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写节日习俗,也可以写宜昌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还可以写新颖、别致的民间工艺品。
55555555,我也是作文
天津砖雕
天津古代建筑的砖雕题材丰富,刻工精良,以蓟县和市区的寺塔、府第、会馆、民居为代表,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天津早期的砖雕,是先在砖坯上雕塑,制模后入窑烧成雕砖,然后稍做加工,即可用于建筑的贴面装饰。现在的蓟县白塔等三座辽代时期的古塔,就是采用了这种工艺装饰。由于工艺复杂,成品率低,后来逐步由窑作制件,转变为在成品砖上的雕刻。
清初,天津由卫改州升府,地方经济获得以迅速发展。一些家财显赫的盐商、粮商、运商纷纷兴园林、造别墅。嘉庆、道光年间,天津“八大家”陆续建成豪华的宅院,但是因为受当时清廷对民居建筑等级、规格的限制,不能像北京皇宫、王府那样红墙绿瓦、金壁辉煌;又不愿意学江南文人园林的清幽淡雅。为了活跃建筑的气氛和显示自己的富有,大都采用精美的砖雕对住宅进行装饰,因此促进了天津砖雕业的发展。
天津的砖雕的内容大至可分为:吉祥图案、亭台楼阁、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世俗生活、花鸟走兽、博古、婴戏、古典小说、文字与图案共十大类。
砖雕的题材内容是根据安放的部位不同而变化的。如门楼和影壁上多刻“三星高照”、 “韦驮进财”。而屋脊上则常用“平出三级”等图案。
天津砖雕以完整美观、庄重大方的艺术风格着称,往往在一件砖雕作品中使用了浮雕、透雕、浅刻等多种高难度的雕刻技法。在天津众多的砖雕艺人中,最为着名的是被世人誉为“刻砖刘”的刘凤呜。刘凤呜早年向着名砖雕艺人马顺清学习刻砖,并且在马顺清的“贴砖法”的基础上有所创新,独创了具有天津地域文化特色的砖雕艺术。
在天津的古建筑中,现存砖雕部分保存较好的有清真大寺、广东会馆、城里和杨柳青民居。其中的杨柳青民居的砖雕很有特色,如:八角凸雕——八卦图案为天津砖雕仅见。
天津砖雕,清代咸丰以后大兴。“八大家”住宅的影壁、抟风头、木门窗外廓、门楣,都有精美砖雕。为点缀山墙、后檐墙的大平面,有时也装饰着砖雕小品,极尽华美。在技术上,天津马顺清、马少清还发明了“贴砖法”,增加砖的厚度,雕刻后加强景深与层切。天津砖雕的特色鲜明,除传统吉祥纹样外,还有些内容尽属本地风光,如城楼、鼓楼、桥梁及亭台等。天津名匠“刻砖刘”(刘凤鸣)享誉全国。(信息来源:今晚报 张仲)
❷ 跪求 高质量 士兵突击同人文!!越多越好!!(不要BL)
看到这帖子俺就手痒了哈~俺也超萌士兵同人的哈~基本都看BG~俺就给你提供点高质量的呗~
吴哲
!!!!!纵是骑马倚斜桥作者:小透明
!!!!!千里因缘 作者:马蹄声凌乱
!!!!吴哲:仗策横戈、花样生活 作者 光耀千秋八一剑
!!!如果没有你 作者 雪心殇
!!哲人之恋-吴哲的爱情 作者 心随朗月明
高城
!!!!!我不想热血(士兵突击) 作者:kinsalin
!!!!!士兵突击之木棉 作者:奈何奈何
!!!!致命邂逅——老七的花儿 作者 八一龟壳
!!!!攻城之心 作者 秀才阿若(未完)
!!!!【装甲老七沦陷战】(高某人的爱情假想敌) 作者 小透明 (未完)
!!!兵媚(士兵同人) 作者:jeanne_zheng
!!!当兵只为遇见你 作者 鸿雁
!!高城的爱情 作者 心随朗月明
袁朗
!!!!!光影(士兵突击同人)作者:梦桀
!!!!!嫁给袁朗 作者 写着玩的
!!!!!长相思?长相守?(袁朗的爱情) 作者:凰舞九天 (未完)
!!!!!袁家那些事 作者:马蹄声凌乱 (强烈推荐)
!!!!袁大队及其夫人不得不说的故事(割盲肠记)作者 皮亚杰
!!!!袁朗VS护士 作者:流花烟雨
!!!!在A大队混日子的岁月(袁大灰狼的爱情猜想) 作者:二月般若
!!!!那么那么爱 作者 那么那么爱
!!!!两情相悦 之袁朗的爱情 作者 月朗星稀
!!!!士兵突击同人并肩 作者:怀素门下小童
!!!!爱生活,爱袁朗 作者 何处高楼
!!!!朗朗干坤 有容乃大 作者ellia1983
!!!!袁朗 四季歌 作者 不死鸟的前世
!!!!《糊涂护士!佞#军官!》——记袁朗的爱情!作者 韩婷zs
!!!灿若晨曦 作者: 陈薇
!!!袁朗同人文-星.雾 作者 星雾 (未完)
!!!奕动我心】希望不要被嘲笑 (作者还没#命题)作者 最温暖的伤口 (未完)
!!!我只想问问,假如我不想写护士可以么 作者 呵呵ye(未完)
!!!(士兵突击同人)醉里挑灯看剑 作者:月弯儿(未完)
!!!兵·媚·狼·睿(士兵同人) 作者:jeanne_zheng
!!!士兵突击之袁朗篇----最强罗曼史 作者 阿朵的朵朵
!!!缘来一世(袁朗的爱情故事) (未完)
❸ 战国时齐国的服饰是什么样的
