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旗袍文化:兩位60多歲的老奶奶身著旗袍,成為巴黎最亮麗的風景線
2019年,兩位60多歲的中國老奶奶,身著旗袍爆紅巴黎,一條短視頻的發布,驚艷無數外國網友。
兩位老奶奶梳著干凈整潔的頭發,戴著中國風耳墜,踩著高跟鞋,身著旗袍,優雅自信的走在巴黎街頭。
她們妝容精緻、舉止優雅,渾身散發著東方女性之美,一時間成為了巴黎街頭最亮麗的風景線,引得外國人紛紛跑來和她們合照。
兩位老奶奶的年齡,加起來有120歲,但他們玩的卻比90後、00後備嫌伍更加時髦,她們打卡網紅店品法式甜點,她們遊玩盧浮宮賞巴黎風情,他們在埃菲爾鐵塔下拍照、在塞納河畔拍視頻,誰能想到這兩位 時尚 大咖,都是年過半百的60後呢?
這兩位中國奶奶,用行動詮釋了「優雅和美麗不分年齡」,只要有自信,走到哪裡都是T台,60歲一樣可以優雅和美麗。
兩位老奶奶之所以能爆紅外網,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她們身著旗袍。旗袍是中國女性最具代表的傳統服飾,曾被譽為女性「國服」。
1929年,民國政府將旗袍,確立為國家禮服之一;1984年,旗袍被國務院,指定為女性外交人員禮服;2011年,旗袍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可見,中國人民對旗袍的重視。
上個世紀20年代起,旗袍就開始在全國流行,時至今日,旗袍依然是中國最為重要,且最受歡迎的女性服飾之一。每逢重大節日,旗袍一定是當代女性首選服飾。
關於旗袍的 歷史 起源,有很多種不同的說法,目前最被大家熟知的就是旗女之袍說,也仿或就是旗袍是源自清代旗女之袍,後經過演化發展成了民國時期的旗袍。
其實,這個觀點是比較片面的,理解成旗女之袍,更多的是字面上的意思。東華大學藝術學教授卞向陽認為,此旗非彼旗,旗袍之所以叫旗袍,完全是一種誤稱。
1912年2月11日,清朝最後一位皇帝溥儀退位,清朝正式結束,而旗袍是在1920年之後才開始流行,作為漢人,長期被滿人壓迫,是不可能去復辟清朝服飾的。在這一點上,就否定了旗女之袍說。
旗袍,實際上是中國傳統者滲服飾的西方化,融合馬甲和西式裙裝的風格,構成了獨具東方特色的 時尚 袍服。
清朝末年,漢族女性的穿著,依然保留著上衣下裳制,一般的女性是不會穿袍服的,只有旗人女性才會穿著袍服。漢人被清朝統治了300多年,腦子里潛移默化的就認為,女人穿袍就等於旗女穿袍。於是,旗袍的叫法就這么來了。
1926年2月27日,《民國日報》上還發表過這樣一篇文章,叫《袍而不旗》,其主要思想就是表達,旗袍不能跟旗女混為一談,應該稱之為中華袍。但是,這么多年來兜兜轉轉,旗袍還是沒能更名為中華袍,人們還是稱之為旗袍。
所以,旗袍是一種民間的通俗叫法,而非官方學名,這個名字的來歷,完完全全就是一場誤會,跟旗女之袍沒有任何關系。
上世紀20年代,旗袍之所以能迅速躥紅,除了旗袍本身漂亮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女權的解放。中國幾千年來的封建禮教,對女性的壓迫、殘害太深,例如《女兒經》中寫道:「為葚事,兩截衣,女人不與丈夫齊,百凡事體須卑順,不得司晨啼母雞。」可見,女性在封建 社會 ,是怎麼被迫害的。
民國建立之初,西方思想開始融入中國,年輕人紛紛學習西方的先進思想,尤其是女性,極力的追求男女平權,刻意模仿男子穿著長衫袍服。
