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女重孝的孝服是偏大襟的袍式长款服装
孝衣的穿戴规矩很闷迹多蚂蚂并。如嫡亲子女、媳、孙、孙媳等为“重孝”,内穿白粗布裤襟,白粗布腿带,外罩斜襟孝袍,再外面穿一袭对襟无袖过膝褡袢,腰系孝带。孝子要戴一把抓平顶儒中外带麻冠,侧缀麻络,俗称“扎肚子”,即“梁冠”。其上所用麻有单双棵物备之分...
2. 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怎么穿搭
1、傣族服饰
傣族服饰淡雅美观,既讲究实用,又有很强的装饰意味,颇能体现出热爱生活,崇尚中和之美的民族个性,和民间习俗。
傣族男子一般不戴饰物,偶尔也会发现他们的手腕上有一只闪闪发亮的银镯。镶金牙、银牙是他们的喜好。他们通常把上好的门牙拔去,换上金或银做的假牙。
过去有纹身习俗,在胸、背、腹、四肢等处纹文字符号或狮虎、麒麟、孔雀等图案,以示勇敢或祈求吉祥之意。
傣族妇女讲究衣着,追求轻盈、秀丽、淡雅的装束,协调的服装色彩,极为出色。
青年妇女将长发盘于头顶,是傣族服饰的一个显着的特点。傣族女子上身着各色紧身内衣,外套浅色大襟或对 襟窄袖衫,下身着花色筒裙,裙上织有各种图纹,傣族女子喜将长发挽髻,在发髻上斜插梳,簪或鲜花作装饰。
(2)怎么穿大襟女装扩展阅读
民族服饰是指各民族本身文化中独有特色的服饰,也可以称为地方服饰或民俗服饰。在一些民族国家的城市生活中,人们在日常的时间虽然多以西装打扮为主,但在节庆、宗教仪式、国家典礼和其他正式的场合中,则会以民族服饰打扮出现。
通常在服饰上的一些装饰品中可以推断出穿戴者的婚姻状态、社会或宗教地位等。民族服饰文化内涵丰富,包括制作原料、纺织工艺、印染工艺、刺绣工艺、图案纹样、色彩表现、饰品工艺、文化价值等因素。
2008年,共15个民族的民族服饰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内蒙古发布中国首个民族传统服饰地方标准——《棚铅察蒙古族部落服饰》地方标准。
2014年,由国家民委经济发展司承担的财政部专项“中国少数民族特需商品传统生产工艺与技术保护工程第八期少数民族服饰”项目对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制衣原料、编织、印染、鞋帽、衣服、饰品等制作的独特性工艺进行调研。
例如,汉族是中国的主要民族,汉族的古传统民族服饰是汉服。相传为黄帝发明,西周起汉服已具基本性质,到了汉朝已经全面完善并普及。这一时段直到明末清初,汉族人着汉服到汉朝已有几千年历史。汉服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民族服饰之一。
参考资料
网络-民族服饰
网络-傣族服饰
网络-景颇族
网络-阿昌族服饰
网络-德昂族服饰
3. 中国女人的大襟棉袄是右衽还是左衽
你说的是不是用布编织缝制的布钮门?如果是它,它起族禅册开合作用袭源。左右对称缝制,一边为公,一边为母,以右为公,左为母常见,这样穿衣兆宏服比较方便,因为,右手总比左手灵巧。
4. 男人穿女式大襟袄
对于这款服饰来着,属于很喜庆的衣服。备伍只扮滚让要男性搭配合适的话,是可以的。
但个人厅局建议选择黑色的,或者是灰色的更好看。
5. 奶奶的大襟衣
奶奶喜欢穿大襟衣。前面衣襟一片小,一片大,自己盘的扣子从领口一直系到腋下。大襟衣里面还藏着一个暗口袋。这衣服还是清朝末年的样式。
