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旗袍展示 » 旗袍老款和新款有什麼區別
擴展閱讀
布裙子退色怎麼辦 2025-05-14 22:38:42
旗袍立領怎麼縫 2025-05-14 22:38:42
高中生穿什麼旗袍好看 2025-05-14 22:37:07

旗袍老款和新款有什麼區別

發布時間: 2023-07-19 06:59:26

⑴ 民國時期的旗袍和現在的旗袍有那些不一樣

在人的心理活動中,一般慾望的實現常有兩種結果:一種是得到滿足,一種是得不到滿足。當人的慾望得到滿足時,則有愜意的情感體驗 ;而當慾望得不到滿足時,則有焦慮之感。辛亥革命以「驅除韃虜」的口號推翻滿清政權,一夜之間旗女裝束銷聲匿跡。一種追求新穎時髦、強調女性曲線的新式旗袍在亂世中釀成,擺脫了封建文化的制約,摒棄硬朗造型的滿清旗袍,民主、自由的精神得以體現。

西方立體結構的裁剪方式傳入中國以後,受西方人本思想的影響,西方服飾強調表現甚至誇張人體線條,往往不惜採用極端的方法,誇張人體的臀和胸,緊收腰,製造修飾後的曲線造型,提供以人為本的審美意識。民國旗袍以人體為主要設計對象,開省收腰,縮短長度,表現體態,襯托出東方女性窈窕的身姿,忠實地將人體輪廓曲線勾描出來,讓女性散發出誘人的魅力。由於民國婦女走出庭院參與教育和工商等社會活動,功能性的要求逐漸突出,旗袍的造型兩邊開出高衩,對女性行為約束已經開始大大放鬆,身心發育的文化環境得到改善,審美造型一改在胸、腰、臀呈平直硬朗狀態的習慣,將衣服裁剪趨向合身適體,採用黃金比定位,在強調與女性身體曲線吻合的同時,一掃清朝矯飾之風,去繁就簡,其造型特點是衣領矮了、袍身短了、袖子剪了、裝飾鑲滾免了,趨向於簡潔,力求淡雅,在滿足當代婦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崇尚人體的自然曲線美,讓婦女從封建壓迫中解救出來,追求全新的生活方式。

民國旗袍經歷了經典和改良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以傳統的直身平面裁剪為主,開省道使旗袍合身;第二階段引入西方立體裁剪,裝袖,裝墊肩和拉鏈形成立體造型。這些造型接近東方人的審美理想與習慣,含蓄端秀,「露」而不「妖」。古代詩人認為「詩以若有若無為美」,因此,人體自然三圍曲線造型的旗袍被稱為中國女裝國粹,講究的也是含而不露的神韻。

旗袍造型的美感沒有固定的量化指標,它是順其自然地由主體意識不斷調節,而使之同外界的條件相適應,達到美與人體自然曲線的有機結合,真正達到國人的審美要求。

⑵ 古代旗袍和現代旗袍的區別

古典旗裝大多採用平直的線條,衣身寬松,兩邊開叉,胸腰圍度與衣裙的尺寸比例較為接近。旗袍的外觀特徵一般要求全部或部分具有以下特徵:右衽大襟的開襟或半開襟形式,立領盤紐、擺側開衩,單片衣料、衣身連袖的平面裁剪等。開衩只是旗袍的很多特徵之一,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必要的。

民國旗袍這些與西方服飾審美一致的特徵,並非偶然產生。在當時,上海這個中西文化雜處的大都市,是最具條件誕生如今我們或許已經難以尋找的民國旗袍的,在上海誕生的證據雖不甚確鑿,但我們還是可以斷言,海派袍是民國旗袍的典型。如果我們再膽大一點,我們還可以進一步假設,現代旗袍,或狹義的旗袍,就是海派旗袍。因為,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旗袍兩字所引發的聯想或意象,就是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海派旗袍。京派與海派代表著藝術、文化上的兩種風格。凝練。

