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旗袍的歷史演變
現代旗袍的起源
二十世紀初盛行內穿喇叭型寬大袖子的短襖,外套前後擺及地的無袖長馬甲。此後旗袍在邊、袖、襟、領等處作了一些改動,增加了裝飾,出現繁復的變化。但仍保持舊式旗袍馬甲的平直寬大風格,襲用傳統的直線裁製方式,顯露不出女性的窈窕身段。
二十年代後期和三十年代,旗袍在長短、寬窄、開衩高低以及袖長袖短、領高領低等方面的改動尺度有所反復。 1929年,受歐美短裙影響,原來長短適中的旗袍開始變短,下擺上縮至膝蓋,袖口變短變小。後來又有校服式旗袍,下擺縮至膝蓋以上1寸,袖子採用西式。這一改變遭非議,1931年後旗袍又開始變長,下擺下垂。三十年代中期發展到極點,袍底落地遮住雙腳,稱為「掃地旗袍」。原先能遮住手腕的旗袍袖子縮短至肘部。以後袖長越來越短,縮至肩下兩寸,1936年後幾乎無袖。
清代旗袍不開衩,旗袍在縮短袖子時也悄悄在左邊開低衩。後來衩越開越高漸漸及膝部高到大腿。由於有人反對,袍衩一度回到膝蓋以下。但輿論壓力一減小,袍衩又迅速升高,1933年後流行大開衩旗袍。
傳統旗袍是上下一條直線,外加高高的硬領。三十年代初期,袍腰開始日積月累地收縮,到一九三四年後,女性身材的曲線終於全部顯露出來。高聳及耳的領子也逐漸變矮,後來有的成了無領旗袍。
傳統滿族旗袍的起源
順治年間(公元1644年),清世祖入關,定都北京,繼而統一全國。隨著政權的初步穩固,開始強制實行服制改革。至此傳統服飾漢服幾乎全被禁止穿戴,相傳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漢服形制只被保留在漢族女子家居時的著裝中。慶典場合不分男女都要著袍,各類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龍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
從字義解,旗袍泛指旗人(無論男女)所穿的長袍,不過只有八旗婦女日常所穿的長袍才與後世的旗袍有著血緣關系,用作禮服的朝袍、蟒袍等習慣上己不歸為「旗袍」的范疇。從順治、嘉慶年間屢次頒布的禁令中,滿族女子違禁仿效漢族婦女裝束的風氣之盛。至清後期,亦有漢族女子效仿滿族裝束的。滿漢婦女服飾風格的悄相交融,使雙方服飾的差別日益減小,遂成為旗袍流行全國的前奏。
清朝後期,旗女所穿的長袍,衣身較為寬博,造型線條平直硬朗,衣長至腳踝。「元寶領」用得十分普遍,領高蓋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綉以各色花紋,領、袖、襟、據都有多重寬闊的滾邊。至咸豐、同治年間,鑲滾達到高峰時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邊鑲滾,以至幾乎難以辨識本來的衣料。旗女袍服的裝飾之繁瑣,幾至登峰造極的境界,此時的清王朝正為挽救危亡,清廷洋務派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救國方略,派遣大批留學生到國外學習。在中國學生最先出現了西式學生的操衣、操帽,洋裝的輸入,提供了評判美的另一種參照系,直接影響社會服飾觀念的變更。日後旗袍演化為融貫中西的新式款型,其受西方影響的改變可說即是由此開始。
民國時的旗袍
