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衣有幾種表示
1. 上衣種類
一般男子上衣,晚清以來,主要有以下數種:
馬褂,清朝習俗,有身份的人,在長衫袍之外,加穿馬褂。馬褂較一般外褂為
短,長僅及於臍。山東常見兩種,一種為對襟,一種為大襟,衣襟開在右邊,四周
用異色綢緞鑲邊。馬褂通常為青色,辛亥革命後,馬褂漸被淘汰,但是在人們心目
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至今形容人衣著整齊時仍說:「長袍馬褂的」。
長衫,俗稱大褂、長袍,長身單衣。20~50年代一般為知識分子、商人的日常
服裝,農民在交際場合才偶爾穿著。
大衣,民間稱之為「大氅」。有連帽大衣,俗稱「棉猴」。
衫,亦稱單衫、褂子、小褂子、汗褂子。清時有大襟、對襟兩種。後來,老人
們仍沿用大襟衣衫,尚藍色,夏裝用麻布做成,謂之「夏布衫」。青年中主要流行
對襟的一種,布扣五對或七對,忌用四對或六對,俗謂「四六不成才」。前襟各制
一外衣袋,俗稱「對門小褂」,成了流行很久的農民夏裝。菏澤地方曾長期流行的
是紫花狸貓條布褂。40年代後,有於左胸前加一小衣袋者,稱為「小布袋」,小布
袋中插自來水筆,曾是時髦文明的裝束。50年代開始,西裝襯衫漸漸流入農村,為
青年人所喜歡,稱為「洋服小褂」,再後,又有半袖「港衫」。
夾襖,夾襖為春秋季上衣,形如對門小褂,一表一里,形制略寬大。50年代以
後,夾襖漸被淘汰,青年人春秋皆內襯針織「春秋衣」,外著中山裝制服,因從干
部裝束學來,遂呼為「幹部服」,其中又有中山服、國防服、學生服、工作服等細
別。
西服,20世紀初年開始流行於工商、知識界,「文化大革命」時期一度瀕於絕
跡。進入80年代以後,西服很快成為城鄉各界人士的常禮服。
大襟棉襖,在老年人中流行,著裝後,用一長布帶扎腰,稱為扎腰布子或褡布
帶子,老漢們常將長管旱煙袋、煙荷包和火鐮、盛火絨的小壺等小物件系在一起,
插在腰間。又有盛雜物於懷中的習慣。
皮襖,舊時只有富家有之,種類多樣,有羊皮、羔皮、狐狸腿、狐狸腦袋、狐
背、猞猁、狸、貂等,趕羊人常備老羊皮襖。
千張襖,臨清特產。明清時代臨清皮毛業發達,許多作坊年終將裁製皮襖的下
腳料分給工人,工人將這些料子分門別類拼成整料,用這種料子製成的皮衣,名為
「千張襖」。其中有大毛、單毛、小毛等分別。
對門小棉襖,形如對門夾襖,表裡之間實棉。四五十年代時,時興一種長及膝
的棉襖,被稱為半截棉襖或小大襖,穿起來足顯飽暖之象,又常於兩側做斜插衣袋,
行立皆可插手其間以取暖,名為抄手布袋。
老棉襖,沿海漁民出海穿的棉衣,千補百衲,重可一二十斤,抗風耐濕,流行
上百年。
棉囤子,長島漁民出海時穿的極厚的棉背心,穿起來滾圓飽滿,形如糧囤。
蓑衣,用蓑草編織成的防雨衣。
小大衣,流行於五六十年代,如大衣狀,半身,常以毛皮或氈絨為領,兩側亦
為斜衣袋用以插手取暖。
風衣,流行沿海漁區。以破舊夾衣為「底本」,不斷於其上各處密針補納布片,
久之,各處皆厚有七八層,堅硬、結實,下海捕魚時穿著,可禦寒,亦可遮風雨,
當年漁民幾乎每人必備。
肋腰子,寬硬腰帶,束腰間又可兼作錢袋。多用青色,表面用白線納綉盤腸、
雲彩頭、獅子滾綉球等圖案,車夫、腳夫多有此物。
百家衣,舊俗以為由百十人家討來布片,為兒童做百衲衣,可保孩童「好養」,
多做成斜襟道袍樣,看來斑爛可愛,又稱百歲衣、和尚衣。
道袍,舊時萊陽風俗,小兒寄名(俗稱「舍在廟上」)道觀,觀中道士為之做道
袍一身,紅衣沿黑邊,每生日穿此袍至道觀拜見師傅。
油衣,白細布做成,塗以桐油,成黃色,用以防雨。
背心,又叫半臂、汗背心、汗溜兒、汗溻。有對襟和身右側邊開口兩種,對襟
用布扣或「按扣」,側邊開口的以小布帶代扣,布帶極密。
坎肩,或稱坎夾子,有夾、棉兩種。亦稱呼為夾背心、棉背心,魯中稱棉坎肩
為「押風」。又有人為小兒作厚棉背心者,寬及掖下,名為「棉管倒」。
綠襟紅襖,金鄉民間的男孩棉衣,由姑家製做,紅襖綠大襟,俗諺:「紅襖綠
大襟,留下娘的一條根。」
女子、兒童上衣,有下列數種:
衫,俗稱褂子、布褂子。清代右開大襟(或稱偏襟)式樣,當時衣長可及膝,高
領,大袖,襟及袖口等處鑲邊,後來的褂子身長漸短,窄袖,多不鑲邊。鈕扣有銅
扣、布扣、琉璃扣、核桃扣等,上衣顏色、花樣,各地習俗不同,海島、山區多尚
紅。長島縣砣磯島,當年有民謠唱道:「砣磯島,三大寶,大紅褲子大紅襖,穿著
綉花鞋滿街跑。」魯西魯南,尚大花,自織棉布為衣,花樣翻新。
撮花衣,又稱「綁花衣」,曾流行於廣饒等地的一種女布衫。用線將圖案縫在
布料上,浸染後拆線留下白色花紋圖案,為扎染之一種。
旗袍,每個時代樣式都有一些變化。
上衣的著法,各地亦都有一些獨特的習俗。例如,20~50年代,招遠縣曾流行
「三滴水」著法:一次做新單褂3件,最里一件,藍色,最長;中間一件,大紅色,
次長;外衣又為藍色,最短,穿起來下襟邊緣外藍、紅、藍3色成層次分明3道。青
年婦女能著此者,可驕傲於一鄉。50年代以後,青年人漸次舍棄大襟褂而追求各種
制服式樣,中老年婦女大襟依舊。微山縣湖區的婦女曾流行春秋套裝,花布夾襖,
紅花布棉坎肩,綠花褲,時稱為「穿紅掛綠」。
夾襖,春秋季節穿用,舊時常與背心配合。
棉襖,有大棉襖、小棉襖之分,皆大襟。大棉襖為外衣,較長,人人必備。小
棉襖緊身短小,非稍富足之家不常有。大、小棉襖配合穿著,是當年農村婦女很感
滿意的冬裝,對小棉襖尤覺親切,以至將小棉襖比為母女之情,俗話「閨女是娘的
貼身小棉襖」。
紅棉襖、綠棉襖,曲阜一帶婦女年過六十,丈夫在世,兒女雙全,做一件紅棉
襖,外罩青褂,但袖口、下擺必露出紅色,顯示幸福。蒼山蘭陵鎮老年婦女多穿綠
棉襖。
螞蚱鞍,曾流行於魯中的女孩短棉背心。
背心,婦女們所著背心,在清代,往往秋涼即加於外衣之上,長可及膝。後來,
這種背心漸被淘汰,只保留夾、棉(皮)兩種短背心,通常只作內衣使用。
斗蓬,又稱「一扣鍾」,婦女兒童用以冬季外出時的罩衣。
肚兜,又稱「抹胸」,從前青年婦女貼身系用的一種內衣,夏日兒童赤身穿著。
正方形,對角設計,上角裁去成凹狀淺半豁形,稱為兜子口,於半圓兩邊角處系帶
掛項上;下角或尖,或圓;橫兩角各設帶,扎於腰間。兜面上都有飾花,飾花大體
分印花、綉花兩類。印花最流行的是作坊做的藍印花肚兜,兒童兜肚的圖案組織,
中心花紋的周圍,都繞一道寬闊的花邊,花邊一般由回紋或朵花構成,中心主紋和
花邊之間的空隙,對稱或均衡地補綴小花,主紋則有:連生貴子、福字、三多果(
石榴、壽桃、佛手)、連年有餘、艾虎克毒等圖樣,多取求吉利、避災邪的意思。
綉花兜,多為紅色,兜口小梯形處鑲作黑色,紅黑相襯,活潑而雅緻。兜面與兜口
都有刺綉。兜口作裝飾圖樣,兜面綉主題畫,有艾虎、金魚串荷花、鴛鴦戲水、喜
鵲登梅、劉海戲金蟾等圖樣,除吉祥避邪之外,又多愛情、幸福主題。年輕女人自
綉自用之外,亦常贈情人,贈丈夫,作傳情與恩愛信物。更常作小兒盛夏時裝束。
兜兜,亦稱大兜子、胸牌。長方形單片格局,下擺成一直線,或裁成弧形,或
鑲邊牙,上半裁成荷花瓣、長命鎖、荷包等形,頸項處留圓孔,中間設帶扎系腰間,
多作兒童外衣罩。亦有略變其形式作婦女外衣前罩之用的。
轉兜,又叫「圍嘴」、「涎葛拉」。用於幼兒,帶項間,防涎水污衣,可隨時
轉動,有素色的,有用花布拼成的,通常作成圓形,亦有刻為蓮花瓣以求其美觀。
藍印花布流行時,作坊常印艾虎、長命富貴等成品轉兜出售於鄉間。
飯單,長方形單片,於上部三分之一處裁成雲頭、高弧、半圓等樣式系項間,
吃飯時防污染上衣。有於藍布衣上作白棉線綉的。
2.T恤(英文:T-shirt,帶有展示性圖案的也稱文化衫)是衣衫的一種,通常是短袖而圓領的,長及腰間,一般沒有鈕扣,領子或袋。攤開時呈T形,因而得名。穿著時把頭部穿過領子即成。 T恤一般以棉或是人造纖維大規模製造,以平針編織出柔軟的質地。
T恤原本作為內衣穿著,但現在最常見的穿法是當成上半身唯一的衣服(女性可能會在下面佩帶胸罩) 。 T恤常常配有文字或圖案作裝飾。特大型的,女性穿著較短而露出肚臍的,長袖的,無袖的等等,都是常見的T恤款式。
T恤是保留了英文"T"-shirt"的音。然而這個中英文的混血兒詞彙聽上去並不那麼富有異國情調。T恤」衫已成為當今男女老少普遍適用的上衣。「T恤」衫原是一種音譯加形符的構詞法構成的新詞,是由港澳同胞創造出來的非規范化的漢語外來詞。它首先傳至廣東,而後遍及各地。