齐国的服饰艺术是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服饰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由形制、色彩、纹饰、质料、佩饰等所构成的服饰形式美,充分体现出齐国服饰鲜明的地域特征和艺术特色,特别是“度爵而制服”、“上以为政,下以为俗”、“礼乐”与“实用”结合和“错采镂金,雕绘满眼”的服饰审美观,不仅承袭了儒家礼乐文化精髓,也对丰富和发展我国传统展饰文化起了重要作用,并影响中国服饰审美理论与服饰艺术实践长达数千年。
[关键词]齐国服饰;形式美;审美观
齐国靓丽的服饰艺术,在中国服饰史上留下了灿烂而厚重的篇章。齐国的服饰艺术是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传统服饰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在中国服饰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随着齐文化研究的深入。出现了许多优秀成果,但对齐国服饰艺术还缺少系统研究。因此,深入挖掘齐国服饰艺术的发展脉络,探索其形式美特征和审美观,不仅对构建一部完整的中国服饰文化史起到重要作用,而且对促进我国当代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齐国服饰演进的独特自然与社会条件
齐地气候湿润、温暖,土地适宜于桑麻的种植,这为丝织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齐带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人民多文采布帛鱼盐。”(《史记·货殖列传》)齐地的染织工艺自远古时代起就非常发达,远古时代的齐地主要包括兖州、青州的大部分地区。《尚书·禹贡》载,兖州“厥贡漆丝,厥篚织文”。“织文”是指绫罗一类的丝织品。青州“厥贡盐𫄨,海物惟错。……莱夷作牧,厥篚餍丝”。其中的“𫄨”,即细葛布,而“糜丝”即指柞蚕丝。以糜丝织成的丝绸早在3000年前就已成为贡品了。齐国生产的“冰纨、绮绣、纯丽”等高档精细丝织品,不仅做到了国内“人民多文采布帛”,能够充分自给,而且还大量输出,畅销各地以至于“天下之人冠带衣履皆仰齐地”,即《史记》、《汉书》所称道的齐“冠带衣履天下”。齐国的服饰之所以能物化出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与齐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当地的物产有相当大的关系,正是由于当地有适宜服饰制造的大量物产,才为齐国的服饰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由于齐国历代的统治者有着自己独到的治国方式和治国理念,从社会条件方面为齐国的服饰艺术发展也进行了有意无意的引导,因而才最终形成了在中国服装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独特的齐国服饰艺术。
齐地大汶口文化时期的缝纫技术已具有一定水平。上世纪50年代末,在泰安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出土的缝纫工具骨针就达20枚。其中最长的有18.2厘米,粗者有7毫米,最细者仅有1毫米,针鼻只能穿过细线,粗细与现代妇女纳鞋针相当。山东章丘王官遗址大汶口文化层出土的骨针还要精细,其中最小者只有5厘米。可见,大汶口文化时期,齐地的缝纫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了一定高度。到龙山文化时期,齐地的缝纫技术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在山东潍县鲁家口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骨针,磨制技术水平已非常精细,其中最小的一枚长仅4厘米。山东牟平照格庄遗址出土的岳石文化时期的骨针,比鲁家口出土的骨针更加精致,其中有的骨针磨制之精巧可与现代相比,其针鼻的微小程度和现代钢针相差不多。这种精巧骨针的出现,说明早在3500多年前的岳石文化时期,齐地的缝纫技术已经达到比较高的水平。从岳石文化时期至西周初期。齐地的纺织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在岳石文化的墓葬和遗址中,发现许多遗留在陶器底部上的织物印痕。这个时期所生产的织物,已不再局限于简单粗糙的产品,而开始出现较多较细的品种。