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請問沈陽以什麼而得名
沈陽是歷史文化名城,又是軍事要沖,戰國時期便在這里建立了軍事觀察設施———「候」,駐扎有大量軍隊守衛著。由於軍人家屬的遷入,逐漸形成規模,就在這里建了城,名叫「候城」。那麼後來為什麼又叫「沈陽」了呢?
傳說候城居民中有一位大家喜愛的少年,他為人善良,忠厚老實,並且十分勤勞。他每天早起晚歸,整天在山上打柴,柴禾打多了就主動送給有困難的人家。有一天,他正砍柴的時候,忽然聽到凄厲的叫聲,急忙向傳來叫聲的方向一看,只見有一隻惡狼正在瞪著大眼睛追趕一隻小羚羊,小羚羊跑著跑著被草叢中的蘿藤給纏住了,怎麼用力也跳不出來。眼看惡狼要撲來,這位心地善良的少年飛跑過去,沖著惡狼舉起柴刀就劈,惡狼被砍下了一隻耳朵,嚎叫著逃跑了。少年把小羚羊從荊藤里解救出來,天真地對小羚羊說:「小傢伙,往後可要小心點,快回家吧!」小羚羊像明白他說的話,站在對面望著他不肯離去。他看小羚羊不走,舉手拍一下羊頭說:「走吧!」自己背著柴便回家了。
之後,少年照舊每天去砍柴。一天,太陽剛剛升起的時候,他又聽到羚羊的叫聲,抬頭一看,一隻大羚羊和兩只小羚羊正對著太陽鳴叫。他以為又有什麼野獸要殘害這些溫馴的羚羊,可四處一看,卻什麼也沒發現,便沒過去驚動這三隻羚羊。在這天夜裡,他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見在樹林里遇到的那三隻羚羊,老羚羊感謝他,還說這里的人善良,一定會得到好報。他驚奇地問羚羊:「你怎麼會說話?」老羚羊像沒聽到他說的話,領著兩只小羚羊向林中奔去了。他急著大喊:「你怎麼會說話?」一下子就急醒了,他覺得這事稀奇,就把這個夢和救小羚羊的事同家裡人講了,慢慢地全城人就都知道了。一傳十,十傳百,越傳越奇。說也奇怪,打那以後,這個地方連續幾年風調雨順。有人就附會:三隻羚羊向太陽叫是「三羊開泰」,吉祥之兆,並說羚羊是「神羊」,還提出把候城改稱「神羊城」,慢慢地候城就被民間公認的「神羊城」取代了。因為「神羊」與沈陽諧音,以後因在瀋水北設了沈陽衛,也就把「神羊城」叫沈陽城了。
⑵ 沈陽民俗風尚是什麼
常言道,「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說的正是具有十分普遍意義的民俗的地域性。民俗志的一個最基本的特點,便是其鮮明的地方性。地域民俗特點,是當地民俗運動過程軌跡存在於時間和空間上的主要特徵。需要注意,地域主要是個空間概念,但一個地域的民俗特點並非只存在和體現在空間層面。因為,地域空間意義上的民俗,無不有其自身發生、發展以及流變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個時間的過程。也就是說,地域民俗的特點,在時間與空間上是縱橫交錯的,構成其基本特點的各種因素是立體存在、運動著的,而非單一平面的運動和存在。
了解一個地方的社會,主要是了解它的文化,首要的則是了解其風俗。真正深刻地認識一個地方的社會和文化,民俗是最重要的入門證和鑰匙。因為,歷史常識告訴人們,民俗文化處於社會文化的深層結構層面,包括地域民俗在內。若要在其間生活或工作,了解其風俗更是「入鄉隨俗」之首要了。這一點,也足以說明地方風俗志和風俗史類的著作的主要功能和價值。
《沈陽歷史文化叢書》,就其性質而言,當屬於地方史志類著作。
單就個中這本《民俗風尚》卷,則當屬地方風俗志類性質的著作。那麼,地方風俗志或風俗史是什麼?簡而言之,就是一個地方基於當地鄉土社會記憶的基本民眾知識。
有人根據我國的自然環境中地形、氣候、物產的各異,把全國的風俗文化大致劃分為七個風俗文化圈。即:在地理上包括黑龍江、吉林、遼寧北部及內蒙古東部在內的東北風俗文化圈,特點是滿漢民族風俗的大融合。包括內蒙古大部,遼寧、河北、陝西三省的北部邊緣,遼西一角、寧夏北部及新疆在內的游牧風俗文化圈,特點是強悍勇武的民風。此外,大致北起長城,南界秦嶺、淮河,西抵青海湖東,東及黃海的黃河流域風俗文化圈,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發祥地,其特點是重鄉土情誼,崇尚平淡,注重實際,但比較守成趨穩。長江流域風俗文化圈,大致位於秦嶺、淮河以南,西到青海高原東側,東、南均迄於海,具有發展快速突兀起伏的特點,民風朴實而又喜歡溫情、浪漫、靈活和玄想,尚鬼神。青海風俗文化圈特點是藏族風俗同藏傳佛教結下了不解之緣,富於宗教色彩。雲貴風俗文化圈,這個地區是少數民族聚居之地,風俗文化千姿百態。再即閩台風俗文化圈,這里一海之隔,方言相同,習俗相仿,特點是保留了許多中原古代風俗文化現象,為中國風俗文化的活標本。
