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大家可以給些關於旗袍的資料嗎
旗袍作為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員,其發源有人認為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深衣。深衣自春秋戰國至漢代曾為時人所重,後世的袍服或與深衣有著一定的淵源關系。事實上,深衣與袍服頗有差異,前者上下分裁,效果相當於把上衣下裳連成一體;袍服則不分上下,基本失去了上衣下裳的意義,後來袍服逐漸被接納為一種穩定的服飾式樣,與上衣下裳的服制並行不悖。袍服自漢代被用於朝服,起始多為交領、直據,衣身寬博、衣長至附、袖較肥闊,在袖口處收縮緊小,臂肘處形成圓弧狀,稱為「袂」,或稱「牛胡」,古有「張袂成蔭」之說。袍服式樣歷代有變制,漢代深衣制袍,唐代圓領襇袍,明代直身,都是典型的寬身長袍,穿著者多為知識分子及統治階層,久而久之蔚成風尚。袍服因而代表的是一種不事生產的上層人士及文化人的清閑生活。服飾上的寬衫大袍。褒衣博帶,逐漸成為中原地區衣飾文明的一種象徵。
流行於少數民族地區或游牧民族的袍服,一般都較為緊窄合體,以利於騎射或其他激烈活動,這種服式多採用左衽、窄袖,袍身比較適體。歷史上,漢族人民也曾多次採納這種窄身合體的袍服樣式,趙武靈王所推行的胡服騎射就是比較典型的事例。唐代的胡服也風行一時,胡服在唐開元、天寶年間與胡妝、胡騎、胡樂同為時人趨奉,可算異域文化一次大面積的流行範例,屬於長安街頭當年的「舶來品」。在遼、金、元及清朝等少數民族政權統治時期,合身的袍服都曾一度扮演著服飾的主角,雖然又都經歷或表現出變得寬博的過程或趨勢。清代由於歷時最長且較穩定,故袍服可視為典型服飾。
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世祖率兵入關,定都北京,繼而統一全國。隨著政權的初步穩固,開始強制實行服制改革,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雉發易服浪潮,律令之嚴性命攸關,有「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之說。至此傳統的冠戴衣裳幾乎全被禁止穿戴,相傳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服飾形制只被保留在漢族女子家居時的著裝中。慶典場合不分男女都要著袍,各類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龍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從字義解,旗袍泛指旗人(無論男女)所穿的長袍,不過只有八旗婦女日常所穿的長袍才與後世的旗袍有著血緣關系,用作禮服的朝袍、蟒袍等習慣上己不歸為「旗袍」的范疇。清朝統治者強調滿語騎射,力圖保持其固有的生活習俗和穿著方式,一方面要用滿族的服飾來同化漢人,同時又嚴禁滿族及蒙古族婦女仿效漢族裝束,從頂治、嘉慶年間屢次頒布的禁令中,滿族女子違禁仿效漢族婦女裝束的風氣之盛,可見一斑。至清後期,亦有漢族女子效仿滿族裝束的。滿漢婦女服飾風格的悄相交融,使雙方服飾的差別日益減小,遂成為旗袍流行全國的前奏。
