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婚禮上新娘穿的龍鳳褂,秀禾服,旗袍有什麼區別
一般來說,婚禮上新娘會穿龍鳳褂和秀禾服。這兩種服飾較為常見,而大小武服則不太為人所知。下面就來介紹一下龍鳳褂和秀禾服的區別!
【龍鳳褂】來源:據說,清朝宰相梁儲為女兒出嫁時,皇帝恩賜了用絲線綉成的龍鳳褂作為禮服。這種御賜的龍鳳褂代表了極大的榮耀和恩賜,此後結婚穿裙褂開始流行。龍鳳褂上的龍鳳圖案象徵著龍鳳呈祥,是龍鳳褂上最重要的標志,寓意新人成雙成對。
【秀禾服】秀禾服實際上是清末民初女子所穿之襖裙。其特徵是上衣為立領或圓領、對襟或右衽大襟襖褂,下服為馬面裙。如果在婚禮上新娘穿秀禾服,新郎則不能穿西裝,而穿長衫馬褂又顯得過於誇張。因此,選擇中山裝改良而成的上衣,其相近的暗花和刺綉與新娘的裙褂「天生一對」。
【武服】根據我的理解,武服就是那種比較飄逸的服飾,一般看到的時候就會覺得特別有武俠風范!
圖片來源:婚禮時光
② 中國旗袍發展史
旗袍起源於中國上海。
旗袍,是一種內與外和諧統一的典型民族服裝,被譽為中華服飾文化的代表。它以其流動的旋律、瀟灑的畫意與濃郁的詩情,表現出中華女性賢淑、典雅、溫柔、清麗的性情與氣質。
旗袍是清代的旗人之袍,是貴族的衣飾,現代意義的旗袍,誕生於20世紀初葉,盛行於三四十年
代,是中國女性服裝的代表。行家把上個世紀20年代看作旗袍流行的起點,三十年代它到了頂峰狀態,很快從發源地上海風靡至全國各地。當時上海是上流名媛的福地,她們熱衷於游泳、打高爾夫、飛行術、騎馬,奢華的社交生活和追趕時髦,註定了旗袍的流行。由於上海一直崇尚海派的西式生活方式,以致後來出現了「改良旗袍」,從遮掩身體的曲線到顯現玲瓏突兀的女性美,使旗袍徹底擺脫了舊有模式,成為中國女性獨具民族特色的「國服」。
經過多年的修正與改良,旗袍已經成為最能體現中國女性美的服裝,用最中國的布料,絲綢、錦
緞,做成最中國的服裝———旗袍,穿在發髻高挽身段窈窕的中國女子身上,那種東方的美、東方的神韻,令人嘆為觀止。旗袍在這里,已超脫了一般意義上的服裝而成為一種象徵,為什麼它會成為經典,答案也正在這里。
旗袍的美是一種典雅而高貴的美,這種由旗袍內涵所決定的文化品位限制了它的普及、大眾化,
同時它對穿著者的要求也十分苛刻,這不僅僅表現在對身體的要求上,同時也表現在對穿著者內涵及氣質表現上,而且,旗袍的出現對背景、環境、氣氛要求特別講究,我們不能設想一個菜販身著旗袍腳趿拖鞋的模樣,這是對美的糟塌,我們同樣也不能接受一個身著旗袍的女人不停地挖鼻孔和吐口水。旗袍的美是一種距離的美,一種靜止的典雅美。
旗袍追隨著時代,承載著文明,顯露著修養,體現著美德,演化為天地間一道絢麗的彩虹。願
旗袍連接起過去和未來,連接起生活與藝術,將美的憧憬、美的風韻灑滿人 間。
旗袍是中華女性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服裝。說到傳統,人們總要想到封建主義的保守、 封閉,還
有封建主義對婦女的各方面的禁錮。數千年來,中華女性的著裝是嚴肅的。直到現在,嚴肅而正規的「職業女裝」仍然占據著中國女性服裝的主要地位。
鳳冠霞帔,母儀天下,如果說中國幾千年來的封建傳統把婦女的最高期望值定到這里, 那麼最
能說明一切奧妙的關鍵字眼就是「表 現」。把美好的體貌表現出來的唯一媒介是好的服裝。「霓裳羽衣」也好,「鳳冠霞帔」也罷,除了對那種繁華尊貴的追求之外,無論如何也剪不掉那段渴望美麗、渴望風采浪漫。旗袍的出現或許就因為如此吧。
人類文明有五千年悠久的歷史,女性的服裝也隨著歷史不斷改變。比起科技帶給世界 的巨大變化