根据文献资料,中国冠服制度大约在夏商已初步建立,到周代得到逐步完善。从《诗经》、《周礼》记载看,周朝不仅有服饰制度,而且还专门设“司服”一职,掌管服制的实施,安排统治者的穿着,白天子以至卿士,服制各有等级。这表明当时的织物已有品级高低的区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尤其是纺织业的快速发展,为当时齐地服饰的发展及以后齐国服饰的发展与繁荣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自太公封齐建国开始。便“劝其女功,极技巧”(《史记·货殖列传》)。太公在重视农业的同时,制定了以发展工商业为主的经济方针,即“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史记·齐太公世家》)。春秋时代,商人出身的管仲为辅佐桓公成就霸业,继承并发扬了太公工商富国的思想,把发展工商业当成富民强国的重要途径。他为了促进齐国工商业的迅速发展,首先提出了“四民分业定居”的思想,主张使四民按职业分区定居。即“处士必于闲燕,处农必就田壁,处工必就官府,处商必就市井”(《管子·小区》)。其次就是鼓励、引导和发展家庭手工业,齐国历代统治者都很重视手工业发展,特别是管仲,他不仅从理论上提出了手工业发展对国家强弱的重大影响。提倡“求天下之精材,论百工之锐器”。强调“毋乏耕织之器”(《管子·幼官》),而且在实际生产中对手工业的技术和质量都有明确的规范。这些措施都大大促进了齐国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使之成为齐国发达的工商业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不仅如此,为促进工商业的发展,管仲还积极开展对外贸易。采取“关市讥而不征”的新赋税政策,即对过往关卡的商品只检查不收税;“为诸侯之商贾立客舍”,修建宾馆,并根据商人所带车马商品的多少提供更优质服务。这一系列政策的实施,使齐国的工商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并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为齐国当时主要贸易品之一的服装业的发展与繁荣,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最终使“齐冠带衣履天下”。
二、齐国服饰艺术的形式美特征
服饰的形制、色彩、纹饰、质料、佩饰等是构成服饰艺术形式美的主要元素,服饰审美文化现象形态作为审美对象,主要是以其形制、色彩、纹饰、质料及其佩饰等形式美因素;作为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的审美需要,给人以审美享受的价值来体现其审美价值的。中国的服饰审美文化在先秦时期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并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这是讨论齐国服饰艺术形式美特征的基础和起点。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连年战争,战国时期各种礼仪逐渐废除不用。战国七雄齐、楚、燕、赵、韩、魏、秦各诸候国的服饰,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差异以及受风土人情所限,表现在服饰的艺术形式,相应地会产生一些变化,也都带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齐国服饰艺术的形式美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关于服饰的形制方面
在中国服饰文化遗存中,由于佩饰品的质料坚固而遗留下来的比较多,出土的实物资料也较为丰富,但是衣服的特殊材质决定了其很难长时间留存,因而目前对古代服饰形制方面的研究,多以其他类型的出土实物为基础进行分析。在甘肃半山彩陶器上有散落的人形,从剪影形象上看,其穿着的是连衣裙式的衣服。这就是中国、日本乃至欧美一些国家原始人都穿过的“贯口衫”。即用一块相当于两个衣长的布,中间挖洞或切口,以使头部从中伸出来。这种前一片后一片的衣服被拦腰一系,便成了早期的服饰造型”。齐国作为人类文化发展史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服饰的造型自然不可能外于人类服饰发展的一般规律,但这并不妨碍 它基于独特的地理与社会环境而形成的地域特点,