清朝後期,旗女所穿的長袍,衣身為寬博,造型線條平直硬朗,衣長至腳踝。「元寶領」用得十分普遍,領高蓋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綉以各色花紋,領、袖、襟、據都有多重寬闊的滾邊。至咸豐、同治年間,鑲滾達到高峰時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邊鑲滾,以至幾乎難以辨識本來的衣料。旗女袍服的裝飾之繁瑣,幾至登峰造極的境地。此時的清王朝正搖搖欲墜難以為繼,清廷內外交困,國力式微。帝國主義的堅船利炮攻破了清朝封閉的國門。為挽救危亡,清廷洋務派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救國方略,派遣大批留學生到國外學習,軍隊也改練新軍。在中國學生和軍人中最先出現了西式學生的操衣、操帽與西式軍裝、軍帽。洋裝的輸入,提供了評判美的另一種參照系,直接影響社會服飾觀念的變更。日後旗袍演化為融貫中西的新式款型,其受西方影響的改變可說即是由此開端。
1911年辛亥革命風暴驟起,推翻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為西式服裝在中國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礙,同時也把傳統苛刻的禮教與風化觀念丟在了一邊,解除了服制上等級森嚴的種種桎桔。服裝走向平民化、國際化的自由變革,已經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傳統沉重的負擔。由於滿族統治政權的消亡,旗袍此時穿著者甚少。西式中式裝扮熙熙攘攘紛繁並處。舊式的旗女長袍既被摒棄,新式旗袍則在亂世妝扮中開始釀成。
此時的時裝流行中心早已由蘇、揚移至上海。商埠開放的上海華洋並處,五方雜居,成為十里洋場奢靡繁華之地。上海又是婦女尋求解放的重鎮。傳教士、商人、革命黨人競相創辦女學,掀起了一股女權運動浪潮,尋求解放的社會大氣候盪滌著服飾妝扮上的陳規陋習。服裝裝飾一掃清朝矯飾之風,趨向於簡潔,色調力求淡雅,注重體現女性的自然之美。旗袍最初是以馬甲的形式出現,馬甲長及足背,加在短襖上。後將長馬甲改成有袖的式樣,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雛形。據說得風氣之先的上海女學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作俑者。當時的女學生作為知識女性的代表,成為社會的理想形象,她們是文明的象徵、時尚的先導,以至社會名流,青樓女子等時髦人物都紛紛作女學生裝扮。30、40年代是旗袍的全盛期,其基本廓形已臻於成熟。產生於辛亥革命後,北伐戰爭時期始漸流行的新式旗袍,有別於旗女的長袍。30年代後期出現的改良旗袍又在結構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為稱身合體,這在以後的章節中將會詳細介紹。旗袍雖然脫胎於清旗女長袍,但已遇然不同於舊制,成?為兼收並蓄中西服飾特色的近代中國女子的標准服裝。
旗女與漢女的著裝
