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旗袍展示 » 旗袍開叉怎麼修
擴展閱讀
白菜小裙子怎麼樣 2025-05-26 11:08:48
劍靈斬殺手套怎麼獲取 2025-05-26 11:08:44
童裝暴利怎麼做 2025-05-26 11:05:03

旗袍開叉怎麼修

發布時間: 2023-05-22 17:51:47

㈠ 旗袍兩側開叉不平服怎麼搞

去改衣坊讓裁縫師傅給你改一下去,千萬別自己弄,到時候再弄的不能穿了。

㈡ 網上買的結婚穿的旗袍開叉太高了,買回來能不能讓人給改改呢威海市區這邊有改旗袍的地兒嗎

能改,不過改了以後走路受影響。統一路與和平路交叉口往西30米,路南有個店,專門做旗袍的那裡可以改。

㈢ 大衣後面開叉的部分扯了怎麼辦

大衣後面開叉是時尚美觀。如果不小心扯了悔御攔的話,可以縫一縫。就像旗袍,有人覺碧胡得旗袍開叉太大。自拆鉛己上手縫一縫。然後叉開的就小了。相對來說更優雅一點,沒有那麼的性感。因此如果你大一後面開x不分扯了,你可以縫上。如果覺得自己縫的不好,可以找。衣服店進行

㈣ 裙子下擺開叉的做法

給裙子開叉的位置取決於裙子原來的縫線位置,如果是側邊縫合的裙子,就做成側開叉,後中線縫合的裙子就做成後開叉。

用拆線器或小剪刀把裙子縫線從下往上拆開10厘米長度。縫線拆除後,在裙子叉口頂端燙貼1厘米的用針線縫合,對頂端起加固作用。用針線(或縫紉機)從裙子叉口頂端上面2厘米開始對叉口鎖邊縫。有了這個叉口後,穿著裙子又可以輕松走路了。

裙子開叉就如同旗袍一般,開叉裙的美在於她的若有似無,好似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神秘,總是讓人不斷側目。在炎炎的夏日裡,做一個神秘嫵媚的美人。

㈤ 旗袍開叉包邊做法 簡單的製作方法分享

1、以袖口製作過程為例:分兩步完成。夾牙子和拉筒包邊。

2、夾牙子:用現成的夾牙子繩很方便,用夾繩壓腳,再方便不過了(用中間針位)

3、轉彎處用手慢慢轉動圓角,在圓弧虧迅鄭的地方打剪口3~4個,約4mm

4、這樣就很容易車好圓弧了,這樣夾牙繩就車好了,銷頌下一步就是包邊了

5、拉筒包邊:用26s梭織拉筒,搭配一個專用壓腳,這個壓腳很重要。

6、拉筒擋板要卡在壓腳的缺口裡,包邊前,把包邊條松開一段,再開始包邊

7、把布條穿好,布條拉出來一段,再開始包邊,拐彎處,用手慢慢轉動圓角

8、包直邊的時候,要拉著布邊(不要拉包邊條),昌兆這樣袖口就包邊完成了

㈥ 旗袍下擺開叉處外翻怎麼處理

這個非常好辦啊,利用靜電吸附。具體做法就是穿上一條從絲襪,走路的時候跟旗袍摩擦產生靜電。先把外翻的熨燙一下。

㈦ 大家知道旗袍為什麼要開叉嗎,旗袍開叉太高了還能修改嗎

旗袍開叉主要是希望能夠露出女生的腿,這樣會讓女性更加的好看,如果開叉太高的話,可以縫補一下,或者直接換一件。

㈧ 旗袍壞了個小口,能補嗎去哪裡補

是剪缺在哪個位置啊?
請個綉花師傅幫忙秀個花就行啊,一般那些師傅都會給你修得天衣無縫的

㈨ 旗袍改短需要移高開衩嗎

中國年輕女性的身材較之西方年輕女性,一般更顯纖細、秀麗的曲線美,而線條簡潔流暢、風格單純又雍容華貴的旗袍,其最大優點正在於它能恰如其分地呈現出這種中國女性胴體的曲線美。它在符合中國年輕女性的審美需求同時,也因製作上省工省料,著裝又很方便的優點,從而顯出蓬勃的生命力。
那麼,這種富有生命力的旗袍是怎樣發展而來來的呢?
旗袍之名,源於努爾哈赤建立八旗制度,滿族被稱為「旗人」,他們的著裝就被稱為「旗袍」。最早的旗袍其基本款式是圓口領,窄袖,向右側捻襟。下擺四面開衩,帶扣絆,束腰帶。」一年四季就這一個樣式,僅有布科不同之分。這種男女均穿的袍褂服裝,因在窄小的油口處,還接有一截止長下短的半月形袖頭,形狀似馬蹄,所以又稱「馬蹄袖」,也叫「箭袖」。平時
綰起來,冬季行貓作戰時放下,使之罩住手背,既可保暖又不影響拉弓射箭。四面開衩是為了便於上下馬。束腰,一則可增加暖意卧;二則出獵時,可將干糧等裝入前襟;三則隨身帶的小刀、匙子、箸努,以及放火鐮、火石、火絨的小口袋和皮製煙荷包,都可掛在腰帶上。
滿族干1644年人主中原後,游豬變為農耕,加以與漢族文化如大領大油等的交流,原有作為民族文化表象特徵的旗袍,也自然發生變化。如:不宜於農耕的窄袖油馬蹄袖,就變成了喇叭袖;不常騎馬、四開衩就改變為兩開衩,甚至不開衩;旗袍就成了直筒式的寬袖大袖長袍樣式。用料也有變化。以前定都東北盛京後,已由以皮抱為主改為多用棉布,這時,不但仍多用棉布,綢緞料也多起來。男人旗袍雖仍以藍、黑二色為主,但讀書人卻有相當一部分人穿白、紅、紫色的。至於黃色,因是皇家獨尊之色,若用就會被砍頭,且可株連九族,所以,民眾是忌用的。
婦女的旗袍變化就更大,如圓口領上加了一寸多高的立領制工也精巧得多,不僅在領口、袖頭和掖襟上加上了幾道鮮艷花邊或彩色牙子,且認為越多越美。清末北京地區還曾時興過「十八鑲」(即鑲十八道花邊),用料等花色品種就更是多樣,雖仍為寬袍大袖,但較男式旗袍(後發展為長袍馬褂)就顯得遠為俏麗。
辛亥革命後的改良旗袍,特別五四前後直到 30年代,女學生們常穿的藍布旗袍,款式又有較大變化:寬松直筒式改為緊腰身;長度改短;兩側開衩的長短不一。30年代以後,旗袍的領子、袖子等處又多有變化,時而高領、時而低領、時而省去領子,袖子又由寬袖變窄袖,長度則有時可及手腕處,有時又短到上臂全裸露。而緊身貼腰顯示曲線美的優點則一直保留。再加下擺回收,長及踝骨,就顯得十分爽身合體。至於男性的直筒長袍,到40年代,已逐漸被新式服裝潮流取代。
80年代以來,這種能顯示中國女性曲線美和風格美,既融滿漢文化於一體,又注意吸收外來養料的旗袍,人們對它的熱度又進一步上升。那開衩甚高,最高可至大腿根部的新式旗袍,隨著女性步履的輕移、袍衩的時開時合,大腿的隱而不露,更顯出一種既含蓄又開放的飄逸悠然的動態美。隨著現代化離不開傳統文化觀念的進一步深入人心,在我國百花爭艷的服苑中,旗袍這朵絢麗的香花,必將更吐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