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對於想穿而不敢嘗試旗袍的女生來說,該注意什麼
我覺得旗袍最能展現女性的古典美,但是也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穿旗袍的,因為旗袍對人的身材要求很高,它會將我們的優點和缺點全部都能夠展示出來,穿旗袍也有它的注意事項,有的女生想穿但是又不敢穿,因為她們不夠自信,可能害怕自己穿著不好看,而又感覺沒有什麼場合適合穿旗袍,但其實這些擔心都是多餘的,我們只要注意一下幾點就好了。
首先就是選擇旗袍的款式,個子高身材好的女生可以選擇長款的旗袍,因為他會將你的優點全部都展示出來,有一種女性的柔美,古代女性富家小姐都是穿的旗袍,還有一個就是旗袍的顏色選擇,一定要根據自己的膚色來選擇,因為有些旗袍穿起來會特別顯黑,現在有一種旗袍比較時尚,他對女性的身材和身高要求並沒有那麼嚴格,因為他不是特別謹慎,有一種直筒的旗袍款式,其實這種衣旗袍穿出來一樣很好看。
② 相約茶與衣——旗袍與茶的美好相遇
「戲作小詩君勿笑,從來佳茗配佳人」要說與茶絕配也只有旗袍能夠擔當了。五月的最後一天,由漢中旗袍文化協會相邀的永順厚茶莊大益茶任彩紅總經理來到旗袍培訓中心,為旗袍姐妹們上了一堂別開生面的茶藝文化課。
茶文化與旗袍文化同為中華民族的經典文化,二者的相互交流,相互輝映,是古典文化的傳承,洋溢著濃濃的中國味。與茶相依,旗袍更顯東方神韻,舉手投足間,盡顯東方女性含蓄內斂的美。同樣,與旗袍相依,茶,多了人情冷暖,每一杯茶湯中都有泡茶人的情感。
中國的茶文化源遠流長,茶文化意為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徵,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聯、茶書、茶具、茶畫、茶學、茶故事、茶藝。我國茶類有六大類:綠茶、紅茶、黃茶、白茶、青茶和黑茶類
任老師今晚著️重給姐妹們介紹了大益茶,大益茶分為大益普洱熟茶和大益普洱生茶,以雲南大葉種曬青毛茶為原料,其陳香顯著,湯色紅濃,滋味醇厚口感爽滑,回甘綿長……
茶道,被視為一種烹茶飲茶的生活藝術,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一種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在緩緩的音樂聲中,老師身著藍色改良旗袍,舉手投足,無不顯示著茶與旗袍的相得益彰。而旗袍與茶,有一種說不出的高貴,融合著歲月的風霜、沉澱著時間的力量,幻化出靈動的優雅,是古老東方的美好際遇。
「悠悠時光中,花間一壺茶,浮生多夢幻偷得半日閑」愛茶的女子,其實追求的是一種非凡的格調,愛旗袍的女子,其實追求的是一種優雅的氣質,生活若少了茶,便少了一種滋味,生活若缺了旗袍,便失了一份美麗,心中更多了一份遺憾。茶能解人憂,旗袍亦可令人展歡顏,而旗袍與茶相遇在古老的東方也就完成一場奇妙的邂逅。
③ 茶藝服務基本禮儀有哪些
茶藝服務的基本禮儀
1、茶藝人員儀容儀表的要求
儀表所指的是人的外表,它包括容貌、服飾姿態等各個方面。端莊、美好、整潔的儀 表在接待過程中能夠使客人產生好感,從而有利於提高工作的效率。談到茶藝,泡茶的人與泡茶的過程、所沖泡的茶葉已融成一體,這時泡茶者的服裝儀容心態,應與環境相配合。
