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女装分类 » 花木兰穿着女装大家会怎么样说呢
扩展阅读
栓剂没有手套怎么办 2025-07-28 11:21:38
旗袍走秀的手臂怎么甩 2025-07-28 11:21:37
皮带日字扣怎么装 2025-07-28 11:15:59

花木兰穿着女装大家会怎么样说呢

发布时间: 2022-09-18 20:57:59

❶ 将士们看到女装的花木兰会说些什么

将士们看到女装的花木兰,将士们会说巾帼不让须眉,果真是女中豪杰 。


《木兰从军》中,花木兰的父亲年老多病,难以出征,弟弟又小,还不够当兵的年龄。自己理应为国为家分忧。她说服了家人,女扮男装,替父从军。

花木兰告别了亲人,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来到了前线。在多年征战中,她为国立下了赫赫战功。木兰胜利回乡后,脱下了战袍,穿上了心爱的女装。将士们前来探望她,这才惊讶地发现,昔日英勇善战的花将军,竟是位文静俊美的姑娘。

在中国,木兰从军是妇孺皆知的历史传说故事,讲古代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赞扬了花木兰尊老爱幼、自信自强、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

花木兰的形象特点

《木兰从军》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艺术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帼国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祖国,不慕高的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

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疆场数年,屡建功勋,无人发现她是女子。唐代追封为孝烈将军,设祠纪念。 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事和诗可能产生后魏,这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❷ 有人说,木兰“男扮女装,代父从军”是犯了“欺君之罪”。你的看法如何呢请简述理由。

有道是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姑且不论什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纲常。木兰所作的,只是在大国小家需要她的时候挺身而出,难道这也有错吗?到底什么才是所谓的忠,什么是所谓的孝。保家卫国不是忠吗,代父出征不是孝吗?难道眼看着年迈的父亲上战场送死就是孝顺吗?还是孤守家中放任敌寇蹂躏自己的国土和同胞才算是忠诚?规定是死的,总有不合时宜的时候,当改就要改;人是活的,要掌握适事情的本质,当机立断。
回答完毕。

❸ 续写木兰回家换上女装后300字

木兰从军归家后,木兰是个女孩这件事顿时在军中传得沸沸扬扬,在百姓家中,这件事也成了茶余饭后的佳话,可以说真是弄得个满城风雨。于是这件事很快就传到了可汗和大臣们的耳朵里,根据军法条文,女子不能入军营,违令者当属“死罪”。 可汗把大臣们召集在一起,商议该怎么处置花木兰。大家觉得这件事很难处理,花木兰犯了军中法令,是犯了王法,可木兰功勋卓着,也为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在王法与功勋之间只能选择一个答案,大臣们各执一词。词。有人认为军法如山,这是一个不能改变的事实,如果不追究花木兰,那怎么向黎民百姓交代?以后又怎么以王法服人?那国家将何以治理?更多的人认为花木兰固然有罪,但她在多少次战事中出谋划策、英勇善战,一次又一次地立下了赫赫战功;花木兰虽然是个女儿身,但在每次战事中,她所表现出来的英雄气概,是一般男儿所不能比的;这十几年来,尽管战争那样残酷,战斗那样激烈,花木兰从来没有抱怨过,从来没有退却过;花木兰还善于跟同行的一般战士谈心,在不少关键时刻,她还起到了稳定军心的作用——总之,木兰为国家作出的贡献是巨大的,这也是不可磨灭的事实。 大臣们说得各有各的道理,可汗也被弄得举棋不定。 可汗和大臣们的议论很快就传到了木兰的耳中,传到了木兰的乡亲们的耳中。木兰得知此事后,却神态自若,没有一丝害怕。乡亲们得知后都来到木兰家。乡亲们对木兰说:“木兰,你是我们的英雄,我们支持你,如果可汗要杀你,他就是个昏君!”木兰感动得热泪盈眶,激动地对乡亲们说:“乡亲们,谢谢你们!可我毕竟还是触犯了军法,王法无情。如果我死了,也是上天注定的。可汗处死我,也是为了维护王法,我死得其所。”这时,木兰的家人早已泪流满面。 在皇宫里,大臣们还在讨论中,这时一个军士进去报告:说有许多老百姓跪在城门口,求可汗饶木兰不死。可汗和大臣们都来到城墙上,只见城下面是黑压压的一大片,几乎全城的老百姓都在这儿了。见可汗来了,一位年轻的小伙子大声说:“木兰为了我们百姓的安宁,一个人在外十几年征战,如今如果杀了她,真是没天理啊!”这时,百姓们都这样大声喊着。有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这样说:“木兰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你们不能杀了她!”甚至连一个三岁的小孩也开了口:“木兰姐姐是我们的英雄,谁杀了她就是坏人!”…… 城下的百姓群情激昂。可汗和大臣们会意地笑了。可汗对城下的百姓说:“你们说得对,我不能枉杀一个对国家有贡献的人,我会顺从民意的。”接着,可汗还当场封花木兰为“女中豪杰”。可汗还说:“木兰是我们国家第一个上战场的女英雄,我将撤销不准女儿上战场的军令,以后凡是武艺高强的女子都可上战场。”这时,城下的百姓都欢呼起来。百姓们夸可汗决策英明。 收