辛亥革命之後,年輕女性們紛紛放足、剪發、穿長衫,大街上隨處可見的長衫女,北京的報紙還曾發文:「如今的女子剪發了,足也放了,連衣服也穿長袍了。」可見,當時穿長衫已經是流行風氣了,只不過 社會 輿論多有批評之意。
隨著思想的解放,旗袍迅速火遍大江南北,從20年代至40年代,旗袍飛速發展,就連學生的校服,也都做成了旗袍樣式。一時間,旗袍成了中國女性最為標準的服飾,上至達官貴人的富貴太太,下至市井鄉村的民間婦女,無不穿著旗袍。
在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旗袍深受廣大女性的喜愛,尤其是一些文化女性,對旗袍更加情有獨鍾,例如張愛玲、吳貽芳、阮玲玉、宋美齡、宋慶齡、宋靄齡等等,她們對旗袍的喜愛,幾乎到了痴迷的程度。
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張愛玲和宋美齡,搜尋此二人的 歷史 照片,我們不難發現,她們幾乎所有的照片都是身著旗袍,她們穿旗袍的形象,已經深深的印在了每一個仰慕者的心中。
張愛玲的一生,製作並穿著過幾百種樣式的旗袍,少女時期穿碎花旗袍,青年時期穿高雅的紫、綠旗袍,中年時期的素布旗袍,每個時期都有著不同的風格。
曾給張愛玲做旗袍的裁縫回憶道:「我給張愛玲做過的旗袍,都數不清了,但每一件旗袍都是她親自設計,我只是按圖施工。她冬天的旗袍有絨夾里,緊身、窄長袖、兩側開到膝部,春秋旗袍都是束腰、低領,夏季旗袍是無領、短袖、長衣至膝蓋。」直到現在,張愛玲的這種夏式旗袍,依然非常流行。
宋美齡更是一位旗袍的深度痴迷者,由於身份特殊,宋美齡還專門雇了裁縫,為自己縫制旗袍。這位裁縫名叫張瑞香,一年四季都在不停的做旗袍,平均兩三天就能做一件,除了過年休息幾天之外,其餘的時候都在趕工。
按照三天一件的速度,張瑞香一年就能做100多件,十幾年來,他給宋美齡做過的旗袍足有幾千件。如果說宋美齡的衣櫃,是世界上最大的旗袍儲藏室,也真不為過。宋美齡晚年去美國生活,從大陸運走19箱衣物,其中有15箱都是旗袍,可見宋美齡有多愛旗袍。
對於中國女性而言,旗袍堪稱是服飾美學之最,顯與隱、色與戒之間的和諧,將中國女性含蓄的身姿表達的淋漓盡致。
風韻、輪廓、婀娜、婉約、妖嬈、華麗、高雅、端莊、嫵媚都是形容旗袍的絕佳詞彙,字字充滿誘惑,是女子,就該擁有一件屬於自己的旗袍。
旗袍的美,是一種典雅的美,是一種高貴的美,它對穿著者的要求十分苛刻,只有中國女性才能穿出那種東方神韻,西方女性永遠都穿不出那種旗袍之美。
旗袍作為一種服裝,已經完全超越了人們對服裝的定義,旗袍所傳遞出來的,不僅僅是表面上的華麗,更是一種文化的象徵,一種透漏著民族精神的藝術語言。
作者/老黑
喜中國文化,愛 歷史 傳承,盡綿薄微力,揚卓越俗成。
『貳』 為什麼民國的時候穿旗袍的女性多,而現在卻少了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第一,也是最重要的。
旗袍是非常挑體型的。
穿旗袍的人,必須有相當完美的體型,也就是長腿,細腰,翹臀和酥胸,缺一不可,尤其不能有小肚子。
能夠樂於穿旗袍的人,多是身材很好的女性,當然為此她們也很辛苦。
以特別愛旗袍的宋美齡為例,她壓根控制體重,每天都要稱重,一重立即減少食量。
當減少吃飯沒效果的時候,宋美齡還會抽煙,因為抽煙有一定減肥效果。
第二,當年的服飾比較貧乏
旗袍真正流行是20年代,當時中國 社會 還比較保守,辛亥革命不過10年。
