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旗袍展示 » 雍正旗袍怎麼搭
擴展閱讀
艾可兒是哪裡的女裝品牌 2025-07-25 11:29:13
童裝雜款雜碼是什麼意思 2025-07-25 11:29:06

雍正旗袍怎麼搭

發布時間: 2025-07-24 09:50:07

㈠ 中國女人穿旗袍是從什麼年代開始的

清代的男子服飾以長袍馬褂為主,這一風尚在康熙和雍正時期尤為盛行。婦女的服飾則呈現出滿漢並存的景象,滿族婦女以長袍為常服,而漢族婦女則依舊流行上衣下裙的裝束。到了清代中期,滿族和漢族的婦女開始互相效仿對方的服飾,到了後期,滿族婦女更是一度效仿起漢族的裝束,甚至有史書記載稱「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截作短衣裳」。與此同時,漢族婦女也開始仿效滿族的服飾,這一風尚在當時的達官貴婦中頗為流行。

隨著時代的變遷,清代婦女的服飾樣式和種類也日益多樣化,如背心、一裹圓、裙子、大衣、雲肩、圍巾、手籠、抹胸、腰帶、眼鏡等,層出不窮。1840年,隨著西方文化的侵入,中國的本土文化也開始受到影響,許多大城市尤其是上海,由於華洋雜居,西方文化的風潮率先影響了當地的服飾。

旗袍,作為風行於20世紀20年代的一種服飾,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清代滿族婦女的傳統服裝。它是由漢族婦女在穿著過程中吸收了西方服飾的樣式不斷改進而形成的。當時並沒有專業的服裝研究中心,服裝式樣的變化多是在千家萬戶中,受到時代風尚的影響而不斷變化。

從20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末,旗袍在中國風靡了20多年,其款式經歷了多次變化,如領子的高低、袖子的長短、開衩的高低等,徹底擺脫了舊式樣,改變了中國婦女長期以來束胸裹臂的傳統。旗袍的流行,使得女性的體態和曲線得以充分展示,正符合當時的風尚,也為女性解放立下了汗馬功勞。

青布旗袍尤其受到當時女學生的喜愛,一時之間,風靡全國,幾乎成為了20年代後期中國新女性的典型裝扮。值得一提的是,當時引領潮流的十里洋場中的摩登女郎、交際名媛、影劇明星等人,在旗袍式樣上的標新立異,也促進了旗袍的發展。比如,交際花唐瑛等人,最早在上海創辦了雲裳時裝公司,推動了旗袍的發展。

自30年代起,旗袍幾乎成為了中國婦女的標准服裝,無論是民間婦女、學生、工人,還是達官顯貴的太太,無不穿著。旗袍甚至成為了交際場合和外交活動中的禮服。後來,旗袍還傳至國外,被其他國家的女子所效仿穿著。

㈡ 中國傳統服飾--旗袍

清代男子的服飾以長袍馬褂為主,此風在康熙後期雍正時期最為流行,婦女服飾在清代可謂滿、漢服飾並存。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漢族婦女則仍以上衣下裙為時尚。清代中期始,滿漢各有仿效,至後期,滿族效仿漢族的風氣頗盛,甚至史書有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截作短衣裳之記載。而漢族仿效滿族服飾的風氣,也於此時在達官貴婦中流行。婦女服飾的樣式及品種至清代也愈來愈多樣,如背心、一裹圓、裙子、大衣、雲肩、圍巾、手籠、抹胸、腰帶、眼鏡......,層出不窮。
1840年以後進入近代,西洋文化浸襲著中國本土文化,許多沿海大城市,尤其是上海這樣的大都會,因華洋雜居,得西文風氣之先,服飾也開始發生潛在的變革。
風行於本世紀20年代的旗袍,脫胎於清代滿族婦女服裝,是由漢族婦女在穿著中吸收西洋服裝式樣不斷改進而定型的。當時無專業服裝研究中心,服裝式樣的變化以千家萬戶,在時代風尚的影響下不斷變化。
從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末,中國旗袍風行了20多年,款式幾經變化,如領子的高低、袖子的短長、開衩的高矮,使旗袍徹底擺脫了老式樣,改變了中國婦女長期來束胸裹臂的舊貌,讓女性體態和曲線美充分顯示出來,正適合當時的風尚,為女性解放立了一功。青布旗袍最為當時的女學生所歡迎,一時不脛而走,全國效仿,幾乎成為20年代後期中國新女性的典型裝扮。值得一提的是,當時作為領導服裝潮流的十里洋場中摩登女郎、交際名媛影劇明星等,在旗袍式樣上的標新立異,也促進了它的發展,其中如交際花唐瑛等人,最早在上海創辦的雲裳時裝公司便是。自30年代起,旗袍幾乎成了中國婦女的標准服裝,民間婦女、學生、工人、達官顯貴的太太,無不穿著。旗袍甚至成了交際場合和外交活動的禮服。後來,旗袍還傳至國外,為他國女子效仿穿著。