,人體卻頑強地保持了原狀,這雖然不能算是奇跡,卻為服裝發展史、提供了可能。 服裝不能脫離人體
而孤立存在,旗袍也一樣。女性的頭、頸、肩、臂、胸、腰、臀、 腿以及手足,構成眾多曲線巧妙結合
的完美整體。旗袍的審美,似乎可以從這里談起 。
旗袍的起源
旗袍是我國一種富有民族風情的婦女服裝,由滿族婦女的長袍演變而來。由於滿族稱為「旗人」,
故將其稱之為「旗袍」。在清代,婦女服飾可謂是滿漢並存。清初,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而漢人婦女仍以上衣下裙為時尚;清中期,滿漢各有仿效;到了清代後期,滿族效仿漢族的風氣日盛,甚至出現了「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截作短衣裳」的情況,而漢族仿效滿族服飾的風氣,也於此時在一些達官貴婦中流行起來。
到了20世紀20年代,受西方服飾影響,經改進之後的旗袍逐漸在廣大婦女中流行起來。這種旗袍
是漢族婦女在吸收西洋服裝樣式後,通過不斷改進,才進入千家萬戶的。旗袍的樣式很多,開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雙襟;領有高領、低領、無領;袖口有長袖、短袖、無袖;開衩有高開衩、低開衩;還有長旗袍、短旗袍、夾旗袍、單旗袍等。改良後的旗袍在20世紀30年代,幾乎成為中國婦女的標准服裝。
流行於少數民族地區或游牧民族的袍服,一般都較為緊窄合體,以利於騎射或其他激烈活動,這種
服式多採用左衽、窄袖,袍身比較適體。歷史上,漢族人民也曾多次採納這種窄身合體的袍服樣式,趙武靈王所推行的胡服騎射就是比較典型的事例。唐代的胡服也風行一時,胡服在唐開元、天寶年間與胡妝、胡騎、胡樂同為時人趨奉,可算異域文化一次大面積的流行範例,屬於長安街頭當年的「舶來品」。在遼、金、元及清朝等少數民族政權統治時期,合身的袍服都曾一度扮演著服飾的主角,雖然又都經歷或表現出變得寬博的過程或趨勢。清代由於歷時最長且較穩定,故袍服可視為典型服飾。
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世祖率兵入關,定都北京,繼而統一全國。隨著政權的初步穩固,
開始強制實行服制改革,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雉發易服浪潮,律令之嚴性命攸關,有「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之說。至此傳統的冠戴衣裳幾乎全被禁止穿戴,相傳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服飾形制只被保留在漢族女子家居時的著裝中。慶典場合不分男女都要著袍,各類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龍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從字義解,旗袍泛指旗人(無論男女)所穿的長袍,不過只有八旗婦女日常所穿的長袍才與後世的旗袍有著血緣關系,用作禮服的朝袍、蟒袍等習慣上己不歸為「旗袍」的范疇。清朝統治者強調滿語騎射,力圖保持其固有的生活習俗和穿著方式,一方面要用滿族的服飾來同化漢人,同時又嚴禁滿族及蒙古族婦女仿效漢族裝束,從頂治、嘉慶年間屢次頒布的禁令中,滿族女子違禁仿效漢族婦女裝束的風氣之盛,可見一斑。至清後期,亦有漢族女子效仿滿族裝束的。滿漢婦女服飾風格的悄相交融,使雙方服飾的差別日益減小,遂成為旗袍流行全國的前奏。