而滿清末年,女人穿著是非常保守的。
短短十年間,雖然思想有一定開放,但要讓一個女孩公然穿著西洋的女裝,尤其是女裙在中國大街上走,恐怕還是會被指指點點的。
但旗袍不同,旗袍至少是中國服飾的演變,穿旗袍的女人不會有什麼麻煩。
其實最初的旗袍是比較保守的,第一不會露大腿,第二不會有明顯的胸部曲線,這都是後來一步步演化而來的。
其實當時中國女性,想要選擇時裝,不是洋裝就是旗袍,沒其他選項了。
今天就不同,可以選擇面太多了,誰還願意穿旗袍。
第三,旗袍總體比較正式,不休閑。
旗袍樣式比較正式,一定要做工比較考究的旗袍才好看,也比較華麗。如果普通面料的旗袍,或者做工較差的,就不是很好看了,還不如普通連衣裙。
所以,旗袍比較適合參加正式的場合,不太適合休閑場所。
今天港澳台的正式場合,會有不少女人穿旗袍,但民間就很少了。
就像北京大街上,誰會穿著晚禮服走路,同一個道理。
旗袍是每個女性們的至愛。
小女子也極其鍾愛美侖美奐的旗袍。更能凸顯女性柔美身材,嬌艷動人、婀娜多姿的體態。
改良的旗袍在現代很多場合還是可以穿著的。例如:旗袍秀、私人聚會、假日活動等等……
現私人衣櫃里也珍藏好幾種不同款式經改良的旗袍。素色、花色,淺色、深色,件件有自身獨特的設計和魅力,愛不釋手的美麗,也有依依不捨的情愫。
為什麼民國盛行的旗袍,現在女性很少穿呢?
盡管時光匆匆流逝,穿旗袍的女性已不多。是現代快節奏的生活已不適應, 社會 也在不斷進步和變化,多元素的服裝提供女性們更多亮點的選擇。
但旗袍仍不失為國家在舉辦各種運動會上成為接待的服飾,作為中國文化的代表符號,牢牢吸引世界各國友人驚嘆的目光,更是出現在各種節假日表演的服裝展示秀,深受大家的歡迎和喜愛。
旗袍作為中國國粹之一,在 時尚 界已越來越受寵愛,注入更多現代元素與其相融合,受更多愛美的女性青睞和追捧。
民國時,只有大城市裡的交際花,當官的太太們,富商的太太小姐們及有錢的大戶人家的女人穿旗袍。窮人穿不起,農村人當時窮的更穿不起。有衣穿就行了,像張家口,甘肅,寧夏每人都沒有一身衣服。不要看現在拍的電視劇當真的,連農村婦女都穿旗袍。查一查網上真實的老照片,問一問健在的老人,民國時中國有多落後,多窮。
女人能穿旗袍的一定優雅知性。
原來的戲子現在的明星穿旗袍雖然好看,但有一股風塵味,這就難免美中不足。
還有一種人穿旗袍好看的就是富婆,一身的肉,鼓得滿滿的,特有氣魄。
另一種被人忽視的,穿旗袍好看的人,就是守規矩人家的女兒,她們有一股與生俱來的清澈透明與清爽軟綿的味道……
其實,我本人很喜歡旗袍,又喜歡欣賞別人穿旗袍。
我希望中國女人都把旗袍當便服穿,這樣可以達到糾正女人不良習慣的目的。
女子先為人女兒,就得給父母長臉。
結婚後給丈夫和婆家長臉。
生孩子後給子女長臉。
總之一個優雅知性的女子,無論走到哪裡都會受歡迎,逗人喜愛。
這樣的好事,我建議女人就不用找借口了,直接把穿旗袍,當便衣吧。
民國時期恰是大清王朝沒落的後繼。婦女在家主內,男人在外掙錢養家。女人沒有較強的體力勞動,適合於旗袍裝飾。達官顯貴的男人們所娶的女人都是金枝玉葉,身材苗條,適合於旗袍裝飾。男女普遍認可旗袍裝飾為女人 時尚 裝飾。
解放後,婦女走上了 社會 工作崗位,一些工作不宜旗袍裝,加之批評封資修,旗袍裝淡出了服飾文化,……
自改革開放後,解禁了「封資修」束縛,旗袍裝又重新套上了阿拉多姿的女人身上……
從服飾基本的功能來說,旗袍是非常不適合現代的 社會 。哪怕是民國時期,旗袍也不適合大部分的普通人,所以真正穿旗袍的人實際上不多的。