得體的著裝
服裝,大而言之是一種文化,它反映著一個民族的文化素養,精神面貌和物質文明發 展的程度;小而言之,服裝又是一種“語言”,它能反映出一個人的職業、文化修養、審美意識,也能表現出一個人對自己,對他人以至對生活的態度。著裝的原則應是得體和諧。
在泡茶過程中,如果服裝顏色、式樣與茶具環境不協調,這時候的“品茗環境”是不優雅的。如果您非常細心,又有足夠的精力,還會考慮到季節與場合的變化。
春天到來,穿著新鮮的淡色衣服;寒冷的冬天,穿著看來溫暖的深色衣料等,都是合適的選擇。
泡茶的服裝不宜太鮮艷,要與環境、茶具相匹配,品茶需要一個安靜的環境,平和的心態。如果泡茶者服裝顏色太鮮艷,會破壞那種和諧、優雅的氣氛,使人有浮動不安的感覺。另外式樣以中式為宜,袖口不宜過寬,否則會沾到茶具或是水給人一種不衛生的感覺,服裝要經常清洗,保持整潔。
整齊的發型
作為茶藝人員,發型的要求與其他崗位有一些區別。如果你主持茶藝的操作,頭發應 梳洗干凈、整齊,而且避免頭部向前傾時,頭發會散落到前面來,這樣既影響操作、擋住視線。泡茶時,如果有頭發掉落到茶具或操作台上客人會感覺很不衛生。
發型原則上要根據自己的臉型,要適合自己的氣質,給人一種很舒適、整潔、大方的感覺,不論長短,都要按泡茶時的要求進行梳理,如是短發,要求在低頭時,頭發不要落下擋住視線;如果是長發泡茶時是將頭發束起,否則將會影響你的操作。
優美的手型
作為茶藝人員,首先要有一雙纖細、柔嫩的手,平時注意適時的保養,隨時保持清潔、 干凈,因為在泡茶的過程中,客人的目光始終停留在你的手上,看泡茶的全過程,因此服務人員的手極為重要。
手上不要帶飾物,因為如果配戴太“出色”的手飾,會有喧賓奪主的感覺,顯得不夠高雅,而且體積太大的戒指、手鏈也容易敲擊到茶具,發出不協調的聲音,甚至打破茶具。手指甲不要塗上顏色,否則給人一種誇張的感覺。茶藝操作過程中,手部擔任主角的地位,主持者雙手操作一切,拿茶壺或其他茶具,如果手沒洗干凈,很可能污染茶葉與茶具。在茶藝比賽的時候,常聽到評審老師提到哪位的杯子有化妝品的味道,哪個杯子有肥皂的味道,這都是洗手時沒把清潔劑的味道徹底沖掉,或是泡茶之前以手托腮,沾上了臉上化妝品的味道。
指甲要及時修剪整齊,保持干凈,不留長指甲。
嬌好的面部
茶是淡雅的事物,臉部的化妝不要太濃,也不要噴味道強烈的香水,茶香被破壞不說,與茶葉給人的感覺總是不一致的。為客人做茶時,可化淡妝。面部平時要注意護理、保養,保持清新健康的膚色。在為客人泡茶時面部表情要平和放鬆,面帶微笑。
2、茶藝人員的舉止、表情
舉止是指人的動作和表情,日常生活中人的一舉手一投足、一顰一笑都可概括為舉止。舉止是一種不說話的“語言”,它反映了一個人的素質、受教育的程度及能夠被人信任的程度。
對於茶藝人員來講,在為客人泡茶過程中的一舉一動尤為重要。就拿手的動作來說,如果左手趴在桌上,右手泡茶,看起來人顯得很懶散;右手泡茶,左手不停的動,給人一種緊張的感覺;一手泡茶,一手垂直吊在身旁,從對方看來,就像缺了一支手的樣子,不用的手最好自然放在操作台上。
在放置茶葉時,為了看清茶葉放了多少,把頭低下來往壺內看不夠安祥;有時擔心泡過頭,放著客人不管,瞪著計時器看,也是不好的動作;彎著身體埋頭苦幹,個性顯得不夠開朗,待客不夠親切。泡茶時,身體盡量不要傾斜,不給人失重的感覺。