清朝後期,旗女所穿的長袍,衣身為寬博,造型線條平直硬朗,衣長至腳踝。「元寶領」用得十分
普遍,領高蓋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綉以各色花紋,領、袖、襟、據都有多重寬闊的滾邊。至咸豐、同治年間,鑲滾達到高峰時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邊鑲滾,以至幾乎難以辨識本來的衣料。旗女袍服的裝飾之繁瑣,幾至登峰造極的境地。此時的清王朝正搖搖欲墜難以為繼,清廷內外交困,國力式微。帝國主義的堅船利炮攻破了清朝封閉的國門。為挽救危亡,清廷洋務派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救國方略,派遣大批留學生到國外學習,軍隊也改練新軍。在中國學生和軍人中最先出現了西式學生的操衣、操帽與西式軍裝、軍帽。洋裝的輸入,提供了評判美的另一種參照系,直接影響社會服飾觀念的變更。日後旗袍演化為融貫中西的新式款型,其受西方影響的改變可說即是由此開端。
1911年辛亥革命風暴驟起,推翻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為西式服裝在中國的普及清除了
政治障礙,同時也把傳統苛刻的禮教與風化觀念丟在了一邊,解除了服制上等級森嚴的種種桎桔。服裝走向平民化、國際化的自由變革,已經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傳統沉重的負擔。由於滿族統治政權的消亡,旗袍此時穿著者甚少。西式中式裝扮熙熙攘攘紛繁並處。舊式的旗女長袍既被摒棄,新式旗袍則在亂世妝扮中開始釀成。
此時的時裝流行中心早已由蘇、揚移至上海。商埠開放的上海華洋並處,五方雜居,成為十里洋
場奢靡繁華之地。上海又是婦女尋求解放的重鎮。傳教士、商人、革命黨人競相創辦女學,掀起了一股女權運動浪潮,尋求解放的社會大氣候盪滌著服飾妝扮上的陳規陋習。服裝裝飾一掃清朝矯飾之風,趨向於簡潔,色調力求淡雅,注重體現女性的自然之美。旗袍最初是以馬甲的形式出現,馬甲長及足背,加在短襖上。後將長馬甲改成有袖的式樣,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雛形。據說得風氣之先的上海女學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作俑者。當時的女學生作為知識女性的代表,成為社會的理想形象,她們是文明的象徵、時尚的先導,以至社會名流,青樓女子等時髦人物都紛紛作女學生裝扮。30、40年代是旗袍的全盛期,其基本廓形已臻於成熟。產生於辛亥革命後,北伐戰爭時期始漸流行的新式旗袍,有別於旗女的長袍。30年代後期出現的改良旗袍又在結構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為稱身合體,這在以後的章節中將會詳細介紹。旗袍雖然脫胎於清旗女長袍,但已遇然不同於舊制,成為兼收並蓄中西服飾特色的近代中國女子的標准服裝。
③ 龍鳳褂和秀禾服的區別是什麼
1. 我們經常遇到許多新人分不清秀禾服和龍鳳褂,今天來給準新娘們科普一下。
2. 秀禾服是中國傳統中式嫁衣中最具代表性的,實為清末民初女子所穿之襖裙。許多女明星出嫁也都選用了秀禾服。
3. 秀禾服又分斜襟和對襟,整體設計以寬松為主。傳統習俗中,正房時一般都是穿正襟,而妾室正婚時只能穿斜襟。
4. 然而,由於斜襟比正襟好看,發展至今,許多新人忽略了這一點差別。斜襟能夠恰到好處地烘托出新娘的溫柔賢淑。
