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女装分类 » 男扮女装京剧名字叫什么
扩展阅读
皮带机调水平用什么工具 2025-08-15 13:02:03
压箱底裙子怎么搭 2025-08-15 12:58:25
一套裙子是什么意思 2025-08-15 12:56:57

男扮女装京剧名字叫什么

发布时间: 2022-08-19 04:56:09

⑴ 为什么京剧里要用男人扮女人

京剧中男演员拌旦角叫“乾旦”。男的扮女的不仅仅是需要,而是依据个人的嗓音及喜好来分的!不是增加难度!

⑵ 京戏又称(皮黄),是不是威行于明朝

京戏的主要唱腔是西皮、二黄。干隆五十五年徽班第一次进京,之后同汉班(汉剧)的演员们同台搭戏,逐渐融合、发展,又吸收了地方戏的一些唱腔和曲目,像秦腔、徽剧、昆剧、楚剧等等,最后成型,因此被称为京剧。京剧融合了多种地方戏的特色,它的唱词、念白既不是普通话也不是北京话,而是揉合了多种地方口音。京剧的鼎盛时期是在清末民初,大约在上世纪20年代,在这之前京剧没有女戏子,都是男扮女装,所以才产生了四大名旦,四小名旦等等着名的角儿,像梅兰芳、谭鑫培等等都是这一时期的名角。

⑶ 京剧里男人唱女人的角色从学名上怎么称呼

男旦是戏曲里的一个专用词。简单的说就是戏曲里男扮女装、男唱女腔的角色。是戏曲表演行式之一,在中国古典演剧史上曾是一个重要的存在和主流的构成。

⑷ 为什么戏曲中会有女扮男装或是男扮女装

“反串”,即男女错位的角色分工:男扮女装或女扮男装,是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的常见现象,并在宋元以降形成高峰。中国戏曲的起源大致可以追溯到原始的祭祀仪式,其中己经孕育了戏曲表演的雏形,也出现了萌芽阶段的角色分工:在男日现,在女曰巫。现与巫在这种祭祀性的歌舞表演中分别担任了不同的职责,故云:“歌舞之事,合男女为之,其风甚古。”随着原始社会的瓦解,私有制登上了历史舞台,原本以娱神为目的的祭祀歌舞蜕变成娱人而作的歌舞,帝王贵胃也可以享受歌舞之奉。《史记·殷本纪》载封王“使师涓作新淫声、北里之舞、靡靡之乐”,春秋时代有“女乐”、“郑声”等等。原本神圣的祭祀歌舞已经式微,原本身份尊贵的现巫也无可奈何地沦为卑贱的倡优之徒。与此同时,由于女性地位大不如以前,封建礼教对女性禁锢地特别厉害,因此除元代等个别时代,女性抛头露面出现在公共表演场所常常是不合伦常礼法的存在,于是女性渐渐绝迹于表演舞台,原本由女性扮演的角色往往用男性来替代,因此男性艺人方兴未艾。尽管他们服务的对象己不是神圣的神抵,而是世俗的帝王贵胃,但是他们取得了大众认可的职业身份并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名称:“优”或称“徘优”、“倡优”。由于优都是由男性充任的,在需要模仿女性角色时也自然而然地由男性担当,这便成为后世戏曲舞台上“反串”演出的起源。
男扮女装在中国又有一个名称,叫“弄假妇人”。三国时期,小优郭怀、袁信等于建始芙蓉殿前,裸祖游戏,作辽东妖妇状,嬉裹过度,道路行人掩目。北齐时出现的《踏谣娘》戏是“丈夫着妇人衣,徐行入场’,。①《踏谣娘》在当时民间广为流传,可见当时“反串”演出已经蔚然成风。隋唐之间,歌舞渐变为戏曲,优人也由原来被豢养的奴隶身份转变为来自民间的艺人。《隋书•音乐志》记载“及宣帝即位,而广召杂伎,增修百戏。鱼龙漫衍之伎,常陈殿前,累日继夜,不知休息。好令城市少年有容貌者,妇人服而歌舞相随,引入后庭,与宫人观听戏乐过度,游幸无节焉。”②;《乐府杂录》记有名有姓者范传康、上官唐卿、吕敬迁三人“弄假妇人”。
南北朝时期随着异族逐鹿中原,儒家文化部分地丧失了它的统摄力,对女性的禁锢,没有那么严格,也出现了女性扮演者,据崔令钦的《教坊记》记载:“今妇人为之(指踏谣娘剧),遂不呼郎中,但云‘阿叔子”,③。唐代男优、女伎各自为曹,不相杂也,因而出现男性角色的时候,女伎也不得不扮演男性角色。由唐至宋元,女性演员甚至一度取得了合法地位,她们的演出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甚至出现了专门为她们作传的《青楼集》,据《青楼集》的记载:赵偏惜、朱锦秀、燕山秀,皆是旦末双全。故宋元以后男可装旦,女可为末。
到了明清时期,由于封建礼教越发禁锢,男女不再合演,“反串”演出于是蔚然成风,尤其是男旦更是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明代中期正德、嘉靖以后,昆腔独霸剧坛,魏良辅创立的水磨调轻柔婉转,闲雅整肃,合中气十足的男性演唱。万历时期的曲论家潘之恒在其曲论着作《莺啸小品》中有诸多关于装饰华丽、音容具佳的男旦、男班的记录。也有专蓄女乐者,如伺御张岱家班有女优十三名,包揽生、旦、净、杂各种角色。《红楼梦》中梨香院里蓄养的十二名戏子也都是女子,其中藕官最擅长扮生角。清朝顺治年间,统治者通过对教坊反复裁革,最终确定了不用女乐的定制,于是年轻貌美的女伶被清婉媚的男子替代,男旦艺术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干隆四十四年秦腔男旦魏长生进京,给久而生腻的昆腔和京腔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辞虽鄙狠,然其繁音促节,呜呜动人”(清•昭桩《啸亭杂录》)。虽然男旦一度成为情色欲望的能指,但是随着四大名旦的崛起,男旦作为艺术载体的一面得到承认,“反串”成了一门严谨的艺术。
与戏曲本身一样,“反串”还有其宗教渊源。人类学家试图证明在母权、父会之前还有一个“双性同体”的崇拜系统。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认为在超越二元对立之上有一个“圆满和完整的双性同体”。在中国远古神话中,天与地本来是“混沌”一体的,后来才相互分离并成为单一性别的一对。佛教的雕像往往表现了一种超脱了性别的男女合一;佛教的僧侣和尼姑也无从区别,形成了一种第三性。列维•斯特劳斯(Levi一Starus)s在《悲郁的热带》中说佛教表达出一种宁静的女性,它似乎是从两性争斗中超脱出来的。佛教在中国广泛地流传,拥有众多的信徒。佛教的雕像是信徒们根据自己的想象和喜好雕刻出来的,它表明信徒们是以“超脱了性别的男女合一”为美,这为“反串”提供了审美心理依据。
“丈夫作闺音”和“女子铸伟词”的历史积淀。