一個人的個性很容易從泡茶的過程中表露出來。可以借著姿態動作的修正,潛移默化一個人的心情。當你看到一個人笑眯眯地端端正正沖泡著她最好的茶時,還來不及喝就已經感染了她健康、可愛、美味的氣息。
開始練習泡茶的時候,一個動作、一個動作地背出來只求正確,打好基礎;慢慢的,各項動作會變得純熟。這時就要注意兩件事:第一將各項動作組合的韻律感表現出來;第二將泡茶的動作融進與客人的交流中。
泡茶時,茶的味道尤為重要,但泡茶人得體的服裝、整齊的發型、嬌好的面部和優美的動作也會給人一種賞心悅目的感覺,使品茶真正成為一種享受。
“茶藝禮儀服務講究‘四美’,對茶藝師自身要求非常嚴苛。”從“人美”角度講,茶藝師整個人要從上至下都給人美感,這就要求茶藝師容貌要好;發型要標准,一般梳盤發;不準化濃妝,不能用香水或香氣很重的化妝品;不準佩戴一切首飾;服飾最好穿國服旗袍,但顏色要力求雅緻,不能大紅大綠;鞋子要穿半高跟的布鞋,不能穿高跟鞋。與此同時,品茶的環境要美、要高雅,器具要美,茶葉還要美。
泡茶禮儀也很講究。其中,要求茶藝師“走路輕、說話輕、動作輕”,茶具不能碰撞;茶具擺放要整齊、不能雜亂,橫看、豎看、斜看,杯、碗、壺都要成一條直線;沖水時水線不能斷、也不能過粗;綠茶沖泡一般採用“鳳凰三點頭”式,放茶時還分上、中、下三種投茶法。
茶藝師還應熟練掌握茶葉的沖泡技藝,杯、碗、壺等各種茶具的泡茶方法以及茶藝表演藝術。此外,服務禮儀還包括微笑、點頭示意、行鞠躬禮。
在外樹形象的同時,茶藝師還需要內強素質。按照國家茶藝師資格證的標准,學習茶文化的發展歷史、名茶故事傳說、歷史上的著名茶人、茶詩、茶歌,以及古代、近代和現代茶館發展淵源;需要學習從茶葉種植、管理到採摘、加工、分類、鑒別、儲存、飲茶健康的茶葉基礎知識,以及學習食品安全知識及有關法規。
④ 請問妙齡女子泡茶上茶的姿勢動作的描寫
紅木製成的木勺舀上茶葉放進蓋碗,用旁邊壺中燒開的水淋過,蒸汽攜帶著茶香裊裊上升。心在茶煙中漸漸沉澱,一種久違的熟悉感滌靜了胸中的蒼涼,腦海一片空寧。沸水反復相沏,而後倒進瓷碗中,置於我的面前。。我以大拇指、食指、中指,呈「三龍護鼎」,力道輕緩柔勻地端起青瓷,不破茶魂。青瓷托於掌心,幾片茶葉在清澈碧綠的液體中舒展,旋轉,徐徐下沉,再升再沉,三起三落,芽影水光,相映交輝。我就這么靜靜地看著,眸色深柔,茶沉入杯底,似筆尖直立,天鶴之飛沖。 一樣的茶葉在不同人的手裡,泡出的味道是大相徑庭的,原因和性情有關,而所有茶中青頂價格雖最便宜,但是它的浸泡功夫卻是最為講究的。青頂最為講究沖和,靜照。泡茶的人須忘人間之灼色,感心中之清明,唯萬籟皆寂靜,空天下於塵埃。為了磨我浮躁的性子,父親逼我泡了6年的青頂。青頂須用山水來泡,普通茶泡三次已能出味,而青頂卻需泡7次,才能盡出其味,茶泡好倒入青瓷中,不能趁熱而飲,要靜靜地等待茶葉三沉三浮。茶杯涼透茶葉慢慢捲起,此時品飲入口甘潤綿延,如果茶葉呈其他狀,則茶水會略有清苦,但苦而不澀,苦中回甘。傳說中的天目——青頂中的上品,捲起的茶葉就像一粒粒墨綠色的珠子,被譽為綠色珍珠,堪為一絕.我用茶夾將茶渣自茶壺夾出,用溫水洗凈,側置茶杯於茶船中旋轉,以熱水溫燙後,取出置於茶盤中。將茶葉撥入壺中,青頂的茶形宛如一位身著精緻旗袍的女人,芽葉緊裹,秀頎飽滿,視覺清爽,堪稱清麗,水浸入其中,纖毫四游,卻亮卻透,一如女子的黛眉水眼。