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汉服女装正确穿法是什么
1、汉服中左侧的衣襟与右侧的衣襟交叉于胸前的时候,就自然形成了领口的交叉,所以形象地叫做“ 交领 ”;
交领的两直线像交于衣中线左右代表传统文化的对称学,显出独特的中正气韵,代表做人要不偏不倚,如果说汉服表现天人合一的话,交领即代表天圆地方中的地,地即人道,即方与正。而袖子,则是圆袂,即代表天圆地方中的天圆。这种天圆地方学在汉服上的表现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体现。
2、汉服的领型最典型的是“交领右衽”,就是衣领直接与衣襟相连,衣襟在胸前相交叉,左侧的衣襟压住右侧的衣襟,在外观上表现为“y”字形,形成整体服装向右倾斜的效果。衽,本义衣襟。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带,将右襟掩覆于内,称右衽,反之称左衽。
这就是汉服在历代变革款式上一直保持不变的“交领右衽”传统,也和和中国历来的“以右为尊”的思想密不可分,这些特点都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
3、汉服中的隐扣,其实包括有扣和无扣两种情况 ,一般情况下是 不显露在外面 , 用带子打个结来系住衣服 。 同时,在腰间还有大带和长带 , 一件衣服的带子有两对,实用性的,左侧腋下的一根带子与右衣襟的带子是一对打结相系,右侧腋下的带子与左衣襟的的带子是一对相系,将两对带子分别打结系住完成穿衣过程。
另外一种是腰间的大带和长带子,它不仅有实用性,而且有装饰性,另外还有象征性意义,象征着权力。多用于宫廷男士权利高低。
(1)古代女装搭配什么扩展阅读:
汉服采用幅宽50cm左右的布帛剪裁而成,取两幅相等长度的布,分别对折,作为前襟后裾,然后再 缝合后背 ,成为一条中缝线。 若再取一幅布,裁为两幅 , 缝在左右两襟上,则为斜领右衽衣 。
衽在任脉右侧,故称右衽 。裾的长度分为腰中, 膝上, 足上。根据裾的长短,汉服有三种长度∶ 襦 、 裋 、 深衣 。袖子与襟裾的接缝称为袼 ,袖口称为祛 。一套完整的汉服通常有三层:小衣( 内衣 )、 中衣 、大衣。
⑵ 中国古代女性夏天怎么穿着
其实,在中国古代就曾出现过对女性服饰“禁与放”等争论。比如,有人认为汉代的“穷袴”是为限制性自由;再如,唐高宗针对“露乳装”曾颁发过“禁露”令……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深衣《虢国夫人游春图》中虢国夫人着袒胸装酒泉丁家闸魏晋时期壁画墓中穿裙子的采桑女敦煌石窟第329窟壁画中的唐代女性画像 汉代女性穿开裆裤吗? “劳毋袒暑毋褰裳” 传统印象中,古代中国女性似乎不懂时尚,都是把自己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连手都掩藏在长长的袖子里。这种印象,可能来自于中国最传统服装“深衣”。深衣,是上衣下裳连体的一种服装,此后演绎出了长衫和旗袍。 穿深衣时,里面多会穿胫衣,胫衣就是裤子的最原始雏形。那么,“汉代女性穿开裆裤”的说法,又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早期中国人是不穿裤子的,所谓的胫衣仅具今长筒袜的功能,只有两只裤管,裤口较肥大,没有裤腰,上端用带子系在腰部,这种裤子自然是没有裆的,或说开裆的。可见,“汉代女性穿开裆裤”一说并非捕风捉影。事实上,在秦汉时不只女性穿开裆裤,男性也这样,更有人里面连开裆裤也不穿。 中国古人真的是穿开裆裤上街?从史料来看,这是现代人想当然。因为这种开裆裤是不单穿的,外面还会穿前后两片的“裳”,即围裙状服饰。 虽然开裆裤外面有下裳罩着,但这样着装仍很容易露出下体,导致“走光”。所以在当时的“公民行为准则”中对此有明确规定:不能轻易提起下裳,除非过河时,否则便是失礼,属“不敬”。