作為女性著裝的旗袍,與旗女有著密切的關系。所謂旗女,是指旗人家庭中的女性成員;旗人,則是清代對被編入八旗的人的稱呼。清代八旗的成分以滿族為主體,融合了漢族與蒙古族等其他民族在內。八旗中除清朝皇族愛新覺羅的宗室、覺羅以外,還包括八旗滿洲、八旗蒙古和八旗漢軍。八旗漢軍和八旗蒙古分別由歸附的漢人和蒙古人構成。清初八旗漢軍有26萬之眾,是八旗滿洲、八旗蒙古之和的3倍。因此,旗人不僅是滿族人,還可以是蒙古族或漢族人。這樣,把旗袍定義為滿族人所穿的服裝也就有失准確了。滿族是生活在北方的少數民族,擅長漁獵並四處游牧,他們所穿著的袍四面開權,有扣絆束腰帶,脫卸方便又保暖,非常適合他們的生活方式。後來歸附於他們的漢人和蒙古人也採用了這種服式。明末清初八旗制度逐步確立,旗人的袍服有所變化發展,與滿洲早期的樣式也有所不同,這時旗女所穿的袍可說是旗袍真正的?前身,到民國才成為現代意義上的旗袍,稱為新旗袍或新式旗袍。旗女的袍裝與漢族婦女的兩截裝束,在清初有著明顯差異。
滿族入關後成了統治者,曾強令漢人剃發易服,但是強制性的服飾同化政策非但沒有達到預期目的,反而激起漢人強烈的反抗。為了緩和矛盾,清政府不得不採納了明朝遺臣金之俊的「十不從」。其中有:「男從女不從」、「生從死不從」、「倡從優伶不從」。「仕宦從而婚姻不從」等數條,才使漢族婦女得以繼續穿著顯示本民族氣節的服飾,而戲裝、結婚禮服、死殮喪葬服也同時被允許保恃明代式樣。在清代前期一直沿續到中期,旗女著裝與漢女著裝呈現出涇渭分明的特色。
當時區分旗女與漢女的裝扮主要有三點:一看發髻。旗女梳旗髻,即兩把頭、叉子頭或一字頭,因其中插入架子使之呈雙角扁平狀,故又稱「架子頭」。這種假髻到咸豐以後更為誇張高聳,演變成為「達拉翅」,被漢人稱作「旗頭」。漢女則梳平髻,喜戴黑絨布帽和遮眉勒,發型低矮而貼體,更顯其低眉順眼的含蓄氣質。
二看著裙還是著袍。旗女穿袍,袍是她們最重要也最普遍的服飾。袍裡面穿褲,禮服袍還要加馬蹄袖和繁復的裝飾與附件。八旗婦女從不穿裙,即使把貴婦朝服中的朝裙算作裙的話,也還是極少有機會穿著的。八旗婦女一般在隆重場合穿禮服袍,包括朝服、吉服和行服,而日常則穿便服袍,包括旗袍的原身--襯衣和氅衣。襯衣圓領右衽,捻襟直身平袖,無開襟,有五個紐,衣長掩足。袖分有袖頭和無袖頭兩類,面料以絨綉、織花、平金為多,周身加以邊飾,常穿在裡面。夏季襯衣可單穿,秋冬加有皮棉。氅衣穿在襯衣外面,與襯衣類同,只是左右開禊至腋下,開禊頂端飾以雲頭,且裝飾較為華麗考究。邊鑲和紋飾繁復精細,還綴有花邊、花絛子、狗牙兒。氅衣多穿於正式場合。清代文康的《兒女英雄傳》中就有許多關於旗女這種袍裝打扮的文字描寫,如:「只見那太太穿一件魚白的百蝶襯衣兒,套一件絛色二個五幅捧壽織就地景兒的氅衣兒,窄生生的領兒,細條條的身子,周身絕不是那大寬的織邊綉邊,又是甚麼豬牙絛子,狗牙絛子的,胡鑲滾作,都用三分寬的石青片金窄邊兒,拓一道十三股里外拄金線的絛子,正卷著兩折袖兒;頭上梳著短短的兩把頭兒……。」
而與旗女相反,漢女穿裙,從不穿袍,她們仍沿襲舊時的上衣下裳制。上著衫祆下著裙或褲,上下衣不連屬。穿裙是漢族婦女的一大特點,清代漢族女裙種類繁多,如百褶裙、鳳尾裙、月華裙、馬面裙、襇干裙等。裙前後有裙門,裙內穿褲,也有青樓女子或獨處家中時不穿裙只穿褲的。《兒女英雄傳》中寫道:「忽見旁邊兒又過來了個年輕的小媳婦子,穿一件享肩貼背,鑲大如意兒、水紅里子、西湖色的濮縣綢的半大夾襖兒,並不穿裙子,露出半截子三鑲對靠青縐縐散腿褲兒褲子;腳下一雙過橋高底大紅緞子小鞋兒;……」漢族女子婚嫁時穿紅喜裙,上配石青或大紅綉花襖褂,鳳冠霞帔,沿襲舊制。