7浸7泡,香氣層層分明。第一層水沏過,暖香自杯中升騰,撲鼻而來;第二層水沏過,醇和甘香;第三層水沏過,濃郁不衰;第四層水沏過,一絲淡淡花香;第五層水沏過,一片清香,漸漸彌漫;第六層水沏過,味淡久而清雅,香寂靜而轉幽第七層水沏過,水過無聲留清韻,月夜何處尋弦音。壺托在我的手指間,輕巧得如一張薄紙,左手中指按住壺鈕,水流悠然而下,手腕帶動手指,恍如描摹著一幅精緻的工筆畫,一點一點,一筆一筆從心底暈染而出。一枚枚芽葉緩緩潛沉至杯底,再漸漸浮出,順著水流的方向搖曳飄送,三沉三浮,茶葉微卷,就像是捏起的小皺褶。 茶葉如青螺入水,旋轉著飛速下沉。這時葉芽伸展,茸毛輕舒,一旗一槍,嫩綠透亮,姿態極其動人。整個白瓷杯中,湯色碧綠清澈,清香撲鼻而來。輕輕抿上一口,清新爽人。茶水入肚,口中仍感到甜津津的,讓人回味無窮。泡茶流程:一、燙壺:在泡茶之前需用開水燙壺,一則可去除壺內異味;再則熱壺有助揮發茶香。二、置茶:一般泡茶所用茶壺壺口皆較小,需先將茶葉裝入茶荷內,此時可將茶荷遞給客人,鑒賞茶葉外觀,再用茶匙將茶荷內的茶葉撥入壺中,茶量以壺之三分之一為度。三、溫杯:燙壺之熱水倒入茶盅內,再行溫杯。四、高沖:沖泡茶葉需高提水壺,水自高點下注,使茶葉在壺內翻滾,散開,以更充分泡出茶味,俗稱"高沖"。五、低泡: 泡好之茶湯即可倒入茶盅,此時茶壺壺嘴與茶盅之距離,以低為佳,以免茶湯內之香氣無效散發,俗稱"低泡"。一般第一泡茶湯與第二泡茶湯在茶盅內混合,效果更佳;第三泡茶湯與第四泡茶湯混合,以此類推。六、分茶:茶盅內之茶湯再行分入杯內,杯內之茶湯以七分滿為度。七、敬茶:將茶杯連同杯托一並放置客人面前,是為敬茶。八、聞香:品茶之前,需先觀其色,聞其香,方可品其味。九、品茶:"品"字三個口,一杯茶需分三口品嘗,且在品茶之前,目光需注視泡茶師一至兩秒,稍帶微笑,以示感謝。泡茶的基本步驟如下:(也可以與上述九步驟結合一起操作,茶葉不一習慣不一而已) 1.滌器:沖泡前,須用開水將所有的壺、杯沖燙一遍,既為清潔又可溫熱壺杯。 2.取茶:用茶匙後茶則迅速取出所需份量的茶葉,忌用手直接抓取,也不可讓茶葉長時間暴露於空氣中,避免失香變味。 3.品干茶:置茶於茶荷內,品賞干茶的色香味。 4.投茶:將茶荷內的茶葉投入杯壺。 5.潤茶:先注入少量開水浸潤茶葉,使茶葉展開,散發香氣滋味,同時也可防止一次注入過多熱水燙熟幼嫩茶葉。泡粗老綠茶或烏龍茶時,這第一遍茶水倒棄不喝。 6.鳳凰三點頭注水:手提水壺上下起伏三次注水入茶。一是向來賓表示歡迎、問候,二可使茶葉上下翻動,較快出味。 7.斟茶:用壺泡好茶後,可斟入小杯內飲用。為避免茶湯濃淡不均,可來回遊動斟茶或利用公道杯。斟茶要將壺嘴貼近茶杯,以防止茶湯降溫起泡。 8.聞香:在潤茶後或茶湯泡好後嗅聞,由遠而近,反復幾次,品聞茶葉特有的清芬。 9.品飲:俗話講:「三口一個品」,第一口用舌尖體會,第二口注重舌兩側的感覺,第三口回味舌根所留下的茶韻。品茶時,要讓茶湯在口內停留一會兒再下咽,體會「香清甘活」四種境界。品茶需現泡現飲,茶湯放置過久均會失香、變色,失去品飲價值。泡茶的方法 茶人獨重水,因為水是茶的載體,飲茶時愉悅快感的產生,無窮意念的回味,都要通過水來實現。水質欠佳,茶葉中的各種營養成分會受到污染,以致聞不到茶的清香,嘗不到茶的甘醇,看不到茶的晶瑩。 