近代旗袍進入了立體造型時代,衣片上出現了省道,腰部更為合體並配上了西式的裝袖、旗袍的衣長、袖長大大縮短、腰身也越為合體。

⑶ 傳統旗袍和現在的旗袍,有什麼區別

傳統旗袍大多採用平直的線條,衣身寬松,兩邊開叉,胸腰圍度與衣裙的尺寸比例較為接近。

改良旗袍平肩翹臀,凹凸有致,充分釋放了女性婀娜多姿的體態,盡顯典雅、高貴氣質;亭亭玉立,窈窕玲瓏,它充分展現了女性纖柔曼妙的身姿,如風擺俏荷,雨灑芭蕉,極富古典詩情意韻,它融入刺綉、綴珠、團龍、手繪等中西方元素形式和圖案,特具有中國特色和西式審美。

旗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形式之一。

旗袍形成於上個世紀20年代 ,有部分學者認為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兩漢時代的深衣,民國20年代之後成為最普遍的女子服裝,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

50年代後,旗袍在大陸漸漸被冷落,尤其文革中被視為「封建糟粕」、「資產階級情調」遭受批判。

80年代之後隨著傳統文化在內地被重新重視,以及影視文化、時裝表演、選美等帶來的影響,旗袍不僅逐漸在大陸地區復興,還遍及世界各個時尚之地。

⑷ 怎樣根據年齡選旗袍 常見的旗袍款式有哪些

旗袍是根據很多因素來挑選的,旗袍就是東方女性的韻味,能把旗袍穿出那樣氣質的人真的不簡單,下面來看看怎樣根據年齡選旗袍吧。
怎樣根據年齡選旗袍 
1、年輕女性:多彩的顏色和活潑俊俏的款式,腰窄、肩圓、領低為主要造型,短款,膝蓋以上,左右開叉長約35-40厘米。

2、中年女性:富麗高雅的面料,中圓領、大方領為主,袖口齊手頸或短至上臂上2/3,中長款,左右開衩被長約35厘米。

3、老年女性:面料顏色稍深些,款式適當寬松一些。領型以小圓領或小方領為主,中長款顯莊重華貴,衩長約25—30厘米。

常見的旗袍款式有哪些

旗袍款式的變化越來越多樣化,主要是袖式、襟形的變化。袖形的款式主要有:寬袖形、窄袖形、長袖、中袖、短袖或無袖。襟形款式主要有圓襟、直襟、方襟、琵琶襟等。

旗袍怎麼搭配顯氣質

1、加分小飾品

搭配旗袍的時候,最好能選擇一些小飾品,它可以很好為自己的形象加分,例如發簪,手串等,在飾品廓形的選擇上,如果你選擇類似於柔美的風格或者知性風格的發型,那麼就應該選擇廓形線條相對柔和的發飾。

2、旗袍面料

旗袍面料的不同會讓人的感覺也不同,隨著季節和穿著場合的變化,在旗袍面料的選擇上也應該有所改變,其中主要有:真絲旗袍、織錦旗袍、絲綢旗袍、絲絨旗袍、棉布旗袍、蕾絲旗袍、綢緞旗袍、香雲紗旗袍等。

3、旗袍款式

年齡上主要決定了旗袍的顏色、款式。年齡稍大的女人,可以選擇沉穩的深色,也可以選擇色彩華麗、帶刺綉圖案的旗袍,但是切記要挑品質好的,不然穿不出雍容華貴,反而顯俗氣。年輕的女孩很有朝氣,華麗的圖案和顏色,根本壓不住,更加適合顏色明麗鮮艷的、改良版的短款。

4、V領旗袍

如果你是小個子,那麼建議你適當的露出身體的肌膚,也是能夠轉移對身高的視線重點,一般選擇露出肩骨和鎖骨都是比較不會出錯的,而且會非常的顯瘦,所以V領款式的旗袍就是一個很好的選,而且就算是微胖的妹子也能夠穿出非常漂亮的身材比例。

