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旗袍發展史
旗袍起源於中國上海。
旗袍,是一種內與外和諧統一的典型民族服裝,被譽為中華服飾文化的代表。它以其流動的旋律、瀟灑的畫意與濃郁的詩情,表現出中華女性賢淑、典雅、溫柔、清麗的性情與氣質。
旗袍是清代的旗人之袍,是貴族的衣飾,現代意義的旗袍,誕生於20世紀初葉,盛行於三四十年
代,是中國女性服裝的代表。行家把上個世紀20年代看作旗袍流行的起點,三十年代它到了頂峰狀態,很快從發源地上海風靡至全國各地。當時上海是上流名媛的福地,她們熱衷於游泳、打高爾夫、飛行術、騎馬,奢華的社交生活和追趕時髦,註定了旗袍的流行。由於上海一直崇尚海派的西式生活方式,以致後來出現了「改良旗袍」,從遮掩身體的曲線到顯現玲瓏突兀的女性美,使旗袍徹底擺脫了舊有模式,成為中國女性獨具民族特色的「國服」。
經過多年的修正與改良,旗袍已經成為最能體現中國女性美的服裝,用最中國的布料,絲綢、錦
緞,做成最中國的服裝———旗袍,穿在發髻高挽身段窈窕的中國女子身上,那種東方的美、東方的神韻,令人嘆為觀止。旗袍在這里,已超脫了一般意義上的服裝而成為一種象徵,為什麼它會成為經典,答案也正在這里。
旗袍的美是一種典雅而高貴的美,這種由旗袍內涵所決定的文化品位限制了它的普及、大眾化,
同時它對穿著者的要求也十分苛刻,這不僅僅表現在對身體的要求上,同時也表現在對穿著者內涵及氣質表現上,而且,旗袍的出現對背景、環境、氣氛要求特別講究,我們不能設想一個菜販身著旗袍腳趿拖鞋的模樣,這是對美的糟塌,我們同樣也不能接受一個身著旗袍的女人不停地挖鼻孔和吐口水。旗袍的美是一種距離的美,一種靜止的典雅美。
旗袍追隨著時代,承載著文明,顯露著修養,體現著美德,演化為天地間一道絢麗的彩虹。願
旗袍連接起過去和未來,連接起生活與藝術,將美的憧憬、美的風韻灑滿人 間。
旗袍是中華女性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服裝。說到傳統,人們總要想到封建主義的保守、 封閉,還
有封建主義對婦女的各方面的禁錮。數千年來,中華女性的著裝是嚴肅的。直到現在,嚴肅而正規的「職業女裝」仍然占據著中國女性服裝的主要地位。
鳳冠霞帔,母儀天下,如果說中國幾千年來的封建傳統把婦女的最高期望值定到這里, 那麼最
能說明一切奧妙的關鍵字眼就是「表 現」。把美好的體貌表現出來的唯一媒介是好的服裝。「霓裳羽衣」也好,「鳳冠霞帔」也罷,除了對那種繁華尊貴的追求之外,無論如何也剪不掉那段渴望美麗、渴望風采浪漫。旗袍的出現或許就因為如此吧。
人類文明有五千年悠久的歷史,女性的服裝也隨著歷史不斷改變。比起科技帶給世界 的巨大變化
,人體卻頑強地保持了原狀,這雖然不能算是奇跡,卻為服裝發展史、提供了可能。 服裝不能脫離人體
而孤立存在,旗袍也一樣。女性的頭、頸、肩、臂、胸、腰、臀、 腿以及手足,構成眾多曲線巧妙結合
的完美整體。旗袍的審美,似乎可以從這里談起 。
旗袍的起源
旗袍是我國一種富有民族風情的婦女服裝,由滿族婦女的長袍演變而來。由於滿族稱為「旗人」,
故將其稱之為「旗袍」。在清代,婦女服飾可謂是滿漢並存。清初,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而漢人婦女仍以上衣下裙為時尚;清中期,滿漢各有仿效;到了清代後期,滿族效仿漢族的風氣日盛,甚至出現了「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截作短衣裳」的情況,而漢族仿效滿族服飾的風氣,也於此時在一些達官貴婦中流行起來。
