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民國服裝有哪些特徵
民國初年受清朝和西方 文化 的雙重影響,出現了以廢除傳統服飾為中心內容的服飾改革。民國服裝有哪些特徵?下面就是我給大家整理的民國服裝特徵,希望對你有用!
民國服裝的特徵
民國初年受清朝和 西方文化 的雙重影響,出現了以廢除傳統服飾為中心內容的服飾改革。男子服出現了從長袍馬褂向中山裝和西裝逐步過渡的趨向,女子服飾變得日益豐富多彩,出現了普及旗袍的趨向。尤其便現在東部沿海港口城市,由於沿海口岸城市較早開放,得風氣之先,以京師宮眷顯貴為代表而被全國效尤的傳統京派服飾,漸漸失去了領導服飾潮流的優勢,轉而仿效蘇杭、上海。這一現象也表現出了西方文化滲透的方向。全國總體表現在,從東向西男子服飾由大量的中山裝和西裝向大量馬褂長袍的變化。男子服飾這一變化主要還來源於,清末民初,大批青年 出國 留學 ,國內也大辦新式學堂,社會上出現了服裝西洋化得趨勢。各個學堂服飾皆效仿西式。社會上的西服大致有三類:一類是軍服,包括英美式,俄式,日式軍服,第二類是駐外使館文職官員,買辦商人,留學生所穿的西服。在一類就是日本式的士官服和學生服裝。這些學生裝,是大量留學青年帶回國的。這種服裝形制簡便,給人一種莊重和充滿活力的感覺,因此,傳入中國後,在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中風行一時。中山裝是中西合璧的產物,它拜託了中國傳統的寬袍大袖,吸收了西裝的貼身、干練的風格,但又有鮮明的中國特色。給人以一種朴實莊重之感。各個階層皆可以穿,出一定意義上說明了它的活力。
服裝上的差別不僅僅是因為審美觀的不同,其中還有經濟因素和個人生活習慣因素,穿中山裝和西服的人,沿海多於內地,城鎮多於農村。在一,不論城鎮還是農村,沿海與內地,富有者都是衣帽光鮮,穿著入時,窮人則大都維持溫飽而已,穿著也沒法講究,以衣禦寒。
男子服飾有如此特點,女子服飾的變革主要表現在:隨著清末革命運動和女子解放運動的興起,一些新型知識分子把服飾變革與女子解放聯系起來,認為傳統服飾是束縛婦女的枷鎖,主張予以改革。民國初年,女子衣著特點:首先是取消了服飾上的等級差別,這一舉措無疑不成為婦女解放運動推向 成功 的訊號。其次滿族婦女的服裝遭到摒棄。除此之外,在西方文化的影響下,中國婦女服裝改變了傳統的胸、肩、背完全成平直的造型,變得更加稱身合體,並能體現女性的秀體之美。於是旗袍的走向了大街小巷,一時成為 時尚 的代名詞。同時還有各式各樣的服裝,可以說是百花爭艷的服飾大潮流,歐洲國家時尚代表的巴黎各種流行服飾在當時應經到上海。上海的交際市場中女裝層出不窮,當時同樣在流行時尚推廣過程中,女裝很安裝有同樣的問題,這也是主要的社會問題。
民國時期,一直到現當代,由於 政治 經濟發展不平衡,沿海與內地、城市與農村逐漸成了新舊兩個獨立的世界。城市無疑代表著新世界,新潮流,新時尚。農村經濟的不景氣,再多的新潮流,新時尚。縣城上、中兩級的青年婦女,她們的服飾與三、五年前的省會城市的時髦女一樣;縣城年長的婦女和鄉村婦女,其服飾仍是二三十年前的樣式:山鄉的婦女,他們過著更加窮苦的日子,服飾不講究,仍纏足。這些都表明但是時尚服裝變化下中國的整體 社會文化 、政治、經濟狀況。
在民國時期社會生活各個層面出現了傳統與現代、舊與新並存的局面。
民國男子服飾
