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旗袍的寓意
1、風行於本世紀20年代的旗袍,脫胎於清代滿族婦女服裝,是由漢族婦女在穿著中吸收西洋服裝式樣不斷改進而定型的。當時的變化並不復雜。
2、從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末,中國旗袍風行了20多年,旗袍的款式幾經變化,使旗袍徹底擺脫了老式樣,改變了中國婦女長期來束胸裹臀的舊貌,讓女性的體態和曲線美充分顯示出來,適合了當時的風尚,促進了女性解放。旗袍的誕生幾乎成成為20年代後期中國新女性的典型裝扮。
3、自30年代起,旗袍幾乎成了中國婦女的標准服裝,無不穿著。旗袍甚至成了交際場合和外交活動的禮服。後來,旗袍傳到了外國,被西洋女子效仿穿著。
4、發展至今,旗袍的樣式花色都逐漸繁多,隨著復古風尚的流行,旗袍重新演繹昔日的精彩。作為中國服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的旗袍,有著悠久的歷史,象徵著華夏文明,襯托東方女性的優雅氣質,仍然在樣式上不斷創新,在時尚的舞台上大放異彩。
二、袍的寓意和特點
旗袍樣式多樣,基本都有以下特徵:右衽大襟為開襟半襟形式,立領盤組擺側開衩,。單片衣料、衣身連袖的平面裁剪。開衩只是旗袍的很多特徵之一,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必要的。
旗袍是美麗典雅的代名詞,展現女性的端莊優美與迷人曲線,非常適合突女性柔美的特徵。旗袍是傳統的象徵,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承載著歷史和文化的積淀,作為時裝,章顯女性的婉媚,承載著女性身上的雋永和優雅。
三、旗袍的花紋樣式
1、花草圖案
最能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花草圖案,就是梅蘭竹菊四君子了,再有就是蓮花等,具有美好象徵意義的花紋圖案。
【梅】
梅花凌寒獨自開,所以堅韌、經霜傲雪等特質在人們心中具有美好的印象;梅花有五瓣,象徵福祿壽喜財;梅花和喜鵲一起出現時,又代表著喜上眉梢的吉祥寓意。
【蘭】
蘭花清新淡雅,深受文人雅士的喜愛。在旗袍上以蘭花作為裝飾,也能夠凸顯女性的溫婉氣質。
【竹】
高風亮節,堅韌不拔,是想到竹的第一印象。旗袍紋樣中的竹的形象,大多是翠綠的竹葉點綴在旗袍上。
【菊】
菊花的花型十分的飽滿,雖然菊花的印象屬於悠閑恬淡,但是在旗袍上的菊花圖案卻有著富貴長壽的寓意。
花草圖案是旗袍紋樣當中運用最多的花紋,既可以簡單簡約,也可以富麗華貴。
⑵ 旗袍的意思是什麼
旗袍,中國女性的傳統服裝,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形式之一。
旗袍形成於上個世紀20年代,有部分學者認為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兩漢時代的深衣,是民國20年代之後最普遍的女子服裝,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
50年代後,旗袍在大陸漸漸被冷落,尤其文革中被視為"封建糟粕"、"資產階級情調"遭受批判。
80年代之後隨著傳統文化在內地被重新重視,以及影視文化、時裝表演、選美等帶來的影響,旗袍不僅逐漸在大陸地區復興,還遍及世界各個時尚之地。
1984年,旗袍被國務院指定為女性外交人員禮服。
從1990年北京亞運會起,歷次大陸舉行的奧運會、亞運會以及國際會議、博覽會多選擇旗袍作為大會禮儀服裝
2011年5月23日,旗袍手工製作工藝成為國務院批准公布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2014年11月,在北京舉行的第22屆APEC會議上,中國政府選擇旗袍作為與會各國領導人夫人的服裝
希望對你有幫助!
