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旗袍展示 » 怎麼給幼兒上手工旗袍課
擴展閱讀
紅色旗袍穿什麼鞋好看嗎 2025-05-19 17:10:28
香檳色上衣怎麼搭配裙子 2025-05-19 16:52:57

怎麼給幼兒上手工旗袍課

發布時間: 2022-06-18 21:16:21

㈠ 幼兒園小班手工製作裙子怎麼做

按這個剪好縫上就行了

㈡ 如何將手工活動教學應用到幼兒教學中

幼兒園手工教學活動,是幼兒在教師的引導下,利用各種材料進行的造型操作活動。因為手工活動的游戲性和操作性都很強,作品既好玩又好看,既可以裝點環境又可以作為幼兒的玩具,所以深受幼兒的喜愛,並且在手工活動中幼兒的動手能力、操作協調能力、耐心細致、有序的習慣都會得到鍛煉與培養,所以,我們要組織豐富多彩的手工製作活動,讓幼兒園手工教學變得生動起來,吸引幼兒的主動參與與創造,從而培養幼兒的各種能力。那麼,究竟該如何進行幼兒園手工教學呢?下面從幾個方面進行闡述。
在幼兒園組織的有目的的手工教學活動,主要是教師通過預設活動目標,准備相應的材料,按照制定的計劃引導幼兒參與進行創作的活動。它可以分為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兩種類型。
一.幼兒園正式的手工教學活動。
在正式的手工教學活動中,教師起到引領的作用,所以在指導方式上應側重以下幾點:
1、教師准備的範例應生動有趣,能充分調動幼兒的積極性。
手工活動是通過對各種材料的加工,製作出富有美感的物品的過程,所以活動前,教師出示的範例或作品一定要能激發孩子製作的興趣。根據內容,範例可以是教師的製作,也可以是實物,最主要的是能讓幼兒對所要進行的操作結果產生明確的直接感受。另外,教師要採用生動的導入方式,如談話法、故事法、情境法等,讓幼兒在興趣中產生創作的慾望。如製作"望遠鏡",我們就先進行了"小小偵察兵"的游戲,讓幼兒先學偵察兵觀察敵情,繼而發現"望遠鏡",接著觀察範例,看看是用什麼材料製作的,再思考用什麼辦法,才能讓材料做成成品。通過這樣的共同探討,幼兒很順利的掌握了用紙捲成圓筒的要領。幼兒在接下來的製作過程中也非常的活躍。通過游戲不但使活潑好動的幼兒發揮了聰明才智,而且也是性格內向的幼兒得到了鍛煉。
2、對於手工活動中的基本技巧,教師要清楚的講解示範。
手工活動,特別是折紙等需要有序進行的操作,教師的講解示範非常的重要。教師的示範講解要根據幼兒的反應來控制,對於較難的環節要用幼兒能夠理解的語言進行講解,操作環節要讓每個幼兒都看地清楚明白,有些方法的重復可以讓幼兒自己來嘗試,再根據他們的問題進一步講解演示。孩子們掌握了一定的技能,積累了一定的感性經驗,經過老師的啟發和指點,他們才能插上想像的翅膀,讓頭腦中的童話世界盡自己的能力在手下展現出來。
3、在幼兒自己獨立進行製作的過程中,教師要耐心的幫助和支持。
因為手工活動涉及許多的技能及方法的問題,所以在活動中幼兒需要更多的指導和幫助,特別是一些細節的處理對他們來說比較困難,這時教師的知道就非常的重要。而且在小范圍內幫助一名幼兒,周圍的幼兒又等於接觸到了一次的方法示範,對於難點教師要及時進行調整,降低要求,使多數幼兒能順利地完成操作。