《礼记·曲礼》中所谓“劳毋袒,暑毋褰裳”,就是此意思:做活时不能袒露身体,夏天也不要把下裳提起来。 “穷袴”的出现是为限制性自由? “虽宫人使令皆为穷袴” 但是,当时也并非没有有裆裤,有裆的叫“缦裆”,乃“胡服”之一种,最早为西域居民的日常服装,便于骑射出行。胡服在战国时期为中原人普遍接受,并结合胫衣的款式,将其发展为“裈”,成为士兵和劳动者的服装。夏天穿的裈较短,俗称“犊鼻裈”,实际就是今三角短裤,当年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当垆酤酒”,所穿便是这种三角裤。 一直到汉代,上层人物都不喜欢着裈,汉昭帝以前后宫嫔妃日常都穿开裆裤。开裆裤给皇帝随时随地宠幸,带来了极度方便,这或许也是皇宫佳丽爱穿开裆裤心照不宣的原因之一。 汉武帝刘彻死后,其年仅8岁的少子刘弗陵(汉昭帝)当了皇帝,朝廷辅臣霍光年仅6岁的外孙女成为皇后。霍光看到开裆裤充满诱惑,容易让皇帝放纵自己,为了保证外孙女得到专宠,早点怀孕,便禁止嫔妃穿开裆裤,连宫女也不允许,只能穿将裆缝起来的“穷袴”。此即《汉书·外戚传》中所谓,“光欲皇后擅宠有子……虽宫人使令皆为穷袴,多其带,后宫莫有进者。” “穷袴”实际上还是开裆裤,与胫裤不同的是,它上达于股,在两股之间连接成裆。但裆不缝合,用布条系住,不系仍开裆,与现代裤子的拉链一样,方便私溺,所以霍光要求后宫穿穷袴的同时,还要求系紧带子,穷袴因此又叫“缚带裤”,在唐代则称“绲裆裤”。 霍光此举实是变相限制汉昭帝的性自由,想不到由此带来中国服装史上的一场大变革,与现代裤子功能接近的有裆裤广泛流行,着外装时多了一种穿裤子选择。 唐代女性热衷“袒胸装”? “半袖裙襦”为“东宫女史”之服 薄、透、露,这似乎是现代前卫女性的一种着装元素,也是大家对夏季女装的感觉。事实上,不论是“薄”,还是“透”,现代中国女性都没有唐代女性敢“露”。 唐代女性很会穿衣服,有特点的,上衣有小袖襦衣、宽袖衫,下衣有各式裙子。最引人注目的,则是“半臂”装和“袒胸”装,这是当时最性感的女性服装。 半袖,通俗来说,是古代的短袖衫,又称半臂,是在汉魏时期“半袖”款式上改过来的,在当时相当前卫,是着装上的一种突破。其形制为对襟,袖不掩肘,长与腰齐。若与襦裙配套穿着,称为“半袖裙襦”,隋炀帝杨广后宫女性多穿这种半袖装。 到了唐代,半袖仍为宫廷女性喜欢,《新唐书·车服志》记载,“半袖裙襦者,东宫女史常供奉之服也。”这种穿着,在唐代考古中常有发现,在唐永泰公主墓、章怀太子墓的壁画上,都能看到着半袖装的女性。 比半袖更突破的则是“袒胸”装。这是一种在领口上进行大胆改革的时装,一改圆领、方领、斜领、直领、鸡心领的传统开口,加大开口尺度,将之剪裁成“袒领”,把近半酥胸暴露在外,丰乳半隐,欲隐又现。张艺谋执导的影片《满城尽带黄金甲》上映时曾被网友戏称为满城尽露“黄金乳”,其设计灵感不知是不是源于这种袒胸装? 古代女性流行“襦裙套装”? “缃绮下裙”“紫绮上襦” 在所有穿着中,古代中国女性夏天穿得最多的还是裙子。裙子,也是最传统的女性服装之一,古代中国女性也最喜欢穿裙子,穿出了很多经典的裙子。 古代中国女性最经典的着装方法,是“襦裙套装”。襦裙本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山国流行的一种服装款式。襦,是一种短上衣,长至腰间,紧身窄袖;裙,即裙子,由多幅布制成,上面多织有方格花纹,常与襦配穿。这种短衣长裙的一种搭配服式,对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影响极大,现代女孩子都喜欢这种搭配。 不同的朝代都有自己的款式。在汉代,普通人穿的裙子不用任何纹饰,不加边缘,因此又名“无缘裙”。无缘裙是当年农家女孩子眼中最漂亮的夏季服装,长及膝部,外罩围裙蔽膝。汉乐府诗《陌上桑》中描写的采桑女孩秦罗敷穿的,就是这样:“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宋代女性喜欢细密褶叠的裙子。