民國時,官紳、富豪人家多穿長衫,迎賓、赴會或參加慶典大禮時外罩“馬褂”。公務人員、教師,男的以穿長衫、中山裝(即中山服)為主,少數穿西裝;女的以穿旗袍或藍色短衫配黑色褶裙為主。男學生穿黑色學生裝,念初中的是黃色童子軍裝,高中是軍訓服裝;女學生穿藍衫黑褲。群眾則穿本地人設計的“本地衫”———男的上衣中間對襟布鈕;女的右開襟布鈕,左為一小塊內衣。“本地衫”所用的鈕,是用小布條縫制的。褲是褲襠上接五寸左右的白布褲頭。小孩子穿的多為開襠褲。男女衣服的布料,春、秋、冬季以棉布為主,包括外來的機織棉布和手織的“土家布”。夏季以薴布(俗叫“夏布”)為主。官紳、富豪人家有名貴的綾、羅、綢、緞、嗶吱、花達呢、香雲和毛織品。貧富之間差別很大。布色隨季節而定,男的以白、黑、灰、藍色為主,女的增加紅、綠、黃等色。婦女愛穿花衫和紅衫,紅衫有水紅、桃紅和大紅的,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有所區別。過去逢年過節和喜慶日子,婦女多穿紅衫。寡婦在未再嫁之前,有不穿紅衫的習俗。
民國時期的成衣業,是個體 手工 經營的一個行業,俗叫“做衣裳”、“衣裳師傅”、“衣裳店”。除這種小店外,婦女的衣服,往往是家庭能手婦女的副業,尤其富有人家的嫁妝,多是向她們定做的。
全鎮開設的成衣店,先後有四、五十家,多分布在宮下、鑒前、樓下、保尾等地的小街大巷。在民國初期,規模較大的,有王祥泉、建亞等家。至20世紀30年代,又有福州人開設的華新、益海、華興等家,他們多是以自己的名字為招牌的。
開設成衣店的,自己都是會剪裁的,規模較大的,還雇有幫手(俗稱“半師傅”)和帶有學徒,故一般多為三、四人;還有單人店、夫妻店的。(所謂“半師傅”,一般是指沒有負責剪裁的,只是做一些縫紉而已。他們的待遇:每月工資,多的為銀元七、八元,少的為三、四元。其伙食是由店主供應的。)
成衣店所裁縫的衣服,大都以“本地衫”和“中山裝”為主,每套衣服的加工費為銀元三、四角。老人死者的壽衣(俗叫“老衣”),其加工費高一些。福州人所開的成衣店,有洋服部製作西裝。
當時,一年中,只有逢年過節、或冬季、或喜慶之時,才是旺季;其餘都是淡季。造成淡季的主要原因:一、群眾所穿的衣服,大多是由自己裁縫的,是半自給自足社會生活的寫照;二、莆陽民風淳樸節儉,大多數群眾的生活都很貧困,所穿的衣服,往往是“縫縫補補又一年”;三、富家婚娶嫁妝,大多是請師傅到家裡裁縫的。
民國女子服飾
民國時期,隨著中國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社會狀況的變革,女性的思想觀念、生活習俗也產生了重要的變化,特別是辛亥革命以後女性獨立及解放運動的興起,使傳統婦女的參政意識、婚姻家庭、服飾形象、禮俗變革、職業選擇等方面都在發生著全新的變化新的社會風尚為女性服飾的變遷創造了社會環境基礎,因而,這一時期的女性服飾呈現出嶄新的面貌。
服飾變化首先開始於身體的解放,廢除纏足陋習,並在服裝上不斷進行改良和完善,款式趨於多樣化,並有意識地去表現女性人體特徵這種變化不僅在於女性上衣下裝的變化,還創造產生了中西合璧的典型服飾--旗袍,為新式女裝賦予了新的結構和內涵旗袍的特點與變遷滿足了女性追求個性與美感的強烈願望,反映了女性在社會 歷史 大潮中的發展與進步的歷程,使女性真正成為自己的主宰,是女性解放的標志之一除服裝外當時女性的 化妝 與發式也伴隨著服裝的變化而顯得自由、清新、多變 造成民國時期女性服飾變遷的主要因素是多方面的,通過中西方女性服飾變遷的比較也可以看出,由於受西方女權運動的影響,女性身著與傳統服裝式樣截然不同的文明新裝,可以隨意自由地進行裝扮而不必擔心非議,女性服飾的新穎、雅緻、 自然 和清新的變化襯托出當時開朗、自信、活潑的新女性形象新的審美觀念,使女性服裝逐漸去除繁瑣、矯飾、復雜的裝飾,代以簡潔、自然的服裝風格,民族特色服飾旗袍由平直、寬大的袍服逐漸收身以體現女性自然優美的身體曲線,總體風格也趨向簡潔、自然、清新,成為近代中西合璧的典型服飾。