齐国未立国之前,齐地东夷人的服饰形制其主要特点是“左衽”,即衣襟向左。《论语·宪问》载:“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即是说,假若没有管仲,我们都会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开,回到原来的时代了。由此可见,“左衽”是先齐时期齐人服饰造型的一大显着特色。事实上,在中国上古时代衣服的形制是有左衽和右衽之分的。衣襟向左,是为左衽,反之,衣襟向右,则为右衽。从出土的资料看,尤其是安阳殷墟出土的人像雕塑,交领右衽或直领对襟衣最为常见,绝少见到衣襟向左开者,表明左衽并非中原华夏族之风尚。但对于周边少数民族来说,情况却不一样。《战国策·赵策二》说:“被发文身,错臂左衽,瓯越之民也。”《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也说:“西南夷者,在蜀郡徼外……其人皆椎结左衽,邑聚而居。”可见,左衽成了周边少数民族的一大服饰特色,也是夷夏之别的标志之一。这种服饰的造型形式,一直沿用到太公治齐后,将中原服制带到东夷。这表明先齐地区在没有融人中原文明之前,在文化与习俗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独立性,也说明服饰的形制与社会文化基础密切相关。
齐国在立国之初,由于太公在文化上采取了“因其俗,简其礼”的治国方针,这就为齐国服饰在造型方面能演变出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特点,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齐国的服饰虽然至今尚未发现实物,但对于这一时期齐地服饰形制的研究,可以从考古发现的一些陶俑、瓦当、漆器等资料来加以分析探讨。从目前所见山东临淄郎家庄一号东周殉人墓、章丘女郎山战国墓、长岛王沟东周墓、临淄商王战国墓出土的大量彩绘人物陶俑中,可比较清晰地察看出当时齐国男女服饰的基本形制。特别是山东章丘女郎山战国中期墓葬中出土的一组彩绘乐舞陶俑,对研究齐国服饰的形制、色彩、纹饰尤为珍贵。这批彩绘乐舞陶俑其中人物俑26件,包括歌舞俑、演奏俑、观赏俑不同种类。姿态有坐有立,身高7.6-8.8厘米,均为泥制黑陶捏塑而成,表面保留着鲜艳的彩绘服饰,在26件人物陶俑中,仅有的1件歌唱俑为女性,身穿浅红色白点长袍,后身外露红点曳地内长裙。而10件歌舞俑均为女性,分为长袖舞俑和颉袖舞俑两种。其中的2件长袖舞俑,1件身穿浅红色白点长袍,后身外露黄色红点曳地内长裙;另一件身穿青灰色白点及黄色彩条长袍,后身外露黄色彩条曳地内长裙。两舞俑长衣广袖,翩翩起舞。在8件短袖舞俑中,有的身穿浅红色红点长袍,后身外露黄点曳地长裙;有的身穿青灰色红点长袍,后身外露彩条曳地长裙,双肩披挂红彩带。而5件演奏俑则全为男性,头戴翘角高冠,面施粉红彩,身着黑衣长袍,双肩披挂红彩带。10件观赏俑则全部为女性,由于服饰不同,分为两组。一组5件,身穿浅红色白点长袍,后身外露彩条花内长裙;另一组5件,身着服饰有两种,一种为披肩式浅红色翘边长袍,后身外露红点曳地内长裙;另一种为青灰色红点长袍,后身外露黄色红点内长裙。
从章丘女郎山这批陶俑的服饰观察,歌舞俑与观赏俑均着被体深邃的长衣,其右衽有向后拥掩的续衽钩边,与湖南长沙仰天湖楚墓出土的战国彩绘木俑的服装形式颇为相似,属战国时期广泛流行的“深衣”,其主要造型特点是上衣下裳连在一起,这组陶乐舞俑,或身穿红地白点深衣,或穿灰地红点深衣,或在深衣下露出彩条、花点长裙。临淄郎家庄出土的陶乐舞俑,也残留着彩条衣裙,反映了齐国服饰形制的共同特点。相比之下,楚国服饰显得较为华丽,齐国服饰以朴素典雅为特色。
临淄郎家庄出土的乐舞陶俑,身高约10厘米左右,以红、黄、黑、褐色等条纹描绘衣裙,胸部丰满,多数细腰,长裙曳地,举臂起舞,造型简洁生动,年代属战国初期。同属于战国早期长岛王沟东周墓出土的彩绘乐舞陶俑,最高者11厘米,最矮者5厘米。上衣为窄长袖,交领右衽,多为淡青色,亦有黄色和红色,下衣为长裙,长裙多饰红、黑色竖条,间加白点,有红白色腰带。人物多数作立姿,呈舒臂屈体舞蹈状;个别作跪姿,似为奏乐者”。这批乐舞陶俑其服饰造型与临淄郎家庄出土者极为相似。这批实物的出现,为印证齐国服饰的基本形制提供了有力的佐证,即上衣与下裳连成一体的深衣服式占据主导地位,是当时齐国服饰造型的主流。需要说明的是,齐国的衣式与中原地区有别。如临淄郎家庄出土的一批女性陶俑,其长裙收腰曳地,窄长袖,与中原地区女式深衣不同。同出土的漆盘上几组人物形象,有梳双高髻者,腰部佩剑,衣式曲裙向后斜掩垂地展开,亦有宽舒之感,似男性,这也不同于中原地区男式深衣。总的来看,无论是临淄郎家庄,还是长岛王沟、章丘女郎山出土的陶乐舞俑,其服装的样式十分相似,也都身着彩条衣裙,反映出齐国服饰造型与纹饰的共同特点,也充分体现了齐国服饰造型的艺术特色。
(二)关于服饰的色彩方面