按此劃分的話,沈陽自在所謂的「東北風俗文化圈」之中。在撰寫《沈陽市志·社會卷·風俗篇》時,我們曾在無題序言中談到,「沈陽的民俗,是沈陽地區地理環境、自然資源、人口遷移、經濟發展以及政治、歷史等多種因素長期作用、積淀的結果」。個中,我們寫道:
七千二百年前的沈陽新樂文化遺址和五千年前的新民縣偏堡子文化遺址,均展示了新石器時代沈陽地區居民的農耕、採集、捕魚、狩獵等原始生產民俗,以及與當時生產水平相適應的居住、飲食、服飾、喪葬等民俗和圖騰崇拜、信仰等民俗。於洪區鄭家窪子青銅時代文化遺址及墓葬群表明,二千多年前春秋戰國時代沈陽居民的生產、生活和喪葬等民俗文化受到階級分化的制約。其中大小墓藏中隨葬物品精粗豐簡不一,反映了墓主的政治、經濟地位及習俗的差別。迨之遼金,尤其是清代、民國以後,沈陽地區民俗遷徙頻繁,移民大量增加,近代工業的生產使沈陽成為遼沈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城市。民俗的傳承與變異,亦相應活躍,一如《奉天通志》所稱,「近年風尚,日異月新」。城鄉風俗發生明顯改觀,但未失傳統風俗,仍然保持了多民族、多地域文化兼容以及淳樸、豁達、粗獷的文化性格等基本特點。
綜合沈陽民俗文化運動過程存在於時間和空間上的基本軌跡加以考察,顯示了與遼寧地域文化相一致的主要特點。之所以如此,則是從古至今沈陽在遼寧地區所處的政治、經濟、交通、文化的中心城市這一歷史地位所決定的。此亦正是前面說到的「地區地理環境、自然資源、人口遷移、經濟發展以及政治、歷史等多種因素長期作用、積淀的結果」。具體說,沈陽民俗文化大致有三個主要特點。
以滿漢融合為主導的多民族文化聚合在東北地方史上,秦漢時期已經發展起來的遼寧經濟,由於各族統治者的割據戰爭而遭到了相當程度的破壞。於是,各族人民便通過頻繁的遷徙來尋求相對穩定的生息環境。這樣,也促使並增加了各族人民相互接觸的機會。特別是歷史上因一些少數民族政權的建立,高句麗族創造的「高句麗文化」,扶余族創造的「扶余文化」,契丹族創造的「遼文化」,女真族創造的「金文化」,滿族人創造的「滿族文化」等,以及由於宗教傳播的關系而形成的「東藏文化」等,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作為中心城市的沈陽地區,影響著以滿漢為代表的多民族文化聚合結構的形成。
滿族是一個曾經入主中原創造了「康乾盛世」的「馬背上的民族」。遼寧這塊熱土,正是清王朝和滿族文化的發祥地。17世紀的中國明代(1368—1644),以女真人為主體結合其他部落或民族形成的滿族,是個歷史可以上溯至三千多年前周代肅慎的東方古老民族。其直系先人,即明代女真人。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以建州、海西兩部女真人為主體,把這些分散於東北地區的女真人統一而成為共同體。後金天聰九年(1635年) 正式改「諸申」(女真) 為滿洲。1911年辛亥革命後,則簡稱為「滿族」。滿族貴族首領努爾哈赤從遼寧的赫圖阿拉(今新賓縣)興起之後不斷向西南擴張,先後把都城遷到遼陽和沈陽。清軍入關後,仍尊奉沈陽為盛京,把遼寧地區劃屬盛京特別行政區管轄。
滿族在全國各地的分布,以居住在遼沈地區為最多,其他的則散居在吉林、黑龍江、河北、內蒙古、新疆、甘肅、山東等省區和北京、天津、成都、西安、廣州、銀川等大中城市。滿族如此分布特點的形成,顯然是同滿族在清代曾經是統治民族有關。
