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旗袍流蘇掛墜應該掛哪裡
1. 旗袍的流蘇掛墜應掛在胸前第二顆紐扣上。這種掛墜也被稱為襟掛或壓襟,其作用既是為了壓住衣襟,防止衣服過分散開,也是作為裝飾品增添風采。
2. 在古代,女性穿著寬大的衣服,容易被風吹起,流蘇掛墜便起到了固定衣襟的作用。同時,它也成為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徵。
3. 流蘇掛墜不僅是實用的衣物配件,也是精美的配飾。在一些重要的節日或場合,貴族女性可能會佩戴多串流蘇掛墜,以彰顯其身份和地位。
4. 西方的貴族在某些場合會佩戴胸針,這與旗袍流蘇掛墜的作用和地位有相似之處。兩者都是文化傳統的一部分,體現了各自文化中對美的追求和品味的體現。
⑵ 傳統文化在身邊,東方胸針——旗袍之美三分在壓襟
旗袍最能襯托中國女性的婀娜身姿。
旗袍早已是家喻戶曉,然而旗袍上重要的裝飾壓襟卻並沒有廣為人知,近年隨著《如懿傳》、《那年花開月正圓》等影視劇的熱播,再次走入愛美女性的視野。
壓襟就像是東方胸針,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讓旗袍之美更添靈動。
顧名思義就是壓住衣襟,壓襟的一個作用是壓住輕薄的衣衫。明清時期女子上衣肥闊,風一吹便鼓鼓囊囊的,而壓襟可以令衣物平順,體現出人的儀態美。另外人在行走時壓襟上的墜飾彼此相觸,發出輕柔細碎悅耳的聲響,聽之令人心生愉悅。
《延禧攻略》不僅劇情好,服飾也讓觀眾大飽眼福。而女人的關注點有一半都會看妝容、看配飾,這部劇中的後妃各個風情萬種,著旗袍、踩花盆底,搖曳生姿,胸前壓襟是隨身形之起伏輕輕晃動,更顯身姿綽約。
有舊詩曰:
只聞香襲人,不知香何因。
抬頭看少婦,胸前動壓襟。
珠寶玉石自古受女子喜愛,壓襟的使用沒有等級之分,所以有能力的選材珍貴些,沒有財力的也可以置辦簡單的,畢竟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劇中的嬪妃身著或素雅或艷麗的旗裝,配上相得的壓襟,隨便一個畫面都是賞心悅目的美人圖。
所以說,胸針點綴了洋裝,壓襟點綴了漢服與旗裝。材質各異、形狀不一,或長或短,或雅或艷,與衣物搭配可謂相得益彰。尤其是少婦佩戴,更顯身姿美妙。
壓襟的基本形制是上、中、下三部分銜接而成器,上端是單條圈狀用來掛旗裝的第二顆紐扣,或銀質或絲線編織而成。中間部分為事件的主件,稱為「事件壓口」,體型較大;下端以銀鏈綴著小件銀器、鈴鐺或流蘇。
十八子壓襟
在影視劇中,有時會看到她們將手串樣的物件掛在第二顆紐上,其實這就是傳統的十八子壓襟,也是最特別的一種壓襟。我猜測,最早應該是因為希望首飾一物兩用,慢慢地發展成十八子點綴其他掛飾的款。在古代,人們對手串極為喜愛,既能放在胸口裝飾,也可以取下來戴在手上,一飾二用。
簡單流蘇墜飾
還有一些壓襟非常簡單,一顆小小的珠寶,配上長長的流蘇,看似簡單卻別有一種靈動,尤為適合女孩使用,豆蔻年華,只需簡單配飾便是枝頭最美的花。
長款壓襟
這類壓襟樣式或簡單或繁復,簡單者一根主線穿若干朱雨,繁復者幾根主線並行珠玉用量更多極具華麗之感。用於衣物的配扮更顯莊重。
看了這些圖片,怎麼樣是不是已經心動了?要去購置一件旗袍、幾款壓襟了呢?
圖片源於網路,侵刪!