到了20世紀20年代,受西方服飾影響,經改進之後的旗袍逐漸在廣大婦女中流行起來。這種旗袍
是漢族婦女在吸收西洋服裝樣式後,通過不斷改進,才進入千家萬戶的。旗袍的樣式很多,開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雙襟;領有高領、低領、無領;袖口有長袖、短袖、無袖;開衩有高開衩、低開衩;還有長旗袍、短旗袍、夾旗袍、單旗袍等。改良後的旗袍在20世紀30年代,幾乎成為中國婦女的標准服裝。
流行於少數民族地區或游牧民族的袍服,一般都較為緊窄合體,以利於騎射或其他激烈活動,這種
服式多採用左衽、窄袖,袍身比較適體。歷史上,漢族人民也曾多次採納這種窄身合體的袍服樣式,趙武靈王所推行的胡服騎射就是比較典型的事例。唐代的胡服也風行一時,胡服在唐開元、天寶年間與胡妝、胡騎、胡樂同為時人趨奉,可算異域文化一次大面積的流行範例,屬於長安街頭當年的「舶來品」。在遼、金、元及清朝等少數民族政權統治時期,合身的袍服都曾一度扮演著服飾的主角,雖然又都經歷或表現出變得寬博的過程或趨勢。清代由於歷時最長且較穩定,故袍服可視為典型服飾。
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世祖率兵入關,定都北京,繼而統一全國。隨著政權的初步穩固,
開始強制實行服制改革,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雉發易服浪潮,律令之嚴性命攸關,有「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之說。至此傳統的冠戴衣裳幾乎全被禁止穿戴,相傳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服飾形制只被保留在漢族女子家居時的著裝中。慶典場合不分男女都要著袍,各類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龍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從字義解,旗袍泛指旗人(無論男女)所穿的長袍,不過只有八旗婦女日常所穿的長袍才與後世的旗袍有著血緣關系,用作禮服的朝袍、蟒袍等習慣上己不歸為「旗袍」的范疇。清朝統治者強調滿語騎射,力圖保持其固有的生活習俗和穿著方式,一方面要用滿族的服飾來同化漢人,同時又嚴禁滿族及蒙古族婦女仿效漢族裝束,從頂治、嘉慶年間屢次頒布的禁令中,滿族女子違禁仿效漢族婦女裝束的風氣之盛,可見一斑。至清後期,亦有漢族女子效仿滿族裝束的。滿漢婦女服飾風格的悄相交融,使雙方服飾的差別日益減小,遂成為旗袍流行全國的前奏。
清朝後期,旗女所穿的長袍,衣身為寬博,造型線條平直硬朗,衣長至腳踝。「元寶領」用得十分
普遍,領高蓋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綉以各色花紋,領、袖、襟、據都有多重寬闊的滾邊。至咸豐、同治年間,鑲滾達到高峰時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邊鑲滾,以至幾乎難以辨識本來的衣料。旗女袍服的裝飾之繁瑣,幾至登峰造極的境地。此時的清王朝正搖搖欲墜難以為繼,清廷內外交困,國力式微。帝國主義的堅船利炮攻破了清朝封閉的國門。為挽救危亡,清廷洋務派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救國方略,派遣大批留學生到國外學習,軍隊也改練新軍。在中國學生和軍人中最先出現了西式學生的操衣、操帽與西式軍裝、軍帽。洋裝的輸入,提供了評判美的另一種參照系,直接影響社會服飾觀念的變更。日後旗袍演化為融貫中西的新式款型,其受西方影響的改變可說即是由此開端。