㈢ 誰能幫我介紹一下清朝女子的服飾啊

1. 清代女裝在康熙、雍正時期保留明代款式,乾隆以後衣服漸肥漸短,袖口日寬。
2. 晚清時都市婦女已去裙著褲,衣上鑲花邊、滾牙子,一衣之貴大都花在這上面。
3. 滿族婦女著「旗裝」,梳旗髻(俗稱兩把頭),穿「花盆底」旗鞋。
4. 旗袍,長期主要用於宮廷和王室。清代後期,旗袍也為漢族中的貴婦所仿用。
5. 旗袍或短裝有琵琶襟、大襟和對襟等幾種不同形式,與其相配的裙或褲以滿地印花、綉花和襇等工藝手段作裝飾。
6. 襟邊、領邊和袖邊均以鑲、滾、綉等為飾,史書記載"……鑲滾之費更甚,有所謂白旗邊,金白鬼子欄干、牡丹帶、盤金滿綉等各色,一衫一裙……鑲滾之弗搭斗加倍,衣身居十之六,鑲條居十之四,衣只有六分綾綢,新時離奇,變色以後很難拆改。……」
7. 旗袍在清代,除具有上述共同特點外,不同時期的組合特徵仍比較鮮明。
8. 康熙年間:貴族婦女流行一種身著黑領金色團花紋或片金花紋的褐色袍,外加淺綠色鑲黑邊並有金綉紋飾的大褂。
9. 乾隆年間:婦女著鑲粉色邊飾的淺黃色衫,外著黑色大雲頭背心。
10. 嘉慶、道光年間:女子多著低領藍衣紫裙。
11. 同治年間:流行藍緞地鑲闊邊的綢褲帶。
12. 光緒中期:婦女衣裙漸短,袖子漸寬,帶長過膝露出約一尺有餘。
13. 光緒末年:婦女的衣服身長過膝,採用大鑲滾裝飾,裙上有時加十六至二十條飄帶。
14. 清末流行衣袖裡面裝假袖口,少時一、二幅,多時二、三幅。
15. 宣統至民國初年:這個時期婦女的衫褲比光緒末年更窄小,衣領卻增高。
16. 清代女子服裝,有公服、禮服和常服。公服是自皇後至七品命婦規定的服制;禮服在民間指的是吉服或喪服。
17. 女裝常服:婦女日常用衣有嚴格規定,並受法律限制。
18. 滿人入關後開始普遍使用紐扣,成為制衣的必備之物。
19. 明代以前衣領大多是交領、對領和圓領、自清代旗裝用紐扣以後,衣領的形狀開始發生明顯的變化。
20. 古代服裝十分崇尚「官樣」和「內家樣」,一般出新樣都首先來自這些式樣。
21. 自乾隆、嘉慶以後,不少旗女仿效漢服,在原來窄長的衣衫外面加上寬大袖子的馬褂,或加寬衫袍的衣袖,並學纏足等陋習。
22. 女裝禮服:分吉服和喪服兩類。宮廷中的吉服有如下規定:皇太後、皇後、皇貴妃和貴妃的吉服冠採用熏貂並綴朱緯(一種圖案);龍褂色為石青有綉文;龍袍色用明黃,皇子福晉、親王福晉的吉服冠用熏貂,頂用紅寶石。
23. 女裝喪服:自古以來,喪服也被列為禮服之類。

㈣ 旗袍和旗服的區別是什麼呢

旗袍是我國一種含有民族文化,民族風情的漢族女性服裝。

旗袍,又稱褀袍,形成於上個世紀20年代的民國時期。風行於二十世紀20年代的旗袍,其實是中國傳統的漢族服裝,在不斷吸收西洋文化的同時,進行不斷改進,然後定形的。

30年代和40年代是旗袍發展的黃金時代,也是近代中國女裝最為光輝燦爛的時期。這時的旗袍造型纖長,與此時歐洲流行的女裝廓形相吻合。

旗服,又被稱為旗裝。是我國滿族的傳統服飾,滿語稱「衣介」。分為單、夾、皮、棉四種。其一般特徵為:圓口領、窄袖、向右側捻襟、下擺四面開衩、帶扣絆、束腰帶。

那麼旗袍和旗服的區別是什麼呢?

清朝旗服是滿族的傳統服飾,寬松肥大,就是說,旗服裡面可以穿很厚的衣服保暖,這個更加適合東北或者蒙古地區的低溫天氣。

旗袍是屬於民國時期開始的 時尚 服裝,然後又經過多次改進,稱身適體,短袍窄袖。旗袍更加修身,不像旗服那樣寬大。

旗服是滿族男女通用的服裝。而旗袍只有女性穿著。

那麼清朝的時候,漢族女性一般穿什麼款式的服裝呢?

漢族婦女在康熙、雍正時期還保留明代款式,時興小袖衣和長裙;乾隆以後,衣服漸肥漸短,袖口日寬,再加雲肩,有時帶一些小花樣;到晚清時都市婦女已去裙著褲,衣上鑲花邊。

在清朝的時候,漢族女性和滿族女性從穿戴上,還是有一定的差別的。

那麼旗袍是不是來自於旗服呢?恐怕大多數學者不會同意這個說法,因為這兩個風格的服裝,差異較大。但是也不排除旗袍被發明的時候,多多少少借鑒過旗服文化。

㈤ 清朝女子服飾特點

清代女子服飾的特點主要分為漢族和滿族兩部分:

漢族女子服飾特點康熙、雍正時期:保留明代款式,時興小袖衣和長裙。 乾隆以後:衣服逐漸變得肥大且短,袖口日益變寬,並流行添加雲肩,花樣翻新頻繁。 晚清時期:都市婦女開始穿著褲子而非裙子,衣服上鑲花邊、滾牙子,成為服飾昂貴的主要體現。

滿族女子服飾特點旗裝:滿族婦女主要穿著旗裝,這種服飾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 旗髻與旗鞋:滿族婦女梳旗髻,俗稱兩把頭,並穿「花盆底」旗鞋,這是滿族服飾的重要特徵。 旗袍的流傳:雖然旗袍長期主要用於宮廷和王室,但在清代後期,也逐漸被漢族中的貴婦所仿用。

綜上所述,清代女子服飾特點鮮明,漢族和滿族服飾各有千秋,展現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和歷史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