1911年辛亥革命風暴驟起,推翻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為西式服裝在中國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礙,同時也把傳統苛刻的禮教與風化觀念丟在了一邊,解除了服制上等級森嚴的種種桎桔。服裝走向平民化、國際化的自由變革,已經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傳統沉重的負擔。舊式的旗女長袍既被摒棄,新式旗袍則在亂世妝扮中開始釀成。
此時的時裝流行中心早已由蘇、揚移至上海。上海又是婦女尋求解放的重鎮。傳教士、商人、革命黨人競相創辦女學,掀起了一股女權運動浪潮,尋求解放的社會大氣候盪滌著服飾妝扮上的陳規陋習,趨向於簡潔,色調力求淡雅,注重體現女性的自然之美。旗袍最初是以馬甲的形式出現,馬甲長及足背,加在短襖上。後將長馬甲改成有袖的式樣,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雛形。據說得風氣之先的上海女學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俑者。當時的女學生作為知識女性的代表,成為社會的理想形象,她們是文明的象徵、時尚的先導,以至社會名流時髦人物都紛紛作女學生裝扮。
30、40年代是旗袍的頂盛期,這時出現的改良旗袍又在結構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為稱身合體。旗袍雖然脫胎於清旗女長袍,但已不同於舊制,成為兼收並蓄中西服飾特色的近代中國女子的標准服裝。
旗袍源於旗人之袍,而北京是旗人聚居最多之地,所以直至清末民初,旗袍是屬於京派文化的。清代的旗人之袍包括男袍和女袍,但由於旗袍是女裝,所以也可以說旗袍源於旗女之袍。清初較為瘦長緊窄小袖素簡的旗女之袍,到了清末已變得寬大繁褥。辛亥革命之後,旗人多棄袍服而著大褂與褲,故20世紀10年著旗袍者極少,20年代才略有回復。鼎革後的旗袍有了質的變化,這個變化的主要發生之地,卻是上海。
清末旗女之袍與民國旗袍的主要差別有三點:
1. 旗女之袍寬大平直,不顯露形體;民國旗袍開省收腰,表現體態或女性曲線。
2. 旗女之袍內著長褲,在開衩處可見綉花的褲腳;民國旗袍內著內褲和絲襪,開衩處露腿。
3. 旗女之袍面料以厚重織錦或其他提花織物居多,裝飾繁瑣;民國旗袍面料較輕薄,印花織物增多,裝飾亦較簡約。
正是這三點差別,使旗袍發生了質的變化--從傳統的袍服變成可與西方裙服相類比的新品種。袍服是外套,是強調功能(防寒、遮體、表示身份等)的服裝種類,其審美意味是傳統的含蓄。裙服,法語中的robe或英語中的one-piece dress,雖也有著與中國袍服相仿的歷史和強調功能的傳統,但表現女性體態曲線卻也是它悠久的傳統之一;而現代裙裝則加強了這一特點,由含蓄的、理想化的、局部的表現,變為暴露、性感和全身的表現。現代西方裙裝的所有這些表現女性體態細微變化的表現而言,民國旗袍是無與倫比的。新中國成立之後,大陸穿旗袍的女性急劇減少。有一位知名人曾不無遺憾地說:"對身材較好的女子而言,不能穿旗袍實在是一大損失!"
⑵ 傳統手工旗袍的裁剪工藝手工旗袍裁剪注意事項
傳統手工旗袍的裁剪工藝
一、預縮水處理
旗袍面料,特別是真液滾褲絲面料,因具有較高的縮水率,在裁剪前必須進行預縮處理以保證成衣尺寸的准確性。操作方法是在面料反面均勻噴灑清水,待面料吸水後均勻熨干,防止面料在裁剪過程中出現褶皺,同時也有利於保持面料的光澤和美觀。
二、裁剪步驟
1. 根據臀圍尺寸加上2厘米確定縫份尺寸,在面料中心區進行裁剪。
2. 拉直粉線,兩頭固定成綳直線,以此為基準裁剪旗袍長度。
3. 從底擺向上固定粉線,確保線條的流暢性。
4. 劃出後腰節、臀圍線和旗袍長度線,下擺處預留三厘米作為折邊。
