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愛馬仕皮帶多少錢-
愛馬仕(Hermès)始於1837年的法國,是一家忠於傳統手工藝,不斷追求創新的國際化企業。擁有箱包、絲巾、領帶、男、女裝和生活藝術品等十七類產品系列以及新近開發的傢具、室內裝飾品及牆紙系列。全球共25個分公司管理及分銷來自四大范疇的產品:愛馬仕鞍具及皮革、愛馬仕香水、愛馬仕鍾表及愛馬仕餐瓷。1996年進入中國,在北京開了第一家愛馬仕(Hermes)專賣店。
位於法國巴黎的愛馬仕旗艦店
讓所有的產品至精至美、無可挑剔,是Hermes的一貫宗旨。大多數產品都是手工精心製作的,無外乎有人稱Hermes的產品為思想深邃、品位高尚、內涵豐富、工藝精湛的藝術品。這些Hermes精品,通過其散布於世界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00多家專賣店,融進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讓世人重返傳統優雅的懷抱。
時至今日,愛馬仕旗下共有十七種產品系列:皮革、絲巾、領帶、男女時裝、香水、腕錶、文儀精品、鞋類、配飾、馬具用品、家居生活系列、餐具及珠寶首飾。
在愛馬仕集團的管轄下,三十多間分公司專責生產、代理、分銷及物業管理,業務可歸納為三大范疇:Hermes Sellier(皮具產品),La Montre Hermes(手錶)及Hermes Parfum(香水),轄下支部遍布法國、英國、Benelux、德國、瑞士、義大利、西班牙、美國、加拿大、墨西哥、韓國、日本、中國、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及印尼和澳洲。
愛馬仕品牌所有的產品都選用最上乘的高級材料,注重工藝裝飾,細節精巧,以其優良的質量贏得了良好的信譽。在愛馬仕的歷史上,有一起轟動一時的新聞事件是其在1920年為威爾士王子設計的拉鏈式高爾夫夾克衫,成為20世紀最早的皮革服裝成功設計。愛馬仕的第四代繼承人讓.蓋朗和蘿伯特.迪馬,在其皮革製品的基礎之上,又開發了香水、頭貼等新品類,到本世紀60年代,不斷發展壯大的愛馬仕公司又有了各類時裝及香水等產品。1970年,愛馬仕還只是一個純手工業的家庭工廠,但15年後,愛馬仕已發展成為製作高級精品的超級跨國公司,如今,愛馬仕公司的規模還在不斷擴大中。
愛馬仕絲巾
愛馬仕2010年實現銷售額24億歐元(約合32億美元),凈利潤4.217億歐元(約合5.6億美元),營業利潤率增至27.8%,創愛馬仕1993年上市以來新高。財報顯示,愛馬仕2011年實現銷售額28.4億歐元(約合37.8億美元),同比增長18.3%,按固定匯率計算同比增幅達15.8%,再創歷史新高。
愛馬仕的英文是Hermes,源於法語Hermès,很多愛馬仕的粉絲卻常常將其發音搞錯,其正確發音為:[rms](此處為法文音標),讀音與"愛和麥斯"相近,第一個字母H是不發音的,且r發為h(喝)音。
愛馬仕專用皮革護理品是法國saphir公司的皮革護理品。
歷經了170多年的風雨滄桑,Hermes家族經過幾代人的共同努力使其品牌聲名遠揚,早在20世紀來臨之時,Hermes就已成為法國式奢華消費品的典型代表,20世紀20年代,創立者蒂埃利·愛馬仕之孫埃米爾曾這樣評價愛馬仕品牌:「皮革製品造就運動和優雅之極的傳統。」