旗袍如何穿得體

1、穿旗袍體型不能太瘦

現在的人追求以瘦為美,很多人更是拼了命的減肥,但是過度減肥不僅對身體不好,而且從美觀上來講,太瘦的人反而只有骨感了。穿旗袍就適合稍微圓潤一點的身材。

2、穿旗袍要淡妝,不適合濃妝、誇張妝容

臉部適當淡妝修飾更能凸現穿著旗袍的美麗,所謂淡妝就是通過恰到好處的方法,強調突出自己面容本來所具有的自然美。妝色清淡典雅,自然協調,是對面容的輕微修飾與潤色。

3、穿旗袍搭配合適的飾品

著裝的搭配最能體現一個人的文化修養和審美情趣。一定要記住,旗袍的飾品搭配千萬不要「喧賓奪主」,當你身穿一件有特色的旗袍時,主角永遠是旗袍本身, 其餘的配飾也只能是綠葉,只能起到「畫龍點睛」的點綴作用,否則會失去旗袍的韻味。

4、手臂太粗,切忌穿短袖或無袖款旗袍

旗袍是最能體現體型美的服裝,所以穿著一定要特別合身,過緊行動不便,而過於寬松又難以顯現女性的形體美。穿旗袍時要特別觀察自己「三圍」是否貼體舒適。其次,必須檢查領子、衣身、袖子、紐扣等細節之處是否一絲不苟,不然就會失去旗袍的獨特魅力。

⑸ 改良旗袍和傳統旗袍有哪些不一樣的嗎

旗袍是中國民國時代的一種裝扮,穿在人的身上,非常凸顯人的身材。在看電影的時候,看見女明星穿上旗袍,非常的有氣質,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旗袍也在不斷的改變。旗袍的種類也越來越多了,出現了改良旗袍。改良旗袍和傳統旗袍有哪些不一樣?

三、兩種旗袍的款式不同。

一般傳統旗袍的款式是比較統一的,都是比較普通的款式,所以也沒有太大的選擇性。但是改良的旗袍卻不是這樣子的,它可以改造的款式非常的多,而且有日常款的,也有適合參加舞會款的。所以對於一些人來說,更方便他們去選擇穿什麼樣的旗袍。

⑹ 古法旗袍與經典款和改良款旗袍有什麼區別有相關淘寶店鋪推薦嗎

相信每個女生都有一個旗袍夢,但不是每個女生都能穿出為旗袍的氣質與感覺。畢竟旗袍對於身材的要求還是挺高的,比如太胖、平胸和有游泳圈的女生給你一條常規款的旗袍要穿出理想的效果還是有難度的,但如果是古法旗袍可以就好很多!所以這篇萌豬就來為朋家整理推薦一批淘寶上比較好的古法旗袍店,在上店之前還是科普點小知識:

二、淘寶古法旗袍店鋪推薦

1.茉茉旗袍店

很值得推薦的一家,正如店鋪名字中的「舊時光」三字所言,進店就感受到傳統國風服飾那種深沉的氣息。有改良款也有古法款,店鋪的分類中大家點「老旗袍」後就進入專區了,價格上從100到600多都有,算是比較適中的一個定位,相比那些大牌子動輒上千已經實惠好,所以也是很多姐妹的入坑店。

2.遲年

也是一個款式不錯的古法旗袍店,我已經關注了好幾年,款式不多但比較經典。多為古法的裁剪,色調則要比前面的茉茉家更清新素雅一些,十分復古穩重又顯清秀與淡雅,穿出來盡顯你的迷人與優雅。