5. 處理後腰省,確保熨燙後平整無皺。
6. 將前後片對折,固定至胸高位置,然後順後片別至下擺。
7. 確定前片位置,處理前片的省位和腰省。
8. 妥善處理省位,確保前後片熨燙後平整一致。
9. 確定胸位、腰位、臀圍位和下擺位。
10. 確定袖長、袖深、胸圍寬、腰寬及下擺寬。
11. 劃出側縫線,保證線條流暢。
12. 劃出領位及前大襟位。
13. 裁剪旗袍,側縫處預留2厘米作為縫份,大襟線裁剪後,各處打剪口。
三、刮漿工藝
對裁剪好的衣片進行傳統的刮漿處理,以固定面料四周,使其在縫制過程中不易變形,這一工藝如今已經失傳,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智慧和技藝。
四、縫制要點
1. 縫合底襟和大襟,拉緊縫線,內外片同樣處理,倒縫後燙平。
2. 裁剪0.5厘米寬的縫份,拉緊縫線,內外縫倒縫後燙平。
3. 手工綳縫,用剪刀打出齒牙狀剪口,打水線到側縫,燙平裡面,臀圍處歸燙。
手工旗袍裁剪的注意事項
裁剪是製作旗袍的關鍵步驟,必須確保裁片的准確性。注意事項包括:
1. 核對尺寸和式樣,注意體型特徵和其他特殊要求。
2. 檢查面料是否有油污、水漬、跳紗或顏色深淺不均,盡量避開這些問題。
3. 分辨面料的正反面,畫粉時應在反面進行,選擇淺色粉以簡化操作。
4. 注意麵料的順毛和倒毛特性,以及圖案的倒順,格子面料需保持對稱。
5. 先裁剪主件,再裁剪副件,按照順序裁剪前後片、大袖、小袖和領面,最後裁剪零件。
6. 畫線時保持橫平豎直,注意經紗和緯紗的方向,通常以經紗為長度基準,領面使用緯紗。
⑶ 古代旗袍和現代旗袍的區別
古典旗裝大多採用平直的線條,衣身寬松,兩邊開叉,胸腰圍度與衣裙的尺寸比例較為接近。旗袍的外觀特徵一般要求全部或部分具有以下特徵:右衽大襟的開襟或半開襟形式,立領盤紐、擺側開衩,單片衣料、衣身連袖的平面裁剪等。開衩只是旗袍的很多特徵之一,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必要的。
民國旗袍這些與西方服飾審美一致的特徵,並非偶然產生。在當時,上海這個中西文化雜處的大都市,是最具條件誕生如今我們或許已經難以尋找的民國旗袍的,在上海誕生的證據雖不甚確鑿,但我們還是可以斷言,海派袍是民國旗袍的典型。如果我們再膽大一點,我們還可以進一步假設,現代旗袍,或狹義的旗袍,就是海派旗袍。因為,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旗袍兩字所引發的聯想或意象,就是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海派旗袍。京派與海派代表著藝術、文化上的兩種風格。凝練。
近代旗袍進入了立體造型時代,衣片上出現了省道,腰部更為合體並配上了西式的裝袖、旗袍的衣長、袖長大大縮短、腰身也越為合體。
⑷ 旗袍和旗服的區別是什麼呢
旗袍,這一具有中華民族風情的女性服裝,起源於20世紀20年代的民國時期。在這一時期,旗袍不僅汲取了西洋文化的元素,而且經歷了不斷的改良,最終形成了獨特的風格。30年代至40年代成為旗袍發展的頂峰,其修長的剪裁與當時流行的歐洲女裝相得益彰。
旗服,又稱旗裝,是滿族的傳統服飾,滿語稱之為「衣介」。它分為四種不同材質:單、夾、皮、棉,特徵包括圓口領、窄袖、右側捻襟、四面開衩的裙擺以及帶扣絆和腰帶。
旗袍與旗服的主要區別在於設計理念與穿著群體。旗服寬松肥大,適合在寒冷地區穿著保暖;而旗袍則更加註重剪裁,修身適體,適合不同場合穿著。旗服是滿族男女共用的服飾,而旗袍主要是女性的服裝。