⑸ 京剧里像梅兰芳男扮女角色的有哪些人

听过很多人说过“昆曲雅,越剧俗”,似乎越剧是难登大雅之堂的。金庸在评价自己家乡的戏曲时也说,“越剧是低级的,广东的粤剧也是低级的,只有京剧是高雅的”。似乎连鲁迅先生也是不甚喜欢他家乡的社戏,他对越剧也没有什麽赞溢之词。然而,在我这个门外汉看来,戏曲艺术的生命力不在它的是雅是俗,而在于它的受众族群广泛与否。

不是每个人都喜欢或欣赏芭蕾舞剧,但是几乎人人都知道芭蕾舞剧是一门艺术。戏曲艺术的影响力正是伴随着它的受众族群扩大而扩大的。在某种意义上说,可以说是受众越广泛的戏曲越高级。这里的广泛不以人数的多少为判断,而以族群的广泛、社会影响力的大小为标尺。

越剧,一百多年前起源于浙江嵊县。起初不过是田间地头的“落地唱书”和沿门乞讨的“沿门唱书”。其“嘀哆板”的表演形式简单而方便,是当地人在耕作之余时的消遣自娱,或是穷困的花儿乞丐向人乞讨时顺口溜、急智歌。当时的越剧受众族群可以说是相当狭窄的,所以说当时的越剧“低级”也是有道理的。然而经过短短百年的发展,越剧吸收各种表演艺术的养分而不断成熟,发展成为今天的全国第二大剧种。民国时代,一门戏曲能否红遍大江南北,关键看它能否进入上海滩并在上海站稳脚跟。而越剧戏班在上海的一炮而红成为越剧发展的关键。上至社会名流,下至贩夫走卒,越剧的受众范围一下子得到扩展。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其艺术样式仍在不断的发展成熟,并在八九十年代广泛的与电影电视媒体相结合,其受众范围几乎可与国剧京剧并驾齐驱。