沈陽是漢、滿、朝鮮、回、錫伯、蒙古等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地區,各民族小聚集,大雜居,和睦相處,友好交往,共建家鄉,形成了多民族習俗風尚相互影響兼容的鄉土文化特色。清朝建立後,滿族文化一度幾乎占據主導地位,對沈陽地區漢、錫伯等族居民的習俗產生直接的影響。在少數民族大量吸收漢族傳統文化的同時,漢族居民亦兼容和接受了滿、蒙古等少數民族的一些風俗習慣。滿漢文化融合比較突出,成為多民族文化融合的顯著標志之一。漢族婦女有纏足陋習,滿漢通婚後,由於滿族婦女習慣於天足,便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沈陽地區居民改變纏足風習。滿族婦女的傳統服飾「旗袍」,不僅為沈陽漢族婦女所喜歡,而且風行於關內廣大漢族地區,流行當代。具有滿族風味的白肉血腸火鍋,其輔料酸菜、粉條則采自漢族居民的食俗。以「滿漢全席」為代表的遼寧菜系,尤其反映了滿漢文化的融合與風俗習慣的兼容。至於出自錫伯族的抓(欻) 嘎拉哈、滿族的「老鷹捉小雞」等游戲,乃是沈陽地區婦女、兒童所喜聞樂見的傳統娛樂。
清末繆潤紱《沈陽百詠》竹枝詞中寫道:「虛籠兩鬢作鬅頭,洗手盆圓上綠油;願得庄農豐稼穡,銀釵多綰萬年收。」說的是當時「龍興之地」的盛京,滿漢婦女皆流行一種名曰「萬年收」的發式。在滿族進入遼沈地區之前,原本是個精於騎射以漁獵為生的「馬背上的民族」。兒童在七歲左右即以木製弓箭練習射鵠,女子策馬揚鞭不亞於男子。滿族男女的發型服飾習俗的形成,均與便利漁獵生產相關。為便於騎射,男子都剃去額上頭發,垂辮於腦後,穿著兩側開衩、腰中束帶的馬蹄袖袍褂。女子,則天足,著高底花鞋,頭頂盤髻,佩戴耳環,穿著寬大的直筒旗袍。清朝進關以後,滿、漢服裝逐漸交融一體,趨於一致。清代以來,各地婦女穿著旗袍成為一時的流行風尚,即直接與滿族服飾的風行相關。滿族信仰多神的薩滿教,早期分宮廷薩滿和民間薩滿兩種。清代歷朝皇帝舉行各種祭神祭天典禮,如宮廷薩滿設「堂子」祭天,都用滿語誦經跳神。舊時遼沈漢族地區民間迷信的「跳大神」,主要是受薩滿教的影響。
清代以來,由於大量滿族遷入中原地區和大量漢族移居山海關外,在經濟、文化、生活上交往密切,滿族人民逐漸熟悉漢語文和漢族文化。滿族之所以能在短短的幾百年間就為弘揚祖國文化作出了較大的貢獻,就在於她是一個既善於學習又善於創造的偉大民族。清代以來,由於滿漢長期雜居共處,尤其是滿族積極學習漢族古老的傳統文化,不僅沈陽,就連關內的滿族也已在語言、服飾、習俗等方面與漢族無差異。現在,除了黑龍江等某些比較偏遠的滿族聚居村屯還有少數老年人會說滿語、保持著滿族的一些固有習俗外,遼寧等其他各地的絕大多數滿族居民大都已通用漢語漢字。不過,從包括沈陽方言在內的許多漢語詞彙和漢族習俗中,仍然可以發現一些源自滿語語匯和滿族習俗的內容。
如同高句麗文化、扶余文化、遼金文化,都曾在歷史上成為本地區的主導文化一樣,有清以來,隨著清政權的建立和統治力度的強化,占據了主導地位的滿族文化在推行自身文化影響的同時,積極吸收漢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和其他民族的文化,從而進一步形成了以滿漢融合為主導的北方多民族文化聚合。沈陽地區的這種多民族文化聚合結構,同時也是覆蓋東北地區的文化結構的共同特點。
以「闖關東」為代表的移民文化本土化遼寧地域文化的多元結構形態,主要反映在多種經濟文化的並存,本地鄉土文化與內地文化(主要是中原文化) 的互動,以及多民族文化的並存和兼容。
在歷史上,遼沈地區是漢族在東北地區最早也是最主要的聚居區。然而,後來的遼寧漢族人口,卻主要是關內的移民。遠在夏商時代開始,歷代帝王就已經有意識地通過派員設郡、遷徙移民來治理關東這塊黑土地。早在西晉時期,由於中原地區戰爭連年不斷,許多漢族人口相率逃往遼東避難,與遼寧各族人民雜居。鮮卑族建立前燕之後,又索性把由內地逃來的十萬戶流民,安置在遼西屯種,客觀上促進了本地的經濟開發和漢族與各族文化的交流。大規模地向沈陽等地的關外移民從漢代開始,但由於北宋之後本地少數民族的勢力的發展,來到這里的中原人口開始出現回遷或融入一些少數民族的趨向。
到了明清時期,尤其是沈陽城一舉成為清王朝的「龍興之地」,一股強大的「闖關東」移民潮,源源不絕地湧向山海關外。
