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旗袍是北京,上海還是蘇州杭州那邊做的好
北京和上海的旗袍風格不同,北京的是京派是喜歡那種比較寬的鑲邊,有些鑲邊是有型,而上海的就比較秀氣,改良了很多,工藝上也沒那麼復雜,相對而言要是喜歡時尚點的可以在上海做,上海現在最有名的定製旗袍一條街應該是茂名路,上海灘(價格貴)也在那條路上,其它店的價位沒上海灘高,但也算挺好的了,還有在茂名路旁邊的長樂路上也有好多的!要是北京嘛,三里屯那裡挺多,但價格挺貴的!順便介紹下我,我是從上海到天津來做定做旗袍的,做海派的,如果在天津可以找我哦!呵呵!我的資料里有聯系方式!
Ⅱ 京派旗袍和海派旗袍什麼區別
京派與海派代表著藝術、文化上的兩種風格。 「京派」與「海派」代表著藝術、文化上的兩種風格。「海派」風格以吸收西藝為特點,標新立異且靈活多樣,商業氣息濃郁;「京派」風格則大氣恢弘,矜持凝練,但免不了官派風范。 海派 海派文化完成於20世紀30年代,海派服飾也在30年代達到輝煌燦爛的頂峰,而海派旗袍則在30年代的海派服飾中一統天下。現代旗袍,或狹義的旗袍,就指海派旗袍。 近代上海的開埠,「中體西用」、「西學東漸」,促使旗袍西化。海派旗袍的最大的特點在於對傳統樣式與西式服飾的兼收並蓄。當時不僅把西式外套、大衣、羊絨衫穿在旗袍外,更採用洋裝中的翻領、V領、荷葉領,袖型則有荷葉袖、開衩袖等。 到後來出現了改良旗袍,結構更趨向西化,一反傳統的有了胸省、腰省和裝袖、肩縫,甚至加入墊肩以追求完美的身材。舊式的大襟和繁瑣的裝飾則逐漸消失了,旗袍面料中面部、呢類、 莎羅應有盡有。某一段時間旗袍流行「透、露、瘦」,於是就採用鏤空織物和半透明的化纖與絲綢。 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海派旗袍,是一種既穩定又變化無常的時裝。擺線高低來回更迭、稍不留神便會落伍,這種時髦確實是需要「追趕」才能及的。時尚是商業的催化劑,作為商業化大都會的產物,海派旗袍不僅順應社會心理,更切合商業利益。 京派 京派旗袍是旗袍家族中的大家閨秀,任風雲變幻,世風搖擺,它自巋然不動。 相 對於「海派」的開放與創新,「京派」就顯得矜持守舊一些。旗袍的「京派」自是指區別於海派,不為流行所動的傳統樣式。一方面北京的地理位置當時並不有利於 西洋文明的引入;另一方面,舊的官僚軍閥又阻礙它對外來文化的吸收與包容,京派旗袍總是守著它固有的宮廷范,不肯跟風。 京派旗袍的特點不是中西合璧的艷麗,而是本位本土的拙樸。旗袍款型通常平直寬肥,有大襟、面料偏厚重,可單可夾。印花面料比海派要少,花色也未受到西方的影響。相反,旗袍的裝飾卻比海派來的豐富。 海派旗袍由於特別顯示女性身段,因而服裝在於表現人而非衣服本身。京派旗袍衣身的寬大使得人體退居第二位,所以在裝飾上就不得不考究起來,服裝以繁復和刺綉紋樣或織紋為美,充分展示旗袍自身的魅力。 「京 派」和「海派」各有千秋,「京派」猶如名門閨秀,「海派」猶如摩登女郎。「京派」是古典,「海派」就是時尚,「京派」是矜持,「海派」就是浪漫。但隨著歷 史變遷,具有現代特點的「海派」逐漸成為主流。海派旗袍的廓形一直流傳至今沒有什麼改變。中國婦女的傳統形象也與之緊密相連,難以割離了。
Ⅲ 中國四大派旗袍的區別
旗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服飾之一,說到旗袍相信很多人應該都會想到老上海的感覺,旗袍也正是民國時期很多女生穿的服飾,性感又有氣質,那麼中國四大派旗袍的區別在哪呢?