⑶ 旗袍上的流蘇叫什麼
旗袍上的流蘇叫穗子。
流蘇又稱穗子,為一種下垂的,以五彩羽毛或絲絨等紮成、如禾穗狀的飾物,常見掛與帳中窗簾四角或玉佩扇子手柄。有道是道家崇紫色,釋門尚姜黃,才子香紅佳人綠,流蘇,隨風飄搖盪漾,傳遞著古雅與婉約的韻味。
一種下垂的以五彩羽毛或絲線等製成的穗子,常用於舞台服裝的裙邊下擺等處。唐代婦女流行的頭飾步搖,是其中一種。還有冕旒,帝王頭上的流蘇,以珍珠串成,按等級劃分,數量有所不同。
流蘇製作款式簡介
製作流蘇的方式,與繩結藝術有一個不同的地方是,它是帶有神秘的宗教意味。當時的流蘇方式只是用四種顏色的羊毛繩線,以綁結方式製成。
由於時代的變遷,加上各地的風俗各異,令流蘇有了重大的不同;主要的材料和製作方法不同,已分有兩種特式-阿什肯納茲式和塞法迪式。
一個縫結圈、2個結扎十個縫結圈、2個結扎五個縫結圈、2個結扎六個縫結圈、2個結扎五個縫結圈、2個結扎。其餘三條如以上的方式製造。從10、5、6和5的圈的數目總和為26個圈數,為13圈數的2倍的數目。
⑷ 清宮劇中,後妃衣服上為什麼都要掛一串珠子呢
1. 在清宮劇中,後妃們的服飾總是吸引觀眾的目光。這些服飾不僅華麗,而且在細節上有著獨特的講究。
2. 比如,後妃們的衣服上常常掛著一串珠子,這串珠子被稱為「壓襟」,它的作用不僅僅是裝飾那麼簡單。
3. 清朝的旗袍相比於漢服,更為直筒,不太突出身材,顯得比較保守。這樣的設計讓「壓襟」起到了防止衣扣突然掉落引起尷尬的作用。
4. 同時,「壓襟」也是一種身份的象徵。根據《大清會典》和《大清通禮》的記載,低等級的奴僕、優伶、皂隸在衣物材質和裝飾上有著嚴格的限制,而「壓襟」這樣的裝飾品通常是宮中高級官員和貴族婦女的特權。
5. 「壓襟」一般掛於衣裳右側的第二個扣子上,這個關鍵位置的扣子如果掉了,裡面的襯衣就會顯露出來,顯得不雅觀。因此,「壓襟」起到了穩定衣著的作用。
6. 清朝女裝服飾的演變也是顯著的。從康熙年到乾隆年間,服飾的顏色和搭配都有了不同的流行趨勢。乾隆年間,貴婦們的打扮相比康熙年間更為花哨,而「壓襟」的樣式也隨之增加。
7. 「壓襟」上端是一條帶鉤的樸素鏈子,剛好能掛在胸前的第二顆扣子上。中間部分為壓襟的主件,稱為「事件壓口」,製作上追求美觀和精緻。
8. 「壓襟」的種類繁多,有的甚至帶有武器掛墜,反映了那個時代女性的獨特審美和個性。
⑸ 壓襟可以帶中間
可以。壓襟通常掛在旗袍右側第二個扣子上。可以帶掛在中間的扣子上,非常時尚,其實這個衣飾掛件叫做壓襟,所謂「壓襟」,從字面上理解就是「壓住衣襟的東西」,是古代女子掛在胸前的配飾,多為銀質的。
⑹ 旗袍壓襟是什麼
壓襟是古代女子掛於胸前的配飾,多在節日或重大場合上佩掛於衣襟的右上方,用來裝飾、美化、固定衣襟。
自唐代出現,流行於明清時期。
民國時期的旗袍多為開襟設計,風很容易把旗袍開襟處吹起來,而用沉甸甸的壓襟正好可以壓住輕薄的衣衫,是一件既有裝飾作用又有固定衣襟實用效果的飾品,這就慢慢演變為了壓襟。
⑺ 西方有胸針,而東方則有「壓襟」,壓襟是什麼
1. 壓襟,顧名思義,是「壓住衣襟的東西」。
2. 它是古代女子掛在胸前的一種配飾,多採用銀質材料,垂直懸掛於衣襟右上方。
3. 此飾品亦稱作「事件兒」,其用途在於固定寬松的古代服飾,防止風吹起衣襟。
4. 在古代,女性的服飾寬大,容易被風吹起,使用壓襟可以避免這種尷尬情況,保持得體。
5. 壓襟不僅有裝飾作用,還有實用效果,逐漸演變成一種獨特的飾品。
6. 清朝時期,女子通常將壓襟掛在旗袍右側的第二顆扣子上,作為裝飾。
7. 壓襟的構造通常獨特,上端是一條帶鉤的銀鏈子,中間是主體部分,稱為「事件壓口」,下端則掛著銀器、鈴鐺或流蘇等裝飾。
8. 行走時,壓襟上的裝飾品相互碰撞,發出悅耳的聲音,增添了一份美感。
9. 壓襟的裝飾形狀多樣,如蟬、蝙蝠、魚、牡丹、雲雀等,每種形狀都有其特殊的寓意。
10. 壓襟下端掛著的裝飾品數量不等,常見的有五樣,分別是刀、槍、劍、戟、鑷子、剔牙鉤、耳挖勺兒、粉盒等。
11. 揚之水在《古詩文名物新證》中對壓襟進行了詳細的考證,揭示了其歷史和文化意義。
12. 壓襟不僅能夠使衣物保持平順,還能展現佩戴者的儀態美,因此在古代受到妃嬪們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