5. 秀禾服一般採用的是潮綉的綉法,綉線顏色多種多樣,變化空間較大。潮綉相對於卜心綉針腳是平的,看起來綉法精緻,別有一番韻味。
6. 秀禾服來自民間,雖沒有龍鳳褂華麗,卻有一種小家碧玉的女人味。
7. 秀禾服與龍鳳褂的區別:
7.1 曲線上面,秀禾服可以說是龍鳳褂的一種改良款。傳統的龍鳳褂是直筒的版型,比較寬大,上衣和裙子沒有腰線,而新版的秀禾服則是在褂子上增加了腰線,整體穿著比較貼身,使新娘的身材看起來更有曲線美。
7.2 龍鳳褂是對襟衣領,而秀禾服有斜襟和對襟兩種。斜襟就是類似於旗袍,衣領向一邊收攏。有人說對襟衣領只有「正室」能穿,妾室只能穿斜襟的秀禾服。這種說法無法考究,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更著重衣服的美觀和實用性,對於對襟還是斜襟也沒有那麼多忌諱,喜歡哪種款式就選擇哪種作為婚服。
7.3 工藝上,龍鳳褂一般是純手工縫制,上面的刺綉以龍鳳為主,大氣華麗。這樣的一件衣服可能需要三四個月才能完工,屬於華麗高端的喜服。市面上的秀禾服的刺綉一般不是傳統手工的,整個製作工藝比簡銀龍鳳褂略微簡單,且價格也比真正的龍鳳褂要便宜。
秀禾服和龍鳳褂誰更高端沒有定論,只要選擇自己喜歡的款式和合適的價位就行,它們都是做工精良、喜慶大氣的喜服。
④ 旗袍領型都有哪幾種樣式你喜歡穿旗袍嗎
「旗袍」是專指民國出現的旗袍,還是包括清代「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在內,旗袍概念的界定,和旗袍起源樣式一樣在學術界頗有爭議。旗袍的領子多種多樣,可以滿足不同場合、不同年齡、不同臉型的人的需求。
鳳仙領旗袍
方領的形狀中規中矩、方方正正,領角的包邊又方中帶圓,十分精緻。這種領型,給人端莊大氣的感覺。
⑤ 小鳳仙、旗袍、裙褂、唐裝的區別
一、產生時間不同。
1、唐裝是唐朝時期產生的。
2、裙褂是明朝時期產生的。
3、旗袍是民國時期產生的。
4、小鳳仙是旗袍的一種,也是民國產生的。
二、款式不同。
1、唐裝的款式,為漢族服飾系統中一種款式,特徵是交領、右衽、系帶。代表有齊胸襦裙、唐圓領袍、交領襦裙等。
2、裙褂是對襟立領馬面裙款式的衣服。
3、旗袍的款式很多,開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雙襟;領有高領、低領、無領;開衩有高開衩、低開衩等。
4、小鳳仙也是旗袍的一種。
(5)民國為出嫁的女人穿什麼旗袍擴展閱讀:
清代旗袍
在濃厚的清朝封建禮教氛圍中,想要婦女如現代一般外露曲線是不可能的。清代旗裝的裁製一直採用直線,胸、肩、腰、臀完全平直,使女性身體的曲線毫不外露。盡管有觀點認為旗袍改於滿族婦女的旗裝,但旗袍並不是旗裝。旗裝是滿族綿延至今的民族服飾。
旗裝大多採用平直的線條,衣身寬松,下擺不開衩,胸腰圍度與衣裙的尺寸比例較為接近;在袖口領口有大量盤滾裝飾。黃色是皇家獨尊之色,民眾是忌用。旗裝色彩鮮艷復雜,用料等花色品種就多樣,喜用對比度高的色彩搭配。
在領口、袖頭和掖襟上加上了幾道鮮艷花邊或彩色牙子盤滾設計。旗裝是一種平面服飾,盤滾成為旗裝除面料外的唯一設計空間,因而以多盤滾為美。
清末曾時興過「十八鑲」(即鑲十八道花邊)。清代旗裝紋樣多以寫生手法為主,龍獅腆麟百獸、鳳凰仙鶴百鳥、梅蘭竹菊百花,以及八寶、八仙、福祿壽喜等都是常用題材。
⑥ 中式禮服有哪些款式 新娘穿著中式禮服有何講究
現在許多年輕人為了弘揚民主的傳功文化,也為了給自己心愛的另一半一場別出心裁的婚禮嗎,因此會選擇採用舉辦一場盛大的中式婚禮,在中式婚禮上,新娘通常會身穿中式婚禮出場,那麼 中式禮服 有哪些款式么,新娘穿著 中式禮服 有何講究呢,下面本文就給大家介紹下吧。