起初,Hermes只是巴黎城中的一家專門為馬車製作各種配套的精緻裝飾的馬具店(從Hermes的Logo可以看出這段歷史)。隨著汽車等交通工具的出現和發展,Hermes開始轉產,運動服裝。Hermes品牌所有的產品都選用最上乘的高級材料,注重工藝裝飾,細節精巧,以其優良的質量贏得了良好的信譽。
傑出而富有創業精神的愛馬仕六代成員陸續開拓版圖,征服了新的市場,長久以來,愛馬仕一直忠誠於其創立人制定的基本價值觀,在他的帶領下,愛馬仕開始了對革新與進步的世紀追求。他們尊重過去,同樣醉心於未來。對精緻素材和簡約表現的熱衷,對傳世手工技術的摯愛以及那種不斷求新的活力,在愛馬仕代代相傳。
2. 男生為什麼要綁皮帶
為什麼男人必須系腰帶,而女人基本上很少佩戴呢?其實現實生活中很少有女人佩戴腰帶,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今天我們就來一起討論下吧:
1,生理結構的差異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更多圖片
男人和女人在生理上是有差異的,比如現實生活中很多女人的身材是臀圍大於腰圍的,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與女人的生命結構是有一定關系的,而男人則是,臀圍基本上小於腰圍,這也就決定了,女人可以不系腰帶,而男人則不系腰帶的時候就會滑落。
2,腰帶設計的差異
男人的腰帶基本上是以皮革為主,女人的腰帶基本上是以塑料為主。男人腰帶屬於重要搭配,比如說穿西裝的時候必須既腰帶,穿牛仔褲的時候也要系腰帶,甚至是穿運動短褲泳褲的時候,也要把腰帶系好,否則就容易脫落。而女人的腰帶基本上處於修飾的,很多女人在穿牛仔褲的時候是不系腰帶的,穿西褲的時候也僅僅是把腰帶作為裝飾品。
3,腰帶在搭配中的作用
可以說男的腰帶是非常重要的,不僅用於日常的搭配,甚至會體現男人的實力,很多男人在選擇腰帶的時候都會選擇品牌腰帶,有時一條腰帶價值幾百上千元,甚至幾萬元,而女人的腰帶則往往是非常便宜,基本上是以修飾為主,不會作為服裝中的重要搭配。
現實生活中你會接待嗎?歡迎交流留言哈。
部分圖片素材來源於網路,如需轉載請備注來源。
我們是每日潮流匯,每天分享時尚潮流信息,喜歡就關注我們吧。
謝邀,男人稱為什麼,虎背熊腰,身大力不虧,男人穿褲子系皮帶那是必須的,你說熊腰有多大力,褲帶也是男人的標記,為什麼稱男人為丈夫呢,不是褲帶就能得系住的,就看女人如何套牢男人的心。
再說女人,人們常說小鳥戀人,女人身體柔軟韌性,水滑甜美,腰如一朵盛開的花朵,你說褲帶有和無不都是一樣,而且女性系腰帶反而失去其作用性,一般很少女人用之,有時也怕出洋相。做做形式而以。
褲帶對於男人來說,在著裝上也是一種象徵,英俊瀟灑,風流倜儻,顯示男子漢大丈夫之風度,所以男人是離不開褲腰帶的幫襯。網圖。
3. gucci皮帶變形了怎麼辦
屬於正常情況,只能預防再變形。
1、古馳皮帶的皮質取自動物身上最好的皮層,其加工過程中也運用到了很多先進的工藝,因此輕易不會損壞。但是皮帶一旦佩戴的時間長了,就會變軟、變形、甚至出現皮質開裂等情況。