㈢ 幼兒園老師如何上好一堂手工活動課

幼兒園藝術課手工活動教案
1.知道有鯉魚跳龍門這個勵志故事。
2.通過活動,讓小朋友能口述故事和表演其中情節。
3.初步感知近似色和對比色,並學習運用兩種近似色或對比色進行線條彩繪。
材料准備:彩盤、廢棄盒子記號筆、蠟筆、水粉、毛絨球、雙面膠、透明膠、龍燈會及龍的圖片、刻刀、安全剪刀、KT板、大小相同的箱子四個。
1.導入:
(1)請幼兒觀看視頻——鯉魚跳龍門動畫片,激發興趣,說說裡面你最喜歡的是哪個角色?並鼓勵幼兒大膽的表達。
(2)師:小朋友你願意做故事裡的哪個角色呢?你們想不想把這么神奇的龍門請到我們的教室里來?有什麼好辦法?
2.製作過程:
(1)小朋友拿筆蘸所需顏料塗在紙盒上;
(2)在許願條上畫上自己的願望;
(3)老師幫助小朋友把畫好的紙盒貼在牆上,配合龍頭,形成一個龍身;
(4)小朋友將製作好的願望條貼在龍身下,以豐富我們的作品;
(5)和老師一起粘貼鱗片;
(6)一次請三個孩子,鑽到鯉魚的身體里,用手扶住紙箱,這樣就可以自由的游來游去,模仿鯉魚跳龍門。
重點:使小朋友對不同顏色搭配在一起會形成什麼視覺感受有一定認識。了解什麼是漸變色和對比色。
難點:
1.小朋友可能無法將顏色調塗均勻,需要老師幫助。
2.小朋友對對比色,漸變色概念模糊。需要老師事先調好幾組漸變色和對比色,方便小朋友認識和選擇。
不同年齡段的活動安排:
3~4歲:在老師的構圖下,幼兒會在紙盒上塗上漂亮的顏色。
4~5歲:在老師的指導下基本能清楚對比色和漸變色的概念。
5歲以上:通過這次製作和互動,能回家對家長口述鯉魚跳龍門的故事。

㈣ 幼兒手工製作如何授課

;;;在上手工課的時候,一定要生動形象。給您幾個建議:(以製作葡萄為例子) ;;;; 1、教師事先准備好材料。(紫色的小圓片,綠色的油畫棒。葡萄的圖片,統一為幼兒畫上葡萄葉子的紙若干) ;;;; 2、認識葡萄的圖片,觀察葡萄的顏色,形狀。 ;;;; 3、教師示範,用紫色的小圓片,粘貼葡萄顆粒,並且告知幼兒方法。 ;;;; 4、對葡萄葉子進行塗色。塗色時候講清楚規則。 ;;;; 5、觀看老師製作的葡萄成品。 ;;;; 6、講清楚在製作的時候需要注意什麼。比如:雙面膠紙要扔在統一的地方等。 ;;;; 7、幼兒操作。 ;;;;其實,手工製作的課程主要就幾個環節。 1、課前准備。 2、授課過程。 3、課後反思。但是,在授課時候,應該注意到整體的氣氛。一定要挑選適合年齡段孩子的課程。 ;;;;;;;