三看鞋。由於旗女無纏足陋習,她們穿寬大的高底旗鞋。木製高底位於鞋底中部,因形似花盆、馬蹄,又被稱為「花盆底」、「馬蹄底」。而漢女則個個「三寸金蓮」,著小巧精緻的綉花弓鞋,高底則位於鞋的後部。
旗袍與上襖下裙的裝式在總體風格上區別明顯。首先,旗女的旗袍上下一體,線條流暢,漢女的上襖下裙分割線多,富節奏感;旗袍緊窄合體顯露腰身,而上襖下裙卻異常寬肥,竭力將女性曲線掩藏於寬衣大袖之下,集中反映了宋明理學「存天理滅人慾」的一面;旗袍更易使穿著者顯得長身玉立。?其次,旗袍的審美趣味中心在上面,而襖裙的趣味就顯然在下面了。穿高底鞋加之袍長及地,將旗女腰線抬高,下肢拉長,重心也隨之上移;而肥大至膝的襖衫則將漢女腰線降低,拉長了上身,重心隨之下移。基於民族文化的差異,旗人重頭而輕腳,假髻雖然誇張高聳,天足卻被掩蓋於袍擺之下。相反,漢文化傾心於「纖纖作細步」,「三寸金蓮」倒是無論如何要露出裙擺的。簡約的小髻,肥大平直的衣裙更容易將觀者的注意力吸引到足下,這就是漢人的重腳而輕頭了。
旗袍與襖裙在具體形制上也存在許多差異,例如旗袍有一字襟、缺襟等種種斜襟,禮服上還有馬蹄袖,襖裙卻多為對襟;襖衫上戴領抹,沿用本族的交領,而旗袍在最初則無領,只戴領巾兌,直到清末才有旗袍立領,而且也非交領。在裝飾配伍方面,旗袍原本是相當簡朴的,入關後慢慢朝繁復的方向發展,甚至大大超過漢女的襖裙,鑲、滾、嵌、綉、盪、貼、盤、釘樣樣俱全(這在漢女襖裙上也能見到),而且許多正式禮服袍均有接袖和箭袖,使整隻袖被分成數段,每一段的圖案風格、色彩和面料都截然不同,這是漢裝所沒有的。
旗女與漢女著裝存在的差異,歸根結底反映了異族文化間的差異。內斂型的漢文化造就了上襖下裙,而外向的八旗文化則產生了旗袍。在兩種服飾截然對立的時期,也是兩種文化撞擊的年比。然而,正如文化之間的沖突會逐漸磨合化解,旗漢服飾的差異也並非不可調和。清王朝統治穩固後社會趨於安定富足,民族融合在不知不覺中進行。即使是禁令也禁不住旗袍變得寬身大袖,襖褂變得越來越長,類似於袍。清中期時旗女與漢女著裝的界限已不再那麼明確,晚期更是互借互用。旗袍採用漢族的吉祥紋飾以及刺綉工藝,袖上也出現類似半臂的深色裝飾。有穿著長坎肩的漢女,也有穿袍身極短露出雙腳的旗女。同一時期的旗漢服裝也會反映同樣的時興做法和裝飾手段。總之,旗女與漢女的著裝已由初期的對立走向了融匯交合。
旗人之袍與旗袍
旗袍不是一個固定的形式,而有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把旗袍視為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雖看似無大錯,卻難免有望文生義之嫌。旗袍的內涵要比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豐富得多。
清代的旗人之袍包括男袍和女袍,而旗袍卻僅指女袍。民國男子們所著袍衫即使仍帶清代遺風,也不算旗袍。旗人之袍中有冠服袍和一般日常穿的袍,冠服袍有龍袍、蟒袍、常服袍和行袍,按級別等差穿用。一般男子的袍,初期尚長,順治未減短至膝,不久又加長至腳踝。中後期流行寬松式,袖子有一尺余長的。甲午、庚子戰爭之後,受適身式西方服式的影響,男袍的款式也變得越來越緊瘦,長蓋腳面,袖僅容臂,形不掩臀。穿了這種袍,連蹲一蹲身子都會把衣服撐破。《京華竹枝詞》有「新式衣裳誇有根,極長極窄太難論,洋人著服圖靈便,幾見纏躬不可蹲」的描述,反映了清末男袍的時尚趨向。