如果皮質出現開裂,說明皮帶已經極度缺油了,需要進行補邊油維修,處理皮帶邊緣開裂、不平整等問題,幫助恢復皮帶平滑的質地。
2、皮帶頭屬於五金件范疇,平時接觸空氣的時間長了難免會產生氧化現象,嚴重的情況下就需要到專業的維修保養機構進行拋光翻新,這也是皮帶維修最常見的案例之一。
3、皮帶材質屬於動物皮革,佩戴的時間長了組織纖維就會變松,這也是皮帶佩戴的時間長了會變長的原因。為了外形美觀,有些人會選擇拿去維修保養機構要求截短處理,維修師會根據具體要求進行維修。
4、皮帶由於取自動物皮層,難免受潮、遇高溫變形,甚至是污漬難以清除。碰到這些問題,御金匠都是有技術可以處理的。有些客戶感到皮帶顏色變深了,其實是因為佩戴時間長了,各種汗漬和氧化物長期附著皮帶表面的結果,建議可以拿到專業的維修保養機構進行翻新保養。
(3)皮帶怎麼拍素材好看擴展閱讀:
皮帶的保養方法
1、經常使用也是真皮皮帶的保養方法之一,真皮皮帶在使用的過程中會更適應人體的需求,皮帶的柔軟程度,乾燥程度完全受人體影響而變得更適應人體需求。
2、真皮是動物皮革製成的,動物皮革的主要成分就是蛋白質。平時使用真皮皮帶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別讓皮帶受潮,受潮的皮帶會發霉、生蟲。受潮的真皮皮帶要及時放在陰涼處晾乾,然後再塗抹一點皮革護理油,這樣的保養效果更好。
3、除了避免真皮皮帶受潮,還要避免真皮皮帶接觸到酸性和鹼性的物質,以防止腐蝕到真皮皮帶。不小心沾上化學物質,要及時用干凈的抹布擦乾凈,再晾乾,如果腐蝕到了真皮皮帶,請務必將您的名牌真皮皮帶送到專業的奢侈品維修保養機構,讓專業的皮具維修師幫您清潔保養。
4. 急急急急急,求中國腰帶的發展從唐代到清朝,腰帶的系法(男女),材料,等級地位,用途。謝謝各位,要詳
腰帶:用來束腰的帶子,褲帶。若是皮革的,俗語也稱皮帶。
作用
中國早期的服裝多不用紐扣,只在衣襟處縫上幾根小帶,用以系結,這種小帶的名稱叫「衿」。《說文·系部》:「衿,衣系也。」段玉裁註:「聯合衣襟之帶也。今人用銅鈕,非古也。」說的就是這種情況。為了不使衣服散開,人們又在腰部繫上一根大帶,這種大帶就叫腰帶,它與今天人們所用來系束褲裙的帶子名稱雖同,但作用並不一樣。 由於腰帶具有這種特殊的作用,所以古人對它十分重視,不論穿著官服、便服,腰間都要束上一帶。天長日久,腰帶便成了服裝中必不可少的一種飾物,尤其在禮見時,更是缺它不可。《南史·劉琎傳》:「(琎)方軌正直,……兄瓛夜隔壁呼?琎不答,方下床著衣立,然後應。瓛怪其久,琎曰:「向束帶未竟,其立操如此。」連兄弟之間夜裡見面說幾句話,都必須整衣束帶,否則就覺得有失禮貌。古人對禮節的重視,由此可見一斑。君臣之間更是如此。據歐陽修《歸田錄》記載,宋太宗夜召陶谷。谷至,見帝而立,卻不肯進去。太宗立即意識到這是因為自己沒有束帶的緣故,於是令左右取來袍帶,匆匆束之。陶谷見皇帝束上了腰帶,這才進去。在當時看來,皇帝召見侍臣而不束腰帶,同樣是失禮的行為,所以不能與他行君臣之禮。
樣式