㈤ 幼兒園如何上好手工課

燒好手工課其實就是鍛煉孩子的動手能力和專注力,所以上課首先就是要讓孩子學會認真,學會精下心來去做一件事情,可以慢慢的去練習,就可以做得越來越好。

㈥ 如何進行幼兒園手工教學活動

摘要:「手工」是指用手操作、表現手藝的工作。手工活動關繫到大腦的發育,手的動作和思維活動有直接聯系,手的活動越復雜就越能刺激大腦皮層上相應運動區的活動,從而使思維活動水平越來越高。 關鍵詞:手工教學;撕貼;剪紙;染紙;泥工 著名兒童心理學家朱智賢教授在他的《兒童心理》專著中指出:「幼兒從4歲開始,精細動作技能已開始發展,主要表現在兒童的手部上,同時這一時期兒童的觀察力、想像力等也都能發展起來。」作為教師,要從幼兒這個年齡段開始,挖掘幼兒巨大的學習潛能,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手工活動,讓幼兒掌握多種技能技巧,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幼兒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一、撕貼教學可發展小班幼兒小手的靈活性 撕貼是發展幼兒手部肌肉靈活性的有效形式。此方法比較簡單,對剛剛入園不久,沒有經過美術訓練的幼兒來說比較容易掌握,可作為首先選擇的教學內容。如:撕貼蘋果樹。老師畫好蘋果樹圖樣,並准備紅色紙撕成細長條形,讓幼兒練習把長條紙撕成小碎塊,然後粘貼在蘋果樹上。從撕到貼,需要幼兒手的靈活、協調。幼兒對撕貼很感興趣,撕得快,貼的干凈,雖然都將蘋果樹貼滿了蘋果,但出現的效果卻不一樣,有的畫面雜亂無章,而有的畫面卻一目瞭然,清新爽意,每個小蘋果都貼的位置恰當。在幼兒有了撕貼的經驗後,可以加入一些稍難一點的撕貼教學,比如撕貼秋天的大樹、熱帶魚等內容。老師示範後,讓幼兒自己完成撕貼的整個過程,幼兒都表現出較高的學習興趣,不但小手越來越靈活,而且撕貼的技能也逐步提高。 二、剪紙教學是培養小班幼兒創造力的較好手段 剪紙教學往往被人們認為是中大班幼兒的手工活動內容,小班幼兒根本不會使用剪刀。然而事實證明,小班幼兒不僅能學會正確使用剪刀,而且在教學中還能通過剪刀培養幼兒的創造能力,這關鍵在於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 初上剪紙課教幼兒使用剪刀,可先讓幼兒剪直線,即老師可以在紙張上折出痕跡或畫出直線,讓幼兒沿著折出的痕跡或畫出的直線進行練習,如剪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幼兒會使用剪刀後,可讓幼兒按畫好的輪廓線剪紙。如老師在彩色紙上畫好星星的輪廓,讓幼兒先沿線剪後,再貼在剪好的月亮旁邊,組成了一幅「星星和月亮」的畫面。 為了鞏固幼兒使用剪刀,還可要求幼兒回家後在舊圖書上找喜歡的圖樣,把他們剪下來貼在一起,組成一本「畫書」。新年到了,為了增加節日氣氛,教師可以教幼兒學剪窗花,上課時,重點教幼兒折的方法,因為折是剪得基礎,再教幼兒怎樣剪,在什麼位置上剪,結果出乎教師的預料,在參與剪紙的幼兒之中,只有兩位幼兒不會剪,其他幼兒都剪出了有規則的圖案。經過幾次練習後,大多數幼兒都掌握較好,有個別能力強的幼兒還剪出像大人一樣整齊、精細的圖樣。 由此證明,小班幼兒完全有能力使用剪刀。在剪紙過程中,幼兒的手和腦並用,想像力、創造力、動手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發展。 三、染紙教學可發展小班幼兒對色彩的感知力 染紙是一種較復雜的手工活動,通過染紙可以讓幼兒體驗到顏色的奇妙變化,發展幼兒對色彩的感知及興趣,激發幼兒學習色彩的積極性。 初進行染紙活動時,可先讓幼兒做「染紙玩色」的游戲,為幼兒准備了白紙,紅、黃、藍顏料,毛筆等材料。教師先示範在白色紙的一邊用毛筆任意蘸上三種顏色,然後將紙對折壓平,打開後,竟然神奇的出現了一隻美麗的蝴蝶。幼兒被這種有趣的形式吸引,很快投入到自己動手操作中去,教師啟發他們在紙上按不同方向塗不同顏色。 在塗色過程中有一個重點問題要讓幼兒掌握,那就是塗色時動作一定要快,不然,顏色幹了,再對折壓平也無濟於事。幼兒經過練習,染出了許多畫面,有的畫像機器人,有的畫像一件毛衣,一把扇子,一棵古老的樹干……孩子們一會兒說像這,一會兒說像那,連老師看了孩子的畫也要琢磨一會兒。幼兒的想像力、創造力完全體現在他們的染紙作品中。 四、泥工教學可培養小班幼兒對手工的興趣,提高幼兒的智力 在人們的思想中總認為3、4歲的幼兒年齡小,動手能力差,只能做一些簡單的泥工內容,如:搓根小棒,壓個圓餅乾等,其實這樣做不能發掘孩子真正的智力潛能,上簡單的泥工課,幼兒對泥工興趣也不大。 小班的幼兒手指小肌肉尚未發育好,動作不靈活,沒有足夠的力量和能力將泥捏出需要的形象來。因此,我們幼兒園通過反復實踐和尋找,發現泡泡泥不但柔軟容易揉捏,而且易於保存,最終將泡泡泥確定為我們幼兒園手工課活動的使用材料。 剛入園的幼兒,上泥工課時我們應該給幼兒一團泥,他們一定會非常高興地反復捏弄著玩。讓幼兒任意玩弄泥塊的課題,符合幼兒泥工亂捏階段(無秩序階段)的發展規律,正好與繪畫上的塗鴉期並行。這樣,他們在手工的天地里成了生活的小主人,不但認識了材料性能,還做了自己想要做的事,從而促進了大腦的發育,使智力通過玩泥迅速提高。 教師可以多設計一些游戲性的主題課,讓幼兒在游戲中掌握基本技能。如「請娃娃來我家」的課題,以游戲形式讓幼兒任意做一樣點心招待娃娃,就比只做一樣糕點更能發揮他們的積極性。如在教幼兒做「梨」時,讓幼兒有節奏地念兒歌來模仿動作: 一二三四團呀團, 二二三四搓呀搓。 三二三四壓呀壓, 四二三四抹抹光。 隨著兒歌的節奏,幼兒很快就做好了「梨」。下課後,還不時地念兒歌做各種動作。就這樣,幼兒在游戲中掌握了泥工的基本技能。 教師還可根據節日的特點,從製作節日食品入手,來選擇有趣的泥工教學內容,讓幼兒在玩中掌握團、壓、捏、柔、串等多種泥工技能。如在國慶節後,重陽節前夕,可選擇泥工「糖葫蘆」作為幼兒手工課的內容,紅紅的泡泡泥被孩子們團的圓圓的,用小棒細心的將「山楂」串起來,還真像「糖葫蘆」。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到了,可選擇泥工製作月餅這個內容,讓幼兒把各種各樣的泡泡泥團圓壓平後,用瓶蓋、雪花玩具等材料在上面壓上花紋,孩子們的想像力得到發揮,做出了花樣各異的月餅。通過以上活動,培養了幼兒動手製作的興趣,動手能力也大大的提高。五、總結總之,在小班開展各種手工教學活動具有一定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能否使幼兒的小手更靈巧,想像力更豐富,色彩感更強,興趣更高,取得良好效果,需要教師有目的、有意識的去培養。我們應該讓幼兒多參與各種手工活動,讓孩子在手工活動中充分表現自己,勇於實踐,大膽嘗試,從而達到培養幼兒良好習慣,促進幼兒智力發展的目的。