我懂事的时候,奶奶已经七十多岁了。她不喜早茄欢艳丽的颜色,总是穿着黑色或者灰色的大襟衣或者大襟棉袄,颜色最亮的也不过是一件青灰色单衣。奶奶还喜欢在头上顶个白底蓝边的手帕。我问过她为什么要顶手帕,她说头顶没头发了不好看了。
瘦瘦的奶奶总是一副这样的装束,经常提着一个马蹄形的篮子去自留地里掐豆角,摘辣椒。后面跟着大狼狗虎子。
奶奶住在村东的老院子里,和大伯一起住。我们住在村西边,中间隔着五六户。放学了去奶奶家是一件很高兴的事情。奶奶的大襟衣有个神奇口袋,总是能掏出各种好吃的,有时候是一把花生、一把瓜子、有时候陆陆察是两个核桃、几颗冰糖。洋气一点的时候是酒心巧克力和果脯。最神奇的一次是,奶奶竟然掏出了几颗大大的玻璃珠子,让我在小伙伴面前炫耀了很久。
小孩子都爱自己的奶奶,我也不例外,妈妈做了好吃的,总要差我给奶奶送去,最大的桃子,最大的南瓜,最软的蛋糕,一定是奶奶先尝。
奶奶一生养育了五个孩子,又将大伯的三个孩子养育成人。儿孙没有不被奶奶带的。其中多少辛苦,却从不抱怨。妈妈总说奶奶是小姐的身子丫鬟的命。奶奶出生于地主家,虽是大户人家的大小姐,幼年父亲去世,母亲改嫁。失去父母的庇护,奶奶跟家里的丫鬟一样,什么苦都吃,什么活都干。
奶奶似乎没有闲着的时候,不是在缝棉衣,就是在拆被子,奶奶干活的时候安安静静不急不忙,还哼着小曲,也说不上是什么调调。我问奶奶:“你哼的什么歌啊?”
奶奶说自己没有哼啊。我说你就是哼了,我还学了一下悉春。奶奶笑眯眯的说我胡说,坚持说自己没有哼。 对此,我一直迷惑不解。
冬天的时候,我总爱睡奶奶家暖烘烘的热炕。每到周末的早上,街上卖镜糕的老爷爷浑厚悠长的声音不断的把我从睡梦中拉扯回来,不断的刺激着我的味蕾。不多会儿,穿着大襟衣的奶奶就端着瓷碗放在炕头,镜糕在碗里冒着热气,上面铺着一层厚厚的枣泥。我从被窝里伸出头,三下五除二就吃光了一碗,然后十分满足的钻进被窝里继续赖床。奶奶总是微笑着摸摸我的头说:“懒虫虫”。然后去收拾碗筷。
我上初三的那年,奶奶的二儿子,我的伯伯因病突然去世了,那个时候奶奶已经80了,为了不刺激她老人家,家人隐瞒了这件事。每每奶奶问起来,家人总是以各种理由搪塞过去。 那个时候的奶奶,耳朵背了,听不清了,那几件长穿的大襟衣也洗的发旧了。 可是我的其他伯伯姑妈们在谈论事情的时候,奶奶不说话,总在一边静静的看着。
突然有一天,奶奶把儿女们召集到一起说:“你们都骗我。” 大家慌了,想出各种办法哄老太太。
奶奶坚定的说:“你们都骗我,我的二娃不在了。” 大家看瞒不下去了,只好如实相告。 奶奶哭得很伤心,用白底蓝边的手帕一直在抹眼泪。
哭完了,奶奶抬起头说:“你们应该告诉我,让我见我儿子最后一面。” 大家沉默了。 我从来没有见过奶奶哭天喊地和歇斯底里的时候,她总是安静而温柔的。
那几天,我不放心,总是一天跑几遍的去看奶奶。奶奶和往日看起来一般,只不过摘菜时候,晒柴火的时候,时不时的用大襟衣的袖子抹眼泪。
有一次她正在厨房烧火,拉着风箱,眼圈红红的,看见我进来了,埋怨道:“别人骗我,你也骗我。”
我一时觉得对不起奶奶,只好小声嗫嚅道:“大人不让我说。”说完赶紧跑了。
奶奶87岁的时候摔了一跤,股骨头坏死了。去医院看病,大夫们都说老太太年龄大了,不做手术了。
奶奶很不满意的说:“你们这么大的医院,连个把式都没有吗?”说的医生们很不好意思,会诊后,从西安请了一个专家帮奶奶换了一个股骨头。
因为年纪大了,奶奶基本躺在床上,很少下来,大襟衣也没办法穿了,偏扣不好系了,奶奶从此穿上了现代化的衣服,从中间扣扣子。那时候我已经上了大学,后来一直在外面工作,一年回去几次看奶奶。
有一次,我跟奶奶说我要结婚了。奶奶抚摸着我的手说:那个人好不好,对你好不好。
我说都好,奶奶高兴的笑了。 我心想,别人都问我,你对象有车不,有房不?一个月赚多少钱?奶奶怎么不问这些?