越剧史上“十姐妹”共演《山河恋》轰动全城,这种与时代共进的精神气概已可见其“高”了。京剧多有以男扮女,显细腻柔肠;越剧是以女扮男,见豪迈钢胆。我说今日的“新越剧”是高级的,因为它是建立在一批优秀剧本的基础上的。七八十年代的香港电影开越剧调、黄梅调之风。九十年代,继越剧《红楼梦》之后,一大批以中国古代历史人物与故事为题材的越剧电视剧热播全国。《珍珠塔》、《陈三两》、《陆游与唐婉》以及《说岳》、《说唐》等一系列讲忠孝节义、仁义礼智信的越剧,它们在剧本内容上都可以说是不拘传统、勇于创新的。其表演题材的创新可以说一直走在全国之首。越剧《第一次亲密接触》尽然取材与台湾同名网络小说。南京市越剧院的新编“多媒体大型神话越剧”《柳毅传书》在一九五四年经典剧目的基础上开创性的将“豪华精美”作为越剧的艺术定位。近日听闻韩非子的故事也将被搬上越剧舞台。越剧在表演内容上的丰富和创新,是连中国电影电视都无法企及的。

“人活一百,无奇不有。”经过百年发展的越剧艺术日臻完善,其国内外影响也超越任何一个历史时期。越剧不低级,内容的通俗简单是它的历史特色,甚至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戏曲的一般特色。如今的越剧流派纷呈、不断超越,“低级”并不是越剧的标签,而是大家对它的“老眼光”了。

〇二 我与苏州评弹的初次相识

苏州评弹分为“评话”和“弹词”两部分。我与评话的相遇应该是很小的时候了。小时候长和奶奶一起看戏,什麽戏都看过,京剧、越剧、川剧、豫剧梆子戏、黄梅戏、相声、评书,对文学的最早喜爱也来自对戏曲的懵懂认知。记得当时家中有一本《白玉堂》,是苏州评弹大师金声伯先生整理编着的评话底本。我是先看了这本《白玉堂》,后来才看的《三侠五义》、《小五义》。在当时的我看来,《白玉堂》的精彩是任何连环画、成语故事书无法比拟的。现在想来,那确是一种语言艺术的魅力。这可以说是我与苏州评话艺术的第一次相识了。

然而唯一遗憾的是,对于弹词,我仅仅是在电视上见过,它似乎永远只出现在古代的茶楼酒肆之中。直到我进入大学,在苏州大学的《戏曲评弹鉴赏》课上,我完成了与苏州评弹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周明华先生评话《岳飞》、金丽生先生弹词《杨乃武》、盛小云女士教唱《蝶恋花》……苏州评弹竟然可以离我这么近。

其后,我们尽来到苏州评弹的大本营“光裕书场”,去亲身体验茶馆里原汁原味的苏州评弹。“社号光裕,说古道今,吐玉咳珠聆雅曲;堂名仁本,雕梁画栋,浮岚叠翠咏西山。”“七品书王御前弹唱”王周士于干隆四十一年创建了光裕公所,开评弹艺术山门。驻足光裕书场,想当年先生们创业艰辛,先人已逝,不甚感念。所以又回想起儿提时喜欢的金声伯先生《白玉堂》,一直希望能再次聆听那“吐玉咳珠”的雅曲。

后来知道了中国评弹网,也第一次听到了敬仰已久的金声伯先生的原声作品《断太后》、《二侠游西湖》、《三试颜仁敏》。苏州评弹的魅力像当年一样征服了我。苏州评话、弹词,确是中国传统曲艺中第一流的艺术,第一流的“文学”。

我与苏州弹词的初次相识,开始于十多年前,直道今日方算是真正相遇。人生短短数十载,与真正的艺术能够不会擦肩而不识,可以说是一种幸运了。这确是我的幸运。

〇三 中国传统戏曲的“舞台”在哪里?

赖声川老师的“表演工作坊”开台湾剧场舞台剧大兴之风。

冯翊纲、宋少卿的“相声瓦舍”使相声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焕发出新的生机。

李翰祥的“黄梅调”电影在七八十年代享誉亚洲。

台湾布袋戏《中州儒侠史艳文》的热播曾达到万人空巷的地步。

……

黄梅戏《徽州女人》好评如潮,使黄梅戏演员韩再芬在戏曲界名声大噪。

郭德纲“德云社”在二零零七年红遍中国,相声再次受到广泛的注目。

中国传统戏曲真的没落了吗?再没有人看戏了吗?中国传统戏曲的“舞台”在哪里?