清代旗女之袍與男袍差別不大,主要是服飾圖案上的差異。旗女之袍本身的發展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的旗女之袍較為瘦長緊窄,袖口亦小,裝飾簡單,原因是旗人重騎射,所著之袍要與生活方式相適應。第二階段的旗女之袍變得寬肥,裝飾卻繁褥到了極點,這主要是由於天下承平,旗人生活安定,趨於奢侈,旗女、漢女服飾之間的交流融合日多的緣故。
廣義地說,旗袍經歷了清代的旗女之袍、民國時期的新旗袍和當代時裝旗袍三個時期的發展,其中以民國時期的新旗袍最典型也最為重要。狹義地說,旗袍就是民國旗袍,當然還可以包括民國以後基本保持民國旗袍特徵的旗袍。旗袍這一稱謂雖然也偶見於清代文獻,但廣泛而頻繁地被使用也要到民國。
民國旗袍也經歷了經典旗袍(basic?style)和改良旗袍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以傳統的直身平面裁剪為主,並開始引人西方的開省道等工藝,使旗袍更加合身。第二階段引人更多的西式裁製方法,如裝袖、裝墊肩和拉鏈等。
清代旗女之袍與民國新旗袍的主要差別有四點。第一是旗女之袍不顯露形體,特別是後期,寬大平直;民國旗袍開省收腰,表現體態。這與兩個時期的思想觀念有關。中國古代服裝,包括清代的旗人之袍,強調文本而漠視人本,重服飾圖案而不強調人體曲線。中國一貫不贊成太觸目的女人,對人體也持十分含蓄的態度。古代的美人,臉是主要的,削肩、平胸、細腰、窄臀、單薄的美人壓在層層的衣衫底下。與歷代中原服裝相比,旗人之袍就算是稱身適體的了,但它只是修長了旗女的身材,卻依然隱藏起她們的身體。民國旗袍受西方人本思想的影響很大,西方服飾充分表現甚至誇張人體線條,往往不惜採用極端的方法。在這里,要緊的是人,旗袍的作用不外乎烘雲托月忠實地將人體輪廓曲線勾出。
Ⅱ 五十歲穿什麼旗袍好看
五十歲女性穿以下旗袍會比較好看:
短袖真絲旗袍:
- 材質:真絲材質柔軟舒適,適合中年女性穿著。
- 設計:精緻的印花花紋能夠凸顯女性的韻味,小立領和斜開扣的設計則能恰到好處地修飾頸部和身形線條,同時凸顯曼妙的腰型。
青花瓷旗袍:
- 特色:青花瓷印花獨特且優雅,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的韻味。
- 版型:修飾的版型能夠很好地凸顯女性的曼妙腰身。下擺的小開叉設計則增添了幾分性感,適合中年女性展現成熟魅力。
印花修身旗袍:
- 花紋:精緻的花紋能夠完美展現女性的韻味。
- 版型:修身的版型凸顯優雅的身段,斜開扣復古優雅,下擺小開叉則能夠展現纖長的美腿,增添整體的美感。
總結:無論選擇哪種旗袍,最重要的是要根據自己的身形、氣質和喜好來選擇適合自己的款式。適合自己的旗袍不僅能夠展現個人的獨特魅力,還能增添自信和優雅。
Ⅲ 旗袍的花紋樣式都哪些
先說說樣式吧。大體的就兩樣,正宗的和改良性的。
至於花紋,多得不計其數
Ⅳ 司藤的旗袍,太美了
旗袍 ,是為數不多的
歷經歲月變遷後,
流傳到現代 社會 依舊
飽含生命力的傳統服飾,