中式禮服有哪些款式一:秀禾服
秀禾服又稱為龍鳳褂,是民國初年女子所穿服飾,秀禾服上的圖案主要以龍鳳為主,在配上福字、喜字、牡丹花、鴛鴦等圖案點綴寓意著吉祥如意,服裝採用紅色與金色搭配,展現女子的端莊秀美。
中式禮服有哪些款式二:旗袍
旗袍屬於滿族服飾,經常出現於各種婚禮的新娘之上,展現出新娘的婀娜多姿,然而有些人認為旗袍只有個子高身材好的才好看,但是現在的旗袍也出現了改良版,加入了新時代的元素,有可以讓矮個子的新娘展現出旗袍的美感。
中式禮服有哪些款式三:鳳冠霞帔
鳳冠霞帔是古代富家女子出嫁的裝飾,表示一種高貴榮耀,在我國傳統的中式婚禮中,新娘如果身穿鳳冠霞帔,是非常高貴莊重的,新郎通常需要身穿狀元服才能與之匹配。
中式禮服有哪些款式四:漢服
漢服就是漢民族傳統服裝的婚禮,在古代漢服還分為周制漢服,唐制漢服,明制漢服,除了新娘穿鳳冠霞帔,新郎穿狀元服以外,通常新郎要穿紅色的漢服,但是如果新娘穿的是紅色的周制漢服,新郎的服裝需要以黑色為主。
中式禮服有哪些款式五:唐裝
唐裝就是指唐朝婚禮所穿服裝,也被稱為唐代漢服,唐代漢服的特點是交領、右衽、系帶、無扣或隱,代表的唐裝有齊胸襦裙、唐圓領袍等。中晚唐女裝高貴華麗,有點類似我們現代的禮服,女子通常裡面直接穿抹胸,和裙子形成完美搭配。
新娘穿著 中式禮服 有何講究
1、禁忌口袋,姑嫂需迴避
傳統的新娘 中式禮服 是禁止出現口袋的,避免帶走娘家的彩雲,在出嫁那天姑嫂需迴避,因為姑嫂諧音為孤和掃,在新婚的時候不吉利。
2、禁忌生花,不禁連招花和石榴
因為生花是容易枯萎凋謝的,因此新娘禮服上不能出現生花圖案,而連招花表示出嫁,石榴表示多子,這兩種是不會禁止的。
文章總結:以上就是關於 中式禮服 有哪些款式以及新娘穿著 中式禮服 有何講究的相關介紹,希望能夠給那些想要辦一場中式婚禮的人們一些幫助, 中式禮服 有多種多樣的,可以根據新人們想要辦理怎樣的中式婚禮來決定。
⑦ 民國婚禮禮服的變遷,是新與舊的碰撞,是時尚與傳統的對話
民國是一個璀璨的時代,新舊思想的碰撞, 時尚 與傳統在這里交織,「西風東漸」改變了固有的東西,在破與立之中,生活習慣與方式也正在悄悄的豎高發生著變化。
社會 的變革就像微風吹皺了一池春水,在人們的生活里盪起了一圈圈的漣漪。文化、思想、服飾、妝容,甚至是傳統的婚禮,都接受著一場文明的洗禮。
民國的婚禮也正在中西合璧的趨勢下,變得更加開明,婚禮的服裝也從傳統的鳳冠霞帔,演變成旗袍、婚紗等融合了近代 時尚 元素的服裝。
清代的婚禮服裝大體還是延續了明朝的舊制,基本還是鳳冠霞帔的模式,但是也有了一些不同的地方,就是融合了滿族的一些習俗。
在清末民初之時,女子出嫁的重要頭飾,還是鳳冠,當然這個鳳冠不是指的皇後專有標志,這個是新娘所佩戴的,彰顯身份的婚禮必備品。鳳冠通體都是耀眼的紅色,這也象徵了婚禮的吉祥。
鳳冠的上半部分綴以紅花、流蘇、珠串等,顯得富麗堂皇,人生的大事,一般的家庭都不會忽略這個大問題,在鳳冠的打造上,也會花很多心思,他們會請專門的匠人去製作打理。
鳳冠之上會團簇很多紅色絨花,周圍點飾小珍珠,只有絨花中間會出現大顆粒的珍珠,這也是鳳冠的點睛之筆,珍珠的大小也是身份的象徵,鳳冠除了鳳凰為主要裝飾外,還有蝴蝶、花朵等等細小的裝飾。
有了鳳冠,雲肩也是不能少的,雲肩這種飾品出現得比較早,在隋朝就開始有了它的蹤跡,漢代時開始被人們所接受,到宋朝時,雲肩已經被普羅大眾所接納,「 飛入尋常百姓家 。」明清時,雲肩已經成為了一種 時尚 ,上至宮廷貴婦,下至平民女子,都把雲肩當做一件常用裝飾品。