㈦ 如何指導幼兒手工製作

1、引導幼兒參加手工活動,體驗手工活動的快樂,培養他們對手工活動的興趣並願意嘗試各種手工工具和材料。培養幼兒安全、衛生、整潔的手工活動的習慣。 2、引導幼兒學慣用糨糊、膠水等粘貼沙子、種子等點狀材料。 3、引導幼兒學習撕、拼貼、折(對邊折、對角折)、印等操作,訓練手的控制能力。 4、引導幼兒體驗可塑性材料(泥、橡皮泥等),學慣用搓、團、壓的方法塑造簡單的立體物象。 二:3-4歲幼兒手工製作能力的指導:在折疊、粘貼的基礎上,開始接觸工具。結合繪畫的學習,進行簡單的造型練習。 1、引導幼兒正確使用的手工工具和多種材料,使他們喜愛各種手工活動。 2、引導幼兒用豐富、復雜的點狀材料,粘貼出簡單的物象。 3、引導幼兒在小班的基礎上學慣用紙折出(按中心線折、雙三角折)。剪貼出簡單的物象。 4、初步學慣用其他點狀、線狀、面狀和塊狀的自然物和廢舊材料製作玩具。 三:4-5歲幼兒手工製作能力的指導:能較熟練地使用合適的工具,具有一定的立體造型的想像力和製作能力。 1、學慣用多種點狀材料拼貼物象,表現簡單的情節。 2、學慣用多種技法將紙折出物體的各個部分,組合成整體物象。 3、學習目測的方法將紙等面狀材料分塊剪、折疊剪,拼貼平面的物象或製作立體的物象。

㈧ 怎麼做手工旗袍

造型方法的區別

古代旗袍:大多採用平直的線條,衣身寬松,兩邊開叉,胸腰圍度與衣裙的尺寸比例較為接近;

近代旗袍:進入了立體造型時代,衣片上出現了省道,腰部更為合體並配上了西式的裝袖、旗袍的衣長、袖長大大縮短、腰身也越為合體。

旗袍款式的變化主要是袖式、襟形的變化。

袖形的款式主要有:寬袖形、窄袖形、長袖、中袖、短袖或無袖。

襟形款式主要有圓襟、直襟、方襟、琵琶襟等:

圓襟旗袍禮服——襟處線條圓順流暢;

直襟旗袍禮服——身材豐滿、圓臉型的女性適合這一款式,可使身材顯得修長;

方襟旗袍禮服——將襟部進行了大膽的改革,適合不同臉形穿著。

琵琶襟旗袍禮服——

此外還有雙圓襟旗袍、雙開襟旗袍等款式。

三、旗袍的裝飾工藝設計

古代旗袍和近代旗袍的工藝特點

古代旗袍的工藝特點:是精細的手工製作,適用各種刺綉、鑲、嵌、滾等工藝;