看似束縛的版型,
實際是自我的嘗試和表達。
由景甜主演的網劇《司藤》,
將旗袍這種典雅的美,
從民國延伸到現代,
為我們帶來一場旗袍盛宴。
各式各樣的緊身旗袍,
勾勒出司藤的玲瓏曲線,
配上一雙柳葉彎眉、
一抹艷麗的紅唇,
清冷中帶著幾分性感妖冶,
淋漓盡致地表現了
她骨子裡的傲嬌嫵媚。
01
民國旗袍,彰顯東方之美
民國的故事中,
司藤穿的旗袍就是傳統款式,
發型也符合民國時的裝扮。
她一出場,
穿了件白色真絲旗袍,
看似簡單樸素,
行動處卻落落大方,
做工考究,極為重視細節。
搭配珍珠白的小披肩,
上面還有藤紋刺綉和流蘇,
穿一雙同色的小皮鞋,
一步一婀娜,踏在了心上,
超級有復古名媛的感覺。
還有復古的手推波發型,
半隱半露的嬌俏臉龐,
舒揚的遠山眉、發梢的弧度
與旗袍勾勒的身材曲線相得益彰,
層層疊疊,含蓄卻又嫵媚。
同樣是白色旗袍,
披上 粉色軟呢連帽斗篷 ,
頭發編成大麻花辮,
配上粉嫩的發飾,
呈現出一種嬌弱的美感,
靜坐湖邊的司藤,
完全就是懷春的少女。
她的一顰一笑間,
都是那個年代的感覺,
將想像中搖曳生姿的
民國旗袍美人帶進了現實,
讓我們領略到旗袍的韻致,
端莊、靈動、嫵媚,
展現了東方含蓄式的美。
02
現代旗袍,融合傳統與現代的 時尚
在復活後的現代,
她的旗袍不只是傳統款式,
而是 結合現代審美做出了改良 。
發型上也有很大改變,
從盤發變成披發,
黑長直,或波浪卷,
這些現代流行的發型,
搭配上旗袍也甚是美艷。
復活後的第一件旗袍,
用 薄荷綠 襯托她出塵的氣質,
胸口手臂上的鏤空設計,
加上珠綉和蕾絲的點綴,
黑發如瀑,即使不施粉黛,
也顯得貴氣、有風情。
最讓人喜歡的,
還是那件 姜黃色旗袍 。
絲絨材質,植物紋刺綉,
裙身設計中暗藏巧思,
領口處精緻的鏤空拼接,
典雅時髦又不失性感。
配上司藤海藻般的長發,
以及精美的珍珠發箍,
高貴冷艷中透露著嫻靜之美。
司藤雖是妖精,
卻不曾少了仙氣。
這件 淡綠色的真絲旗袍 ,
裙身上滿是藤繞蝴蝶紋樣,
外搭了件淡青色的雲肩紗披,
刺綉流珠更添華美,
與鬢邊的蝴蝶發卡相呼應,
讓人不禁贊嘆仙女下凡!
這些現代的旗袍,
既保留了傳統服飾的美感,
又增添了新穎的元素,
日常中穿著也不覺突兀,
盡顯東方女子的溫婉大方。
03
日常著裝,以舒適為主
除了符合時代的特徵,
司藤在不同情況下,
也會穿上合適的旗袍,
更深刻地展現人物的性格。
生活中的司藤更加柔美,
輕柔的絲綢、淺淡的顏色,
最能體現這種溫和。
香檳色的緔袖旗袍,
帶有蕾絲綴珠綉的藤紋,
遠看素雅,近看貴氣,
手執書卷坐於樹下靜讀,
美成了一道風景。
除旗袍以外,
司藤還穿了幾件 改良漢服 ,
都是 以舒適為主 ,
不過分在意形制和花紋。
在照顧瓦房時,
一身白色藤紋喬其紗內袍,
罩了件淡藍色的真絲紗披,
輕松又舒適。
練字、看書、喝茶時,
一件刺綉 長大襟 ,
搭配絲絨鏤空拼接外套,
戴上適配的發卡和珍珠耳環,
將人帶入悠閑、安適的時光中。
材質柔順、顏色素雅,
穿著簡單不復雜,
同樣也是日常的穿衣之法。
04
顏色深、質感重,更添氣場
溫柔只是司藤的保護色,
在需要展現力量與氣場時,
她會穿得很霸氣。
宴請七大懸師時,
她選擇了 紫羅蘭色 的衣服,
爛花絨旗袍、絲絨斗篷,
穩重又不失氣場,
霸氣中還帶著點冷艷,
震懾了全場。
去黑背山山洞救秦放時,
司藤穿了 藏青色的旗袍和外裳 ,
