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京劇《四郎探母》中的鐵鏡公主為什麼穿旗袍
鐵鏡公主穿的是旗蟒。旗蟒原是指清朝滿族皇後所用的吉服——朝袍。這是保留在京劇傳統服裝中為數不多的清代服飾原型之一,當然,它也是經過了一定藝術加工的。成為戲曲服裝後,它已失去了歷史朝代的規定性,而被納入了程式的軌道——通用於中國古代少數民族(即所謂「番邦」)統治階層的貴族婦女。使用時,內襯「領衣兒」,外掛朝珠。
2. 旗裝是什麼
旗裝,戲曲里是指古代少數民族婦女裝束,它是從現實滿族婦女服裝演化而來的,它的特點就是戴旗頭,又叫大拉翅,穿高高旗鞋。比較有名就是代戰公主,四郎探母里的鐵鏡公主,蘇武牧羊裡面匈奴妻子,都是穿旗裝。因為它是戲曲程式化服裝,所以一般只要是少數民族婦女,都可這樣打扮。
3. 旗袍四大派別有著怎樣的美
旗袍四大派分別是:京派,海派,蘇派,廣派。各派都有各派的美。
四、大膽開放的廣派旗袍。還有一個派別,叫廣派,也有叫粵派的,流行於南方沿海省份,受西方影響較深,廣派強調露、亮、奇,在四個派別中是最不像旗袍的一個派別了。
4. 漢服和旗袍,你認為哪個更能代表中國的文化
無論漢服,旗袍,只有反映,大家鍾愛一種老祖宗留有的服飾歷史文化遺產,旗袍是大家的瑰寶,尤其受中老年女性喜愛,漢服僅僅年青人好奇心,好玩兒罷了,不管怎樣服飾都抯擋世界歷史前行的時尚潮流,大家感覺喜愛的,便是好的不會有哪國風采。
漢服發展歷程:漢服是在我國韓民族的傳統式服飾,它的副名叫漢衣冠,漢服是在皇上繼位時就早已發生了,迄今早已有著數千年文化藝術歷史時間,最近幾年較為時興漢服文化藝術,出行時也經常看到許多以漢服的漂亮小姐姐,這一「漢服風」逐漸風靡。
5. 為什麼說旗袍不是中國人的傳統服裝
旗袍,這衣服的出現既有時間因素也有民族因素,首先,它出現在中國最後一個封建專制王朝——清朝,出現的時間是在20世紀前的,按我們國家的歷史算是夠晚的了,若就因此說它是中國的傳統服飾,就會對漢服、唐服,不公了。因為它們出現的時期要比旗袍早得多得多呢!其次,清朝的統治者本身不是漢族人,他們是除了元朝時期的統治者蒙古族外的第二個由少數民族入主中原所建立起來的王朝,它本身就不具備廣泛性,因為從古至今漢族人口都是佔中國總人口的一半以上,都是沒排過第二的。最後,雖說到20世紀四、五十年代,旗袍還是大多數人的常用服裝,但即使如此也改變不了它的來源是由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後才出現的這一事實。它是滿族人為了既滿足他們的審美觀感,又能體現他們的身份及地位的尊貴,還有當時的統治需要——為了能和漢族人和平共處,基於這些方面的考慮才有了旗袍的誕生。所以它哪能是中國人的傳統服裝,即使在清朝,旗袍也不是一般的普通的平頭老百姓能買得起的,因為旗袍普遍都是價格不菲的。
6. 戲曲里的代戰公主為什麼穿的是旗裝
這個滿族是不是遼國人後代我就不太清楚了,但是鐵鏡公主穿旗裝肯定不是為了體現滿族是遼人後代,只是表現她是個少數民族。代戰公主也是穿旗裝的,因為她也是番邦女子,少數民族。楊四郎不穿滿人那樣的衣服,但是他的服裝又跟一般的不一樣,後邊帶了兩個狐尾,表現他是在番邦(《文姬歸漢》里的蔡文姬也帶那個)。其實這種穿法,和服裝發展也沒什麼關系。戲曲里服裝不尚真,原則是只講身份不講年代。這就是藝術的真實,和歷史真實不一樣的。傳統京劇里有穿的像清朝男人的,比如《四郎探母》里的大國舅二國舅,還有《大登殿》里的馬達江海。
望採納!