两周是等级社会,服饰的色彩必须与其身份地位相适应,这是政治的需要,也是礼制的规定。按照礼制要求,色彩有尊卑贵贱之分:“衣正色,裳间色,非列采不入公门。”(《札记·玉藻》)孔《疏》:“正谓青、赤、黄、白、黑五方正色也;不正谓五方间色也,绿、红、碧、紫、聊黄是也。”列采指有采色而不贰之正服。由此可见,古代以正色为尊贵,以间色为卑贱,并十分注重衣之纯,贵一色而贱贰采。按周代奴隶主贵族的传统,色彩有尊卑的区别,青、赤、黄、白、黑是正色,象征高贵,正色是礼服的色彩。绀(红青色)、红(赤之浅者)、缥(淡青色)、紫、骝黄是间色,象征卑贱,只能作为便服、内衣、衣服衬里及妇女和平民的服装颜色。由于色彩有尊卑之分,故统治阶级要按照礼制规定,根据地位高低和政事活动的内容,选配相称的服装色彩。《札记·玉藻》说:“始冠缁布冠,自诸侯下达,冠而敝之可也。玄冠朱组缨,天子之冠也。缁布冠缋緌,诸侯之冠也。玄冠丹组缨,诸侯之齐冠也。玄冠綦组缨,士之齐冠也。缟冠玄武,子姓之冠也。”《荀子·富国》也说:“天子株裷衣冕,诸侯玄裷衣冕,大夫裨冕,士皮弁服。”《礼记·玉藻》还记载:“鞸,君朱,大夫素,士爵韦。……天子素带朱里终辟;诸侯素带终辟;大夫素带辟垂;士练带率下辟;居士锦带;弟子缟带。”从以上文献记载可以看出,无论是冠服,还是蔽膝、束带,均以颜色的分别来指示着衣者的身份,其中赤(大红)、朱(朱红)居最高之地位。
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齐桓公却喜欢穿紫袍。据《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当是时也,五素不得一紫。”《史记·苏秦列传》也载:“齐紫,败素也,而贾十倍。”齐桓公作为一位名声显赫的政治领袖竟然穿间色的紫袍,这在当时是对传统色彩观念的逆反行为,无疑会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自然是对传统礼教的沉重打击。从《左传·哀公十七年》卫浑良夫“紫衣狐裘”而被罪的事情来看,那时的紫色可能已代替了朱色而成为诸侯衣服的正色了。大约一百年后的孔子,为了维护旧礼教还重申他对紫色抱有恶感:“恶紫之夺朱也。”(《论语·阳货。)是因为紫色夺走了朱色的地位。但是,色彩作用于人的生理和心理美感是基于色彩具有美的自然属性为前提,由于紫色具有稳重、华贵的性格特征,在色彩心理 学上紫色被视作为权威的象征,所以,后来紫色一直上升为富贵的色彩”。唐代贞观四年规定:黄、紫、朱、绿、青、黑、白作为法定的等级序列服饰颜色,将官秩最高的一、二、三品的服色定为“紫色”,就是最好的明证。可见,桓公这种服紫的喜好对后世服饰色彩等级制度的变革有着极大影响。https://..com/question/278774511.html
❹ 长烟散初碧。是什么意思
我也只知道他出自帝京篇十首
朝代:唐代
作者:李世民
长烟散初碧,皎月澄轻素。
❺ 碧高作品女装质量怎么样
碧高作品女装质量很好。
BCKO碧高服饰创建于2000年,一直致力走在时尚的最前线。个性,前卫的款式为所有独立,自由,追求时尚和品质敏感的现代女性设计,是时尚大都市女性的选择。碧高(bcko)服饰有限公司是一家大型的全国服装连锁专卖店,在全国各地拥有直营店和加盟店300来家。
自2009年以来,碧高BCKO服饰加大品牌发展步伐,在极短的时间内,成功发展国内(云南、广西、江苏、浙江、湖南、湖北、贵州、江西、福建等省份)数十间加盟店,并承接了来自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迪拜、美国、意大利等国家客商的订单。
❻ 传奇世界道士,怎样能召唤碧血魔,高手指点一下,谢谢!
碧血涅槃是适合55级以上道士主体使用的套装技能。
技能效果:可使敌人毫无反抗之力,魂飞魄散。
获得方式:通过参加活动、开启珍宝阁有几率获得;
冷却时间:技能冷却时间为15秒
使用要求:
1、道士主体55级手持清心碧玉笛,身穿九幽灵道袍或九幽灵道衣,学习技能书后方可使用。
2、直接按快捷键即可使用技能召唤出碧血魔。
使用碧血涅槃后可以召唤出碧血魔来帮自己作战:
初级碧血涅槃召唤出1级碧血魔,1个100点的强化技能丹增加经验5点;
中级碧血涅槃召唤出2级碧血魔,1个100点的强化技能丹增加经验2点;
高级碧血涅槃召唤出3级碧血魔,1个100点的强化技能丹增加经验1点;
1级碧血魔:生命1900、攻击60-90、 防御50、魔防50
2级碧血魔:生命2000、攻击60-100、防御50、魔防50
3级碧血魔:生命2100、攻击65-120、防御55、魔防55
4级碧血魔:生命2200、攻击65-140、防御55、魔防55
5级碧血魔:生命2300、攻击65-160、防御55、魔防55
6级碧血魔:生命2500、攻击70-180、防御60、魔防60
7级碧血魔:生命2800、攻击80-200、防御70、魔防70
注:如果招出来的等级较低,建议去将军坟里的将军殿打小怪升级碧血魔!