對於大部分的人來說,日常之中是需要和柴米油鹽醬醋茶打交道的,特別是對於年輕人,大部分人還需要每天去工作。某些大城市的工作,996是常態,每天早高峰和晚高峰是需要擠地鐵的,試問這種情況下穿旗袍是一個好選擇嗎?現代生活都是快節奏,可以旗袍上面那一排扣子就能夠讓大部分人崩潰,每天穿衣,脫衣就非常麻煩。
不要看影視劇上民國時期穿旗袍的女性多好看。要知道那個時候,能吃頓飽飯就不容易了,能夠穿旗袍的,多半家境是不錯的。旗袍這種服裝實際上更適合那種大戶人家的女子,衣食無憂,不用干什麼活,每天只需要負責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就行了。甚至她們那個時候不需要自己打扮,畢竟家裡都有好多丫鬟傭人,穿衣服、扣扣子都不需要自己動手。
旗袍最流行的時候是在民國,那個時候的旗袍主要也是在一些大城市。我們知道民國經濟發展水平是非常落後的,20世紀30年代的時候,鄉村人口佔到總人數的79%,市鎮人口佔到總人數的11%,城市人口佔到總人數的10%。
換句話來說,旗袍流行也不過在十分之一的人之中流行。對於大部分的人來說,是不可能過這樣的生活。
旗袍和漢服實際上是一樣的,都是比較小眾的。如果真正想要在現代 社會 中成為日常服裝,那麼它們必定需要進行改良,以適應這個迅速變化的時代。
實際上從旗袍的發展 歷史 就能夠看出來,旗袍實際上也是不斷變化的。20實際20年代的時候,受西洋服飾的影響,旗袍由原來寬大的形制變得收腰合體,線條簡潔。它能夠突出女性身材,又能夠保留東方女性的含蓄。所以當時很多電影明星、 時尚 女郎、知識女性非常偏愛旗袍,而且旗袍的風格變化多樣。
旗袍是滿族女性服飾,最初是比較含蓄的,我們看滿清宮廷里那些格格穿的就是含蓄款,後來這東西漢族女性也喜歡穿了,就改良了些,更緊致了,開叉也高了些。民國期間最有名的旗袍粉絲莫過於宋美齡了,據說有上萬件,而且用料都很名貴,她也有資本這么穿。
穿旗袍確實是民國 時尚 女性的首選服飾,一來凸顯身材,二來旗袍面料質感能給人一種高貴感。三來,側開襟的,穿起來方便。所以我們看很多民國知名女性的留影大多是旗袍照
那麼為什麼到了現代沒幾個人穿了呢,我想不外幾個原因,最重要的就是過時了,民國時期男性都穿什麼呢?標准裝扮是長袍馬褂,這其實也是清朝流傳下來的習慣,曾左李胡都有長袍馬褂留影,民國期間男性名人也都是一襲長袍馬褂裝扮。就連宋美齡的老公常凱申也有這樣的照片存世。到如今,歷經了軍閥混戰,八年抗戰,國共內戰,抗美援朝等戰爭及其它運動後,旗袍不可避免地過時了,哪有什麼服裝可以一火二百年呢?現在台灣地區也沒幾個人穿它啊。如果不是它還有一點 歷史 價值的話估計連提都不會有人提,被徹底埋在 歷史 里了。
到了近些年,旗袍運用多是在一些禮儀性或服務性質的場合出現,這已經背離了它存在的初衷,那就是高貴典雅。所以沒有幾個人會穿,現在與民國穿旗袍唯一重疊的行業是舞女。
因為目前主流流行不同和選擇更多而已
以前能吃上窩窩頭的時候很幸福。現在給你窩窩頭,饅頭,面條,腸粉,點心,米飯,各色佳餚。你打算一個月里吃幾天窩窩頭呢
另外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因是,很多旗袍對著裝來說算偏正式導致很多女性朋友認為穿旗袍比較張揚和高調。旗袍對身材和氣質的不同呈現的美感差異也大很容易產生對比,所以很多女孩子對它又愛又恨望而卻步
我就很愛旗袍,並且尤其衷愛老旗袍。一年四季有3季離不開旗袍,目前衣櫃里幾十件旗袍