中國四大派旗袍的區別
旗袍四大派分別是:京派,海派,蘇派,廣派。
蘇派旗袍在面料上多採用軟緞、素縐緞,摸起來能夠讓人感受得到江南水鄉的溫潤細膩;刺綉圖案豐富,梅、蘭、竹、菊都不在話下,牡丹、月季也常出現,現在有了更多的花案,綉工達到了細膩飽滿的升華。
京派中的京是指北京,作為帝王之都,權力的象徵,京派文化矜持凝重,所以京派旗袍在風格上保留了更多的明清元素。整體風格端莊大氣,採用寬邊包邊,線條平直,較為寬松,在穿著感受上更趨向於舒適。
海派中的海是指上海,海派旗袍興起於上海被迫成為通商口岸之後。在大量的西方文化與新思想的影響之下,旗袍也吸收了新的文化因素,對傳統樣式與西式服裝樣式兼收並蓄,並開始有了胸省、腰省和裝袖、肩縫等,在體現東方女性含蓄之美的同時也能夠體現女性的曲線之美。
廣派旗袍,廣州地處南端,地理氣候等關系,也有其不同於他處的特點,即露、亮、奇。
旗袍的派別
旗袍大體可以分為京派旗袍和海派旗袍。
我國文化最大的特點就是包容,所以發展到今天,京派旗袍和海派旗袍的區別不是特別大,但也還是可以區分開。
旗袍起源與哪個民族?
旗袍改自滿族婦女服裝(旗服)。不同於沿襲了4000多年的漢服服制,清朝三百餘年的中國女裝以旗服為主流。
而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初,在西方文化的影響下,中國婦女開始領悟到曲線美,對旗袍不斷改進,推陳出新,力求把自己優美的身材曲線表現出來。但這並非一帆風順,於是中西文化沖突的拉鋸戰,便被縫在旗袍上。
旗袍的四大派主要就是分為京派,海派,蘇派,廣派,蘇派的面料上的刺綉很細膩,有著梅、蘭、竹、菊。京派的旗袍保留了很多的明清的元素,海派指的就是上海了,結合西式服裝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響,廣派的話露、亮、奇是它的特點。
Ⅳ 京派和海派旗袍的區別
所謂京派、海派之稱,最早出現於民國年間的中國文壇。海派一詞是當時北京一些進步作家的發明,用以批判上海的某些文人及文風。「京派」是相對「海派」而言的。再往後,京派和海派便分別象徵著兩種對立的文化了。京派是傳統的正宗;海派是對傳統的標新,是中西結合的產物。
京派文化與海派文化不再以地域為界,即並非只有北京的才叫京派,也不是凡上海的就是海派。京派與海派代表著藝術、文化上的兩種風格。海派風格以吸收西藝為特點,標新且靈活多樣,商業氣息濃厚;京派風格則帶有官派作風,顯得矜持凝練。海派風格反映在服飾領域內稱其為「海派服裝」。雖然「京派服裝」的提法並不常見,但這種服裝風格相對於「海派」肯定是存在的。旗袍的京派與海派就各有其鮮明的個性。
海派文化完成於二十世紀30年代,海派服飾也在30年代達到輝煌燦爛的頂峰。而海派旗袍則在30年代的海派服飾中一統天下。只要提起30年代,人們無疑會聯想起旗袍美女的綽約風姿來。