亚视十一套的《戏曲采风》节目曾在绍兴小百花越剧团建团二十周年的特别节目中谈到绍百的运营现状:“绍兴小百花每年送戏下乡演出达一百次,人们对它从陌生到熟悉,如今人们都盼着绍兴小百花送戏演出。市场的需求使绍兴小百花占据了社戏市场的大部分份额。”可见,传统戏曲“不是没有观众,而是没有去培养观众”。江苏省淮剧院李先锋先生说,淮剧每年的表演次数是非常有限的,缺乏资金是最大的障碍。然而,当戏曲演员不再愿意餐风冒雨的到舞台上演出时,那是它自己选择了离开它的观众。时代不一样了,人们的文娱生活不再像以前一样单调,戏曲作为一种文娱活动如果不主动进入群众生活,那么它很容易被大家遗忘。时至今日,电影都不负当年的盛况,何况极具地域性的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其实是很难成为赚钱的工具。一方面,表演艺术的大环境每况愈下,市场份额会被其它各种艺术形式不断剥夺;另一方面,剧院、演员无法承受做亏本的买卖,不去争取,自然观众也在不断流失。

中国传统戏曲的“舞台”在哪里?其实,从绍兴小百花和台湾曲艺界的一些例子来看,坚持第一线的贴近普通民众的演出,坚持第一时空维度的舞台创作方式,并利用现代传媒的力量扩大其影响范围,“既有大舞台,又有小屏幕”,也许这倒是条可行的路。

当今台湾相声界的双台柱冯翊纲、宋少卿两先生的相声作品《东厂仅一位》就曾进入唱片销售排行榜的前十,与孙燕姿等偶像歌手唱片相角逐。看见,真正有魅力的艺术并不缺乏欣赏者。至于舞台在哪里并不重要,只要贴近观众,贴近百姓,任何地方都是戏曲艺术的表演舞台。正如超市应该建在哪里一样——应该建在有人的地方。

〇四 “红木家俱当柴烧”的悲哀

第三十八集《评弹艺术》上刊载了老一辈评弹艺术家金声伯先生的一段发言“红木家俱拆开当柴片卖”。金先生说:“评弹现状不容乐观,把老祖宗留下来的‘红木家俱拆开来当柴片卖’,我觉得太可惜,感到痛心。”“评弹艺术的特点是:‘说噱弹唱演’,‘理味趣细技’……评弹的活力在‘常说常新’,没有基础的说书,至多是‘淡茶一杯’……评弹是不可以拆开来卖的!评弹的唱,‘唱不过唱歌’;噱,‘噱不过滑稽’。评弹有自己的艺术规律和特点。‘说噱弹演唱’和‘理味趣细技’。不要急功近利,也不要盲目追求‘政绩’。”

如果把每一种民间表演艺术都比作一件精美的家俱,那么我们能够去做的有两种:一是将旧家具修饰乾净;二是仿照旧家具加入新元素打造新家俱,但切不可任意的在旧家具上“雕花刻字”,更不能“红木家俱当柴烧”。任何一种老的曲艺都存在着各种问题,评弹的问题也表现出所有“红木家俱”的问题:“传统书目,不少已经没有人演出;有的书已经没有人能说。书目失传,艺术失传,艺术质量不断下降。有的演员不肯去书场说长篇,书场请不到演员,听众听不到好书,更其对继承创新的认识存在着误区,那就是把‘滑稽评弹’、‘小热昏评弹’、‘唱评弹’、‘无故事评弹’、‘歌舞评弹’当创新。”艺术需要发展,当然离不开创新。但创新的根基是重传统,重继承。

自甲午以来,中国的各项事业都围绕着“改革创新”而来,国人努力改变一切,甚至于为改变而改变,却忘了改变的目的是什麽。“红木家俱”在今天也许已没有多大的实用,然而切不可在太师椅上加弹簧来当沙发。

我们不反对用沙发,但沙发自有它的元素,红木家俱也自有它的价值,切不可“红木家俱当柴烧”!那会是时代的悲剧,艺术的悲哀,也是我们的悲哀。

〇五 大学生与戏曲艺术的未来

我一直认为,成熟的戏曲艺术必然是第一流的文学。古往今来中国有很多文学家、艺术家都是在小时候的听戏中,培养了其文学艺术的胚芽。

乡里胡适先生少时爱读《水浒》、《七侠五义》,这些都是在说话人脚本的基础上整理完善的。吴小如先生爱听戏、爱谈戏,戏里的故事、人物、唱白给他的文学研究提供了很多例证。更不用说一般的乡间百姓,他们有关历史文学的一点认识几乎完全来自当地的地方戏曲。

