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旗袍傘的幾個優美動作
旗袍傘的4個優美動作。
傘的元素:傘柄、傘骨、傘面、傘端。
1、舉傘:
握傘不翹手指,傘面平行於地面,傘柄與手臂呈一條直線,手臂在兩點位(45度)另一隻手在二手位。舉傘的高度,如是集體演出,要求所有傘面在一個水平面上。個人演出,傘柄與大臂呈90度。
傘舞是一種抒情的舞蹈,起源於米南加保地區。舞蹈旨在表現男女之間的美好愛情。男舞者身穿鮮艷的服裝,戴著帽子,手拿雨傘,女舞者身穿金線織成的米南加保「紗籠」,服飾非常具有民族特色。
整個舞蹈過程中都有米南加保特有的活潑、愉悅的音樂伴奏。男舞者主要以左右揮舞雨傘的動作表達對女舞者的呵護。最早的時候是由一男一女表演,男聲伴唱,後來發展成為4—5對男女表演,其中一對扮演新人。
❷ 跪求答案····急需啊···誰能幫忙分析一下舞蹈《小城雨巷》的表演風格
應當承認,在今年春晚的眾多歌舞節目中,《小城雨巷》奪冠是當之無愧的。這是因為:場景布置帶來詩情畫意。3D動畫製作的背景大屏幕上,獨具江南特色的徽派建築秦淮夫子廟風景,漂移的粉牆黛瓦青石小橋,配上迷濛的細雨,精緻的綢傘,淡雅柔美潔白與藕荷相間的絲質旗袍,把人們帶入如詩如畫的江南水鄉遐想。此其一。
其二,音樂極富情感表現力。悠揚的絲竹聲,一唱三嘆,娓娓道來,動人心弦;空靈的旋律烘託了藝術氛圍,增強了舞蹈的感情色彩,傳神地表現了江南水鄉的清新秀麗。
其三,舞蹈風格具有極強感染力。20位姑娘,手持綢傘,在迷濛雨絲中翩翩起舞,嬉戲穿行,步態輕盈統一,舞姿同步飄逸,甚至每把傘伸出來的高度、角度都一致,既體現出演員的內在修養和理解力,也體現了整個舞蹈的內與外、神與形統一,透射出人性之美、精神氣質之美。
其四,舞蹈具有文學意境。《小城雨巷》精緻而富有夢幻的表現力,讓人產生文學聯想:想到戴望舒的詩《雨巷》,想到「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的詩句,想到長橋送別的祝英台,想到孤山解囊的蘇小小,從中品味到久違的詩情和傳統文化的內涵。
作為綜合性藝術,舞蹈《小城雨巷》真是「人美、景美、意境美」,無愧美的化身。這就難怪,春晚演出這個節目時,現場悄無聲息,沒有看小品、相聲表演時的笑聲和掌聲;也難怪,大年三十晚上,家家戶戶看這個節目都眼前一亮。《小城雨巷》奪冠,實至名歸。
但是,《小城雨巷》也有缺憾:一是服裝設計不太和諧。穿旗袍打綢傘與清新純凈的舞蹈氛圍尤其顯得不和諧。有人批評稱,《小城雨巷》的舞蹈表演,「把江南的小家碧玉編成了大腿舞,弄得風塵味兒十足」。話雖很重,卻並非沒有道理。即便藝術加工,濃妝艷抹穿旗袍也非與恬淡清秀相宜的打扮。何況,穿旗袍跳舞,露出經練功而尤顯粗壯的大腿,也確實破壞了江南女子身段姣美的小家碧玉形象。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敗筆。
二是炒冷飯,缺少創新。雖然,《小城雨巷》在舞蹈編排、美術設計和音樂創作上都具有很強的視覺沖擊力,但《小城雨巷》是幾年前的作品,曾在中國舞蹈「荷花獎」等公眾關注的電視表演活動中多次露臉。在許多觀眾眼裡,《小城雨巷》是重復演出的節目,缺少新鮮感,雖然場景布置、演員隊形、服裝道具、舞蹈動作也有所調整,但整個節目並非首創。這雖非節目本身的問題,但在晚會演出中藝術評價必打折扣。
正因為如此,我以為與當年的《千手觀音》所體現出的對真善美和藝術完美至極的追求相比,《小城雨巷》還存在一點差距。但瑕不掩瑜,《小城雨巷》還是堪稱中國現代舞蹈的經典之作。
《小城雨巷》不以場面恢弘、火爆著稱,而以寧靜飄逸、佳人美景為襯托,讓人在一種靜靜而舒暢、輕歌曼舞中領略了舞之美。姑娘們目不斜視,撐傘、收傘時側身抖水,猶如一篇意境深邃的散文詩,將江南韻味用肢體語言演繹得淋漓盡致,令人陶醉其間,流連忘返。最令人動容的是一個雨中奔跑的女孩到屋檐下躲雨的情節,當女孩佇立在屋檐下時,屋裡伸出一把雨傘為女孩擋雨。這把傘不僅為女孩擋雨,更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還撐起了人與人之間一片溫馨的天空,能不叫人動容嗎?
它再一次告訴我們,唯「真、善、美」的藝術,才能震撼人心;唯尊重傳統文化的藝術,才更容易獲得認同。2005年春晚因《千手觀音》而經典,2007年春晚因《小城雨巷》而添詩意。
❸ 在蘇州身穿旗袍手持雨傘的美女被稱為什麼娘
可以被稱為 雨娘、江南麗娘。
❹ 拿著雨傘戴帽子穿西服跳舞的是什麼舞
踢踏舞(英文:tap dance)是現代舞蹈風格的一種。形成於18世紀20年代的美國。當時愛爾蘭移民和非洲奴隸把各自的民間舞蹈帶到美國,逐漸融合形成了新的舞蹈形式。這種舞蹈的形式比較開放自由,沒有很多的形式化限制。舞者不注重身體的舞姿,而是著重趾尖與腳跟的打擊節奏的復雜技巧。踢踏舞根據不同舞曲的節奏來跳快慢的程度,主要靠踢踏鞋發出『踢踢踏踏』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