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據說軍閥姨太太穿的旗袍裙擺越長、開衩越高,軍閥姨太太的地位越高,是這樣嗎
最近網路上「軍閥姨太太」這個梗大火特火,尤其是在抖音上,一股穿旗袍自稱軍閥姨太太的風潮吹起,標題上打著「在民國,你看我能做第幾房姨太太」等匪夷所思畫風突變之語。旗袍,清代旗女的袍服發展而來,興起於民國時代,是當時的國家法定禮服。旗袍好看是公認的,得到世界各國女性所認可,現代人穿著它,是愛它的美,但穿著它,說「自己是軍閥姨太太」「自己要當軍閥姨太太」這就太過太丟份了。前幾年流行說「春風十里」講的是古代青樓等風月場所,「春風十里不如你」是貶義的,其實這多少有失偏駁。但說起軍閥姨太太,這是真的貶義了。軍閥是舊時代的糟粕,姨太太也是,軍閥姨太太更是,新時代的文明女性,怎麼能想著去做舊時代男女不平等下的軍閥姨太太呢?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民國真實的「軍
2. 清朝後宮都有什麼規矩
清朝後妃等級由低到高是: 答應,常在,貴人,嬪,妃,貴妃,皇貴妃,皇後。 第一位的是皇後,只許一個,主持內宮事務。第二是妃,其中皇貴妃一人、貴妃二人,妃四人。第三位是嬪六人。皇後居中宮,妃嬪居東西十二宮。第四位是貴人,第五位是常在,第六位是答應,這就不限數額,只看皇帝的精力與喜愛了。 糾正一個錯誤, 現在放的有關清朝的電視里皇帝的兒子是阿哥,皇帝的女兒是格格,只是錯的 格格"原為滿語的譯音,譯成漢語就是小姐,姐姐之意。清朝貴胄之家女兒的稱謂,即婦人之爵名。 清朝前身"後金"初年,國君(即"大汗")、貝勒的女兒(有時也包括一般未嫁之婦女)均稱"格格",無定製。例如,清太祖努爾哈赤的長女稱"東果格格",次女稱"嫩哲格格"。 清太宗皇太極繼位後,於崇德元年(一六三六年),始仿明制,皇帝女兒開始稱為"公主",並規定皇後(即中宮)所生之女稱"固倫公主",妃子所生之女及皇後的養女,稱"和碩公主"。"格格"遂專指王公貴胄之女的專稱%A清太宗皇太極繼位後,於崇德元年(一六三六年),始仿明制,皇帝女兒開始稱為"公主",並規定皇後(即中宮)所生之女稱"固倫公主",妃子所生之女及皇後的養女,稱"和碩公主"。"格格"遂專指王公貴胄之女的專稱。例如,皇太極的次女馬喀塔(孝端文皇後所生)初封固倫長公主,後改為"永寧長公主",復改為"溫庄長公主"。由此可見,現在影視劇中把皇帝之女稱作"格格"是不準確的(如,"還珠格格"、"十八格格"......)。順治十七年(一六六0年)始把"格格"分為五等,即: 一、親王之女,稱為"和碩格格",漢名為"郡主"; 二、世子及郡王之女,稱為"多羅格格",漢名為"縣主"; 三、多羅貝勒之女,亦稱為"多羅格格",漢名為"郡君"; 四、貝子之女,稱為"固山格格",漢名"縣君"; 五、鎮國公、輔國公之女,稱"格格",漢名"鄉君"; 此外,"公"以下之女,俱稱"宗女"。"格格"之稱一直沿用至清末民初之際,才漸漸終止。