1911年辛亥革命風暴驟起,推翻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為西式服裝在中國的普及清除了
政治障礙,同時也把傳統苛刻的禮教與風化觀念丟在了一邊,解除了服制上等級森嚴的種種桎桔。服裝走向平民化、國際化的自由變革,已經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傳統沉重的負擔。由於滿族統治政權的消亡,旗袍此時穿著者甚少。西式中式裝扮熙熙攘攘紛繁並處。舊式的旗女長袍既被摒棄,新式旗袍則在亂世妝扮中開始釀成。
此時的時裝流行中心早已由蘇、揚移至上海。商埠開放的上海華洋並處,五方雜居,成為十里洋
場奢靡繁華之地。上海又是婦女尋求解放的重鎮。傳教士、商人、革命黨人競相創辦女學,掀起了一股女權運動浪潮,尋求解放的社會大氣候盪滌著服飾妝扮上的陳規陋習。服裝裝飾一掃清朝矯飾之風,趨向於簡潔,色調力求淡雅,注重體現女性的自然之美。旗袍最初是以馬甲的形式出現,馬甲長及足背,加在短襖上。後將長馬甲改成有袖的式樣,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雛形。據說得風氣之先的上海女學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作俑者。當時的女學生作為知識女性的代表,成為社會的理想形象,她們是文明的象徵、時尚的先導,以至社會名流,青樓女子等時髦人物都紛紛作女學生裝扮。30、40年代是旗袍的全盛期,其基本廓形已臻於成熟。產生於辛亥革命後,北伐戰爭時期始漸流行的新式旗袍,有別於旗女的長袍。30年代後期出現的改良旗袍又在結構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為稱身合體,這在以後的章節中將會詳細介紹。旗袍雖然脫胎於清旗女長袍,但已遇然不同於舊制,成為兼收並蓄中西服飾特色的近代中國女子的標准服裝。
② 袖籠深設計方法
袖籠深設計方法
引導語:下面是我我為大家精心整理出來的一些關於袖窿深的設計方法,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哦!
袖窿結構原理與設計:袖窿深設計方法
袖窿與人體臂根圍相吻合,形狀與尺寸來源離不開人體。在服裝袖窿結構與形狀的研究中,一是解剖人體,觀察人體臂根圍截面,能直觀並且詳細的了解到眩骨、三角肌、胸大肌、棘上肌、前後腋窩下脂肪層等內部關系。二是用蛇型尺在人體臂根圍進行精確測量,在保證不變形的情況下,拓畫在紙上,這樣也能清楚的觀察到外型輪廓線。同時,可以准確測量臂根圍度尺寸,建立起袖窿結構的基礎理論。有利於在各種款式服裝變化中,推導出科學合理的計算公式。
一、先說說袖山和袖籠的關系。
比喻:一個西瓜切兩半。一刀下去兩個面。大小形狀一樣。凹凸互補。在說袖肥和袖山高的關系。比喻:想想白鐵皮煙同。袖山越低仰角越大袖肥越大。。 當然還有些變形袖。如“棍袖”“雙袖山”等。是在其中一個面上的某處加一個量。來滿足視覺或運動功能性。袖子結構造型要把握幾個要點:1、處理好人體拐點的這種轉折關系,畢竟人體皮膚有彈性,而服裝沒有,所以充分的活動量是要有的,至於袖山與袖肥的關系除了滿足人體基本活動量以外,更大的成分在於處理款式造型上,比如落肩肯定袖山小袖肥大。2、符合美學原理。3、符合人體臂部特徵,曲度與肌肉。