「恤」是英文Shirt(襯衣)一詞的音譯;而「T」原是無領、短袖衣服的象形符號。「T恤」是一種短袖、貼身的汗衫樣的衣服,穿著起來顯得貼身、輕松、活潑。
上衣包含T恤
2. 客家人的服飾有什麼特點
客家服飾的種類繁多。客家人稱衣服為「衫褲」。「衫」指上衣,褲指下衣。「上穿大襟衫,下著大襠褲」是客家人最常見的衣著打扮。大襟衫是客家人男女老少最常穿的上衣。除了大襟衫之外,客家人也穿對襟衫。與上衣相關聯的,就是圍裙。客家人的圍裙裙身上及胸口,下至膝蓋,常用一塊花色耐臟的單布做成,多為客家女子勞作時穿著。嚴格說來,圍裙並不是上衣,一般不可單用,常穿於大襟衫表面,為勞作時防止弄臟衣衫而穿戴的附屬服飾。帽子也是衣服的一部分。客家人最有特色的帽子,要數女人夏天戴的「涼帽」(涼笠)和秋冬時期戴的「冬頭帕」。
客家衣著最突出的特點是「質朴元華」。古代方誌多有記載。如康熙三十年《程鄉縣志》講,程鄉縣(今梅縣)城鄉婦女的穿戴風俗是「頭不纏錦,足不裹吊」。至乾隆年間,「中上人家,婦女紡織縫紉,粗衣薄妝,以貞淑相尚。至村鄉婦女區,槌警短裳,任田園諸務,采山負檐,未免鄙野」。換言之,「粗衣薄妝」、「槌暑短裳」穿戴上的特點,甚至簡朴到「鄙野」的程度,足見當時服飾的樸素。一個民族或民系是否講究穿戴,從婦女身上反映尤為明顯。客家婦女以勤勞、儉朴、吃苦耐勞著稱於世,不崇尚時髦,朴實無華,對衣服十分愛惜,平日穿打補丁的衣服,新衣服除過年或走親戚偶爾穿一兩回外,總捨不得穿。「在家唔怕舊,出屋唔怕新」,這些俗語很能說明穿戴觀。
客家人的簡朴是與整潔連為一體的。客家人常用服飾因城鄉貧富而有不同,鄉村居民大都穿著樸素,但求耐穿、舒適、大方,而城裡人穿著較講究,注意時尚和整潔,一般都講求身份和環境。舊時有句俗諺「不怕衫爛,最怕人爛。」衣服雖破,只要補得好,洗得干凈,穿得整齊,就不會被人見笑。客家人重面子,極為注意正式場合的穿戴。如梅縣人有謂「鍋里無米煮,出門衣官樣」。逢年過節或走親訪友,均須穿上整齊清潔的衣衫,以免被人瞧不起。康熙年間《程鄉縣志》卷一《風俗》稱「齊民無事不衣冠」。黃遵憲在同治年間所作《送女弟》,也說客家婦女「盛妝始脂粉,常飾惟荼巾」,是符合客俗實際的寫照。客家人對於破舊衣服不會隨便拋棄,有句俗話說:「爛衫爛褲不要丟,留待年老好遮羞。」更典型的是,大襠褲(約6寸寬)的褲頭,多用質地較差的白布接成,駁接部分被上衣遮住,無傷大雅。有的婦女的嫁衣,一輩子都捨不得穿,壓在箱底櫃角,一年又一年,往往成為死後的殘衣。
客家人做衫褲的布大部分是用棉紗、薴麻,自己紡織的,俗稱「家機布」。這種布布面寬為一魯班尺(相當於12市尺),以三丈為一匹(約43. 2市尺) ,故當地稱為「三丈白」。一般來說,面寬一尺、長三丈就足夠通常人制一套衣服,故定俗成規。織布首先要有「線」,最初的線也是自紡的。不過這種「紡線」很粗,織成的布很粗糙。後來有了機線,稱之為「洋紗」,墟鎮上亦有了專門的洋紗店,他們把洋紗貸出給村婦織成布,然後以布換紗,投入再生產,這種行為叫做「回布」。當時梅州城鄉很多婦女都會織布,興寧縣尤為普及。這種布本色白底,用土染料漂染而成黑、藍、青藍等顏色,染料是土製「靛粉」,也有用「薯茛」、「土珠」或「烏臼樹」等草木熬水染色的。成人衣服色澤多偏黑,偏深藍、深灰色。夏季多用芝麻紡織的布。客家人稱衣服為「衫褲」。傳統的衫為「大襟衫」,褲為寬大的「大襠褲」。衣著款式偏寬偏長,男女無多大區別,上衣是「大襟衫」,右邊斜下開襟,安布紐扣,女裝則在襟邊加一兩條花邊,以示男女之別。衣袖寬長,其中袖口寬1尺左右。而褲子則男女基本無別,一律寬頭大腳,褲管(俗稱「褲腳」)寬1.8尺至2尺。穿時一般用「褲頭帶」(紗布帶)扎緊,或將褲頭交叉絞緊反扎於內即可。
舊時男女都不穿「底褲」(內褲),講究者加穿一條較短的褲就是了,但一般都穿內衣,俗稱「褂哩」、「留眠衫」。寒暑服式無多大區別,只是暑天穿薄的薴麻布俗稱「夏布」,冬天用厚布。禦寒衣服稱「棉襖」或無袖的「棉背褡」。