明代為了加強對遼東的統治和防禦女真族及蒙古族的南侵,採取了修築邊牆和屯田措施。沿著西起山海關東到鴨綠江口修築了長達一千七百餘公里的邊牆,設有州衛以屯兵實邊,致使移墾人日漸增多。
特別是遼南地區,山東移民經海上過旅順登陸大量北上。這些移民屯邊措施,促進了地區經濟的發展。永樂十七年(1419年) 時,遼東二十五個衛屯田面積已達二點一萬頃,隨後又發展到三點一萬頃。大興移民屯田之舉,豐富了遼東農產品生產,在農業經濟發展繁榮的基礎上,也使得本地以冶鐵、制鹽為主的手工業得到了快速發展。當時,遼東的三萬衛與四川的龍州、順天的遵化一道,被稱為三大冶鐵中心而聞名全國。同時,東部山區的人參、貂皮和北部的馬匹也開始與外地交流,繁榮了商品經濟。
清代以來,不斷涌來的闖關東者,大都並非前來朝聖這「龍興之地」的故都、領略這塞外古城景緻的,他們幾乎都是為了生存而來謀求一塊棲身之處。清末民初,在山東等地掀起了闖頭東的狂潮。可以說,如今遼沈地區乃至吉林、黑龍江兩省的漢族居民,大多數屬於當年闖關東者的後代。光緒二年八月二十四日的《申報》報道說,由於山東發生災荒,「山東避荒之人,至此地者紛至沓來,日難數計。前有一日,山東海舶進遼河者,竟有三十七號之多,每船皆有難民二百餘人,是一日之至牛庄者已有八千餘人」。僅民國時期,山東流入東北的闖關東移民,即達一千八百三十六萬人之巨。沈陽市沿用至今的「山東堡」等處,當年正是山東移民的聚居點。據有關歷史文獻顯示,清代宣統年間,東北人口一千八百四十一萬,移民約佔一千萬,在所有移民中,山東人約佔百分之八十至百分之九十,據此推算,清代東北的山東人即達到八百萬到九百萬之眾。
明末清初,隨著清軍的南下,遼寧地區人口頓減。清王朝平定中原之後,於年頒布了《遼東招民開墾條例》,條例規定,招至百者,文授知縣,武授守備;……所招民每日給糧一斗,每地一垧給種六升,每百名給牛二十隻,並「免交三年錢糧」。在如此優惠政策的激勵之下,處於貧困之中的山東民眾紛至沓來,盡管後來清政府曾一度實行東北禁封政策,但實際上已經阻擋不住山東等地流民闖關東的步伐。而且,他們不再僅限於「棲息於奉天西南部金、復、海、蓋等地」,而是「擔擔提籃,扶老攜幼,或東出榆關,或北渡渤海,蜂擁蟻聚,而長(春) 而吉(林) 而敖東,以至於圖門江域」,足跡遍及東北各地。鴉片戰爭後,由於國力空虛財政困難,清政府對邊疆的控制日益削弱,便於咸豐十年(1860年) 正式開禁放墾,於是山東移民乃蜂擁北上,致使這一輪闖關東的浪潮一直持續到民國時期。
古代沈陽地廣人稀,土著居民較少。各族人口增長趨勢大都出現在唐代以後,關內的山東、河北、山西等地漢族居民源源不斷地來到沈陽謀生、定居,沈陽鄉土文化同各地移民的風俗習慣相互影響滲透,逐漸融合、積淀,進而形成了兼容多種地域文化的特點。歷史沉重地告訴我們,這里還曾是另種「特別移民」——朝廷罪犯「流人」的流放之地。清代順治年間被清廷流放來沈陽「奉旨焚修慈恩寺」的僧人函可(1612—1660),在一首《初至沈陽》詩中寫道:「開眼見城郭,人言是舊都。牛車仍雜沓,人屋半荒蕪。」真切地記述了當年流人眼裡的沈陽古城。
山東移民入鄉隨俗,在居住上,習慣住南北土炕、一頭開門的「口袋房」以及「馬架子窩棚」;在飲食上,也逐漸喜食高粱米、苞米面、蕎麥面、苞米子及豬肉燉粉條和酸菜餡餃子。沈陽土著居民因受山東移民習俗影響,逐漸改變多輩同居一室、房舍家居簡陋的習慣,接受了山東面條、煎餅等食品,煎餅鋪生意興隆一時,煎餅卷大蔥同蔥花大餅一樣成為沈陽的一種風味小吃。山東的綉花虎枕與土著的搖車、搖籃,往往同見於一戶人家。山東移民的耿直、勤勞,沈陽人的豪爽、樂於助人,合而成為更加淳樸敦厚的民風。解放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江浙、安徽等地的民工、生意人及打工者大量涌進沈陽城鄉,進一步豐富了沈陽鄉風民俗多域化兼容的特點。黑土地接納了闖關東的移民,闖關東的移民也為本地的經濟文化建設灑下了勤勞的汗水。同時,外來移民及其後代,與本地原住民們共同創造了遼沈地區以山東等地移民風情為基點的,關內外相融合的遼寧鄉土文化。