在清朝時期,漢族女性的服裝風格經歷了變化。康熙、雍正時期,流行小袖衣和長裙;到了乾隆年間,服裝風格變得更為肥短,袖口放寬,並流行雲肩設計,有時加入小型裝飾。晚清時,都市婦女開始穿著褲裝,並在衣上鑲飾花邊。漢族女性與滿族女性的穿著在這一時期顯現出明顯差異。
關於旗袍是否源自旗服的問題,學術界普遍認為兩者之間存在較大差異,因此不太可能直接來源於旗服。盡管如此,旗袍在創制之初可能受到了旗服文化的一定影響。
⑸ 旗袍的製作工藝和注意事項有哪些
旗袍的製作工藝和注意事項是確保成品美觀與舒適的重要環節。
製作工藝:
裁剪:
裁剪前需核對尺寸、式樣,注意有無體型特徵記錄和其他要求。
檢查衣料有無油污、水漬、跳紗、色澤深淺不勻等,在裁剪時盡可能避讓。
一般衣料有正反面區別,應細心分辨。裁剪時畫粉要畫在衣料的反面,並選用淺色畫粉。
有的衣料,如羊絨、燈芯絨等原料有順毛、倒毛的特徵,裁剪時上下的方向必須順排,不能顛倒。
裁剪時要先裁主件,後裁副件。按順序先裁前後片,後裁大袖、小袖和領面,最後裁零件。
裁剪時畫線一定要保持橫平豎直,要注意衣料經紗緯紗(縱橫)的方向,不要縱、橫、斜亂用。
縫制:
在縫制前對面、里的裁片逐一檢查質量和數量,並依次放整齊。
根據面料狀況及部位,選用做標記的方法:線丁、粉印、眼刀、針眼。
緝省燙省,盡量與人體體型相吻合。
歸拔衣片,通過歸拔工藝進一步造型,使衣片盡量與體型特徵相吻合。
敷牽帶,牽帶選用薄型有紡直絲黏合襯,寬1.2cm左右,粘貼時凈縫居中。
裝飾:
鑲邊、滾邊、嵌邊、盪條、盤扣、刺綉等都是旗袍常用的裝飾工藝。
花鈕設於旗袍領部、襟部,能起到畫龍點睛的功效,採用的圖案多為古色古鄉的龍、鳳、孔雀、福、綠、壽、喜、吉祥如意等。
綉花、手繪也是旗袍裝飾中廣泛使用的一種手法,它是我國傳統的綉花工藝及國畫藝術。
注意事項:
噴水預縮定型:由於旗袍的面料很多都採用真絲面料,而真絲的縮水率較高,在裁剪前必須對面料進行預縮水處理。
刮漿處理:對裁剪好的衣片四周進行傳統的刮漿處理,使面料四周不容易脫絲。
熨燙技巧:高檔面料精加工省縫不燙倒,要從中間分燙,省尖不歪斜。胸部燙出胖勢,腰節位拔開,使省縫平服不起吊。
綜上所述,旗袍的製作工藝和注意事項涵蓋了從裁剪到縫制再到裝飾的每一個環節。只有嚴格按照這些步驟和注意事項進行操作,才能製作出既美觀又舒適的旗袍。
⑹ 袖子的裁剪方法圖解教程
服裝裁剪
袖子 在四肢里,胳膊和腿是同等地位,但裁剪的時候,並不把褲腿單獨列出來研究。這不是說褲腿不重要,而是由活動特性決定的。腿大多數時候都是直著的,很少有人把腿前翹高或後踢高,除非做運動。坐下的時候腿與臀的確是呈彎角,褲子會起大量的皺褶,但人的關注點都集中在上身,誰看你坐著的時候腿上是否有褶呢?所以褲子的裁剪並不把褲腿獨立,從上到下一片過,皺也好、綳緊也好,不管你。袖子不同。人的活動多半靠手完成,胳膊從來不老老實實的放著,一會兒前抬、一會兒側伸、有時候撓撓背、偶爾還舉到天花板上。立正的時候,手臂放沒放好,一眼可以看出來,有點臟的、皺的、斜的通通顯露無遺。所以,在裁剪中,袖子就很重要――如果連袖子都不重要了,那簡直沒什麼重要的了。
別看現在我們穿的衣服,袖子都正兒八經的裁啊、縫啊,搞得神乎其神的,其實當初袖子的地位與褲腿是一樣的。最明顯的例子是漢服,標準的十字架,裁起來特簡單,會拿剪刀就會裁。所以古代的小姐太太們都自己做衣服,地位很高的夫人才請別人做。
但這種袖子有很明顯的毛病:把胳膊平伸成十字架時才好看,一放下來就滿臉皺紋。問題是人究竟有幾個時候冒充十字架呢?就算幹活胳膊也多半是耷拉著的。多皺,在東方服裝體系中根本不算回事,從古到今一直皺著,比如和服與韓服。中國的旗袍馬褂之所以比較例外,與西方接軌很緊密,那是因為中國歷史的恥辱,漢服完全斷代了,只好從西方尋找信心。雖然如此,武術服依然有著漢服的傳統,到處是皺,穿上去打一套太極拳,嘖嘖!神仙下凡~