最时髦的裙子叫“旋裙”,前后身开胯,便于骑马乘驴。据说本是京城青楼女子的“招牌裙”,因为既美观,又实用,遂为宋代女性青睐。 明代女性裙子花样更多,如“月华裙”、“凤尾裙”、“合欢裙”以及用整幅缎料折成的“百褶裙”。这种裙前面平展无褶,周围加有装饰的花边,里面填以彩绣花纹,左右两边打细褶,最多的有一百五六十褶。 唐高宗颁发过“禁露”令? “二八花钿”“胸前如雪” 袒胸颇为养眼,唐代风流文人多有笔墨:“粉胸半掩疑晴雪,醉眼斜回小样刀。”(方干)、“漆点双眸鬓绕蝉,长留白雪占胸前。”(施肩吾)……描写的都是着装暴露的唐代美女。 现代考古发现,证实了诗人所见不虚。1971年发掘的懿德太子墓中,石椁上刻绘的宫装女子身穿宽领短衫,领口开敞,双乳裸露,乳沟毕现。而之前1958年发现的唐韦泂墓壁画上,一个少女身穿轻罗衫,也是半裸胸部。 “露乳装”早在初唐便已穿开了,初唐“四大家”之一的欧阳询便有“二八花钿,胸前如雪脸如花”一说,倘若不是诗人亲眼看到雪白酥胸,能有这么写实的描写?此风尚到了李治(唐高宗)当皇帝后更为流行,女性“拖裙到颈,渐为浅露”。 女人胸部太露,毕竟与传统的审美观有冲突。为此,李治曾两次下令,要求臣民着装得体,由此可见当时的女性多么前卫和新潮。但是当时的“国母”、后来的大周皇帝武则天喜欢赶时髦,虽然“禁露”一时有效,但“旋又仍旧”。最后连女供养人都敢薄、透、露了,如在敦煌壁画329窟中,有一个执花跽坐的少妇,其身着罗衫,两乳隐然可见。 “拜倒在石榴裙下” 典出杨贵妃? “血色罗裙”“妒杀石榴花” 在中国服装史上最出名的裙子有三条: 最为传奇的一条叫“留仙裙”,为汉代赵飞燕所穿。此裙是一种有皱褶的款式,传说有一天,身着云英紫裙的赵飞燕与汉成帝刘骜同乘千人舟,同游太液池。翩翩起舞之时湖上突起狂风,把赵飞燕吹上了天。宫女及时拽住她裙子,结果那条漂亮的裙子被拽出了许多皱褶。意外的是,裙子反而更好看,“留仙裙”从此出名。上述是汉伶玄在《赵飞燕外传》中的文学演绎,却成就了一条名裙。 最值钱的一条叫“百鸟裙”,为唐中宗女儿安乐公主所穿。此裙又叫“毛裙”,用百鸟的羽毛制成,“工费巨万”,是名副其实的天价裙子。据《新唐书·五行志一》记载,在不同角度、不同光线下,裙子会呈现不同颜色,还能显出百鸟的形态。当时仅织出了两条百鸟裙。此后,富贵人家女性纷纷仿效,一时间把奇禽异兽的羽毛都拔光了。 最为风流的一条叫“石榴裙”,南朝时已有,上窄底宽,颜色鲜红,对比强烈,白居易称之为“血色罗裙”,当时娱乐圈女星甚是喜欢,时诗人万楚在《五日观妓》所记艺伎穿的便是石榴裙:“眉黛夺得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杨贵妃爱穿石榴裙,唐玄宗甚至规定,臣僚见到杨贵妃要行跪拜之礼,“拜倒在石榴裙下”的典故即由此而来。
⑶ 古代女装颜色应该如何搭配
浅色系,比如乳白、藕荷、鹅黄一些柔和的颜色放在一起。或者是深浅撞色,中衣最好是浅色纹花的,外衣可以是藕荷大红、黑色金色银色、深蓝金色等比较鲜艳的撞色,传出来会比较妖艳。再有就是纯色系
⑷ 汉服女装一般配什么样的扇子
一般搭配团扇是比较好看的,古代女性性格中带着很多的娇羞,团扇的作用就是用来遮羞的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汉服搭配团扇,给人一种朦胧美也可以在夏天用来扇风使用,两者搭配必不可少。
⑸ 汉服女装的正确穿法是什么
现如今汉服可以说是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非常火的一个元素了。无论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大多都会穿上美丽的汉服。这也证明了汉服文化在不断的兴起,看见这样的事情,确实是让人感到十分欣慰呀!但是汉服的穿法也是颇有讲究的,我们来看一下汉服的穿法。
一、交领