獨特的鄉土文化人文性格就歷年考古發掘所見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而言,沈陽歷史文化屬於遼河文化的重要節點。主要表現在於大遼河入海口營口距今28萬年之久的「金牛山人」舊石器文化,朝陽喀左境內距今十萬年之久的「鴿子洞」舊石器遺址,遍布省內營口等各地的「石棚」巨石文化,距今8000多年的「中華第一村」查海前紅山文化遺址,距今7200年的沈陽新樂新石器時代古文化遺存,作為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標志之一的牛河梁紅山文化,以及遼陽漢魏古墓、朝陽龍城宮城、葉茂台古墓、建昌於道溝墓地、大連營城子漢墓和北票惠寧寺等一大批分布於遼河流域及其支系的歷史文化遺存。所以,單純談論沈陽文化未免狹隘,更確切地講,應稱之為「遼沈文化」。
南方各地描述遼寧、沈陽人的性格時,往往會用粗獷、豪爽、大氣、仗義之類的形容詞語來加以概括。實質上,這種文化性格正是本地鄉土文化包容性、整合性極強的體現。這種獨特的鄉土文化人文性格,正是移民文化和以滿漢融合為主導的北方多民族文化融合,以及本地特定的歷史地理、自然環境綜合釀就的結果。這種性格,典型地體現本地惡劣自然環境下生存者的堅忍與銳氣,同時又是吸納了北方游獵民族與山東移民鄉土性格混合的結果。
如果說遼沈的鄉土文化人文性格還存在另一側面的話,我想引用作為「東北人寫東北人」的大連女作家素素《獨語東北》這本書自序里的有關看法。她是遼寧人。遼寧文化是東北文化的主幹。她認為:
「東北人有一種與生俱來的王氣和霸氣,但許多時候,你能看見某些東北人將坦盪和無知連在了一起,將豪勇和粗鄙連在了一起。他們大多是高大的,看上去有力氣,卻不能吃苦,看上去有尊嚴,卻過著苟且的日子。……東北給了東北人懶惰與野蠻,東北又給了東北人落後與滯重。走東北,我常常感到舒展,氣暢,有陽光,有時也覺得窒息,厭惡,焦急。在我的文字里,我有時是樂觀的,有時又是相當悲觀。」為何是這樣,我以為,這位遼寧女作家是看到了本地鄉土文化人文性格的劣根性的一面。
同是東北的一位社會學者在《東北人:關東文化》這部專著中分析道,「關東文化在漫長的形成過程中,形成一些獨特的價值觀念,如勇武好鬥的強悍民風,重實輕文的價值取向;求大尚侈的風氣;艱苦創業的開發精神。這些價值觀念已積淀在東北人心理的深層結構中,並通過若干傳承機制獲得綿延,在當代東北人身上仍會看到它的影子」。所講的,也同樣是遼沈鄉土文化的人文性格。
還是那句老話,「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鄉土文化的人文性格,塑造著一方鄉土的一代又一代。弘揚鄉土文化中的優秀人文性格,汰除其中的劣根性,是現代文明對現代遼寧人的最基本要求。在文化日趨多元化的時代,也為本地鄉土文化人文性格的包容性和整合性提供了新的發展空間。用固有的這種鄉土文化的包容性、整合性品格去接受各種現代文明新事物,當是遼寧人與生俱來的一大優勢。揚長避短,利用這種優勢廣交天下友朋,吸納各種外部先進事物,發展各項地方事業,建設現代文明的新家園,這個過程,也是塑造鄉土文化文明向上的新人文性格的新起點。沈陽的自然環境同古老的農牧漁獵文化傳統渾然一體,構成了沈陽地區民風淳樸、豁達、粗獷的豐富文化底蘊。待人熱誠、樂於助人、性格豪爽、吃苦耐勞,既是沈陽各族居民在長期共同的社會生活中形成的基本道德風尚,也是沈陽人備受海內外贊譽的美好形象。
基於上述,在本書中,我們主要想通過一些內容板塊引導讀者從具體事象上,總括地把握沈陽民俗風尚的主要特點。主要板塊有,人生禮儀——婚喪嫁娶生日壽誕;四時八節——傳統歲時節日;衣食住行——日常生活的細節;游藝娛樂——童年記憶留痕;信仰習俗——心靈中的歷史遺緒。民俗語言和語言民俗,是記載、保存地域民俗文化信息最基本的載體,是地域民俗史的最具「復原性能」的「語言化石」。因而,則力求通過本地形式上五彩紛呈的、大量的民俗語言和語言民俗,生動地展示本地區的民俗風尚及其主要特點。或者說,採用了語言民俗志的方式。另外,清末沈陽名士繆潤紱的百首風俗竹枝詞《沈陽百詠》,一向為研究沈陽鄉土民俗文化的人們所看重,被譽為沈陽文化的「清明上河圖」。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對於一般讀者來講,它又是了解沈陽這方鄉土民俗文化的通俗讀本。但長期以來閱讀到其全部內容的只是很少一些專業人士,所以,根據筆者此前發表在《文化學刊》上面的點校本加以簡化,作為簡明讀本附於卷末。