⑶ 古代太子服飾是怎樣的
中國古代的服飾,屬於禮制問題,是用來分貴賤,別尊卑的,皇太子作為皇位的繼承人,在禮制上僅次於皇帝,體現在服飾上,就是非常接近皇帝,表現在服飾上,皇太子有一個特權就是可以穿「袞冕」,就是電視上演的那種頭上頂個平板,下面垂著一排珠子的那種帽子,身上的衣服則綉上日、月、天、地等各種圖案。
這是皇帝的帽子,仔細數一下,是十二串珠子喲
這種袞冕是舉行重大禮儀活動時穿的,比如祭祀天地、太廟等皇帝才會這么穿,平常上朝啊,處理政務,接見大臣啊,以及休息的時候,是不會穿這玩意的。現在演電視的,皇帝出來動不動就穿成這樣,是不對的。
成都武侯祠的劉備像,仔細數一下只有九串珠子,難到武侯祠塑像的時候是想說劉備偏安蜀中,還不夠格當真正的皇帝?其實不是的哈,因為按照周禮的理想,袞冕只是皇帝的第二級服飾,在袞冕之上還有一套更高級的禮服,叫做大裘冕,大裘冕就是十二串珠子,但只是在祭祀昊天上帝時才穿,平時搞活動,不穿大裘冕,只穿袞冕,為了區別,皇帝的袞冕只有九串珠子。不過套規定太繁鎖,後來不怎麼用了。武侯祠這個塑像倒是很符合周禮的。
袞冕在周代是所有的王公貴族都可以穿的,只是用前後所垂的珠子的數量和衣服上綉的圖案來區分等級,但後來因為這套服飾跟皇帝的太像,除了皇帝以外,其它人基本上不準穿了,除了皇太子以及親王以外,一般大臣都不能再穿袞冕了,當然外國的國王也是可以穿的。
朝鮮的國王也可以穿袞冕
皇太子的袞冕和皇帝的區別,就是皇帝的珠子是十二串,每一串又有十二顆珠子,和皇太子的就降等為九串珠子,每一串也只有九顆,衣服上綉的圖案,皇帝是可以綉十二種,皇太子只有九種,便說實話,這種差別完全不影響整體觀感,不仔細看,跟皇帝真差不多。
明代皇太子的冕服,數一下只有九串珠子喲
⑷ 古代,太子穿的衣服叫什麼,如王爺的衣服叫蟒袍,皇帝的衣服叫龍袍
古代,太子穿的衣服四爪蟒袍。
蟒袍在明代是官員的朝服,到清代才放寬限制,上至皇子下至未入流者都可穿服,只在顏色、蟒數上有區別限制。而龍袍皇帝專用的袍。
據《清史稿》卷一百三志七十八記載:「皇子蟒袍金黃色,片金緣,綉文九蟒(皇族為明黃、金黃及杏黃,以片金為邊緣,綉著九蟒)。」普通人一般為藍色及石青色。
明代"蟒衣"本是皇帝對有功之臣的"賜服"。至清代,"蟒衣"則列為"吉服",凡文武百官,皆襯在補褂內穿用。衣上的蟒紋與龍紋相似,只少一爪(趾)」,所以,把四爪龍稱為"蟒",遂名曰"蟒衣"。戲曲服裝中的"蟒"即是明、清"蟒衣"基礎上,經過裝飾和美化後所形成的。
(4)太子穿旗袍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龍袍與蟒袍的色彩
一、龍袍
龍袍的色彩選用頗有研究,並十分嚴格,古代人使用的色彩並非單純是人的本性需要,同時又作為一個種族或部落的標志,在遠古舊石器時代的山頂洞人穿用採用赤鐵礦染色,到了夏代崇尚黑色,周代崇尚紅色,秦朝崇尚黑,漢朝推繹周崇尚紅。
隋文帝穿的龍袍第一次採用黃色,其後長期以黃色為最高貴,它象徵中央,因此,這種風氣一直沿用下來,直到封建王朝結束。龍袍上的字紋樣的顏色由淡月白色,品月和普藍組成,「蝙蝠」有朱紅、棗紅、絳色、香色、青銅色等數種顏色。
二、蟒袍
蟒袍主要使用十種純色,分為"上五色"(正色)和"下五色"(副色)。上五色指紅、綠、黃、白、黑,下五色指紫、粉(紅)、藍、湖、香。京劇服裝繼承了中國民族藝術的裝飾色彩傳統,大膽用色,色彩傾向鮮明,注重強烈對比。
又因為它是一種"刺綉之服",金銀線(復合色)具有調和作用,所以,服裝色彩既有強烈對比,又和諧統一,並且光彩燦爛,極為富麗。對於具體人物,力求擴展服裝基色(主色)的面積,造成"一人一色"效果。用色也具有特定的寓意,根據人物的類型而定。
⑸ 太子服與龍袍有什麼差別