例如清高宗(乾隆帝弘歷)一生共生了十個女兒,其中有五人因早歿沒有加封,另外五個女兒,加封為公主。即第三女(孝賢純皇後生),封固倫和敬公主;第四女(純惠皇貴妃蘇氏生)封和碩嘉公主;第七女(孝儀純皇後生),封固倫和靜公主;第九女(孝儀純皇後生),封和碩和恪公主;第十女(妃汪氏生),封固倫和孝公主。她是個例外,因為她是在乾隆六十五歲時生的,是乾隆帝最鍾愛的女兒,後下嫁給和的長子豐紳殷德。她本應封為和碩公主。但乾隆破例把他封為"固倫公主"。此外,乾隆帝還收養了其弟弘晝的一個女兒,後來加封為和碩和婉公主。 從以上事例來看,清朝從皇太極開始就已經不把皇帝的女兒稱作"格格"了,一般均稱為"公主"。 但公主的家人也可以在不是很正式的場合叫她「格格」,這是按照她的排行來叫的,如「大格格」、「十格格」等。 皇帝的兒子不是阿哥,阿哥是大臣的兒子。皇帝的兒子生下來稱為皇子,皇帝可以封他們,由低到高是:貝子,貝勒,郡王,親王,太子,太子就以後繼承皇帝的人。 清朝禮節中單膝跪地有兩種:一種叫做「打千」,是奴僕見主人,下級見上級的常見禮。動作是垂右手,屈左膝,上身微微前傾。另一種是「請安禮」,男女動作不同:男子一邊屈右膝半跪,一邊口稱「請某某的安!」女子的動作是雙手按左膝,右膝微屈,往下蹲身。雙膝跪地才真正叫跪,是比較庄嚴正式的禮節。據《清史稿》中「禮」的部分可以看出又可分為:1、跪:用於百姓見官,下級見上級,以及祭拜神靈時的迎、送、讀聽祭文、聽取詔令、聽審和判決等等,分別稱為「跪迎、跪送、跪讀、跪聽、跪受」等等。2、除了跪還要叩頭,就是先跪下,然後雙手伸向頭前頭前按地,頭部的前額碰在地上。又分為「一跪一叩」(又稱「一跪一拜」下同),一跪三叩,二跪六叩,三跪九叩等等,而以三跪九叩最為隆重。以上通稱為「跪拜禮」,直到中華民國成立後才宣布廢除,改為握手和鞠躬禮。要了解行禮,先要知道關於嬪妃和「格格」的制度:清朝後宮的嬪妃制度:皇後(1人)皇貴妃(1人)貴妃(2人)妃(4人)嬪(6人)以下不限制人數貴人常在答應「格格」原為滿語的譯音,譯成漢語就是小姐,姐姐之意,並不都是公主。皇太極時期,皇帝女兒開始稱為「公主」,並規定:一、皇後所生之女稱「固倫公主」;二、妃子所生之女及皇後的養女,稱「和碩公主」。"格格"遂專指王公貴胄之女的專稱。順治時期把「格格」分為五等,即:一、親王之女,稱為「和碩格格」,漢名為「郡主」;二、世子及郡王之女,稱為「多羅格格」,漢名為「縣主」;三、多羅貝勒之女,亦稱為「多羅格格」,漢名為「郡君」;四、貝子之女,稱為「固山格格」,漢名「縣君」;五、鎮國公、輔國公之女,稱「格格」,漢名「鄉君」;皇宮里日常生活方面的禮儀大致是「下跪叩首」禮,「下跪」禮,「道萬福」禮,「頷首」禮四種;最重的是「下跪叩首」禮,接著是「下跪」禮,「道萬福」禮,最輕的是「頷首」禮。下面是我總結的兩大部分(公主們和格格們):一、公主們:1、皇帝的姐妹(1)對皇後行「道萬福」的簡單禮儀;皇後行「頷首」禮。(2)對皇貴妃到嬪等級的後宮,行「道萬福」禮(通常是有對生養過孩子的或得寵的)或「頷首」禮(通常是對沒生養過孩子的或不得寵的),這些後宮們還相同的禮儀(如果公主向她們行「頷首」禮,她們可以回「道萬福」禮)。