⑺ 傳統旗袍和改良旗袍有什麼區別

傳統旗袍面料多為綢緞、開叉低、盤扣的形式扣衣服、花紋圖案以中國傳統文化為主,改良旗袍採用的面料以舒適為主、開叉高、拉鏈形式、花紋圖案多以古典元素為主。

傳統旗袍和改良旗袍的選料不同

傳統旗袍在面料的選擇上比較嚴格,大多數都會選用綢和緞,例如織錦緞,古香緞等精緻的面料。面料高貴華麗,是傳統旗袍面料的代表,但是這種面料的實用性不太高,放在現在來看就比較適合宴會、婚禮等特殊的社交場合。

改良旗袍在面料的選擇上就很多了,而且更加註重面料的舒適性,通常選擇的面料有絲絨、棉麻、雪紡、滌綸等面料。在日常生活中的旗袍也大多選用棉麻質地,舒適居家,不僅修身也能活動自如,而且風格多樣。

傳統旗袍和改良旗袍的樣式不同

傳統旗袍在款式上下擺的開叉較低,幾乎就是膝蓋左右,在剪裁上也是多數採用平直的線條,胸、肩、腰、臀等部位的線條幾乎都是平直的,衣身寬松,遮住了女人原本的線條,一般都是單片衣料、衣身連袖的平面裁剪。

改良旗袍融入了流行元素更加的多樣化,下擺的開叉變高了,領口也出現了圓領、V領。下擺也變得多樣化,出現了短旗袍,魚尾下擺、拖地的長旗袍。衣長袖長都縮短了,版型更加合身,腰線收緊,臀部曲線也更加突出。

傳統旗袍和改良旗袍的穿法不同

傳統旗袍的盤扣是必不可少啊,它起著鏈接衣襟的功能。而且傳統旗袍的盤扣花式種類豐富,例如:菊花口、胡蝶扣、壽字扣、一字扣、三角扣等等,各式各樣的盤扣數不勝數。

改良旗袍種盤扣大多都是簡單裝飾盤扣,很多旗袍為了穿將旗袍變成了拉鏈式的,雖然如此,盤扣的種類依舊有很多。

傳統旗袍和改良旗袍的圖案不同

傳統旗袍在花紋和圖案的選擇上也有局限性,一般是以花鳥魚蟲、刺綉、亭台樓閣等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圖案,有著吉樣如意的寓意。

改良旗袍的圖案更加的多元化,不僅有水墨畫、青花瓷這類富有中國古典元素的圖案,也有用有獨特設計、色彩和圖案的現代圖紋。將中國的古典文化和現代文明融合在一起。

⑻ 旗袍是中國的服飾,傳統旗袍和改良旗袍哪個好看

傳統旗袍,較為有女人氣質,溫柔雅緻知性優雅,如果是有一些企業年會或是t台走秀主題活動,我很喜歡穿改進的旗袍裙端莊也顯身型,可是假如平常穿就太繁雜,都不便捷,無論是傳統旗袍,或是改進的旗袍裙都象徵了在我國民俗文化,如同日本的日本和服、印度的的紗麗和越南地區的奧黛這些,例如如今領結婚證時,絕大多數家婆和丈母娘都是會挑選穿旗袍改良旗袍。由於改進後衣著便捷沒事兒更強 更合適年青人。

再再加上傳統旗袍太挑人,怕是很多人都無法掌控。終究傳統式也是由於時間漸漸地演化,一步一步走向今日,早已並不是起初的樣子,不是嗎?旗袍裙往往傳統,不僅是它的裁剪和款式多麼多麼顯出女人氣質,自然這一點無可非議,但更主要的是旗袍裙身後的文化的特點,是一個巨大中華民族情結的支撐點!它在其中蘊涵了是多少情多少願,是多少中國文化,在哪一針一線,一轉折點,一起中邊……每一處關鍵點全是好幾代人的小故事.