但不管我們認為漢服、和服有多美,當今世界以西方服裝為主流,他們認為多皺不好看,那就是不好看。所以本來天經地儀延續了幾千年的多皺就成了毛病,就要改良。
改良是要經過步驟的,這個過程很難考證,我姑且從結構上推測,至於歷史真實如何,有待史學家考證。
估計漢服的水平連身袖產生太多皺褶,第一步改成了斜角連身袖。這種斜角比較符合胳膊的常態,抬手也方便,立正時皺紋也不太多,尤其是裁剪容易,應該說是一種比較理想的狀態。;
但理不理想我說了不算,得隨大流。自從西方有了「省」的概念以後,衣服做得一天比一天貼體,胸是胸腰是腰,一絲多餘的布料都沒有。如果單單袖子那裡容一大堆多布,那怎麼忍受得了?所以大概改良的第二步是把袖子與衣身分開,把所有多餘的布都切掉,再重新縫上去,甚至把手臂自然的彎度都做出來――這下好了,與衣身一樣完全貼體了,全身協調。
這一改不打緊,雖然只是袖子與大身分家一個步驟,但從立體與平面的關系來看,想處理好這兩者的關系,中間的學問就呈幾何級增加。
1、既然是分了再裝上去,就要裝得嚴絲合縫,長度、弧度、拼合位的角度、布料的延展度等都要考慮。
要減少皺褶,就要對人體的形狀特點、立體結構的表達方式、布料的縫紉特性很清楚。
胳膊是常活動的,要保證活動不受阻,就要研究胳膊活動的范圍、布料的拉伸度等。*
總而言之一句話:要保證裝得上去,並且盡量好看點、穿著舒服點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就這短短的一句話,可以讓裁剪的水平要麼達到天高,要麼爛到地底。如果一個打版師立志窮其一生去研究袖子的打版,一定有很多很多內容可以研究,絕不會研究完了沒事干。不過呢,作為日常應用,我們就不需要花精力去研究了,只需要把別人研究的結果看明白、把簡單的拿來用就行了才智服裝技術威心975851096。
明白了這些道理,才有必要接下來學怎麼裁袖子--很多師傅教出的徒弟不成氣候,不是師傅工夫不好或徒弟學得不努力,而是教的方法不當。雖然裁剪只是技術性的東東,但來龍去脈的講究相當大,不把目標、特點講明白,從頭到尾只講怎麼畫圖、怎麼打版,講來講去徒弟也不知道什麼樣是好的圖、什麼樣子是達到了目標,這種教法叫做只有珠子沒有線,散的,似乎學了不少,實際上問哪兒都模模糊糊、似對非對。
現在我們的目標很明確,三點:袖子與大身要配合好、減少胳膊垂下時的皺褶、手臂要有活動餘地。所有的袖子打版、研究、評價都是圍繞這三點來展開。其中第二、第三點是矛盾的,西裝的袖子一絲皺紋都沒有,但穿過西裝的人都知道,抬手相當困難,干粗活就別想了,所以穿西裝的人都很紳士,有事情都愛到法庭辯論。漢服的袖子皺褶最多,但也是最方便活動的,中國人比較喜歡打架可能與這有關。以當今流行的觀點來看,少皺就是好看,多皺就是不好看。那麼把穿著方不方便活動也概括為好穿與不好穿的話,這對矛盾關系就是版師們天天掛在口頭的「好看不好穿、好穿不好看」。
那麼,我講袖子的裁剪,基本線條、具體袖型、數據演算法等會講得很少,因為這些大家都會了。我只重點分析袖子與大身的配合關系、袖子少皺與活動性的平衡處理--能看懂裁剪圖的時候,再一個一個學畫具體款式就是浪費時間了。一、袖子的基本部位
袖子的打版只需把握住三個位置:袖窿、袖山、袖身。
袖窿在大身上,是袖子裁剪的依據,從形狀上看就是一個洞,普通話也叫袖圈,英語叫armhole,都是洞的意思。廣東話里洞的發音是窿(窟窿),如果說「這兒有一個洞」,廣東話說的是「立豆有個窿」。因為廣東和香港的影響力,久而久之,袖窿就叫開了。!