中華民國始於1912年,結束於1949年,自辛亥革命前後,新文化運動喚起了人們對美的追求,輕松、愉快的思想成為了年輕男女的理想追求目標。中國女性開始意識到「曲線美」的時期,傳統與 時尚 的碰撞,女裝由寬大變的窄小,袖子由長變短。
而我們覺得旗袍在民國時期很流行是從影視作品上了解到的。其實除了旗袍,還有其他服飾在民國時期也是非常流行的。其中有各式各樣的西式連衣裙,西式洋裝,上衣+半身裙的學生裝,簡約中山裝的上下衣褲。
旗袍是起始於1920年代開始於上海,隨後風靡全國,1930年代達到鼎盛時期。
旗袍在民國時期的流行是思想從封閉走向開放,是時代的一個象徵。那些落入風塵,開放的妓女們或者是那些走出深閨的新潮女性們,是引領旗袍流行的先行者模特兒,最具影響力的是長三堂子中的名妓們。
旗袍是一個時代的象徵,可以作為傳統服飾去傳承,但時代是不停地變更發展的,改革開放後也經過幾輪的時裝變革,信息化的時代讓我們從局限性走向多元化,旗袍不在是我們唯一的選擇。
旗袍非常具有年代感,在版型方面趨於正式,在現代生活中若不是特定場合,穿旗袍會看起來過於隆重,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把旗袍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
而且現今的女性們在儀態舉止上比較自由,若穿上旗袍就不能隨意地跑動,舉手投足會受到各種限制,時刻提醒自己抬頭挺胸收腹,不然顯得不倫不類,無法滿足動如脫兔追公交車,擠地鐵,玩過山車的女性們。
旗袍非常具有古典韻味,非常挑氣質,並非適合每一個女性。長相男性化,體型魁梧,氣質粗獷的女性就不適合穿,假如王菲的女兒竇靖童穿上旗袍,很難相得益彰。多元化的現代需要多元化的服裝去滿足各種氣質個性的女性。
最後就是身材體型了,旗袍的設計非常具有曲線感,顯現玲瓏突兀的女性曲線美。但是旗袍對身材的要求非常高,並非每個女性都有凹凸有致的身材,身材不好的女性不僅不能穿出旗袍的美感,還放大暴露體型的缺點。
像這樣的體型,沒辦法想像她穿旗袍會是怎麼樣的效果。畢竟在我們的印象當中穿旗袍應該是這樣的。
雖然旗袍不再是流行款式,但是對於中國文化傳承是極具意義的。旗袍作為中國婦女的傳統服裝,而並非已經湮滅失傳的 歷史 服裝。旗袍文化傳承既有滄桑變幻的往昔,也仍保持了傳統韻味,同時又能體現 時尚 之美。但是需要將旗袍文化復興,還需要大家對傳統文化多多關注,為文化的傳承出一份力量。
因為旗袍對身材要求比較高 旗袍最適合的是削肩瘦腰的身形 還要有氣質才能穿出氣韻 最重要的是以前旗袍比較便宜 現在一般的旗袍因為料子不太好 貼身穿的話對皮膚不是太好 而且夏天又很熱 所以 穿旗袍的女生就比較少了,但是還是會嚮往啊
『叄』 關於旗袍,你知道哪些故事
旗袍,是中國傳統服飾的代表之一,歷經百年沉浮,依舊是流行的時尚單品,不僅能勾勒出東方女子曼妙的身材曲線,更能彰顯優雅又風情的女人味,尤其是近些年復古風的大肆流行,旗袍的美,在於性感而不暴露,她契合了中國女性含蓄內斂的特點。女人穿上旗袍,不論嬌小動人,還是風韻圓潤,都能夠讓你穿出優雅和溫婉的無窮魅力。她端莊大氣而不失嫵媚,真正意義上的,屬於中國的時尚,當屬上世紀的30年代,只有30年代的上海,那一抹穿著旗袍的倩影,才是屬於真正意義上中國婦女的優雅、浪漫、摩登。