⑼ 文明新裝與改良旗袍有何區別呢

以1840年爆發的鴉片戰爭為標志,中國進入了近代社會。歐美列強的堅船利炮打開了這個東方古國的大門,隨之帶來了西方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在服飾方面,最為明顯的變化是由出國留學人員引起的剪辮易服,特別是在中華民國(1911—1948)建立之初發布了《剪辮通令》,中國男人從此擺脫了令他們感到屈辱的沉重的辮子。而著裝方面前所未有的變化是從代表著文明、進步潮流的各種新式服裝開始的。

民國時期,沿襲下來的清代服飾受到歐美時尚的影響,樣式和品種逐漸發生了變化。中上層社會的男士除著長袍、馬褂、布鞋,戴瓜皮帽外,也穿中山服、西服、皮鞋,戴禮帽。一般民眾著土布長衫(以藍、灰為主)、土白布短衫褲、棉長袍、棉滾身短襖、棉背心、大襠抄腰褲等。中上層社會的女士小姐穿各種面料的旗袍、西式連衣裙及高跟鞋,戴金銀玉翠等珠寶首飾,下層女性則以穿花布中式衣褂、綉花鞋為主。

男裝在清代日常裝長袍馬褂的基礎上,變化出了新的款式和搭配。馬褂對襟窄袖,長至腹部,前襟釘鈕扣5粒。長衫一般是大襟右衽,長至踝上兩寸,在左右兩側的下擺處開有一尺左右的小衩,袖長與馬褂齊平。穿著時,長衫外罩馬甲,下配西褲,頭戴西式禮帽、白色圍巾、鋥亮皮鞋。這種中西合璧的穿著方式是民國初期中國中上層男子的典型裝束。而完全的西裝革履則被視為一種大膽的新派作風。

民國初年,許多青年學生到日本學習,帶回了日本的學生裝。這種沿用了西式服裝三片身和袖身分開剪裁的服裝式樣,給人朝氣蓬勃、莊重文雅之感。它一般不用翻領,只有一條窄而低的立領,不系領帶、領結。在衣服的正面下方左右各有一個暗袋,左側的胸前還有一隻外貼兜袋。這種學生裝不僅深受廣大進步青年的喜歡,還衍生出了典型的現代中式男裝——中山裝。

中山裝的特殊之處是對衣領和衣袋的設計。高矮適中的立領外加一條反領,效果如同西裝襯衣的硬領,上衣前襟縫制了上下四個明袋,下面的兩個明袋由壓褶處理成「琴袋」式樣,以便放人更多物品,衣袋上再加上軟蓋,袋內的物品就不易丟失。與之相配的褲子前襟開縫,用暗紐,左右各插入一大暗袋,而在腰前設一小暗袋(表袋),右後臀部挖一暗袋,用軟蓋。這種由中華民國創始人孫中山(1866-1925)倡導並率先穿用的男裝,較之西裝更為實用,也更符合中國人的審美習慣和生活習慣,雖然採用了西式的剪裁、西式的面料和色彩,卻體現了了中裝對稱、莊重、內斂的氣質。自1923年誕生以來,中山裝已成為中國男子通行的經典正式裝。

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西方女權主義運動開始萌芽,婦女不再甘心做男人的附屬品和家庭的犧牲品,不少婦女嘗試一直是男人在做的工作,開始穿長褲、剪短發。這股風潮與席捲中國的「新文化運動」合流,女性在追求科學、民主、自由風氣的影響下,紛紛走出家庭接受高等教育,謀求經濟獨立,追求戀愛婚姻自由。留洋女學生和中國本土的教會學校女學生率先穿起了「文明新裝」——上衣多為腰身窄小的大襟衫襖,衣長不過臀,袖短及肘或旗袍是喇叭形的露腕7分袖,衣擺多為圓弧形,略有紋飾;與之相配的裙,初為黑色長裙,裙長及踝,後漸縮至小腿上部。這種簡潔、樸素的裝扮成為了20世紀一二十年代最時髦的女性形象。而對西方審美眼光的推崇,也影響到了中國女性整體形象的重塑。歐美的化妝品、飾品進入中國市場,美白皮膚、養護頭發、向上翻翹眼睫毛、塗抹深色眼影、剪掉長發、燙發,以及戴一朵夏奈爾式的茶花或一條長長的繞頸珍珠項鏈、拎一隻皮毛質地的手提包、腳穿絲襪和高跟鞋……構成了時髦女性的日常形象。