「大襟衫」,在胸前不開口不設紐扣,表面不設口袋。其開口從頸部開始向右斜開直至右肋下並沿邊而設紐扣。和「大襟衫」相配套的大襠褲又叫「斗頭褲」(或「交頭褲」)。由於氣候關系,冬天穿棉褲的極少。一般人家不論男女,一件棉襖往往要穿一輩子。一般情況下,梅州城鄉人民穿衣服大都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大哥新,二哥舊,三哥著的爛衫袖」。前者的意思是說,一套衣服大體要穿9年才換新的,後者的意思是說,小孩子穿衣,大哥穿過的衣服傳給二哥三哥繼續穿。
當然,貧富人家的衣著有所不同。在衣料上,少數富家多穿絞羅綢緞。在衫褲式樣上,除大襟衫大襠褲開胸褂外,還有穿灑衣、馬褂。所謂「灑衣」,實為下擺延長至膝以下的大襟長衫。所謂「馬褂」,實為無袖的開胸衫。馬褂與灑衣往往同時穿著,即穿上灑衣後再穿馬褂,稱之為「馬褂套灑衣」,又俗稱為「長衫套馬褂」。如果再戴上一頂「瓜督帽」,便是鄉紳的穿戴了。富家的太太小姐也穿長衫,但其長衫不叫「灑衣」,而稱「旗袍」。
一般婦女穿大襟衫交(交叉)頭褲要配頭帕。頭帕多為黑方形,配有環扣,一端扣於腦後發髻上,一端扣於頦下。頭帕夏可遮陽,冬可為頭面護暖。另有一種叫圍帕,多為做家務勞動時穿。長的圍帕稱為吊裙,端頂用帶掛於頸部或與面衣的頸扣相扣緊,胸前用帶扎於腰部。短帕稱為圍裙,僅系於胸前腰部。
3. 進入民國後服裝發生變化的原因
民國以前,涵江老百姓大多穿「漢裝」(漢族傳統的服裝,俗叫「本地衫」)。
民國時,官紳、富豪人家多穿長衫,迎賓、赴會或參加慶典大禮時外罩「馬褂」。公務人員、教師,男的以穿長衫、中山裝(即中山服)為主,少數穿西裝;女的以穿旗袍或藍色短衫配黑色褶裙為主。男學生穿黑色學生裝,念初中的是黃色童子軍裝,高中是軍訓服裝;女學生穿藍衫黑褲。群眾則穿本地人設計的「本地衫」———男的上衣中間對襟布鈕;女的右開襟布鈕,左為一小塊內衣。「本地衫」所用的鈕,是用小布條縫制的。褲是褲襠上接五寸左右的白布褲頭。小孩子穿的多為開襠褲。男女衣服的布料,春、秋、冬季以棉布為主,包括外來的機織棉布和手織的「土家布」。夏季以薴布(俗叫「夏布」)為主。官紳、富豪人家有名貴的綾、羅、綢、緞、嗶吱、花達呢、香雲和毛織品。貧富之間差別很大。布色隨季節而定,男的以白、黑、灰、藍色為主,女的增加紅、綠、黃等色。婦女愛穿花衫和紅衫,紅衫有水紅、桃紅和大紅的,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有所區別。過去逢年過節和喜慶日子,婦女多穿紅衫。寡婦在未再嫁之前,有不穿紅衫的習俗。
民國時期的成衣業,是個體手工經營的一個行業,俗叫「做衣裳」、「衣裳師傅」、「衣裳店」。除這種小店外,婦女的衣服,往往是家庭能手婦女的副業,尤其富有人家的嫁妝,多是向她們定做的。
全鎮開設的成衣店,先後有四、五十家,多分布在宮下、鑒前、樓下、保尾等地的小街大巷。在民國初期,規模較大的,有王祥泉、建亞等家。至20世紀30年代,又有福州人開設的華新、益海、華興等家,他們多是以自己的名字為招牌的。
開設成衣店的,自己都是會剪裁的,規模較大的,還雇有幫手(俗稱「半師傅」)和帶有學徒,故一般多為三、四人;還有單人店、夫妻店的。(所謂「半師傅」,一般是指沒有負責剪裁的,只是做一些縫紉而已。他們的待遇:每月工資,多的為銀元七、八元,少的為三、四元。其伙食是由店主供應的。)
成衣店所裁縫的衣服,大都以「本地衫」和「中山裝」為主,每套衣服的加工費為銀元三、四角。老人死者的壽衣(俗叫「老衣」),其加工費高一些。福州人所開的成衣店,有洋服部製作西裝。
當時,一年中,只有逢年過節、或冬季、或喜慶之時,才是旺季;其餘都是淡季。造成淡季的主要原因:一、群眾所穿的衣服,大多是由自己裁縫的,是半自給自足社會生活的寫照;二、莆陽民風淳樸節儉,大多數群眾的生活都很貧困,所穿的衣服,往往是「縫縫補補又一年」;三、富家婚娶嫁妝,大多是請師傅到家裡裁縫的。
4. 客家婦女頭帶什麼帽
客家婦女和平常的女人沒什麼兩樣,無緣無故不會戴什麼帽,只有在要遮太陽的時候,才會選擇戴帽子遮遮太陽!客家人是漢族人,沒什麼不一樣的地方!