古代腰帶名目繁多,形制也十分復雜。但總的來看,可分成兩類,一類以皮革為之,古稱「鞶革」,或稱「鞶帶」。一類以絲帛製成,古稱「大帶」,或稱「絲絛」。也有將這兩種腰帶統稱為大帶的。在秦漢以前,革帶主要用於男子,婦女一般多系絲帶。《說文·革部》:「男子帶鞶,婦人帶絲。」說的就是這個意思。不過,男子除了用皮帶外,也可系扎各種絲帶。如《詩經·曹風·鳲鳩》:「淑人君子,其帶伊絲。」鄭玄注雲:「其帶伊絲,謂大帶也。大帶用素絲,有雜色飾焉。」 據先秦文獻記載,當時的絲帶形制比較復雜,顏色、裝飾各不相同,上自天子,下至士庶,等級差別十分顯著。如《禮記·玉藻》所記:「大夫素帶,辟垂;士練帶,率下辟;居士錦帶;弟子縞帶。」又:「大夫大帶四寸。……天子素帶,朱里,終辟。」鄭玄註:「大夫以上以素,皆廣四寸;士以練,廣二寸。」甚至對帶子系結後下垂部分的長短尺寸,都有嚴格的制度:「紳長制,士三尺,有司二尺有五寸。」
男子樣式
所謂「紳」,就是指帶子末端的下垂部分。《論語˙衛靈公》記:「子張書諸紳。」宋邢昺註:「以帶束腰,垂其餘以為飾,謂之紳。」因為紳是帶子末端的下垂部分,所以可提起來記事。當然,這是應急的做法。在一般情況下,官吏記事,是用一種手版,名「笏」,不用時就將它插在腰間,後來乾脆就把垂紳插笏的仕宦稱之為搢紳。搢就是插的意思。《晉書·輿服志》:「其有事則搢之於腰帶,所謂搢紳之士者,搢笏而垂紳帶也。」說的就是這種情況。以後還引申出鄉紳、紳士等名詞,專指那些具有一定身份和地位的人士,意思說他們具備了搢紳的資格。
女子樣式
至於婦女,雖然用不著搢笏,但腰帶系結以後,也有一部分垂下,這種下垂部分的名稱,在叫法上與男帶有些不同。明楊慎《丹鉛續錄》記:「古者婦人長帶,結者名曰綢繆。垂者名曰襳縭。結而可解曰紐;結而不可解曰締。」什麼叫「可解」,什麼叫「不可解」呢?用今天的話來解釋,分別指活結和死結。凡是打成環狀的活結,古時稱「紐」,而扣緊的死結則稱為「締」。《說文·系部》:「締,結可解也。」又「紐,系也。一曰結而可解。」說的正是這個意思。
關於腰帶的系束部位,古時也有明確規定。如《禮記·深衣》記:「帶,下毋厭髀,上毋厭脅,當無骨者。」孔穎達注釋說:「當無骨者,帶若當骨則緩急難中,故當無骨之處。此深衣帶於朝祭服之帶也。朝祭之帶,則近上」。故《玉藻》雲:「三分帶下,紳居二焉。是自帶以下四尺五寸也。」可見腰帶的系束部位,完全是根據各種服裝的不同形制而決定的。我們從戰國以至西漢時期的俑像上可以看出,凡穿繞襟深衣的婦女,腰帶多系在衣襟的尖端,以防衣服散開。這種衣帶的高度,就是視衣襟的高度而定的。革帶的系法與此不同,在革帶頂端的交接之處,一般都綴有一個固定的裝置,用時只要相搭即可,不必像絲帶那樣互相系結。綴在帶首的固定裝置,大體上也有兩種形制,一種作成鉤狀,稱為「鉤」,也稱「帶鉤」;另一種作成環狀,稱「鐍」,或稱「帶鐍」。 帶鉤一物在中國的出現,最早可上溯到春秋時期。在北京、河北、河南、山東以及山西等地的春秋墓中,都有帶鉤實物出土。文獻資料中也常常提到帶鉤的名稱。如《管子·小匡》:「管夷吾親射寡人中鉤。」《史記·齊太公世家》:「射中小白帶鉤」等等。
製作帶鉤的原料,大多採用金屬,如金、銀、銅、鐵等,也有用玉、石、骨、木做成的,但為數不多。帶鉤的造型,由於時代的不同和地區的差異,也有許多明顯變化。有的做成棒形,有的做成耜形,有的做成獸形,有的做成鳥形,有的做成人形,有的做成龍形,另外還有琴形、匙形及琵琶 腰帶