汉服中左侧的衣襟与右侧的衣襟交叉在胸前的时候,就会很自然的形成一个领口的交叉。所以,大家也将这样的形式形象的称为“交领”。 交领的两直线相交于衣中线左右,代表传统文化的对称学,显出独特的中正气韵,代表做人要不偏不倚。如果说汉服表现天人合一的话,交领即代表天圆地方中的地,地即人道,即方与正。 而袖子,则是圆袂,即代表天圆地方中的天圆。这种天圆地方学在汉服上的表现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体现。
⑹ 在大唐盛世之下,古代女人在夏季的服装有什么讲究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民众生活富足,人们穿衣讲究格调和艺术范。唐朝爱美的宅女们,在服饰上也有了更有时代特征的追求。她们的衣服以“丰美华丽,妆饰奇异”为特色,尽显高大上的艺术范,在我国古代服装史上留下了最绚丽多彩的一笔。就这点而言,唐朝的大家闺秀和小家碧玉们的夏装,在技术上和艺术上达到了封建服饰文化的前所未有的高度。
总体来说,经过改造后这种衣服,领口宽大,款式图案新颖。盛唐时思想开放,女子们穿着袒领短襦,衣着大胆。说起来这种衣服的产生也是具有皇权性的,它是因皇帝的喜好而出现,这也是这种服装流传下来的一个原因。因李唐皇室祖先起自西垂,唐朝统治者们有着胡族血统,他们对胡服也有一定的亲切感。而女皇帝武则天的出现,使以前针对女人的封建约束减少。武则天最喜欢的是“拖裙到颈,渐为浅露”,唐高宗李治感觉伤风败俗,一开始就严令禁止,因宠爱武媚娘,禁令也就不了了之。后来的皇帝也允许女子穿这种衣服。武则天的孙媳妇杨贵妃也是受胡人穿衣文化影响,大胆前卫,她带动全国上下推行汉服和胡服的融合。另外,胡服能被选中作为改造的参考自然有它的好处,这种服装没有森严的等级差别和政治约束,装饰自由方便。
⑺ 宋朝时古代女子流行什么样的妆容、服饰
妆容:宋代的妆容倾向自然、朴实,眉以细长为主,有高雅清新、素洁的远山黛。
花细:即眉间贴上小珍珠作饰物,这也是南朝梅花妆发展而来的
眼妆延秦丹凤、自然,淡淡斜飞入鬓的眼型
唇红较唐时窄而淡
服饰:由于“程朱理学"的思想禁锢,和对外政策的妥协退让--服饰文化不再艳丽奢华,而是简洁质朴。宋代女装拘谨、保守,色彩淡雅恬静,襦衣、褙子的"遮掩"功能加强,一切的"张狂"刹时都收敛了许多。宋时不论权贵的皇亲国戚,还是一般的百姓,都爱穿着直领, 对襟的背子,因为既舒适得体,捷又显得典雅大方。
宋代的女装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长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对襟的长袖小褙子,很像现在的背心,褙子的领口和前襟,都绣上漂亮的花边。
礼服:其服色大致与唐代相同。
常服:均以大袖上衣,长裙、霞帔为常服。
宋代贵妇礼服——宋代大袖衫、长裙、披帛是晚唐五代遗留下来的服式,在北宋年间依然流行,多为贵族妇女所穿,是一种礼服。普通妇女不能穿着。穿着这种服装,必须配以华丽精致的首饰,其中包括发饰、面饰、耳饰、颈饰和胸饰等。
⑻ 古代女子穿着讲究什么
在古代,女子穿裙子主要是为了讲究礼节,而不是为了展示自身的妩媚和俏丽。中国古代对于女子的言谈举止以及装束都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女子在家里一般都穿黑颜色的裙子,其样式以褶裥裙为多。当时,对于裙幅的数量也很有讲究,裙幅初为六幅,即所谓“裙拖六幅湘江水”;后用八幅,腰间有很多细褶,行动辄如水纹。
到了明末,裙子的装饰日益讲究,裙幅也增至十幅,腰间的褶裥越来越密,每褶都有一种颜色,微风吹来,色如月华,故称“月华裙”。月华裙是一种色彩缤纷的裙子,仿佛月华一般动人心弦,而且高雅鲜丽,深受当时女子的青睐。
到了清末,有一种约定俗成的规矩,女子不能随意穿红裙子。民国时期的作家包天笑在他的《衣食住行的百年变迁》一文中说:
“红裙子要夫妇双全才可以穿。
⑼ 中国古代的穿衣方式