十字交叉形狀是雲肩的基礎款式,普遍流行,四合四如意雲頭的形制是雲肩的標配,喻義為四平安穩,祥和如意,這是一種美好願望與服飾的契合。當然服飾也不會全是千篇一律的樣子,在十字交叉為主流款式下,形制也有所變化,審美的不同與發展,使雲肩又有了 一字形、放射形 兩類,這是根據人的審美喜好來定製的。
在婚禮這種人生大事上,雲肩的款式更加雍容,採用了大雲肩擔當婚禮大事,大雲肩的對角線長度達到了2.5米,工藝精湛,有著古典文化的獨特優雅,雲肩的款式,正好與中國古代的文化相契合,「天人合一」、「自然和諧」的喻義,使得雲肩的款式更加符合傳統意義的審美。
清末的傳統婚禮服裝還是遵循了傳統的服飾審美,女性多以寬袍大袖,下著馬面裙為主,而男性的婚服還是以長袍馬褂,頭戴禮帽為主。
到了清朝後期,接近末世之時,婚禮服裝就開始從繁復的工藝里解脫出老纖陵來,由於人民生活的動盪不安,婚禮的服飾也開始有了很多的變化,女性的婚服從寬袍大袖逐漸發展成為窄袖,當然也有少數富貴人家,還是保留著寬袍大袖的傳統禮制。
當清代開始慢慢走向衰亡之時,「西風東漸」的思潮開始漸漸的產生,留洋派也從西方國家學習到很多新的事物,在他們決定變革之時,開始從行為、服飾、思想等等做為切口,與傳統的文化,產生了碰撞的火花。
在中國根深蒂固的傳統思想下,女性的服裝往往並不能展示她的曲線以及柔美。
直到1926年,第一批改良旗袍出現在大眾的視野里,人們驚奇的發現,女性穿上這樣的服裝,其柔美的特性被展示得淋漓盡致,於是一大批思想進步的女性,紛紛穿上經過改良的旗袍走侍戚上街頭,成為一道時代的亮麗風景。
隨後改良旗袍也成為了婚禮的一個「常客」,特別是像上海這樣的 時尚 之都,女性對於摩登裝扮的敏感嗅覺,使得旗袍成為了一種慣常的裝束,民間的婚禮也漸漸的接受以旗袍為禮服。但是這僅僅是局限於城市的接受,對於廣大的農村來說,改良旗袍並沒有普及下去,一是因為確實不適合勞動生產,二是接受度也遠遠沒有達到全方面覆蓋。
直到1927年,一場「 文明婚禮」 炸開了傳統的堅冰,宋美齡將新式文明婚禮作為範例召告天下,婚紗與新式禮服開始有了雛形。
1929年南京政府頒布《服制條例》,此時,旗袍登上了 歷史 舞台,此條制讓女性禮服的清單里多了旗袍這種款式,打破了清代以來,女性禮服上衣下裙的單一模式,讓旗袍在禮服中大放異彩,旗袍也正式成為女性的「國服」。
民國「 文明婚禮 」的倡議,使旗袍走進了禮服的殿堂,作為新思想、新文明的產物,它承擔著更重要的意義,是一場女性的自我覺醒,更是新思想的深遠影響。而男性在「 文明婚禮 」的影響下,禮服的選擇上,也有了更加自由的空間,他們可以穿上長袍,也可以穿上西裝。
當然這是一場中西方文化的融合,在互相的碰撞中,總會產生一些錯亂,比如胡適與江冬秀的婚禮,就足見當時婚禮在新舊之間的搖擺,新郎胡適身穿西裝,外套禮服,新娘江冬秀穿黑色綢緞衣服,先由賓客致辭,後由新郎致答謝詞,屋裡懸掛著賀聯,縈繞著留聲機播放的音樂。
這一場新舊婚禮的上演,也讓大家管中窺豹,雖然旗袍已經做為了「國服」,但是在城鄉差異性與接受性來說,並沒有普及到廣大的農村。
不論是新式婚禮制度,還是禮服的改變,上海、廣州、武漢等等通商城市,都走在時代的最前沿,成為改革的先驅者,而邊遠山區或者農村還是堅守著傳統的婚姻禮制,寬袍大袖的婚禮服裝依然存在。旗袍這種新興產物不可能被接受,一是不利於生產生活,二是旗袍的高開叉,是不會被傳統思想所接納的。
當然,時代在不斷進步,旗袍終究還是在婚禮中大放異彩,在時代的影像里留下它的灼灼其華。
1927年的12月1日,宋美齡女士的大婚現場,就是民國婚紗的開端。
宋美齡女士穿著聖潔的婚紗,手捧康乃馨,笑靨如花,蔣先生穿黑色燕尾服,內著白色襯衫,條紋西褲,銀色領帶。這場豪華的婚禮,把人們從搖曳不定的新舊碰撞里解脫出來,完美的詮釋了新式婚禮的禮服版本。