戏曲正是一种广义的文学。

大时代之下,历史转型期里,如今的大学生要么是几乎“耻”谈戏的,认为那不“时尚”,不“摩登”,要么就像痴迷于文学一样认为戏曲是高深的不可窥探。大学生可以说应该是一个时代中最有认知欲望,最能兼容并包,最能欣赏艺术的一群人了。然而,中国传统戏曲离大学生仍然很遥远。文学已不再是这个时代的主流学科,戏曲也成为一般民众文娱生活的次要选择。文学与戏曲似乎都在不断衰落,因为连大学生都不谈戏,不谈文学了,文学艺术还有人吗?鲁迅先生还曾嘲笑过当年青年学生的“晚上还要谈谈梅兰芳之类的”,而今天我们可能要嘲笑的是青年学生竟然连鲁迅也不谈了。文学与戏曲艺术的一个重要社会功用就是增进个人人文修养,提升自我生活品味,即“UNTO A FULL GROWN MAN”。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这份正气多在戏曲舞台展现,这类完人永远是传统戏曲的主角。

戏曲艺术,大学生的必修课。

戏曲艺术,人类灵魂的栖息地。

一学期的《戏曲评弹鉴赏》课即将进入尾声,然而戏曲的魅力已经完全将我浸透,它的精神与影响将会伴随我一生。戏曲艺术的未来,就是我们大学生的未来,民族文化的未来。

(25)

留一路的花香

苏州大学 05新闻 杨婷 0501408029

自从上了“戏剧与评弹鉴赏”课程以来,见识到了很多戏剧、戏曲名家,尤其是那些女艺术家,那一朵朵女人花,在我们的课堂上绚烂地绽放,留下一路的花香。而我最喜欢的几位女艺术家,是我自己命名的“三小”——竺小招、盛小云、石小梅。

竺小招——竹露滴清响

“竺小招”——这是一个很好听、很有诗意的名字。

讲台上的竺小招眉梢眼角,尽是温和荡漾的微笑。虽然只接触了短短的90分钟的时间,但仍然可以看出,她是一位天性平和散淡,开朗乐观的女子。当她从你面前经过,就象清风拂过湖面,象小溪穿越林间,有一种清清爽爽的感觉,会感觉怎么看她都很顺眼耐看。而看了竺小招演的《莫愁女》《柳毅传书》等越剧,便觉得有些眼花缭乱,无所适从——因为无法相信这样的角色是由竺小招扮演出来的。

竺小招很和蔼地在台上给我们讲课,讲她的母亲竺水招,讲讲竺水招和尹桂芳的友情……看得出,她是很怀念她的母亲竺水招的。也许在艺术造诣上,她无法超越自己的母亲,但是我能感觉到,她能继承母亲的表演、唱腔,继承母亲的艺术,能感念母亲一生情之所牵、魂之所系的越剧舞台,她就已经很满足了。

竺老师讲完一些越剧的基本知识后,便开始考验我们听课的效果,还给我们准备了礼物,包括自己的唱片。上课上到现在,她是唯一一位带着礼物来的老师。

最后,竺老师还为我们演唱了《柳毅传书》的片段,现在我已经词穷了,无法再形容了,两个字——好听!《莫愁女》中的徐澄公子,《柳毅传书》中的柳毅,竺小招扮演的小生都让人过目不忘。她的身上,除了拥有丰厚的传统戏曲魅力,也融合着现代飘逸的灵性,戏与观众的情感交流水乳交融。所谓一代演员一代观众,她的表演,还是神融于传统的精华,而契合于当代。

我不知道竺小招老师演不演花旦,如果不演,真是越剧的一大损失!

盛小云——看漫天云卷云舒

初识盛小云,是在光裕书场。

场上,只有一扇刺绣的屏风,一桌两椅子而已,好奇简单的道具如何表现出“中国最美的声音。”听完盛小云的评弹,便明白了,道具仅仅是道具。

单是看盛小云往台上端庄地一座,这评弹的架势就出来了。她的一举步,一伸腰,一掠鬓,一转眼,一低头,乃至衣袂的微扬,裙幅的轻舞,都如蜜的流,风的微漾,让人情不自禁地被吸引。 妙语连珠的把个武大郎初娶潘金莲的故事讲得一波三折、风趣逗人,有喜有惊,有哀有怒。

听完盛小云的评弹,就如刘鹗在《老残游记》里所写的那样:“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一样,无一处不服帖,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不畅快。”

再一次见到盛小云就是她来教我们唱《蝶恋花》了。苏州评弹的美是靠词写出来的,更是靠唱出来的。吴侬软语,时而轻清柔缓,时而抑扬顿挫,悠扬时九曲十八弯,低吟时千回百转,无限风韵尽在其中。