簡單搭配上金屬項鏈,
披散的頭發中,
還編了幾綹小麻花辮,
成熟穩重里還有一股俠氣。
之後的一套 深藍色絲絨旗袍 ,
搭配了綉有金絲花紋的雲肩,
發飾與樹葉耳飾突出金屬感,
更為她增添質感與氣場。
較深的顏色,厚重的質感,
還有與之搭配的精緻配飾,
在十足的女人味中,
彰顯著沉穩氣質。
整部劇從服飾到妝發,
司藤展示了真正的
「眉色如望遠山,臉際常若芙蓉」 。
旗袍上的每個細節,
都能映襯出她的性格特點。
此時的旗袍已不僅僅是一種服飾,
更代表著傳統文化的延續創新,
將傳統的美毫無保留地演繹出來。
旗袍之美,
美在其形、色、紋,
讓中國女子變得風姿卓越;
更美在於其骨和魂,
不同於時下硬邦邦的審美標准,
敢於穿旗袍的女人,
都是大方從容、自信盎然的,
是那樣的鮮活靈動,
令人心生嚮往。
Ⅳ 旗袍的花紋圖案主要有哪些。
旗袍的花紋圖案極為豐富,以下是一些主要類型:
1. 梅花:梅花是堅韌、純潔和高雅的象徵。
2. 牡丹:被譽為花中之王的牡丹,代表著富貴、繁榮和幸福。
3. 菊花:菊花的象徵是長壽、健康和吉祥。
4. 百合:百合花寓意百年好合、純潔和美好。
5. 月季:月季花代表著富貴、快樂和幸福。
除了花卉圖案,旗袍上還常見以下幾種:
1. 中國結:不同的結飾形狀寓意各異,如方勝結寓意一路平安,雙蝶結寓意比翼雙飛,如意結寓意吉祥如意等。
2. 祥雲紋:祥雲紋象徵吉祥、瑞氣盈盈。
3. 走獸類:如鳳凰、鴛鴦等,這些圖案象徵著吉祥、美好和愛情。
這些圖案不僅賦予旗袍獨特的美感,而且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進一步提升了旗袍的韻味與魅力。
Ⅵ 旗袍的寓意和特點
1、風行於本世紀20年代的旗袍,脫胎於清代滿族婦女服裝,是由漢族婦女在穿著中吸收西洋服裝式樣不斷改進而定型的。當時的變化並不復雜。
2、從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末,中國旗袍風行了20多年,旗袍的款式幾經變化,使旗袍徹底擺脫了老式樣,改變了中國婦女長期來束胸裹臀的舊貌,讓女性的體態和曲線美充分顯示出來,適合了當時的風尚,促進了女性解放。旗袍的誕生幾乎成成為20年代後期中國新女性的典型裝扮。
3、自30年代起,旗袍幾乎成了中國婦女的標准服裝,無不穿著。旗袍甚至成了交際場合和外交活動的禮服。後來,旗袍傳到了外國,被西洋女子效仿穿著。
4、發展至今,旗袍的樣式花色都逐漸繁多,隨著復古風尚的流行,旗袍重新演繹昔日的精彩。作為中國服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的旗袍,有著悠久的歷史,象徵著華夏文明,襯托東方女性的優雅氣質,仍然在樣式上不斷創新,在時尚的舞台上大放異彩。
二、袍的寓意和特點
旗袍樣式多樣,基本都有以下特徵:右衽大襟為開襟半襟形式,立領盤組擺側開衩,。單片衣料、衣身連袖的平面裁剪。開衩只是旗袍的很多特徵之一,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必要的。
旗袍是美麗典雅的代名詞,展現女性的端莊優美與迷人曲線,非常適合突女性柔美的特徵。旗袍是傳統的象徵,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承載著歷史和文化的積淀,作為時裝,章顯女性的婉媚,承載著女性身上的雋永和優雅。