擇水先擇源,水有泉水、溪水、江水、湖水、井水、雨水、雪水之分,但只有符合「源、活、甘、清、輕」五個標準的水才算得上是好水。所謂的「源」是指水出自何處,「活」是指有源頭而常流動的水,「甘」是指水略有甘味,「清」是指水質潔凈透澈,「輕」是指分量輕。所以水源中以泉水為佳,因為泉水大多出自岩石重疊的山巒,污染少,山上植被茂盛,從山岩斷層涓涓細流匯集而成的泉水富含各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經過砂石過濾,清澈晶瑩,茶的色、香、味可以得到最大的發揮。古人陸羽有「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的用水主張,當代科學試驗也證明泉水第一,深井水第二,蒸餾水第三,經人工凈化的湖水和江河水,即平常使用的自來水最差。但是慎用水者提出,泉水雖有「泉從石出,清宜冽」之說,但泉水在地層里的滲透過程中融入了較多的礦物質,它的含鹽量和硬度等就有較大差異,如滲有硫磺的礦泉水就不能飲用,所以只有含有二氧化碳和氧的泉水才最適宜煮茶啊。清代乾隆皇帝游歷南北名山大川之後,按水的比重定京西玉泉為「天下第一泉」。玉泉山水不僅水質好,還因為當時京師多苦水,宮廷用水每年取自玉泉,加之玉泉山景色幽靜佳麗,泉水從高處噴出,瓊漿倒傾,如老龍噴涉,碧水清澄如玉,故有此殊榮。看來好水除了要品質高外,還與茶人的審美情趣有很大的關系。「天下第一泉」的美名,歷代都有爭執,有揚子江南零水、江西廬山谷簾水、雲南安寧碧玉泉、濟南趵突泉、峨嵋山玉液泉多處。泉水所處之處有的江水浩盪,山寺悠遠,景色靚麗;有的一泓碧水,澗谷噴涌,碧波清澈,奇石沉水;再加之名士墨客的溢美之詞,水質清冷香冽,柔甘凈潔,確也符合此美名。民間所傳的「龍井茶」、「虎跑水」、「蒙頂山上茶」、「揚子江心水」,真可謂名水伴名茶,相得益彰。 科學的泡茶技術還包括三個要素,即茶用量、泡茶水溫、沖泡時間。古人飲茶喜歡自己涉水,自己煮茶,在涉引、製作、煎煮、品飲過程中,使自己的身心得以放鬆和滿足,整個過程中的每一環節都是不可缺少的,它們共同組成了整個品茶藝術。 就拿煎水來說,水煮到何種程度稱作「湯候」。鑒別「湯候」的標准,一是看水面沸泡的大小,二是聽水沸時聲音的大小。明代張源的《茶錄》對煎水的過程做了繪形繪聲、惟妙惟肖地描寫:「湯有三大辨、十五小辨。一曰形辨,二曰聲辨,三曰氣辨,形為內辨,聲為外辨,氣為捷辨。如蝦眼、蟹眼、魚眼、連珠皆為萌湯,直至涌沸如騰波鼓浪,水氣全消,方是純熟。如氣浮一縷、二縷、三縷、四縷、縷亂不分,氤氳亂繞,皆為萌湯。至氣直沖貫,方是純熟。」古人對於「湯候」的要求是有科學道理的,水的溫度不同,茶的色、香、味也就不同,泡出的茶葉中的化學成分也就不同。溫度過高,會破壞所含的營養成分,茶所具有的有益物質遭受破壞,茶湯的顏色不鮮明,味道也不醇厚;溫度過低,不能使茶葉中的有效成分充分浸出,稱為不完全茶湯,其滋味淡薄,色澤不美。這些煎煮法成為我國品茶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今天的科學沖泡有異曲同工之妙。看來古人對泡茶水溫是十分重視的,泡茶燒水要武火急沸,不要文火慢煮,以剛煮沸起泡為宜,用這樣的水泡茶,茶湯、香味皆佳。沸騰過久,二氧化碳揮發殆盡,泡茶鮮爽味便大為遜色;未沸滾的水,水溫低,茶中有效成分不易泡出,香味輕淡。