袖山是袖片上帶弧線的部分,蠻象山的。
袖身是除袖山後餘下的部分。
二、為什麼袖山彎成這個形狀? 因為袖窿就是這個形狀。平時看到的袖窿弧線都是依附於前後片上,窿沒有獨立展現,形狀被前後片吃掉了,我們一般就注意不到。把袖窿的裁片展開成一個平面的話,就是這個樣子,這正是我們需要的袖山的形狀。
袖窿本來是個圈圈,袖山當然也要順著一樣才能裝上去
把立體的圈圈展開成為平面的形狀,即把下面的內弧鏡向展開,成這樣了,可不就是我們常見到的袖山拐來拐去的樣子。
根據不同的衣服,調整一下弧線,更好看一些
加個袖底線,就更清楚了
休閑的衣服袖山比較緩,曲線可以稍微馬虎點,但基本樣子還是那樣
三、袖山與袖肥的矛盾平衡: 在袖山弧線恆定的情況下,袖山越高、袖肥越小;袖山越低、袖肥越大
袖山高最小為0,就是水平連身袖的效果。普通男襯衣袖山高8~12,穿著比較舒服。
普通女襯衫袖山高12~15,穿著舒服並且有型。
日常外套、西裝袖山高16~20,相當有型,但也很不舒服。再高的話,胳膊抬起困難。
有一種袖子,袖山高比0還小,為負,不用說胳膊放下來的時候皺褶就是海量了,但這種衣服就是穿著手常抬上去的,比較滑雪服、體操舉重服等。
袖肥參考:7 窄袖:手臂圍+4~6
旗袍:手臂圍+6~8 襯衣:手臂圍+8~10!女西裝:手臂圍+10~12
男西裝:手臂圍+14~16女大衣:手臂圍+14以上男大衣:手臂圍+16以上
這些數據都不是絕對的,要參考胸圍的比例。曾有個筒子根據想像說肥人的衣服會不會大身特大而袖子特細,那是不可能的,因為胸圍大了,袖窿也跟著大,袖肥當然配套的變大了。蝙蝠袖比較特殊,不管胸圍如何,袖肥都盡量的大
四、袖身不難*
袖身的打版比較隨意。不講究的,用直筒就行,講究點的,可以使形狀好看點。
1、直筒形的
2、順著手臂自然彎度作點調整的:肘省、破兩片、底與面長度區別
3、縫合因素的調整:彎線
先量好袖窿長度,按衣服的風格確定袖山高,確定袖山輔助線、袖長線、袖肥線,畫好袖山弧線,袖身線、袖口線。這個在第三課講過了,不再重復。
如果想讓袖子貼全手臂的自然彎度,就在畫袖中線的時候偏一個角度
兩片袖
兩片袖實際上是把調整後的一片袖完全切開,重新縫合。
有省的一片袖完全切開就成了兩片袖,只是切開的位置並非袖中,而是省那裡。
常規的兩片袖
把小袖片從中分開,搬回到原來的位置
看起來就是一片袖的樣子
書上很多種畫袖的方法,有的簡單,有的復雜,只要能達到袖型的效果,什麼方法畫都行。
六、袖子的變化
變化集中為四點:長度、袖山、袖身、袖口。
袖山:起皺、鏤空、穿插
袖身:緊身、寬松、喇叭、羊腿、藕節等:; : G袖口:平袖口、反袖口、開衩、荷葉邊、袖英等- \2
七、袖片的檢查與對位
裁好了的袖子合不合格,需要檢查這幾個地方: 1、袖山弧線能否與袖窿弧線配合0 2、袖肥大小能否與胸圍成比例0 I% j3、袖山高能否保證手臂活動量