历史是社会的镜子,它完全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的兴衰存亡,毫无保留地记载着人们在不同的时期内的生活状况;而服装,也堪称历史的镜子。这面镜子是独特的,因为服饰本身就是历史的一部分。如果你细致地观察某个时期的服装形式、风格,会发现它恰恰把历史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了。服装无疑是历史美丽的、趣味的镜子。我们了解伟大祖国的服饰进化史,知道服饰除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外,服饰还同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思想意识、风尚习俗及审美观念紧密相连。
一、原始时期的服饰(中国传统服饰的雏形阶段)
原始人将兽皮拼接成衣服御寒,多以兽皮为材料,以兽齿、鱼骨、石珠、海贝为装饰。上古时期人类的服饰在原始经济基础的条件下,人们以毛皮围系于下腹部,或许为了御寒、或许为了遮羞和装饰。不论处于何种原因,原始服装已经开始出现。由此,揭开了中国服装史的序幕。原始服饰文化及其特点:首先,原始社会的服饰表现出明显的对天地崇拜的文化特点;其次,原始社会的形成了较为典型的交领、右衽、系带,上衣下裳的服饰造型;第三,原始社会初步形成了以五色作服,以等级为核心的冕服制度;第四,原始社会的服饰制作原料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向。
二、秦汉时期的服饰(中国传统服饰的定型阶段)
汉代规定,百姓一律不得穿各种带颜色的服装,只能穿本色麻布。直到西汉末年(公元前13年)才允许平民服青绿之衣。对商人的禁令更严。然而在服装的样式上,似乎没有严格的制度。从出土的汉代陶俑及画像砖石来看,劳动者或束发髻、或戴小帽、巾子,也有戴斗笠的,身上穿的服装,几乎全是交领,下长至膝,衣袖窄小,腰间系巾带,脚穿靴鞋,还有不少赤足者,反映了这个时期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
秦汉时期虽不是中国服饰演变史中最瑰丽的一页,但绝对是最有力度的一页,它的很多风格都给予后世以重要影响,而它本身又是吸收外来文化具有开拓精神的一代。只有从汉代开始,中国的民族交流才开始大规模发展。中国的服饰,包括服饰质料乃至图文,才更丰富更融入多民族的文化内蕴和艺术精神。概括起来,秦汉服饰的主要特点有:
第一,服饰的种类和式样更加丰富。如头衣主要有冠、巾、冕、筓、帻、胜等;体衣则有衣、裳、裙、深衣、袍、褐、中衣、小衣、衫子、裘、皮衣等。胫衣有袴、裹衣、履等。此外,礼服、祭服和佩饰也日趋增加。
第二,在服饰中体现出了较为严格的等级制度。主要体现在服饰的样式、色彩和佩饰的规定上。
第三,确立较为完备的服饰制度。
第四,纺织印染业进一步发展,开始出现制衣官吏褐组织机构。
三、魏晋时期的服饰
魏晋是政治和经济动荡的时期,士大夫阶层形成了消极的社会风气,追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享乐主义,沉沦于颓废的生活方式,以老庄、佛道思想为时尚,这种风气也直接反映在人们的衣冠服饰上。最有代表性的是当时的“竹林七贤”。宽衣博带是这时期的流行服饰。男子穿衣敞胸露臂,衣服披肩,追求轻松、自然、随意;女子服饰则长裙拖地,大袖翩翩,饰带层层叠叠,优雅而飘逸。
四、隋唐五代时期的服饰
隋唐时期,唐代纹样不仅继承了传统,而且吸收了西方艺术形式。加上对外开放、丝绸之路重开,中西结合,使唐朝服饰华丽清新。隋代女子穿窄合身的圆领或交领短衣,高腰拖地的长裙,腰上还系着两条飘带。
五、唐代时期的服饰
唐高祖李渊于621年正式颁布东舆衣服之令,对皇帝、皇后、群臣百官、命妇、土庶等各级各等人士的衣着、色彩、佩带诸方面都作了详细的规定,唐朝的衣冠制度正式确立。