從服飾、款式、顏色上都打破了原有的紅色為天下的局面,聖潔的白色從此登上了婚禮的大雅之堂,從排斥到融合,婚紗成為了接受西方文化的標志之一。
1935年的2月7日,一場空前絕後的集體婚禮,在上海緊鑼密鼓的籌劃著,上海市 社會 局在各大公報發表了倡議書,「 簡單、經濟、庄嚴 」的文明婚禮被提上日程。
同年的4月3日,上海 社會 局出面舉辦了集體婚禮,當時有60對新人報名參加,最後確定下來57對參加這次集體婚禮。下午第一屆新生活集體婚禮隆重開幕,這次婚禮可以說是異常熱鬧,為了維持現場,出動了大批警察維護秩序。
這次集體婚禮的服裝是統一配置,全都是亞美織綢廠為這次婚禮特別製作的,新娘統一的長裙曳地,頭戴聖潔的婚紗,胸前是參加活動的章證以及扎花,她們手捧鮮花,個個笑容燦爛,而新郎則是統一的藍袍黑馬褂。
整個婚禮庄嚴、簡單,自上海開啟了集體婚禮的先河後,各地也開始紛紛效仿,婚紗也成為新式婚禮的首選禮服。
《申報》也曾登載過新人穿著白色婚紗舉行婚禮的新聞,新娘依然是一襲白色婚紗,而新郎還是長袍馬褂,這種新舊交替的碰撞,是時代的過渡,是文明的變遷,也是傳統與 時尚 的兼容並包,在長袍馬褂與白色婚紗的奇妙組合中,一場文明的對話,開啟了傳遞與接受的新局面。
文明婚禮,不但使得婚禮形式更加浪漫,也更加西式化,婚紗的款式也多種多樣,有長袖、短袖、無袖等款式,婚紗可以長至腳踝,也可以結合旗袍與婚紗的款式,形成一種新的樣式,新娘的白手套也可以量身定做,根據衣袖長度搭配出不同的長短。而男士的禮服多半是黑色燕尾服,一股濃濃的紳士風度,穿越空間,撲面而來。
但是從中國的傳統觀念來看,婚紗的白色是登不得婚禮的大堂的,白色只在喪事中出現,如果出現在婚禮現場,就是一種對婚禮的蔑視,或者是挑戰了傳統思維。
雖然接受了婚紗的樣式,但是顏色上,又讓人難以完全融合,《禮記》記載:「 素服以送終也 」。就是說,白色是出現在喪事里的,民間的傳統習俗是強大的,如果身穿白衣舉行婚禮,會被認為是不吉祥的,這種千百年傳承下來的習俗想改變也是非常困難的,所以在很多地方,人們還是不會接受以純白的婚紗作為禮服,只有特別新潮的人士,才會穿上婚紗完成人生大事。
在民國時,上海、廣東、武漢等等地方由於通商口岸的方便,也更加容易吸收到西方的先進思潮,男人或者女人都受到過良好的教育,甚至有很多「留洋」人士,他們都是接受新思想的革新派,所以婚紗,西裝在他們眼裡就是婚禮的標配,這些人接受起來更加的容易。
而內陸以及鄉鎮地區婚禮的服裝變化並不太大,甚至很多地方還是清代的傳統,不容易接受白色的婚紗作為婚禮的吉服,在傳統觀念里,還是認為大紅色是為吉祥,也不能接受婚紗的款式,旗袍的高開叉,這與教育以及地域有很大的關系。
東西方在婚禮顏色的沖突上,有些矛盾是不可調和的,楊絳先生在《將飲茶》中就提到過這樣矛盾,「 一九三五年夏天我結婚,三姑母來吃喜酒,穿了一身白夏布的衣裙和白皮鞋。賀客詫怪,以為她披麻戴孝來了。我倒認為她不過是一般所謂『怪僻』。」
楊絳先生的三姑母,就是楊蔭榆女士,她受過西方的教育,在當時應該是有著新興思想的新女性,所以她穿著白色衣服,白色皮鞋來參加婚禮,對她自己來說,並沒有什麼不妥當,但是在場的賀客卻認為她這樣不合乎規矩。
民國是一個神奇的時代,是新舊思想交替,傳統與 時尚 相互碰撞的時代,婚紗作為一種新興事物,在通商繁榮之地,作為了當時開明人士的首選禮服,也為後來的婚禮服裝奠定了基礎,特別是現代 社會 ,全球 科技 共享,思想共存的時代,婚紗更是在現代舞台上大放異彩。
20世紀的30年代,是各種思想大混合的時代,傳統的觀念與西方的開放,形成對峙的陣營,在中國人傳統的觀念里,也還不能完全接受白色做為婚禮的主角,但是如果又不喜歡艷麗的大紅色,怎麼辦?