(3)對從貴人往下的後宮,可以行「頷首」禮或者不行禮,而那些後宮就要行「下跪」禮了(因為自嬪以下,就是沒什麼頭臉的身份,除非這些公主特許,否則是要下跪的)。2、皇帝的女兒A、固倫公主們和皇帝的姐妹行的禮是一樣的B、和碩公主(這個就麻煩了)(1)對皇後行「下跪叩首」禮,皇後行「頷首」禮;(2)對比自己母親位次高的後宮和自己的母親行「下跪」禮,這些後宮行「頷首」禮;(3)對和自己母親位次相同的後宮行「道萬福」禮,這些後宮行「頷首」禮或者回相同的禮儀;(4)對比自己母親位次低的後宮行「頷首」禮或不行禮,這些後宮行「頷首」禮。二、格格們:接著,說宮外的格格們,格格們行的禮大同小異,我就不分開說了:(1)對皇後行「下跪叩首」禮,皇後行「頷首」禮;(2)對皇貴妃到嬪等級的後宮,行「下跪」禮或「道萬福」,這些後宮行「頷首」禮;(3)對從貴人往下的後宮,行「道萬福」禮或「頷首」禮,這些後宮回相同的禮儀。清朝禮儀中國號稱「禮儀之邦」。但到了清代,大漢禮被悔,滿族禮儀對於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大到國家軍政,小到衣食住行、舉手投足,無不做出詳盡的規定。跪拜與禮儀為維護封建等級制度和宗法制度服務是中國封建禮儀的最大特點,因而禮儀中處處體現著尊卑差別。而足以顯示這種尊卑的,恐怕要屬跪拜之禮了。封建社會,臣子見皇帝要行三跪九叩的大禮;百姓見官員須先行跪拜;下級官員晉見級別相差較大的上級時要行跪拜禮;子孫晚輩拜見長輩要跪地磕頭請安;祭祀祖先當然也要磕頭。1793年,一個悶熱的午後,83高齡的乾隆皇帝在避暑山莊小憩。此時,官員送來了英王的禮物,大多為西方的精巧機械,他觀看之後,頗為高興。早些時候,乾隆接到沿海商人代稟的英國使團信件,其中說到,皇帝83大壽時,未及來賀,今特遣使節前來進貢,因信中「情詞極為恭順懇摯」,他已經允准使節馬嘎爾尼等來京覲見,並命令沿海官員妥善接待。使節未到,禮物已先期到達,這讓乾隆相當滿意。因為有了皇帝的旨意,馬嘎爾尼一行一路受到各級官員的禮貌接待,對中國人的「彬彬有禮」大加贊賞,並向中國官員表示:「敝使昧於貴國風俗,今後各事,請各大人就貴國習尚中所有者便宜行之,敝使決不稍持異議。」然而,正是雙方都小心翼翼遵守的「禮儀」,卻差一點使英國使團覲見「中國大皇帝」的行動夭折——矛盾就發生在馬嘎爾尼一行即將面見乾隆的前夕,雙方就朝見禮節進行商討時,中國官員要求馬嘎爾尼等向乾隆行三拜九叩大禮,而英國使團堅持要行面見本國國王時的單膝跪拜吻手禮。爭執激烈之時,馬嘎爾尼甚至以不見皇帝相威脅。眼看原定覲見日期將至,雙方終於達成一致:英國使團官員以單膝跪拜禮見皇帝。盡管最後乾隆表示寬容,讓馬嘎爾尼行單腿屈膝禮,而其背後的意義則是,西方蠻夷,不知禮數。既然禮數不全,其他皆免談。當然,晚清社會中還有打拱作揖之禮,這多見於平級官員和平輩人之間。雙方一見面,即雙手打拱,彎腰低頭,有時甚至要一揖到地。這已經是一種比較簡單的禮數了,但比起鞠躬和握手來則又顯得繁瑣了。