( L4、袖長與袖口尺寸是否夠量" 5、各連接部位是否過渡合理%
裝袖常常講到上袖點,指的是袖山弧線與袖窿弧線的對應,方法因人而異
1、袖山高點對小肩線(或偏1cm). 2、袖底往上6~10對大身側縫往上6~103、兩片袖對袖山高點和袖底點
八,講講插肩袖7
插肩袖,其實就是連身袖的改良,只是與大身還有分開了,但分開的位置不一定在袖窿線上,可以自由畫,想在哪兒開刀就在哪兒開刀,只要最後你還能拼成一件衣服。
還是先確定原型,畫個自己喜歡的切口
選好袖子的角度,畫出袖長,垂直畫袖口
定個點,袖山的上半部分與切口一樣,下半部分作鏡向反射線,線的形狀也可以調,長度一樣就行了。這個點也隨便定,一般在下三分之一處。5
連好袖底線,後袖片完成。量兩個數據:袖山高和袖底長,前袖片要一樣
前片也把切口線畫好,袖斜度確定9 Z9 L, f
量取袖山高0 T0
同樣畫袖山弧線,長度要與袖窿弧線一樣,不一樣的話,調整彎度
這個衣身與袖子重疊在一起,有些筒子看不懂,其實挪開就明白了--很多時候為了畫圖准確,都重在一起畫,完了再用不同的紙分開復制一個。
當把袖子裝上後,原來重疊的那部分就有了更多的展開餘量,活動起來很舒服% m3 k3
有些插肩袖沒有重疊量,胳膊抬起來是比較困難的$ a: K; R
有些袖子表面看也沒有餘量,實際上暗藏玄機
-
把袖窿底切開,**一小塊,袖子就有活動餘量了8 h
有些的乾脆把整個袖底都另**一片,好看又好穿
插肩袖的袖片如果袖中線是直的,袖子可以一片雙折,如果有彎度,就只能裁成兩片,在袖中縫合。
九、其它變化
袖子上玩花樣很多很多,怎麼玩過不過份,我重點講兩個n
1、蓋袖 蓋袖只有袖山,而且只有一半袖山,袖身更不要了。穿起來感覺很誚皮,很多人都喜歡。其實蓋袖的打版一點也不能含糊,與其它袖子一樣,要從袖片原型上切出來。切的長度、彎度就隨便了。
2、泡泡袖
很多筒子看裁剪書,泡泡袖或者其它做皺褶效果的都是很多片片的圖,不知道搞什麼明堂,暈得很。其實不用暈,切片片行業術語叫切展,就是切了展開拉大一點的意思為什麼切展?怎麼切展?都不用管先,把目標找出來就好辦多了。泡泡袖要達到什麼目的?把袖子變大變肥,弄出很多多餘的布拱在那裡--這就對了。但是,如果讓你從頭畫一個泡泡袖的圖,你肯定抓狂:到底多大多肥啊?線要彎到哪裡才算合適啊?--心裡沒底了吧?
這個時候,切展就體現作用了:先把原型畫好,然後想增加多少餘量就切開多大的口子。想把袖山拱高點,就把袖山頭展開點;想把袖肥鼓飽點,就把袖肥展開點。想一起壯大,那就一起展開。展完了,把所有線條調整圓順,再裁出的袖子就相當合乎預期計劃,一點不用擔心變成妖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