尽管大多数同学都不是苏州人,也听不懂苏州话,但同学们兴致都很高,非常热情地参与学习,因为,我们也好久没在课堂上学音乐了。我是典型的北方人,听着自己的 “阴阳怪凋”的所谓苏州话的发音,感觉真的很奇怪,盛小云听了我们的“苏州话”也禁不住笑起来,台上台下笑成一片。在那个举国哀痛的时刻,盛小云老师给我们带来了最温暖的笑。

听盛小云唱《蝶恋花》的演唱,心中激情澎湃。“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她的演唱精妙无比,哀婉、激越、低回、高昂……

我们跟着盛小云一字一句地学,虽然还是漏洞百出,但是在外行看来,唱得还是有模有样了。下课后,我便打电话给高中时候的同学:“我今天学会唱评弹的开篇《蝶恋花》了!”然后好好地在电话里显摆了一番。

感谢盛小云,让我们的口中又多了一首流行曲。

石小梅——暗香浮动

年龄对于女人,永远是一个敏感的话题。一般而言,过了四十岁的女人,更是讳莫如深,这个时候的她,眼角已爬上若隐若现的鱼尾纹,身段看起来不再那样婀娜轻盈,大脑的记忆力也逐渐减退,对生活缺少了新鲜感和激情,身体素质在逐渐走下坡路,各种疾病在悄无声息中开始偷袭你……总之,女人的生活在逐渐走向低潮。

但是,在课上,石小梅在闲谈间告诉我们,她已经60岁出头了!顿时,台下一片惊呼,接下来便是惊讶、赞叹、佩服的掌声。总觉得石老师这一生活得很精彩, 生命是一个自然进化的过程,每一个年龄段都有其精彩的一页。而石老师有一个达观而积极的心态,活的有滋有味。

其实这不是我第一次见石老师了,在去年的“戏曲走进大学生”的开幕式上,石老师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唱曲救场,就已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就觉得——这个女人不简单。

而今再此有幸见到石老师,我早早就来到教室占了前排的位置。在教室的讲台前,石老师和她的搭档现场化妆,穿戴上所有的行头,石老师的小生扮相真是风流倜傥!突然觉得这好像一个魔术——一个60岁的女人变成20多岁的男人。我旁边的女孩子们惊呼:“好帅啊!”可是她好像又意识到这是一位女性,便又改口:“好美啊!”,其实不管是“帅”还是“美”都不足以形容这个时候的石小梅。而后一段《玉簪记·琴挑》更是让我见识到了石老师的演唱功底。

《琴挑》讲述的是妙常秋夜弹琴,遇潘必正。两人以琴探心情,潘郎言语挑动,妙常佯怒,但心下已是动情,埋下一段痴恋的故事。感觉石老师的表演,有感情,有生命,有声有色,他的一举一动,都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于丹教授曾经在一个节目中说过:“拉开昆曲这道帷幕,出入梦境之间,给我们今天的人生开了一扇窗户:就在今天紧张繁忙的生活之中,在我们必须遵守的过分现实的秩序之外,是不是还有可能给我们一个梦想的空间?也许我们每个人在梦幻中可以触摸到的是心灵最深处那份最真挚的情感。”

石小梅,展示给我们的,就是她心灵最深处那份最真挚的情感。

(26)

听清风拂过耳旁

——重温越剧

苏州大学 0501408032 新闻 韦玉婷

小时候,跟着妈妈听戏,最早接触到的就是越剧。那真切细腻的表演、委婉动听的唱腔、优美抒情的风格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渐渐长大的我们“遭遇”了流行文化,于是仿佛戏曲就成了老一辈的休闲消遣,而我们却着迷于那似乎时尚感很强的青少年文化。

而这次越剧名角竺小招老师走进课堂来讲课,仿佛一下子就唤起儿时自己对越剧的那份喜爱。儿时的我会跟在录音机里播的曲调后面咿咿呀呀的学唱,走到哪总是哼着才听到的小曲儿。现在,突然觉得对越剧有了种好久不见、突然相见分外亲切的感觉。