例如唐朝对服饰色彩规定:黄色只有皇帝和皇室亲臣、贵臣才可穿用,他人穿用则为犯罪,因此黄色为皇权的特殊象征。另外,还以服装的颜色区分官职品级:三品以上服紫色,五品以上服朱色,六品为绿色,七品为青色。
唐代的妇女服饰,是历代中的佼佼者。衣料质地考究,造型雍容华贵,装扮配饰富丽堂皇。唐都长安不仅是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与朝鲜、日本、波斯等国贸易、文化交流频繁。唐朝服饰形成了独特的开放浪漫风格。袒胸、裸臂、披纱、大袖、长裙是唐代妇女最典型着装形象。唐朝年轻女子不受保守传统的约束,她们不仅可以穿袒露胸臂的宽领服装,甚至穿上胡服男装,在街上策马扬鞭,政府和社会还允许女性享有选择配偶和离婚的自由。唐代的女装主要是衫、裙、帔,还有短袖半臂衫(套穿在长衫外面)。最时兴的女子衣着是襦裙,即短上衣加长裙,裙腰以绸带高系,几乎及腋下。
六、宋代时期的服饰
宋朝统治者注重文治,竭力推崇程朱理学,把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作为维护封建统治的理论根据加以倡导,其目的在于去掉人们的任何反抗意识。这种理学观点影响到人们的着装,使宋朝的服装一改唐朝服饰旷达华贵,恢弘大气的特点,服装造型封闭,颜色严肃淡雅,色调趋于单一。
宋代的女装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长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对襟的长袖小褙子,很像现在的背心,褙子的领口和前襟,都绣上漂亮的花边。受封建礼教的影响,宋出现了缠足陋习,称“裹小脚”。
宋代的男装大体上沿袭唐代样式,一般百姓多穿交领或圆领的长袍,做事的时候就把衣服往上塞在腰带上,衣服是黑白两种颜色。
七、明代时期的服饰
朱元璋称帝后,为了恢复汉族的礼仪,便制定了以周汉、唐宋为准则的新服饰制度。以袍衫为主要服饰,而官员则以补服为常服,头戴乌纱帽,身穿圆领衫。所谓补服,是指在袍衫前有一块方形刺绣图案的官服,文官图为飞禽,武官图为猛兽。用袍衫颜色和图案的分别来区分官阶品位。平常穿的圆领袍衫则凭衣服长短和袖子大小区分身份,长大者为尊。
明代官服中最具特点的是乌纱帽,乌纱帽翅因戴者官职、身份不同而各异。其形制前低后高,两旁各插一翅,通体皆圆。帽内另用网巾以束发。
明朝的儒生文士男子服饰,大多穿圆领或斜领的青布直身的宽袖长衣,头戴四方平定巾。明代的贵妇多是穿红色大袖的袍子,一般妇女只能穿一些浅淡的颜色。裙子宽大,样式很多。
八、清代时期的服饰(中国传统服饰的改革阶段)
满族入关后,强迫汉人穿满人服装,渐渐形成了一套有别于明代的服饰体系。清朝是我国服装史上改变最大的一个朝代,清代是个满汉文化交融的时代,尤其是服装文化,也是在进入中原后,保留原有服装传统最多的非汉族王朝。
满服改变了几千年来形成的中国古代服饰的基本形式,清服是中国古服与近代服的交接点,它的存在是以后发展到近代男士的马褂长袍、女士的旗袍的前提。
清朝男子服饰
长袍马褂是清朝男子最常穿的服饰。马褂是穿在长袍外面的短褂子,长度只到腰际,袖仅掩肘,短衣短袖便于骑马,所以叫“马褂”。平日所戴的便帽就是瓜皮小帽,颜色是外面黑,里面红。
清朝满族女子服饰
妇女服饰在清代可谓满、汉服饰并存。满族妇女以旗袍为主,旗袍衣身修长,衣袖短窄,与历时数千年的宽袍大袖拖裙盛冠,潇洒富丽,纤细柔弱的中国服装形成鲜明的对比。旗装以它用料节省,制作简便和穿着方便,取代了古代的衣裙,这是后人易于接受的主要原因。
清朝汉族妇女服饰
清军入关后,清朝统治者强制推行其满族的发型和服装样式。这种民族压迫政策激起汉族人民的强烈反抗。为缓和汉族人民的反抗斗争,清朝不得不实行“男从女不从”等十从十不从的政策,即对汉族男子严格要求遵从满族服制,而汉族妇女服饰仍沿用明朝服装形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