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南北朝時期的著名故事
1、喜歡當和尚的梁朝皇帝蕭衍
蕭衍早年以武功起家,信奉道家學說,後皈依了佛門,成為了虔誠的佛門弟子。他曾下詔令全民奉佛。在梁一代佛教成為時尚。湯用彤先生總結說;「南朝佛教至梁武帝而全盛。」以至於梁朝的半壁江山內,佛寺達2846座,僧尼有82萬餘人。更為難得的是身為天子的梁武帝身體力行。
據載,梁武帝到了晚年,一天只吃一頓飲,肉食一絲不沾,只吃豆類的湯菜和糙米飯。50歲時,他又斷絕房事,遠離嬪妃。平時,他穿的是極樸素的便服,不喝酒.不聽音樂。除非是祭祀宗廟,不舉行任何大會、餐宴。梁武帝的所作所為,完全是一個守持佛教戒律的信徒。
梁武帝佛學造詣很深,廣交當時的著名有道高僧,這開了帝王的先例。他還主持並親手編輯並注釋佛經,多次親自登堂講授佛經,舉行法會等等。佛教傳入日本、朝鮮,也在這個時期。梁武帝還四次入寺捨身,在寺內只穿法服,除此以外的一切物件,一概摒除。
最短的一次是四天,第四次最長,有51天,「四月庚午,群臣以錢一億萬奉贖皇帝菩薩」。這在史料上有記載。
2、亡國皇帝陳叔寶——專寵麗華
張麗華藝貌雙佳,她發長七尺,黑亮如漆,光可鑒人。並且臉若朝霞,膚如白雪,目似秋水,眉比遠山,顧盼之間光彩奪目,照映左右。更難得的是,張麗華還很聰明,能言善辯,鑒貌辨色,記憶特別好。
當時百官的啟奏,都由宦官蔡脫兒、李善度兩人初步處理後再送進來,有時連蔡、李兩人都忘記了內容,張麗華卻能逐條裁答,無一遺漏。起初只執掌內事,後來開始干預外政。
「耽荒為長夜之飲,嬖寵同艷妻之孽」,到了國家大事也「置張貴妃於膝上共決之」的地步。後宮家屬犯法,只要向張麗華乞求,無不代為開脫。王公大臣如不聽從內旨,也只由張麗華一句話,便即疏斥。因此江東小朝廷,不知有陳叔寶,但知有張麗華。
3、田園詩人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
陶淵明為了養家糊口,來到離家鄉不遠的彭澤當縣令。在那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郵,到彭澤縣來督察。督郵,品位很低,卻有些權勢,在太守面前說話好壞就憑他那張嘴。這次派來的督郵,是個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澤的旅舍,就差縣吏去叫縣令來見他。
陶淵明平時蔑視功名富貴,不肯趨炎附勢,對這種假借上司名義發號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見一見,於是他馬上動身。不料縣吏攔住陶淵明說:「大人,參見督郵要穿官服,並且束上大帶,不然有失體統,督郵要乘機大做文章,會對大人不利的!」
這一下,陶淵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長嘆一聲,道:「我不能為五斗米向鄉里小人折腰!」說罷,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並且馬上寫了一封辭職信,隨即離開只當了八十多天縣令的彭澤。
4、祖逖中流擊楫
自從匈奴人佔領中原,北方有許多人避難到南方來。劉琨的好友祖逖也帶了幾百家鄉親來到淮河流域一帶。在逃難的行列中,祖逖主動出來指揮。
把自己的車馬讓給老弱有病的坐,自己的糧食、衣服給大家一起吃用。大家都十分敬重他,推他做首領。到了泗口(今江蘇清江市北),祖逖手下已經有一批壯士。
他們都是背井離鄉的北方人,希望祖逖帶領他們早日恢復中原。當時,司馬睿還沒有即皇帝位。祖逖渡江到建康,勸琅琊王司馬睿說:「晉朝大亂,主要是由於皇室內部自相殘殺。
使胡人乘機會攻進了中原。現在中原的百姓遭到敵人殘酷迫害,人人想要起來反抗。只要大王下令出兵,派我們去收復失地。那麼北方各地的人民一定會群起響應。」
5、王羲之東床坦腹
郗鑒在京口的時候,派遣使者給王導帶信,想在王氏子弟中找個女婿。王導對郗鑒的使者說:「你到東廂房去隨意挑選。」
使者回去以後,對郗鑒報告說: 「王家的兒郎們都不錯,聽到來挑選女婿,個個都很矜持,只有一個在東面的床上露著肚皮躺著,好像啥也沒聽到。」
郗鑒說:「那就是這個了。」詢問之下,這個人就是王羲之,於是就把自己的大女兒郗璇嫁給了王羲之。
2. 張樹珊後人
張氏四姐妹
張氏四姐妹,也稱張氏四蘭,是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蘇州樂益女子中學校長張冀牗的四個女兒。張氏原籍安徽合肥,家居蘇州,祖上系清末合肥籍的淮軍首領張樹聲。因其父母酷愛崑曲,遂特請家庭曲師為子女們拍曲,而最有成就的是四個女兒(兒子張定和亦擅曲)。其中大姐張元和,即與小生名角顧傳玠戀愛而結為伉儷(後旅居美國);二姐張允和,是著名語言文字學家周有光的夫人;三姐張兆和,是著名作家沈從文的夫人;四姐張充和(小妹),是美國耶魯大學著名漢學家傅漢思教授的夫人。姐妹四人情系昆壇,畢生為崑曲事業而奔走,不遺餘力。
崑曲貢獻
姐妹四人情系昆壇,畢生為崑曲事業而奔走,不遺餘力。1986年,元和與充和從美國歸來,四姐妹在北京團聚,不僅與京中曲友一起唱曲,甚至還粉墨登場。八十歲的元和與七十三歲的充和聯袂演出《游園》,參加了紀念湯顯祖逝世三百七十周年的舞台活動。1990年9月30日,上海名流秦瘦鷗(小說《秋海棠》作者)評說「張氏四蘭,名聞蘭苑」,這確是知人之論。
葉聖陶說:九如巷張家的四個才女,誰娶了她們都會幸福一輩子
合肥張家蘇州"名門"
張家祖先曾有過顯赫的歷史,四姊妹的曾祖父張樹聲,歷任兩廣總督和代理直隸總督,是摧毀太平天國的淮軍第二號人物。張家後人一直以祖上鎮壓過農民起義而很少提起。曾祖父生有九個兒子,祖父張雲端膝下無子,父親張武齡是從五房抱過來的。父親四個月時正好祖父要上任四川川東道台,遂帶上父親和奶媽乘船同去。船日夜行駛在驚濤駭浪中,巨大的聲響傷害了小嬰兒的耳膜,父親從此終生聽力不好。
合肥張家有萬頃良田,在四姊妹父親張武齡的名下每年就有10萬擔租,是典型的大地主家庭。這種衣食無憂的大家子弟中,難免有不少抽鴉片、賭博、娶姨太太的,張武齡卻是一個決然的反叛,他潔身自好,痛恨賭博,從不玩任何紙牌,不吸煙,一生滴酒不沾。他從小嗜書如命,書籍使他接觸了新思想。他覺得久居合肥,自己的子女會受到陳舊積習的沾染影響,遂舉家遷往上海,後又至蘇州,這個山明水秀、民風清嘉的文化古城深深吸引了他和他的全家。合肥"張家"的這一支從此定居蘇州,並很快成為蘇州城裡的"名門"。