東方含蓄美是人一種優雅、平和、內斂、溫柔的氣質再加協條豐腴的身姿。見過氣質嬌好漂亮的女人穿著合體的旗袍彷彿看見一朵盛開的嬌艷花朵令人神往。完美體態:穿旗袍的女人一般是要端莊的,站要直,挺胸而收腹;行要穩,如閑庭漫步;坐也應挺身,不能勾腰駝背的。時間一長,就都象大家閨秀了。
『肆』 名人也愛穿旗袍,旗袍文化與宋慶齡之間有什麼故事
可以說旗袍貫穿了宋慶齡的一生,幾乎宋慶齡參加的所有的重要場合都能看到旗袍,旗袍的變革與創新的變化在宋慶齡的旗袍裝束上也能看到,旗袍它起源於辛亥革命時期,在20 年代早期的時候,為了響應當時的改革創新,當時的民國把封建朝代的各個封建的東西都給送進了博物館裡面,這樣子讓一個新型的旗袍的樣式就誕生了。
並且宋慶齡他還表示希望在給中國人募捐的時候,她還表示希望那位外國友人能夠穿著中國的衣服,所以這樣子我們可以看得出來,對於宋慶齡而言旗袍它是中國的傳統服飾的改良,它更是中國的文化的代表。
『伍』 宋美齡的御用裁縫,他用了一輩子的時間,詮釋了什麼的精神
親愛的朋友們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今天的程程說歷史時間,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是近代史,相信大家都聽過宋美齡的大名吧,咱們都知道宋美齡是咱們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外交官,咱們也知道蔣介石跟宋美齡的愛情故事,今天咱們不來談那些所謂的愛情,咱們今天來談一談旗袍,咱們都知道宋美齡基本上穿的都是旗袍,而據說在宋美齡的衣櫥里清一色的全部都是旗袍,咱們都知道宋美齡自小便留學在美國,生活方式自然也非常的洋派,甚至她回國後還有氣質保持著西式的飲食習慣,但是唯獨旗袍是她無法割捨的東西,那麼究竟為什麼呢?
可能有很多人會瞧不起一個男人做針線,也會覺得他只是個小人物,不值得掛齒,但是咱們今天想說的是他身上的這種精神,張瑞香身上的這種精神是咱們當代社會非常缺少的一種精神就是咱們所說的匠人精神,可能他做旗袍不是什麼大事,但是他卻做了一生,一生他只做一件事,就是做旗袍,這種精神就是咱們現在非常缺乏的,一件事情你做一年兩年沒什麼十年二十年也沒什麼,可貴的是你一生都在實踐這件事,那就是一件偉大的事情,不管是出於熱愛還是什麼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偉大的事情。好了今天的民國小故事就到此結束了,非常感謝諸位的觀看,歡迎大家踴躍留言。
『陸』 宋美齡為什麼可以成為中國旗袍在世界上的代言人
宋美齡可以成為中國旗袍在世界上的代言人,是因為:01.宋美齡的旗袍最多。02.宋美齡常常在國際上穿旗袍,留給世界很濃的旗袍印象。
旗袍在文革期間竟然還能收到批鬥?你穿可以,你穿了你這人就不對,所以結論你就不該穿旗袍。在這種情況下,自幼留學美國的宋慶齡才不管,她就常常在公開場合穿旗袍。硬穿出味道,成為了海派旗袍的代表。
宋慶齡有專門的裁縫張瑞香,張瑞香每天都在製作旗袍,研發各種款式和感覺,讓旗袍有了越來越多的可能性。宋慶齡帶領風潮,給國際留下了很好的旗袍印響。經過改良的旗袍,後期也幾乎成為了我國女性的標准衣服。
旗袍代表著女性尋求解放,追求自由的一種象徵。
『柒』 旗袍的故事
旗袍是女性服飾之一,源於滿族女性傳統服裝,在20世紀上半葉由民國漢族女性改進,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不屬於漢服(即華夏衣冠)體系。民國以後,上海、北平等地的漢族女性在其基礎上予以改良。1949年之後,旗袍在大陸漸漸被冷落,尤其文革中被認為封資修象徵大量毀壞。