⑶ 旗袍的歷史從1636年算起有根據嗎
《辭海》中關於旗袍的註解:“旗袍,原為清朝滿族婦女所穿用的一種服裝,兩邊不開衩,袖長八寸至一尺,衣服的邊緣綉有彩綠。辛亥革命以後為漢族婦女所接受,並改良為:直領,右斜襟開口,緊腰身,衣長至膝下,兩邊開衩,袖口收小。”這里所言旗袍是指滿族旗人的服裝,主要特點立領、長袍、馬蹄袖。
清朝初期,女性服飾可謂滿、漢並存,滿族女性以長袍為主,漢族女性仍以上衣下裙為時尚,男子的服飾以長袍馬褂為主,此風在康熙、雍正時期最為流行;清朝中期,滿、漢互有仿效;清朝後期,滿族效仿漢族服飾的風氣更盛,史書中有“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裁作短衣裳”之記載,而漢族仿效滿族服飾的風氣也在達官貴婦中流行,女性服飾的樣式及品種呈現多樣化。
⑷ 沈陽古時舊稱是什麼
沈陽古稱盛京和奉天。
盛京是清朝在1625至1644年的首都,1644年到1912年的陪都。即今遼寧省沈陽市。天命十年清太祖努爾哈赤把都城從遼陽遷到沈陽中衛,並在沈陽著手修建皇宮。
沈陽迎來了歷史性轉折,從一個軍事衛所,一躍成為盛京皇城,逐步發展為東北中心城市。 天聰八年清太宗皇太極尊沈陽為盛京。
順治元年清朝遷都北京後,盛京為留都。順治十三年清朝以奉天承運之意在盛京城設奉天府,故沈陽又名奉天。
(4)沈陽為什麼叫旗袍故都擴展閱讀:
沈陽市是全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和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旅遊資源豐富多彩,有人文景觀、自然景觀及社會旅遊資源200餘項。
名勝古跡有故宮、福陵、、昭陵、新樂遺址博物館、鄭家窪子青銅短劍大墓、葉茂台遼墓、永安石橋等。
沈陽故宮是除北京故宮外我國僅存的一座皇宮建築群,具有較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極營造和使用的宮殿。
福陵和昭陵是聞名遐邇的關外三陵中的兩個,是具有中國古代建築特色和濃郁民族風格的帝王陵寢。
福陵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和孝慈高皇後的陵墓。昭陵是清太宗皇太極和孝瑞文皇後的陵墓,而且是清入關前留下的三個陵寢中規模最大的一個。
⑸ 故宮有三個,為何有沈陽故宮、北京故宮、台北故宮
先說說北京故宮:
北京故宮,舊稱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為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築,國家5A級旅遊區,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一級博物館,1987年入選巜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首」(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宮,美國白宮,俄羅斯克里姆林宮),故宮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建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永樂十八年(1420年)落成;現為故宮博物院,藏品主要以明、清兩代宮廷收藏為基礎。