仔细想想,奶奶从来没有问过这些问题。
有一次,我带两岁的儿子回家,奶奶抓着他的小胖手问我:“他爸爱娃不?”
我逗她说:“不爱。”
奶奶有点生气的嗔怒道:“不爱娃要娃做啥哩。”
后来我说爱的不得了,奶奶这才又高兴了。
奶奶躺在床上12年。在躺着的那些日子里,奶奶总是问我:“你说我咋办呢?”
我说好好活着呗。
奶奶说:“别人伺候的再好,罪要自己受,我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就在想,这眼睛一闭上,明天早上不睁了,我就死了。每天早上醒来,眼睛一睁,怎么还活着?”
我默然,不知道该说什么。奶奶深深的叹了一口气。
别人看奶奶,喊了很多遍,奶奶也听不见。
我一回去,不到三秒钟,奶奶就说,敏敏回来了。
大家啧啧称奇。
我说我和奶奶有特殊的沟通方式。
早在奶奶还好的时候,我怕有一天,奶奶老的连我也不认识了,于是每次回去,都要把她的手放在我的肚子上,反复的说我是敏敏,是敏敏。
后来奶奶完全丧失了各种感觉,身体自然老化了,瘦的皮包骨头,像是一颗枯萎的小树。
穿的衣服像挂在身上的,也不用系扣子了,用了方便擦洗,就用带子绑住。
我最后一次看她的时候,大家都说奶奶有时候已经头脑不清了,老在胡说。我看她的额头已经发亮,瘦的骨头的轮廓都一清二楚的。我再次把她干枯的手放在我的肚子上,奶奶的眼睛已经睁不开了,嘴动了几下,吐出了清晰的几个字:“回来引娃着没有?”
这是奶奶对我说的最后一句话。 奶奶知道是我回来了。
奶奶与死神较量了12年,从来都是有惊无险。正当我需要人的时候,98岁的奶奶走了,我的父母也因此能腾出人来帮助我。
奶奶走了,把最后的慈爱留给了我。
奶奶走了,村子里最后一个穿大襟衣的人走了,此后,再也没有人穿大襟衣了。
闭上眼睛,我时常会看见,奶奶穿着青白色的大襟衣,头顶着手帕,提着马蹄形的篮子,从村口的石桥上走过来,后面跟着她最爱的大狼狗虎子……
6. 汉服种类图解(汉服形制小讲堂——领型篇)
各位喜爱汉服悉碰,并对汉服有了初步了解的小主们,都知道交领右衽是汉服的基本特征。
但其实还有非常多的领型,诸如曲领、圆领、直领、方领、立领、袒领、翻领。
今天,就让唐唐来带大家先认识下交领、曲领、圆领和直领吧。
不过在开始介绍之前,我还是要和一些不太了解汉服的小主们先科普一下大襟和对襟的意思,它们指的是衣襟的两种位置。
大襟也叫斜襟,指左片衣襟盖住右片,而对襟则是左右衣襟平行相对。如果把对襟穿成交领,这种穿法就是对交穿,也就是直领大襟。
交领
衣服的“衣”,就是由交领的形象演变而来的。
交领流传最广,使用最久。从殷商到大明,三千多年里拦氏处处可见,是汉服的标志性领型。
西汉 黄纱地印花敷彩丝绵袍
曲领
常见于汉晋时期壁画和人俑的里层衣物。
东汉 渠树壕墓 仕女图 (局部)
领口包围脖子,看起来就像高圆领。
东汉 绿釉陶厨俑
其结构可以参考新疆尼雅这件上衣。右领用系带固定在左肩,左领右衽,形成斜襟。
东汉 绢上衣
圆领