蘇州"張家"的名,不因財,不因勢,張武齡(後自己取名冀牖、吉友)受祖父辦"洋務"的思想影響,但同時又為前輩人受命於朝廷鎮壓過起義軍而心有不安,他發誓不做官,傾其所有的家產致力於辦教育以強國,有人稱他為"懺悔型的貴族"。
蘇州張家最早置宅於壽寧弄八號。古樸、安靜,是一座具有典型蘇州園林特色的大宅第,以前是一個大官宦人家的宅子,發生過不少悲歡離合的故事,自從張冀牖帶著張家姐弟搬進來,這里便成了他們的樂園。四妹充和從小過繼給了二祖母當孫女(二祖母是李鴻章的親侄女,沒有親生子女),在家的三姊妹就成了花園的主人。靠近書房後牆的花園里有杏樹和棗樹,搖頭晃腦念書的三姊妹聽到屋外杏子落地的"啪,啪"聲,就都坐立不安起來。好容易捱到老師休息一會兒,三個人搶著往外跑,大大的荷包杏子甜極了,沒吃夠老師回來了,再下課又忙著去搶新掉的,三位小姐的書桌抽屜里常能找到爛杏子。
課余時間,三位小姐有時在花園中文文雅雅地學王羲之"臨池洗硯",更多的時候是瘋瘋癲癲爬山、玩水。張家的孩子無論男女都可以自由自在地發展自己的愛好,但同時又家教謹嚴。記得小時家裡來客,小孩子一定要站在客廳一側規規矩矩打招呼,待傭人端著糖果盒子一上來,小孩子馬上安靜的依次退出,不可能有小孩在客人面前鬧著要糖果的事情發生。
據四姊妹的姨祖母講,當年母親被娶進張家的門,掀去蓋頭抬眼一看周圍的人,所有的人都愣住了,---不得了!新娘子太漂亮了,一雙鳳眼,眼梢有一點往上挑,光彩四射,太美了。姨祖母心頭暗想:太露了,留不住,會不長壽的。
果然,母親21歲嫁到張家,36歲就去世了。16年懷了14胎,留下了張家四姊妹五兄弟9個孩子。四姊妹的繼母韋氏又生一子,即有了為人稱道的張家10姊弟。
戲劇人生奼紫嫣紅
---"和"字輩10姊弟中女孩子名順序為:元和( 字伯元)、允和(仲允)、兆和(叔兆)、充和(季充),六個弟弟分別名為:宗和、寅和、定和、宇和、寰和、寧和。從名字中就可以看出父親對女孩子的鍾愛和期望,不但不沾俗艷的花草氣,而且名和字中都有一股男子的豪爽氣。後來有人說,張家的男孩名字都有寶蓋頭,女孩的名字都有兩條腿,暗寓長大以後都要離開家。他希望自己的女兒能邁開健康有力的雙腿,走向社會。
張家四女六男還有在家的昵稱,女孩子依次是大毛(貓)、二毛(貓)……男孩子則是大狗、二狗……
張家的藏書之多、之雜、之新,在蘇州是有名的。長女元和曾回憶說:"父親最喜歡書,記得小時候在上海,父親去四馬路買書,從第一家書店買的書丟在第二家書店,從第二家買的書丟在第三家書店……這樣一家家下去,最後讓男僕再一家家把書撿回來,我們住的飯店的房間中到處堆滿了書。"蘇州的鬧市觀前街上,有兩家規模較大的書店,老闆伙計都與張家很熟悉。平時書店進了新書就整捆地送到家裡,逢年逢節由管家結賬。當時蘇州的縉紳富戶不少,但像張冀牖這樣富在藏書、樂在讀書的實在不多。
家裡的藏書孩子們可以自由翻閱,父母從不限制。
張冀牖酷愛崑曲,早早就延請全福班名伶尤彩雲為她們拍曲授藝。大年初二在父親的書房中學戲,幾個小姐自然耐不住性子,吵著要上後花園。父親從不向孩子發脾氣,好言相哄:"你們好好學崑曲,以後我替你們做花花衣服上台演戲多好玩!"懂事的大姐摁住兩個妹妹坐下來,挺直腰板,兩腿並攏,雙手規規矩矩放在腿上,脖子梗梗地挺著,小眼睛直直地盯著老師,一板三眼,一板三眼---唱---,咦!滿有意思的。
花園中的花廳成了三姊妹的戲台。拿來母親的梳妝盒,敷粉、抹脂、點唇,像模像樣地把母親的絲帕圍在腰間,花團錦簇的三姊妹粉墨登場,看客是父母、老師、奶媽、傭人。不用分工,眼眉間的表情就註定了每個人的角色,元和的端莊,允和的精幹,兆和的頑皮,戲里戲外,從此一生都難有角色的轉換。戲劇人生,人生戲劇,從奼紫嫣紅的花廳開始。
崑曲成了四姊妹終生的愛好,甚至決定和影響了她們的婚姻、事業。
大毛:張元和
四姊妹中大姐元和文靜端莊,典型的大家閨秀。自小組織幾個妹妹在家裡演戲她總是演小姐,在大夏大學讀書時,因她的典雅秀美,被封為當時的"大夏皇後"。人品出眾、條件優越的大姐追求者不少,但卻沒有一個她中意的,直到30歲了還是驕傲的孤單的公主。最終嫁給了傳字輩名小生顧傳玠。顧傳玠是崑曲小生行當中的全才。無論是在蘇州還是在上海演出,劇場總是"坐無隙地"、盛況空前,三姊妹在上海讀書時,常是追隨左右的"座上客"。系出名門的閨秀才女和一個崑曲演員之間的懸殊地位,使來自各方面的輿論給元和造成了不小的精神壓力。這時候,最支持和理解大姐的是二妹允和。在元和姐姐寫信給她傾訴心中隱情時,她不怕天不怕地好大的膽子,竟代行家長職權回信給姐姐:"此人是不是一介之玉(?)?如是,嫁他!"好一個痛痛快快的"辣妹妹"。這是一樁轟動的婚姻,當時上海的小報以"張元和下嫁顧傳?"為題大炒新聞。顧傳?寫信給張允和開玩笑說"一朵鮮花插在了牛屎上"。他們的婚姻美滿幸福,1948年夫婦雙雙去台灣。1965年,顧傳玠因肝病逝於壯年,後元和定居美國,不但繼續傳習崑曲,還以80多歲的高齡在電影《喜福會》中客串了角色。
二毛:張允和
二姐允和是家中男女孩子加起來頭號的"頑皮大王"。在娘胎里就不安分,七個月急急來到人間,自稱"除了大腦發育得好,其他哪裡都沒有發育健全"。人瘦得像韭菜葉子,整日"無事闌干"哭得無了無休,是人世間最難養的孩子。人人喜歡一逗就笑的胖乖乖,誰耐煩淚眼婆娑的病苗苗?可沒辦法,仗著體弱多病,從小乾乾(奶媽)疼父母寵,除了天地父母,就是這一腦袋稀疏黃發的二小姐了,誰也惹不起。廚子都不敢煩她,每天雞未叫,睡眼惺忪先一聲苦嘆"小二毛哭了,該起床做飯了。"到了不哭的年齡,她出落得四肢瘦弱頭腦發達,性格開朗活躍,腿勤、手急、眼快、話多。她說自己的"快"還沒有快過爸爸,小時候做過實驗,和爸爸同看一本書,一頁沒看完,爸爸卻要翻頁了,"我是一目十行,爸爸是一目十二行。"
允和12歲前就熟讀了唐詩、宋詞,尤其愛讀司馬遷的《史記》。小小年紀就口口聲聲"討厭漢高祖,喜歡項羽,有氣派。"一次父親看到小二毛又在書房翻書,便撫著她的頭問:"小二毛,你頂喜歡什麼人的詩?"允和脫口而出:"納蘭性德。"父親很奇怪:"為什麼喜歡他的?"允和振振有辭:"他的詩有真感情,動人,文字綺麗。"
後來出版的《中國歷代才女詩歌鑒賞辭典》,允和、充和姐妹雙列其中。提及張允和,稱她的詩"有風骨、有神韻,情致濃烈,富有生活情趣和哲理;既有女性作者之細膩,又透出一種陽剛氣。"
舞台上的允和可沒有這樣"風光"。算起來那已是80 多年前的事了,開蒙老師剛教會了《百家姓》,大姐元和就組織了她的第一個劇社,第一次當了編劇、導演兼演員。一天,大姨家的表姐來做客,她給每個人安排了角色:
大姐端坐客廳正中唱:趙錢孫李---把門開。
三妹兆和忙開門迎客:周吳鄭王---請進來。