❼ 传奇世界碧血魔的问题
碧血涅槃是适合55级以上道士主体使用的套装技能。
技能效果:可使敌人毫无反抗之力,魂飞魄散。
获得方式:通过参加活动、开启珍宝阁有几率获得;
冷却时间:技能冷却时间为15秒
使用要求:
1、道士主体55级手持清心碧玉笛,身穿九幽灵道袍或九幽灵道衣,学习技能书后方可使用。
2、直接按快捷键即可使用技能召唤出碧血魔。使用碧血涅槃后可以召唤出碧血魔来帮自己作战:
初级碧血涅槃召唤出1级碧血魔,1个100点的强化技能丹增加经验5点;
中级碧血涅槃召唤出2级碧血魔,1个100点的强化技能丹增加经验2点;
高级碧血涅槃召唤出3级碧血魔,1个100点的强化技能丹增加经验1点;1级碧血魔:生命1900、攻击60-90、 防御50、魔防50
2级碧血魔:生命2000、攻击60-100、防御50、魔防50
3级碧血魔:生命2100、攻击65-120、防御55、魔防55
4级碧血魔:生命2200、攻击65-140、防御55、魔防55
5级碧血魔:生命2300、攻击65-160、防御55、魔防55
6级碧血魔:生命2500、攻击70-180、防御60、魔防60
7级碧血魔:生命2800、攻击80-200、防御70、魔防70
注:如果招出来的等级较低,建议去将军坟里的将军殿打小怪升级碧血魔!现在的宝宝根本没有,不经打,容易死,我打架根本不招宝宝,光招老虎。
❽ 笑话大全求数量和质量
你在网络搜索一个 僷岗似 这里面比较多 我想应该对你有好处。
❾ 唐代女服主要有哪几种配套形式唐代服装怎样体现了中国服装史最灿烂的一页
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唐代服装,从特定角度体现了唐代这种繁荣、恢弘、大气的文化特征,呈现出当时华丽开放的审美风尚。当时最盛行的文学样式——唐诗,对此作了充分的诠释。白居易《缭绫》诗“去年中使宣口敕,天上取样人间织。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广裁衫袖长制裙,金斗熨波刀剪纹。异彩奇文相隐映,转侧看花花不定”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唐代服饰的繁荣。时至今日,东亚地区的一些国家,仍把唐朝时期的服饰作为正式的礼服,可见影响之久。
唐代服装本身品类多,善变化,从外形到装饰均大胆吸收外来服饰特点,多以中亚、印度、伊朗、波斯及北方和西域外族服饰为参考,充实唐代服饰文化,使得唐代服饰丰富多彩、富丽堂皇、风格独特、奇异多姿。
在隋朝已奠定了坚实基础的纺织业到了唐代有了长足进步,缫丝、印染的技术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服装材质品种多,产量和质量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盛世唐装中最夺目的要数女装。唐代女性讲求配套着装,每一套都是一个独具特色的整体形象。人们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依据所处的社会背景,将服饰艺术之美发挥到了极致。因而,每一种搭配都个性鲜明,又有其令人玩味的文化底蕴。
唐女配套装可归结为三种,襦裙装,打破儒家礼仪规范勇敢穿起的整套男装,以及受西域文化影响而引进的胡服。
襦裙装
传统的襦裙装,上为短襦、长衫,下为裙,这也许算不上新颖,但唐女将它穿出了新样。唐装襦裙线条柔长,十分优美自如,用料主要是丝织品,因此它的衣物以“软”和“飘柔”着称。那时的短襦或长衫,在圆领、方领、斜领、直领和鸡心领的交替流行中,竟索性将其开成袒领,这是在前朝未曾出现过的创新之举。最初还主要为宫廷嫔妃、歌舞伎等穿用,但很快便引起了仕宦贵妇的垂青,这说明唐代人思想是非常开放的。
儒家经典明确规定要用衣服将身体裹得很严,妇女尤其要遵守,像唐女这样领子低到能见到双乳上侧露出乳沟的款式,在礼法森严的中国古代社会是空前绝后的。唐代仕女画家张萱(生卒年不详)、周昉(生卒年不详)惯画宫中艳丽丰腴的女子。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中,美人着踝肩长裙,上身直披一件大袖纱罗衫,轻掩双乳。由于画家手法写实,既如实地描摹出唐代细腻透明的衣料,又逼真地描绘出女子那柔润的肩和手臂。
《簪花仕女图》(局部)
唐代崇尚丰满、浓艳之美,赏花喜欢赏牡丹,人则讲究男无肩女无颈,马也要头小颈粗臀部大。在唐代绘画中我们不难看到,唐女为了显示自己丰满,特意将裙子做成六幅、八幅、十二幅,还嫌不够,于是就出现了将裙腰提高,直到腋下的款式,这样就看不见女子的腰身,只见一个圆滚滚的外形。