5. 海安有哪些民俗
農歷十月至十二月,主要節日有十月朝、臘八節、送灶、除夕。進入十月後,鄉民開始搞冬閑副業,如編簸箕、條帚、蒲鞋,趕制水車零件等,准備來年春天趕集出售。從十一月至冬至日進入數九寒冬。農歷十二月稱臘月,從臘月二十到除夕,以夜數計日。這期間,各家要撣塵大掃除,打籠蒸糕團、饅頭、米餅等,一些人家還腌制咸魚、鹹肉。家家要趕晴天洗衣服、被褥,民謠稱「有錢沒錢,洗洗過年」。理發室和浴室因「剪元寶頭,洗元寶澡」而分外繁忙。二十六、二十七夜,部分人家敬神辭年,商店吃辭年酒。從二十夜到二十九夜,集鎮上有專職打更守夜的人,手提燈籠敲著竹梆,提醒人們防火防竊。建國後,地方政府部門對冬防更為重視,組織民兵及工作人員值班夜巡,做好安全保衛工作。
十月朝 農歷十月初一稱「十月朝」,前後數日內掃墓滿墳,祭祀與清明節相似。是日有煮糯米飯送蒼蠅俗,河東則以煮赤豆飯送蒼蠅。李堡舊俗於是日舉行城隍會。又河東地區在十月朝洗牛,耕牛開始冬休。贏弱老牛,往往受到淘汰。
冬至節 冬至日在公歷12月22日前後。前一日為小冬,家家祭祖燒紙。冬至日又稱大冬,各地早上均有吃湯團的食俗。晚上團聚設宴,商店作坊均有「冬酒」,俗稱「大冬大似年」。河東亦間有拜冬禮節。從冬至節起為交冬數九。冬至之日,晝最短夜最長,故有諺雲:「冬至不坐夜,夏至不踏車。」
臘八 農歷十二月初八日傳說為釋迦牟尼佛成道日。民間仿寺店俗,以糯米、黃豆、花生、慈姑、青菜、紅豆等,雜配煮成「臘八粥」飯食;講究的富戶放紅棗、板栗、自果、香草、蘑菇、木耳等,稱「八寶粥」。佛教信徒在晚上吃面條祝「無量壽佛」。其他人家還有的開酒宴。今吃臘八粥俗依舊。
送灶 臘月二十四日家家送灶,禱祝灶君「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所供祀品一般為四盤:飴糖(粘封灶君之口)、茶葉和米(象徵生活平安)、豆腐(「富」的諧音)、紅豆和碎稻草(灶君神馬的飼料),河東人家還供酒糟。建國後此俗漸廢。
除夕 農歷十二月三十日(月小為二十九日)為除夕,俗稱「三十夜」。除夕前一天為小年夜,多數人家中午祭祖;有一部分人家則是除夕日中午祭祖。是日煮陳飯裝「陳飯盆」。除夕前家家戶戶忙碌,蒸糕點,做年菜,炒花生、蠶豆、炒米,買茶食,打年貨等均須在此階段准備完畢。除夕舊俗各家檐頭要插紅紙、黃箋裝飾和芝麻秸,門戶上要貼紅喜箋、春聯及門神;堂屋內貼年畫、順遂條,並以「福」字倒貼,取「福到」的諧音。居喪之家春聯第一年貼黃紙,第二年貼綠紙,第三年滿孝後貼紅紙。家家屋內外打掃整理一新,並於門外、場頭以蒲包裝石灰打「元寶囤子」,或稱為「麒麟腳印」。除夕當晚敬祖先、接灶神,家人設宴團坐吃「守歲酒」。年夜飯,一般要多煮,剩餘的留作新年吃「陳飯」;鍋巴要留整塊的,稱「飯根」,並用一盤裝盛,上插柏樹枝、芝麻籽,綴上白果、花生、銅錢,貼黃紙箋、財神像,名為「陳飯盆」,置於神櫃上。散席後,清理廚房,清灶面、鍋膛,滿水缸、箸桶。臨睡前,長輩要給晚輩發「壓(守)歲錢」;各人枕邊放糖果、棗、長生果(連殼花生),供歲朝枕邊開食;又分放新衣、新帽、新鞋襪、供歲朝穿著。河東有些人家則徹夜不眠,坐以待旦,叫「守歲」,而且壓歲錢要到初一早餐後才分發。除夕之夜,鞭炮聲通宵不絕。新中國建立後,除夕的迷信活動基本廢除。80年代後,電視機在城鄉廣為普及,除夕夜合家收看中央電視台的春節聯歡晚會節目,已成新風。
「海安花鼓」是海安的文化品牌,在北京中南海懷仁堂參加過為中央領導獻藝的專場演出;在天安門廣場參加過國慶50周年聯歡晚會;在全國民族民間廣場歌舞大賽的角逐中,獲得過全國民間文藝最高獎——「山花獎」;在文化部群眾文化最高政府獎「群星獎」評比中,獲得過「群星獎」金獎;還和來自五大洲及國內13個省市的60多支歌舞表演方隊一起,在北京平安大街上參加過北京市人民政府主辦的國際旅遊文化節的盛裝行進表演。人們已經把「海安花鼓」和海安這個濱江臨海的新興城市的文化形象緊緊扣連在一起。
「海安花鼓」在海安的流傳,可以追溯到明代的嘉靖年間,《明齋真識·廣陵韻事》有「花鼓傳來三十年,而變者屢矣,始以男、繼以女,始以日、繼以夜,始以鄉野、繼以鎮市,始以村俗民氓、繼以紈褲子弟」的記載。清同治三年(1864)的《海陵竹枝》枝中曰:「村部平安時作會,覡巫歌舞歷年年,敲鎮伐鼓都盧語,聒得居人夜不眠。」說明那時花鼓已流傳很廣。及至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海安角斜地區花鼓活動仍然十分活躍。由此推算,花鼓在海安地區的流傳,已經有四百多年的歷史了。