❹ 语文花木兰一课中当将士们看见花木兰穿着女装走出来,他们是怎样的神情会怎么做

花木兰穿着女装出门去见同营的伙伴,伙伴们都很吃惊,同行数年之久,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女孩子。

《木兰诗》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白话释义:

打开我闺房东面的门,坐在我闺房西面的床上,脱去我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我姑娘的衣裳,当着窗子整理像云一样柔美的鬓发,对着镜子在额上贴好花黄。出门去见同营的伙伴,伙伴们都很吃惊,同行数年之久,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女孩子。雄兔两只脚时常动弹,雌兔两只眼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别)。雄雌两只兔子一起并排着跑时,怎能辨别出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

(4)花木兰穿着女装大家会怎么样说呢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木兰诗》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据其最早着录于陈释智匠所撰的《古今乐录》,可证其产生之时代不晚于陈。诗中称天子为“可汗”,征战地点皆在北方,则其产生之地域在北朝。诗中有“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语。黑山即杀虎山,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去黄河不远。燕山指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杭爱山。

据此,《木兰诗》中之战事,当发生于北魏与柔然之间。柔然是北方游牧族大国,立国一百五十八年(394—552)间,与北魏及东魏、北齐曾发生过多次战争。而最主要之战场,正是黑山、燕然山一带。429年,北魏太武帝北伐柔然,便是“车驾出东道,向黑山”,“北度燕然山,南北三千里”。(《北史·蠕蠕传》,蠕蠕即柔然。)

此诗收入《乐府诗集》的《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中,至唐代已广为传诵,唐人韦元甫有拟作《木兰歌》,可以为证。因此,学者们大都认为,民歌《木兰诗》产生于北朝后期。

❺ 从军十八年的花木兰换上女装后,为什么令昔日的袍泽大感惊讶

1、封建时代,女子不能从军,不能考科举,不能从政做官。所以,有新兵到部队中去从军,一般人是看不出来的,也不会去怀疑。2、花木兰有意伪装,也可能比较难被发现。3、封建时代的沐浴清洁的频率也没我们现在的这么高,尤其是北方人(花木兰的故事是北朝的)。

❻ 将士们看到女装的花木兰会说些什么

首先,将士们是惊讶的表情。之后,他们想象了木兰和他们在一起英勇杀敌的场面,怎么也想不到木兰竟是女儿身,回过神来,他们说:“将军,您真是女中豪杰!巾帼不让须眉!”

《木兰诗》通过木兰的的故事,表现木兰勤劳善良,坚毅勇敢,淳厚质朴,不睦高官厚禄,热爱和平生活的高贵品质,以及她不求名利,不贪荣富贵,不碌高官的崇高精神。

《木兰诗》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据其最早着录于陈释智匠所撰的《古今乐录》,可证其产生之时代不晚于陈,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诗中之事产生于北魏与柔然之间。

花木兰(412年-502年),花木兰的事迹流传至今,中国古代巾帼英雄,忠孝节义,代父从军击败入侵民族而流传千古,唐代皇帝追封为“孝烈将军”。

花木兰故事的流传,应归功于《木兰辞》这一方民歌,但花木兰的姓氏、籍贯等,史书并无确载。

花木兰事迹被多种文艺作品所表现,电影、电视剧、歌舞豫剧等。

❼ 语文花木兰一课中当将士们看见花木兰穿着女装走出来,他们是怎样的神情会怎么做

呵呵 我学得还不错
你这个问题是木兰辞的最后面 旗开得胜后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还要详细解答吗? 木兰换了女儿装 出门见伙伴 也就是战友 伙伴都很惊讶
同生共死征战20年 不知道木兰原来是女儿
雄兔两只脚时常腾空,雌兔时常眯着眼睛,两只兔子并排跑,谁能分辨是雌兔,雄兔

拥抱时不可能的 他们肯定是神情惊讶 大吃一惊 并且会更加敬佩木兰
在当时男权社会 有一个女人做出比男人更好的成绩 是很伟大

❽ 二年纪花木兰从军回来,将士们看见她是女人,会说些什么

肯定会说大家共战那么多年没有想到木兰是女郎,至少会感觉很奇怪吧

❾ 语文花木兰一课中当将士们看见花木兰穿着女装走出来,他们是怎样的神情会怎么做

将军来了!恩?怎么是女装?恩?他是个女的,天哪,她居然是个女的,看看周围的人注意到没有,不能怎么做,脑海里可能想到好多在战场上这个将军很勇猛的画面,对比着眼前这个婀娜的女子,睁大了双眼看着他们的将军走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