⑹ 城市文化:沈陽古代叫什麼名字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出現文明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輝煌的歷史。在這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難免會出現戰亂動盪等的一些歷史沿革。沈陽是有著建城7000多年歷史的文化古城,在 沈陽文化 歷史這個名字並不是唯一的。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分天下為36郡,沈陽隸屬遼東郡。
西漢時期沈陽已具有城市輪廓,稱為「侯城」。
唐代改稱「沈洲」。
公元921年遼太祖移民到此,修築土城,生產隨之發展。
元代金太祖攻佔沈洲,沿用「沈洲」之名。
1296年元代重建土城,改沈洲為「沈陽路」,歸遼陽管轄。由於沈陽地處瀋水(渾河)之北,以中國傳統方位論,即「山北為陰,水北為陽」,故改沈洲為沈陽。從此,「沈陽」這一名稱正式出現在史料上,距今已有702年的歷史。
1386年明朝改稱「沈陽路」為「沈陽中衛」。
1625年清太祖清太祖把都城從遼陽遷到沈陽,並在沈陽城內著手修建皇宮(今沈陽故宮)。
1634年清太宗皇太極改稱沈陽為「盛京」。
1644年清朝遷都北京後,沈陽為陪都。
1657年清朝以「奉天承運」之意在沈陽設奉天府,沈陽又名「奉天」。
1911年辛亥革命後,沈陽成為奉系軍閥統治的首府。
1923年正式設立奉天市政公所,沈陽首次出現市的建制。
1929年張學良在「東北易幟」後,改「奉天市」為「沈陽市」。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並侵佔沈陽後,又將「沈陽市」改為「奉天市」。
1945年抗戰勝利,「奉天市」恢復「沈陽市」名稱。
也就是說沈陽按照歷史的順序,先後被稱為:
侯城、沈洲、沈陽路、沈陽中衛、盛京、奉天、沈陽。
⑺ 北京叫「帝都」,那沈陽叫什麼都
留都
別名:盛京、奉天、沈陽。1657年,以"奉-天-承-運"之意在今沈陽設奉天府,這是沈陽又名奉天的由來。1634年,皇太極尊沈陽為盛京。1644年,清廷遷都後以盛京為留都,置內大臣。
重工業基地,素有「東方魯爾」的美譽。
⑻ 北京帝都,上海魔都,廣州妖都,沈陽叫什麼都啊
叫『眩都』。沈陽冰雪世界,夜晚的燈光打在冰雕上,折射出眩光彩色的世界。
⑼ 什麼是鞍上馬下旗袍美
關於穿旗袍的來歷,沈陽還有個民間傳說。
從前,在鏡泊湖邊上住著一個漁家姑娘。她從小經常在湖邊打魚,臉曬得又紅又黑,人們都叫她黑妞兒。黑妞兒不光人長得俊俏,而且心靈手巧,炕上的活計過眼就會,打魚的本事百里挑一。那時候,滿族婦女都穿著古代傳下來的肥大衣裙,黑妞兒打魚常在江邊轉,覺得被裙子拖拉著很不方便,她就裁了一件連衣帶裙的多扣兒的長衫。這種長衫兩側開襟,下河捕魚時,可將衣擺撩起來,系在腰上,平時放下衣擺當裙子用,既合體,又省布。
有一年,皇上夢見先王告訴他,在北國故都,有一位身騎土龍,頭戴平頂卷檐烏盔,手托八角白玉方印,身穿十二絹錦袍的姑娘是他的娘娘,可以幫他治理天下。於是,皇上馬上派人去尋找,欽差領著一幫人找了很長時間也沒找到這個人。
身著旗袍坎肩的滿族貴婦
事也湊巧兒,有一天,黑妞兒穿著自己做的那件長衫,手托著一個盆,盆里放塊豆腐到姑姑家去串門,路過一座城池,見一群人圍在那裡,不知在看什麼,她也擠上來看熱鬧。人多擠不上去,她就登上旁邊那堵半頹了的土牆,騎在上面。三伏天的日頭分外毒,曬得人頭暈,黑妞兒沒什麼東西遮陰,就把豆腐托在手上,騰出泥盆兒扣在頭上。正巧欽差也來到這個地方,一眼就看見了她,忙喊:「娘娘在這兒。」有人問題:「怎見得她是娘娘?」欽差說:「她騎的那土牆不正是一條土龍嗎?她頭上頂的那個小泥盆,正是平頂卷檐的烏盔,手托的就是白玉八角方印,她穿的那件十二扣的長衫便是十二絹錦袍。」說完,吩咐隨從把黑妞兒抬進京城,換上了宮廷服裝,送到宮里。皇上一看,這黑妞長得太俊了,當即就封她為黑娘娘。
戴指甲套的盛裝滿族婦女
黑娘娘在宮里運用她的智慧,幫皇上處理政事,為窮人做了許多好事,深得皇上寵愛。後來,她覺得穿著宮里的服裝,十分不便,便又換上了她自己做的那件長衫,又把自己的宮服都改成了這種樣子,她希望宮里都穿上這種節儉方便的衣裳。不料,她的做法卻引起了西宮娘娘的妒忌。原來,在黑娘娘進宮前,西宮娘娘是最受皇上寵愛的。自黑娘娘進宮後,西宮娘娘就被皇上冷落在一旁,只聽絲竹聲,不見皇帝來。西宮娘娘非常妒忌黑娘娘的美貌和賢惠。她一見黑娘娘改了服飾,就向皇上進讒言說:「黑娘娘修改了宮服,這是有意要斷送我主一統江山啊。」皇上聽了,就把黑娘娘叫上殿來。