民國時期不僅廢除了女性的纏足陋習,女性服裝樣式開始多樣化、個性化且符合女性參與社會工作等的特點和要求,出現了正式女褲、女式制服、運動服、工作服等,發型妝飾也去掉了繁雜的頭飾,代之以簡潔的發式電影中被時裝包裝的人物形象也逐漸走近大眾,明星偶像美麗、自信、獨特的女性形象自然引起觀眾的注意和喜愛,並成為廣大女性崇拜和模仿的偶像,影星在影幕上及現實生活中的服飾打扮被普通女性紛紛效仿此外,國內的新文化運動、民國政府的有關制度,甚至社會生活中所發生的大事都會或多或少地影響到服飾的變遷總之,中西方文化及服飾風格相互碰撞,相互融合,促進了民國女性服飾的不斷發展與創新,而且在發型、化妝等方面也進一步自由、多樣,從而推動了女性自身的進步與解放 在民國時期的不同歷史階段,中西方女性服飾分別表現了其不同的服飾特點,展現了服飾變遷的歷史過程,中西方文化及服飾風格相互融合,相互影響從20世紀前半期的發展來看,民國建立之前和建立初期中國大部分女性的思想變化及服飾變革均處於萌芽狀態二十年代女性服飾走向男性化。
新的審美觀念確立,旗袍得以普及三十年代多種服裝樣式並行不悖,旗袍大行其道,不斷改良,逐漸平民化、大眾化四十年代旗袍又趨於簡化,受戰爭影響,服裝及 化妝品 市場遭受沉重打擊透過民國時期的女性服飾變遷我們可以看到女性開始追求自由、平等的權利,追求個性自由和自我解放。
女性在傳統生活中的歷史地位、傳統價值觀念發生了改變從現實的情景來看,民國時期女性服飾的變遷對現代女性審美觀念、現代傳統特色服飾的流行、現代服飾流行的多元化與個性化和中西方女性服飾流行都產生了一定影響,而且為現代女性服飾設計提供了重要的借鑒和參考價值,因此,民國時期的女性服飾變遷具有特殊的社會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Ⅱ 1912年的辛亥革命給旗袍帶來了哪些變化
洋裝在中國的流行,並未取代中國服裝,而是促進了中國服裝的改良。辛亥革命以後出現的中山裝就是中西合璧的產物。它以西服為模本,依據「禮義廉恥」定前身四個口袋,口袋蓋為倒筆架,寓意為以文治國;依據五權分立原則,前身改為五粒紐扣;依據三民主義原則,將袖口定為三粒扣;衣領定為封閉式翻領,顯示嚴謹治國的理念。中山裝以其特有的政治意義很快推廣,而且成為中國人具有代表性的服裝。
20世紀二三十年代,服飾有了更大的變化。女性服裝一改寬大直筒式的滿裝,依照西方的人體曲線美加以剪裁,演變成今日的旗袍。旗袍以其流動的旋律、瀟灑的畫意與濃郁的詩情,表現出中華女性的賢淑、典雅、溫柔、清麗的性情與氣質。
Ⅲ 中山裝和旗袍為什麼會成為我國的國服
中山裝 孫中山先生親自創導的中山裝,是在尊重我國廣大勞動人民穿短衣長褲的習慣的基礎上,指示奉幫裁縫吸收了南洋華僑中流行的「企領文裝」為上衣基樣而設計的。中山裝是經過改良的服裝,造型美觀大方,突出表現在領口是閉關式八字型,與歐美以及亞洲其他國家的西服領有明顯的區別,從而具有獨特的中國特色。中山裝在後背有被中縫,並且在後背中腰有腰節省,穿起來收腰挺胸,舒適自然。與中山裝配套的褲子,把中國傳統的抿襠褲改變為前後各兩片組成,腰圍有褶襇,褲腳帶折邊,結構合理,有莊重、嚴肅、朴實的美感。中山裝兼有西裝的特點,同時也適應國情,充分表現出中國人新的時代精神。旗袍是民國時期最具代表性的服裝。20年代初期,旗袍的款式與清末的旗袍並沒有很大的區別。20年代末期,受歐美服裝造型的影響,吸收了西洋服飾的裁剪方法,減短衣長,收緊腰身,在腰線處收省,是旗袍的輪廓一概以往的直線式為收腰曲線式,式女性的身體曲線美在穿著中自然的表現出來。40年代,旗袍基本上完成了從寬體到緊身的輪廓變化後,將樣式變化的重點落在了領、袖、衣長、下擺等具體的款式細節方面,這種改良的女裝襯托出了東方女性含蓄、典雅、端莊、秀美的風姿。
Ⅳ 何為改良旗袍它是如何演變而來的
旗袍,旗就是滿人的稱謂,旗裝是滿清傳統服飾。改良旗袍是孫中山先生為適應新時代設計的,為體現女性美將寬大旗裝的袖口和身體部分收緊,形成一種新型的裙裝,就是旗袍。
Ⅳ 改良旗袍的特點有哪些其表現形式怎樣
改良旗袍的裁法和結構更加的西化,胸省和腰省的使用使旗袍更加合身,同時出現了肩縫和裝袖,使肩部和腋下也合體了。