圆领又被称为盘领或团领,有推测提出圆领是由交领演变而来,但其实这两种领型早在商代就同时出现了。
殷墟这几个雕像显示出,当时中上层阶级穿交领上衣,奴隶则穿着圆领上衣。
商 带巾帽贵族玉人
商 带梏女陶俑
到了魏晋南北朝,圆领衣物常作为内搭出现,贵族和侍从都会这么穿。
北魏 礼佛图
北齐 徐显秀墓 夫妇并坐图
到了隋唐,圆领袍盛行,一直到宋明时期,圆领袍都是官服担当。
唐朝官员画像
圆领的衣领里有硬衬,领口通常用纽襻固定,有大襟和对襟两种形制。
孔府旧藏 大红色绸绣过肩麒麟鸾凤纹女袍
大襟主要是各个时期的圆领袍和明制衫袄。
南宋 圆领素罗大袖衫
明 绿地织金缎缠枝莲纹衫
对襟目前发现的实物,都是明制的短衫袄和半袖、无袖的短比甲。
明 花缎夹袄
明 月白暗花纱圆领比甲
直领
直领以衣服中缝为界,两侧领襟平行对睁衡谈称,所以也叫对领。
南宋 浅褐色绉纱镶花边单衣
衫、背心、褙子和大袖都有直领的款式。
南宋 绉纱镶花边褙子
明制有男装长比甲的文物,女装只在画像上见过,所以女装直领长比甲还是存疑的。
明 黄色苏娟甲子
清 金瓶梅插画
如果平铺时两领合拢,中间没有缝隙,领口顶端呈三角形,这种情况也称为合领。
缠枝花卉纱合领单衫
孔府的花鸟披风就是合领。
孔府旧藏 花鸟披风
由于领型的内容较多,所以这次唐唐决定分成上下两期,下一期唐唐也会在近期赶出来。
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对于汉服的领型又有了新的了解吧?
小主们在穿汉服的时候喜欢哪些领型呢?
欢迎在评论区讨论,唐唐也会来跟小主聊天哦。
那么下次再见,拜拜~
7. 大襟缎袄
问: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爱穿红色缎袄或是红色的我的女邻答:毛骨悚然发生在文革中的一个故事本人首先申明:此文像聊斋故事,但绝不是聊斋故事,而是文革中发生的一件真人真事!要不是亲眼所见,我根本就不相信会发生此事!他们一共是6个人,是文革受蒙蔽的积极参与者,从而制造出了许许多多骇人听闻的冤假错案,因此,他们是文革中的不可饶恕的罪人!同时,他们是文革的牺牲品。答:妇女穿大襟袄、坎肩,多以灯芯绒为原料,喜紫红色、绿色等艳丽的色彩,并镶有儿童上衣的袖筒多用色彩斑斓的七色缎做料,就像彩虹在身上飘逸。女服则为。问:我妈妈今年56岁,身体有如下不适,希望高手能进来帮我妈妈指答:难道梁家的兴旺就此打住了嘛~~~此时站在我面前的一个精神矍铄的中年人发出哀叹~~我却在仔细打量着这个中等身材上身着小圆领大襟绸缎马褂下着蓝长袍;。答:那是你喜欢大襟棉袄棉裤,把棉袄棉裤当做女人了。我也喜欢希望认识你。问:详细一点答:妇女穿大襟袄、坎肩,多以灯芯绒为原料,喜紫红色、绿色等艳丽的色彩,并镶有儿童上衣的袖筒多用色彩斑斓的“七色缎”做料,就像彩虹在身上飘逸。女服则。 4个回答藏族民风民俗的资料 问:资料答:青年妇女爱穿纯朴素青的黑色大襟衫袄。已婚妇女一般都要盘头,戴白色、青色布帽或头巾。未婚少女一般都梳辫子,不戴头巾。