旗袍起源
辛亥革命廢除帝制,創立民國。民國之初,剪辮發,易服色,把屬於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級制度送進了歷史博物館,這一切為倒大袖與新樣式旗袍的延生創造了條件。二十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時興過一陣「文明新裝」。
黃金時代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是中國旗袍最燦爛的時期。尤其是三十年代,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裝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為中國女裝的典型代表,基本完成旗袍文化走向經典的過程,四十年代是其黃金時代在時間上的延續。 經過二十世紀上半葉的演變,旗袍的各種基本特徵和組成元素慢慢穩定下來。旗袍成為一種經典女裝。經典相對穩定,而時裝千變萬化。但時裝設計師常從經典的寶庫中尋找靈感,旗袍也是設計師靈感的來源之一。
風姿再現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旗袍曾有過燦爛的一瞬 。在人民當家作主的時代,服裝流行的主導已轉向平民。 從一九六六至一九七六年,中華傳統文化的遭遇浩劫,旗袍文化也被冷落。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放之初,被冷落了三十年之久的旗袍文化顯得有些落伍。近十幾年來,時裝中重新出現的旗袍,在國際時裝舞頻頻亮相,風姿綽約有勝當年,並被做為一種有民族代表意義的正式禮服出現在各種國際社交禮儀場合。
旗袍軼事
海倫·福斯特·斯諾是《西行漫記》的作者斯諾的遺孀。此書記錄了他與毛澤東在延安窯洞時期的會晤。一九三一年海倫第一次去上海時,年僅二十三歲。海倫的好友波莉在全美到處為中國為「工合」籌款,宋慶齡得知後送了她自己的旗袍並囑咐波莉在全美各地演講時穿上。斯諾夫婦到 宋美齡與旗袍達菲律賓繼續為中國為「工合」籌款,波莉將旗袍又送給了斯諾夫婦。1998年3月17日,58年後,這件漂亮的旗袍從美國回歸中國,回到了北京後海北沿四十六號"宋慶齡故居"。
宋美齡衣櫥內的旗袍件數,大概現今的吉尼斯世界紀錄無人出其右者。宋美齡的旗袍件數多,和有一個勤奮的裁縫師傅,有著相當密切的關聯。這位裁縫師傅叫張瑞香,是一位男性裁縫師。張瑞香所以受到宋美齡那樣愛護的原因,無非是因為手工細巧、忠心耿耿。張瑞香幾乎每天都在不停趕工,為宋美齡製作旗袍,他大約每兩三天就可以做好一件旗袍,做好後,張瑞香就把新旗袍捧到宋美齡面前邀功。宋美齡一般只是大略看一眼,就命人拿到自己的衣櫥里妥為保管,然後便再也沒見她穿過,因而,宋美齡的旗袍大概穿來穿去,總是那幾套,不會有太多的更換。張瑞香除了過年除夕那天休息外,其它時間都在做衣服,而且只為宋美齡做;加上一些大小官太太們為了投其所好,送宋美齡的東西多半有衣料,這些綾羅綢緞,就夠張瑞香一年忙到頭。宋美齡的超大型衣櫃,便成為世界最大的旗袍儲藏室。
『捌』 揭秘:宋美齡穿旗袍在開羅會議上迷死英國軍官