晚清從跪拜之禮向鞠躬握手之禮的轉變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以人格基本平等為主旨的西式的鞠躬和握手,作為正式禮儀飄洋過海來到中國從清代開始,但直到辛亥革命以後,才作為正式禮儀在中國流行。服飾與禮節服飾和禮節是一個國家文化源遠流長的最顯露的標志。在明清兩朝才創建起來的天子形象,使龍袍成為清朝帝王最具特色的服飾。按照清朝禮儀,皇帝龍袍屬於吉服,在一般慶典、公務活動時穿著。而在重要大典、祭祀壇廟、納後大婚時,皇帝穿更高一等的朝服。搭配朝服穿戴的飾物從頭到腳包括了朝冠、朝帶、朝珠、披領與朝靴。不同的服裝名稱,穿著場合也不同,在當時是有嚴格區別的。清朝以異族入主中原。滿族原是尚武的游牧民族,在戎馬生涯中形成自己的生活方式,冠服形制與漢人的服裝大異其趣。清王朝建立後,清代服飾也得以充分吸收漢族服飾的成就。以官服為例,馬蹄袖、馬褂是清代官員服制的一大特色,但官服上的「補子」直接取之明代,文官綉禽類,武官綉獸類,分別按品級的高低,綉以各類飛禽走獸,以突出官員在職能和氣質上的要求。與明代不同的是,清朝的官服大褂的前胸是對襟的,補子也分為兩塊,綉在袍衫外面的大褂子上,稱為「補褂」或「補服」,禽獸的花樣與明代也略有差異。由於補子是在成衣後縫上的,對於邊角的加工更為精細,常常配以精緻的花邊,突出了裝飾效果。明代的烏紗帽到清代換成花翎,用孔雀毛上的「眼」即「目暈」花樣的多少,分出單眼、雙眼和三眼的級別。官員的朝服和常服,里三層外三層,行袍、行裳、馬褂、坎肩、補服,重重疊疊,還要佩戴各種朝珠、朝帶、玉佩、彩絛、花金圓版、荷包香囊等等。朝珠又有翡翠、瑪瑙、珊瑚、玉石、檀木的等級限定,連絲絛都有明黃、寶藍、石青之分。用什麼款式、質料和顏色都要受到禮制的規范,違反規定的以犯罪論處。雍正皇帝賜死年羹堯,就有擅用鵝黃小刀荷包,穿四衩衣服,縱容家人穿補服的罪狀,將服飾的等級之別細分到了極致。女裝雖然相對寬松,但精雕細刻無微不至,鑲邊有所謂「三鑲三滾」、「五鑲五滾」、「七鑲七滾」,多至「十八鑲」。在鑲滾之外還在下擺、大襟、裙邊和袖口上綴滿各色珠翠和綉花,折襇之間再用絲線交叉串聯,連看不到的襪底、鞋底也綉上密密的花紋。這樣重重疊疊,無所不在的裝飾效果,雖然有一定的美學價值,但如此繁瑣細密的包裝,是衣冠之治高度細密化的產物,這也使清代的服飾到了難以再發展的地步。清朝官員穿的朝服,其實是由旗裝演變過來的:圓領、捻襟、左衽,四面開楔,束腰,有扣絆,窄袖(有的帶有箭袖),保暖、便於坐騎。清初開始的制度規定,官員入朝必須穿披肩領袍,謂之朝服。朝服帶有箭袖,就是在本來就比較窄的袖口前邊再接一個半圓形的袖口。一般最長為半尺,形似馬蹄,又稱「馬蹄袖」。袖和肩是清服區別身份的標志。帶箭袖的旗袍是滿族貴族平時穿著和旗人百姓的節日禮服,一般旗人只許穿披肩領便袍,而到了普通百姓那裡就只許穿無披肩的領袍,謂之便服。旗袍有單、棉、皮之分。清初,其式樣一般是無領、大襟、束腰、左衽、四面開衩。穿著既合體,又有利於騎馬奔射。出獵時,還可將干糧等裝進前襟。這種旗袍有兩個比較突出的特點,一個是無領。