表姐邁四方步進門來:馮陳褚衛---請客坐。
小丫頭允和風風火火:蔣沈韓楊---倒茶來。
一出"打泡戲"定了終生,她演了一輩子小丫環,自嘲是個"丫頭坯子"。她們這個小小的姊妹劇社共有四個保留劇目,當家戲是"三娘教子",大姐扮得是端坐在椅子上的王春蛾,三妹用紙頭剪成鬍子扮老薛保,允和是挨打的小東人。在"探親相罵"中,大姐和三妹成了親家,允和一會兒演兒子,一會兒演媳婦,一會兒還要演趕驢子的,最可笑的是還要扮驢子,成了一趕四的全才。在"小放牛"和"小上墳"中,她不是沒的可演就是演牛,大姐處處比她們強,在舞台上演了一輩子主角。四妹充和回到張家後,壓軸戲改成了"游園驚夢",大姐柳夢梅,四妹杜麗娘,允和自然還是小丫頭。這出戲無論是在"樂益"還是其他的喜慶場合,逢場必唱,一直到老。允和上大學也是連蹦帶跳的,先後上了中國公學、之江、光華三個大學,最後在光華大學戴的方帽子。
允和嫁給了著名的語言文字學家周有光。經當時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長的葉聖陶推薦,很快調到了北京,想盡其所能大幹一番。誰知不到一年,"三反五反"運動開始了,她被莫名其妙地打成了老虎,嚇壞了。每天除了寫檢查,不吃不喝不睡覺,平白患了齒槽骨萎縮,失落了一口的白玉牙,快嘴的二姐只能未張口先舉起手帕,成了"掩口葫蘆"。解放後的第一次政治運動她就下了崗,回到上海。這只80多斤重的老虎從此養在家裡,做了46年的家庭婦女。她說:"』塞翁失馬』,時間越長我越體會到這是一種幸運,如果我沒有及早下崗,如果』文革』時我還在工作,那我必死無疑,不是自殺就是被整死。"1956年,她隨調到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工作的丈夫再一次來到北京,巧的是"文字改革委員會"和"人民教育出版社"在同一個院子,竟是舊地重歸。剛剛散去的委屈一下子重聚心頭,她大哭著對周有光說:"我要走,我要回上海!"慢郎中周有光輕聲細語好言相勸,她留了下來,在這抬頭低頭都是熟人的院子里,一住25年。又是一次"塞翁失馬",在北京,她結識了她一生中最後一位老師,她最尊重的恩師俞平伯。自幼酷愛的崑曲成了她終身的職業,1956年"崑曲研習社"成立時,俞平伯任社長,張允和被推舉為聯絡組組長。在給各報社寫有關"曲社"的報道的同時,張允和並非有意地開始了自己的散文創作,過硬的童子功顯現在字里行間,和她的詞作一樣,非同一般。俞平伯先生說她的散文寫得比詩好,"尤其是文章的結尾,悠悠不斷的,很有味道。"兒子曉平對媽媽說:"你的文章很有才華,可以寫下去。"允和好笑"這好像是父親對兒子說的話,誰知道是兒子對母親的誇獎,好笑!"篇什不多的散文,並不引人注目,多數不是為了發表,"自己寫著好玩"。50年代末,曲會響應號召寫現代戲,演現代戲。張允和挖空心思寫了一出《人民公社好》,其中有一場寫公社的供銷社,"樓上有綢緞,樓下有蔥蒜"完全是她想像中的供銷社模樣。
三毛:張兆和
三妹兆和忠厚、怕羞,可淘起來像男孩子,因為是第三個女孩子沒有人嬌慣,她也習慣了在做了錯事後老老實實挨罰,不哭也不求饒。處罰決定都是由媽媽作出,大多是罰坐板凳或關在房間里不準出去,若是輪到小二毛(允和)受罰,她會跳起來哭叫,奶媽和保姆都跟著掉眼淚,請求"保釋"。二姐回憶說:"小時候,有一次幾姊妹分蘋果吃,我吃得最快,三兩下吃完,看看三妹,她正小心捧著蘋果,一小口一小口仔細品嘗。我一把搶過她的蘋果,她剛喊了聲』二姐搶---』,我一巴掌打過去,』嚷什麼嚷!』她馬上不做聲了,嘴一癟一癟地要哭。那時候我怎麼那麼不講理呀!"三妹和二姐只差一歲,兩人從三四歲起同一天開蒙認方塊字,念"人之初"。同進"樂益"又同進蘇州女 人物與回憶1999·6新華文摘145子職業學校,兩人好得像一個人,無話不說。三妹從小對唱文縐縐慢悠悠的崑曲缺乏興趣,尤其不耐煩演規規矩矩的小姐。在《風塵三俠》中,大姐元和演紅佛,兆和演李靖,她坐在"龍椅"上,雙腳夠不著地,兩腿淘氣地來回盪,一副羞人答答的樣子,好笑極了。兆和對這樣的角色打不起精神來,總是自告奮勇演花木蘭,她頂愛演的是自編的滑稽戲"萬能博士"、"天外來客",臉上畫得亂七八糟上台最開心。她在學校宿舍里也總是出洋相,有時半夜三更一個人在月光下跳舞,有時自言自語說"螞蟻是有鼻子的,不然怎麼偷吃我的糖"。同屋的同學笑成一團睡不成覺,她卻什麼事也沒有呼呼大睡了。她86歲時在《往事回憶錄之一:我到蘇州來》中寫了這樣幾句:"校內有練功的平台和天橋。天橋年代久了,搖搖晃晃的,誰也不敢上去,只有我敢。我還在平台上唱當時的流行歌曲:』賣布!賣布!我有中國布。賣布
!賣布!沒有外國貨……』我還硬著頭皮來來回回走那個搖搖晃晃的天橋,同學們越拍手叫好,我越唱得帶勁。誰知道,樂極生悲,一學期下來,除大姐外,我和二姐都蹲了班!因為我們還同在家一樣,放了學,把書包往台板里一塞就往家裡跑,也不管老師有沒有留下作業要做。怪誰呢?活該!"一同在學校瘋玩,又一同哭著留級,真是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的患難姐妹。
天資聰慧功底不薄的兩姐妹最終還是一同考上了上海的中國公學,二姐這樣說三妹:"三妹比我用功,她定定心心在中國公學讀完了大學,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大學收女生是新鮮事,男生對我們女生既愛護又捉狹。他們對女生的特點很清楚,挨個兒為我們起綽號。世傳三妹的綽號』黑鳳』,並不是男生起的,這名字我疑心是沈從文起的。三妹原來男生替她起的綽號叫』黑牡丹』,三妹最討厭這個美綽號。"三妹人長得黑,樣子也憨憨的,沒有一點閨秀氣,還偏偏歡喜男裝。那時女人的旗袍下擺是窄的,兆和從來都穿陰丹士林色的大擺袍子。一次要去參加親戚的婚禮,家裡人囑咐她一定要穿一件新衣服,她又要穿藍色的,二姐氣得罵她"人家結婚,你穿藍布袍子干什麼?"她乖乖地換了。二姐不但管她的穿,連三妹的婚姻大事,也是二姐一個"允"字定下的。1933年初春,沈從文寫信婉轉請二姐代他向父母求婚,說如果爸爸媽媽同意,求三妹早日打電報通知他,好讓他這個"鄉下人喝杯甜酒吧"。父親本來就主張兒女婚事自理,一說即成。急性子二姐自己先打了電報,電文只一個字---"允",既表示了父母允婚,也算署了名字,這個被人傳為美談的有名的"半個字的電報",只有張允和這樣"好管閑事"的快嘴才女才能想得出、做得出。膽小的三妹不放心,生怕沈從文看不懂,隨後又羞答答悄悄來到電報局,遞上了她的電報稿"鄉下人喝杯甜酒吧兆"。報務員奇怪今天的兩封電報都像密碼,尤其眼前這封,為什麼還要帶個"吧"字 ?