中青年妇女有佩带耳环、戒指等金银。问:五十五岁的男子爱妻先后亲手给缝制了三棉一单一件旗袍共五件答:大襟袄和爱妻是我的毕生至爱和唯一妻病故了我想后半生只以偷穿大襟袄寄托对五十五岁的男子爱妻先后亲手给缝制了三棉一单一件旗袍共五件红绿绸缎大襟袄已。答:袖口平直(无马蹄袖端),形式有袖长过手或袖段至腕、对襟、大襟、琵琶襟诸清代服饰清代男子服装主要有袍服、褂、袄、衫、裤等。当时的马蹄袖是游牧。问:各位大仙,大神,帮帮小弟吧!(最好在50字左右,不用列举出答:妇女穿大襟袄、坎肩,多以灯芯绒为原料,喜紫红色、绿色等艳丽的色彩,并镶有儿童上衣的袖筒多用色彩斑斓的“七色缎”做料,就像彩虹在身上飘逸。女服则。
8. 老年人的棉袄大襟往哪边缩
左边和右边。
大襟袄,两侧的衣襟一大一小,男人左开襟,女人右开襟,因此老年人男人的话是往左边缩的,女人是往右边缩的。
大襟袄,顾名思义,两侧的衣襟一大一小,是不对称的。男人左开襟绝弯,女人右开襟。穿它樱宏蔽时,大襟覆盖小襟,并一直延长到小襟一侧的腋脊州窝下边系扣。
9. 对襟和大襟的区别
对襟和大襟都属于马褂的一种,区别如下:
对襟,衣长及腰,平袖及肘,两侧开褉。对襟马褂的颜色在各个时期有多种变化:初沿天青色,至干隆中期,又尚玫瑰紫,后又推崇深绛色(又称“福色”),到了嘉庆年间,则流行泥金及浅灰色。
用料:
冬天的马褂往往是由高贵的皮毛制成。从干隆年间开始,一些达官贵人为了显耀自己,使用各种贵重皮毛,如紫貂、玄狐、海龙、猞猁、倭刀、银鼠等制作马褂,而且将毛翻露在外面,这样的翻毛马褂在嘉庆年间最为风行。
穿着方式:
马褂为外衣,虽然清晚期乃至民国时期,马褂的穿着和搭配方式也多种多样,但其始终作为外套,罩于其他衣服之表。马褂源于行服,其穿着方式亦要从行服说起。皇帝巡幸或打猎,其扈从皆穿马褂、缺襟袍和行裳。按制度所载,有衣则有裳,马褂罩于箭袖缺襟袍之外,下系行裳。
以上资料参考网络-马褂
10. 旗装怎么穿的到底有几层
旗装的特点,髻作横长式,呈一字形,当时称为“两把头”或“一字头”。王瑶卿在光绪二十一年(1895)演《坐宫》时,即用此种发式。到了清末,“两把头”衍变为用青缎制成高大的横架置于头顶,侧垂流苏,脑后之发梳成燕尾式,称“大拉翅”。王瑶卿在光绪三十三年(1907)演《坐宫》时,就用了这种后期的发式和头饰,后来梅兰芳等也都依此装扮。满族妇女穿衣、裳不分的长袍,称“旗袍”,领间围以领巾。早期旗袍样式身袖都很宽大,镶滚较宽的花边。以后腰身逐渐改小。穿旗袍时,外罩琵琶襟或大襟、一字襟的小坎肩。30年代以后,更改得纤细入时。剧中扮铁镜公主者,除穿旗袍外,还穿经过艺术加工的清式蟒袍,加硬领,挂朝珠。扮萧太后需穿清式龙袍、龙褂,挂朝珠,头上戴大钿。旗装妇女脚上都穿高底鞋,鞋底厚二、三寸,似一倒置的花盆。梅巧玲、陈德霖、王瑶卿等,都擅演旗装戏,因服饰与传统的不同,故在身段动作上也有新的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