对于唐裙的描绘,诗人几乎想尽了绝妙的诗句,除了款式之外,还有不少提及裙色。从诗中可以看到,当年的裙色相当丰富,而且官方的束缚少,因而可以尽人所好。仅色彩就有深红、杏黄、深紫、月青、草绿、郁金等,其中以石榴红裙流行时间最长。李白、杜甫、白居易诗中都有关于石榴裙的描述。《燕京五月歌》中记述石榴裙流行盛况,说石榴花开的时候满是浓重艳丽的石榴红,千家万户买石榴花给家中的女子染红裙。可以想象有多么壮观。郁金裙也是以植物色染成的,但这种植物不同于原产小亚细亚的郁金香,而是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其肥大根状茎及纺锤状块根的汁液能够染布、而且散发着香气。
唐中叶时一位公主的百鸟裙,更是中国织绣史上的名作,其裙以百鸟羽毛织成,白天看是一色,灯光下看是一色,正看一色,倒看一色,而且裙上呈现出百鸟的形态,可谓巧夺天工。女子襦裙装并不只是上衣下裳,还有其它款式用以补充或装饰,如半臂,就是一种短袖衫。现代人都是在夏天穿着,可是唐女穿时,常套在长袖襦衫的外面,其功能与坎肩有些相似。只因袖的长度在坎肩和长袖的中间,所以称半臂。穿起来娉娉婷婷,体态美妙怡人。
唐女爱披一件帔子,或是两只胳膊上搭着披帛。这两种装饰物的样子,区别在于帔子阔而且短,一般披在一肩,从出土的唐代女俑上可以看到逼真的效果。传说有一次宫中露天筵席,唐明皇大宴群臣。一阵风起,将杨贵妃的帔子吹到贺怀智的幞头(一种黑绸巾裹成的帽子)上。由此来看,帔子或许是很轻盈的,当然也不排除以厚重毛织帔子御寒的可能性。披帛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飘带”,长长的,一般较窄,从身后向前,搭在小臂上,两端自然下垂,后人画仙女和古装仕女,怎么也忘不了这种美妙的披帛。
与襦裙装相配合的足服,有凤头高翘式锦履,也有麻线编织的鞋或蒲草鞋,软软的,但很精致、很轻巧。除了绘画作品为我们提供了形象资料以外,在新疆等地出土文物中可以看到实物。
唐女着襦裙装时,头上一般不戴帽子,当然也有花冠等是属于装饰性的,出门时则戴一圈垂纱的帷帽。这种帷帽从唐初开始流行,至盛唐时,女人们连帷帽也不屑于戴了,干脆露髻骑马出行。发髻上插满了金钗玉饰、鲜花以及酷似真花的娟花。今天,还能在出土文物中一睹各种精致的金银首饰和绢花的实物。
整套男装
《虢国夫人游春图》
与花枝招展的襦裙装相比,将整套男服穿在身上则别有一番情致。唐代典型男服是头戴幞头,身穿圆领袍衫,腰间系带,脚蹬乌皮六合靴。这身装扮使男子穿着干练、潇洒又不失儒雅,女子穿又别有一种洗尽铅华却添帅气、俏皮的风度。尽管儒家经典中早就规定:“男女不通衣裳”。《旧唐书• 舆服志》和《中华古今注》中记载,唐代女子穿男装,包括皮靴、袍衫、马鞭、帽子,不论身份尊卑,甚至不管在家还是出门,都这样装扮。由此可见,唐代社会开放,对女性的束缚很少。
《唐书•舆服志》曾说:“开元初,从驾宫人骑马者,皆着胡帽靓妆露面无复障蔽,士庶之家又相仿效,帷帽之制绝不行用。俄又露髻驰骋,或有着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内外斯一贯矣。”《新唐书•车服志》也说:“中宗后……宫人从驾皆胡冒(帽)乘马,海内效之,至露髻驰骋,而帷帽亦废,有衣男子衣而靴如奚契丹之服。”这种女装男性化的风尚是受外来影响所致。《洛阳伽蓝记》五讲于阗国“其俗妇人袴衫束带乘马驰走,与丈夫无异。”《文献通考•四裔考》九讲占城风俗“妇人亦脑后摄髻,无笄梳,其服与拜揖与男子同。”
这种女穿男装的装束,在唐永泰公主石椁线画、唐韦泂墓石椁线画、唐李贤墓壁画、唐张萱《挥扇仕女图》、《虢国夫人游春图》、敦煌莫高窟晚唐17号窟〔即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发现藏经洞的洞窟,高僧身后左壁所绘持杖供养女子身上,也都有具体的形象。
胡服
唐代贵族仕女衣着偏好胡装,身穿紧腰胡装是时尚的打扮。"胡服"就是西域人的服装。文物考古出土的穿着胡服的唐人俑与戴着幞头的胡人俑比比皆是,乾陵陪葬墓出土的随葬品中,胡俑多达50余件。这些胡俑的出土,说明了西域文化影响了唐代的社会生活,对汉族人民的服饰、乐舞等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当时,唐代对异族的政策较为开放,人们“慕胡俗、施胡妆、着胡服、用胡器、进胡食、好胡乐、喜胡舞、迷胡戏、胡风流行朝野,弥漫天下。
开元、天宝年间,女子大多上着窄袖衫,下着长裙,肩披中帛,腰系长带,脚穿高头鞋履。《旧唐书•舆服志》云:“开元末,太常乐尚胡曲,贵人馔御,尽供胡食,士女皆衣胡服。” 沈括《梦溪笔谈》(卷一)载:“中国衣冠,自北朝以来,全用胡服。窄袖、绯绿、短衣、长靴。”唐诗中刘言史《观舞胡腾》“细叠胡衫双袖小”,李贺《秦宫词》“秀襟小袖调鹦鹉”,白居易《柘枝词》“香衫袖窄裁”,都是对当时风气的描述。