越剧是浙江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曾称“小歌班”、“的笃戏”、“绍兴文戏”。发源于绍兴地区嵊州、新昌一带。流传于浙江、上海、江苏等地为主的全国十六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越剧最初是从曲艺落地书发展而来的。经过小歌班、男班绍兴文戏阶段、女班绍兴戏阶段、全面艺术改革阶段发展为六个主要的流派:袁雪芬的“袁派”,她主要师承王杏花,唱腔纯朴委婉,情真意切,表演上端庄沉静,重视体现真情实感,塑造的多为善良、温淑的女性形象。傅全香的“傅派”,她主要师承施银花和京剧艺术家程砚秋,唱腔跳跃跌宕,表演活泼多姿,塑造的多是热情、痴情的女子形象。戚雅仙的“戚派”,从“袁派”深化而来,唱腔迂回沉郁,表演自然大方,塑造的多是悲剧形象。尹桂芳的“尹派”,唱腔流畅深沉,表演潇洒儒雅,塑造的多为风流倜傥的书生形象。范瑞娟的“范派”,唱腔富有男性美,质地醇厚,表演富有生活气息,擅演耿直憨厚的男子。徐玉兰的“徐派”,唱腔华丽奔放,表演充满活力,以塑造深情的书生才子见长。经过多年的发展,越剧这一剧种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优秀的剧目。如《汉文皇后》、《魂断铜雀台》等历史剧和根据莎士比亚作品改编的《第十二夜》。随着电视的普及,《孟丽君》、《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孔雀东南飞》、《红楼梦》、《沙漠王子》等一批优秀剧目,都被摄制成电视片,有的还在全国评奖中获奖。着名越剧演员有袁雪芬、傅全香、戚雅仙、范瑞娟、徐玉兰、尹桂芳、竺水招、王文娟、张桂凤、竺小招、茅威涛等。

作为南京越剧团的着名演员,竺小招老师的表演功底也着实让我叹服。她一个人既可以唱尹派的风流儒雅的小生,又可以变换为委婉秀丽的竺派唱腔。在她三十八年的舞台生涯中,塑造了许多性格迥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双玉蝉》中的沈梦霞,《莫愁女》中的徐澄公子,《柳毅传书》中的柳毅,《玉蜻蜓》中的徐元宰,《八女投江》中的指导员冷云,《秀才遇仙记》中的张鸿渐,《侯门之女》中的袁寿,以及她反串演出的《碧玉簪》中的李秀英等等代表之作。小招老师的演唱艺术是以继承其母竺水招的“竺派”唱腔为基调,适量融合“尹派”唱腔的旋律,从而形成自己的唱腔特色的。于感情深沉中露洒脱,在韵味醇厚中含纯真,听来回味无穷,感人肺腑。“竺派”的唱腔和它的表演风格一样:淳朴、大方、含蓄、流畅、质朴、简练而内蕴刚毅、出字直、收音圆咬字准、音坚实。“竺派”唱腔的中板明快、流畅、高雅无华;慢板则含蓄、浑厚、迂回舒展,特别是尾腔落句中的七度大跳,更显示出她刚柔并济的气度神韵,是一种别具一格的落调腔。

此次,小招老师不仅带来了她个人纯厚的演唱艺术,也为我们讲述了越剧十姐妹和《山河恋》的故事。尹桂芳、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筱丹桂、竺水招、徐天红、张桂凤、吴小楼这十个人的名字随着那由法国大仲马的小说《三剑客》改编的中国历史题材的《山河恋》名播大江南北。《山河恋》演出时曾遭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疯狂镇压,越剧十姐妹们进行了顽强的斗争,最后取得了胜利,《山河恋》在上海连续演出一个月。在用幻灯片一一介绍越剧十姐妹的时候,小招老师总会给我们唱上一两句她们的唱腔。比如《红柳梦》那段经典的宝哥哥和林妹妹的对唱: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似一朵青云刚出岫;直到他腹内草莽人轻浮,却原来骨骼轻奇非俗流;娴静犹花照水,行动好比风拂柳;眉梢眼角藏秀气,声音笑貌露温柔……一刚一柔间让我仿佛也置身于一个开满桃花的园子,看一场两个可人儿互诉心事。情感渲染力极强,仿佛就在不经意间将你带入那景那地儿似的。

在这堂课的最后,小招老师为我们表演了着名的剧目《柳毅传书》柳毅的唱段。这个剧目也是其母竺水招先生的经典之作。音乐起,“她如愿如慕我心有愧,不由人…… 借花献佛敬一杯”,小招老师立刻从讲学的角色中进入柳毅的角色。听唱腔可以感觉出来,此时柳毅的心情是如何的矛盾和无奈,接着又唱到公主的情公子的意,只因世俗的礼法又太多的约束,恐是枉费公主的一片痴心了,那流畅、明快的唱腔中满是柳毅的无可奈何。老师在演唱中感情真挚,也鲜明的刻画出了柳毅的性格,着实让人赞叹不已。