於是在這種思想的碰撞下,粉色旗袍應運而生,在30年代的禮服舞台上它綻放著另類的光彩,傳統的大紅色已經被認為是守舊的思想,粉色開始坐上了 歷史 的馬車。
傳統的婚禮中大紅的顏色是吉祥如意的象徵,更是一種對於新人的祝福之色,鮮少有淡雅的顏色出現在婚禮之中,而淡粉色的出現,打破了紅色的艷俗,白色的寡淡,使得新思想與傳統的對話,更加和諧委婉了一些。
30年代的很多上色照片,以及月份牌女郎,都分別出現了以粉色為主的顏色,粉色的旗袍也好,婚紗也罷,都把民國的風情傳遞給了 歷史 ,使得如今的人們依然可以看到那一絲浪漫,在歲月里沉澱。
西式婚禮崇尚白色的聖潔,認為只有白色才能表達愛情的唯一,主張穿著白色的衣裙禮服,而在中國的傳統意識里,白色是不能登上婚姻的殿堂的,因為白色代表了悲傷與喪葬,認為這是不祥的顏色,甚至在平常的服裝當中,都很少見白色的身影,除非有重孝在身。
中國傳統的婚禮是重視紅色的,紅色的禮服,紅色的蓋頭,紅色的鞋子,婚禮的主要色調都是以紅色為主。
粉色旗袍的出現,把這兩種顏色都進行了一次整合,粉色的禮服淡雅清爽,綉花也格外精美,摒棄了大紅的耀眼,也沒有大紅色綉花的張揚,粉色旗袍多以小花為點綴,使得新娘更加清麗可人。
30年代的舊上海,是 時尚 的發源地,那十里洋場的繁華自是不必贅述,像這種代表了時髦與摩登的服裝,必然會在這里生根發芽,直到璀璨奪目,零星小花與淡粉色旗袍相得益彰,配上一冠一紗,新人再手捧鮮花,璧人並立,便是當時的時髦標准了。
粉色旗袍上的小花與底色對比強烈,凹顯出旗袍的亮麗,同時又不搶掉小花的風采,這種粉色旗袍的好處是清新淡雅,和諧平衡。
當然粉色旗袍也不能一統民國婚禮的江山,黃色旗袍也在 歷史 舞台上綻放了光彩,黃色在封建王朝存在之時,是老百姓的禁用之色,可是當時光流淌到了民國時,黃色的禁忌被打開了,「飛入尋常百姓家」,黃色作為一種明快的顏色,很快受到了時髦女性的熱愛,但是黃色依然沒有成為當時的主流顏色,就像白色一樣,「有人歡喜有人憂。」
在婚禮中,頭飾是一個重頭戲,在古代的意識里,頭飾是一種身份、禮儀的象徵。
同現代的頭飾不同,民國的婚禮頭飾,伴隨著女性的服裝變化而變化,經歷著旗袍、婚紗的進步與衰退。民國的婚禮頭飾主要有以下幾種。
1、花冠披巾
這種花冠與披巾相結合的頭飾,出現在20世紀的中後期,直到30年代的初期。
一冠一巾是這種頭飾的標准形制,早期的花冠色彩淡雅,下垂白色紗巾,像下凡的神女,傳統的味道依然很濃,與新郎的西裝革履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到了後期,時髦人士的頭巾就進步了很多,少了繁復的花冠,也沒有長及地面的白色紗巾,婚禮旗袍在白色頭飾的映襯下若隱若現,顯得相得益彰,雖然還是和新郎的西裝革履有所差距,可是整個造型已經清爽淡雅了許多。
2、戲裝頭飾
戲裝頭飾,顧名思義,是從傳統的戲劇中過渡而來的,當然不能全盤模仿。
戲裝頭飾被運用到婚禮當中,已經減少了很多繁雜的裝飾,有的結合到花冠上,有的結合到罩紗上,這沒有固定的模式,主要看主人的喜好。
3、西式頭紗
做為西式代表的頭紗,多以白色為主,而與西式頭紗最相得益彰的還是婚紗,和旗袍搭配終究還是有些不倫不類。
多年後,民國的煙塵已經消失在 歷史 長河之中,新娘的華服已經褪去顏色,頭上的花冠已經沾染塵埃,但是那一抹民國的風情還在風中搖曳,那些照片上身穿婚禮盛裝的新人已經不在,可是從他們留下的歲月痕跡中,我們看到了新舊思想的碰撞,傳統與 時尚 的對話,民國的禮服,就是一場穿越 歷史 的華服盛宴,人們在 歷史 的膠片中,尋求蛛絲馬跡,窺探那些遠去的秘密。
⑧ 中式婚紗照都有哪些分類
中式婚紗照是最能呈現東方古典美的一種拍照風格,因此哪怕如今的大趨勢是韓式婚紗照或者法式歐美風,它依然是大多數新人必不可少的婚紗照風格之一。由於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遺傳,在婚紗照的表現上也呈多樣化,像下面這6種中式婚紗照風格 ,就是目前大眾最青睞的。
鄭州樂可婚紗攝影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