要求照規矩改文言,兆和不肯,漲紅了臉懇求半天,才發出了這封同樣有名的電報。二姐三妹在同一年結了婚,沈從文說二姐是"三姑六婆中的媒婆",1988年4月,就在他去世前的一個月,張允和去看他,他還用濃重的湖南口音叫二姐"妹(媒)---婆"。解放後,張兆和先在師大附中教書,後在《人民文學》雜志任編輯,她功底深文筆好,又勤懇敬業,是公認的好編輯。她與沈從文幾十年同甘共苦,經歷了重壓與磨難,她的性格為此有了許多變化,沉靜、寡言,很少有人會相信她原來是那樣的頑皮活躍。
四毛:張充和
小四妹充和從小沒有和三個姐姐在一起,在姐姐們的印象中她總是規規矩矩,從不惹事生非。1934年她報考北京大學,國文考了第一,數學得了零分,經過通融,數學勉強給了幾分,才被北大錄取。不知是受張家活躍"不安分"的基因影響,還是歸宗後受兩個淘氣姐姐的感染,才貌雙佳的淑女充和也惹出了不少笑話。張家在蘇州九如巷住了很久,姐弟和年齡相仿的親友因有共同的愛好分別結社,四姊妹為首的"水社",年幼的幾兄弟結成了"九如社"。兩社不分男女常在"樂益"的操場上踢球比賽。弟弟定和回憶說:"四姐充和任守門員,像猿猴一樣輕捷。"她歡喜紅顏色,尤其喜歡戴紅帽子,在北大讀書時同學們都叫她"小紅帽"。有一年暑假,她報名到東吳大學游泳館游泳,辦手續要交照片,她拿去一張歪著腦袋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怪照。人家說這張照片不合格,她說,"怎麼不合格?這難道不是兩寸半身照嗎?"
充和的婚姻大事沒有煩勞二姐這個"媒婆",自作主張嫁給了曾在北大教授拉丁文、德文和西洋文學的美籍德人傅漢思。解放前夕夫婦雙雙赴美定居,在同一所大學任教。
四姊妹都不是在教堂中披的婚紗,但她們都用終生的愛實踐了全世界每一個人都能背出的牧師的那句話"無論是富有還是貧窮,無論是健康還是有病……"
嘴仗不斷姊妹情長
張家四姊妹同父同母,卻生得個奇怪,兩黑兩白,大姐二姐白,三妹四妹黑。1979年,小四妹出國30多年後第一次回國,都已是白發人的姊妹見面,二姐一聲驚呼:"小四黑子,你怎麼還這么黑呀?"
一黑一白的大姐四妹在美國,經常見面。一黑一白的二姐三妹在北京,常憶起陳年舊事,嘴仗不斷。"腦子好得不得了"的二姐把三妹乾的"壞事"全記在心上,兆和像小孩子一樣申辯"就是沒有這個事情!你專門說我的壞話,戳我的蹩腳。"
二姐記得,三妹小時做不好"女紅",把線疙瘩留在油貼子(那時女人梳頭用的頭油放在一個瓷盒子里,梳頭時用油貼子沾上油再抹到頭發上。女孩子初學女紅都喜歡做油貼子。)正面留下的笑話……以此事為導火索的嘴仗已打了幾十年。
二姐記得,戀愛時節的兩姊妹無話不講,三妹連日記也拿給姐姐看。她健美聰明,追求者不少,其中不乏相當優秀和知名的人。淘氣的丫頭不為所動,居然在日記本上排出frogNo1、frogNo2……(青蛙一號、青蛙二號……)。二姐逗她,"沈從文該排到癩蛤蟆13號了吧 ? "
二姐記得,在中國公學讀書時,有一天,三妹收到一封薄薄的信,第一句話是"不知道為什麼我忽然愛上了你",是老師沈從文寫的。三妹接著收到了第二封,第三封……信寫得太長、太多,三妹認為老師不應該寫這樣失禮、發瘋的信,告到胡適校長那裡。胡適先生笑笑說:"有什麼不好?我和你爸爸是安徽老鄉,是不是讓我跟你爸爸談談你們的事?我知道沈從文頑固地愛你 ! "兆和脫口說出"我頑固地不愛他!"這些都是當年三妹親口對姐姐講的,如今兩姊妹都有了孫女,她居然都頑固地不承認了。
少年時代的四姊妹曾結成"水社",還有社刊《水》,每月一期,發表姊妹兄弟稚嫩的作品。一泓清水浸潤了近70年的歲月,張家的下一代下下一代是否還能分享到《水》的甘甜清醇?