二、人體臂根圍測量:
臂根截面形狀是測量凈胸圍84cm的標准人體取得的'。人體臂根圍形狀及尺寸近似整圓,直徑在11.5cm左右,圍度36cm,可從觀察中得到,前袖山強彎曲,後袖山弱彎曲。因為前袖山由眩骨頭形成,後袖山由三角肌形成。前後腋窩點成前略高、後略低的形狀。
三、按人體臂根圍推導公式:
A、袖窿深推導:將測量得到的臂根圍形狀拓畫在紙上,確定前胸寬與後背寬線。將肩峰點SP打開,將前袖山弧線拉成與前胸寬所形成的11度夾角,此時按水平線測出SP點移動為3cm,將此點作為有效袖窿深點加原來的直徑長度。再加肩斜角度形成的數據4.5cm,可以得出11.5+3+4.5=19為前NP點至BL線距離。代入2B/10可得到16.8cm再加2.2cm=19cm,因此BL公式可得到2B/10+2.2cm,B84cm,BL=19cm(最小BL線深)。如果彈力面料可以負緊身,前胸寬可減小至2B*/10,BL線公式可不變。
B、前胸寬,後背寬公式推導:已知:B/2-龍門寬=前胸寬+後背寬。84/2-11.5cm=30.5,30.5/2=15.25(平均分配)。按前胸後背差1cm,前胸寬等於15.25-0.5=14.75≈15cm;後背15.25+0.5=15.75≈16cm,代入1.5B/10公式,胸84cm,1.5B/10=12.6cm。距15cm相差2.4cm,可採用2.5cm計算,即1.5B/10+2.5cm。後背寬比前胸寬大1cm,可推導出公式為1.5/10B+3.5cm。將36cmAH代入HB,約毛病地0.85HB。凈胸圍84cm,HB-42cm,0.85HB×42=35.7cm≈36cm。內衣類可得出0.88HB,基礎推算完全可得到0.85HB。
四、按不同款式服裝確定BL線:
基本BL線公式推導,我們在人體上取得計算可簡化為BL=2B/10+2cm。各類服裝可加系數變化及放
松量變化,每類服裝袖窿應加深1.5-3cm,AH不小於5cm較科學。因為5cm除以2π等於0.8cm是可以看成是另一類服裝變化的。小於0.8cm可以認為是同一類款式放鬆量在做變化。
A.緊身類、無袖類、針織類:2B/10=2=x,x=0
B.緊身適體類、唐裝、旗袍類:2B/10+2+x,x=1~1.5cm
C.適體類、正裝類:2B/10+2cm+x,x=2~3cm
D.較寬松類、襯衣、風衣、休閑類:2B/10+2cm+x,x=3~5cm
E.寬松類:風衣、大衣、茄克類:2B/10+2cm+x,x=6~8cm
原型的袖窿深用B/8+10.5控制深淺(從後領中向下量,B是人體胸圍);
合體、緊身有袖襯衫、連衣裙的袖窿深直接按原型;
合體、緊身無袖襯衫、連衣裙的袖窿深可比原型提高1~2厘米;
合體、緊身春秋裝、西服等比原型加深1~2厘米;"
半寬松、寬松休閑裝、茄克等比原型加深2~8厘米(按設計視覺效果而定);)
合體大衣、風衣比原型加深2.5~3厘米;
半寬松、寬松大衣、風衣比原型加深4~10厘米(按設計視覺效果而定);
推板時,無論樣衣板袖窿深或深或淺,一律按B/8增減(完全按原型的跳檔增減比例);即胸圍每檔跳4厘米(合體、緊身),袖窿深相應跳0.5厘米;胸圍每檔跳6厘米(半寬松、寬松),袖窿深相應跳0.75厘米。
袖山:
合體、緊身的按AH/4+2.5(襯衫、連衣裙)、AH/3(春秋裝、西服)定袖山高,可以根據設計視覺效果微調加減0.5~1厘米,以增減袖寬;6 s.