如果沒有近代上海的開埠,沒有「中體西用」、「西學東漸」,就不存在旗袍的西化,當然也無所謂「海派旗袍」了。海派旗袍最大的特點就在於對傳統樣式與西式服裝的兼收並蓄,當時不僅把西式外套、大衣、絨線衫穿在旗袍外,更採用洋裝中的翻領、「V」形領、荷葉領,袖型則有荷葉袖、開衩袖等。到後來還出現了改良旗袍,結構更趨西化,一反傳統地有了胸省、腰省和裝袖、肩縫,甚至加入墊肩以追求完美的身材。舊式的大襟和繁瑣的裝飾則逐漸消失了。旗袍面料由於紡織品的大量進口而極為豐富,從各類綢緞到棉布、呢類、紗羅,應有盡有。某一段時間旗袍流行「透、露、瘦」,於是就採用鏤空織物和半透明的化纖或絲綢。其次,旗袍廓形修長緊身,尤其適應南方婦女消瘦苗條的身材特徵。正因如此,旗袍才始終扮演著流行的主角,風靡於上海灘的街頭巷尾。
20、30年代的海派旗袍,是一種既穩定又變幻無常的時裝。擺線高低來回更迭,稍不留神便會落伍,這種時髦確實是需要「追趕」才能及的。時尚是商業的催化劑,作為商業化大都會的產物,海派旗袍不僅順應社會心理,更切合商業利益,由於開埠之初與西方交流日益頻繁,上海深受歐美流行的影響。時裝業發展迅猛。30年代上海已成為一切時髦之物的中心,稱之為「全國時裝中心」也不為過,更有所謂「東方巴黎」之美譽。海派裝束尤其是海派旗袍成了各地摹仿的典範。
相對於海派的創新,京派就顯得守舊一些。旗袍的京派自是指區別於海派,不為流行所動的傳統式樣。
也許海派文化可稱之為海洋文化,那麼京派文化則可稱之為內陸文化。一方面北京的地理位置當時並不有利於西洋文明的引人;另一方面,舊京的官僚軍閥又阻礙它對外來文化的吸收與包容。京派旗袍的特點不是中西合壁的艷麗,而是本位本土的拙樸。民初的京城女性以上流社會為源頭,中等階層妝飾在一定程度上受其影響,但缺乏整體更新的內在動力。上流社會以舊清遺留下來的大家望族和軍閥政客為主,多沿襲舊制而著旗袍。旗袍款型類似過去,通常平直寬肥,有大襟。面料以傳統的綢緞為主,偏厚重。平民的旗袍多採用棉布,可單可夾。印花面料比海派要少,花色也未受到西方的影響。相反,旗袍的裝飾卻比海派來得
豐富。海派旗袍由於特別顯示女性身段,因而服裝在於表現人而非衣服本身;京派旗袍衣身的寬大使得人體退居第二位,所以在裝飾上就不得不考究起來,服裝以繁復的刺綉紋樣或織紋為美,充分展示旗袍自身的魅力。
京派旗袍不如海派旗袍那樣具有流行感。20、30年代,北京女性除了穿長裙就是穿旗袍,式樣並不豐富,不似海派服裝常翻常新。上海的新款至少四五個月後才會出現在北京,其中特別洋化和大膽的則不會被接受。盡管如此,北京女性的旗袍還是日漸受到海派旗袍的影響,擺線隨之抬高和降低,不過時間上滯後一些罷了。
京派和海派實際上是各有千秋的。京派如大家閨秀,海派如摩登女郎;京派是古典,海派就是浪漫。但隨著歷史變遷,具有現代特點的海派逐漸成為主流。海派旗袍的廓形一直流傳至今沒有什麼改變。中國婦女的傳統形象也與之緊密相聯,難以割離了。
Ⅳ 旗袍四大派別有著怎樣的美
旗袍四大派分別是:京派,海派,蘇派,廣派。各派都有各派的美。
四、大膽開放的廣派旗袍。還有一個派別,叫廣派,也有叫粵派的,流行於南方沿海省份,受西方影響較深,廣派強調露、亮、奇,在四個派別中是最不像旗袍的一個派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