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越南旗袍的簡介
越南女子習慣在正式場合穿著國服「長衫」。長衫是越南女性獨特的傳統服飾,通常以絲綢類質料輕盈軟薄的布料裁剪,款式類似中國旗袍,但衣褲自腰以下開高衩,配上同花式 或白色布料的寬松長褲,不論蹲、坐、騎車都很方便。
⑵ 中國清朝古代女子服飾,裙子前面有一條長長的布,還綉得很好看
這種叫做馬面裙,漢族婦女有穿裙子的傳統,起初清朝貴婦除了朝服的朝裙,一般穿旗袍是不穿裙子的(可以參看慈禧的老照片),晚清滿漢衣服互相交流多了,滿族婦女也開始流行穿漢族的裙子,馬面裙就是其中一種,特點是裙子前後有平幅的裙門和裙背,兩側有褶,裙門和裙背可以刺綉各種紋飾(不是一片布,如果是單片,就是明朝命婦禮服中的蔽膝,會比裙角短一截而且鑲嵌墜角。清朝禮服里是沒有的,綉花部分其實也是裙子一部分,只是加料的裙門)。
論理宮里的禮服是不含這種裙子的,晚清的格格們在家大概可以趕趕時髦,進宮是不可以穿的,你看婉容皇後的老照片是不是這樣。還珠等清宮戲把裙子穿越了,是因為這樣上面掐腰小馬褂下面裙子的款式實在是很好看很顯身材符合現代觀眾口味,而旗袍直到民國時期才開始出現腰身。清朝公主格格們穿照片上這樣可愛的小短馬褂,也要罩在沒有腰身的長旗袍外面,當時漢族婦女才能穿短衫長裙,本來是歧視漢族,但是可惜冤枉了滿族mm的身材啊,民國以後,旗袍大褂有了腰身,並漸漸縮短,露出裙子,後來成了裙褂的習慣款式,就像圖上這樣,其實是經過民國時期改良過的褂裙。樓主也不要失望,很好看就穿吧,別管古代人是不是穿過,現在就是個穿越的時代嘛。
⑶ 旗袍前面的布叫什麼
織錦緞。
在經面緞上起三色以上緯花的中國傳統絲織物。織錦緞是19世紀末在中國江南織錦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表面光亮細膩,手感豐厚,色彩絢麗悅目。給人的感覺是高貴與莊重、典雅、華麗。
曾經是達官貴人的喜愛。主要用作女用高級服裝,也常用於製做領帶、床罩、台毯、靠墊等裝飾用品。
⑷ 清朝宮廷女子都戴白色圍巾,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文化
清朝宮廷中的女子會佩戴一條白色的圍巾,這條圍巾又叫龍華,它在滿清的服飾中除了可以禦寒保暖充當衣領之外,也是一直貴族地位的象徵,不同地位的女人佩戴不同的龍華,以此來彰顯自己的等級。龍華是滿清時期佩戴旗袍時所使用,也是中國服飾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隨著清朝入關後時間的推移,旗人女子的服裝逐漸改進。到了晚清時期,旗人女子的衣服更偏向漢族文化,服飾的演變使得龍華的作用大大降低,以至於只有在重大的活動中,才會出現佩戴龍華的服飾。雖然龍華在現在社會中很難在看到有人佩戴,但是它曾經卻是清朝女子必不可少的一件物品。
⑸ 古典美與現代美並存的水墨畫旗袍裙,你能駕馭嗎
古典美與現代美並存的水墨畫旗袍裙,我駕馭不了,它對身材的要求比較高,一般身材很難穿出美感,只有圖中小姐姐這種身材高挑且身段勻稱的女生才能駕馭得了它。旗袍裙作為我們的國服備受女生歡迎,它是最能展現出女生們體態美的服裝,當女生們穿上旗袍之後,舉手投足之間都會帶著優雅的韻味,圖中小姐姐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當她穿上這條水墨畫旗袍裙之後,整個人的氣質都變得不一樣了,再配上她優秀身材與高顏值的加持,整個人美的360度無死角,驚艷了無數路人。
旗袍本身就是端莊古典的服裝,因此在發型上與妝容上也應該與之匹配,但是小姐姐卻化了紅唇濃妝,雖然不會影響整體的美感,但是我覺得化成淡妝效果會更好,你們覺得呢?
⑹ 民國時期的女人旗袍內穿的什麼內衣
1. 在民國時期,女性的旗袍內穿的主要是肚兜。肚兜,又稱為「抹胸」,是中國傳統的一種貼身內衣,其形狀通常是正方形或長方形,上角裁去,形成凹狀淺半圓形,下角則有的尖銳,有的圓潤。
2. 肚兜的表面常常裝飾有各種圖案,既有印花也有綉花。印花肚兜多採用藍印花布,圖案通常包含吉祥元素,如「連生貴子」、「麒麟送子」、「鳳穿牡丹」、「連年有餘」等。綉花肚兜較為常見,其刺綉主題多為民間傳說或習俗,如劉海戲金蟾、喜鵲登梅、鴛鴦戲水、蓮花及其他花卉草蟲,主題趨吉避凶,追求吉祥幸福。
3. 肚兜通過布帶系在脖頸上,底部兩邊有帶子系於腰間。肚兜的名稱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所不同,除了肚兜,還有抹胸、抹肚、抹腹、裹肚、兜兜、兜子、訶子、衵服等稱呼。
4. 肚兜的藝術表現以刺綉為主,也有使用貼補花紋的。肚兜不僅是一種服飾,更是一種民間婦女的藝術創作,它涉及到縫制、綉制、剪裁、造型及色彩搭配等多個方面。
5. 女性通常只為親密的家人,如情人、丈夫或兒子綉制肚兜。為自己綉制的肚兜多採用純色(通常是紅色)布料,僅以簡單的花邊裝飾。而為情人的肚兜則常以戲曲、神話或傳說中的愛情故事為題材,表達深情。為兒童綉制的肚兜則多以虎、虎吃五毒、蓮(連)生貴子等護生、繁衍主題為內容。
6. 肚兜、虎頭鞋、虎頭帽、虎形圍嘴、各種神靈的護生耳枕和布玩具等,共同構成了以生命生殖繁衍為主題的一系列配套藝術表現。這些藝術品不僅是日常用品,更是民間藝術中圍繞新生命成長,或是人生三大禮儀中的第一個大項目——生——而創作的作品,具有特殊的文化價值,值得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