主心骨二姐允和決心恢復《水》,84歲開始學習電腦打字,她不會漢語拼音,發音又是半精(京)半肥(合肥 ) ,硬是一個字一個字查字典在稿上註上音,幸好有語言文字學家周有光的鼎力相助,她終於從"親愛的"三個字開始學會了打字。開頭用簡訊練手,無論給誰的信開頭總是"親愛的……"籌劃了兩年,1995年10月28日,向海內外的張氏家族成員發出了一封約稿信,給五弟的信開頭是"最最親愛的小五狗……"
1996年2月,《水》的復刊號第一期正式出版,總共印了25份,除了十姊弟或後代外,只給了幾個最親近的朋友。前幾期的組稿、編輯、電腦列印工作都是由張允和承擔的,她自封為主編,封三妹這個老資格的大編輯為副主編。老出版家范用稱此為"世界之最",最小的刊物,最老的主編。張允和感覺良好,說自己是"三自",即自鳴得意、自得其樂、自命不凡。但二八(88)年華,究竟非復當年,精力不及,以前又沒有做過專職編輯,一些錯漏沒能察覺。嚴謹認真的三妹批評二姐"拆爛污",二姐順水推舟,倚老賣老,從第七期起交副主編張兆和主持,她退居"二線",可主編的職務不讓,還是那麼霸道,和小時候搶蘋果吃一樣。
請採納
3. 南北朝時期的兩個著名故事
1、洛陽紙貴
晉代文學家左思,小時候是個非常頑皮、不愛讀書的孩子。父親經常為這事發脾氣,可是小左思仍然淘氣得很,不肯好好學習。
有一天,左思的父親左雍與朋友們聊天,朋友們羨慕他有個聰明可愛的兒子。左思的父親嘆口氣說:「快別提他了,小兒左思的學習,還不如我小時候,看來沒有多大的出息了。」
說著,臉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色。這一切都被小左思看到聽到了,他非常難過,覺得自己不好好念書確實很沒出息。於是,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刻苦學習。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左思漸漸長大了,由於他堅持不懈地發奮讀書,終於成為一位學識淵博的人,文章也寫得非常好。他用一年的時間寫成了《齊都賦》。
顯示出他在文學方面的才華,為他成為傑出的文學家奠定了基礎。這以後他又計劃以三國時魏、蜀、吳首都的風土、人情、物產為內容,撰寫《三都賦》。
為了在內容、結構、語言諸方面都達到一定水平,他潛心研究,精心撰寫,廢寢忘食,用了整整十年,文學巨著《三都賦》終於寫成了。《三都賦》受到廣泛好評。
人們把它和漢代文學傑作《兩都賦》相比。由於當時還沒有發明印刷術,喜愛《三都賦》的人只能爭相抄閱,因為抄寫的人太多。京城洛陽的紙張供不應求,一時間全城紙價大幅度上升。
2、羊祜以德服人
有一回晉軍捉到了兩個誤入晉地的小孩子,被當成了刺探軍情的密探送到了羊祜的面前。兩個小孩瞪圓了雙眼,驚恐萬萬狀。羊祜見了,沖他倆寬慰地笑了。
忙招呼士兵說:「這哪是什麼密探,分明就是兩個孩子嘛!快送他們回去,一定要找到他們的家,並要保證他們平安無事。否則,唯你們是問!」
兩個小孩回去不久,他們的父親大受感動,說服他們的將軍帶領著大部隊投降了晉軍。還有一次,吳國將領陳尚、潘景入侵晉地,羊祜派兵追擊,截殺了他們。
事後,羊祜隆重地給他們舉行了葬禮。羊祜高聲宣揚他倆是寧死不屈、報效吳國的忠臣。陳尚、潘景的弟子聞訊後,悄悄趕來送葬,羊祜都是以禮相迎,以誠相送。
吳國將領鄧香舉兵入侵晉朝夏口,一敗塗地,被羊祜活捉。鄧香被晉兵捆綁押送到羊祜面前時,心中誠惶誠恐。
羊祜卻微笑著親自給他松綁,並放他回了吳國。鄧香感激涕零,連連叩頭。他回到吳國後,馬上帶領大隊人馬投降了羊祜。
3、周處除害
公元三世紀中葉,義興陽羨(今宜興市)傳頌著周處除三害的故事。周處(242-297),字子隱,義興陽羨人。其祖父周賓為三國東吳咨議參軍,後轉廣平太守。
父周魴為東吳名將,任鄱陽太守,賜爵關內侯。周處父親死亡,母親過於溺愛他,年少時身材魁梧,臂力過人,武藝高強。好馳騁田獵,不修細行,縱情肆欲,橫行鄉里。
民謠說:「小周處,體力強,日弄刀弓夜弄槍。拳打李,腳踢張,好像猛虎撲群羊。嚇得鄉民齊叫苦,無人敢與論短長。」這位「少孤,不修細行,州里患之」的七尺少年。
被鄉民與南山猛虎、西氿蛟龍合稱為陽羨城「三害」。後來,這個說法傳到了周處那裡,他自知為人所厭,突然悔悟,隻身入山射虎,下山搏蛟。
經三日三夜,在水中追逐數十里,終於斬殺猛虎、孽蛟。他自己也改邪歸正,認認真真拜師學文練武,這一來城內「三害」皆除。
周處除「三害」後,發憤圖強,拜文學家陸機、陸雲為師,終於才兼文武,得到朝廷的重用,歷任東吳東觀左丞、晉新平太守、廣漢太守,遷御史中丞。
他為官清正,不畏權貴,因而受到權臣的排擠。西晉元康六年(296),授建威將軍,奉命率兵西征羌人,次年春於六陌(今陝西乾縣)戰死沙場。死後追贈平西將軍,賜封孝侯。
4、祖逖中流擊楫
自從匈奴人佔領中原,北方有許多人避難到南方來。劉琨的好友祖逖也帶了幾百家鄉親來到淮河流域一帶。在逃難的行列中,祖逖主動出來指揮。
把自己的車馬讓給老弱有病的坐,自己的糧食、衣服給大家一起吃用。大家都十分敬重他,推他做首領。到了泗口(今江蘇清江市北),祖逖手下已經有一批壯士。
他們都是背井離鄉的北方人,希望祖逖帶領他們早日恢復中原。當時,司馬睿還沒有即皇帝位。祖逖渡江到建康,勸琅琊王司馬睿說:「晉朝大亂,主要是由於皇室內部自相殘殺。
使胡人乘機會攻進了中原。現在中原的百姓遭到敵人殘酷迫害,人人想要起來反抗。只要大王下令出兵,派我們去收復失地。那麼北方各地的人民一定會群起響應。」
5、王羲之東床坦腹
郗鑒在京口的時候,派遣使者給王導帶信,想在王氏子弟中找個女婿。王導對郗鑒的使者說:「你到東廂房去隨意挑選。」
使者回去以後,對郗鑒報告說: 「王家的兒郎們都不錯,聽到來挑選女婿,個個都很矜持,只有一個在東面的床上露著肚皮躺著,好像啥也沒聽到。」
郗鑒說:「那就是這個了。」詢問之下,這個人就是王羲之,於是就把自己的大女兒郗璇嫁給了王羲之。
4. 張氏四姐妹的葉稚珊文章
葉聖陶說:九如巷張家的四個才女,誰娶了她們都會幸福一輩子
合肥張家蘇州名門
張家祖先曾有過顯赫的歷史,四姊妹的曾祖父張樹聲,歷任兩廣總督和代理直隸總督,是摧毀太平天國的淮軍第二號人物。張家後人一直以祖上鎮壓過農民起義而很少提起。曾祖父生有九個兒子,祖父張雲端膝下無子,父親張武齡是從五房抱過來的。父親四個月時正好祖父要上任四川川東道台,遂帶上父親和奶媽乘船同去。船日夜行駛在驚濤駭浪中,巨大的聲響傷害了小嬰兒的耳膜,父親從此終生聽力不好。