半寬松按AH/5~6、寬松按AH/8~10定袖山高;均可加減1-3厘米,以增減袖寬。
上述方法體型覆蓋面較大,如果推9個規格(每檔差4厘米),從最低規格到最高規格之間,袖深點的上下移動量僅4厘米(0.5x8=4),稍大於人體腋下點的上下移動量一點兒,不會出現袖窿深超深超淺、袖寬超寬超窄的現象。袖窿周長與袖山弧線也比較容易匹配。
作為對比:當胸圍每檔跳4厘米,各種比例法(包括真比例法)的袖窿深相應分別跳0.67厘米、0.8厘米或1厘米;如果同樣推9個規格(每檔差4厘米),從最低規格到最高規格之間,袖深點的上下移動量分別是5.3厘米、6.4厘米、8厘米,明顯地超過了人體腋下點的上下移
;③ 旗袍做工細節講解
細節如下:
1、鎖邊
將旗袍小肩線、側縫線、底襟止口線、袖底縫用同類色線鎖邊。 提示:此工藝用於沒有里子的旗袍或容易散口的面料。
2、打線釘
打線釘的部位有前、後片省位,臀圍線,腰節,開襟止點,腋下省,緔領點,後領中縫,袖山頂點,袖肘省等。 提示:注意打線釘時上下兩片衣料要完全吻合。
3、緝省縫、扣燙
(1)按照打好的線釘緝省縫,緝縫省尖位延長0.8cm,不縫回針,留10cm線頭,手工打結。
(2)省縫熨燙有兩種方法:
一是省道向中心線方向扣倒熨燙;
二是將省道分開向兩邊熨燙。腰省中間拔開,使省縫平服,不起吊。 提示:不能噴水的面料進行干燙,前片腋下省向上燙倒或分燙。
4、歸拔前、後衣片
(1)歸拔前衣片。
對於腹部突出的體型,需在腹部區域拔出一定的弧度,注意操作時需在胸部墊一塊墊布。
(2)歸拔後衣片。 拔開側縫及中心線的腰部區域,並配合體型的要求拔出背部曲線。整體歸拔處理時,在後背相關部位用大頭針固定後,通過腰臀部位的歸拔使衣片符合人體的自然狀態。
5、貼牽條
(1)給歸拔好的前、後衣片貼牽條,使歸拔好的衣片外形曲線定型。
(2)牽條的布料需要直紋,約1~1.2cm寬,在貼牽條之前,先將牽條在轉彎的位置剪若干個剪口,以便轉彎;後衣片的牽條貼在左右兩側縫位上,在拉鏈開口側縫貼牽條時,牽條應長於擺縫衩位5cm。 提示:給旗袍貼牽條時要使左右兩邊對稱,以免旗袍兩側不一樣。
6、合側縫
將開拉鏈的一側縫按前、後片正面相對縫合,留出裝拉鏈的長度和裙衩長度,分縫熨燙。
7、緔拉鏈
(1)選擇質量好的隱形拉鏈,長度要比開口的長度長2~3cm。
(2)在衣片上按照做縫的印記確定拉鏈位置。
(3)將拉鏈的反面與後衣片的正面對齊,利用拉鏈專用壓腳(隱形壓腳),按凈縫線從上到下車縫拉鏈到開口處(預留空隙0.5cm)。將拉鏈拉合,在另一端用畫粉每隔3~4cm做左右平衡的標記,然後從上到下按標記車縫拉鏈另一端在前衣片側縫(預留空隙0.5cm)。
(4)從底端反面拉出拉鏈,小燙正面拉鏈口。
8、做底襟
將底襟止口按預留的縫份扣凈,用三角針繰縫固定。
9、縫合肩縫、側縫
(1)將前、後片正面相對,前、後分肩線對齊,按凈縫線緝縫,後分肩線略有吃勢,縫合後分縫熨燙。 提示:在車縫時注意不要拉長肩線。
(2)縫合旗袍前、後片側縫至開衩止點,縫合時對准前、後片對位點,側縫分縫熨燙。
10、做里子、緔里子