努爾哈赤為統一衣冠,曾釐定衣冠制,規定「凡朝服,俱用披肩領,平居只有袍」。即常服不能帶領子,只有入朝時穿的朝服方可加上形似披肩的大領。二是在窄小的袖口處還接有一截上長下短的半月形袖頭,形似馬蹄,俗稱「馬蹄袖」。平時綰起來,冬季行獵或作戰時放下,使之罩住手背,既起到了類似手套的保暖作用,又不影響拉弓射箭,故又稱之為 「箭袖」(滿語稱之為「哇哈」)。滿族入主中原以後,「放哇哈」成為清朝禮節中的一個規定動作,官員入朝謁見皇上或其他王公大臣,都得先將馬蹄袖彈下,然後再兩手伏地跪拜行禮
3. 日常穿著旗袍如何選擇外搭
論及旗袍風尚的起始時間,通常認為在20世紀民國時期,鄭逸梅先生即稱 「原來女子在清代穿短衣,不穿旗袍,旗袍在民國後始御之」。至於具體的年份,以往的研究相對比較含糊。周錫保先生和張愛玲女士均以為旗袍的流行在1921年以後,周氏還以1923年的畫報等資料推斷,所謂旗袍在其時的上海數十人中不過一二。事實上,以當時上海的新聞界對社會現象敏感程度,一種新式樣的風行必然會引起廣泛的關注,但是在1925年5月以前的如《申報》等報紙上很難查到有關於旗袍的文字,而大量資料為旗袍在1925年的出現提供了佐證。在作為舊帝都的北京,也有記載表明旗袍時尚始於1925年。因此,將旗袍流行的起始時間視為1925年當為合理。
旗袍貌似很多人覺得日常不好搭配,很多場合不適合,其實旗袍可以很日常哦
1.端莊路線:套個開衫圍個圍巾又紅又專,讓我想起江姐綉紅旗,我的熱淚就順著針線走啊
2.奢靡路線:絲綢的面料外搭貂絨披肩,對於軍閥的三房姨太太來說,沒有這標配能抬得起頭來以上的兩種稍微適合正式場合,或者年齡較大的女性。這是21世紀了。我認為上面兩種示範,或奢靡或端莊,都不大適合日常穿搭。
3日常中我們可以選擇旗袍搭配小皮衣,兩種不同風格的碰撞也很棒啊
4也可以搭配牛津鞋提花羊毛襪子和夾克衫,但前提他們最好是同一色系的
5及膝靴也是闊以的,但同時就不要再穿皮衣了,會被人懷疑職業的:(胸前別了個小葫蘆:)是真的葫蘆。
6長款外套也非常適合哦
7全是流蘇的波西米亞兮兮的外套,一定要和貓分開保存。它會hyper,你的外套會完蛋:)
搭配是私人的事,跟購買能力有關,有個人經歷有關,跟身材的短板長處有關,跟天氣晴暖有關。腳上穿靴子運動鞋涼鞋拖鞋洞洞鞋甚至風火輪都可以。外面穿襯衫夾克皮衣棉襖hoodie甚至軟肋鎧甲也沒有問題。千萬千萬別再搞開衫or披肩+高跟鞋老氣套路了,飯館兒門前千千萬,不缺你一個迎賓范兒。
4. 這個夏天旗袍美出新高度,如何才能穿出高級感
很多女生對於旗袍的印象就是富貴冷艷,是霸氣和溫柔集於一身的,可參加什麼活動或者拍視頻還好,就是沒有那個勇氣穿出去,對於她們來說或許是不日常的,所以我們可以選擇改良版旗袍來穿穿,過一把旗袍的癮,日常又不缺乏旗袍的美,有些改良的旗袍實際上並沒有完全歪曲原本的旗袍,很多元素都是有所保留的,不至於太過份了,而且夏天穿旗袍也很美呀,選擇好面料一點也不熱。
在大腿處的旗袍會給人風情的味道,一點也不會庸俗,看著也不寡淡,同時將美腿也全部呈現到了外表,再加上高跟鞋,會將整個身材都襯托的纖細窈窕,回頭率也是超級高的那種,旗袍非常有韻味,和裙子是沒有辦法比較的,領口是立體式,顯得脖子也十分修長,不會給人的感覺沒有氣質。