「海安花鼓」和蘇北地區的「牽驢花鼓」、蘇南地區的「漁籃花鼓」、「洛子花鼓」一樣,在明代以前,都屬於歌舞相隨的戲曲表演節目,主體部分是一旦一丑的「兩小戲」或一旦一丑一生的「三小戲」。「海安花鼓」屬於後者。花鼓表演中的主體部分是由紅娘子(旦)、騷達子(丑)、相公(生)出場入角。歌舞表演被稱為「上秧鼓」或「打場子」。今日之「海安花鼓」是歌舞表演部分的發展與創新。由於民間舞蹈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由「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引出了「十里花鼓舞不同」。海安花鼓在海安流傳的四百多年間,受到了這一特定地域的自然環境、人文環境的影響,表現的是生活在溪水清悠、田禾蔥翠的魚米之鄉的村姑,面朝大海、背朝田莊的黃海漁村的漁婦的生活,展現的是她們既熱情奔放又柔美溫情的個性。特別是表現村姑、漁婦穿梭織網於花前月下的「頷首、搖肩、展臂、舒腕」,「欲動先出胯,逐步微微顫」的舞蹈語言,活靈活現地再現了村姑、漁婦悠然自得的勞作生活,蘊藏著村姑、漁婦生活富足的歡樂情懷。這一「海安花鼓動」各個形態的個性特色,不同於「牽驢花鼓」的縱情,而是凸現了這一地域村姑、漁婦特有的既質朴又純情、既凝重又柔美的內心世界,屬於如清代桐城派文人姚鼐描述的那種「得於陰與柔之美者」。其情其勢展現出「如東升初日、如風、如雲、如霞、如煙,如幽林曲漳、如滄、如漾、如珠玉之輝,如鴻鵠之鳴而入廖廊」的陰柔之美。
海安文化館於50年代末,就開始對「海安花鼓」進行搜集整理,並且伴隨經濟的發展、時代的進步、人們社會生活方式與審美情趣牟躍進步伐,對其在傳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先後以男女群舞的《迎春花鼓》,情節舞的《花鼓情》等舞台表演形式在省、市會演中獲獎,在晉京獻藝中受到好評。近年來又融合了江蘇各地花鼓表演之精華,以江蘇民間音樂為主旋律,編排成320人參與表演的盛裝行進表演方陣和40人參與表演的廣場民間舞蹈,多次在全國性演藝競賽活動中展風采、奪大獎,以致成為全國知名的海安文化品牌。
農歷正月至三月,主要節日有春節、元宵節、二月二、清明節等。正月里節日氣氛甚濃厚,拜年訪親友者居多,群眾盡情娛樂,喝春酒、打麻將、敲鑼鼓、玩花燈……風氣較盛。正月中旬有燈期。從正月半到二月初,農家先後植樹。三月以清明前後掃墓為主,並興放風箏。除此,舊俗二月十二傳為「百花生日」,人們在自家果樹、花卉上綴掛小紅布條,稱「掛紅」,以祈百花齊放、碩果滿枝,此俗今已不興。
春節 農歷正月初一日,舊稱元旦(分朝),俗稱大年初一。舊俗,凌晨時老人卧床以諦聽自然界動物叫聲,以卜一年運氣。各戶爭先恐後焚香鳴炮,搶接天地,特別起早燒「頭香」者,多為祈求家添男丁或財運亨通。河東人家則俗尚晚起,家家戶戶每到日上三竿才起身。早晨,家庭主婦入廚,以「陳火」燒鍋煎雞蛋、溫果子茶、熱白湯豬肉,送給家中老人坐在鋪上吃,其他人則在起身後吃紅棗茶、元寶茶、湯圓糕點。早餐後,以自然住宅區為單位,各戶中青年成群結隊挨家逐戶拜年,主人以煙、茶、花生、糖果等招待。市鎮商店則互送賀年紅帖,從門縫投入。中午時,焚香敬神(又稱「下升」謝神)。午飯前不掃地、不潑水、不用秤、不動刀剪。初一尚有吃陳年飯俗,河北人家中午吃除夕陳飯、剩菜(稱「下生飯」),晚食吃面條(稱長壽面);河南、河東人家則在晚上吃陳飯,中午吃糯米飯(或粘傺米飯)。按俗晚餐要提前,上床睡覺不點燈,以為如此可使夏季蚊蟲減少。從初二日起,各家陸續走親訪友、相互拜年。初二日,禮儀不能免者,為佃戶上地主、老闆家拜年,女婿帶妻兒給岳父母拜年,河東地區子侄給伯(叔)父母拜年。親友之間彼此互請春酒,稱「請春卮」,一般到正月十五止。河東地區農村稱請春酒為「拉龍燈」,時間一直延續到二月半。初二日,農民到土地廟(祠)給土地公公、土地娘娘和趴蠟老爺敬香,祈求一年風調雨順,田無蟲災。商店於是日敬玄壇菩薩(即財神老爺趙公明),辦酒招待職工。
正月初五為「財神日」,又稱「五路日」,商店開市。店主對「敬財神」極重視,從初四晚起,各店號大門即張貼財神像。店主沐浴更衣,有的徹夜不眠,並備三牲祭禮(豬頭、雄雞、花魚,俗稱「六隻眼」),半夜即起身焚香「接財神」,鞭炮聲不絕。
新年第一筆生意如婦女來買,稱為「滿(母)生意」,價格優惠。民間貧苦藝人亦於是日著戲服,扮財神敲著鑼,至各店號門前演招財進寶討賞,謂「跳財神」。晚上,店主請職工吃「財神酒」。
海安俗以初一至初五為「五天年」,人們一律著新衣、新帽、新鞋。因「棉」與「霉」諧音,故有的地區忌穿棉鞋。河北人家各戶屋檐前高掛紅燈籠,從初一晚至正月十八落燈止,名為點「天燈」。
元宵節 正月十五為元宵節,也稱燈節、上元節。「十三上燈,十八落燈」,這期間為燈花期,正月十五為其高潮。農家於此期間,以竹竿高掛紙糊的紅燈籠(上蓋雨笠),於每晚點燃,祈求豐年。因患眼疾求神許願的,則從初一點到三十日。元宵節除張燈、看燈外,早上要吃糯米粉湯圓,晚上吃油炒圓子、花生、蠶豆、白果等食物。燈期內普遍有「上燈圓子落燈面」的食俗。
元宵晚,農家取紮成一丈多長的草把點燃,拿到自家田埂上揮舞,稱「炸麻串」。通常麻串紮成十二節,若是閏年,須多扎一節,每節放兩只小鞭炮。農家邊揮邊唱「燒荒謠」,如「正月半,炸麻串,拾個穗頭稱斤半,爹爹稱給奶奶看」;「正月半,炸麻串,別人家的菜銅錢大,我家的菜笸籃大;別人家的菜生了癩,我家的菜上街賣」等。炸麻串有的地方也叫「炸麻蟲」、「放燒火」。民間有以麻串火焰預卜年成好壞,深紅兆天旱,慘白兆大水。
二月二 農歷二月初二,各家要將已嫁的女兒於是日帶回娘家休息,時間長短不一。河北有民謠曰「二月二,家家撐船帶女兒」。河東有民謠曰「挑蒿兒,做餅兒,帶女兒,不帶女兒窮狗兒」。又是日,河東、河南地區說媒活躍,諺曰「二月初二龍抬頭,王寶釗綉樓拋綵球」。