形等,不可盡述。帶鉤的製作工藝也很有特色,有的用刻,有的用嵌,有的用鏤,有的用錯,不一而足。正如《淮南子·說林訓》所記:「滿堂之坐,視鉤各異。」 帶鐍的出現比帶鉤要晚。目前所見的帶鐍實物,都是戰國以後的產物。所謂帶鐍,指的是一種環形帶扣,其形或方或圓,考究者附有扣針,用時將皮帶伸入扣內,然後插入扣針即可。由於它結紮起來比帶鉤牢固,所以受到普遍歡迎。三國以後,革帶用鐍者逐漸增多,而用鉤者卻日見減少,最後完全取代了帶鉤。後世流行的鉤洛帶、蹀躞帶以至金帶、玉帶等,都用帶鐍,而不用帶鉤,帶鉤的使命遂告結束。 帶鐍雖然是革帶上的一種裝置,但有時也可用於絲帶。這種絲帶與絲絛不同,它是以絲織物織成的一種寬闊的腰帶。史籍中常見有緄帶、織成帶等名稱,就是指這種腰帶。如《述異記》稱:「祖欣見形詣僧榮沈床上有一織成寶飾絡帶。」《東觀漢記》:「鄭(鄧)遵破匈奴,於是上賜金剛鮮卑緄帶一具。」在這種緄帶及織成帶的首部,就綴有一個金屬帶鐍。《後漢書·輿服志》記命婦服飾:「自公主封君以上皆帶綬,以采組為緄帶,各如其綬色。黃金辟邪,首為帶鐍,飾以白珠。」由此可見,這種飾有帶鐍的腰帶,不僅可以用於男子,同時也可用於婦女。
唐:《新唐書 五行志》中載:高宗嘗內宴,太平公主紫衫玉帶... ...。帝與後笑曰:女子不可為武官,何為此裝束?「玉帶」為古代地位級別的象徵。所謂玉帶,通常是指用玉裝飾的皮革制的腰帶即革帶。這種裝飾革帶用的玉製品,稱為「帶銙(kuǎ,音垮)」,俗稱玉帶板。早期的玉帶是一種蹀躞(diéxiè音碟謝)帶,即革帶上面綴玉的同時又綴有許多勾環之類,用以鉤掛小型器具或佩飾等物。蹀躞帶只有一根鞓(tīng,音廳),一付帶扣,不用鉈(tā,音它)尾。據記載,蹀躞帶最早出現在戰國時代,由胡人騎士傳入內地的。最初的裝飾部位主要在腹前正中腰帶兩端的連接處,重點是帶鉤,既有玉質帶鉤,也有銅質帶鉤。南北朝以後演變為革鞓上只綴方型帶銙的玉帶。隋唐時期玉帶被定製為官服專用。唐宋時期玉帶就已經盛行。唐代曾有朝廷定製,規定有"大帶制度",以帶上的裝飾品質地和數量區別官品等級。一品官以下佩帶刀子和?石,文武三品官以上佩玉帶、四、五品官佩金帶,六、七品官佩銀帶。屆時的玉帶大多是雙鞓、雙扣、雙鉈尾的。通常,革鞓上面套有錦緞帶套,帶銙即玉帶板綴在帶套上。帶銙的數量多少取決於官員的級別地位。五代和宋時期,單鞓和雙鞓的玉帶同時並用。總的說來,從鞓、帶扣和鉈尾的數量來分類,玉帶可分作:單鞓、單扣、無鉈尾;單鞓、單扣、單鉈尾;雙鞓、雙扣、單鉈尾;雙鞓、雙扣、雙鉈尾;三鞓三扣雙鉈尾(原來的前鞓被一分為二,三台處多一插接式暗帶扣)等幾種制式。在使用雙鞓的情況下,前鞓兩端均鑽有穿插扣針用的小孔,鞓的末端綴有鉈尾,穿過帶扣後,鉈尾在後腰際垂向地面,取「順下」之意。後鞓的兩端裝有帶扣,通常用金屬製成,但是也發現過用玉製成的帶扣。五代時期的玉帶,前鞓不鑲玉,後鞓綴有7塊方形玉板,號稱「排方」。宋朝玉帶,前鞓綴有2 – 6塊帶板,後鞓是排方。北方草原民族非常喜愛腰飾,所以在蒙古族入主中原之後,上層社會腰佩玉帶的風尚得到進一步的發揚。遼金時期的玉帶已接近明制,帶板數約20塊左右,圖案大多為春水秋山、獵狗、天鵝、海東青之類,雕工考究。只不過桃形帶板的朝向比較亂,有朝上的也有朝下的。實際上,至少到了元朝,革帶的帶銙形狀和數量就已經程式化了。但是,直到明朝早期,帶銙數量還允許在16 - 25塊之間不等。明代腰佩玉帶的風尚隨著治玉業的發達而繼續興盛。這個時期對於佩玉帶的制度有所放寬,但對不同級別官員使用玉帶的質地、形狀、數量、紋飾,仍然有明文規定。