最喜歡的還是掐腰的設計了,不會太過緊致,也不會太過寬松,剛剛好就將S型感覺顯了出來,是很大的優點,再者就是這個漸變色,上半身粉嫩,俏皮又顯得女性氣色很好,下半部分是白色,清爽可人,像極了冰激凌,漸變色也很火,主打就是清新,一種裙子穿出兩種效果,更加有層次感
5. 漢服、唐裝和旗袍,到底哪一種服飾更能體現女性的美
個人認為題主所說的三種服飾裡面旗袍最美,漢服次之,唐裝適合婚禮穿著或者送給媽媽。接下來聊聊我對三種服飾的看法。
漢服的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它是題主所說的三種服飾當中歷史最悠久的一種。漢服起源於黃帝,備於堯舜,定型於周朝。漢服層層疊疊,深衣、袍衫、襦裙、襦袴等,材質基本涵蓋了各種布料。漢服歷史悠久,是後來清朝強制剃發易服才在歷史上消失了幾百年。曾經和小夥伴去參加過漢服花燈節,拿著紙傘和花燈晚上拍照非常的漂亮,有點兒仙。不過現實角度來說,衣服層層疊疊,我系不清楚帶子,上廁所也不太方便。畢竟是古裝,不太符合輕便的生活需求。漢服適合五官比較平,但是耐看的姑娘。
綜上所述,我最喜歡的當然是漢服和旗袍了,漢服拍照特別美,旗袍日常生活更方便些,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我也想聽聽男性意見,哈哈哈,望採納~
6. 旗袍是中國的服飾,傳統旗袍和改良旗袍哪個好看
傳統旗袍,較為有女人氣質,溫柔雅緻知性優雅,如果是有一些企業年會或是t台走秀主題活動,我很喜歡穿改進的旗袍裙,端莊也顯身型,可是假如平常穿就太繁雜,都不便捷,無論是傳統旗袍,或是改進的旗袍裙都象徵了在我國民俗文化,如同日本的日本和服、印度的的紗麗和越南地區的奧黛這些,例如如今領結婚證時,絕大多數家婆和丈母娘都是會挑選穿旗袍改良旗袍。由於改進後衣著便捷沒事兒更強 更合適年青人。
再再加上傳統旗袍太挑人,怕是很多人都無法掌控。終究傳統式也是由於時間漸漸地演化,一步一步走向今日,早已並不是起初的樣子,不是嗎?旗袍裙往往傳統,不僅是它的裁剪和款式多麼多麼顯出女人氣質,自然這一點無可非議,但更主要的是旗袍裙身後的文化的特點,是一個巨大中華民族情結的支撐點!它在其中蘊涵了是多少情多少願,是多少中國文化,在哪一針一線,一轉折點,一起中邊……每一處關鍵點全是好幾代人的小故事.
7. 超級喜歡旗袍,「內八腿」該穿什麼款式的旗袍呢
說起旗袍相信很多人對此都是非常熟悉的,旗袍也是屬於漢服當中的一種類型,不僅如此,旗袍現在也是越來越火了,不管是誰估計都想穿旗袍體驗體驗感覺,而如今穿旗袍的人也越來越多了,如果你細心一點就會發現,現在每次走在大街上就會看見一兩個穿著旗袍的女人,其實這種風氣也是非常好的,但是對於很多人而言,有些人卻因為自然的原因,導致旗袍穿在身上之後的效果並不是很好看,比如一些內八腿的人,在穿一些旗袍的時候就會感覺不怎麼好看,那麼這些內八腿的人都適合穿哪些款式的旗袍呢?