听越剧,犹如清风过耳,萦绕脑际久难忘。重温越剧,犹如回到小时那个单纯的世界,满是幸福的感觉。我想,我会继续喜欢它,闲时捧上一杯清茶、听上一曲,感受那沉醉在心底的美。

⑹ 京剧里男扮女装的角色叫什么

摘要 在戏剧里男扮女装唱戏的叫旦,按扮演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及其表演特点,大致可分为正旦、花旦、贴旦、闺门旦、武旦。

⑺ 京剧角色

楼主,这是应付学校的作业吗?可是这题目出得太外行了,反串的意思跟男扮女装、女扮男装毫不相干。唱戏大致分生、旦、净、丑这几个行当,你应该知道吧。一名演员从小到大专攻一门行当,对其它的行当自然就不太擅长,让这个人临时演一演其它行当,这叫反串。比如唱老生的临时唱一下丑角,就叫反串。越剧极少有男演员,生行大多是女扮男装,扮演男子是这些女演员的本行,不是反串。

题目有错,你只管去说,谁要是不信,让他们去请教听京剧的、听越剧的、听随便哪种剧的都行

一楼你可别误人子弟呀,梅尚程荀,只有荀是花旦,其他三位是青衣为主,另外,还有男的演老旦。你怎么能说“男扮女 叫男花旦”呢

⑻ 梅兰芳演的是什么京剧

梅兰芳在京剧中主要扮演旦角,梅兰芳8岁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0岁登台。后又求教于秦稚芬和胡二庚学花旦。1915年4月至1916年9月,新排演了《宦海潮》、《牢狱鸳鸯》、《思凡》等11出戏。

于1949年前先后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并荣获美国波莫纳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50年任中国京剧院院长、1951年,任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1953年,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年8月8日,梅兰芳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67岁。

(8)男扮女装京剧名字叫什么扩展阅读:

梅兰芳的唱腔醇厚流丽,感情丰富含蓄。由于他嗓音高宽清亮、圆润甜脆俱备,故音色极其纯净饱满,唱工从不矜才使气,始终保持平静从容的气度,决无气馁音懈之处。

他的唱腔基本上是从传统唱法中来,但又无一腔照搬传统,而是以自己的润腔方式和行腔规律,将其化为具有从容含蓄的梅派韵味的唱腔,旋律优美,顺畅流利。

在每一出戏中,均结合表达人物感情和剧情内容的需求,设计出大量新的唱腔,悦耳动听,清丽舒畅,并不以花哨织巧、变化奇特取胜,但无论是柔曼婉转之音抑或昂扬激越之曲,都无不出自心声,感人至深。

梅兰芳的嗓音脆、亮、甜、润、宽圆俱备,而最难得的是又甜又亮。甜而不宽,这只是一般好嗓子,梅的嗓音之宽,恰到好处。梅兰芳精通音律,五声尖。

他的唱法,在成名之后,可以说既无腔不新,又无腔不似旧。其中打破藩篱的是“南椰子”唱腔,这是前人没有的,至于在“南梆子”中加“哭头”《春秋配》,“南梆子”转快流水以及反四平调,如《太真外传》的“盘舞”、“出浴”等,更是梅派所创的新扳腔了。

⑼ 京剧为什么要男扮女装

古代女子在台上只准许弹唱歌舞,不能粉墨登场演戏文,因为古代封建思想严重、男尊女卑,在戏文中常有身份高贵的神佛仙圣与帝王的出现,加之宫廷民间经常演唱神戏、庙会戏、庆祝戏,决不容许女子登场亵渎“神灵”,所以戏曲中角色皆由男演员扮演旦角。

京剧旦角的声腔和表演体系本是为男性演员而设的,几代京剧人创制了一整套男旦人才培养及舞台表演程式技艺法则。男旦艺术是用典型化、象征化的方法重塑和表现女性的艺术形象,是对女性本质的再创造,具有古典艺术的典范特征。

(9)男扮女装京剧名字叫什么扩展阅读:

四大名旦的称谓是由沙大风于1921年在天津《大风报》创刊号上首次提出,以区别曹锟内阁程克四大金刚。1927年6月20日,听花,即辻武雄,日本人,在北京《顺天时报》举办评选“五大名伶魔力对决”,刘喜奎夺魁,鲜灵芝次之;

在"首届京剧旦角最佳演员"活动中,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当选,被誉为京剧"四大名旦"。 《顺天时报》还将梅兰芳选为"伶界大王",又捧为"四大名旦"之首,才定下梅派的百年江山。