一般說來,泡茶水溫的高低與茶葉種類及制茶原料密切相關,較粗老原料加工而成的茶葉宜用沸水直接沖泡,用細嫩原料加工而成的茶葉宜用降溫以後的沸水沖泡。具體而論,高檔細嫩名茶,一般不用剛燒沸的開水,而是以溫度降至80度的開水沖泡,這樣可使茶湯清澈明亮,香氣純而不鈍,滋味鮮而不熟,葉底明而不暗,飲之可口,茶中有益於人體的營養成分也不會遭到破壞。而像烏龍茶,則常將茶具燙熱後再泡;磚茶用100度的沸水沖泡還嫌不夠,還得煎煮方能飲用。泡茶水溫與茶葉有效物質在水中的溶解度成正比,水溫愈高,溶解度愈大,茶湯也就愈濃;相反,水溫愈低,溶解度愈小,茶湯就愈淡。古往今來,人們都知道用未沸的水泡茶固然不行,但若用多次回燒以及加熱時間過久的開水泡茶也都會使茶葉產生「熟湯味」,至使口感變差,那是因為水蒸氣大量蒸發所留剩下的水含有較多的鹽類及其它物質、以致茶湯變得灰暗,茶味變得苦澀。喝茶程序 一.備器 「備器」,即是准備泡茶時所需之器具。各種茶具都有特定的擺放位置,這與茶道美學和沖泡流程有著密切的關系。 1. 水註:為煮水而設。用陶制的水注所煮的水,水質較用金屬水注煮的水幼滑。 2. 茶罐:用以儲存茶葉。錫制與陶制都是理想質料,塑料和玻璃器則不宜使用。 3. 茶則:「則者,准則也」,為取茶葉時用,並有量度分量的用途。 4. 茶匙:幫助將茶葉掃放於茶壺或茶盞內。通常以竹、牛骨、牛角為之。 5. 茶盞:為泡茶過程中的主體器皿。與茶壺的功用相同,容積以四人為限。 6. 茶池:置在茶壺或茶盞之下,用以盛載泡茶時流出的多餘水份。 7. 茶海:用以盛載茶湯。使茶湯均勻,避免茶盞中剩餘的茶湯浸泡過久而生苦澀味。 8. 水盂:俗稱「廢水缸」,用以貯放廢棄的水及茶葉。 9. 茶杯:容量分大、小兩種,以供飲用不同香濃度的茶。 二.滌器 泡茶之前,必須溫杯燙罐,用沸水徹底清洗茶具,以高溫消毒殺菌。 三.置茶 利用茶則把適量的茶葉置放於茶盞之內,輕拍茶盞數下,使茶葉能均勻分布。 四.初泡 注水至茶盞中。注水角度與茶盞成 90℃,沸水環繞盞邊倒入,打轉的次數越多,茶的精細度便越高。茶葉浸泡數秒後,立即將茶湯倒去。首泡茶湯稱為「溫潤泡」,這泡的目的是先讓茶葉吸引水份和溫度,並且將存放時吸染的異味揮發出來,由於味道不好,因此多倒掉不喝。 五.正泡 重復初泡的程序,浸泡時間加長至 30 秒至 1 分鍾 ( 視乎茶葉品種而定 ),再把茶湯注入茶海中。 六.分杯 把茶湯從茶海分到茶杯中。所謂「茶滿欺人」,分茶湯時要求每杯約八分 。 1.容貌 每個人的容貌非自己可以選擇,天生麗質是靠了父母的遺傳之福,但並不一定能做到藝美。正如俗話說:聰明面孔笨肚腸,有的人由於動作的協調性及悟性水平很低,給人的感覺是緊張,並不覺得美。而有的人雖相貌平平,但因為有較高的文化修養、得體的行為舉止,靠自己的勤奮,以神、情、技動人,顯得非常自信,靈氣逼人。茶藝更看重的是氣質,所以表演者應適當修飾儀表。如果真正的天生麗質,則整潔大方即可。一般的女性可以淡妝,表示對客人的尊重,以恬靜素雅為基調,切忌濃妝艷抹,有失分寸。來自內心世界的美才是最高境界的。 2.姿態 姿態是身體呈現的樣子。從中國傳統的審美角度來看,人們推崇姿態的美高於容貌之美。古典詩詞文獻中形容一位絕代佳人,用"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的句子,顧即顧盼,是她秋波一轉的樣子。