旗袍的樣式很多,開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雙襟;領有高領、低領、無領;袖口有長袖、短袖、無袖;開衩有高開衩、低開衩;還有長旗袍、短旗袍、夾旗袍、單旗袍等。
旗袍款式的變化主要是袖式、襟形的變化。袖形的款式主要有:寬袖形、窄袖形、長袖、中袖、短袖或無袖。襟形款式主要有圓襟、直襟、方襟、琵琶襟等:圓襟旗袍禮服-襟處線條圓順流暢;直襟旗袍禮服一一身材豐滿、圓臉型的女性適合這一款式,可使身材顯得修長;方襟旗袍禮服一-將襟部進行了大膽的改革,適合不同臉形穿著。
Ⅵ 傳統旗袍和改良旗袍有什麼區別
旗袍是近代興起的中國婦女的傳統時裝,而並非正式的傳統民族服裝。那麼傳統旗袍和改良旗袍有什麼區別呢?
1、 傳統旗袍大多採用平直的線條,衣身寬松,兩邊開叉,胸腰圍度與衣裙的尺寸比例較為接近。
2、 改良旗袍平肩翹臀,凹凸有致,充分釋放了女性婀娜多姿的體態,盡顯典雅、高貴氣質;亭亭玉立,窈窕玲瓏,它充分展現了女性纖柔曼妙的身姿,如風擺俏荷,雨灑芭蕉,極富古典詩情意韻,它融入刺綉、綴珠、團龍、手繪等中西方元素形式和圖案,特具有中國特色和西式審美。改良旗袍的外觀特徵一般要求全部或部分具有以下特徵:右衽大襟的開襟或半開襟形式,立領盤紐,擺側開衩,單片衣料,收腰,無袖或短袖等。開衩只是旗袍的很多特徵之一,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必要的。
3、 旗袍起源於京派文化。在清代主要是旗人所穿之袍,由於現代「旗袍」這個詞專指女裝,所以又可以說旗袍起源於旗女所穿之袍。辛亥革命之後,旗人大多都放棄了旗服,故而直到20世紀20年代,旗袍才重新在上海流行起來,由於上海一直崇尚海派的西式生活方式,以致後來出現了「改良旗袍」。
4、 經過現代多年的修正與改良。旗袍已經成為最能體現中國女性美的服裝,用最特色的布料、絲綢、錦緞,做成最典雅時尚服裝———改良旗袍,穿在中國女子身上,那種東方的美、東方的神韻,令人嘆為觀止。
以上的就是關於傳統旗袍和改良旗袍有什麼區別的內容介紹了。
Ⅶ 近代中國服飾的變化趨勢是什麼各階段特徵是什麼
1變化趨勢:由拘謹、保守、呆板、等級森嚴,逐漸向美觀、適體、方便、平民化轉變
2變換:
①長袍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飾,20世紀上半葉仍然流行。
②西裝在鴉片戰爭後傳入中國,民國成立後流行開來。
③辛亥革命後,孫中山設計出中山裝,此後幾十年大為流行,成為中國男子喜歡的標准服裝。
④20世紀20年代後,人們對旗袍進行改革創新,成為城鎮新潮女性的日常著裝。
3變化特徵;中西合璧、土洋並存。
Ⅷ 有特點的時代服飾
一、具有民主自主自立的漢民族服裝「中山裝」。1929年國民黨統一國家後,大力推行中山裝,中山裝隨之流行。1936年2月,蔣介石推行政令,政府官員、教育人員和學生必須穿著「中山裝」。共產黨的主要領導除軍裝外,基本正常服裝也是「中山裝」。
西服的價格還是比較貴的,返蠢告按照純西方的製作方式,應該是上流社會流行的,裙子的規格大家注意一下,基本和現代的裙子區別不大。
四、普通老百姓的服裝,小編認為是長袍大褂和旗袍的縮減版,也有中山裝的簡略版。畢竟在解放前老百姓比較窮,不可能按照規制製作自己的服裝,同時還要進行勞作,對這些服裝都進行改動,更適合勞作和保暖。
Ⅸ 簡述中山裝或旗袍的特點和影響。從他們的演變中你怎樣理解民族服裝的繼承和發展。
中山裝