三、旗袍的花紋樣式
1、花草圖案
最能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花草圖案,就是梅蘭竹菊四君子了,再有就是蓮花等,具有美好象徵意義的花紋圖案。
【梅】
梅花凌寒獨自開,所以堅韌、經霜傲雪等特質在人們心中具有美好的印象;梅花有五瓣,象徵福祿壽喜財;梅花和喜鵲一起出現時,又代表著喜上眉梢的吉祥寓意。
【蘭】
蘭花清新淡雅,深受文人雅士的喜愛。在旗袍上以蘭花作為裝飾,也能夠凸顯女性的溫婉氣質。
【竹】
高風亮節,堅韌不拔,是想到竹的第一印象。旗袍紋樣中的竹的形象,大多是翠綠的竹葉點綴在旗袍上。
【菊】
菊花的花型十分的飽滿,雖然菊花的印象屬於悠閑恬淡,但是在旗袍上的菊花圖案卻有著富貴長壽的寓意。
花草圖案是旗袍紋樣當中運用最多的花紋,既可以簡單簡約,也可以富麗華貴。
Ⅶ 18歲的女孩子穿旗袍好看嗎 穿什麼顏色,花紋的最好
對於身高超過165cm,體重在50公斤左右的18歲女孩子來說,無論選擇哪種顏色的旗袍都能展現出迷人的風采。旗袍的優雅與女性的柔美完美融合,能夠突出她們的身材優勢。
在顏色的選擇上,淺粉色、淡藍色或米白色等柔和色調的旗袍尤為合適。這些顏色能夠營造出一種清新脫俗的感覺,讓人看起來更加溫婉可人。當然,如果喜歡更加鮮艷的色彩,那麼大紅、寶藍或墨綠等深色調的旗袍也能彰顯出獨特的氣質和魅力。
至於花紋方面,可以選擇一些簡約而不失美感的圖案,如碎花、雲朵或蝴蝶等,這些元素能夠增加旗袍的層次感,讓整體造型更加豐富。當然,如果你追求更加獨特的風格,那麼也可以嘗試一些抽象藝術或民族風的花紋設計,展現出別具一格的風采。
除此之外,旗袍的版型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選擇合身的旗袍能夠更好地展現女性的曲線,讓身形顯得更加曼妙。建議挑選那些能夠貼合腰部、適度收緊下擺的設計,這樣不僅能夠突出腰線,還能讓腿部線條更加流暢。
總的來說,18歲的女孩子穿著旗袍的確非常好看。根據個人喜好和場合的不同,選擇合適的顏色、花紋以及版型,能夠讓自己在穿著旗袍時更加自信和美麗。
Ⅷ 深色花紋新式旗袍,清麗又高雅,所以小姐姐們你們會喜歡這身穿搭嗎
深色花紋的新中式旗袍,既清麗又十分的高雅,小姐姐們會喜歡這身穿搭。時尚是一個輪回,變換的十分之快,雖然說現在雖然說是在現在這個年代,很多年輕小姐姐們甚至是中老年的女性已經會很少穿這種新中式的旗袍出門了,但是呢,也不排除有一部分的小姐姐對這種旗袍的喜愛。像圖片上這位小姐姐穿的這款新中式的旗袍就恰到好處,不會過於的暴露,而且看起來十分的溫柔,總是會給人一種大家閨秀的感覺!
除此之外呢,小姐姐為了搭配這件新中式的旗袍,還特地的拿了一款黑色的皮質包包,從圖片中不難看出,小姐姐拿的這款手提包,包包的質量看上去非常的不錯,而且摸起來也很有質感,雖然說版型有點迷你,但是裡面的容量卻足以了,平常日常出門逛街還是很不錯的。所以說小姐姐們快跟著我一起學習穿搭,跟著我變得越來越美吧!
Ⅸ 旗袍的花紋樣式都哪些
1. 現代感旗袍花紋:選擇條紋、波點、格子等樣式。
2. 傳統風格旗袍花紋:保持有領、有袖的設計,選擇傳統紋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