或者說某一女子有林下之風,就是指她的風姿迷人,不帶一絲煙火氣。茶藝表演中的姿態也比容貌重要,需要從坐、立、跪、行等幾種基本姿勢練起。 (1)坐姿 坐在椅子或凳子上,必須端坐中央,使身體重心居中,否則會因坐在邊沿使椅(凳)子翻倒而失態;雙腿膝蓋至腳踝並攏,上身挺直,雙肩放鬆;頭上頂下頜微斂,舌抵上鄂,鼻尖對肚臍;女性雙手搭放在雙腿中間,左手放在右手上,男性雙手可分搭於左右兩腿側上方。全身放鬆,思想安定、集中,姿態自然、美觀,切忌兩腿分開或翹二郎腿還不停抖動、雙手搓動或交叉放於胸前、彎腰弓背、低頭等。如果是作為客人,也應採取上述坐姿。若被讓坐在沙發上,由於沙發離地較低,端坐使人不適,則女性可正坐,兩腿並攏偏向一側斜伸(坐一段時間累了可換另一側),雙手仍搭在兩腿中間;男性可將雙手搭在扶手上,兩腿可架成二郎腿但不能抖動,且雙腿下垂,不能將一腿橫擱在另一腿上。 (2)跪姿 在進行茶道表演的國際交流時,日本和韓國習慣採取席地而坐的方式,另外如舉行無我茶會時也用此種座席。對於中國人來說,特別是南方人極不習慣,因此特別要進行針對性訓練,以免動作失誤,有傷大雅。 --跪坐:日本人稱之為"正坐"。即雙膝跪於座墊上,雙腳背相搭著地,臀部坐在雙腳上,腰挺直,雙肩放鬆,向下微收,舌抵上鄂,雙手搭放於前,女性左手在下,男性反之。 --盤腿坐:男性除正坐外,可以盤腿坐,將雙腿向內屈伸相盤,雙手分搭於兩膝,其他姿勢同跪坐。 --單腿跪蹲:右膝與著地的腳呈直角相屈,右膝蓋著地,腳尖點地,其餘姿勢同跪坐。客人坐的桌椅較矮或跪坐、盤腿坐時,主人奉茶則用此姿勢。也可視桌椅的高度,採用單腿半蹲式,即左腳向前跨一步,膝微屈,右膝屈於左腳小腿肚上。 (3)站姿 在單人負責一種花色品種沖泡時,因要多次離席,讓客人觀看茶樣、奉茶、奉點等,忽坐忽站不甚方便,或者桌子較高,下坐操作不便,均可採用站式表演。另外,無論用哪種姿態,出場後,都得先站立後再過渡到坐或跪等姿態,因此,站姿好比是舞台上的亮相,十分重要。站姿應該雙腳並攏,身體挺直,頭上頂下頜微收,眼平視,雙肩放鬆。女性雙手虎口交叉(右手在左手上),置於胸前。男性雙腳呈外八字微分開,身體挺直,頭上頂下頜微收,眼平視,雙肩放鬆,雙手交叉(左手在右手上),置於小腹部。 (4)行姿 女性為顯得溫文爾雅,可以將雙手虎口相交叉,右手搭在左手上,提放於胸前,以站姿作為准備。行走時移動雙腿,跨步腳印為一直線,上身不可扭動搖擺,保持平穩,雙肩放鬆,頭上頂下頜微收,兩眼前平視。男性以站姿為准備,行走時雙臂隨腿的移動可在身體兩側自由擺動,余同女性姿勢。轉彎時,向右轉則右腳先行,反之亦然。出腳不對時可原地多走一步,待調整好再直角轉彎。如果到達客人面前為側身狀態,需轉身,正面與客人相對,跨前兩步進行各種茶道動作,當要回身走時,應面對客人先退後兩步,再側身轉彎,以示對客人的尊敬。 3.風度 泛指美好的舉止姿態。在茶道活動中,各種動作均要求有美好的舉止,評判一位茶道表演者的風度良莠,主要看其動作的協調性。在"姿態"一節中所述的各種姿態,實際都是採用靜氣功和太極拳的准備姿勢,目的是為人體吐納自如,真氣運行,經絡貫通,氣血內調,勢動於外,心、眼、手、身相隨,意氣相合,泡茶才能進入"修身養性"的境地。茶道中的每一個動作都要圓活、柔和、連貫,而動作之間又要有起伏、虛實、節奏,使觀者深深體會其中的韻味。