清明節 公歷四月五日前後為清明節。是日家家戶戶多設供祭祖,稱「敬先」。清明日,婦女兒童有戴菜花、楊柳俗,早上食蕎面楊柳葉攤餅,民間傳有「清明不戴柳,死後變癩狗」的俗諺。清明前後各十天,各家先後分別掃墓、掛帛、插小旗、焚紙箔,為舊墳墊土、加頂。死者葬後三年中,子女掃墓要辦酒祭祀,前後三年分別稱新墳、中墳、滿墳。清明前一日為「寒食節」,不生煙火,只吃冷食。民國以後不為重視,有改為清明日下午吃冷飯的。
6. .中國漢族的傳統服飾的來歷和特色是什麼
中國漢族的傳統民族服飾,又稱為漢裝、華服,主要是指約公元前21世紀在至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近4000年中,以華夏(漢後又稱漢民族)民族文化為基礎,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華夏民族文化風貌性格,區別於其它民族的傳統服裝的裝飾體系;
或者說:「漢民族傳統服飾(漢服)」是從夏商周時期到明朝,華夏(漢)民族所著的、具有濃郁華夏(漢)民族風格的一系列華夏(漢)民族服飾的總體集合。
漢服的主要特點是交領、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繩帶系結,給人灑脫飄逸的印象。這些特點都明顯有別於其他民族的服飾。漢服有禮服和常服之分。從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襦裙」制(襦,即短衣)等類型。
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袍服(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普通勞動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長褲。
(6)夏布旗袍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紋飾配件
漢服包括衣裳、首服、發式、面飾、鞋履、配飾等共同組合的整體衣冠系統,濃縮了華夏文化的紡織、蠟染、夾纈、錦綉等傑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現了錦綉中華、衣冠上國、禮儀之邦的美譽。
紋章布料
布料
主詞條:錦、絹、綾、羅、帛、布、棉、麻、紗
漢服布料自黃帝以來主要有薴麻和蠶絲兩種,總稱為布帛,分別由典枲、典絲執掌,另設掌葛徵收做葛布的薴麻。葛布又稱為夏布,是喪服、祭服以及深衣的布料。夏布中的細密者稱為紵絲。夏季服葛麻紗羅、冬季以絲綿充絮,故稱為冬綿夏葛、夏紗冬縐。
7. 民國時男人穿什麼衣服
長袍馬褂,洋裝,中山裝,唐裝。
長袍馬褂的男性造型,其實早在清末就有了,不過民國其實並未因其曾經在前朝廣為流行而禁止,相反的,袍褂一直是民國男性的常禮服。
民國18年所定《服制條例》中的「男子禮服」,由於該條例一直到民國92年才廢除,而後也沒公布新的服制條例,所以在一些需要傳統禮服的地方,仍然會穿著袍褂。
民國元年的大禮服(級別高於常禮服袍褂)所採用的就是洋裝,並且在常禮服中也可採用洋裝,其餘各種行政職務的制服,也是採用洋裝,民國主流力量對於洋務的推崇可見一斑。
一般來說,民國略有身份的人,至少都是長袍打扮,而短裝因為行動便利,一般都是社會下層及勞動人民的裝扮。
袍褂不見得非得是名流才可以穿著,但是相對於短裝自然是正式了許多。
中山裝起源眾說紛紜,但是這種極具軍裝風格的服飾,對於當時處於戰時的中國,為了標榜軍中職務,常有領導人穿著。如蔣中正,印象中的他一生似乎都是軍裝打扮,只有在私下生活里才會穿著袍褂,他的西裝形象反而極為少見。
(7)夏布旗袍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民國時期的服飾風格:
由於當時社會呈現出動盪不定,混亂無序,在這一時期,大量的無法解決的社會問題隨之出現。需要了解著一些社會問題,得應用歷史方法,考察當時人民的社會風尚變化。通過生活細節,可以看到大時代背景下的整體社會狀況 。
民國初年受清朝和西方文化的雙重影響,出現了以廢除傳統服飾為中心內容的服飾改革。男子服出現了從長袍馬褂向中山裝和西裝逐步過渡的趨向,女子服飾變得日益豐富多彩,出現了普及旗袍的趨向。尤其便現在東部沿海港口城市,由於沿海口岸城市較早開放,得風氣之先。
以京師宮眷顯貴為代表而被全國效尤的傳統京派服飾,漸漸失去了領導服飾潮流的優勢,轉而仿效蘇杭、上海。這一現象也表現出了西方文化滲透的方向。全國總體表現在,從東向西男子服飾由大量的中山裝和西裝向大量馬褂長袍的變化。
男子服飾這一變化主要還來源於,清末民初,大批青年出國留學,國內也大辦新式學堂,社會上出現了服裝西洋化得趨勢。各個學堂服飾皆效仿西式。
社會上的西服大致有三類:一類是軍服,包括英美式,俄式,日式軍服,第二類是駐外使館文職官員,買辦商人,留學生所穿的西服。在一類就是日本式的士官服和學生服裝。這些學生裝,是大量留學青年帶回國的。