(1)將里子按衣片的量縫省,合肩縫、側縫(留出裝拉鏈的長度和開衩的長度),熨燙。
(2)把里子用繰縫針法固定在拉鏈處,用平縫針法固定在門襟位。
11、做門襟、滾邊工藝
(1)將面里料門襟沿線車縫,要求在接近BP點上和人體胸上凹位處略有吃勢。
(2)將正45°斜邊布在衣片正面按設定的寬度車縫,翻正熨燙,在反面用繰縫針法固定滾條。 提示:門襟工藝可應用滾邊、滾繩、裝飾等工藝設計,既可單一應用,又可綜合運用,應根據領部、裙衩的工藝設計而定。
12、做裙衩與下擺、緔里子
熨燙裙衩與下擺,固定擺縫的面、裡布,將已折燙好的擺縫衩裡布覆在面布擺縫衩位上,鋪平衣片,各位置對准確定,然後用絎縫將面布、裡布開衩位折邊固定,再用繰針把面布、裡布的開衩位繰牢、固定。
13、做領子
(1)將一片無縫份的實樣樹脂領襯放在領面的反面黏合,然後將領面上端剪去縫份,用正45°斜邊布在衣片正面按設定的寬度車縫,翻正熨燙。 提示:滾邊翻正後不能出現起皺現象,正面要平伏。領部工藝可應用滾邊、滾繩、裝飾等工藝設計。
(2)扣燙領面下端縫份,將領里和領面正面相對,對齊止口邊,沿著樹脂領襯外口邊向外0.1cm的位置緝縫,頭尾要回針。緝縫後把兩領片的縫份修剔剩0.5~0.7cm。在緝縫時,領里的兩個圓角要略拉緊些。
(3)將領里、領面的正面翻向外側,讓領面比領里讓出0.1~0.2cm,並燙平。
14.緔領子
(1)領子放在衣片上,領面與衣片的正面相對,將領面的領下口與雙層衣片領窩對齊,縫合。 提示:緔領子時領中間的剪口位對准衣片領窩後中的剪口位,以免出現偏領現象。
(2)將領里折向衣身的裡布,把領窩的止口覆蓋住,在領口下角與衣身縫合的轉角處不能出現止口露出的現象。然後再用繰針將領里的領下口邊與衣身的領窩繰牢。提示:完成後,領面、領里要平伏。
15、做袖子
(1)先縫袖子面布、里子的肘省,縫制方法及質量要求與緝衣身省道工藝相同。
(2)將省道縫頭向上折燙,並在前、後袖縫的肘位上進行歸拔,前袖縫進行拔燙,後袖縫進行歸燙。
(3)收袖山(縮容袖山),袖山周長應比袖窿周長長1~1.5cm,在袖山的止口內緝兩道縫線(車縫線跡調大一些),可將長出的尺寸容縮,使袖山周長與袖窿周長相等。 提示:也可用45°斜邊帶條縮容的方法,將帶條沿袖山弧度拉一圈,緝在袖山縫份內,車縫時將帶條拉緊,使袖山容縮1~1.5cm。
(4)將袖片的衣片、里子兩側面對面對齊,分別沿凈縫線緝縫,分縫熨燙。 提示:縫側縫時袖縫在下,前袖縫在上,將後袖縫中段(肘部位)稍容縮一些,使做好的袖子彎度與胳膊彎度相符。
(5)熨燙袖縫止口,按一定的寬度折燙袖口折邊。
(6)將袖口面布與袖口裡布縫合,先把袖口面布套入袖口裡布,兩袖口對齊毛邊,對准面、里兩袖縫位,然後沿袖口毛邊緝縫。注意前、後袖的裡布應與前、後袖的面料相對應。
(7)固定里、面袖,將袖裡布覆在袖面布上,對齊袖縫,裡布袖口毛邊與面布袖口光邊對齊,然後把面布、裡布兩袖縫止口縫合,袖圈底下7~8cm、袖口邊上7~8cm的位置不固定。
16、緔袖
(1)將衣片袖山套入衣片衣身的袖窿內,袖山頂的剪口(扼位)與衣身的肩縫對齊,袖縫與衣身的擺縫對齊,然後疊齊袖山與袖窿的縫份邊,沿袖窿圈緝縫。 提示:緝縫時要將裡布袖窿掀開。