養成自己美好的舉止姿態,可參加各種形體訓練、打太極拳、跳民族舞、做健美操、練靜氣功等等。 4.禮儀 心靈美所包含的內心、精神、思想等均可從恭敬的言語和動作中體現出來。表示尊敬的形式(禮節)和儀式即為禮儀,應當始終貫穿於整個茶道活動中。賓主之間互敬互重,歡美和諧。 (1)鞠躬禮 茶道表演開始和結束,主客均要行鞠躬禮。有站式和跪式兩種,且根據鞠躬的彎腰程度可分為真、行、草三種。"真禮"用於主客之間,"行禮"用於客人之間,"草禮"用於說話前後。 --站式鞠躬:"真禮"以站姿為預備,然後將相搭的兩手漸漸分開,貼著兩大腿下滑,手指尖觸至膝蓋上沿為止,同時上半身由腰部起傾斜,頭、背與腿呈近90°的弓形(切忌只低頭不彎腰,或只彎腰不低頭),略作停頓,表示對對方真誠的敬意,然後,慢慢直起上身,表示對對方連綿不斷的敬意,同時手沿腳上提,恢復原來的站姿。鞠躬要與呼吸相配合,彎腰下傾時作吐氣,身直起時作吸氣,使人體背中線的督脈和腦中線的任脈進行小周天的氣循環。行禮時的速度要盡量與別人保持一致,以免尷尬。"行禮"要領與"真禮"同,僅雙手至大腿中部即行,頭、背與腿約呈120°的弓形。"草禮"只需將身體向前稍作傾斜,兩手搭在大腿根部即可,頭、背與腿約呈150°的弓形,余同"真禮"。 若主人是站立式,而客人是坐在椅(凳)上的,則客人用坐式答禮。"真禮"以坐姿為准備,行禮時,將兩手沿大腿前移至膝蓋,腰部順勢前傾,低頭,但頭、頸與背部呈平弧形,稍作停頓,慢慢將上身直起,恢復坐姿。"行禮"時將兩手沿大腿移至中部,余同"真禮"。"草禮"只將兩手搭在大腿根,略欠身即可。 --跪式鞠躬:"真禮"以跪坐姿為預備,背、頸部保持平直,上半身向前傾斜,同時雙手從膝上漸漸滑下,全手掌著地,兩手指尖斜相對,身體傾至胸部與膝間只剩一個拳頭的空檔(切忌只低頭不彎腰或只彎腰不低頭),身體約呈45°前傾,稍作停頓,慢慢直起上身。同樣行禮時動作要與呼吸相配,彎腰時吐氣,直身時吸氣,速度與他人保持一致。"行禮"方法與"真禮"相似,但兩手僅前半掌著地(第二手指關節以上著地即可),身體約呈55°前傾;行"草禮"時僅兩手手指著地,身體約呈65°前傾。 (2)伸掌禮 這是茶道表演中用得最多的示意禮。當主泡與助泡之間協同配合時,主人向客人敬奉各種物品時都簡用此禮,表示的意思為:"請"和"謝謝"。當兩人相對時,可均伸右手掌對答表示,若側對時,右側方伸右掌,左側方伸左掌對答表示。伸掌姿勢應是:四指並攏,虎口分開,手掌略向內凹,側斜之掌伸於敬奉的物品旁,同時欠身點頭,動作要一氣呵成。 (3)寓意禮 茶道活動中,自古以來在民間逐步形成了不少帶有寓意的禮節。如最常見的為沖泡時的"鳳凰三點頭",即手提水壺高沖低斟反復三次,寓意是向客人三鞠躬以示歡迎。茶壺放置時壺嘴不能正對客人,否則表示請客人離開;回轉斟水、斟茶、燙壺等動作,右手必須逆時針方向回轉,左手則以順時針方向回轉,表示招手"來!來!來!"的意思。歡迎客人來觀看,若相反方向操作,則表示揮手"去!去!去!"的意思,另外,有時請客人選點茶,有"主隨客願"之敬意;有杯柄的茶杯在奉茶時要將杯柄放置在客人的右手面,所敬茶點要考慮取食方便。總之,應處處從方便別人考慮,這一方面的禮儀有待於進一步地發掘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