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傳統手工旗袍的裁剪工藝手工旗袍裁剪注意事項
傳統手工旗袍的裁剪工藝
一、預縮水處理
旗袍面料,特別是真液滾褲絲面料,因具有較高的縮水率,在裁剪前必須進行預縮處理以保證成衣尺寸的准確性。操作方法是在面料反面均勻噴灑清水,待面料吸水後均勻熨干,防止面料在裁剪過程中出現褶皺,同時也有利於保持面料的光澤和美觀。
二、裁剪步驟
1. 根據臀圍尺寸加上2厘米確定縫份尺寸,在面料中心區進行裁剪。
2. 拉直粉線,兩頭固定成綳直線,以此為基準裁剪旗袍長度。
3. 從底擺向上固定粉線,確保線條的流暢性。
4. 劃出後腰節、臀圍線和旗袍長度線,下擺處預留三厘米作為折邊。
5. 處理後腰省,確保熨燙後平整無皺。
6. 將前後片對折,固定至胸高位置,然後順後片別至下擺。
7. 確定前片位置,處理前片的省位和腰省。
8. 妥善處理省位,確保前後片熨燙後平整一致。
9. 確定胸位、腰位、臀圍位和下擺位。
10. 確定袖長、袖深、胸圍寬、腰寬及下擺寬。
11. 劃出側縫線,保證線條流暢。
12. 劃出領位及前大襟位。
13. 裁剪旗袍,側縫處預留2厘米作為縫份,大襟線裁剪後,各處打剪口。
三、刮漿工藝
對裁剪好的衣片進行傳統的刮漿處理,以固定面料四周,使其在縫制過程中不易變形,這一工藝如今已經失傳,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智慧和技藝。
四、縫制要點
1. 縫合底襟和大襟,拉緊縫線,內外片同樣處理,倒縫後燙平。
2. 裁剪0.5厘米寬的縫份,拉緊縫線,內外縫倒縫後燙平。
3. 手工綳縫,用剪刀打出齒牙狀剪口,打水線到側縫,燙平裡面,臀圍處歸燙。
手工旗袍裁剪的注意事項
裁剪是製作旗袍的關鍵步驟,必須確保裁片的准確性。注意事項包括:
1. 核對尺寸和式樣,注意體型特徵和其他特殊要求。
2. 檢查面料是否有油污、水漬、跳紗或顏色深淺不均,盡量避開這些問題。
3. 分辨面料的正反面,畫粉時應在反面進行,選擇淺色粉以簡化操作。
4. 注意麵料的順毛和倒毛特性,以及圖案的倒順,格子面料需保持對稱。
5. 先裁剪主件,再裁剪副件,按照順序裁剪前後片、大袖、小袖和領面,最後裁剪零件。
6. 畫線時保持橫平豎直,注意經紗和緯紗的方向,通常以經紗為長度基準,領面使用緯紗。
『貳』 旗袍的裁剪方法
旗袍的裁剪方法如下:
基礎線條繪制:
- 橫線繪制:首先,在布料上畫一道橫線,這條線代表了肩膀臂長和領口的基線。
- 領寬與領深確定:在橫線正中間,畫一直線,左右各分開四厘米以確定領寬。領深則設定為8厘米。
袖子與衣身設計:
- 袖子處理:中式衣服袖子通常通過拼接展現,若布料幅寬足夠,則無需斷開。若不夠,袖子的寬度需根據手臂尺寸增加15到20厘米。
- 衣身長度與寬度:根據量體裁衣的結果確定衣服的長度,並以中間為界,畫出衣服的寬度。寬度通常為身圍加20厘米。
下擺處理:
- 活動自如性:為了穿著更加舒適,活動自如,下擺可以兩邊各放兩厘米。
袖口與側身弧線:
- 袖口繪制:使用直尺從袖口到側身畫圓順的弧線。
- 前後片差異:中式旗袍前後片基本相似,但前片領深有8厘米,後片則無此領深。前片還需設計一個側的衣襟,用於裝紐扣。
- 裁剪注意事項:裁剪時需放出縫份,確保縫制時布料有足夠的餘量。
領口設計:
- 紐扣部位:確定裝紐扣的部位。
- 直領繪制:畫一個直領,寬度為1/2領寬。然後,下面往上一厘米,上邊連線往上0.5厘米,畫弧線,使領口微上翹,這樣穿著起來更加舒適。
按照上述步驟,結合圖樣,即可完成旗袍的裁剪工作。
『叄』 自己做旗袍裁剪圖步驟