太子服與龍袍的差別:
1、 龍袍圖案不同。「五爪為龍,四爪為蟒」皇帝是九五之尊,服飾上獨享九龍爪,穿的是五爪的龍袍,而太子穿的是四個手爪的蟒袍,太子的是的衣服上綉的是四爪蟒。
2、顏色不同。清代皇子服色,皇太子用杏黃色,皇子用金黃色。乾隆帝是中國古代最長壽的一位帝王,五世同堂,故有皇孫、皇曾孫、皇元孫服制。元孫應為玄孫,避康熙帝之名諱改稱元孫。 清代歷朝,惟有康熙立過皇太子,康熙十四年定有皇太子冠服。
3、朝冠不同。皇子朝冠,分冬、夏,按時令更替。冬用薰貂,十一月朔至上元用青狐;上綴朱緯,頂金龍二層,飾東珠十,上銜紅寶石。夏織玉草或藤竹絲為之,石青片金緣二層,里用紅片金或紅紗,上綴朱緯,前綴舍林,飾東珠五,後綴金花,飾東珠四。頂如冬朝冠。 皇孫朝冠,亦分冬夏兩季。
龍袍:
4、端罩不同。皇子端罩,以紫貂為之,金黃色緞里。左右垂帶各二,下廣而銳,色與里同。 皇孫端罩,以青狐為之,月白緞里,余與皇子制同。 皇曾孫端罩制與皇孫同 皇元孫端罩用紫貂為之,余與皇孫制同。
⑹ 康熙朝的太子著什麼服飾~~
清朝只有一位皇太子,就是胤礽。
袞服:為皇帝穿著,皇太子的穿著。但朝服顏色不同,皇帝為金黃色,皇太子服為明黃色。朝服上所綉龍數也不同,皇帝綉九龍,皇太子綉五龍。皇子朝服是綉四龍的。皇太子的袞冕,用白珠九旒,紅絲組為纓,青擴充耳,犀簪導。青衣朱裳,五章在衣,四章在裳。白紗中單。瑜玉雙佩。白襪朱舃。
清朝就這么一位皇太子,兩上兩下的,最後還沒有當上皇帝。
胤礽:
http://blog.photo.sina.com.cn/showpic.html#url=http://static10.photo.sina.com.cn/orignal/50929dd84466a6dafea69
胤礽福晉(瓜爾佳氏):
http://picasaweb.google.com/bingji123456/TsrUIK/photo#5101362381644746450
以上,希望能夠對你有所幫助。
⑺ 中國人穿旗袍有什麼意義
主要旗袍的造型與婦女的體態相適合,線條簡便,優美大方,所以,有人認為旗袍是中國女人獨有的福音,可起到彩雲托月的作用。而且,旗袍是老少宜穿,四季相宜,雅俗共賞。根據季節的變化和穿著者的不同需要、愛好,可長可短,可做單旗袍、夾旗袍;也可做襯絨短袍、絲棉旗袍。並且,隨著選料不同,可展現出不同風格。選用小花、素格、細條絲綢製作,可顯示出溫和、穩重的風韻;選用織錦類衣料製作,可當迎賓、赴宴的華貴眼飾。因此,當中國旗袍在日本、法國等地展銷對,很受當地婦女人士歡迎,她們不借重金,爭購旗袍,特別是黑絲絨夾金花、簍金花的高檔旗袍,最為搶手。總之,旗袍正以濃郁的民族風格,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的服飾美。它不僅成為我國女裝的代表,同時也公認為東方傳統女裝的象徵
⑻ 請問女的穿的叫旗袍,男的穿的叫什麼啊
男的穿的是長袍馬褂。
旗袍形成於上個世紀20年代 ,民國20年代之後成為最普遍的女子服裝,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國民政府於民國十八年(1929年)公布的《服制條例中》正式將藍長袍、黑馬褂列為「國民禮服」。長袍馬褂是一種男性服飾名,為男性傳統服飾,由長袍與馬褂兩部分組成。
長袍,為大襟右衽、平袖端、盤扣、左右開裾的直身式袍,這種沒有馬蹄袖端的袍式服飾在清代原屬便服,稱為「衫」、「襖」,又俗稱「大褂」。馬褂,對襟、平袖端、身長至腰,前襟綴扣襻五枚。馬褂原為清代的「行裝」之褂,後逐漸成為日常穿用的便服。