只見黑娘娘穿著自己的那件長衫,顯得更加苗條,俊美。皇上在宮內看膩了那些千篇一律的宮服,見了黑娘娘的這種打扮,便覺新鮮,越看越愛。於是對西宮娘娘說:「黑娘娘穿的正是先王托夢所指的十二絹錦袍,怎說是要斷送朕的江山呢?從今後,宮內都要穿這種服裝。」西宮娘娘還要強辯,皇上冷冷地說:「你不必再說了,回宮去吧!」說完就不再理她,隨黑娘娘進後宮去了。西宮娘娘討了個沒趣兒,悻悻地退去,回到宮里,想起皇上的冷落,當夜就投井自盡了。
從這以後,不僅黑娘娘更受皇上的寵愛,而且八旗的女子也都穿起了這種長衫。後來,人們就把這種長衫稱之為旗袍,直到今天仍被廣大婦女所喜愛。
滿族的服飾最有特色的當是旗袍了。旗袍又稱長袍、大衫,長衫滿語叫「衣介」。滿族的旗袍,原是騎射時穿用的,是在長期的狩獵生涯中形成的,是適應北方寒冷的生活環境和射獵生活的需要而形成的。從前滿族人無論男女,均多穿「馬蹄袖」袍褂。努爾哈赤建立八旗制度以後,它成為「旗人」的裝束,所以後來人們就叫它「旗袍」了。旗袍有單、棉、皮之分。清初,其式樣一般是無領、大襟、束腰、左衽、四面開衩。穿著既合體,又有利於騎馬奔射。出獵時,還可將干糧等裝進前襟。這種旗袍有兩個比較突出的特點,一個是無領。努爾哈赤為統一衣冠,曾釐定衣冠制,規定「凡朝服,俱用披肩領,平居只有袍」。即常服不能帶領子,只有入朝時穿的朝服方可加上形似披肩的大領。第二個特點是在窄小的袖口處還接有一截上長下短的半月形袖頭,形似馬蹄,俗稱「馬蹄袖」。平時挽起來,冬季行獵或作戰時放下,使之罩住手背,既起到了類似手套的保暖作用,又不影響拉弓射箭,故又稱之為「箭袖」(滿語稱之為「哇哈」)。滿族入主中原以後,「放哇哈」成為清朝禮節中的一個規定動作,官員入朝謁見皇上或其他王公大臣,都得先將馬蹄袖彈下,然後再兩手伏地跪拜行禮。旗袍的外面還習慣套一件圓領、身長及臍、袖長及肘的短褂。因這種短褂最初是騎射時穿的,既便於騎馬,又能抵禦風寒,故名「馬褂兒」。清初,馬褂兒是八旗士兵的「軍裝」,後來民間也漸漸流行,具有了禮服的性質,式樣、面料也更加繁多。
著旗裝的滿族婦女
傳統的旗袍,是直筒式開領或圓領,捻襟,窄袖,大襟右衽,腰部無曲線,不開衩(此後則演變為四面或兩面開衩),帶扣袢下擺較寬。男子所著的旗袍,束腰帶,腰帶上掛佩刀和裝有火鐮、火石、火絨、匙箸等的小口袋,或者是裝有煙、煙袋的荷包等,一切都在於適應騎射活動的方便。有些旗袍在袖口上端接一個半圓形上長下短、形如馬蹄的袖頭。滿族男子的旗袍逐漸由窄袖變肥袖並以肥大為美。
滿族高領旗袍
滿族婦女四季都喜歡穿捲袖帶大襟的旗袍,有單、夾、皮、棉等多種。女子旗袍講究裝飾性的刺綉和邊飾,滿語叫「陶罕」。在領口、袖頭、衣襟等處多鑲有不同顏色的花邊和彩牙,並以多鑲為美,有的多至十幾道,穿起來顯勻稱、苗條,婀娜多姿。其中姑娘穿的旗袍較窄,長及小腿。少婦穿的旗袍,稍寬長及腳面。老婦穿的旗袍,更加寬大舒適。青年女子,喜好把不同顏色、不同滾邊的旗袍套著穿,五顏六色別具一格。上層女子所著的旗袍,袍褂彩滾,釵釧,約指,金爪,翠趟,著裝打扮皆宮廷模樣,顯得體態裊娜、風流俊俏。另種女式旗袍叫「大挽袖」,把花紋鑲在袖裡,挽(卷) 起袖子來異常美觀。
清代早期旗袍式樣,崇尚寬大喜禿(無領,袖寬可及尺)。到了光緒末年,旗袍式樣則開始轉向崇尚瘦狹,曲臂維艱,領高可及耳際。
民國以來,繼續加以改進。旗袍一般式樣為:直(高) 領,右開大襟,胸襟寬松,緊腰身,袍身長短不定,多至膝下,兩側下擺開衩,開襟處有嵌、鑲、滾等工藝裝飾,有長袖、中袖、短袖、緊袖、寬袖、裝袖等多種式樣。另可在旗袍外加各類上衣、外套可作禮服也可作四時便服。隨著社會的發展,男性的旗袍則逐漸廢棄。女旗袍款式繼續不斷變化,由寬腰身、直筒式逐漸變成了緊身合體的曲線型、流線型。至現代,旗袍不斷向時裝化、現代化方向發展,成為在國際社會代表中華民族的一種獨具風採的女式服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