自己做旗袍裁剪圖步驟如下:
- 量體與畫基準線:測量衣長、領寬、領深、肩寬、胸圍、腰圍、臀圍、袖長等尺寸。在紙上畫橫線(基線),確定領寬(中線左右各4cm)、領深(前片8cm,後片無領深),標記衣長和寬度(身圍放20cm,下擺可各加2cm增加活動量)。
- 處理袖子與弧線:袖寬按手臂圍加15 - 20cm,袖口至側身畫圓順弧線;若面料幅寬不足,袖子需拼接。前後片基本一致,前片多側衣襟(裝紐扣),裁剪時需放出縫份。
- 主體裁剪:前片含斜襟(預留6cm弧線用於卷邊),領深8cm,側縫裝紐扣;後片無領深,對折裁剪,後腰節處收省。下擺兩側各放2cm,袖口與側身用弧線連接。
- 領子與細節:直領寬度為1/2領寬,對折布料後,下端上提1cm,上端連線0.5cm畫弧線,領微上翹以貼合頸部。標注胸省、腰省位置,裁剪時需放出縫份(普通縫份1 - 1.5cm,隱形拉鏈留1cm)。
- 兒童旗袍簡化版:前片開襟可直接分割或預留內襟布,領子不宜過高;後片袖籠深比前片多1cm,袖口寬度根據兒童手臂圍調整。
- 面料處理:真絲等易縮水面料需噴水預縮,經緯紗定型;條紋/格子面料需對齊圖案方向。
- 對稱與標記:前後片對折裁剪,肩點、胸高位、腰節位打剪口,斜襟處標出6cm弧線用於固定盤扣。
- 工具與精度:使用直尺畫直線,弧線需圓順,裁剪後檢查裁片數量(前片、後片、袖子、領子等)及縫份是否齊全。
- 歸拔處理:後腰節、胸位通過歸燙調整版型,無需省道即可貼合身形(傳統一片式裁剪法)。
- 提緯法:折布時上提前片大襟,或拉斜緯紗獲取掩襟量,避免面料變形(適用於古法旗袍)。
繪制裁剪圖後,可根據版型需求調整寬松度或裝飾細節,新手建議先製作紙樣再裁剪面料。
『肆』 自己做旗袍裁剪圖步驟
自己做旗袍裁剪圖步驟
先把自己身材的尺寸量好後記錄下來,然後對應裁剪圖里「公式的換算」
我們首先了解一下,每個公式對應的衣服位置:我們以前片為例子。
」胸*1/5-0.3「就是胸寬線。
」胸*1/5-0.5「就是袖籠深。
」肩*1/2「就是肩斜線。
」領*1/5-0.4「就是橫領。
」0.6「就是袖籠弧度。
」腰*1/4+1「就是腰圍。
」臀*1/4「就是臀圍。
」胸*1/4「就是胸圍。
腰省繪制,就是在胸寬線1/2處,以腰圍為中心,8寸對半。
知道了對應的尺寸,接下來我們就把之前量取的尺寸拿到公式里換算一下。
注意兩點:
腰圍的位置就在衣長上方向下12寸的距離;臀圍的位置是在腰圍向下5寸的距離。
裁剪圖是我們進入縫紉衣服的第二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小裁也是通過不斷的嘗試,繪畫出無數的裁剪圖,讓自己慢慢的從懵懂到熟練,從此走上創意與夢想的旅途。
『伍』 自己做旗袍裁剪圖步驟
首先,記錄下自己的身材尺寸是製作旗袍裁剪圖的基礎。接著,參考裁剪圖中的公式換算,了解每個公式所代表的衣服部位。以前片為例,胸寬線可通過「胸*1/5-0.3」計算得出,袖籠深則是「胸*1/5-0.5」,肩斜線為「肩*1/2」,橫領為「領*1/5-0.4」,袖籠弧度為「0.6」,腰圍為「腰*1/4+1」,臀圍為「臀*1/4」,胸圍為「胸*1/4」。
在繪制腰省時,需在胸寬線1/2處,以腰圍為中心,對半分割成8寸。將量取的尺寸代入相應公式進行換算至關重要,其中需注意腰圍位置在衣長方向下12寸處,而臀圍則在腰圍向下5寸的位置。
裁剪圖的製作是縫制衣服的關鍵第二步,它標志著從理論到實踐的轉變。通過不斷嘗試和繪制,可以逐步提高技術,從而在創意與夢想的旅途中穩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