而雙開襟旗袍的話,所適用的人群是比較多的,無論是內八腿還是身材比較豐滿亦或者是圓臉的女性都是非常時候穿雙開襟旗袍。
8. 民國時期的姨太太究竟是怎麼生活的,真的有那麼快樂嗎
朋友圈中都非常流行一句話:“男生都在去敘利亞打仗,女生都想去民國當姨太太”。這本來是網友開的玩笑,但還真有人相信了這個梗,很多的女生穿著旗袍扮著軍閥姨太太的模樣來博人眼球,尋求熱點也無可厚非,但是也不要拿無知當個性,如果真讓她們去民國做軍閥的姨太太,那她們想哭都找不到地方。要知道民國時期,軍閥混戰,姨太太們的生活也不是特別的好受,甚至有些人的遭遇還是非常凄慘的,所以不要覺得當姨太太是一件非常榮耀的事情。
就拿我們熟知的張作霖來說,張作霖就有很多的姨太太,並且個個都貌美如花,但是張作霖卻並沒有太重視他的姨太太們。這些姨太太為張作霖生兒育女,但是張作霖卻不顧他這些姨太太們的感受,直接將他們的女兒當做籌碼,給他的戰略夥伴來謀取自己的武裝力量。張作霖的這一行為,讓他的女兒非常的記恨張作霖,當張作霖坐火車被日本人用炸葯炸死之後,張作霖的這些女兒,個個都拍手叫好,而他的那些姨太太也都個個下場悲慘。
9. 也明白為什麼張愛玲獨愛旗袍了」
首先,在她看來服飾就是要主張美的自由展示。大自然賦予人的本體美才是最自然的,有利於體現人體自然健美的服飾才是真正美的服飾。但在更衣記中清代女裝為代表的傳統服飾正好與之相悖。通常是黑色,小襖中襖大襖層層包裹,三件襖子之上又夾著雲間背心出門時褲子外還要罩著裙子,極度寬大,四平八穩。張愛玲對此尖銳地指出她的本身是不存在的,只不過是個衣架子罷了。
其次,她提倡服飾簡潔大方。中國的傳統擁有大量精品,期精美絕倫的刺綉工藝以及復雜細致的鑲滾技藝至今令人驚嘆,但傳統服飾仍然再實用性和審美性上進入一個誤區。張愛玲准確的總結道對於細節的過分注意,為這一時期的服裝要點。尤其是三寸金蓮的鞋服飾。雖然張愛玲本人也喜歡古典的綉花裝束,但這並不意味著她主張復古,她咯不到了傳統服飾背後的陳舊保守,她主張服飾這筆賬應該用減法。一個減字指明了服飾由繁到簡的過程。這一點也體現張愛玲對自身的看重,衣服不過是身上的擺設,它終究只是張愛玲高傲骨性的一種華麗陪襯。
最後,她追求服飾個性表達。更衣記中對傳統服飾的等級化、規律化、程式化提出了深刻的批判。在那個年代,女子想要出眾一點是不大可能的。服飾的著色普遍規律化,通常都是黑色,逢著喜慶季節,太太穿紅,姨太太穿粉紅,寡婦系黑裙,若丈夫去世多年有公婆在堂便可穿湖色或雪青。這儼然就是傳統身份等級觀念的著色體現,它形成了傳統中國女性一套女子穿衣的規范。太太穿紅是她正房的象徵,紅色大氣端莊,正統的顏色。姨太太穿粉紅,妖嬈嬌媚,惹人憐愛。寡婦黑裙,拒人千里之外,要為丈夫守節一生。仍有公婆可著湖色或雪青,雖較之黑裙多了一絲生氣,但同樣肅穆冷清。一種穿衣顏色代表著一個人的社會身份等級,這樣的傳統服飾無疑使得女性自身的個性無法得到表達。
10. 民國時期的姨太太和正夫人穿的旗袍有什麼不一樣
碧荷---六姨太,原是採薇的丫鬟,可能是因為叫碧荷 ,所以她在裡面衣服基本都是藍綠色。華貴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