洪武十五年明政府對於玉帶的佩帶制訂了硬性規定。明張自烈《正字通》戌集上·銙字條:「明制,革帶前合口處曰三台,左右排3圓桃。排方左右曰魚尾(鉈尾),有輔弼2小方。後7枚,前大小13枚。」這是臣僚所用的玉帶,總共20銙。皇帝玉帶為24銙。當注意的是,圓桃尖端的朝向甚為重要。按明朝的制式,左右兩排圓桃,其尖端都朝向後腰。從正面觀看,3個尖朝左,3個尖朝右。藏品中的帶板,其圓桃尖端的朝向可以從帶板上面的圖案來判斷。有的藏品帶板中的圓桃,尖端朝上或朝下,也有的左右朝向混亂。這樣的帶板不是標准明制,恐系遼金等北方少數民族使用;或系後世仿品,仿製者不懂制式,憑空想像出來的。 在很多古裝電視劇里,無論皇帝還是臣僚,都是用一條寬布帶子束腰,有的只不過寬布帶上面多了幾塊玉飾而已。這種玉帶與實際生活中玉帶的差距已經近乎於離譜。尤其是是明朝的腰帶,明朝開國之初便已規定為革帶,帶上綴有帶銙,即按官員品級的不同分別用玉、金、銀、銅、烏角等不同材料製作的裝飾板。這樣的革帶也就分別稱之為玉帶、金帶、銀帶等等,其中以玉帶最為尊貴,一品以上官員才能使用。 腰帶裝上這許多裝飾品之後就變得相當長,而官員們腰腹一般沒有那麼粗,故明朝的革帶是束而不系的,只用細繩系於腋下衣肋之際。於是,明朝的革帶不象唐宋時代那樣起束腰作用,而變成純粹裝飾的用具了。只有著軍裝或穿甲胄者,其革帶才真正系在腰上。然而革帶與衣服相襯之下,確實起著顯著的裝飾作用,使著衣人顯得十分華貴,氣度大方。由於革帶束而不系,僅懸於腰際,有時會向上仰至胸部,有時會向下垂至腹部,為了保持平衡,必須用手扶著。另外,兩只鉈尾也就失去原來的意義,乾脆也貼在革帶上,作為裝飾之用。據說,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玉帶就是束而不系的。當他的玉帶上仰到胸部時,表明他心情很好。反之,當他的玉帶下垂到腹部以下時,則表明皇帝要大發雷霆之怒,甚至要殺人。另外,三寶太監下西洋的鄭和塑像上所系的玉帶就是上仰到胸部的。 清代開始,官方玉帶使用制度被廢除,但玉帶仍然成為一種純粹的裝飾品盛行於民間,清代玉帶不再具有很完整的形式,主要以帶鉤,帶扣為主,部分成為純賞玩器不再具有佩帶的實用價值。
永泰公主墓壁畫:... ...腰垂紅色腰帶的唐朝女子形象... ...。《唐書.車服志》對帝、後、太子、諸臣服飾都有詳細說明。缺胯袍是唐朝男子主要服飾,自帝至役皆用,《釋名》中對該服飾包括腰帶都有詳細解說。唐高宗規定大臣常服:親王至三品......腰帶用玉帶鉤;五品以上......腰帶用草金鉤;六品......腰帶用犀鉤;七品......腰帶用銀銙(環扣);九品......腰帶用瑜石帶鉤。參考《新唐書.車服志》很詳細。
宋朝基本沿襲唐朝服飾,只是帝後服飾略有刪減。宋代貴婦服飾、腰帶參見(山西永樂宮壁畫)。宋朝官服......束大帶、革帶;官吏公服......束革帶。宋朝婦女襦裙,在腰間正中部位配上飄帶和環狀飾物,為了壓住裙幅,不致隨風飄飛,也便於活動,史書稱作「玉環綬」。宋朝命婦服飾沿用唐制,裙腰上有雙帶,開襠褲的帶子綴在腰部正中,開片褲的雙帶綴在右側帶長約一尺八寸,這是內著褲的帶子,有裙遮擋,不是外見腰帶。宋朝品官一般外束羅料大帶。詳細參考《宋史.輿服志》有明確記載。