(2)袖子面布與衣身面布縫合後,把衣身裡布的袖窿與面布的袖窿止口邊疊齊,對准肩縫和擺縫,然後用絎縫將袖窿裡布與面布暫時固定。
(3)將袖山裡布折邊1cm,然後用大頭針把袖山裡布暫時與袖窿裡布固定,用手針繰縫袖山裡布與衣身袖窿。
17、後工序工藝
(1)手工製作盤扣,裝釘在門襟、領口等位置。
(2)在門襟、領口等位置釘子母扣,加強牢固度。
(3)手針工藝、裝飾工藝。
(4)旗袍整燙工藝。
④ 在進行服裝製版的時候,袖山的高度是怎麼計算出來的
袖山的高度是根據衣身的袖山弧長推算的。
袖山高是指袖的頂點貼近落山線的程度,
俗稱袖山高。袖山高可依據款式造型不同, 在一個可行的范圍內變化。衣身的袖窿弧線與袖子的袖山弧線縫合,但袖山弧長並不與袖窿弧長完全等長,而是比袖窿弧長略長一些,二者的差值就是裝袖時袖山的吃勢量。
女上裝袖窿的結構設計推算公式:
1、臂根深線的推算:成年女性中間標准體(160/84A)的肩高為5cm,凈胸圍為84 cm,根據2B/10+2.2cm算出臂根深線=19cm,看圖中A處所標注的部位。
2、袖窿深線的推算:推算出臂根深後設計者就可以按不同款式的服裝來確定袖窿深線,如無袖的服裝袖窿深線直接可以取在臂根深線上,深度為19cm;
其它各類服裝可加系數變化及放鬆量變化,即2B/10+2.2+X,如一般合體襯衫的袖籠深取值為 2B/10+2.2+(2)=21cm,看圖中B處所標注的部位,這里所加的(2cm)為人體最基本的合體松量。
(4)旗袍袖山高怎麼計算擴展閱讀:
確定袖山高度的時候,還要考慮衣服的款式。
不同款式女上裝袖窿深的取值方式:
A、貼體類、無袖類、晚裝禮服、針織類:2B/10+2.2+X,X=0 ;
B、較貼體類、時裝襯衫、唐裝、旗袍類:2B/10+2.2+X,X=1~1.5cm ;
C、合體類、正裝類:2B/10+2cm+x,x=2~3cm ;
D、較寬松類、襯衣、風衣、休閑類:2B/10+2cm+X,X=3~4cm ;
E、寬松類:風衣、大衣、茄克類:2B/10+2cm+X,X=4~6cm 。
⑤ 如何選擇合適的旗袍
摘要:旗袍,充滿靈性的創造,最能體現東方女子之韻味。要我說,大美中國在山水,秀美中國在女子。對旗袍的尺寸的測量知識的整理介紹。以下內容由懂視網整理,提供給您參考。合身的旗袍拍旗袍寫真才好看如何選擇合適的旗袍
選擇合適的旗袍了解身體尺寸很必要
1、旗袍長:從頸側點經乳峰點到旗袍下擺即旗袍末端的距離;
2、套裝衣長:從頸側點經乳峰點往下量至所需長度;
3、套裝裙長:從腰圍線經臀圍線往下量至所需長度;
4、領高:從頸側點經頸子往上量至所需長度(3~5cm自行選擇);
5、領圍:經過第七頸椎點和頸側點一周的圍度;
6、肩寬:手臂自然下垂,左右肩端點之間的長度;
7、後背寬:後兩液點之間的距離;
8、胸圍:立姿,自然呼吸,胸部最豐滿處的水平圍度;
9、胸寬:兩前腋點之間的距離;
10、胸高:立姿,從頸側點至乳峰點的距離;
11、胸距:兩乳峰之間的距離;
12、腰圍:立姿,腰部最細處的水平圍度;