(8)太子穿旗袍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民國建立後,前後約曾頒布過三個全民性的服飾制度,分別為民國元年的《服制案》、民國三年的《祭祀冠服制》、民國十八年的《服制條例》,另有汪偽政權的《國民服制條例》。
民國元年(1912),北洋政府制定了一個《服制案》,公布了男女禮服條文,男款禮服較為繁雜,分大禮服和常禮服,常禮服又分為甲乙兩類,其中大禮服和甲種常禮服再細分為晝用和晚用兩種,均以西方的燕尾服、晨禮服等服飾為藍本;乙種常禮服則為長袍和馬褂組合的套裝,來自晚清的男子便服。
民國三年(1914)曾公布過有《祭祀冠服制》,為根據古經書臆造的祭服(「士庶」祭服可通用乙種常禮服),帶有濃厚的以等級尊卑為特徵的帝制時代輿服制度色彩,國民政府時期被廢除,此不詳敘。
到民國十八年(1929),國民政府又重新制定了一個《服制條例》,條文由禮服、制服和附則三章構成並有附圖。此條例台灣地區一直到2000年之後才被正式廢除。
⑼ 穿旗袍有什麼講究
1、穿旗袍佩戴配飾更能加分
在細節上體現你的穿衣品味,在穿旗袍的時候搭配一些小配飾,是更能夠體現你的審美情趣。但是在佩戴配飾的時候也要注意配飾的風格,不要喧賓奪主。旗袍才是我們的重點,而配飾是起到一個畫龍點睛的作用,讓旗袍更顯生動亮麗。
2、穿旗袍要注意不要一味追求貼身
旗袍能夠展現女性的曲線美,但是也不要為了曲線美而特意去穿不合身的旗袍,過緊的旗袍不僅行動不便,而且還會讓穿旗袍的人有不舒適的感覺。最好的旗袍大小應該是能夠讓你的身體有活動的餘地,同時旗袍的衣領、袖子等地方也要細細查看是否裁剪製作得當。
3、穿旗袍要講究內搭
如果穿著的旗袍比較輕薄透氣,或者是無袖的旗袍,就需要格外注意旗袍的內搭了,不僅在顏色的選擇上要盡量淺色,和旗袍相配合,尺寸貼身也很重要,不要因為尺寸而外露。
4、穿旗袍要講究花色、面料
一般來說,年齡層次不一樣,選擇的旗袍的花色和面料也會有所不同。比如稍微年齡小一些的,在花色的選擇上可以比較大膽活潑一些,更顯活力。稍微年齡成熟一些的,可以選擇一些成熟穩重的花色,面料也偏向選擇高雅大方,更符合典雅的氣質。
5、穿旗袍要講究儀態
女性穿旗袍是十分講究儀態的,站著有站著的儀態,坐著有坐著的儀態,行走也有行走的儀態……不雅觀的行為會顯得和旗袍格格不入。
對於女性來說,動人的風度和儀表更容易為自己加分,留下好的印象,增添魅力。所以穿上旗袍之後也要十分注意儀態舉止。
⑽ 穿旗袍著馬甲,家長送考穿旗袍有什麼寓意
我們所生活的環境每時每刻都發生各種各樣的變化,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質量也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善,並且人們受教育的程度也越來越高了。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教育的重要性 ,並且我們都知道,高考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我們非常擔心自己的高考 ,但是對於一部分人來說的話,他們更加擔心 ,那就是我們的父母 。那麼對於高考這樣的一件事情來說的話,也發生過許許多多有趣的事情。那麼穿旗袍著馬甲 ,家長送考穿旗袍有什麼寓意 ?首先對於這樣的一種穿著來說的話,那麼它的寓意是比較容易理解的 ,因為旗袍她本身就有一個旗幟,那麼就寓意旗開得勝 ,希望自己的孩子在高考當中能夠穩定發揮,旗開得勝 ,媽媽們通過這種方式來給自己的孩子加油鼓勁 ,這是一種非常不錯的做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