合肥張家有萬頃良田,在四姊妹父親張武齡的名下每年就有10萬擔租,是典型的大地主家庭。這種衣食無憂的大家子弟中,難免有不少抽鴉片、賭博、娶姨太太的,張武齡卻是一個決然的反叛,他潔身自好,痛恨賭博,從不玩任何紙牌,不吸煙,一生滴酒不沾。他從小嗜書如命,書籍使他接觸了新思想。他覺得久居合肥,自己的子女會受到陳舊積習的沾染影響,遂舉家遷往上海,後又至蘇州,這個山明水秀、民風清嘉的文化古城深深吸引了他和他的全家。合肥張家的這一支從此定居蘇州,並很快成為蘇州城裡的名門。
蘇州張家的名,不因財,不因勢,張武齡(後自己取名冀牖、吉友)受祖父辦洋務的思想影響,但同時又為前輩人受命於朝廷鎮壓過起義軍而心有不安,他發誓不做官,傾其所有的家產致力於辦教育以強國,有人稱他為懺悔型的貴族。
蘇州張家最早置宅於壽寧弄八號。古樸、安靜,是一座具有典型蘇州園林特色的大宅第,以前是一個大官宦人家的宅子,發生過不少悲歡離合的故事,自從張冀牖帶著張家姐弟搬進來,這里便成了他們的樂園。四妹充和從小過繼給了二祖母當孫女(二祖母是李鴻章的親侄女,沒有親生子女),在家的三姊妹就成了花園的主人。靠近書房後牆的花園里有杏樹和棗樹,搖頭晃腦念書的三姊妹聽到屋外杏子落地的啪,啪聲,就都坐立不安起來。好容易捱到老師休息一會兒,三個人搶著往外跑,大大的荷包杏子甜極了,沒吃夠老師回來了,再下課又忙著去搶新掉的,三位小姐的書桌抽屜里常能找到爛杏子。
課余時間,三位小姐有時在花園中文文雅雅地學王羲之臨池洗硯,更多的時候是瘋瘋癲癲爬山、玩水。張家的孩子無論男女都可以自由自在地發展自己的愛好,但同時又家教謹嚴。記得小時家裡來客,小孩子一定要站在客廳一側規規矩矩打招呼,待傭人端著糖果盒子一上來,小孩子馬上安靜的依次退出,不可能有小孩在客人面前鬧著要糖果的事情發生。
據四姊妹的姨祖母講,當年母親被娶進張家的門,掀去蓋頭抬眼一看周圍的人,所有的人都愣住了,---不得了!新娘子太漂亮了,一雙鳳眼,眼梢有一點往上挑,光彩四射,太美了。姨祖母心頭暗想:太露了,留不住,會不長壽的。
果然,母親21歲嫁到張家,36歲就去世了。16年懷了14胎,留下了張家四姊妹五兄弟9個孩子。四姊妹的繼母韋氏又生一子,即有了為人稱道的張家10姊弟。
戲劇人生奼紫嫣紅
---和字輩10姊弟中女孩子名順序為:元和( 字伯元)、允和(仲允)、兆和(叔兆)、充和(季充),六個弟弟分別名為:宗和、寅和、定和、宇和、寰和、寧和。從名字中就可以看出父親對女孩子的鍾愛和期望,不但不沾俗艷的花草氣,而且名和字中都有一股男子的豪爽氣。後來有人說,張家的男孩名字都有寶蓋頭,女孩的名字都有兩條腿,暗寓長大以後都要離開家。他希望自己的女兒能邁開健康有力的雙腿,走向社會。
張家四女六男還有在家的昵稱,女孩子依次是大毛(貓)、二毛(貓)……男孩子則是大狗、二狗……
張家的藏書之多、之雜、之新,在蘇州是有名的。長女元和曾回憶說:父親最喜歡書,記得小時候在上海,父親去四馬路買書,從第一家書店買的書丟在第二家書店,從第二家買的書丟在第三家書店……這樣一家家下去,最後讓男僕再一家家把書撿回來,我們住的飯店的房間中到處堆滿了書。蘇州的鬧市觀前街上,有兩家規模較大的書店,老闆伙計都與張家很熟悉。平時書店進了新書就整捆地送到家裡,逢年逢節由管家結賬。當時蘇州的縉紳富戶不少,但像張冀牖這樣富在藏書、樂在讀書的實在不多。
家裡的藏書孩子們可以自由翻閱,父母從不限制。
張冀牖酷愛崑曲,早早就延請全福班名伶尤彩雲為她們拍曲授藝。大年初二在父親的書房中學戲,幾個小姐自然耐不住性子,吵著要上後花園。父親從不向孩子發脾氣,好言相哄:你們好好學崑曲,以後我替你們做花花衣服上台演戲多好玩!懂事的大姐摁住兩個妹妹坐下來,挺直腰板,兩腿並攏,雙手規規矩矩放在腿上,脖子梗梗地挺著,小眼睛直直地盯著老師,一板三眼,一板三眼---唱---,咦!滿有意思的。
花園中的花廳成了三姊妹的戲台。拿來母親的梳妝盒,敷粉、抹脂、點唇,像模像樣地把母親的絲帕圍在腰間,花團錦簇的三姊妹粉墨登場,看客是父母、老師、奶媽、傭人。不用分工,眼眉間的表情就註定了每個人的角色,元和的端莊,允和的精幹,兆和的頑皮,戲里戲外,從此一生都難有角色的轉換。戲劇人生,人生戲劇,從奼紫嫣紅的花廳開始。
崑曲成了四姊妹終生的愛好,甚至決定和影響了她們的婚姻、事業。
大毛:張元和
四姊妹中大姐元和文靜端莊,典型的大家閨秀。自小組織幾個妹妹在家裡演戲她總是演小姐,在大夏大學讀書時,因她的典雅秀美,被封為當時的大夏皇後。人品出眾、條件優越的大姐追求者不少,但卻沒有一個她中意的,直到30歲了還是驕傲的孤單的公主。最終嫁給了傳字輩名小生顧傳玠。顧傳玠是崑曲小生行當中的全才。無論是在蘇州還是在上海演出,劇場總是坐無隙地、盛況空前,三姊妹在上海讀書時,常是追隨左右的座上客。系出名門的閨秀才女和一個崑曲演員之間的懸殊地位,使來自各方面的輿論給元和造成了不小的精神壓力。這時候,最支持和理解大姐的是二妹允和。在元和姐姐寫信給她傾訴心中隱情時,她不怕天不怕地好大的膽子,竟代行家長職權回信給姐姐:此人是不是一介之玉(?)?如是,嫁他!好一個痛痛快快的辣妹妹。這是一樁轟動的婚姻,當時上海的小報以張元和下嫁顧傳?為題大炒新聞。顧傳?寫信給張允和開玩笑說一朵鮮花插在了牛屎上。他們的婚姻美滿幸福,1948年夫婦雙雙去台灣。1965年,顧傳玠因肝病逝於壯年,後元和定居美國,不但繼續傳習崑曲,還以80多歲的高齡在電影《喜福會》中客串了角色。
二毛:張允和
二姐允和是家中男女孩子加起來頭號的頑皮大王。在娘胎里就不安分,七個月急急來到人間,自稱除了大腦發育得好,其他哪裡都沒有發育健全。人瘦得像韭菜葉子,整日無事闌乾哭得無了無休,是人世間最難養的孩子。人人喜歡一逗就笑的胖乖乖,誰耐煩淚眼婆娑的病苗苗?可沒辦法,仗著體弱多病,從小乾乾(奶媽)疼父母寵,除了天地父母,就是這一腦袋稀疏黃發的二小姐了,誰也惹不起。廚子都不敢煩她,每天雞未叫,睡眼惺忪先一聲苦嘆小二毛哭了,該起床做飯了。到了不哭的年齡,她出落得四肢瘦弱頭腦發達,性格開朗活躍,腿勤、手急、眼快、話多。她說自己的快還沒有快過爸爸,小時候做過實驗,和爸爸同看一本書,一頁沒看完,爸爸卻要翻頁了,我是一目十行,爸爸是一目十二行。
允和12歲前就熟讀了唐詩、宋詞,尤其愛讀司馬遷的《史記》。小小年紀就口口聲聲討厭漢高祖,喜歡項羽,有氣派。一次父親看到小二毛又在書房翻書,便撫著她的頭問:小二毛,你頂喜歡什麼人的詩?允和脫口而出:納蘭性德。父親很奇怪:為什麼喜歡他的?允和振振有辭:他的詩有真感情,動人,文字綺麗。
後來出版的《中國歷代才女詩歌鑒賞辭典》,允和、充和姐妹雙列其中。提及張允和,稱她的詩有風骨、有神韻,情致濃烈,富有生活情趣和哲理;既有女性作者之細膩,又透出一種陽剛氣。
舞台上的允和可沒有這樣風光。算起來那已是80 多年前的事了,開蒙老師剛教會了《百家姓》,大姐元和就組織了她的第一個劇社,第一次當了編劇、導演兼演員。一天,大姨家的表姐來做客,她給每個人安排了角色:
大姐端坐客廳正中唱:趙錢孫李---把門開。
三妹兆和忙開門迎客:周吳鄭王---請進來。
表姐邁四方步進門來:馮陳褚衛---請客坐。
小丫頭允和風風火火:蔣沈韓楊---倒茶來。
一出打泡戲定了終生,她演了一輩子小丫環,自嘲是個丫頭坯子。她們這個小小的姊妹劇社共有四個保留劇目,當家戲是三娘教子,大姐扮得是端坐在椅子上的王春蛾,三妹用紙頭剪成鬍子扮老薛保,允和是挨打的小東人。在探親相罵中,大姐和三妹成了親家,允和一會兒演兒子,一會兒演媳婦,一會兒還要演趕驢子的,最可笑的是還要扮驢子,成了一趕四的全才。在小放牛和小上墳中,她不是沒的可演就是演牛,大姐處處比她們強,在舞台上演了一輩子主角。四妹充和回到張家後,壓軸戲改成了游園驚夢,大姐柳夢梅,四妹杜麗娘,允和自然還是小丫頭。這出戲無論是在樂益還是其他的喜慶場合,逢場必唱,一直到老。允和上大學也是連蹦帶跳的,先後上了中國公學、之江、光華三個大學,最後在光華大學戴的方帽子。
允和嫁給了著名的語言文字學家周有光。經當時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長的葉聖陶推薦,很快調到了北京,想盡其所能大幹一番。誰知不到一年,三反五反運動開始了,她被莫名其妙地打成了老虎,嚇壞了。每天除了寫檢查,不吃不喝不睡覺,平白患了齒槽骨萎縮,失落了一口的白玉牙,快嘴的二姐只能未張口先舉起手帕,成了掩口葫蘆。解放後的第一次政治運動她就下了崗,回到上海。這只80多斤重的老虎從此養在家裡,做了46年的家庭婦女。她說:』塞翁失馬』,時間越長我越體會到這是一種幸運,如果我沒有及早下崗,如果』文革』時我還在工作,那我必死無疑,不是自殺就是被整死。1956年,她隨調到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工作的丈夫再一次來到北京,巧的是文字改革委員會和人民教育出版社在同一個院子,竟是舊地重歸。剛剛散去的委屈一下子重聚心頭,她大哭著對周有光說:我要走,我要回上海!慢郎中周有光輕聲細語好言相勸,她留了下來,在這抬頭低頭都是熟人的院子里,一住25年。又是一次塞翁失馬,在北京,她結識了她一生中最後一位老師,她最尊重的恩師俞平伯。自幼酷愛的崑曲成了她終身的職業,1956年崑曲研習社成立時,俞平伯任社長,張允和被推舉為聯絡組組長。在給各報社寫有關曲社的報道的同時,張允和並非有意地開始了自己的散文創作,過硬的童子功顯現在字里行間,和她的詞作一樣,非同一般。俞平伯先生說她的散文寫得比詩好,尤其是文章的結尾,悠悠不斷的,很有味道。兒子曉平對媽媽說:你的文章很有才華,可以寫下去。允和好笑這好像是父親對兒子說的話,誰知道是兒子對母親的誇獎,好笑!篇什不多的散文,並不引人注目,多數不是為了發表,自己寫著好玩。50年代末,曲會響應號召寫現代戲,演現代戲。張允和挖空心思寫了一出《人民公社好》,其中有一場寫公社的供銷社,樓上有綢緞,樓下有蔥蒜完全是她想像中的供銷社模樣。
三毛:張兆和
三妹兆和忠厚、怕羞,可淘起來像男孩子,因為是第三個女孩子沒有人嬌慣,她也習慣了在做了錯事後老老實實挨罰,不哭也不求饒。處罰決定都是由媽媽作出,大多是罰坐板凳或關在房間里不準出去,若是輪到小二毛(允和)受罰,她會跳起來哭叫,奶媽和保姆都跟著掉眼淚,請求保釋。二姐回憶說:小時候,有一次幾姊妹分蘋果吃,我吃得最快,三兩下吃完,看看三妹,她正小心捧著蘋果,一小口一小口仔細品嘗。我一把搶過她的蘋果,她剛喊了聲』二姐搶---』,我一巴掌打過去,』嚷什麼嚷!』她馬上不做聲了,嘴一癟一癟地要哭。那時候我怎麼那麼不講理呀!三妹和二姐只差一歲,兩人從三四歲起同一天開蒙認方塊字,念人之初。同進樂益又同進蘇州女 人物與回憶1999·6新華文摘145子職業學校,兩人好得像一個人,無話不說。三妹從小對唱文縐縐慢悠悠的崑曲缺乏興趣,尤其不耐煩演規規矩矩的小姐。在《風塵三俠》中,大姐元和演紅佛,兆和演李靖,她坐在龍椅上,雙腳夠不著地,兩腿淘氣地來回盪,一副羞人答答的樣子,好笑極了。兆和對這樣的角色打不起精神來,總是自告奮勇演花木蘭,她頂愛演的是自編的滑稽戲萬能博士、天外來客,臉上畫得亂七八糟上台最開心。她在學校宿舍里也總是出洋相,有時半夜三更一個人在月光下跳舞,有時自言自語說螞蟻是有鼻子的,不然怎麼偷吃我的糖。同屋的同學笑成一團睡不成覺,她卻什麼事也沒有呼呼大睡了。她86歲時在《往事回憶錄之一:我到蘇州來》中寫了這樣幾句:校內有練功的平台和天橋。天橋年代久了,搖搖晃晃的,誰也不敢上去,只有我敢。我還在平台上唱當時的流行歌曲:』賣布!賣布!我有中國布。賣布
!賣布!沒有外國貨……』我還硬著頭皮來來回回走那個搖搖晃晃的天橋,同學們越拍手叫好,我越唱得帶勁。誰知道,樂極生悲,一學期下來,除大姐外,我和二姐都蹲了班!因為我們還同在家一樣,放了學,把書包往台板里一塞就往家裡跑,也不管老師有沒有留下作業要做。怪誰呢?活該!一同在學校瘋玩,又一同哭著留級,真是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的患難姐妹。
天資聰慧功底不薄的兩姐妹最終還是一同考上了上海的中國公學,二姐這樣說三妹:三妹比我用功,她定定心心在中國公學讀完了大學,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大學收女生是新鮮事,男生對我們女生既愛護又捉狹。他們對女生的特點很清楚,挨個兒為我們起綽號。世傳三妹的綽號』黑鳳』,並不是男生起的,這名字我疑心是沈從文起的。三妹原來男生替她起的綽號叫』黑牡丹』,三妹最討厭這個美綽號。三妹人長得黑,樣子也憨憨的,沒有一點閨秀氣,還偏偏歡喜男裝。那時女人的旗袍下擺是窄的,兆和從來都穿陰丹士林色的大擺袍子。一次要去參加親戚的婚禮,家裡人囑咐她一定要穿一件新衣服,她又要穿藍色的,二姐氣得罵她人家結婚,你穿藍布袍子干什麼?她乖乖地換了。二姐不但管她的穿,連三妹的婚姻大事,也是二姐一個允字定下的。1933年初春,沈從文寫信婉轉請二姐代他向父母求婚,說如果爸爸媽媽同意,求三妹早日打電報通知他,好讓他這個鄉下人喝杯甜酒吧。父親本來就主張兒女婚事自理,一說即成。急性子二姐自己先打了電報,電文只一個字---允,既表示了父母允婚,也算署了名字,這個被人傳為美談的有名的半個字的電報,只有張允和這樣好管閑事的快嘴才女才能想得出、做得出。膽小的三妹不放心,生怕沈從文看不懂,隨後又羞答答悄悄來到電報局,遞上了她的電報稿鄉下人喝杯甜酒吧兆。報務員奇怪今天的兩封電報都像密碼,尤其眼前這封,為什麼還要帶個吧字 ?