近代旗袍的工藝特點:是式樣簡潔合體的線條結構代替精細的手工製作。

一) 旗袍衣邊裝飾手法及工藝處理

各種鑲邊、滾邊和嵌邊是旗袍裝飾常用的特殊工藝手法:

1、 單色鑲邊

2、 單色滾邊(方角滾邊工藝處理圖示)

3、 滾嵌滾(方角嵌滾工藝處理圖示)

4、 嵌邊(圓角嵌邊工藝處理圖示)

5、 混合滾(嵌鑲滾)

6、 三色鑲邊

二) 旗袍的花鈕裝飾

旗袍花鈕具有其它服裝上鈕扣所不能比擬的作用,它不僅僅是一個鈕扣,而是旗袍本身一件精美的裝飾品,花鈕設於旗袍領部、襟部,能起到畫龍點睛的功效,採用的圖案,多為古色古鄉的龍、鳳、孔雀、福、綠、壽、喜、吉祥如意等。

三) 其它裝飾

綉花、手繪也是旗袍裝飾中廣泛使用的一種手法,它是我國傳統的綉花工藝及國畫藝術,用國匯點綴國服,可謂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

各種質地的披肩也是旗袍最好的裝飾,精美的旗袍配上披肩,更顯示高貴、典雅。

四、旗袍排料裁剪注意事項

一)確定衣料的正反面——把衣料的正面疊在裡面,將粉線畫在反面,淺色衣料勿用過深色的畫粉;

二)確定衣料的對折線——因旗袍前後中心都沒設縫,所以排料時可以把面料獨邊對折,折夠身肥為止。

三)確定衣料圖案的方向,使衣片、袖片、領片上的圖案方向一致;

四) 裁剪絲絨面料時,注意使各衣片毛絨倒向一致,以免有色差;

五) 裁剪時,要在輪廓線外加適當的縫份和貼邊。

如裝縫普通拉鏈,止口需1.5cm,隱形拉鏈,止口需1cm,包邊和嵌邊的止口也有所不同。

六)檢查面料裁片和里料裁片的數量和質量。如一片右底襟(正反有無錯裁)

五、旗袍的縫制工藝

一)款式簡介

二)衣片歸拔

1、 前衣片歸拔——把前片從中心線處折疊,正面相對,擺平置於燙床上,把側縫中腰處拔開,臀部歸直,使衣片的曲線與人體型曲線相符。

2、 後衣處歸拔——把後衣正面相對在中心線處折疊,放在案扳上,把側腰中腰處拔開,後中腰處歸縮,側縫臀部的凸勢進行歸縮處理,餘量推到臀部,再把後袖籠略歸一下,把凸勢推向背處,推出肩胛凸勢。

3、 衣袖片歸拔——把袖片按正面對折,由側縫向袖中歸燙,把凸勢推向手臂處。

三)貼牽條

牽條的作用:牽條起牽製作用,防止拉伸變形。對於一些輕薄面料,牽條還起著減少縫口起皺的作用。

牽條的用途:服裝中凡是容易拉伸變形的部位都應敷上牽條,如袋口、駁口線、領口線、袖窿、門襟止口等。敷牽條時,一般要略拉緊一點敷上,特別是易拉伸的部位。

1、 側縫貼牽條

衣片歸拔後,為了保證側縫曲線的穩定性,需在前後衣片側縫沿縫份粘貼直紗牽條。

2、 襟邊貼牽條

旗袍圓襟、方襟、直襟三種大襟粘牽條的製作工藝:

1)圓襟

首先裁好1~1.2cm寬的直紋牽條,然後將牽條粘於大襟邊的縫份上,當粘貼到下半彎處時,將牽條稍拉緊使大襟邊容縮約1cm,燙平服。大襟外形即固定不會走樣,容縮後的大襟完成後效果較貼體。如圖1所示。

2)方襟

將已裁剪好的直紋牽條粘於大襟邊縫份處,粘至轉角位剪斷牽條。然後再繼續粘貼彎曲的部分,並在下半部份容縮1cm,再把長出的1cm牽條剪齊。如圖2所示。

注意:牽條粘貼至彎曲部位時需剪若干個剪口,以便轉彎處粘貼平服。

3)直襟

牽條粘貼至大襟1/3處開始拉緊牽條容縮大襟邊約1cm

㈨ 如何開展幼兒手工活動

一、培養興趣,促進手工活動

興趣是幼兒學習的最佳動力。有了興趣就能調動幼兒的學習積極性與創造性,就能活躍思維,豐富想像。而游戲又是幼兒最感興趣的活動。根據這一特點,組織幼兒進行多種生動活潑的游戲,讓幼兒在游戲中學,在游戲中練。