元代的服裝制度與遼金相似。元朝建立後,宮中服制長期延用宋式。直到l321年元英宗時期才參照古制,制定了天子和百官的服制。服裝以長袍為主,男子的公服多從漢族習俗,婦女下穿曳地長裙,在腰的左側,還垂有一條綬帶,帶上打有一結;貴族便服用革帶。網路「元朝服裝圖片素材」查看66幅元朝服飾圖。參考《元史.輿服志》詳細記載。
明朝服飾屬於漢族傳統服飾體系,在經過元代蒙古人統治之後,明朝恢復漢族的傳統,明太祖朱元璋重新制定了服飾制度。
明代男裝以方巾圓領為代表形式,儒生所著襕衫與當今舞台上京劇書生的服飾極為相似。......皂絛軟巾垂帶。
褶紋裝飾十分講究。有一種名為彩條裙,每條選用一種顏色緞,每條色緞上綉出花鳥紋飾,帶邊鑲以金線可成為獨立的條帶,將數條這樣的各種彩條拼合在腰帶上,就成為彩條飄舞的裙子,因此取名「鳳尾裙」。
明朝立國不久,就下令禁穿胡服,恢復了唐朝衣冠制度,法服與常服又得以並行了,整體上大致恢復漢人衣冠。明代的貴婦多是穿紅色大袖的袍子,一般婦女只能穿桃紅、紫綠及一些淺淡的顏色。平日常穿的是短衫長裙,腰上系著綢帶,裙子寬大,樣式很多。
帝後、官吏資料參見《明會典》、明代太監劉若愚《酌中志》、《明史·輿服志》。明代圓領大袖衫為儒士所穿的服飾,與其他官吏一樣,都有詳細的制度。如「生員衫,用玉色布絹為之,寬袖皂緣,皂條軟巾垂帶。凡舉人監者,不變所服。」張廷玉《明史》中有專門記載錦衣衛服飾的。
清朝順治九年(1652)欽定《服色肩輿條例》頒行,從此廢除了濃厚漢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
清代女裝旗袍不束帶,到晚清時都市婦女已去裙著褲。清朝只有男子部分裝束有腰帶。同治年間,流行藍緞地鑲闊邊的綢褲帶,帶寬一丈或數丈,帶端有綉紋。無論著裙著褲均有系帶的習俗。腰帶系後垂至膝下為尚。
清朝各級服飾參見《大清會典》和《大清通禮》有詳解。
無論哪個朝代,自帝後始,只要有官階者,皆以玉帶分等級,便裝用革帶,女人用絲絛帶。武者用大革帶、絲巒板帶或絛。
5. bv皮帶85是多少腰圍
皮帶85是2尺44-2尺74的腰圍。
2尺4以下的腰圍(80cm以下) 用100cm的腰帶。
2尺4-2尺6的腰圍(80-87cm) 用105cm的腰帶。
2尺6-2尺8的腰圍(87-93cm) 用110cm的腰帶。
2尺8-3尺的腰圍(93-100cm) 用115cm的腰帶。
3尺-3尺2的腰圍(100-107cm) 用120cm的腰帶。
3尺2-3尺5的腰圍(107-118cm) 用125cm的腰帶。
(5)皮帶怎麼拍素材好看擴展閱讀:
購買bv皮帶時,量一下系腰帶處的長度,可以購買大1-2個碼的皮帶;美國皮帶一般五個扣眼,相鄰扣眼間距約為2.5厘米;對於打孔的皮帶,尺碼一般是對應中間那個孔圍成的腰圍;請按您褲子的尺寸選配腰帶,不要按照裸腰圍選配。
時尚界有這樣一個說法廣為流傳:「當你不知道用什麼來表達自己的時髦態度時,可以選擇LV,但當你不再需要用什麼來表達自己的時髦態度時,可以選擇BV。」
Bottega Veneta向來以其「低調的高貴」備受贊譽。沒有標簽的Bottega Veneta在一眾同類商品中依然耀眼到灼目,憑借的是其貨真價實的奢華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