13、腰長:從腰圍線到臀圍線之間的距離;
14、前腰節:立姿,從頸側點經乳峰點到腰圍線的距離;
15、後腰節:立姿,從頸側點經肩胛骨到腰圍線的距離;
16、臀圍:立姿,臀部最豐滿處的水平圍度;
17、袖長:(即臂長)手臂自然下垂,從肩端點到袖口的距離;
18、袖口圍:短袖款式:手臂圍,長袖款式:手腕圍;
19、其他部位的測量方法。
注意事項:
1.被測量者穿好緊身內衣;
2.被測量者呈端正,自然的立姿,不要有多餘的動作;
3.在測量"圍度"時,要注意保持皮尺水平,不易過松、過緊。
⑥ 改良旗袍的裁剪與製作教程
改良旗袍的裁剪與製作教程如下:
工具/原料:剪刀、棉布、針線、縫紉機、尺子、水消筆、大頭針、拉鏈、包邊機。
製作步驟:
1、畫好紙樣,剪下來前片
2、後片
3、按照紙樣裁布
4、裙片
5、袖子,領貼可以不用加
6、前片的小舉虧片向內折邊,熨燙後走一道線
14、從剪頭所示的交界點開始,到另一邊好答銀的交界點結束,縫合兩邊向內折後熨燙,然後對折。兩邊要相差一毫米。短的一邊先和衣服正面相對縫合,包住後再縫合另一邊,在多出來的一毫米縫合,正面基本看不到線跡。
15、用另一件衣服的圖片說明反面縫合時,針是緊靠著正面邊緣縫合的。製作做盤扣的帶子,2.5㎝寬,三折,再對折縫住;
16、製作盤扣
17、縫在合適的位友宴置
18、完工,熨燙。
⑦ 怎麼做旗袍
女旗袍打版規格
成品規格:160/86
衣長:60,胸圍:94(加放常量),肩寬:39,領圍:38,肩寬:24(這些數據根據實際情況來)
外形概述前,後均片有公主分割線, 省前面中間開襟釘紐扣6粒. 側縫腰節處收腰.,袖口壓2.5---3厘米的貼邊.
制圖公式 前片: 前中線 首先畫出的基礎直線
上平線 垂直於前中線
下平線 按衣長規格平行於上平線
止口線 取1.5厘米,由前中線量進
袖籠深線@/10+胸圍/10-1厘米(包含橫胸省)
腰節線 @/4
橫領寬 2領圍/10-0.5
直領深 2領圍/10+1(也可加深1厘米)
肩寬 肩寬/2-0.2
肩斜 22度
胸圍大 胸圍/4+0.5
胸寬 1.5胸圍/10+3
腰節收1.5厘米
下擺大1.5厘米
起翹1.5厘米
前腰省大2.7厘米
橫胸省 2.8厘米
胸高點 胸高:@/10+胸圍/10+1
胸距 :胸圍/10
延長上平線,袖籠深線,腰節線,下平線衣長降低0.7
橫領寬:2領圍/10-0.4
直領深:橫/3
肩寬:肩寬/2+0.3
肩斜:20度
胸圍大:胸圍/4-0.5
背寬:1.5
胸圍/10+3.5
腰節收1.5厘米,
下擺放1.5厘米,後側縫起翹1.5厘米,後中起翹 0.7厘米.
後腰省大3.3
備注:收省的大小可根據人體胸腰差和穿著的習慣進行適當的分配及調整
短袖制圖公式
先量取前,後袖肥的長度
上平線 下平線
袖中線: 袖長袖山高:袖肥/4+(3--4厘米)
袖肥大:前袖肥大=前袖肥-1(斜量)
後袖肥大=後袖肥-0.5(斜量)
袖口大:比總袖肥大兩邊各小2---3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