腰带形式也深受胡服影响。在此以前,人们的腰饰是以金银铜铁,这时候流行系"蹀躞带",带上有金饰,并扣有短而小的小带以作系物之用。这种腰带服用最盛是在唐代,以后延用一直至北宋年代。盛唐以后,胡服的影响逐渐减弱,女服的样式日趋宽大。到了中晚唐时期,这种特点更加明显,一般妇女服装,袖宽往往四尺以上。
胡服
唐代的舞蹈服装
舞蹈服装是生活服装的升华,同时又是生活服装的审美先导。汉代舞女打扮一般为高髻大袖,《后汉书•马廖传》记载着一段当时长安的谚语:“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可见城市舞蹈服装对社会的巨大影响。
中国舞蹈有两种不同的功能,一种是从属于政治礼仪性质的舞蹈,它是中国原始舞蹈的延续,一开始就与原始巫术相结合而带有神话的色彩。后来与阶级社会的政治伦理观念相结合,成为统治阶级礼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另一种较多的属于娱乐性质,其低级形式就是民间的各种舞蹈;高级形式则属于上层社会精神文化的享受。
随着社会对外经济文化交往的增多,舞蹈艺术的交流也日益频繁。后汉辛延年《羽林郎》:“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长裙连理带,广袖合欢襦。”说明西域舞蹈已伴随丝绸之路的畅通而流入中原,为中国上层社会所赞扬。南梁简文帝《小垂手》诗:“舞女出西秦,踌影舞阳春,且复小垂手,广袖拂红尘,折腰应两袖,顿足转双巾,……”说明南北朝时南方舞蹈也以接近西陲的河西舞女为尚。
唐代舞乐空前繁盛,据《唐六典》和《文献通考》等书记载,唐代舞蹈就达数十种之多。唐太宗时宏文馆直学士谢复所写的《观舞赋》,描述舞女“曳绢裙兮拖瑶佩,簪羽钗兮珥明珰,弦无差袖,声必应足,香散飞巾,光流转玉。”从中可以看出当时十分注重歌舞声容音乐与服装的综合效果。
唐代各种舞蹈,多有定式的舞衣,如,《七德舞》披甲执戟。《九功舞》戴进德冠(进德冠是形式介于进贤冠与通天冠之间的一种非常华贵的冠式)、紫裤襦。《上元舞》衣画云五色衣。《大定舞》披五彩文甲、持槊。《圣寿舞》金铜冠、五色画衣。《光圣舞》乌冠,五彩画衣。《宴乐舞》绯绫为袍,丝布为衣。《长寿舞》衣冠皆画。《万岁舞》绯大袖,并画鹦鸽、冠作鸟像。《龙池舞》服五色纱云衣,芙蓉冠、无忧履。《狮子舞》二人持绳秉拂、服饰作昆仑状。《景云舞》花锦为袍,五绫(五枚斜纹地组织的绫)为袴,绿云冠。
《倾杯舞》乐工淡黄衫、文玉带。《文舞》服委貌冠,玄丝布大袖,白练领褾、白纱中单,绛领青丝布大口袴,革带乌皮履,白布袜。《武舞》服弁平巾帽,金支绯丝布大袖,绯丝布裲裆(裲裆是一种套穿于大袖衣的外面而不遮掩大袖的短袖外套),金饰白练盖裆,锦腾蛇(腾蛇以锦为表,长八尺,中实以绵,像蛇形)起梁带,豹文大口布袴,乌布靴。《坐舞》舞童五人衣绣衣,各执金莲花。《八佾舞》着画绩,文衣长大,武衣短小。《霓裳舞》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璎累累佩珊珊。
上面这些舞蹈大体属于传统礼仪场面的中国式舞蹈。另外一类属于西域传入的流行舞蹈,所穿舞蹈服装也带有强烈的异族风貌。如广为唐代诗人吟诵讴歌的《柘枝舞》和《胡旋舞》、《胡腾舞》均是。白居易《柘枝妓》“紫罗衫动柘枝来,带垂钿胯花腰重。”又《柘枝词》“绣帽珠稠缀,香衫袖窄裁。”张祜《周员外席上视柘枝》“金丝蹙雾红衫薄,银蔓垂花紫带长。”又《观杨瑗柘枝》“卷檐虚帽带交垂,紫罗衫宛蹲身处,红锦靴柔踏节时。”又《观杭州柘枝》“红罨画衫缠腕出,碧排方胯背腰来,旁收拍拍金铃摆,却踏声声锦袎摧。”又《李家柘枝》:“红铅拂脸细腰人,金绣罗衫软着身。”又《感王将军柘枝妓殁》“鸳鸯钿带抛何处,孔雀罗衫付阿谁?”红色或紫色刺绣或手绘的窄袖罗衫,珠玉刺绣卷檐虚帽,红锦靴,装饰飘带,是柘枝舞的基本服装。
《胡旋舞》和《胡腾舞》以配合弦鼓节拍作旋转舞蹈为特色,有时站在一个小圆毬上转蓬腾踏,两足终不离于毬上。舞蹈服装也是尖顶番帽,小袖胡衫、宝带、锦靴。
唐代舞蹈服装的设计,追求新奇,思考是很细致的。《教坊记》记载《圣寿乐》的服装,衣襟上都绣着一个大团花,再在这件绣衣的外面笼上一件与绣衣颜色相同的短短的缦衫。舞者出现时,观众看见她们穿的只是一种单色的衣服。舞到第二叠时,“舞者相聚到场中,当即从领上抽去笼衫,各入怀中。观众忽见众女文绣炳焕,莫不惊异。”服装设计者把服装与舞蹈进程结合起来考虑时空效果,使观众获得幻觉一般的新鲜感受,这种设计构思是非常出色的。
唐代舞蹈服装形式众多,在唐代洞窟壁画、雕塑、陶俑和绘画中保存着丰富的形象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