這種服裝形制簡便,給人一種莊重和充滿活力的感覺,因此,傳入中國後,在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中風行一時。
中山裝是中西合璧的產物,它拜託了中國傳統的寬袍大袖,吸收了西裝的貼身、干練的風格,但又有鮮明的中國特色。給人以一種朴實莊重之感。各個階層皆可以穿,出一定意義上說明了它的活力。
服裝上的差別不僅僅是因為審美觀的不同,其中還有經濟因素和個人生活習慣因素,穿中山裝和西服的人,沿海多於內地,城鎮多於農村。在一,不論城鎮還是農村,沿海與內地,富有者都是衣帽光鮮,穿著入時,窮人則大都維持溫飽而已,穿著也沒法講究,以衣禦寒。
女子服飾的變革主要表現在:隨著清末革命運動和女子解放運動的興起,一些新型知識分子把服飾變革與女子解放聯系起來,認為傳統服飾是束縛婦女的枷鎖,主張予以改革。民國初年,女子衣著特點:首先是取消了服飾上的等級差別,這一舉措無疑不成為婦女解放運動推向成功的訊號。
其次滿族婦女的服裝遭到摒棄。除此之外,在西方文化的影響下,中國婦女服裝改變了傳統的胸、肩、背完全成平直的造型,變得更加稱身合體,並能體現女性的秀體之美。於是旗袍的走向了大街小巷,一時成為時尚的代名詞。
同時還有各式各樣的服裝,可以說是百花爭艷的服飾大潮流,歐洲國家時尚代表的巴黎各種流行服飾在當時應經到上海。上海的交際市場中女裝層出不窮,當時同樣在流行時尚推廣過程中,女裝很安裝有同樣的問題,這也是主要的社會問題。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我們需不需要有國服 (4)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山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馬褂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西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唐裝
8. 民國人們穿什麼服裝
《民國服制》規定:「男子禮服分為大禮服、黨禮服2種。
其中大禮服分書用、夜用2種,書用大禮服為西式大氅式;夜用大禮服類似燕尾服,但後擺呈圓形,褲用西式長褲。
常禮服也分2種:一為西式,一為袍褂式,均為黑色,衣料採用國產絲、毛織品或棉、麻織品。
女子禮服則只有1款:上用長與膝齊的對襟長衫,下用長裙;衫裙均加綉飾。
穿著禮服出席喪禮時,男子要在左腕纏上黑紗,女子則在胸前綴以黑紗結。
(8)夏布旗袍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民國代表性服裝
1、中山裝
直立領,有四個貼袋,袋蓋倒山形筆蓋式,門襟五粒紐扣。這種服裝既是對西式服裝的模仿,吸收了西裝貼身、干練的優點,同時也加入了新的中國元素,如立領、貼袋、及五粒紐扣的設計增添了對稱、莊重的風格。
2、旗袍
旗袍局部被西化,在領、袖外採用西式的處理,如用荷葉領、西式翻領、荷葉袖等,或用左右開襟的雙襟。常見的大紅旗袍,色彩絢麗醒目,款式別致,充分展現出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著重體現東方女性含蓄優雅的魅力。
9. 漢族服飾特點
漢族服飾特點:
1、基本結構
漢服採用幅寬二尺二寸(50cm左右)的布帛剪裁而成,且分為領、襟、衽、衿、裾、袖、袂、帶、韍等十部分。
2、交領右衽
漢服中左側的衣襟與右側的衣襟交叉於胸前的時候,就自然形成了領口的交叉,所以形象地叫做「交領」。
3、褒衣廣袖
漢服自古禮服褒衣博帶、常服短衣寬袖。與同時期西方的服裝對比,漢服在人性方面具有不可爭辯的優異性。當西方人用胸甲和裙撐束縛女性身體發展時,寬大的漢服已經實現了放任身體隨意舒展的特性。
4、系帶隱扣
漢服中的隱扣,其實包括有扣和無扣兩種情況。一般情況下,漢服是不用扣子的,即使有用扣子的,也是把扣子隱藏起來,而不顯露在外面。
(9)夏布旗袍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漢服本身雖然清朝剃發易服等統治政策下消失了,但因為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其部分元素一直沒有滅絕,直到現代漢族人信仰的道教、佛教以及一些邊遠山民,還有國內許多少數民族都還保持著漢服的特徵,現代社會的一些重要祭祀、紀念活動、民俗節日等仍能看到漢服的部分元素。
21世紀初,隨著中國國力的發展,人們開始審視自己傳統文化中的優秀部分。
一些人通過考據漢服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復原了漢族傳統服飾,同時通過恢復傳統節日,恢復傳統禮儀,祭祀先賢,推廣傳統學說,宣傳傳統樂器等重新宣導恢復傳統漢服並身著漢服進行推廣,並稱之為漢服運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