7. 旦角是什麼在京劇還有什麼角色
旦角是指戲曲中的女性形象,可分為青衣、花旦、刀馬旦、武旦、老旦、花衫等類別。其中京劇旦角著名的四大流派為梅派、程派、荀派、尚派。
在京劇還有:
生角:除了花臉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正面角色的統稱,分老生(又分重唱的安工老生,重武的靠把老生)、武生(分長靠武生、短打武生並應工猴兒戲)、小生(分扇子生、雉尾生、窮生、武小生)。
凈角:俗稱花臉,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質或相貌上有些特異的男性人物,化妝用臉譜,音色洪亮,風格粗獷。「凈」又分為以唱功為主的大花臉,分正凈(重唱功,稱銅錘、黑頭)、架子花(重工架)、武二花、摔打花、油花(畝備一稱毛凈)。
丑角:扮演喜劇角色,迅衡毀因在鼻樑上抹一小塊白粉,俗稱小花臉。分文丑(分方巾丑、袍帶丑、老丑、榮衣丑,並兼演彩旦、婆子)、武丑(又稱開口跳)等。各個行當都有一套表演攔彎程式,在唱念做打的技藝上各具特色。
旦角的分類
青衣:又叫「正旦」,多表現那些端莊穩重的中青年婦女,以唱功見長,如《鍘美案》中的秦香蓮《二進宮》中的李艷妃等。
花旦:多表現那些年輕活潑俏俐的小家碧玉或丫鬟,以做功和念白見長,如《西廂記》中的紅娘,《拾玉鐲》中的孫玉姣等。
刀馬旦:表現那些女將或女元帥,一般要扎大靠,表演上重靠把工架,如《穆桂英掛帥》中的穆桂英等。
武旦:表現那些身俱武藝的江湖女子或神怪精靈,多穿緊身衣服,表演上重翻打,如《白蛇傳》中的青蛇等。
老旦:表現那些老年女性,用本嗓唱念,多重唱功,如《紅娘》中的老夫人;《釣金龜》中的康氏等。
花衫:是上世紀20年代以後,綜合青衣、花旦、刀馬旦的藝術特點發展而成的新的旦角類型,由王瑤卿先生所創,如《霸王別姬》中的虞姬、《鎖麟囊》中的薛湘靈等。
8. 旗袍的文化內涵及象徵意義是什麼
旗袍的文化內涵:
旗袍文化內涵展現了生動的民族精神,是一種民族文化理念的代表。旗袍表達的是含蓄、朦朧、婉約,它適度地強調胸、臀和細腰,以造型的自然簡約格調體現服飾的大家品質:典雅、淑秀、端莊,給人以審美的感受。
旗袍注重精細藝術手法和工藝表達,大量採用的刺綉、圖案等豐富的服飾手段,表達了豐富的現象和意境,同時旗袍的端莊、大氣,較好地體現了中國服飾力求穩重、平靜,有助安寧、融洽和禮讓的人際關系,較好地體現了中國服飾文化以倫理道德自律、維持禮儀之邦的精神。
現在的旗袍已經和流行趨勢相結合,在國際時裝舞台上頻頻亮相,而且被作為一種民族代表意義的正式禮服,出現在各種國際社交禮儀場合。
旗袍的象徵意義:
因為旗袍是中國傳統服飾的代表,它的產生和發展,都深深紮根於中華文明的沃土之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價值和民族精神。
旗袍中盤花扣的編制,鑲滾邊的精作,都是中國服飾的獨特創舉。盤花扣是古老的「中國結」的一種,從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這種繩結就已經出現,慢慢地演變成一種民間手工藝,延傳至今,在服飾上的應用,凝結了先民們的智慧和創造潛能,展示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明。
而旗袍上的盤花扣是利用中國結的編制工藝手段,以大自然為題材,在旗袍扣位的小小面積上,進行了精工再造,發展出很多的圖案和花式,展現了中國傳統的民族藝術和民族精華,具有中國濃郁的民族風格。
旗袍的用料多為錦、緞、縐、綢,這些都是中國生產的傳統的衣服面料,面料上多配有象徵吉祥如意的圖案,以表達獨特的文化內涵。這些特色,不但具有傳統文化的意蘊,更體現了深邃的民族精神。
中華民族一向崇尚溫和寬厚,追求溫馨祥和、凡事適可而止的中庸之道,要求為人要謙虛謹慎、含蓄內斂,這樣的審美心理與旗袍表現的特徵是一致的。旗袍的高貴典雅使中國女性看起來更加優雅、嫻靜,同時也符合中華民族的審美心理。
9. 旗袍和漢服,你覺得哪個更能代表中國傳統文化
旗袍和漢服,你覺得哪個更能代表中國傳統文化?
不管漢服,旗袍,都有體現,大夥兒偏愛一種老祖先留出的服飾歷史時間歷史文化遺產,旗袍是大夥兒的國粹,特別是在受中老年人女性鍾愛,漢服只是年輕人求知慾,好玩而已,無論如何服飾都抯擋世界歷史向前的潮流趨勢,大夥兒覺得鍾愛的,就是好的我國風采。
由此可見漢服其歷史背景之久,安裝文化藝術之厚實。近幾年來盛行「國學經典振興」健身運動,隨著漢服也逐漸活躍性在大家眼裡,漢服和國學經典也常常聯絡在一起,其安裝的歷史人文可見一斑。
而旗袍則能夠稱之為是民國時期的一個「關鍵字」了。西方國家對中國旗袍的歸屬感很強,在當代歐洲人的眼裡,旗袍具備中國的女性服飾文化藝術寓意。有時穿漢服會被一些歐洲人覺得是dnf美服乃至被當作日本和服,可是穿上旗袍是絕對不會承認錯誤的!
漢服的歷史時間更為久遠,型制整齊,酣暢淋漓地展現了中國禮儀的品牌形象;旗袍盡管歷史時間較短,可是在國際地位中更能代表中國;中西合並展現了中國上善若水的空氣,二者全是中國文化藝術的結晶體。
以上就是我的詳細介紹,希望可以幫助你早點了解傳統文化知識。
10. 旗袍是民間藝術嗎
可以算民族服飾。旗袍是在二十世紀上半葉由民國服飾設計師參考滿族女性傳統旗服和西洋文化基礎上設計的一種時裝,是一種東西方文化糅合具象。在現時部分西方人的眼中,旗袍具有中國女性服飾文化的象徵意義。旗袍帶有中國特色、體現西式審美、並採用西式剪裁的時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