如製作「望遠鏡」,我就結合「小小偵察兵」游戲,我先組織全班幼兒學小偵察兵四處偵察,既而發現「望遠鏡」。接著觀察範例,看看是用什麼材料製作的,再思考用什麼方法才能使這個材料成為作品。先做什麼,後做什麼等。通過這樣的共同探討,孩子們很順利就掌握了用紙捲成圓柱形的要領。幼兒在作品製作中非常投入,游戲也特別活躍有趣。因為這是幼兒自己的作品,又是幼兒十分喜愛的游戲。

二、善於利用,學以致用

在培養幼兒興趣的同時,還要注意幼兒學習的特點,幫助幼兒學習。幼兒學習某一新事物,有時需要藉助形象的概念理解。

如折雙三角形,步驟多,講解自然煩瑣,幼兒難於理解。針對本班幼兒記憶力強,又喜歡念兒歌的特點。將講解步驟編成簡短形象的兒歌教授與幼兒:正方形紙變魔術,上邊下邊碰碰頭,變出一個長方形;短邊短邊碰碰頭,變個雙層正方形;手指頂住尖尖角,拉出一個小三角,反面尖角頂一下,又出一個小三角;瞧!我的小手多能幹,雙三角形折好啦!孩子們高興地跟著我邊念兒歌,邊折雙三角。既有趣又容易。很快掌握了方法,教得輕松,孩子也學得輕松。

三、教給製作的基本方法,把創造的餘地留給孩子

孩子們掌握了一定的技能,積累了一定的感性經驗,經過老師的啟發和指點,他們便能插上想像的翅膀,讓頭腦中的童話盡自己的能力在手下展現出來。確定一個主題,教給製作的方法,而讓孩子自己去設計內容,創造畫面。

如泥工活動「娃娃在睡覺」,示範時只講解娃娃的身體結構,泥需分成幾份;其他的由孩子自己去發揮創造。孩子們的作品是那麼的豐富多彩:漂亮的小花被,各種款式的床,有趣的沙發椅子……件件都是那麼可愛充滿靈性。把創造的餘地留給孩子,你會有意外的收獲。因此,把創造的餘地留給孩子,你會看到美妙的一面。

四、用豐富多採的範例使孩子充分感受美,進而表現美

傳統的手工教學總是出示一個範例,再根據範例逐步示範講解。還可能有助於孩子對該作品技能的掌握,但就培養創造性而言,豐富多採的範例更可以使孩子充分感受美,積累感性經驗,並從中受到啟發。此外,難易程度各不相同的多種範例也有助於孩子根據自己的能力和興趣進行選擇、製作,使孩子的作品各具特色,玩起來也特別開心。

如教孩子製作賀卡,事先帶領孩子收集各種各樣的賀卡,成列在活動室,讓孩子充分感受到賀卡的藝術魅力。感受美的存在。有時盡管是單一的折紙教學,我也盡量多的示範,啟發幼兒用不同的方法進行裝飾。學會表現美。

五、學會欣賞美,提高審美情趣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美是一種心靈的體操,他使我們精神正直、良心純潔、情感和信念端正」。幼兒受到美的熏陶,才能具有特殊的氣質。因此要讓幼兒學會欣賞美,提高審美情趣。幼兒每一次的作品,都組織大家一起欣賞,請幼兒自己對自己的作品做出評價,再學習評定他人的優點與缺點。學習別人的優點,彌補自己的缺點。經常這樣訓練,幼兒的欣賞能力和審美情趣也就得到了相應的提高。

六、提供動手的機會,重在參與

對於手工活動的效果來說,如果教師給孩子做好了一切准備,只是讓孩子照樣折折、畫畫、貼貼,孩子的作品可能會更整齊、更漂亮。但幼兒手工活動的最終目的不止是完成作品,還要發展孩子的能力,培養其創造力。所以更重要的是動手過程而不是結果。經常在活動室給孩子設置不同程度的做做玩玩活動角,平時收集各種廢舊物品,讓孩子在自由活動時去摸摸、試試、做做。

七、推陳出新,師幼共同努力不斷創造

要培養有創造性的孩子,教師自己都要有創造的意識和才能。自己一方面注意培養,另一方面要善於觀察幼兒,兩者有機結合,才能不斷創造出新的事物。手工活動才能實現它真正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