中山裝(Chinese tunic suit)是在廣泛吸收歐美服飾的基礎上,近現代中國國父孫中山先生綜合了西式服裝與中式服裝的特點,設計出的一種直翻領有袋蓋的四貼袋服裝,並被世人稱為中山裝,此後中山裝大為流行,一度成為中國男子最喜歡的標准服裝之一。 由於新中國開國領袖毛澤東經常在公開場合穿中山裝,西方也習慣稱呼中山裝為「毛裝」。在1960和1970年代,億萬中國成年男性大多穿著中山裝。 20世紀80年代以後,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西裝和其他時裝逐漸開始流行。雖然您中山裝在民間逐漸被人們遺忘,但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國家領導人在出席國內重大活動時,依舊習慣穿著中山裝,比如國慶大閱兵等等! 200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60周年華誕胡錦濤主席等國家領導人身著中山裝面向世人、面向世界!
http://ke..com/view/1647.htm
旗袍
http://ke..com/view/.htm
Ⅹ 旗袍的發展和演變歷史及各個階段的特色
現代旗袍的起源
二十世紀初盛行內穿喇叭型寬大袖子的短襖,外套前後擺及地的無袖長馬甲。
此後旗袍在邊、袖、襟、領等處作了一些改動,增加了裝飾,出現繁復的變化。
但仍保持舊式旗袍馬甲的平直寬大風格,襲用傳統的直線裁製方式,顯露不出女性的窈窕身段。
二十年代後期和三十年代,旗袍在長短、寬窄、開衩高低以及袖長袖短、領高領低等方面的改動尺度有所反復。
1929年,受歐美短裙影響,原來長短適中的旗袍開始變短,下擺上縮至膝蓋,袖口變短變小。
後來又有校服式旗袍,下擺縮至膝蓋以上1寸,袖子採用西式。
這一改變遭非議,1931年後旗袍又開始變長,下擺下垂。
三十年代中期發展到極或洞點,袍底落地遮住雙腳,稱為「掃地旗袍」。
原先能遮住手腕的旗袍袖子縮短至肘部。
以後袖長越來越短,縮至肩下兩寸,1936年後幾乎無袖。
清代旗袍不開衩,旗袍在縮短袖子時也悄悄在左邊開低衩。
後來衩越開越高漸漸及膝部高到大腿。
由於有人反對,袍衩一度回到膝蓋以下。
但輿論壓力一減小,袍衩又迅速升高,1933年後流行大開衩旗袍。
傳統旗袍是上下一條直線,外加高高的硬領。
三十年代初期,袍腰開始日積月累地收縮,到一九三四年後,女性身材的曲線終於全部顯露出來。
高聳及耳的領子也逐漸變矮,後來有的成了無領旗袍。
傳統滿族旗袍的起源
順治年間(公元1644年),清世祖入關,定都北京,繼而統一全國。
隨著政權的初步穩固,開始強制實行服制改革。
至此傳統服飾漢服幾乎全被禁止穿戴,相傳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漢服形制只被保留在漢族女子家居時的著裝中。
慶典場合不分男女都要著袍,各類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龍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
從字義解,旗袍泛指旗人(無論男女)所穿的長袍,不過只有八旗婦女日常所穿的長袍才與後世的旗袍有著血緣關系,用作禮服的朝袍、蟒袍等習慣上己不歸為「旗袍」的范疇。
從順治、嘉慶年間屢次頒布的禁令中,滿族女子違禁仿效漢族婦女裝束的風氣之盛。
至清後期,亦有漢族女子效仿滿族裝束的。
滿漢婦女服飾風格的悄相交融,使雙方服飾的差別日益減小,遂成為旗袍流行全國的前奏。
清朝後期,旗女所穿的長袍,衣身較為寬博,造型線條平直硬朗,衣長至腳踝。
「元寶領」用得十分普遍,領高蓋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綉以各色花紋,領、袖、襟、據都有多重寬闊的滾邊。
至咸豐、同治年間,鑲滾達到高峰時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邊鑲滾,以至幾乎難以辨識本來的衣汪螞料。