要求照規矩改文言,兆和不肯,漲紅了臉懇求半天,才發出了這封同樣有名的電報。二姐三妹在同一年結了婚,沈從文說二姐是三姑六婆中的媒婆,1988年4月,就在他去世前的一個月,張允和去看他,他還用濃重的湖南口音叫二姐妹(媒)---婆。解放後,張兆和先在師大附中教書,後在《人民文學》雜志任編輯,她功底深文筆好,又勤懇敬業,是公認的好編輯。她與沈從文幾十年同甘共苦,經歷了重壓與磨難,她的性格為此有了許多變化,沉靜、寡言,很少有人會相信她原來是那樣的頑皮活躍。
四毛:張充和
小四妹充和從小沒有和三個姐姐在一起,在姐姐們的印象中她總是規規矩矩,從不惹事生非。1934年她報考北京大學,國文考了第一,數學得了零分,經過通融,數學勉強給了幾分,才被北大錄取。不知是受張家活躍不安分的基因影響,還是歸宗後受兩個淘氣姐姐的感染,才貌雙佳的淑女充和也惹出了不少笑話。張家在蘇州九如巷住了很久,姐弟和年齡相仿的親友因有共同的愛好分別結社,四姊妹為首的水社,年幼的幾兄弟結成了九如社。兩社不分男女常在樂益的操場上踢球比賽。弟弟定和回憶說:四姐充和任守門員,像猿猴一樣輕捷。她歡喜紅顏色,尤其喜歡戴紅帽子,在北大讀書時同學們都叫她小紅帽。有一年暑假,她報名到東吳大學游泳館游泳,辦手續要交照片,她拿去一張歪著腦袋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怪照。人家說這張照片不合格,她說,怎麼不合格?這難道不是兩寸半身照嗎?
充和的婚姻大事沒有煩勞二姐這個媒婆,自作主張嫁給了曾在北大教授拉丁文、德文和西洋文學的美籍德人傅漢思。解放前夕夫婦雙雙赴美定居,在同一所大學任教。
四姊妹都不是在教堂中披的婚紗,但她們都用終生的愛實踐了全世界每一個人都能背出的牧師的那句話無論是富有還是貧窮,無論是健康還是有病……
嘴仗不斷姊妹情長
張家四姊妹同父同母,卻生得個奇怪,兩黑兩白,大姐二姐白,三妹四妹黑。1979年,小四妹出國30多年後第一次回國,都已是白發人的姊妹見面,二姐一聲驚呼:小四黑子,你怎麼還這么黑呀?
一黑一白的大姐四妹在美國,經常見面。一黑一白的二姐三妹在北京,常憶起陳年舊事,嘴仗不斷。腦子好得不得了的二姐把三妹乾的壞事全記在心上,兆和像小孩子一樣申辯就是沒有這個事情!你專門說我的壞話,戳我的蹩腳。
二姐記得,三妹小時做不好女紅,把線疙瘩留在油貼子(那時女人梳頭用的頭油放在一個瓷盒子里,梳頭時用油貼子沾上油再抹到頭發上。女孩子初學女紅都喜歡做油貼子。)正面留下的笑話……以此事為導火索的嘴仗已打了幾十年。
二姐記得,戀愛時節的兩姊妹無話不講,三妹連日記也拿給姐姐看。她健美聰明,追求者不少,其中不乏相當優秀和知名的人。淘氣的丫頭不為所動,居然在日記本上排出frogNo1、frogNo2……(青蛙一號、青蛙二號……)。二姐逗她,沈從文該排到癩蛤蟆13號了吧 ?
二姐記得,在中國公學讀書時,有一天,三妹收到一封薄薄的信,第一句話是不知道為什麼我忽然愛上了你,是老師沈從文寫的。三妹接著收到了第二封,第三封……信寫得太長、太多,三妹認為老師不應該寫這樣失禮、發瘋的信,告到胡適校長那裡。胡適先生笑笑說:有什麼不好?我和你爸爸是安徽老鄉,是不是讓我跟你爸爸談談你們的事?我知道沈從文頑固地愛你 ! 兆和脫口說出我頑固地不愛他!這些都是當年三妹親口對姐姐講的,如今兩姊妹都有了孫女,她居然都頑固地不承認了。
少年時代的四姊妹曾結成水社,還有社刊《水》,每月一期,發表姊妹兄弟稚嫩的作品。一泓清水浸潤了近70年的歲月,張家的下一代下下一代是否還能分享到《水》的甘甜清醇?
主心骨二姐允和決心恢復《水》,84歲開始學習電腦打字,她不會漢語拼音,發音又是半精(京)半肥(合肥 ) ,硬是一個字一個字查字典在稿上註上音,幸好有語言文字學家周有光的鼎力相助,她終於從親愛的三個字開始學會了打字。開頭用簡訊練手,無論給誰的信開頭總是親愛的……籌劃了兩年,1995年10月28日,向海內外的張氏家族成員發出了一封約稿信,給五弟的信開頭是最最親愛的小五狗……
1996年2月,《水》的復刊號第一期正式出版,總共印了25份,除了十姊弟或後代外,只給了幾個最親近的朋友。前幾期的組稿、編輯、電腦列印工作都是由張允和承擔的,她自封為主編,封三妹這個老資格的大編輯為副主編。老出版家范用稱此為世界之最,最小的刊物,最老的主編。張允和感覺良好,說自己是三自,即自鳴得意、自得其樂、自命不凡。但二八(88)年華,究竟非復當年,精力不及,以前又沒有做過專職編輯,一些錯漏沒能察覺。嚴謹認真的三妹批評二姐拆爛污,二姐順水推舟,倚老賣老,從第七期起交副主編張兆和主持,她退居二線,可主編的職務不讓,還是那麼霸道,和小時候搶蘋果吃一樣。
四姊妹的父執輩朋友葉聖陶先生曾說過一句話九如巷張家的四個才女,誰娶了她們都會幸福一輩子。 /(《英才》1999年4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