀的結合。
綜上所述,清朝旗袍與民國旗袍在剪裁、穿著搭配、面料與裝飾等方面都存在明顯的差異,這些差異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社會審美觀念的變化和女性地位的逐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