導讀: 1943年開羅會議時,按照會議主持者英國參謀總長布魯克將軍的說法,這是男人開的三國領袖會議。但中美英三巨頭正開會, 一 *** 就坐下了,說什麼也要參加。書中引用布魯克的話說:「我看擋也擋不住,她一進門就說我幫我先生翻譯,我最清楚我先生的想法了。」結果蔣介石的翻譯員話講一半,就被 打斷說「你講得不對,我老公是這么這么講的」。於是,翻譯只好到一邊涼快去了。>美國作家漢娜·帕庫拉在書中描述,宋美齡非常懂得運用女性自身的魅力,比如,她在開會時穿旗袍,腿一露,年輕的英 官都在看她的腿。隨後她兩手一遮,軍官們看不到了,不禁紛紛嘆氣。>除了國際場合,宋美齡在家庭生活中也顯得非常強勢。《宋美齡新傳》中稱,遷居台灣後,蔣介石如果是一個人的日子都是吃中餐,但只要宋美齡在,每天必須有一頓是西餐。宋美齡說蔣介石吃得太快,西餐是用完一道才上下一道菜,可以逼得蔣介石慢慢吃飯。之後宋美齡邀功說,如此下來「委員長的健康大有進步」。家庭生活之外,宋美齡忙著籌備「婦聯會」,盡管這個組織號稱是「志願組織」,但是「很少有國府官員的太太們膽敢不參加」。這個組織後來還吸收島內企業家的太太們參加,主要目的是讓她們拉丈夫捐款。>《宋美齡新傳》中對宋美齡的多重性格著墨頗多。比如當時有國際媒體稱宋美齡「多面皇後」,形容她「嬌艷又令人敬畏」,是「美麗高貴勇敢的代表人物」。但對於不喜歡宋美齡的人而言,她則「專橫傲慢、工於心計」。書中的不少事例也佐證了這一點。美國醫療援華事務局執行助理曾向宋美齡的好友艾瑪抱怨,「蔣夫人在這兒是幫倒忙,要她最好回家去」。艾瑪完全同意這一點,她在日記里寫道,「她肯定是被慣壞了,提出要求時毫不體恤別人,不察覺別人的感受。她覺得可以任意拜訪任何人,不管別人是否已有約會」。>這部書中還披露,宋美齡最討厭別人討論她的年齡。一次訪美期間被人提及此事,她勃然大怒稱:「我是64還是67,關你什麼事?判斷一個人的年齡不是以日歷來算,而是他活得有沒有意義、有沒有意願服務世界。」據悉,宋美齡跟蔣緯國的太太比跟蔣經國的夫人處得好,因為倆人一樣愛時髦。宋美齡七八十歲了,婆媳倆還能討論衣著和發型。宋美齡最自豪的是自己的身材,她曾經對蔣介石的私人醫生說:「你瞧,熊大夫,我還能穿30年前的衣服呢!」>
『玖』 宋美齡有多少旗袍
宋美齡的一件旗袍,一般只穿一二次,特別是在夏天,氣候炎熱的時候,她對旗袍的要求就會更高,最多穿了一天就必須更換一件。有時天氣過於炎熱,只要她的旗袍上出現了些許汗漬,一般就要馬上再換一件新的來穿;而如果下雨,她的旗袍下擺如若出現了泥污,那麼她也一定要脫下來馬上更換新旗袍。
◎ 宋美齡擁有那麼多漂亮高檔、做工精美的千百件中國旗袍,擺在櫃子里又不肯穿用,其原因並不是一般人所想的那種單純為著追求擁有、追求奢侈。她是為了追求平靜的心態。因為平衡的心態就是養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人如果沒有平衡的心態,始終處於緊張或激動的心態之中,那麼他就會失去長壽的資本。
◎ 如果說張瑞香一生對宋美齡所負責的就是為她裁剪合體的旗袍,以及專為縫制適合她穿的內衣內褲等等,那麼蔡祺貞就是一生為宋美齡管理和經營這些旗袍與內衣的精明管家人。蔡祺貞最初在南京侍候宋美齡,就因為她對宋美齡林林總總、五顏六色的旗袍,心中有一本精明的賬。她心裡明白宋美齡在什麼時節喜歡穿什麼顏色的內衣,什麼時候需要為她更換內褲,什麼時候應該為她准備襯衫和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