而今天的人們津津樂道的旗袍也是在這個時期不斷改良,成為了一種現代意義的時裝。

所謂「旗袍」,即旗人之袍,而「旗人」,是中原漢族人對滿族人的稱謂。旗袍原本腰身平直,而且很長。1921年,上海一批女中學生率先穿起了長袍。初興的式樣是一種藍布旗袍,袍身寬松,廓形平直,袍長及踝,領、襟、擺等處不施鑲滾,袖口微喇,看上去嚴冷方正。這種式樣的服裝一經走上街頭,就引起了城市女性的極大興趣並競相仿效。此後的旗袍不斷受到時代潮流的影響,在長度、腰身、衣領、袍袖上多有變化。

20世紀20年代中期,旗袍的袍身和袖子有所減短,腋下也略顯腰身,但袍上面仍有刺綉紋飾。20年代末期,袍衣長度大幅度縮短,由原來的衣長掩足發展到衣長及踝進而縮至小腿中部。腰身更加收緊,大腿兩側的開衩也明顯升高。30年代以後,改良旗袍的變化稱得上日新月異。先是時興高領,待高到雙頰時,轉而以低領為時髦,低到不能再低時,又突兀地將領子加高以顯示時尚。袖子也是這樣,長時可以遮住手腕,短時至小臂中部,繼而露出肘部,至上臂中部,後索性去掉袖子。下擺也是忽而長可曳地,忽而短至膝上。除了兩側以外,有的開衩還被設計在前襟,並使下擺呈現弧形。面料的選擇上除傳統的提花錦緞外,還增加了棉布、麻、絲綢等更為輕薄的品種,採用印花圖案,色調以素雅為美,領、袖、襟等部位也用鑲滾,卻並不繁瑣。中國傳統的服飾形象並不突出腰身,但隨著20世紀女性服飾追求身體曲線美的傾向越來越鮮明,旗袍成了展現女性性感身材最理想不過的裝束。

⑽ 傳統旗袍和改良旗袍有什麼區別

傳統旗袍大多採用平直的線條,衣身寬松,兩邊開叉,胸腰圍度與衣裙的尺寸比例較為接近。
改良旗袍平肩翹臀,凹凸有致,充分釋放了女性婀娜多姿的體態,盡顯典雅、高貴氣質;亭亭玉立,窈窕玲瓏,它充分展現了女性纖柔曼妙的身姿,如風擺俏荷,雨灑芭蕉,極富古典詩情意韻,它融入刺綉、綴珠、團龍、手繪等中西方元素形式和圖案,特具有中國特色和西式審美。改良旗袍的外觀特徵一般要求全部或部分具有以下特徵:右衽大襟的開襟或半開襟形式,立領盤紐,擺側開衩,單片衣料,收腰,無袖或短袖等。開衩只是旗袍的很多特徵之一,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必要的。

旗袍起源於京派文化,它在清代主要是旗人所穿之袍,由於現代「旗袍」這個詞專指女裝,所以又可以說旗袍起源於旗女所穿之袍。辛亥革命之後,旗人大多都放棄了旗服,故而直到20世紀20年代,旗袍才重新在上海流行起來,由於上海一直崇尚海派的西式生活方式,以致後來出現了「改良旗袍」。
經過現代多年的修正與改良,旗袍已經成為最能體現中國女性美的服裝,用最特色的布料、絲綢、錦緞,做成最典雅時尚服裝———改良旗袍,穿在中國女子身上,那種東方的美、東方的神韻,令人嘆為觀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