旗女袍服的裝飾之繁瑣,幾至登峰造極的境界,此時的清王朝正為挽救危亡,清廷洋務派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救國方略,派遣大批留學生到國外學習。
在中國學生最先出現了西式學生的操衣、操帽,洋裝的輸入,提供了評判美的另一種參照系,直接影響社會服飾觀念的變更。
日後旗袍演化為融貫中西的新式款型,其受西方影響的改變可說即是由此開始。
民國時的旗袍
1911年辛亥革命風暴驟起,推翻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為西式服裝在中國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礙,同時也把傳統苛刻的禮教與風化觀念丟在了一邊,解除了服制上等級森嚴的種種桎桔。
服裝走向平民化、國際化的自由變革,已經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傳統沉重的負擔。
舊式的旗女長袍既被摒棄,新式旗袍則在亂世妝扮中開始釀成。
此時的時裝流行中心早已由蘇、揚移至上海。
上海又是婦女尋求解放的重鎮。
傳教士、商人、革命黨人競相創辦女學,掀起了一股女權運動浪潮,尋求解困團埋放的社會大氣候盪滌著服飾妝扮上的陳規陋習,趨向於簡潔,色調力求淡雅,注重體現女性的自然之美。
旗袍最初是以馬甲的形式出現,馬甲長及足背,加在短襖上。
後將長馬甲改成有袖的式樣,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雛形。
據說得風氣之先的上海女學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俑者。
當時的女學生作為知識女性的代表,成為社會的理想形象,她們是文明的象徵、時尚的先導,以至社會名流時髦人物都紛紛作女學生裝扮。
30、40年代是旗袍的頂盛期,這時出現的改良旗袍又在結構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為稱身合體。
旗袍雖然脫胎於清旗女長袍,但已不同於舊制,成為兼收並蓄中西服飾特色的近代中國女子的標准服裝。
旗袍源於旗人之袍,而北京是旗人聚居最多之地,所以直至清末民初,旗袍是屬於京派文化的。
清代的旗人之袍包括男袍和女袍,但由於旗袍是女裝,所以也可以說旗袍源於旗女之袍。
清初較為瘦長緊窄小袖素簡的旗女之袍,到了清末已變得寬大繁褥。
辛亥革命之後,旗人多棄袍服而著大褂與褲,故20世紀10年著旗袍者極少,20年代才略有回復。
鼎革後的旗袍有了質的變化,這個變化的主要發生之地,卻是上海。
清末旗女之袍與民國旗袍的主要差別有三點:
1. 旗女之袍寬大平直,不顯露形體;民國旗袍開省收腰,表現體態或女性曲線。
2. 旗女之袍內著長褲,在開衩處可見綉花的褲腳;民國旗袍內著 *** 和 *** ,開衩處露腿。
3. 旗女之袍面料以厚重織錦或其他提花織物居多,裝飾繁瑣;民國旗袍面料較輕薄,印花織物增多,裝飾亦較簡約。
正是這三點差別,使旗袍發生了質的變化--從傳統的袍服變成可與西方裙服相類比的新品種。
袍服是外套,是強調功能(防寒、遮體、表示身份等)的服裝種類,其審美意味是傳統的含蓄。
裙服,法語中的robe或英語中的one-piece dress,雖也有著與中國袍服相仿的歷史和強調功能的傳統,但表現女性體態曲線卻也是它悠久的傳統之一;而現代裙裝則加強了這一特點,由含蓄的、理想化的、局部的表現,變為暴露、性感和全身的表現。
現代西方裙裝的所有這些表現女性體態細微變化的表現而言,民國旗袍是無與倫比的。
新中國成立之後,大陸穿旗袍的女性急劇減少。
有一位知名人曾不無遺憾地說:"對身材較好的女子而言,不能穿旗袍實在是一大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